日常书写:兰亭论坛第四辑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日常书写:兰亭论坛第四辑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常书写:兰亭论坛第四辑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邱振中 著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21


商品介绍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3364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252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兰亭论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69
字数:196000

日常书写:兰亭论坛第四辑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书籍





书籍描述

编辑推荐

  日常书写是国内首部以“日常书写”为主题的文集。

  邱振中主编,汇集刘悦笛、柯小刚、林俊臣等多领域大家,探讨新书写共同体下的书法现状及发展前景,汲取“兰亭论坛”*新成果。

  多角度、深层次辨析“日常书写”的概念,重新勾勒“书法—书写史”的轮廓。

  “日常书写”是书法与当代学术一个重要的接点,同时也是未来书法研究*重要的生长点。

  本书为社会史、文化史、心理学、图像学等学科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运用和发展当代理论的场域,借鉴已有的大众文化理论,创造 “中国书法—大众文化”的新理论。


内容简介

  日常书写指为日常生活所需而进行的书写、不带有技术意识的书写。

  中国书法是从日常书写中生长出来的文化现象。对日常书写的思考、对认识书法的深层性质、认识中国文化的深层性质具有特殊的意义。

  此书为三届“日常书写”讨论会论文的精选,亦有其他论文的补充。作者包括哲学与各人文学科众多学者。论文不仅反映有关研究目前的进展,亦是当代艺术研究、文化研究的重要收获。


作者简介

  邱振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中心主任,潘天寿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47年生于南昌,1981年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研究生毕业。1995—1997年任日本文部省外国人教师、日本国立奈良教育大学客员教授。致力于书法理论与艺术创作。著有《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中国书法:167个练习》《当代的西绪福斯——邱振中的书法、绘画与诗歌》《愉快的书法——进入书法的24个练习》《书法》《状态IV》等。在北京、日内瓦、奈良、洛杉矶、香港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览,书法与绘画作品参加国内外多种重要展览。

目录

目 录

前言

书法的日常性与创造性

“人书俱老”:融“险绝”于“平正”

精神分析与自由书写

“精意”:日常书写的一种心理

深入书法的土壤:日常书写研究绪论

书法与新书写共同体

吐鲁番文书中的日常书写

明代无锡华氏旧藏家族文献的书法史意义

王铎诗文稿的文献价值与艺术趣味

齐白石的日常书写及其他

日记手稿的书写状态和审美特质——以齐白石、沙孟海为例

日常书写:潜移默化的自然与可能的革命

作为“生活美学”的书法本体论:书法如何从艺术回归日常生活

作为日常修养的日常书写:在实用与超越之间

兰亭论坛“日常书写”讨论综述

晋人的墨迹

王羲之前期的书风


精彩书摘

  前言

  邱振中

  2013年,兰亭论坛以“日常书写”为题,采取征稿与约稿结合的方式,举办了一次讨论会。这个论题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对学术界而言,这是一个新的概念,论文中对“日常书写”定义的讨论较多;2014年继续这个论题的讨论,许多学者贡献了他们的思考,但仍不足以编成一部文集;2015年就同一论题举办了第三次讨论。我们在三次讨论会的论文中选择了15篇文章,另外补充了两篇,编成这部文集。

  “日常书写”是我在1991年提出的一个概念(《艺术的泛化》,1987年初稿,1991年完稿),但是有关思想的起源,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思考书法的深层性质时,最初遇到的问题便是书法自觉意识的发生与演变,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作者和批评者的陈述,但是文献中这类记录太少,而且远远晚于我们从作品得来的对自觉意识的判断。这样,我们便无法利用这一类文献来打开深层性质讨论的入口。

  思考书法的发生,只有从两条思路着手:一是它在中华民族精神生活中的思想基础,一是对具体书迹的研判。前者,我致力于寻找中国的感觉—思维方式与书法发生的关系,因此而有《书法艺术的哲学基础》一文,其中讨论了中国书法发生的认识论根源,着重讨论了书法发生与中国语言观念的关系。后者,面对书迹,只有风格、技术、文字内容等要素可以依凭,我们对其风格和技术水平有深刻的印象,但以此作为判断书法成立的依据,遇到表述与证明的困难(技术的演化是明显的事实,但我们无法在某处画下一条自觉和非自觉的界线),唯一可以凭借的只有书迹的文字内容。唐代以后,书迹中文字内容比较复杂,但到东晋为止,遗存的书迹几乎全部是实用性文字,而东晋各种书体俱已成熟,所以从文字内容来讨论书写的某种性质,至少在历史的某一阶段(上古至东晋)是可行的。这是我最初提出“日常书写”概念的动机,也是从功能来定义“日常书写”的缘由。

  《艺术的泛化》一文第二节论述书法的发生,使用了“日常书写”的概念,因为此文讨论的是书法发生时期的现象,虽然未加定义,但含义是明确的:它指的是生活中不含美化意识的实用性书写。

  2008年出版的《书法》一书中,专辟“日常书写”一节,其中对“日常书写”的定义是:

  日常书写指的是日常生活中为各种事务的需要而进行的书写,与此相对的是以书写本身为目标的书写,例如为写好字而进行的书写练习、为创作书法作品而进行的训练和书写等。

  由于这里涉及的是整个文化史上的书写,与书法发生时期不同,“书写”的概念已经包含极为复杂的现象,例如定义中的“各种事务”“以书写本身为目标”等,便容易产生歧义,因此我在《日常书写:书法史的构成及其他》(2014)一文中对此再加说明:

  其中“日常生活”中的“事务”容易引起混淆。如人们所言,官员书写奏折或书家出售作品以维持生计,都可以看作某些特定人群的“日常事务”,但它们与我们所关心的“日常书写”性质颇有不同。我们在这里可以加上一个限定:以书写的严谨、美观或书写水准作为标志的“日常事务”除去不计。

  书写现象层出不穷,这样的限定仍然可以加以讨论。如果暂时撇开这一切,我提出“日常书写”的深层目的,是区分“包含技术意识的书写”与“排除任何技术意识的书写”。

  这样做,首先对书法自觉意识可以有深一层的认识,为探究书法创作心理开辟一条通道,并由此而讨论创作方法与表现—含义诸问题。如果在这两点上有所推进,我们对书法的认识无疑将深入一大步。

  对“日常书写”如果不采取严格的定义,随意扩大“日常书写”的范围,抹去“包含技术意识的书写”与“排除任何技术意识的书写”的界线,将失去提出“日常书写”问题的意义,失去深入自觉意识的重要契机,当然也就不可能进入此后的各种讨论中。

  必须说明的是,任一定义都是可以调整的,但要有理由,或者说要有理论或实践的目的,如第三辑中各位作者的研究。

  严格定义“日常书写”的难处,在于“经意”和“自然”没有明确的界限,就作品而言,绝对“排除任何技术意识的书写”不多,而且随着时间的进程,书法史关注的作品越来越缺少“日常”的成分。日常生活中当然永远不会缺少书写(如市井中的许多书写、文士们随手书写的片纸只字),但它们远离我们所读到的书法史。

  判断书写中技术意识的有无很困难,但面对书法史中的某些作品(如《祭侄稿》)、某一时期的某一类书写(如上古到两汉的实用性文字)以及今天的某一类书写(如家庭开支簿),还是能做出令人信服的判断。

  这种区分能够使我们比较方便地讨论书写心理对书写状态的影响,进而深入到整个书写与各种因素——如文字题材、风格、表现机制等等的关系中。这样,我们便可能从那些过去根本没有关注过的方面,对中国书写展开前所未有的广阔而深入的思考,如本书中涉及的精神分析与汉字书写、《书谱》中所反映的有关技术意识的问题、书写自觉意识的深入分析等等。这种区隔为思考书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对有关现象进行观察、思考,个案、思想积累渐多,便集合成一种关于书法史的构想。过去的书法史,基本上是一部著名书家、书作和书论的历史。它们已经形成一个隐形的框架,大部分著作中,章节设置、代表书家与代表作、文献征引等,大同小异。这是一部我们熟悉而敬畏的历史,但它缺少活鲜的生命,不是有机的活动的连贯的历史,那些伟大的书写只是一些孤零零的高峰,我们不知道书写是怎样演化的,不知道为什么书写会变得如此精彩,不知道怎样才能真正走进这部历史中。

  这是作为观念文本的“书法史”。

  此外,还有一部作为“存在”的书法史,那就是中华民族关于书写的一切的历史。这部“存在的书法史”与那部观念的书法史存在巨大的差距。——大量出土的文字资料(简牍及其他)说明了这一点:它们几乎都处于已有的“书法史”著作之外。即使“书法史”中安排某些章节说到这些资料,但它们与那些固有的陈述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当然,许多出土资料在某些人看来书写草率,还不是“书法”,这里便牵涉“书法”的定义问题。如果把这一切都归于“书写”,一部“中国书写史”或“中国书法—书写史”必然包含一部“中国书法史”所无法比拟的丰富内容。

  过去由于早期书法史材料——特别是书写材料的缺失,不得不以文字学的陈述来代替早期书法史的陈述。大量早期书迹的出现,使我们可以提出许多过去根本不可能提出的问题,如日常书写对于书写方式变迁的意义、日常书写与书法表现功能的关系、日常书写中才能的构成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将使我们对书法的发生与深层性质获得新的认识。

  今天我们已经可以粗略地勾勒这部“书法—书写史”最初的轮廓。

  中国“书法—书写史”,可以由以下三个层面构成:一,精英层面;二,非精英的“书法”层面;三,“日常书写”层面。

  第一层面,由对书法历史的推进做出重要贡献的书家组成。这是由很少一批作者构成的序列,如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张旭、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王铎等。许多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不在这一序列中。

  这一层面将提供一条书法史上创作推进的路线,并成为判断其他作品以及后来者的创作贡献所在的依据。

  这里所说的贡献,指对书写方式、构成原理、表现机制与风格类型的重要推进。

  这种选择的依据,是书写方式、构成原理与表现机制的历史研究。只有把握这些历史线索,才可能对一位书家的创作做出判断。

  前期书法史上的精英书家,作品中包含大量的日常书写成分。

  第三层面,“日常书写”层面。这一层面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

  除去有意作为作品创作的书迹,以及出于种种原因美化的书写,其他一切书写都包括在这一层面中。这是一个数量巨大的集合,其中包括大量水平不高的书写。但正是这些被遗弃在书法史视野之外的书迹,反映了各个时代汉字书写的基本特征,对它们的思考,将大大推进我们对汉字书写的认识。

  第三层面提供的是书写演变的自然进程,审美的自觉意识如何渗入日常书写的种种现象,以及书写中审美自觉意识如何发展,书写的自律性与后世对艺术的追求如何交织在一起,造成书法史繁复的局面。这一层面具有与第一层面同样重要的地位。它所包含的现象的丰厚,为理论思考准备了丰富的材料,亦为后世的创作提供了启示。

  “日常书写”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运用和发展当代理论的场域,其中尤其是社会史、文化史、心理学、图像学等学科。例如从大众文化的角度对日常书写的研究,不仅是借鉴已有的大众文化理论,也很可能创造出一套关于“中国书法—大众文化”的新的理论。

  这样,在“日常书写”的内部及其文化背景的结构中,我们看到一个广阔的思想领域。在这个范围内,汉字书写充满着与当代理论交汇、碰撞的机会。它为书法—书写的阐释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日常书写”是书法与当代学术一个重要的接点。它可能成为未来书法研究最重要的生长点。

  第一层面与第三层面互相交集,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早期的精英创作,往往同时又是第三层面的作品;其次,形式演变的深层规律,如笔法演变的历史,同时反映在第一层面和第三层面中,但有着不同的呈现。

  在第一层面和第三层面之间是第二层面。这一层面包括第一层面之外所有力求精善的书写。它在通常意义上的“书法”范围内占有最大的比例。

  这一层面的作品也可能具有鲜明的个人面目,但它们所有的技巧、范式都可以在第一层面和第三层面中找到。在书法史中,这一层面的某些作品与第一层面的作品混合在一起,从而使局面变得模糊含混,真正的创造性被掩盖,而某些并无重要贡献的作品却得到过高的评价。

  这一层面的作品借用已有的机制、技巧、模式来创作。这一层面的书法家和作品构成了一个时代书法创作的大势,反映了各个时代书法创作的趋尚,但发端在他处。

  这一层面的种种现象、它与第一层面和第三层面的关系,可以引出许多重要的话题。

  这样三个层面构成“中国书写史”的整体结构。

  通过这部“中国书写史”,我们将对中国文化获得许多新的认识。



日常书写:兰亭论坛第四辑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常书写:兰亭论坛第四辑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

日常书写:兰亭论坛第四辑 pdf 下载 mobi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常书写:兰亭论坛第四辑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常书写:兰亭论坛第四辑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读者评价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日常书写:兰亭论坛第四辑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日常书写:兰亭论坛第四辑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