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纲(全三册)张荫麟 吕思勉 蒋廷黻 著 解读中国文明 展示历史文化 中国通史

中国史纲(全三册)张荫麟 吕思勉 蒋廷黻 著 解读中国文明 展示历史文化 中国通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荫麟,吕思勉,蒋廷黻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史纲
  • 张荫麟
  • 吕思勉
  • 蒋廷黻
  • 通史
  • 中国历史
  • 历史文化
  • 文明
  • 史学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凯福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61387252
商品编码:12173865520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张荫麟《中国史纲》、吕思勉《中国史》和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的基础上,取其所长,融合而成。本书的第一章至第十二章第一节,为张荫麟所著;第十二章第二节至第十九章第一节、第二十二章第三节至第九节、第二十四章第二节至第十二节,为吕思勉所著;第十九章第二节至第二十二章第二节、第二十四章第一节,为蒋廷黻所著。时至今日,这三位史学家的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仍然大大超过了今天的一些史学专著,是不可多得的了解中国历史的好读物。

作者简介

  张荫麟,字素痴。以史、学、才三才识闻名,与钱钟书、吴晗、夏鼐并称为清华“文学院四才子”。曾编撰《中国史纲》一书,乃归入中国史学名著不愧。

  吕思勉,字诚之。注重排比史料,分类札记,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他的全部著作,包括各种断代史、通史、专史等,已汇编成《吕思勉史学论著》。

  蒋廷黻,字绶章,笔名清泉。中国历史学家、外交家。蒋廷黻著述不多,但对中国史学界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时至今日,他的一些代表作仍被一些近代史专家不时提及。

精彩书评

  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钱穆

  张荫麟先生,史学家也,亦哲学家也。其宏博之思,蕴诸中而尚未及阐发者,吾固无从深悉。然其为学,规模宏远,不守一家言,则时贤之所夙推而共誉也。
  ——熊十力

  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严耕望

  蒋廷黻所要求于知识界的,是动态、是入世、是事业、是实物,是书本以外、是主义以外、是文字以外、是“清议”以外,是与小百姓同一呼吸。
  ——李敖

目录

代序:阅尽沧桑,读史明智/1
第一章 中国历史的黎明
第一节 商代文化速写/001
第二节 历史与传说之间/009
第三节 周的兴起/012
第四节 周朝的外族/017
第二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第一节 封建帝国的组织/022
第二节 奴隶的政治经济地位/025
第三节 庶民的形成与抗争/027
第四节 都邑与商业/030
第五节 婚姻中的女性等级/033
第六节 士的性质及其演变/035
第七节 宗教与祭祀/038
第八节 卿大夫势力的扩大/043
第九节 封建组织的崩溃/046
第三章 霸国与霸业
第一节 楚国的兴起/050
第二节 齐国的发展(附宋)/052
第三节 晋楚霸业的交替/055
第四节 吴越世仇之争/060
第五节 郑子产之兴国/063
第四章 孔子和他所处的时代
第一节 周礼在鲁的传承/068
第二节 孔子品德的养成/069
第三节 乱世之下的孔子/072
第四节 孔子的政治实践/075
第五节 孔子的教育事业及其晚年/079
第五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第一节 卿大夫的弑君僭越/086
第二节 李悝和吴起的变法/089
第三节 秦国的图强之路/091
第四节 经济和战争的演变/095
第五节 国际局面的变迁/099
第六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第一节 新知识阶级的兴起/105
第二节 墨子与墨家思想/108
第三节 孟子、许行及《周官》/113
第四节 杨朱、名家和道家学说/119
第五节 阴阳家和法家的形成/122
第七章 秦始皇与秦帝国
第一节 吕不韦与嬴政/128
第二节 六国统一于秦/130
第三节 新帝国的经营/133
第四节 帝国的发展与民生/138
第八章 秦亡汉兴之际
第一节 陈胜、吴广之起灭/143
第二节 项羽与巨鹿之战/146
第三节 刘邦之起与关中之陷/149
第四节 项羽入关中的经过/152
第五节 楚汉之战及其结局/155
第九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
第一节 从分封到郡县的回归/159
第二节 中国与外族的交往/163
第三节 汉武帝抗击外族的事业/166
第四节 汉武帝的新经济政策/173
第十章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
第一节 道家学说的兴盛及影响/177
第二节 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183
第三节 儒家思想之于武帝朝的影响/186
第十一章 改制与革命
第一节 外戚王氏专权/189
第二节 哀帝朝的改革与政治/191
第三节 王莽复起至称帝/193
第四节 王莽改制/197
第五节 昙花一现的新朝/200
第十二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第一节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206
第二节 腐败混乱的东汉朝政/209
第三节 两汉的制度/212
第四节 秦汉的武功/215
第五节 丝绸之路的开辟/218
第六节 佛教和道教/220
第七节 两汉的社会/223
第十三章 混乱中洒脱的魏晋
第一节 三国的鼎立/226
第二节 晋的统一和内乱/229
第三节 民族融合的高峰/232
第四节 南北朝的对峙/238
第五节 魏晋制度之变/241
第六节 贵族与门阀的社会/243
第十四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第一节 隋唐的开国之路/246
第二节 唐朝盛世之兴/249
第三节 隋唐的开拓与征战/251
第四节 隋唐的对外交流/254
第五节 隋唐的制度/256
第六节 隋唐文化一览/259
第七节 教派(佛教与新教)/261
第八节 探讨中外文化/263
第九节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266
第十节 隋唐的社会/269
第十五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第一节 五代之争/273
第二节 宋朝初年的政治/276
第三节 变法和党争/79
第四节 辽夏金的兴起/282
第五节 宋和辽夏的关系/285
第六节 宋和金的关系/287
第七节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290
第八节 宋的制度和社会/293
第十六章 来自草原的元帝国
第一节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298
第二节 中西文化的交通/303
第三节 元的制度/305
第四节 元帝国的瓦解/308
第十七章 在矛盾中行进的明朝
第一节 明初的政局/313
第二节 明和北族的关系/316
第三节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318
第四节 明末的政局/321
第五节 明的制度/324
第六节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328
第七节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330
第十八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
第一节 明清之际/333
第二节 康乾盛世/337
第三节 清初的外交/340
第四节 清代的武功/343
第五节 清中叶的内乱/348
第六节 清代的制度/351
第七节 清代的学术/354
第八节 清代的社会生活/358
第九节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361
第十九章 剿夷与抚夷
第一节 欧洲的东方殖民步伐/367
第二节 英人寻求平等邦交失败/370
第三节 鸦片贸易之祸/374
第四节 商业战争和殖民战争/377
第五节 坐失发展的良机/382
第六节 不平等条约的禁锢/384
第七节 剿夷派势力兴起/387
第八节 书生意气的灾难/391
第二十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第一节 治与乱的循环/396
第二节 洪秀全的新朝旧革命/399
第三节 曾国藩改良旧社会/403
第四节 旧式革命的末路/406
第二十一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第一节 内外合作求自强/411
第二节 前进遇着阻碍/417
第三节 士大夫轻举妄动/423
第四节 中日初次决战/431
第五节 李鸿章引狼入室/442
第二十二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第一节 康梁助光绪变法/446
第二节 顽固势力总动员/451
第三节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453
第四节 远东国际新形势/458
第五节 日俄战争/461
第六节 清末的宪政运动/466
第二十三章 辛亥革命
第一节 孙中山的革命方案/470
第二节 冲破阻碍共和立国/478
第三节 二次革命始末/485
第四节 城下之盟的外交/489
第五节 袁氏称帝的闹剧/494
第六节 “二十一条”之交涉/496
第七节 中央权力的频繁更迭/500
第八节 一战留下问题种种/505
第九节 弱国的外交/509
第二十四章 一战后的中国
第一节 军阀割据十五年/513
第二节 国民政府的成立/518
第三节 中国民族运动的发展/522
第四节 国民革命直指统一/524
第五节 日本的进一步威胁/527
第六节 关税自主权的收回/529
第七节 逐渐废除不平等条约/532
第八节 俄国的狼子野心/536
第九节 国耻之东北的沦陷/539
第十节 国民政府的政治/543
第十一节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547
第十二节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551
后  记 /554
 
《东方文明的曙光》 本书聚焦于早期文明在亚洲东部的萌芽与发展,探索中华文明源头的奥秘。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出发,细致描绘了仰韶、龙山等文化的面貌,揭示了早期农业、制陶、建筑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接着,我们将目光投向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梳理其中蕴含的社会组织、神话传说与早期政治雏形,探讨这些早期叙事如何塑造了后世的文化认同。 书中重点分析了夏、商、周三个王朝的兴衰历程。对于夏朝,在考古发现的指引下,尝试还原其存在的证据及其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商朝的甲骨文不仅是文字的起源,更是我们了解彼时社会结构、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的宝贵窗口。我们将深入解读甲骨文中的信息,展现商朝辉煌的青铜文明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周朝则以其独特的礼乐制度和封建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基础。书中将详细阐述分封制、宗法制在巩固统治、维系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以及西周后期国家权力走向衰落的原因。 此外,《东方文明的曙光》还将探讨早期思想文化的萌发。在漫长的史前与早期王朝时期,哲学、宗教、艺术等领域也孕育了初步的形态。我们将考察原始宗教中的图腾崇拜、祖先祭祀,以及早期哲学思想的雏形,如阴阳五行观念的萌芽。同时,早期艺术的魅力也将通过陶器纹饰、青铜器造型等得以展现,折射出先民的审美情趣与精神世界。 本书致力于以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叙事,为读者展现中华文明早期波澜壮阔的发展图景,带领大家一同穿越时空,触摸那古老而充满活力的东方文明的最初脉络。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再次捧起这套《中国史纲》,内心已然不再是初次阅读时的陌生与好奇,而是一种深厚的理解与共鸣。张荫麟先生的文字,在我心中早已化作了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他对于人物的刻画,不仅仅是外形的描绘,更是对其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我曾被他对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解读所震撼,他们身上的忠诚、勇武、智慧,以及那份时不我与的悲凉,都让我唏嘘不已。他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分析,也充满了深刻的洞察,从汉代的察举制到唐代的科举制,他都清晰地勾勒出了制度演变的脉络,并分析了这些制度对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的影响。我尤其欣赏他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梳理,他将诸子百家的思想,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进行解读,让我理解了这些思想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回应。他的文字,常常带着一种淡淡的忧思,对于文明的兴衰,对于人性的复杂,都流露出深刻的洞察。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个章节时,停下来,久久沉思,试图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当下社会的启示。

评分

蒋廷黻先生的《中国史纲》则是一部充满反思的著作,他以一种“旁观者清”的视角,审视中国历史,尤其是对近代史的解读,让我耳目一新。他没有简单地将中国近代史的屈辱归咎于西方列强的侵略,而是深入分析了中国自身的弱点,例如制度的僵化、思想的保守等。他对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状况的描绘,充满了警醒意味,让我看到了闭关锁国下的自大与麻木。他对晚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批判,虽然尖锐,但却切中了要害。他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改革的评价,也更加客观,既看到了改革者的努力,也指出了改革的局限性。他对中国近代外交史的叙述,更是让我对“条约体系”的形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对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分析,也让我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他对于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描写,也让我看到了各种新思潮在中国大地上的碰撞与融合。他对于中国近代社会风貌的描绘,也充满了时代感,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变革的时代。

评分

蒋廷黻先生的《中国史纲》则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他用一种更加“中国之外”的眼光,审视中国历史,尤其是他对于中国与西方文明互动的探讨,令我耳目一新。他并没有回避中国在近代以来所遭遇的屈辱和挫折,反而以一种更加理性的态度,分析了落后根源和改革的必要性。我尤其被他对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状况的描绘所打动,那种闭关锁国下的自大与麻木,与西方世界日益增长的实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他笔下的历史,充满了警醒意味。他对于晚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批判,虽然尖锐,但却切中了要害,让我理解了那个时代中国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他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改革的评价,也更加客观,既看到了改革者的努力,也指出了改革的局限性。他对于中国近代外交史的叙述,更是让我对“条约体系”的形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那种不平等条约带来的深重灾难,至今仍让人心痛。他并没有简单地将一切归咎于西方列强的侵略,而是深入分析了中国自身的弱点,例如制度的僵化、思想的保守等。他对于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的叙述,也充满了洞察力,对革命的起因、发展和影响,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常常在读到他的某些论述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他正在替我诉说那些深藏在心底的思考。

评分

吕思勉先生的叙述方式则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他总是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他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三省六部制到内阁制,他都清晰地梳理了其中的演变过程,并分析了不同制度的优劣。他对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描述,也让我对古代的权力运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尤其赞赏他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研究,他详细介绍了不同朝代的刑法、民法等,让我对古代社会的秩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知识在古代社会传播和发展的方式。他对于中国古代民间习俗的描写,更是充满了生活气息,让我感受到了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他没有回避中国历史上那些黑暗的时期,例如农民起义的动乱,但他却能用一种更宏观的视角,去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根源。他对于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描写,也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互动,例如丝绸之路上的商贸往来,以及文化的交流融合。他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温和的力量,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索。

评分

吕思勉先生的《中国史纲》则像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用一种更为宏观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中国文明的演进。他不像张荫麟先生那样侧重于细节的描绘,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图景,关注社会结构、经济制度、文化变迁等宏观层面的发展。我尤其喜欢他对中国古代经济史的论述,从农耕文明的起源,到商品经济的萌芽,再到手工业的进步,他都条理清晰地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脉络。他对土地制度的变迁,对赋税制度的演化,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对古代社会的运作机制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当读到他对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描述时,我仿佛看到了长安城的繁华,洛阳城的喧嚣,那些鳞次栉比的店铺,往来不绝的行人,都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他对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介绍,也让我耳目一新,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伟大发明,在他笔下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巨大贡献。他没有简单地赞美,而是冷静地分析了这些技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应用和影响。我曾对中国古代为何会经历几次大规模的衰落感到困惑,而吕思勉先生的解释,让我对“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揭示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他对于中国古代思想的梳理,也极具深度,将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进行解读,让我理解了这些思想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回应。

评分

初次翻开这套《中国史纲》,心中涌起的并非对历史的敬畏,而是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感,仿佛与古老的灵魂对话,听他们娓娓道来那些被时光掩埋的故事。张荫麟先生的笔触,如同工笔画般细腻,将每一个历史片段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年代和事件,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逻辑与脉络,让读者在宏大的历史长河中,依然能捕捉到个体命运的波澜。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流派的阐释,那种百家争鸣的盛况,在他笔下仿佛触手可及,士人的辩论,智慧的碰撞,都跃然纸上。我仿佛能看到孔子在杏坛上的循循善诱,墨子在城头上指挥若定,老子在幽静的山谷中悟道。他对秦汉帝国统一的解读,更是令人拍案叫绝,那种强烈的时代必然性和历史推力,让读者不由自主地信服。他没有回避那些血腥的战争和残酷的统治,却用一种冷静而客观的视角,揭示了制度建立的艰辛与代价。这种对历史的“通透”理解,让我对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我曾以为历史只是冰冷的文字,是陈旧的记忆,但张荫麟先生让我明白,历史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它在不断地呼吸、成长,影响着我们当下的一切。他的叙述,常常伴随着一种淡淡的忧思,对于文明的兴衰,对于人性的复杂,都流露出深刻的洞察。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个章节时,停下来,久久沉思,试图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当下社会的启示。

评分

当我翻开《中国史纲》的第一卷,张荫麟先生的文字便如同一股清泉,洗涤了我心中对历史的刻板印象。他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又一个的事件,更是在描绘一幅幅生动的人物群像。我被他对先秦诸子百家的细腻刻画所吸引,仿佛能听到他们唇枪舌剑的辩论,感受到他们思想的激荡。他笔下的孔子,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圣人,而是有着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智者;他笔下的墨子,也展现出其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他对秦汉大一统的阐释,让我明白了统一并非易事,而是无数血泪与智慧的凝结。他对汉武帝的评价,更是充满了复杂的色彩,既有其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其穷兵黩武的争议。我尤其欣赏他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分析,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演变,从土地制度的变迁到经济的兴衰,他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叙述,常常带着一种人文关怀,让我们看到历史背后普通人的命运。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描写,也极具感染力,让我领略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些章节时,陷入沉思,试图从那些古老的故事中,找到一些关于人生的启示。

评分

这套《中国史纲》宛如一个精美的万花筒,每一次转动,都能呈现出不同的历史景象。张荫麟先生如同一位沉静的学者,用严谨的考证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中国历史的轮廓,他尤其擅长对人物进行深入的刻画,通过对一个个历史人物的命运起伏,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他笔下的项羽,不再是简单的匹夫之勇,而是被赋予了深沉的悲剧色彩;他笔下的曹操,也并非脸谱化的奸雄,而是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他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也总是能切中要害,例如他对淝水之战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决策者心理的微妙变化,以及战略战术上的精妙之处。我常常会在读到他的某些段落时,停下来,想象着那个场景,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感受着历史的温度。他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既有古典的典雅,又不失现代的通俗,使得阅读过程轻松而愉悦。我尤其喜欢他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描写,那种对诗词歌赋、书画典籍的细致解读,让我领略到了中华文明独特的审美情趣。他对于中国哲学思想的梳理,也相当到位,将儒、释、道等思想流派的演变,清晰地呈现出来,让我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蒋廷黻先生的分析,则充满了“大历史”的视角,他将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史的宏大框架中进行审视,让我看到了中国文明的独特性,也看到了它与世界文明的联系。他对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剖析,让我深刻反思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他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变革的解读,既看到了革命者的理想,也看到了改革者的困境。我尤其喜欢他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分析,他详细介绍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他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描写,也让我看到了各种新思潮在中国大地上的碰撞与融合。他对于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变革,以及对西方教育模式的引进,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对于中国近代社会风貌的描绘,也充满了时代感,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变革的时代。他没有回避中国近代历史中的矛盾与冲突,但他却能用一种更加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去分析其根源。他对于中国近代外交政策的评价,也更加 nuanced,既看到了中国在艰难环境中寻求生存的努力,也看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弱势地位。

评分

吕思勉先生的《中国史纲》则是一本厚重的思想之书,他以一种宏观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中国文明发展的内在逻辑。他对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分析,让我对土地、赋税、商业等要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详细介绍了不同朝代的经济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他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描写,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勤劳。我尤其喜欢他对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研究,他描绘了不同时期城市的规模、布局、功能,以及城市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他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知识在古代社会传播和发展的方式。他对于中国古代思想的梳理,也极具深度,将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进行解读,让我理解了这些思想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回应。他没有回避中国历史上那些黑暗的时期,例如农民起义的动乱,但他却能用一种更宏观的视角,去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根源。他对于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描写,也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互动,例如丝绸之路上的商贸往来,以及文化的交流融合。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一般般

评分

一般般

评分

很好

评分

一般般

评分

一般般

评分

一般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