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
一本热销十年的少儿科普书
从身边物品的由来认识科学
★ 荣获加拿大诺玛弗莱克图书奖(少年非虚构类)
★ 入选美国全国自然科学教师协会(NSTA)推荐书目
★ 荣获英国学校图书馆协会(SLA)知识图书奖
★ 荣获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引进版社科类优秀图书奖
自2006年出版以来累计印刷 20次!
2017年全新改版!硬壳精装,全新翻译,开本更大,纸张更优!
你知道吗?
生产CD的原料是从沙子里提取的;肥皂是用脂肪做的;
从树上采来的乳胶可以制成口香糖;粉笔源自微小的海洋生物……
你使用的每一样东西都源自大自然!那么——
它们是怎么来的?
这本书将带领我们探索69种常见物品从大自然中转变而来的过程。
每一页都采用分步图解的方式,将复杂的工业生产流程简化为孩子容易理解的科普语言。化繁为简,直观生动,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
在插画图解中,科普与创意交汇,启发孩子观察和思考。
这本活泼有趣的科技启蒙读物,展现了一幅现代制造业的迷人画面,启发性地回答了那些孩子们常常问到、而大人们却往往忽略了的有意思的问题。印制精美,便于收藏。
想成为了不起的科学家或工程师吗?快用这本书把自己武装起来吧!
作者的话 .............................................. 8
娱乐与游戏................................10
棒球 .................................................... 12
激光唱片 ............................................ 14
玩具娃娃 ............................................ 16
橄榄球 ................................................ 18
吉他 .................................................... 20
弹珠 .................................................... 22
霓虹灯 ................................................ 24
塑料恐龙 ............................................ 26
瓶子里的船 ........................................ 28
足球 .................................................... 30
冲浪板 ................................................ 32
泰迪熊 ................................................ 34
哨子 .................................................... 36
屋里屋外....................................38
铝箔 .................................................... 40
书 ........................................................ 42
猫砂 .................................................... 44
蜡笔 .................................................... 46
餐具 .................................................... 48
牙线 .................................................... 50
宠物干粮 ............................................ 52
橡皮擦 ................................................ 54
火柴 .................................................... 56
镜子 .................................................... 58
铅笔 .................................................... 60
保鲜膜 ................................................ 62
陶瓷 .................................................... 64
肥皂 .................................................... 66
创可贴 ..........................................68
牙膏 .................................... 70
蜡烛 ......................... 72
金属丝 ............74
吃的喝的....................................76
面包 .................................................... 78
麦片 .................................................... 80
奶酪 .................................................... 82
巧克力 ................................................ 84
可乐 .................................................... 86
签语饼 ................................................ 88
冰激凌 ................................................ 90
豆豆软糖 ............................................ 92
番茄酱 ................................................ 94
甘草棒 ................................................ 96
牛奶 .................................................... 98
意大利面 ..........................................100
花生酱 ..............................................102
薯片 ..................................................104
盐 ......................................................106
自来水 ..............................................108
袋泡茶 ..............................................110
酸奶 ..................................................112
口香糖 ..............................................114
服装和纺织原料......................116
牛仔裤 ..............................................118
棉纱 ..................................................120
聚酯纤维 ..........................................122
人造丝 ..............................................124
跑鞋 ..................................................126
蚕丝 ..................................................128
羊毛线 ..............................................130
工作手套 ..........................................132
基础材料..................................134
铝 ......................................................136
砖 ......................................................138
水泥 ..................................................140
玻璃 ..................................................142
铁和钢 ..............................................144
木材 ..................................................146
纸 ......................................................148
石油 ..................................................150
塑料树脂 ..........................................152
橡胶 ..................................................154
资源回收 ..........................................156
词汇表 ..............................................158
早在17世纪初期,欧洲人就开始使用铅笔了(见第60页“铅笔”)。那时,如果他们需要擦掉字迹改正错误,可以利用的最好的工具竟是一片面包!后来,18世纪的科学家们兴奋地发现了一种富有弹性的新物质——美洲人称之为生橡胶。一个叫约瑟夫·普里斯特利的英国人发现,生橡胶非常适合用来擦掉铅笔字迹。他称之为橡皮。于是,橡皮擦诞生了。
今天,电脑键盘上的“删除”键可以帮助我们删除许多错误,但我们仍然需要使用铅笔和橡皮擦。
1.粉末状或液态的合成橡胶(见第154页“橡胶”)被送到橡皮擦制造厂。如果要使用天然橡胶做原料,那么运来的将是结实的大块儿,工人们必须先将其粉碎或溶解。
2.将橡胶原料与研磨过的浮石粉(可以使橡胶变得略微硬些)、氧化铁(可以让橡胶呈粉色)、植物油、硫和其他物质混合起来。
3.加热混合物,使硫与橡胶充分混合,以增加橡胶的强度,让它更耐用。
4.将柔软的、热乎乎的原料通过一个机器挤成又长又细的圆柱状橡皮棍。把橡皮棍切成小段儿,等它们冷却后,再运送到铅笔制造厂。
5.单独使用的块状橡皮擦是将热的橡胶混合物注入模具做成的。等到混合物冷却后,打开模具,橡皮擦就成型了。
吓人的橡皮擦
作者的话
你生活在一个神秘的世界里,你对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物也许知之甚少。
作者的话
你生活在一个神秘的世界里,你对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物也许知之甚少。
就拿普通的一天来说吧。早晨你匆忙套上牛仔裤(它们是怎么做成的?为什么它们是蓝色的?);在学校,你和你的朋友们投掷橄榄球(橄榄球怎么会拥有这么完美的橄榄形?);回到家里,你给自己做了个花生酱三明治(花生是如何被碾碎然后跟酱混合到一起的呢?)??
与现在相比,几个世纪前的生活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你是一个生活在17世纪的普通孩子,你会很了解你的衣服、食物以及玩具是怎么来的,因为你每天都会看到大人制作它们。如果住在乡下,你会见到村民们手工制作每一样东西。你家自己种粮食,你妈妈把羊毛纺成纱再编织成毛衣,你的玩具甚至就是用一块儿木头和几截绳子做成的。
自从史前时代的采猎者开始漫步地球以来,人类就开始运用双手和想象力,利用身边的植物、动物、岩石以及其他自然材料制造自己需要的物品。然而,到了18世纪,这一切彻底改变了。
工业革命使工厂的机器生产代替了传统的家庭手工生产。最早用这种方式批量生产出来的产品是棉布。过了不久,许许多多其他产品也这样从工厂里生产出来了。新型机器和快捷的生产方式使制造业蓬勃兴起。蒸汽机的发明是一个巨大进步,因为有了它,复杂的大型机器才有了驱动力。
随后而来的是大规模生产。美国发明家伊莱·惠特尼想出了一个办法:先用机器批量生产出产品的零件,然后雇用非技术工人进行组装。以滑膛枪的制造为例:制造一杆滑膛枪,采用机器批量生产出零件再组装的方式,花费的时间只是纯手工制造所花时间的零头。
20世纪,亨利·福特发明了流水线,用于小汽车和大货车的生产。车辆在流水线上缓慢移动,每个工人负责装配一个或几个零件。从那时候起,成千上万的产品由工厂生产出来,
而生产它们的工人只了解自己负责的部分,对产品的其他部分是如何制造的,以及所有零件是如何组装在一起的几乎一无所知。
今天,计算机的使用又一次大大地改变了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在很多工厂里,计算机控制的机器和机器人不仅能独立地完成整个产品的组装,还能将它们打包到集装箱,最后运往
商店。
对于几个世纪前的村民来说,现代制造业创造了一个奇迹般的世界。他们会被我们觉得司空见惯的数不清的事物震惊——从玉米片、跑鞋到电脑游戏、数字光盘??然而,无论这些产品多么复杂,它们仍然来源于大自然。
制造业是从原材料采集开始的,比如对蕴藏在海洋、大地和森林中的石油、矿产和木材等资源进行开采。用这些原材料制造产品通常要经过
两个阶段:初加工时,原材料被转化为规格一致的木料、钢材、塑料、玻璃或黏土;再加工时,这些材料可能被熔化、切割、锻压,而且时常会被加热、加压,以及进行化学处理,使其发生分子结构上的变化。人们最后将各种零件组装起来,制造出最终产品。
在这本书里,我们将向你展示你所熟知的69种物品的制造过程。在此,你不会看到电脑游戏和手机这样的高技术产品。它们的制造过程太复杂,无法在有限的篇幅内讲清楚。但是你能找到一些老朋友。你将揭开自己身边的一些秘密,比如:岩石是如何变成可乐罐的,树木是怎样变成吉他的,牛仔裤为什么是蓝色的。
这本书的问答形式设计也很有吸引力。它不是简单地列出知识点,而是通过“孩子会问什么,书会怎么回答”的模式来展开。这种“提问-解答”的结构,非常符合孩子的认知习惯。他们会更容易带着自己的疑问去阅读,并在书中找到答案。我儿子经常会指着书中的问题问我:“妈妈,你看,这里问‘月亮为什么有时候圆,有时候是弯的?’,这本书是怎么回答的呀?” 然后我们一起找答案,他会特别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在“解谜”一样。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学习过程充满乐趣。
评分我真的要为这本书的插画点个大大的赞!太精美了!每一页都像是一幅幅小小的艺术品,色彩鲜艳但不刺眼,细节描绘得非常到位。我儿子尤其喜欢关于“动物是怎么来的”那一部分的插图,每次看到那些可爱的卡通形象,他都能哈哈大笑。比如,里面画的“小鸡破壳而出”的画面,用了很柔和的黄色和粉色,把小鸡那种努力挣脱蛋壳的萌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还有关于“植物是怎么生长的”那一章节,那些细致的植物生长过程图,甚至能看到根系是如何向下延伸,茎叶是如何向上舒展的,这种视觉化的呈现方式,比文字描述要直观得多,也更能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评分说实话,我刚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对“少儿科普百科全书”这个定位有点担心,毕竟市面上的同类书籍太多了,有些要么内容太浅,要么太深奥,很难找到一本真正适合7-10岁孩子,又能引起他们兴趣的。但《它们是怎么来的》这本书,真的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它选取的知识点都很贴近孩子的生活,但又挖掘得很深入,用一种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去解释。比如,关于“雨水是怎么来的”,它没有直接讲蒸发、凝结、降水,而是通过“云朵妈妈”和“水滴宝宝”的故事,让孩子明白雨水的循环过程,是不是很有趣?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真的非常适合孩子们阅读。大开本的设计,让画面和文字都显得很舒展,不会让孩子觉得拥挤。而且,字体大小适中,清晰易辨,孩子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最重要的是,它在一些关键的词汇和概念上,会用不同的颜色或者加粗来强调,这样孩子在阅读的时候,会更容易抓住重点。我儿子有时候会指着某个词问我:“妈妈,这个‘光合作用’是什么意思呀?” 然后我再引导他看书里的解释,他就能理解得更快。这种贴心的设计,真的让亲子共读变得更加顺畅。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是一本激发孩子探索欲的“火种”。我儿子看完这本书的“交通工具是怎么来的”那一章后,突然迷上了研究各种交通工具的设计原理,甚至会拿起纸笔画出他想象中的“新型汽车”。这种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转变,正是我们家长最希望看到的。它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飞机是怎么飞的”,而是引导孩子去思考“是什么让飞机能够飞起来”,然后通过书中的解释,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甚至激发他们去进一步探索。
评分我非常欣赏这本书在知识的趣味性与严谨性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平衡点。它不像一些成人科普那样严谨到枯燥,而是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有趣的例子来讲解科学原理。比如,关于“人类是怎么来的”这一部分,它并不是直接抛出复杂的进化论,而是从“生命的种子”开始讲起,用“ DNA”这个神奇的“指令码”来解释生命的延续和多样性,这种解释既有科学依据,又富含童趣,让孩子能更容易接受。同时,它也没有为了追求趣味性而牺牲科学的准确性,每一个知识点都经过了严谨的考证,确保信息的可靠性。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是,它并没有局限于讲述“是什么”,而是着重于“怎么样”和“为什么”。这种“过程性”的讲解方式,对于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非常有帮助。例如,在讲解“火是怎么来的”时,它不会停留在“火可以取暖、可以煮饭”的层面,而是会一步步解释从最初的摩擦生火,到后来的钻木取火,再到现代的打火机,这个过程中人类的智慧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这种对“过程”的梳理,让孩子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在讲解每一个主题的时候,都会引用很多真实的案例和历史故事,这让原本抽象的科学原理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在讲到“眼睛是怎么看见东西的”时候,它会穿插一些关于古代人们如何观察星象、如何制作眼镜的小故事,将科学知识与人文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孩子在学习科学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无疑会极大地拓宽孩子的视野,让他们认识到知识之间的联系。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家孩子最近的“心头好”!自从这本书到家,他简直像装了什么“好奇心发射器”一样,每天捧着不撒手,问题也变得五花八门。以前问他“今天学校怎么样”,他总是简短地回答“还行”,现在呢?他会滔滔不绝地给我讲书里看到的“小秘密”。比如,那天他突然指着桌子上的水果,一本正经地问我:“妈妈,你知道苹果是怎么从一颗小种子变成这么多甜甜的果子的吗?书里讲了,它们会先长出根,然后是茎,接着开花,最后才能结果子,而且还需要阳光、水和养分……” 听着他一本正经地科普,我简直哭笑不得。 这本书的优点真的太多了,我真的很难在一篇评价里说完。首先,它的内容编排非常巧妙。不是那种枯燥的“是什么,为什么”,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引人入胜的方式去解释各种事物是如何形成的。比如,书中关于“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这一章节,不是简单地说“因为光的折射”,而是通过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故事,讲述了太阳光穿过空气时,那些微小的空气粒子是如何“捉弄”光线的,把蓝色的光散射得到处都是,所以我们看到的便是蓝色的天空。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比直接的科学解释更容易被孩子们理解和接受,也更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评分我真的要特别夸赞一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活泼,充满童趣,而且非常贴近孩子的生活经验。书中的很多问题,都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或者会好奇的。比如,“为什么会有彩虹?”“打雷闪电是怎么回事?”“我们的身体是怎么运作的?”等等。作者用一种非常亲切的口吻,就像一个有趣的长辈在给孩子讲故事一样,把这些科学知识娓娓道来。没有那些枯燥的专业术语,即使有,也会立刻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解释清楚,让孩子觉得学习科学就像在听故事一样有趣。
评分书很好看,大人看也不错。不是很深,容易懂。性价比高。
评分真心不错孩子很喜欢
评分已经收到,京东价格很给力。
评分孩子非常喜欢,印刷精美,内容丰富,还很有知识性。
评分孩子喜欢,价格实惠,好好!
评分孩子非常喜欢,不停地查看自己喜欢的食物是怎么做出来的。孩子8岁,识字量正好能让他独立看书。不太懂的字跳过,根据上下文也能大概了解。还有图片可以帮助一下。图中制作工人小小的形象夸张的表情,让孩子感到很新奇。这些小小的人让他想到了小人国的故事。然后他当自己也是这些小人国的工人,卖力地做着各种动作制作食物。能让孩子努力阅读又能让孩子高兴地玩起来,这样的书,第一次碰到。好值得拥有。
评分孩子非常喜欢,印刷精美,内容丰富,还很有知识性。
评分别人推荐的,很不错,以后给娃看
评分很好的书,这几天每天都会仔细阅读,看来很适合小学生看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