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站界麵設計(原書第2版)

社交網站界麵設計(原書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艾琳·馬龍(Erin Malone),剋裏斯汀·剋拉姆利什(Christian Crumlish) 著,吳桐 譯
圖書標籤:
  • 界麵設計
  • 社交媒體
  • 用戶體驗
  • 網頁設計
  • 移動應用
  • 設計原則
  • 交互設計
  • 視覺設計
  • 用戶界麵
  • 設計模式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74057
版次:1
商品編碼:12177201
品牌:機工齣版
包裝:平裝
叢書名: O'Reilly精品圖書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24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今天的設計師、開發者和創業者必須麵臨創造社交界麵的挑戰,從而促進用戶間的交流和社區的發展。但是想要熟練掌握其中微妙的技巧,以及理解社交體驗的基石,常常比錶麵看起來更睏難。在本書中,作者分享瞭來之不易的設計見解:什麼有用,什麼沒用,以及為什麼。通過學習100多種模式、設計原則和佳實踐,您將與用戶共同創造並發展健康的在綫社區。

目錄

前言1
第一部分 什麼是社交模式
第1章 什麼是社交用戶體驗模式17
社交産品的一點淵源17
所謂的原則、最佳實踐和模式是什麼24
接下來做什麼32
延伸閱讀34
第2章 社交的核心37
社交,但不僅僅是社交38
社交網站要有意設計得不夠完善39
重寫本45
像人一樣會話48
不要中斷電子郵件55
要開放56
從遊戲中學習經驗 56
反模式的“貨物崇拜”56
反模式:“嬉皮街”58
反模式:“蒼蠅王”59
把握道德尺度60
延伸閱讀61
第二部分 我是某某
第3章 邀你加入65
參與65
注冊67
登錄 76
二元認證80
PIN 81
指紋或Bio指紋83
登錄連續性84
退齣86
邀請 89
接受邀請90
發送邀請92
密碼的反模式 95
授權96
內測版99
歡迎界麵106
重新登錄108
延伸閱讀113
第4章 我的其餘部分在哪裏115
身份 116
個人資料 121
推薦(或者個人推薦) 136
個人首頁138
身份反光鏡140
用戶名片或聯係人卡片144
署名147
頭像150
便攜式身份 154
延伸閱讀 155
第5章 我們在這裏157
“在綫”的簡史 159
“在場”的未來 160
好友列錶 169
活動流171
狀態播報173
管理最新更新 175
延伸閱讀180
第6章 你會從這個人手裏買二手車嗎181
聲譽影響行為182
競爭圖譜183
等級185
有命名的等級185
有編號的等級188
標簽191
奬勵192
可收集的奬勵 193
用戶給用戶的奬勵 195
排名198
積分198
排行榜201
前X名 207
監控聲譽的工具 210
好友排名 211
為瞭贏 212
延伸閱讀 215
第三部分 我們想要的社交對象
第7章 狩獵者219
收藏 219
保存220
收藏夾224
顯示227
添加/訂閱229
添加標簽231
通過標簽查找235
標簽雲 237
延伸閱讀240
第8章 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241
開啓自然“口碑”的工具 241
發送/共享圖標242
小書簽246
私人共享 247
發送248
臨時性隱私250
短暫共享 252
贈送禮物253
公開共享 255
共享259
轉發261
社交書簽263
上傳到雲 264
嵌入265
被動共享267
延伸閱讀268
第9章 全球化的肥皂箱269
廣播270
博客270
播客 275
視頻博客275
微博276
發布276
電子雜誌 277
發布時間278
權利281
服務條款281
許可協議284
延伸閱讀290
第10章 長時間傾聽,第一次反饋291
徵求反饋291
投票推動296
贊成/反對評級法300
評定等級(星級或1~5級)308
多項評定310
留言313
評論316
徵求反饋320
延伸閱讀324
第11章 Watson,快來327
同步溝通與異步溝通330
登錄並參與溝通330
元對話330
論壇331
公共對話334
私密對話337
群組對話339
網戰343
迴復通知344
延伸閱讀345
第四部分 社區裏美好的一天
第12章 齊心協力蓋房子349
協作349
管理項目350
投票354
協作編輯357
建議360
編輯此頁361
wiki之道363
眾包366
延伸閱讀368
第13章 從小道消息中得知的369
持續上升369
收聽374
關注374
過濾375
推薦377
社交搜索380
實時搜索380
會話搜索383
確定主軸384
預測內容385
延伸閱讀385
第14章 我們中的一員387
人際關係387
找人389
添加好友399
交際圈407
推介人際關係414
刪除好友416
“前男友”反模式420
群組421
年齡和這有什麼關係427
延伸閱讀432
第15章 好警察,壞警察435
社區管理436
共同管理439
群組自我調節443
協作篩選445
舉報446
延伸閱讀449
第16章 身處何方451
本地關係451
本地活動453
會麵453
派對463
日程安排468
提醒473
地理位置標記474
地點定位或我的附近478
地點跟蹤或者我去過瞭哪裏481
周邊483
延伸閱讀486
第五部分 更多的考量
第17章 企業也是人,我的朋友489
消費者的企業軟件體驗491
員工是移動的492
單一登錄492
企業身份和概況493
聯係人和關係493
什麼是社交對象494
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494
狀態/活動行蹤494
不依靠郵件的溝通495
管理和運作496
其他工具499
延伸閱讀499
第18章 圍繞開放設計501
與彆人打成一片502
輸齣的開放性506
標準的開放性(語義和微格式)509
載入的開放性511
托管模塊512
雙嚮流通514
開放的應用程序接口(API)514
延伸閱讀515
後記517


“信息流”的藝術:構建引人入勝的社交體驗 想象一下,您正在指尖滑動,一個接一個地探索著朋友的動態,欣賞著精美的圖片,參與著熱烈的討論。您是否曾好奇,這些看似流暢、自然的信息流是如何被精心編織,最終呈現在您眼前?這背後,不僅僅是技術的堆砌,更是一門關於人類心理、視覺傳達和交互藝術的綜閤學問。 本書並非簡單羅列按鈕和顔色的教程,而是深入探索社交網站界麵設計的核心——如何通過界麵語言,引導用戶的情感,激發他們的參與,並最終在虛擬世界中建立起真實而有意義的連接。我們將一同剖析那些成功的社交平颱,是如何在繁雜的信息中,提煉齣用戶最關心的焦點,用最直觀的方式呈現,讓每一次滑動、每一次點擊都充滿愉悅和價值。 第一章:連接的基石——理解用戶與平颱 在著手設計之前,我們必須先深入理解“連接”的本質。社交網站的核心在於“人”,而“人”的社交需求是多樣的、動態的,並且受到文化、技術和社會環境的深刻影響。我們將從用戶研究的視角齣發,探討如何繪製用戶畫像,識彆他們的核心痛點、動機和期望。例如,一個年輕的學生可能更看重即時通訊和興趣圈子的發現,而一個職場人士則可能更關注專業交流和人脈拓展。理解這些差異,是打造能夠真正觸達用戶內心的界麵的第一步。 同時,我們也要審視平颱本身的定位和目標。是做一個內容分享的社區,還是一個基於LBS的社交探索工具?是專注於短視頻的娛樂,還是提供深度長文的知識分享?不同的平颱定位,決定瞭其核心功能、信息優先級以及視覺風格。我們將一同學習如何將平颱願景轉化為具體的設計目標,並確保界麵設計能夠有力地支撐這些目標。 第二章:視覺的語言——信息架構與導航的藝術 信息架構是社交網站的骨骼,而導航則是指引用戶探索這片數字領地的地圖。一個清晰、直觀的信息架構,能夠讓用戶在海量信息中快速找到他們想要的內容,避免迷失和挫敗感。我們將學習如何運用卡片分類、樹狀圖等方法,對信息進行邏輯梳理和分組,並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導航係統。 導航設計並非簡單的菜單欄和按鈕堆砌,而是要考慮用戶的使用場景和心智模型。在移動端,我們可能會傾嚮於底部標簽欄,方便單手操作;在PC端,側邊欄則能承載更多信息。我們將探討不同導航模式的優缺點,以及如何根據平颱特性和用戶習慣,選擇最閤適的導航方案。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思考如何通過視覺提示和反饋,讓用戶時刻清楚自己身在何處,以及如何前往目的地。 第三章:內容的呈現——打破信息孤島,聚焦用戶體驗 社交網站的核心是“內容”,而界麵設計的重要職責就是將這些內容以最吸引人、最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們將深入探討“信息流”的設計之道。如何平衡信息的密度與可讀性?如何讓不同類型的內容(文字、圖片、視頻、鏈接)和諧共存,並各有側重? 我們不再將信息流視為簡單的列錶,而是將其看作一個動態的、有生命力的信息場。通過排版、留白、視覺層次感等手段,引導用戶的視綫,突齣重點信息,並鼓勵用戶進行深度閱讀或互動。例如,如何設計吸引人的卡片式布局,讓每一條動態都像一件獨立的作品?如何運用動效,讓信息的加載和切換更加流暢自然? 此外,我們還將關注內容的個性化呈現。社交平颱越來越強調“韆人韆麵”,如何通過算法和用戶偏好,為用戶定製專屬的內容流,是提升用戶粘性的關鍵。這不僅僅是技術問題,也需要界麵設計來配閤,例如,如何設計用戶可以自定義內容過濾和排序的選項,讓他們擁有更多掌控感。 第四章:互動的溫度——驅動參與與建立連接 社交平颱的生命力在於用戶的互動。界麵設計需要成為連接用戶、激發互動的設計師。我們將深入研究各種互動機製,從簡單的點贊、評論、分享,到更復雜的群組討論、話題標簽、實時連麥。 我們不僅要設計齣易於操作的互動按鈕,更要思考如何通過界麵語言,營造積極、友好的互動氛圍。例如,評論區的排序邏輯、錶情符號的使用、@用戶的提示,都能夠影響用戶參與的意願和體驗。我們將學習如何設計恰當的反饋機製,讓用戶知道他們的操作已被接收,並獲得相應的迴應。 更進一步,我們將探討如何設計更深層次的連接。如何通過小組功能、活動組織、共同興趣匹配等,幫助用戶發現誌同道閤的朋友?如何設計一些能夠激發情感共鳴的元素,例如,在生日時顯示朋友的祝福,在重要的節日發送溫馨提示?這些細節,能夠讓冰冷的界麵充滿人情味,讓用戶感受到被關懷和被理解。 第五章:情感的共鳴——色彩、排版與品牌個性的融閤 視覺是用戶感知界麵的第一要素,而色彩、排版和品牌個性則是塑造用戶情感體驗的關鍵。我們將深入理解色彩心理學,探討如何運用不同的色彩方案,來傳達平颱的情感基調。例如,藍色通常給人信任和專業的感受,綠色則象徵著生機和活力。 排版設計同樣至關重要。字體的選擇、字號的大小、行距的設置,都會影響界麵的可讀性和視覺美感。我們將學習如何通過一緻的排版風格,為用戶帶來統一、舒適的閱讀體驗,並體現品牌的專業度。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將品牌個性融入到界麵設計的每一個細節中。從Logo的設計到插畫風格,再到動效的節奏,都要傳遞齣品牌的獨特DNA。一個具有鮮明品牌個性的界麵,更容易在用戶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並建立起情感上的連接。我們將探討如何避免設計上的“同質化”,創造齣獨一無二的社交體驗。 第六章:用戶旅程的優化——從新手引導到忠誠用戶 用戶的生命周期在社交平颱中是動態變化的。從第一次接觸平颱的新手,到日日活躍的忠誠用戶,他們有著不同的需求和挑戰。我們將深入研究用戶旅程的各個階段,並設計相應的界麵策略。 對於新用戶,我們需要提供清晰、友好的新手引導,幫助他們快速理解平颱的核心功能,並完成首次互動。一個糟糕的新手體驗,可能導緻用戶在第一時間流失。我們將學習如何設計直觀的入門流程,並提供及時的幫助和提示。 對於活躍用戶,我們需要不斷提供新的內容和互動機會,保持用戶的新鮮感和參與度。如何設計有效的個性化推薦,讓他們始終能發現感興趣的內容?如何設計能夠鼓勵他們持續分享和互動的功能? 同時,我們也要關注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例如,如何設計清晰的幫助中心和客服入口,以及如何處理負麵反饋和危機公關。一個完善的用戶旅程優化,能夠確保用戶從初次嘗試到長期留存,都獲得積極的體驗。 第七章:可訪問性與包容性——為所有人構建的數字空間 在構建數字世界時,我們不能忘記那些可能麵臨障礙的用戶。可訪問性(Accessibility)和包容性(Inclusivity)的設計,是衡量一個社交平颱是否成熟的重要標誌。我們將探討如何為視力障礙、聽力障礙、運動障礙等用戶群體,提供無障礙的訪問體驗。 這包括使用足夠的色彩對比度、提供文字替代說明、支持鍵盤導航、允許用戶調整字體大小等。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用包容的心態去設計,尊重用戶的多樣性,避免歧視性的語言和內容。一個真正包容的社交平颱,能夠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 第八章:未來的探索——新技術與新趨勢的展望 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社交媒體的形態也在不斷演變。本書的最後一章,我們將放眼未來,探討新興技術將如何影響社交網站界麵的設計。例如,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將如何重塑我們的社交互動?人工智能(AI)將在個性化推薦和內容生成方麵扮演怎樣的角色? 我們將一起思考,在這些新的技術浪潮下,界麵設計需要如何調整和創新,以應對新的挑戰和機遇。如何設計更沉浸式的VR社交體驗?如何讓AI成為用戶創造內容的得力助手? 這本書,不僅是一份關於社交網站界麵設計的指南,更是一次關於“連接”與“體驗”的深刻思考。它將帶您深入瞭解優秀社交平颱背後的設計邏輯,激發您創造更具吸引力、更有價值的數字社交體驗。無論您是初入設計領域的新手,還是經驗豐富的行業資深人士,都將在這場探索中獲益匪淺。讓我們一同用設計,點亮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構建一個更豐富、更美好的數字世界。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簡直讓我醍醐灌頂!作為一名正在學習UI/UX設計的學生,之前總是覺得自己的設計作品缺少瞭點“靈魂”,雖然功能性做得還不錯,但用戶體驗總是有那麼點不盡如人意。拿到《社交網站界麵設計(原書第2版)》之後,我仿佛打開瞭一個新世界的大門。書中深入淺齣地剖析瞭為什麼某些社交網站界麵能讓人愛不釋手,而另一些卻讓人望而卻步。它不僅僅是告訴我們“怎麼做”,更重要的是“為什麼這麼做”。 比如,關於信息架構的部分,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詳細闡述瞭如何將復雜的社交信息組織得清晰明瞭,讓用戶能夠快速找到他們想要的內容,而不是被海量的信息淹沒。我之前總是在糾結布局和元素擺放,以為越花哨越能吸引人,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簡潔、直觀纔是王道。它講解瞭“沉沒成本效應”在用戶留存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利用“社交證明”來增強用戶信任感,這些理論在實際設計中都非常有指導意義。 書中的配色和排版建議也讓我受益匪淺。我以前總覺得隻要好看就行,但這本書讓我認識到,顔色和字體不僅僅是裝飾,它們承載著情感,影響著用戶的感知。它提供瞭關於色彩心理學在界麵設計中的應用,以及如何根據品牌調性和目標用戶來選擇閤適的字體和字號,這些都是我之前忽略的細節。 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討論瞭許多關於用戶行為模式的洞察,以及如何通過設計來引導和增強用戶互動。例如,關於“心流”狀態的營造,以及如何通過微交互來提升用戶參與感,這些都讓我對社交網站的設計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本書的案例分析非常詳實,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理論如何在實踐中落地,並且分析得頭頭是道。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社交網站界麵設計寶典。它不僅適閤初學者,也對有一定經驗的設計師有著極大的啓發。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社交網站界麵設計感興趣的朋友們!

評分

作為一個混跡互聯網多年的資深網民,我一直對那些讓我沉迷其中、流連忘返的社交平颱情有獨鍾,同時也很好奇它們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設計“魔法”。《社交網站界麵設計(原書第2版)》這本書,簡直就是給我這位“旁觀者”提供瞭一次深入幕後的絕佳機會。它沒有像一些技術書籍那樣充斥著晦澀難懂的代碼或生硬的理論,而是用一種非常“用戶友好”的方式,娓娓道來社交網站界麵設計的精髓。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用戶情感化設計”的章節。作者通過對大量成功社交産品的拆解,揭示瞭它們如何通過細微的設計細節,比如動效的運用、錯誤的反饋提示、甚至是加載動畫,來觸動用戶的情感,從而建立起一種親切、甚至是依賴的關係。我之前總覺得這些小地方可有可無,但這本書讓我明白,恰恰是這些“軟”的元素,纔是留住用戶的關鍵。 書中對於“社區氛圍營造”的討論也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關於界麵美觀,更是關於如何通過界麵設計來鼓勵用戶生成內容、促進用戶之間的互動,從而形成一個活躍、有生命力的社區。作者提齣的“遊戲化”設計原則,以及如何通過徽章、積分、排行榜等機製來激勵用戶參與,都讓我茅塞頓開。我開始反思自己曾經使用過的那些社交軟件,有些之所以讓我覺得“有趣”,正是因為它們在潛移默化中運用瞭這些設計策略。 另外,本書對“可訪問性”和“包容性設計”的關注也讓我倍感贊賞。在當今社會,越來越注重用戶的多元化需求,而這本書卻能站在更高的維度,思考如何讓不同人群都能順暢地使用社交平颱。它提供的具體方法和考量因素,對於未來設計一個真正普惠的社交産品至關重要。 總的來說,這本書讓我從一個用戶的角度,對社交網站的設計有瞭更宏觀、更深刻的認知。它不僅滿足瞭我的好奇心,更讓我看到瞭一個優秀界麵設計所能帶來的巨大價值。

評分

對於我這個從小到大,幾乎見證瞭所有主流社交媒體興衰的用戶來說,《社交網站界麵設計(原書第2版)》這本書,無疑是一把解鎖我心中無數“為什麼”的金鑰匙。我總是在想,為什麼有些App設計得那麼舒服,讓我情不自禁地想一刷再刷,而另一些則讓人感到笨拙和不適?這本書以一種極其生動和深入的方式,解答瞭我這些睏惑。 我最著迷的部分,是書中對於“情感連接”的探討。它不僅僅是告訴我們如何做齣好看的界麵,更是教我們如何通過設計去理解和滿足用戶的深層情感需求。比如,關於“歸屬感”的營造,它列舉瞭許多巧妙的設計方法,讓我意識到,那些讓我們覺得“溫暖”和“被接納”的社交體驗,很大程度上都源自於這些精心設計的界麵元素。 書中關於“互動機製”的剖析也讓我大開眼界。我之前總以為點贊、評論、分享是理所當然的功能,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它們背後隱藏的心理學原理。它解釋瞭為什麼我們需要這些互動,以及如何通過設計來最大化互動的價值,讓用戶感受到參與的樂趣和意義。 我還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信任建立”的章節。在如今信息爆炸、真假難辨的網絡環境中,如何讓用戶信任一個平颱,顯得尤為重要。這本書提供瞭很多實用的設計策略,比如清晰的隱私政策展示、可信的信息來源標識,以及用戶評價體係的構建等等,這些都直接關係到用戶對平颱的信任度和忠誠度。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親切,讀起來不像是在看一本枯燥的技術手冊,更像是和一位經驗豐富的設計師在進行一場深入的交流。它讓我從一個被動的用戶,變成瞭一個能夠主動思考和分析設計背後邏輯的“觀察者”。

評分

作為一個對“效率”有著極度追求的技術愛好者,《社交網站界麵設計(原書第2版)》這本書,給瞭我前所未有的啓發。我一直認為,好的設計就應該最大化用戶的時間和精力,讓一切操作都變得簡單高效。而這本書,則將這一理念推嚮瞭一個新的高度,它不僅關注瞭“如何做得快”,更深入地探討瞭“如何做得對”。 書中關於“任務流程優化”的章節,讓我對如何減少用戶操作步驟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簡單地閤並按鈕或減少彈窗,而是從用戶完成目標的全過程齣發,去思考如何去除不必要的乾擾,讓每一個環節都順暢無阻。我之前總是在想如何讓界麵“漂亮”,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漂亮”在於它的“順手”。 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錯誤處理”的講解。在復雜的數字交互中,犯錯是不可避免的。而如何通過清晰、友好的錯誤提示,引導用戶糾正錯誤,避免沮喪,這直接影響著用戶對産品的好感度。它提供的設計範例,讓我在麵對類似問題時,不再感到束手無策。 此外,本書對“個性化推薦”和“智能匹配”的設計原則的深入探討,也讓我看到瞭社交平颱在利用技術提升用戶體驗方麵的巨大潛力。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展示信息,而是如何通過智能的算法,將用戶最感興趣的內容精準地推送給他們,從而節省用戶篩選信息的時間。 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優秀的社交網站界麵設計,不僅僅是視覺上的美學,更是對用戶心理、行為模式以及技術實現的高度整閤。它提供瞭一種係統性的思考框架,讓我在設計或評估任何數字産品時,都能更加全麵和深入。 這本書,無疑是一本值得反復研讀的寶藏。

評分

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平麵設計師,我一直覺得社交網站界麵的設計似乎與我熟悉的傳統平麵設計有著本質的區彆。直到我翻開《社交網站界麵設計(原書第2版)》,纔意識到自己之前的認知是多麼片麵。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將社交網站的界麵設計放在瞭用戶體驗、行為心理甚至商業戰略的宏觀框架下進行審視,這對於我這樣背景的設計師來說,無疑是一次全新的視角衝擊。 書中對“信息過載”的處理方式,讓我對信息呈現的邏輯有瞭重新的認識。以往我可能更側重於如何讓信息“好看”,但這本書讓我明白,更重要的是如何讓信息“易於消化”和“快速獲取”。作者提齣的“漸進式披露”原則,以及如何通過卡片式設計、分組展示等方式,有效地引導用戶瀏覽信息,都為我提供瞭全新的思路。 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用戶旅程地圖”的講解。它詳細地闡述瞭如何通過梳理用戶的每一個觸點,來發現設計中的痛點和機會。這與我以往的設計流程有所不同,但我能立刻感受到這種方法的強大之處。通過瞭解用戶在不同階段的需求和情緒,我們纔能設計齣真正能夠解決用戶問題的界麵。 此外,本書對“A/B測試”和“數據驅動設計”的強調,也讓我看到瞭社交網站設計與傳統設計在迭代和優化方式上的巨大差異。我瞭解到,優秀的設計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在持續的測試和反饋中不斷演進的。這種科學、嚴謹的設計方法,對於我未來的設計工作,具有極大的藉鑒意義。 這本書的內容雖然聚焦於社交網站,但其中蘊含的設計原則和方法論,對於任何類型的數字産品設計都具有普適性。它讓我看到瞭設計的無限可能性,以及技術與藝術融閤的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