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名人传记插图本:李健吾传

民国名人传记插图本:李健吾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石山 著
图书标签:
  • 李健吾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
  • 传记
  • 民国
  • 插图本
  • 名人
  • 历史人物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1724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193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0
字数:40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迄今为止W一的一部李健吾传记作品,作者围绕李健吾丰富的一生,多方搜寻史料,尽可能客观完整地呈现了李健吾这一被遮蔽多时的文学全才。
  李健吾以文学批评名世,但他的文学成就却不尽如此,他在散文、小说、戏剧、翻译、法国文学研究等领域也成绩斐然,鲁迅、朱自清、汪曾祺、司马长风等人都赞誉有加。他的翻译作品《包法利夫人》,二十九岁写成的《福楼拜评传》,均为传世之作。他的散文作品《雨中登泰山》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一代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参与者,他的长篇小说《心病》、中篇小说《终条山的传说》,他以笔名刘西渭写就的绚烂的批评文章《咀华集》《咀华二集》,他编导的话剧作品,均是现代文学大花园中的灿烂花朵,透过他与现代文人诸如郑振铎、蹇先艾、朱自清、周作人等人的交往,亦为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真实图景打开了一扇窗。

目录

新版小记

第一章 少年时期(1906.8-1921.8)
一、父亲的功业
二、在村学念书
三、在西安东木头市
四、在马堪村
五、在良王庄火车站
六、父亲的再次入狱与被害
七、最初的戏剧活动

第二章 中学时期(1921.9-1925.8)
八、文学三少年
九、曦社与《爝火》
十、请徐志摩演讲
十一、“吃瘪蹇先艾”
十二、多事的兄弟
十三、那个“川针”

第三章 清华时期(1925.9-1931.7)
十四、朱自清先生
十五、王文显先生
十六、戏剧社社长
十七、清华园里的才子
十八、驰骋在北平文坛上
十九、情在师友间
二十、还乡与大奠
二十一、相恋与订婚

第四章 留法时期(1931.8-1933.8)
二十二、赴法途中
二十三、“火线之外”
二十四、日夜研读福楼拜
二十五、在鲁昂和克洼塞
二十六、在意大利漫游

第五章 北平时期(1933.9-1935.7)
二十七、双喜临门
二十八、进入太太客厅
二十九、批判的锋芒
三十、《这不过是春天》
三十一、心灵的探险
三十二、艺术的良心
三十三、删削的情书
三十四、孤寂的心志
三十五、《福拜楼评传》

第六章 暨大时期(1935.8-1937.11)
三十六、初来乍到
三十七、情谊与纠缠
三十八、信任与驳难
三十九、一场“滥”官司
四十、《十三年》与《新学究》
四十一、不可或缺的一员
四十二、战乱中的情谊

第七章 孤岛时期(1937.12-1941.11)
四十三、寂苦中的挣扎
四十四、走出书斋
四十五、悬念周作人
四十六、舞台上下
四十七、《黄花》和《草莽》
四十八、剧坛盟主
四十九、师生之间
五十、学术研究
五十一、艺术的囚徒

第八章 沦陷时期(1941.12-1945.8)
五十二、做了李龟年
五十三、独具特色的改编
五十四、蛰伏中的译述
五十五、毁誉难说的《青春》
五十六、轰动一时的《金小玉》
五十七、被捕与逃亡

第九章 复兴时期(1945.9-1949.5)
五十八、当了编审科长
五十九、在胜利的喜悦中
六十、创办上海实验剧校
六十一、编辑《文艺复兴》
六十二、奔走呼号
六十三、与石挥的争论
六十四、与田汉的商讨
六十五、旁敲侧击
六十六、未酬的壮志
六十七、《和平颂》引发的不和平
十一、退守书斋
十二、惶惑中的期待

第十章 剧专时期(1949.6-1954.6)
六十八、小心翼翼地步入新社会
六十九、学会了自我批评
七十、在抗美援朝的热潮中
七十一、平明出版社
七十二、黯然离去

第十一章 北京时期(1954.7-1966.6)
一、“来了,回来了”
二、拔了这面白旗
三、下乡接受社会主义教育
四、沉浸在看戏与评戏中
五、雨中登泰山
七十三、西北之行
七十四、在“整风”与“四清”中

第十二章 文革时期(1966.7-1976.9)
一、被揪出来
二、“送饭的人也去了”
三、黄金般的心

第十三章 晚年时期(1976.10-1982.11)
一、重新握笔
二、“风过去了,脚印消失了”
三、老而弥深的情感
四、东南之行
五、故乡之行
六、西南之行
七、倒在书桌旁

附录
初版后记
二版序

精彩书摘

  进入太太客厅
  经过一段紧张的筹备,1934年1月1日,《文学季刊》创刊号出版,郑振铎、章靳以主编,冰心、朱自清、沉樱、吴晗、李长之、林庚、李健吾等为编辑人,特邀卞之琳等一百零八人为撰稿人。这是三十年代中期北方最有影响的大型文学专刊,十六开本,平均每期三百五十多页。
  创刊号的作者,如同一个强大的方阵。除鲁迅、郑振铎、老舍、巴金等当时已饮誉文坛者外,其余作者,大都是崭露头角的新秀,不几年便声名远播了。
  众多的作品中,李健吾的论文《包法利夫人》尤为引人注目。此系正在整理中的《福楼拜评传》中的一章,后来出书时为第二章。名气归名气,作品归作品,或许是熟悉,那些名家的篇章,并未获得多大的反响。反倒是李健吾,这暌违两载,显得有些生疏了的名字,因了这篇确实令人钦佩的论文,引起文化界一些知名人士的注意。
  当年的北平,有一个著名的文学沙龙,便是一代才女、风韵动人的林徽音(徽因)女士那雅致的梁家客厅。冰心曾有小说,名曰《我们太太的客厅》,虽不无调侃,对林徽音的这个文学沙龙,有如实的描述。非是因了冰心的这篇小说,而是当年的风气,文化圈里,好些人都称梁家客厅为“太太客厅”。对于任何一个文学青年来说,能蒙林女士召见,进入太太客厅叙谈,亚似金榜题名。论文《包法利夫人》发表后,从未谋面的林徽音,给李健吾写来一封长信,约他到梁家会面叙谈。李健吾自然是奉命惟谨地去了。
  有了最初的邀约,也就预定了以后的来往。此后一年多,直至去上海前,李健吾免不了常去太太客厅叙谈请教——
  对我生活最有影响的是我在创刊号上发表的论文《包法利夫人》。这篇论文引起一些文化界知名人士的注意。从未谋面的林徽音女士看后,给我写过一封长信,约我到林家见见面。我的老师金岳霖住在她家的后院。我每次去,总到他老人家房间坐坐,房间似乎有些发黯。常去(林家)的客人仅仅记得有张奚若、杨振声;我偶尔也遇到沈从文。她那封长信我一直保留着,后来日本宪兵队逮捕我的时候,可能在骚乱中丢失了。
  进入太太客厅,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标志,标志着一个青年文学家进入了当时主流派文学的中心。
  对这篇文章激赏的,还有郑振铎。转年夏天,郑出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后,就是因了这篇文章,毫不犹豫地聘任年方二十九岁的李健吾为法国文学专任教授。
  如今来看这篇文章,林徽音、郑振铎诸人如此赞赏,与其说是为文中艺术分析的精辟所折服,还不如说为作者行文的大气磅礴而又机警诡谲所倾倒。这样的文风,在当年的中国文坛上,确也前所未见。且看对福楼拜由浪漫主义的泥淖中挣脱出来,悟出为文之道,最终显示出一个强大自身的过程,李健吾是怎样叙述的——
  在这一群浪漫主义者之中,有一位生性浪漫,而且加甚的青年,却是福氏自己。他和他们一样的热狂,一样的沉醉,一样写了许多过分感伤的自叙的作品;他感到他们的痛苦,他们的欢悦;他陪他们呻吟,陪他们流泪,陪他们狂笑。这是一个心志未定的青年,在滚滚而下的时代的潮流中,随浪起伏;他飘浮着,然而他感觉着、体验着、摸索着,最后在一块屹然不动的崖石上站住,晓得再这样流卷下去,他会毁灭,会化成水花一样的东西,归于消蚀。他开始回忆、思索、无微不入;他悟出一个道理来,这道理是:从文章中把自我删出,无论意境上,无论措词上,如果他不能连根拔起他的天性,至少他可以剪去稠枝密叶,裸露出主干来,多加接近阳光,多加饱经风霜。
  多么酣畅,又多么警策。写下这样文句的作者,怎能不让爱才若己的林徽音急欲一见?
  李健吾还和林徽音等人一起参与了《委曲求全》一剧的演出。这个剧本是王文显先生用英文写的。出国前,李健吾将它译出,交给内弟尤炳圻经营的人文书店出版。1934年春天,北平东城青年会的赵希孟、舒又谦等人,深感当时文化界的沉闷,想演一出喜剧活跃一下气氛。经魏照风提议,一致同意演出王文显的三幕喜剧《委曲求全》。遂以青年会的名义排演。李健吾担任导演,司徒乔、林徽音和刚从法国回来的秦宣夫担任舞台美术设计。演员全部穿中装,以体现民族风格。
  不光导演,李健吾还在剧中扮演董事长。那时他比较胖,很适合演这个角色。赵希孟饰顾校长,魏照风饰丁秘书,舒又谦饰关教授,马静蕴饰王会计之妻,马肇延饰王会计,周礼饰宋注册员,辛志超饰大学生,刘果航饰校役陆海。全剧三幕一景,共排练了三个月。1935年3月11日起在协和礼堂公演,立即轰动了文化界。李健吾的动作很夸张,语言很够味,成为一个被鞭挞被嘲笑的丑八怪。这也是他第一次扮演男角。后来还去清华大学演过一次。
  或许正是进入太太客厅的缘故,这一时期,李健吾还参与了“新月派”后期刊物《学文》的活动,为其同人之一。
  《学文》的主编是叶公超,从1934年5月到同年8月,共出了四期。参与者除《新月》的原班人马胡适、梁实秋、闻一多、林徽音、余上沅等人外,新人有朱光潜、杨联陞、李健吾、赵萝蕤、季羡林、何其芳、常风等。叶公超1929年秋季开学后来清华大学外文系任教,李健吾1930年由外文系毕业,是否听过课不得而知,是老师该是不成问题的。
  为什么要办这么个刊物呢?
  据叶公超说,当初一起办《新月》的一伙朋友,如胡适、饶孟侃、闻一多等人,由于《新月》杂志和新月书店因种种原因已告停办,彼此都觉得非常可惜;1933年年底,大伙在胡适家聚会聊天,谈到《新月》时期合作无间的朋友,为什么不能继续同心协力创办一份新杂志的问题。讨论到最后,达成一个协议,由大家凑钱,视将来的钱多少做决定,能出多少期就出多少期。当时一起办《新月》的一群朋友,都还很年轻,写作和办杂志,谈不上有任何政治作用;但是,这些人受的是英美教育,对于苏俄共产主义文艺政策,本无好感,对上海一些左翼作家走上共产党路线,更是激烈反对,一致认为对中国未来新文艺发展具有不良影响。要对抗他们,挽救新文艺的命运,似乎不能没有一份杂志。《学文》的创刊,可以说是继《新月》之后,代表了这些人对文艺的主张和希望。
  这样明确的政治目的,怕只有主要参与者叶公超诸人心里清楚,像李健吾、季羡林、何其芳、常风诸人,怕就未必有这样清醒的意识了。
  台湾学者秦贤次,曾对《学文》的情况做过总括性介绍:在《新月》停刊一阵后,叶公超又鼓其余勇,与同在清华的闻一多,以及林徽音女士等《新月》同人,创刊《学文》月刊,自任主编,由余上沅担任发行人,自1934年5月起到8月止,共出版四期。停刊原因,系主编叶公超在清华任教满五年,依例可到国外休假一年,因编务乏人主持而停刊。《学文》可说是《新月》的后身,《学文》同人除了《新月》的原班人马外,多了一些新人,他们大抵都是清华及北大的高才生,由于这些生力军的加入,确实使《学文》生色不少。他们之中,肄业清华者,如季羡林在外文系,杨联陞(莲生)在经济系,赵萝蕤(陈梦家夫人)在外文研究所。肄业北大者,如包乾元在外文系法文组,何其芳在哲学系,徐芳(女)在中文系。又闻家驷系闻一多之弟,法国格林诺伯文科毕业,为研究波德莱尔专家;又李健吾(笔名刘西渭),1930年清华外文系毕业,后留法,为研究福楼拜的专家。
  正是因了这个原因,台湾出版的《叶公超传》,说李健吾是“新月”后期人员之一。不足为奇。毕业于清华,又留学欧洲,个人性情与艺术主张的相近,李健吾在二三十年代,与徐志摩、林徽音、余上沅等“新月派”人士的交往是密切的。再说,“新月”并不是什么严密的组织,只是个松散的结合,指其为派,乃是后人的简便。“学文”时期,更是缺少凝聚力。说李健吾是“新月”后期成员之一,无褒无贬,不过是说他与“新月”前期人士的交往延续下来而已。
  ……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为一本名为《民国名人传记插图本:李健吾传》的书籍撰写的一份不包含该书籍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民国文坛拾遗:文学巨匠的时代剪影》 图书简介 一卷时代风云的缩影,一群知识分子的心灵史诗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人物的生平传记,而是一部宏大叙事下,对民国时期(约1912年至1949年)中国文坛群像的深度描摹与细致梳理。我们试图通过呈现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涌现出的多位重要文化人物的侧面、他们的交往、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对现代中国文学和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来构建一幅丰富立体的民国知识分子心灵图谱。 核心视角:群像与交织的网络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网状结构”的叙事方式。我们摒弃了传统的线性传记模式,转而采用多线索、交叉叙事的手法,将视角投向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共同搏击、相互砥砺的文人群体。从新文化运动的早期拓荒者,到“五四”精神的继承与反思者;从京派的清雅隽永,到海派的世俗烟火;从左翼文学的激昂呐喊,到现代主义的冷静探索,每一个章节都如同一个切片,捕捉了不同流派、不同地域的文化精英们在特定事件中的反应与作为。 章节内容详述(不涉及李健吾): 第一部分:新思潮的启蒙与风暴(1910s末至1920s初) “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先行者: 重点考察以陈独秀、胡适、鲁迅为代表的第一代新文化运动旗手。本书将详述他们在《新青年》前期的思想论战,对白话文运动的推进,以及在传统与现代价值冲突中的个体抉择与痛苦。特别关注他们如何将西方哲学思潮(如实用主义、进化论)引入中国,以及这些思想如何被本土知识分子消化、改造,并转化为影响一代人的社会批判力量。 南下的浪潮与留洋群体的归来: 描绘留学归国者在文化领域带来的冲击与融合。林语堂对幽默的探索,徐志摩对浪漫主义的实践,以及朱自清在散文美学上的开创性工作,如何共同塑造了早期现代文学的审美基调。 第二部分:文学的黄金时代与地域分化(1920s中后期) 京派的内敛与审美坚守: 聚焦于以沈从文、萧乾、卞之琳为核心的京派文人。本书将深入分析他们在战乱前夕,如何在北京这个文化熔炉中,坚持其对“人”的关注、对传统文化精粹的继承与提炼,以及他们在叙事风格上追求的含蓄、节制与古典韵味。分析他们与政治力量保持距离的内在驱动力及其后果。 海派的多元与世俗化: 对上海作为新兴文化中心的崛起进行考察。重点探讨茅盾在社会写实小说上的突破,施蛰存对现代主义心理分析的早期尝试,以及都市文化对文学创作形态(如鸳鸯蝴蝶派的演变、月份牌文学的兴衰)带来的巨大影响。此部分亦将涉及早期电影文学与出版业的相互作用。 第三部分:左翼的激昂与知识分子的困境(1930s) 左翼文学的兴起与批判精神: 剖析鲁迅晚期思想的深化,以及周扬、夏衍等人如何构建起一套具有强大组织力和批判性的文学理论体系。本书将详细梳理“论战”中的关键交锋点,分析左翼文学如何承担起启蒙和动员民众的历史使命。 “第三种人”的挣扎: 探讨在国共两党意识形态的夹缝中生存的知识群体。老舍笔下对小市民群像的深刻洞察,闻一多在诗歌和民俗学领域的双重探索,如何体现了知识分子在动荡年代中寻求独立立场和文化良知的复杂心路历程。 第四部分:抗战烽烟下的文化坚守(1937年至1945年) 延安的文学转向与新民主主义文学的定型: 考察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文学创作要求,分析丁玲、萧军等人在这一时期的创作风格变化,及其对“工农兵”主题的表现。 后方文人的笔耕不辍: 关注迁徙至重庆、昆明等地的文人,如冯友兰的哲学思想如何在炮火中得到检验,巴金对自由的呼唤,以及他们如何用文学记录家国之痛,维持民族精神的火种。 本书特色: 本书配有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手稿复印件及民国时期报刊插图,旨在为读者提供直观的视觉体验。我们力求通过严谨的史料考证,还原那个充满激情、矛盾与创造力的时代。这不是一份简单的名人清单,而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位民国知识分子”的深刻研究。它探讨了文学如何应对政治、如何塑造美学,以及知识分子的良知在国家危亡之际如何被考验与塑造。 读者对象: 对中国近现代史、文学史、思想史感兴趣的读者,专业研究者,以及希望全面了解民国文坛全景的爱好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民国名人传记插图本”系列,名字就足够吸引人了,我一口气抱了好几本回家,其中这本关于李健吾先生的,尤其让我期待。首先,封面设计就很考究,复古的色调和精美的插画,瞬间就把人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非常喜欢这种不落俗套的装帧,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我设想,在翻开书页的那一刻,一定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那个时代的脉搏。不知道书中的插图会是怎样的风格?是写实的素描,还是充满时代韵味的彩绘?我更倾向于后者,希望那些画面能够生动地再现李健吾先生的生活场景、工作环境,甚至是他当时的神情姿态。想象一下,看到他挥洒笔墨的样子,或是与同时代文人雅士们谈笑风生的场景,一定会是非常美妙的体验。而且,“插图本”这个关键词,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视觉的盛宴,能够让抽象的人物和历史变得鲜活起来。我希望书中能够有大量的、高质量的插图,并且这些插图能够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李健吾先生在民国文坛的地位和影响,又会如何呈现他的人生起伏和精神世界。

评分

这套“民国名人传记插图本”系列,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的民国迷量身定做的!拿到这本《李健吾传》,我立刻就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怀旧气息。民国,一个充满故事的年代,而李健吾先生,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位极具代表性的文人。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了解他的人生故事,不仅仅是他的文学成就,更想知道他作为一个个体,是如何在那个时代生存、思考、奋斗的。我想看到他对人生、对社会、对文学的独特见解,想了解他与他所处时代的互动。书中如果能有丰富的历史图片,那就更完美了,因为我深信,图片往往比文字更能打动人心,更能展现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物的神韵。我希望这本书的叙述方式能够引人入胜,不是枯燥的史实堆砌,而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讲述,让我能够感受到李健吾先生的温度和力量。我好奇他的人生是否有过低谷和转折,他是如何克服困难,坚持自己的信念的。

评分

“民国名人传记插图本:李健吾传”这个书名,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民国时期,那是一个多么富有传奇色彩的时代,涌现了无数令人敬仰的名人,而李健吾先生,我一直觉得他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文人气质,充满了智慧与魅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引路人,带我走进李健吾先生的生活,去了解他的成长经历,他的教育背景,以及是什么样的环境塑造了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我想知道,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是如何坚持自己的文学创作,如何面对社会的变化和挑战的。这本书如果能够深入剖析他的作品,解读他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那就更妙了。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能够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一些 private 的回忆,或者是一些珍贵的照片,这些都能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和立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惊喜,让我对李健吾先生有更深刻的认识,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个体,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奋斗与追求,都能够跃然纸上。

评分

“民国名人传记插图本:李健吾传”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个充满历史厚重感和人文气息的时代。李健吾先生,在我印象中是一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民国文人,他身上一定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许多故事和思考。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近距离地“认识”这位传奇人物,了解他的成长轨迹,他的思想精华,以及他在文学创作上的独特贡献。我设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应该是典雅而不失活泼,能够将历史的庄重与人物的鲜活巧妙地结合起来。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关于李健吾先生与其同时代名人之间的交往细节,他们的思想碰撞,他们的艺术追求,这些都能让传记更加精彩。而且,“插图本”这个设定,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直线飙升,我希望那些插图能够生动地再现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以及李健吾先生的生活场景,让历史仿佛触手可及。我更关注的是,这本书能否带给我深刻的启发,让我从李健吾先生的人生经历中,领悟到一些关于生活、关于奋斗、关于坚持的道理。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够真正“触摸”到历史的书籍,而“民国名人传记插图本”系列,特别是这本关于李健吾先生的,无疑就是我一直在寻觅的那类读物。我尤其看重传记的真实性和深度,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罗列生平事迹,更能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其思想的演变和人格的塑造。民国那个时期,涌现了太多值得我们铭记的人物,而李健吾先生,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位重要文化人物,他的故事一定充满了智慧与启迪。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将李健吾先生的人生轨迹、创作历程,以及他在那个复杂社会中的种种际遇,都细致地呈现在我眼前。不知道书里会如何描绘他与同时代其他名家的交往,他们之间是惺惺相惜,还是有过思想的碰撞?我想了解他作品的创作背景,他思想的来源,以及他如何在这种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人格魅力。这本书,我更看重它是否能让我产生共鸣,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度,并从中汲取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