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数字电子技术是研究数字逻辑问题和数字电路应用的一门技术。通过学习,能够熟悉数字电路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解基本数字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掌握数字逻辑电路的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培养应用数字逻辑电路初步解决数字逻辑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及进行电子电路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用教程/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电子信息》共分10章,主要内容有数制和码制、逻辑代数基础、半导体基础知识及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锁存器、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脉冲信号的产生和整形电路、半导体存储器、可编程逻辑器件、数模和模数转换器、VHDL语言和Multisim仿真软件介绍及应用。附录中给出了常用芯片功能索引。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用教程/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电子信息》可作为高等学校电气信息类专业、自动化类专业和计算机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理工科专业科技人员和广大电子爱好者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1.1.1 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
1.1.2 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
1.1.3 集成电路的分类
1.1.4 数字电路的特点
1.1.5 数字电路的分析工具及描述方法
1.2 数制和码制
1.2.1 数制
1.2.2 数制之间的转换
1.2.3 码制
1.3 二进制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本章小结
双语对照
习题
第2章 逻辑代数基础
2.1 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和复合运算
2.1.1 逻辑变量与逻辑函数
2.1.2 基本逻辑运算
2.1.3 复合逻辑运算
2.2 逻辑代数的基本公式和常用公式
2.2.1 基本公式
2.2.2 常用公式
2.3 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规则
2.3.1 代入规则
2.3.2 反演规则
2.3.3 对偶规则
2.4 逻辑函数的描述方法
2.4.1 真值表描述
2.4.2 函数表达式描述
2.4.3 逻辑图描述
2.4.4 卡诺图描述
2.4.5 波形图描述
2.5 逻辑函数的公式化简法
2.5.1 逻辑函数化简的意义
2.5.2 公式化简法的方法
2.6 逻辑函数的卡诺图化简法
2.6.1 卡诺图的特点
2.6.2 卡诺图化简法
2.6.3 具有无关项的逻辑函数化简
2.7 Multisim10电路仿真软件使用简介
2.7.1 Multisim10概述
2.7.2 Multisim10基本操作界面
2.7.3 电路原理图的绘制和仿真举例
2.7.4 几种用于数字逻辑电路的虚拟仪器
本章小结
双语对照
习题
第3章 逻辑门电路
3.1 二极管和BJT的开关特性
3.1.1 二极管的开关特性
3.1.2 BJT开关特性
3.2 BJT反相器
3.3 TTL集成门电路
3.3.1 TTL与非门
3.3.2 TTLOC门
3.3.3 TTL三态门
3.4 CMOS集成门电路
3.4.1 MOS开关特性
3.4.2 CMOS反相器
3.4.3 CMOS传输门
3.4.4 其他CMOS门电路
3.5 集成门电路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3.5.1 TTL集成门电路的使用注意事项
3.5.2 CMOS集成门电路的使用注意事项
3.5.3 TTL和CMOS门电路接口连接问题
本章小结
双语对照
习题
……
第4章  组合逻辑电路
第5章  锁存器和触发器
第6章  时序逻辑电路
第7章  脉冲信号的产生与整形
第8章  半导体存储器
第9章  可编程逻辑器件
第10章  数模与模数转换器
附录A  芯片功能索引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当今数字技术已成为新技术发展的一个标志,无论是手机、数码相机、收音机等消费电子产品,彩电、DVD等家用电器,血压计、CT等医疗器械,还是微型计算机、互联网、机器人、航天飞机、宇宙探测仪等,其应用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数字电子技术是研究数字逻辑问题和数字电路应用的一门技术。课程知识丰富,内容抽象,方法多样。编者根据目前大众化高等教育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材更新的需要,纵观国内外相关课程教材,分析国内教育模式的特点,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适合大众化教育的“电子技术基础”系列规划教材。
  1.本书特点
  (1)以应用为主,剪裁教材内容
  本书定位在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生可能具备的认知状况、学生素质及能力要求,对相关内容进行选择,并把典型案例融入学科理论之中,剪裁纯学术研究内容。
  由此,大幅度删减了器件内部电路的结构分析和工作原理,如译码器、编码器、多路选择器、触发器、计数器等中规模集成器件内部电路分析的有关内容,通过逻辑功能表和逻辑函数等描述方法,讲述器件的逻辑功能及器件的外部特性,以便能够正确地使用器件。
  (2)融合前沿知识,开阔读者视野
  增加一些新技术内容,拓展相关知识,如FPGA可编程器件、在系统可编程器件、快闪存储器等,将用VHDL语言描述典型器件及应用电路穿插到各章里,为后续课程起铺垫作用,并为学生进一步探究留有空间。
  (3)加大计算机仿真软件使用,开辟第二课堂
  笔者认为:作为现代电子电路设计者,首先应该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因此在本书第2章就介绍了Multisim仿真软件的使用,并将其应用贯穿全书,以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的应用能力。
  (4)以项目做驱动,构筑知识应用框架
  以实际项目作为驱动,使其贯穿全书,并从小到大循序渐进地展开项目实践,学习者能够联系知识产生的背景及应用情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上也更加灵活,以期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2.本书内容
  本书以逻辑代数作为工具,以门电路为基本组成单元,构筑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ROM)组合逻辑电路知识框架;以触发器为基本组成单元,构筑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RAM)时序逻辑电路知识框架;以时序逻辑电路的时钟信号为切入点,构筑波形产生及整形的知识框架;以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的接口为目的,构筑A/D、D/A电路知识框架;以VHDL语言为扩展知识,以Multisim软件为工具,构筑电子电路设计和仿真的知识框架。由此建构出基本数字系统的整体知识框架。
  本书由浅入深,内容丰富,工程应用突出,便于自学。对较难理解的问题采用“图”、“表”形式讲解;每一章的开头有“内容提要”,结尾有“本章小结”;对常用专业术语标注了汉英双语对照并在章尾列表索引,以便于学生及时学习和阅读国外教材;例题典型,习题丰富,学生可通过习题,巩固学习效果;书后附有常用器件功能表,方便查阅。
  3.本书作者
  本书共分10章,1个附录。第1章和第2章由李锡祚编写,第3章~第8章和附录A由韩桂英编写,第9章由王立明和李锡祚编写,第10章由逄凌滨编写,穿插到部分章节末尾的VHDL语言描述及应用由李春杰编写,全书常用专业术语双语对照由韩桂英编写,全书课后习题由薛原收集编写。全书由韩桂英和李锡祚负责统编定稿。
  本书根据编者多年从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经验,将多年的教学心得与体会总结出来编撰成书。但由于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特别是讲授此课程的老师们批评和指正。
  本书*号标注章节为参考选读内容。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理论与实践》  一、本书概述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理论与实践》是一本系统、深入地阐述微型计算机工作原理、结构组成、指令系统、接口技术以及实际应用的书籍。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对微型计算机系统完整而清晰的认识,并掌握其核心技术,为后续更深入的学习和实际工程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本书内容紧密结合当前微机系统发展的最新趋势,理论讲解深入浅出,辅以大量实例和实验,力求使读者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能获得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  二、核心内容与特点  本书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微机原理、微机接口技术和实际应用。  第一部分:微机原理     微处理器的发展历程与基本概念: 从早期的8位微处理器发展到现代的32位、64位处理器,阐述了微处理器在计算机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详细介绍了CPU(中央处理器)、内存(RAM、ROM)、输入/输出设备(I/O)以及总线等计算机系统基本组成部分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指令系统与寻址方式: 深入剖析了指令系统的构成,包括指令的格式、操作码、地址码等。详细讲解了各种寻址方式,如立即数寻址、寄存器寻址、直接寻址、间接寻址、基址变址寻址等,并结合具体指令进行演示,帮助读者理解CPU如何获取和处理数据。    CPU的工作原理: 详细阐述了CPU的内部结构,包括算术逻辑单元(ALU)、控制单元(CU)、寄存器组等。深入解析了CPU的工作流程,如取指令、译码、执行、写回等阶段,以及指令周期的概念。通过对CPU内部时序和信号的讲解,使读者能够理解CPU如何协调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工作。    中断系统: 详细介绍了中断的概念、种类(硬件中断、软件中断)、中断优先级、中断向量表以及中断处理过程。讲解了中断对提高CPU效率、实现多任务处理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典型的中断响应和处理流程。    总线系统: 详细介绍了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的定义、功能和工作方式。阐述了总线仲裁、总线控制信号等概念,以及总线协议如何规范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第二部分:微机接口技术     通用输入/输出(I/O)接口: 详细讲解了I/O端口的概念、类型(并行I/O、串行I/O)以及I/O端口的编址方式。重点介绍了常用的I/O接口芯片,如8255(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的内部结构、工作模式和编程方法。通过实际的I/O端口控制实验,让读者掌握如何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互。    定时/计数器接口: 详细介绍了定时器和计数器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在生成延时、测量频率、脉冲发生等方面的应用。重点讲解了常用的定时/计数器芯片,如8253/8254的各种工作模式、控制字和编程方法。    中断控制器接口: 深入讲解了中断控制器的作用,包括中断请求的接收、优先级判别、中断向量生成等。重点介绍了8259A(可编程中断控制器)的内部结构、工作方式、级联方式以及编程要点。    DMA(直接内存访问)控制器: 详细阐述了DMA的工作原理,即在CPU不参与的情况下,实现外设与内存之间直接数据传输,以提高系统效率。讲解了DMA控制器的主要功能、工作流程以及与CPU的协同工作方式。    串行通信接口: 详细介绍了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通信方式(同步/异步)、通信协议(如RS-232C)以及通信参数(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等)。重点讲解了常用的串行通信接口芯片,如8251(可编程通信接口芯片)的结构、工作模式和编程。    存储器接口技术: 讲解了内存芯片的种类(SRAM、DRAM、ROM、FLASH等)及其电气特性。详细阐述了CPU与存储器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地址线、数据线、控制线的连接,以及存储器扩展的原理。  第三部分:实际应用与实例     基于微处理器的典型应用系统设计: 结合前面所学的原理和接口技术,本书提供了一些典型的微处理器应用系统设计实例。例如,简单的LED显示控制、键盘输入读取、数码管显示、简单数据采集系统等。每个实例都从系统组成、硬件连接、软件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嵌入式系统基础: 简要介绍嵌入式系统的概念、特点及其在现代科技中的广泛应用。通过一些简单的嵌入式系统开发流程演示,让读者对嵌入式开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调试技巧与故障排除: 讲解了在实际微机系统开发过程中常用的调试方法和技巧,如使用仿真器、示波器、逻辑分析仪等工具。并对一些常见的硬件和软件故障进行分析,提供相应的排除思路和方法。  三、本书的教学特色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本书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穿插了大量的实验项目和应用实例。每个章节的理论讲解都尽可能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力求让读者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结构清晰,循序渐进: 本书按照从基础到深入、从原理到应用的逻辑顺序编排内容,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初学者入门,也适合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深入学习。    案例丰富,贴近实际: 提供的应用实例和设计方案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代表性,能够反映当前微机应用领域的一些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案。    注重动手能力培养: 书中包含的实验项目设计旨在引导读者动手搭建硬件电路、编写程序、调试系统,从而全面提升读者的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资料丰富: 书中会引用一些经典的微处理器芯片和接口芯片,并指导读者如何查阅相关的技术手册,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适用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作为教材或参考书。同时,也适合从事微机应用系统开发、嵌入式系统设计、硬件工程师、技术爱好者等人员作为自学和提高的参考资料。  五、学习本书后的收获  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  1.  掌握微处理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 2.  深入理解微处理器的指令系统和寻址方式。 3.  熟练掌握各种常用微机接口芯片的功能、工作原理和编程方法。 4.  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微机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5.  具备分析和解决微机系统软硬件问题的能力。 6.  为进一步学习更高级的微处理器、嵌入式系统和计算机体系结构打下坚实的基础。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理论与实践》是一本集理论性、实践性、系统性于一体的优秀教材,是您深入了解和掌握微型计算机技术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