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万年历

家庭万年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樊岚岚 著
图书标签:
  • 万年历
  • 家庭
  • 日历
  • 时间管理
  • 生活
  • 实用
  • 参考书
  • 节庆
  • 规划
  • 家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696904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862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弘扬传统文化,紧跟时代步伐,我们特组织编写了这本融公历与农历于一体的《家庭万年历》。本书是一部兼具传统文化和时代特色的历书,内容以科学性和实用性为根本,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书中语言通俗易懂,历表准确,能更好地服务现代人的日常生活。
  本书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天文历法知识,涵盖了中华历法演变规律及常识、天干地文、生肖时辰、天文和地理科普知识、节气与时令的自然观律等传统历法知识,有论有据,有理有趣;第二部分是万历年表,作为本书的主体部分之一,以表格的形式列举1920~2100年间的历史纪年,具有精确、科学、便于查阅的特点,为读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实用性强;第三部分是民俗文化部分,介绍了传统习俗、中华姓氏起名学问、民间禁忌、传统节日、传统蒙学、古今对联等知识,内容丰富,妙趣横生;第四部分是日常生活常用小知识,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日常保健、意外事故的自救等知识,通俗易懂、生动实用。
  总之,本书融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堪称一本不可多得的民间实用通俗读物!但因编者水平所限,文中难免出现疏漏之处。如有发现,衷心希望读者朋友不吝赐教。"

目录

〖1〗第一部分
天文历法
〖1〗第一章历法常识002
万年历的起源002
阳历003
阴历004
农历004
日、月、年005
〖1〗第二章天象自然007
地月系和太阳系007
月亮盈亏007
旬、昼夜、时辰、五更009
日食和月食011
星座011
黄道与黑道012
月球与潮汐013
〖1〗第三章气候节令014
四季的成因和划分014
二十四节气015
梅、伏、九九017
〖1〗第四章天干地支019
天干地支的概念019
干支的本意019
十天干021
十天干配人体022
十天干配四时方位022
十二地支023
天干地支的刑冲害化合023
〖1〗第五章阴阳五行028
阴阳学说028
天干地支的阴阳五行029
五行学说030
〖1〗第六章易经八卦033
八卦的生成033
八卦中的常用名词034
阴阳八卦的古今运用035
易经六十四卦037
易经六十四卦白话解及其应用039
〖1〗第七章十二生肖044
十二生肖的传说044
十二生肖与属相047
十二生肖与时辰047
〖1〗第二部分
万年历(1920~2050年)
〖1〗第三部分
2051~2100年万年历简表
〖1〗第四部分
民俗文化
〖1〗第一章传统习俗及礼仪326
寿诞习俗326
丧事风俗328
跪拜之礼331
座次之礼333
民间礼仪禁忌335
语言禁忌337
社交禁忌338
〖1〗第二章中华姓氏起名学问339
姓氏家谱339
古人起名之道341
起名的四原则342
起名十禁忌343
〖1〗第三章民间传统节日345
春节345
元宵节345
清明节347
端午节348
七夕节349
中秋节352
重阳节353
元旦355
〖1〗第四章古今对联356
春联356
婚联359
寿联360
挽联361
商业联362
〖1〗第五章传统蒙学经典363
三字经363
百家姓365
千字文367
弟子规369
增广贤文373
〖1〗第五部分
日常生活常用知识
〖1〗第一章实用生活小窍门384
衣384
食389
住395
行400
〖1〗第二章养生与保健知识402
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人体健康标准402
日常小药方403
顺应自然的四季调养法407
常见病症宜忌食物表410
人体所需营养素大盘点418
合理饮食的原则和方法420
自我按摩的保健方法422
长寿食疗歌426
健康养心歌427
〖1〗第三章意外事故自救知识428
家庭急救小常识428
地震时逃生常识429
火灾的逃生知识430



精彩书摘

  第七章十二生肖
  〖1〗十二生肖的传说
  在我国,十二生肖尽人皆知。可是,人人都有自己的属相,却又很难说出十二生肖的来历。那么多种动物,为什么偏偏选择了这十二种?为什么十二生肖中以鼠为首,以猪为尾?为什么其中既有家畜,也有野生动物和想象中的动物(龙)?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
  我国学者吴乃华、魏彬在《奇趣生肖历》一书中,对“生肖的由来”总结了十余种说法:天象星宿说、图腾崇拜说、古代生活说、趾爪奇偶说、动物习性说、木星运转说、黄道十二宫说、轩辕黄帝说、道教玉帝说、佛教如来说,等等。
  当然,关于十二生肖的由来以及它们的排序问题,还有不少民间传说。下面几段传说故事,不妨一读。
  先从流传在我国湖南、湖北一带的“老鼠第一大”的传说说起:
  老鼠和牛、马、羊等当选十二属相后,老鼠说:“我应该摆在第一位。”牛、马、羊们不服气,说:“你凭什么排第一位呢?”老鼠说:“我大,所以我要排在第一。”牛、马等忍俊不禁:“你有我们大吗?”老鼠说:“我们几个争了不算数,还是让人来说吧。”牛、马、羊等都同意让人来评议。于是它们商量了办法:由牛领头,马、羊、鼠先后一个接一个从大街上走过,看人们怎么评议。
  在大街上,牛走过来了,人们说:“这头牛很壮。”马过来了,人们说:“这匹马真高。”羊走过来的时候,人们说:“这只羊很肥。”最后,老鼠大摇大摆地挺着肚子走过来,人们看见大街上突然走出一只大老鼠,都追着它喊:“好大一只老鼠呀,好大的一只老鼠呀!”这样一来,牛、马、羊也无话可说了,让老鼠排在了第一位。
  民间还有类似的十二属相排位的神话传说:
  有一年,玉帝决定找十二种最有灵性的动物来作为十二生肖。之所以挑十二个动物,是因为一年有十二个月。
  玉帝宣布:“最先到达天宫的十二个动物将被封为十二生肖,而第一个到达的就是生肖王。”
  那时候,猫和老鼠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听到玉帝发布消息后,猫就对老鼠说:“明天一大早我们就赶路,争取做上生肖王。”
  第二天,老鼠一大早就起来了,它没有按照事先的约定叫醒猫,独自急匆匆地往天宫赶去。可它没有想到,牛也在为“生肖王”而努力,也早早起来赶路了。老鼠很精灵,关键时刻,它脑袋里蹦出了一个好主意:跳上牛背。
  到了天宫的时候,牛环顾左右,没有看到其他动物,以为“生肖王”非它莫属了。正要得意,哪知道老鼠突然冒出来,说:“牛大哥,我在这里等你很久了。”原来,在快要到达天宫之时,老鼠突然从牛背上跳了下来,以最快的速度一下跑到天宫。它个子小,所做的一切牛都没有发觉,可怜的牛只好屈居第二。不过,它后来想了想,觉得排在第二也是值得高兴的,毕竟自己的速度在众动物中并不算快。
  那时候,兔子和老虎是一对非常好的朋友——就像老鼠和猫一样。它们在路上就商量好了:让老虎站在前面,保护兔子,以免兔子受意外的伤害。兔子会认路,告诉老虎,前面有一条大河,老虎心想我才不怕呢,有龙在,谁也拿我没办法。
  龙在帮助兔子和老虎过了河之后,正想飞去宫廷,突然接到玉帝的圣旨,说是有个地方干旱,急需降雨,这是龙的工作职责,龙只好奉命降雨去了。等它降完雨再赶到天庭的时候,兔子和老虎早就到了。于是,龙就排在它们后面了。
  老虎跟龙说:“你在后面保护一下兔子吧。”龙就感觉很不高兴了,它就对虎妈妈和虎爸爸说了很多兔子的坏话,虎妈妈和虎爸爸就对兔子有了意见,老虎和兔子便成了敌人。
  蛇本来就跑得慢,加上那条大河,就更慢了,可是在快过河的时候扭伤了一根肋骨,只好请求乌龟带着过河。于是乌龟插上翅膀送蛇到了天庭。乌龟本来就是最长寿的动物,不稀罕做十二生肖。送完蛇之后,乌龟只向玉帝要了一颗仙丹、一个玉佩就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在天庭里的十二生肖殿出现,人们称乌龟为“长寿龟”。
  马那天睡了一个大懒觉,要不是跑得快,马就落在羊的后面了。到了天宫之后,又悔又恨的马叹了口气,说:“本来我健壮的四蹄可以让我当生肖王的,懒惰害了我啊。”从此,马变得又勤劳又温驯,再也不睡大懒觉了,并且站着睡觉。
  羊只比马慢了一步到达天庭,可是羊并不觉得惋惜,它想:“反正马大哥本来就比我跑得快。”
  那时候的猴子太懒了,等到动物们把位置都占了一大半了,才恍然大悟:本来它家离天庭这么近,可因为懒,连羊都不如了。从此猴子再也不敢偷懒了,每天一大早就起来到山上摘果子。
  鸡在猴子之后也到了,它心安理得地排在猴子后面。玉帝知道鸡有早起的习惯,就叫它每天早上负责叫醒人们。
  狗比鸡晚到了一些,排在鸡的后面了。
  猪早早就起来了,可因为四蹄又短又小,自己跑得又慢,只能当倒数第一了。不过,能排上十二生肖,也是值得它高兴的。
  最可怜的是猫。猫一觉醒来之后,就听到了十二生肖的发布消息,而且,老鼠还成了“生肖王”。内心无比失落的猫从此与老鼠结怨。
  ……

前言/序言


家庭万年历:生活智慧的传承与现代家庭的和谐之道 《家庭万年历》并非一本简单的日程表或农事指南,它是一部融汇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理念的百科全书,旨在为每一个家庭提供一套全面、实用且充满温情的指南,帮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找到平衡,实现和谐与幸福。这本书的精髓在于,它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关于时间、节气、习俗的深刻理解,巧妙地融入到现代家庭的日常生活需求之中,使其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具时代的创新性。 时间的力量:穿越古今的生活节奏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无尽的事务裹挟,忘记了生活本应有的韵律。《家庭万年历》回归到时间的原初意义,通过对农历、节气、二十四时辰的细致解读,引导读者重新感受自然的脉搏,理解天地运行的规律。它不仅仅是告诉你“今天是什么日子”,更是深入阐述每一个节气的物候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人体健康、生活起居、饮食习惯的潜在影响。例如,书中会详细讲解“惊蛰”时节,为何要开始注意防范春瘟,如何在饮食上进行调理,如何调整作息以适应阳气初升的生发之气。这种对时间流转的深刻洞察,能帮助家庭成员培养一种顺应自然、关注身心的生活态度。 生活智慧的宝库:从饮食起居到人情往来 《家庭万年历》的内容包罗万象,其核心是为现代家庭提供一套切实可行、可操作的生活智慧。 健康养生: 书中不仅介绍了传统中医的养生理念,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养生法,还结合现代营养学知识,为不同季节、不同年龄段的家庭成员提供个性化的饮食建议。它会告诉你如何在“小满”时节,通过清淡的饮食来“去湿”,在“大雪”时节,如何通过温补的食材来“固阳”。此外,书中还包含了一些简单易学的传统保健操、穴位按摩方法,以及针对常见生活问题的自然疗法,让健康触手可及。 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维系家庭情感的重要纽带。《家庭万年历》将传统节日美食与当季食材巧妙结合,提供了一系列既有文化底蕴又不失新意的食谱。例如,在中秋佳节,除了月饼,它会推荐一些与月亮相关的时令蔬果,并分享制作传统糕点的秘诀。它还会引导读者关注食材的来源与季节性,提倡健康、可持续的饮食方式,让餐桌成为家庭成员交流、分享的温馨场所。 家庭教育与情感连接: 《家庭万年历》深谙家庭教育的艺术,将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感恩、尊重等价值观,通过生动的故事、经典的谚语,以及适合亲子互动的游戏和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书中会根据不同节日,设计一些富有意义的亲子活动,如春节的全家福制作,清明节的家庭扫墓与追思,七夕节的浪漫情书书写等,帮助父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品德,加深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羁绊。它也关注现代家庭在沟通、冲突解决方面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如如何在家庭会议中有效表达意见,如何化解亲子间的代沟。 传统习俗的活化与现代演绎: 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在现代社会可能逐渐被遗忘或简化。《家庭万年历》旨在“活化”这些传统,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书中会详细介绍每个传统节日的起源、意义,以及与之相关的习俗,并提供一些现代家庭可以轻松参与的方式。例如,对于端午节,除了包粽子、赛龙舟,书中可能会鼓励家庭成员一起创作与屈原相关的诗歌,或组织一场家庭知识竞赛,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光彩。 生活美学与仪式感: 在忙碌的生活中,许多人渴望为平淡的日子增添一些仪式感。《家庭万年历》引导读者发现生活中的美,并用心地去创造。书中会提供一些关于家居布置、节日装饰、餐桌美学的建议,鼓励家庭成员在特定的日子里,用一些小小的仪式来标记时间的流逝,如在生日时制作一顿特别的晚餐,在纪念日写下一封感谢信,这些点滴的用心,都能让生活充满温情与惊喜。 构建和谐家庭的指南针 《家庭万年历》并非一本冷冰冰的工具书,它饱含着作者对家庭幸福的深切关怀。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连接,是智慧的启迪。这本书如同一个无声的朋友,陪伴家庭成员走过四季的更迭,经历生活的起伏,共同学习、成长,最终构建一个温馨、和谐、充满爱的家。它鼓励读者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生活,去珍惜身边的人,去传承那些宝贵的文化基因,让家庭的根基更加深厚,让生活的篇章更加精彩。通过阅读《家庭万年历》,每一个家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发现属于自己的幸福密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家庭万年历》,我最初是因为它的名字而产生好奇。在如今这个智能手机普及的时代,电子日历几乎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我以为纸质的万年历或许已经失去了它的市场。然而,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时,我才意识到,它所包含的,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日期查询功能。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的百科全书,它将时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对节气、节日、以及传统习俗的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节气的描述,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气候变化,更是融入了许多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各种生活方式和养生智慧。我开始留意身边的自然变化,感受着四季的更迭,并尝试着去理解那些古老的农谚。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对传统节日的解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庆祝活动,更是深入挖掘了每个节日背后所承载的家庭情感和文化意义。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能看到我的祖辈们是如何度过这些特殊的日子,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团圆喜庆,都通过书中的笔触鲜活地展现在我眼前。这本书,让我觉得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更是在与历史对话,在感受文化的传承。

评分

坦白说,我从未想过我会因为一本“万年历”而投入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和思考。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来自遥远过去的智者,用一种平和而充满智慧的方式,与我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不像那些功利性的书籍,急于告诉你“如何做”,而是以一种引导的方式,让你自己去感悟。我记得书中有一章节,详细地描述了不同月份所对应的植物生长情况,以及古人如何根据这些自然规律来安排农事活动。这让我不禁开始反思,我们现代人是否已经与自然脱节太久?我们是否过于依赖科技,而忽略了生命最本真的节奏?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关于养生的知识,这些知识并非是枯燥的医学理论,而是融入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我开始尝试着根据书中的建议,调整自己的饮食和作息,惊喜地发现身体确实感受到了积极的变化。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时间”的意义,它不再是单纯的数字和刻度,而是与生命、自然、以及文化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它让我明白,顺应自然的规律,尊重生命的节奏,才是真正的智慧。

评分

坦白说,作为一个生活在数字时代的人,我对“万年历”这个词本身,最初是带着一丝好奇和一丝不解的。在手机日历触手可及的今天,一本纸质的万年历,究竟能有多少存在的意义?然而,当我拿到这本书,并开始仔细地翻阅时,我才意识到,我的想法是多么的浅薄。这本书,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日期查询功能,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的指南,一本关于“时间”的哲学读物。书中对二十四节气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以及如何将这种洞察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我开始留意身边的自然变化,感受着四季的更迭,并尝试着去理解那些古老的农谚。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传统节日的描述,也让我对那些我从小就熟悉的节日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放假和聚会,更是承载着浓厚的家庭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能看到我的祖辈们是如何度过这些特殊的日子,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团圆喜庆,都通过书中的笔触鲜活地展现在我眼前。这本书,让我觉得不仅仅是在阅读,更是在与历史对话,在感受文化的传承。

评分

拿到这本书,说实话,我带着一丝疑虑。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关于“万年历”的书,听起来似乎有些过时,甚至可能显得冗余。我习惯了用手机查日期,方便快捷,而且还能提供天气、新闻等一系列信息。然而,当我的目光落在书页上时,那种陈旧却带着历史厚重感的质感,以及书页间散发出的淡淡墨香,立刻吸引了我。我慢慢翻阅,发现这本“万年历”的内涵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得多。它没有冰冷的数据,而是充满了诗意和生活的气息。比如,书中对每个节气变化的描述,不仅仅是简单的天气预报,更是融入了许多关于农耕、养生、以及古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我开始对那些古老的农谚产生了兴趣,尝试着去理解它们背后的科学道理和生活经验。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还巧妙地将一些传统节日的故事和习俗穿插其中,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着这些节日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以及它们在我们家庭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温馨的家庭场景,感受着不同年代的人们是如何围绕着这些特殊的日子,维系着亲情,传承着文化。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时间不仅仅是衡量生命的尺度,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种情感的纽带。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是层出不穷的。最初,我只是好奇它究竟能“万年”多久,想着或许是个有些夸张的说法。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它的“万年”之处,并非在于数字上的长度,而在于它所蕴含的对生活细节的深刻洞察。它没有给我灌输任何道理,而是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让我自己去发现和体会。例如,书中那些关于节气变化的描述,不仅仅是简单的天气预报,更融入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各种生活习俗和食疗方法。我开始留意起窗外的风,感受着不同季节带来的微妙变化,甚至尝试着按照书中的建议,去准备一些应季的食物。这种与自然同步的生活方式,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和安宁。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传统节日的解读,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庆祝活动,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个节日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家庭情感。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能看到古代的先人们是如何度过这些特殊的日子,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团圆喜庆,都通过书中的笔触鲜活地展现在我眼前。这本书,让我重新找回了那些被现代快节奏生活所淡忘的传统美德和文化根基,让我觉得自己不仅仅是一个漂泊在时间洪流中的个体,更是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份子。

评分

说实话,当初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古朴而又不失精致的风格,让我觉得它不像是一本简单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件可以细细品味的艺术品。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并开始阅读其中的内容时,我才发现,它所蕴含的,远比我最初的想象要丰富和深刻得多。这本书,让我对“时间”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手机上冷冰冰的数字跳动,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历史的厚重感。书中对节气的描述,不仅仅是关于天气的变化,更是融入了许多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生活智慧。我开始留意身边的自然变化,感受着季节的更迭,并尝试着去理解那些古老的农谚。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传统节日的解读,也让我对那些我从小就熟悉的节日有了更深的体会。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庆祝活动,更是承载着浓厚的家庭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能看到我的祖辈们是如何度过这些特殊的日子,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团圆喜庆,都通过书中的笔触鲜活地展现在我眼前。这本书,让我觉得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更是在与历史对话,在感受文化的传承。

评分

这本书,我大概是在一个初春的午后,被它静静地躺在书店的角落所吸引。封面设计朴素却带着一丝复古的温暖,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在低语着岁月的悠长。我拿起它,指尖拂过封面,一股莫名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我并非那种对历法有特别研究的人,平日里也习惯了手机上的电子日历,便利且高效。然而,这本书却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它没有那些冰冷的数字和生硬的条目,而是通过一种更富有温度的方式,将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我翻开第一页,那精美的插图和恰到好处的留白,便让我瞬间沉浸其中。它似乎在告诉我,时间不仅仅是流逝,更是一种可以被感知、被记录、被珍视的存在。我开始思考,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我们是否错过了太多属于生活本身的细微美好?这本书,就像一个温和的提醒者,让我重新审视与时间的关系,并开始期待那些即将到来又被我们忽视的日子。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利用”时间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位老朋友,用一种淡淡的叙述,引导你体会时间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它在我们生命中留下的痕迹。

评分

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时间胶囊,将那些被遗忘在岁月角落里的生活智慧和文化积淀,一点点地呈现在我眼前。我一直认为,在现代社会,我们对时间的感知越来越碎片化,手机上的日历,只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很难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温度和深度。然而,当我捧起这本《家庭万年历》,那种纸张的触感,书页间散发出的淡淡墨香,瞬间就拉近了我与时间的距离。书中对每个节气的描述,都不仅仅是关于气候的变化,更是融入了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各种生活方式和养生智慧。我开始留意起身边的自然变化,感受着四季的更迭,并尝试着去理解那些古老的农谚。我甚至开始按照书中的一些建议,去调整自己的饮食和作息,惊喜地发现身体竟然真的感受到了积极的变化。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对传统节日的解读,也让我对那些我从小就熟悉的节日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放假和聚会,更是承载着许多美好的寓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能看到我的祖辈们是如何度过这些特殊的日子,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团圆喜庆,都通过书中的笔触鲜活地展现在我眼前。这本书,让我觉得不仅仅是在阅读,更是在与历史对话,在感受文化的传承。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和节气变化颇感兴趣,所以在书店里看到这本《家庭万年历》,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买了下来。拿到书后,我并没有急于阅读,而是先细细地品味了一下它的装帧。封面设计典雅,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油墨香,这让我在翻阅之前就充满了期待。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比我想象的还要丰富和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日期标注,更是将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与生活、农事、养生等方方面面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书中对每个节气的描述,都非常详细,不仅解释了节气的气候特点,还介绍了在这个节气里,人们应该如何调整作息,如何选择食物,以及一些传统的习俗和农谚。这些内容,让我对古人的智慧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有了更深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传统节日的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介绍节日的由来,更深入地挖掘了每个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家庭情感。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代的先人们是如何度过这些特殊的日子,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这本书,让我觉得不仅仅是在阅读,更像是在与历史对话,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万年历”这个概念,在我看来,似乎已经有些过时了。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这么快,手机上的电子日历已经足够方便,为什么还需要一本厚厚的纸质书呢?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那种触感和纸张散发出的淡淡墨香,瞬间就让我觉得不一样了。它没有冰冷的屏幕,没有闪烁的光标,只有朴素却充满温度的文字和精美的插图。我开始慢慢地阅读,然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得多。它不仅仅是关于日期和节气的简单罗列,更是一种关于生活方式的引导,一种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不同节气下,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建议。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一些说法,去调整自己的作息,去准备一些应季的食物,竟然真的感觉到了身体上的变化。而且,书中对传统节日的解读,也让我对那些我从小就熟悉的节日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放假和聚会,而是承载着许多美好的寓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时间在生活中的意义,它不仅仅是流逝,更是记录,是传承,是连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