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餉時而起,則啜苦茗,信手寫漢書幾行,隨意觀古畫數幅。心目間,覺灑灑靈空”,是古代文人追求的生活方式,寄托瞭古代文人詩意優雅的生活情趣。
《文房四譜》包括筆譜、紙譜、墨譜、硯譜,是記載曆代文房用品的源流、工藝和掌故的經典著作,不僅是文房器具的開山之作,也是古籍輯佚的必備參考。既是一部展現古代文房技藝發展的專書,也是一部文玩鑒賞、收藏入門必讀的趣書。
時至今日,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依然通過器物和心境傳承下來,為今人生活格調的提升,提供瞭可供模仿的範本。
序
筆 譜
一之敘事
二之造
三之筆勢
四之雜說
硯 譜
一之敘事
二之造
三之雜說
紙 譜
一之敘事
二之造
三之雜說
墨 譜
一之敘事
二之造
三之雜說
後序
黃廷鑒跋
【原文】
聖人之道,天下之務,充格〔1〕上下,綿亙古今,究之無倪〔2〕,酌之不竭,是以君子“學,然後知不足也”。然則士之處世,名既成,身既泰,猶復孜孜於討論者,蓋亦鮮矣。昔魏武帝獨嘆於硃伯業〔3〕,今復見於武功〔4〕蘇君矣。君始以世傢文行貢名春官〔5〕,天子臨軒〔6〕考第,首冠群彥〔7〕,齣入數載,翱翔青雲,彩衣硃紱〔8〕,光暎裏閈〔9〕,其美至矣!而其學益勤,不矜老成,以此為樂。退食〔10〕之室,圖書在焉,筆硯紙墨,餘無長物〔11〕,以為此四者為學所資,不可斯須而闕〔12〕者也。由是討其根源,紀其故實,參以古今之變,繼之賦頌之作,各從其類次而譜之,有條不紊,既精且博。士有能精此四者,載籍其焉往哉?愚亦好學者也,覽此書而珍之,故為文冠篇以示來者。徐鉉〔13〕。
【注釋】
〔1〕充格:充滿,遍及。格,至。
〔2〕倪:端,邊際。
〔3〕魏武帝:即曹操。袁伯業:袁紹堂兄,袁遺,字“伯業”。
〔4〕武功:今陝西武功縣。
〔5〕春官:古代六部中禮部的彆稱,又因禮部主管科舉考試,因此科舉考試也被稱為“春官”“春闈”。
〔6〕臨軒:皇帝不坐正殿而禦前殿。殿前堂陛之間近簷處兩邊有檻楯,如車之軒,故稱。
〔7〕群彥:眾英纔。
〔8〕硃紱(fú):古代禮服上的紅色蔽膝。後多藉指官服,引申為做官。
〔9〕光暎(yìng)裏閈(hàn):暎,同“映”。裏閈:原指裏門,代指鄉裏。
〔10〕退食:退朝就食於傢,代指公餘休息。
〔11〕長物:多餘之物。“長”:舊讀zhàng。
〔12〕闕:缺少。
〔13〕徐鉉:字鼎臣,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南唐及北宋初年文學傢、書法傢。
【譯文】
聖人之道是天地之間的要務,遍及上下各處,橫貫古今,探究起來無邊無際,酌情選用無窮無盡。所以說,君子學習,然後知道自己的不足。但士人立身處世,能在功成名就、身心安泰之後還孜孜鑽研學問的,確實十分罕見。昔日魏武帝曹操曾因此贊嘆袁伯業,如今這種情況又發生在武功縣的蘇君易簡身上。蘇易簡齣身世傢,因文采品行兼優而被舉薦參加科考,太宗皇帝親自在禦前殿考察選拔,擢蘇易簡為甲科第一等狀元。蘇易簡做官數年,平步青雲,官服一換再換,光耀門楣,其美至極。而其學習愈發勤奮,不以學養淵博而驕縱,而以研究學問為樂事。在他的居所內,隻有書和筆墨紙硯,沒有多餘之物。他把這四種物品看作研究學問的工具,一刻也不能缺少。並以此為基礎,探根溯源,記錄掌故舊事,再加以古今詩詞歌賦等作品,分門彆類匯編成譜,有條不紊,既專精又淵博。士人之中能有掌握精通這四種物品的,典籍又怎會散佚消亡呢?我也是好學之人,閱讀本書後珍而貴之,所以寫瞭這篇序文,以啓示後人。徐鉉書。
【延伸閱讀】
蘇易簡,字太簡,北宋梓州人,宋太宗欽賜狀元,並感嘆“君臣韆載遇”,蘇易簡迴以“忠孝一生心”錶其心誌。序言中說他名成身泰之後,其學益勤,太宗深為賞識。蘇易簡三十歲未滿入翰林,寫文章不達要點,後來刻苦磨煉,深得聖心。
筆耕之餘,蘇易簡酷愛鑽研。一次,蘇易簡用水試欹器,欹器“滿則覆,中則正,虛則欹”,蘇易簡以“日中則昃,月滿則虧,器盈則覆,物盛則衰”的盈虧之理勸太宗慎終如始,謙衝持重。太宗對蘇易簡青睞有加,不僅寫下《賜蘇易簡》詩,還用“飛白體”親書“玉堂之署”匾掛在學士院,以示恩寵。
蘇易簡嗜酒成性,太宗宴飲群臣,蘇易簡作《越江吟》詞:“神仙神仙瑤池宴。片片。碧桃零落春風晚。翠雲開處,隱隱金輿挽。玉麟背冷清風遠。”太宗聞知易簡嗜酒,曾草書《勸酒》二章賜他。後來蘇易簡英年早逝,太宗嘆說:“可惜啊,易簡果然因酒緻死。”並贈挽辭:“時嚮玉堂尋舊跡,八花磚上日空長。”
蘇易簡與其孫蘇舜欽、蘇舜元被後人稱為“三蘇”,與同為“三蘇”的蘇洵、蘇軾和蘇轍一時輝映。
【名傢雜論】
杜牧詩雲:“彤弓隨武庫,金印逐文房。”古代士大夫以文為業、以硯為田。這些或立於水濱,或築於山間,或藏諸市井,或隱在郊野的文房,是文人“居廟堂之高”以外“處江湖之遠”的棲身之地,一桌、一椅、一燈、二三知己、幾架書,文人在此讀書、習字、論道,“躲進小樓”,尋找自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隋代開科舉製度之先,文房用器隨隋唐文人階層大量齣現。文房用具林林總總,杜甫有“筆架沾窗雨,書簽映隙曛”之玩,宋人張鎡得一對鎮紙:“三山放翁寶贈我,鎮紙恰稱金犀牛。”但筆墨紙硯“文房四寶”則為文人案頭必備,宋代詩人梅堯臣有“文房四寶齣二郡,邇來賞玩君與予”之句,陸遊則以“文房四士”相稱,“水復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獨相依”,而蘇軾、米芾、黃庭堅等皆愛收藏名硯,人所共知。
朝代變遷,“文房四寶”所指屢有所變。南唐時,李後主詩酒風流居金陵,與其毗鄰的徽州(今安徽境內)則文風昌盛,“文房四寶”皆齣於此:宣城諸葛筆、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紙、婺源龍尾硯。宋元以降“文房四寶”漸趨統一:湖筆(浙江湖州)、徽墨(安徽歙縣)、宣紙(安徽涇縣)、洮硯(甘肅卓尼縣)、端硯(廣東肇慶)、歙硯(安徽歙縣)。
“萬捲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小玩意裏有大世界,小情趣彰顯大意象。窗前植竹,齋中撫琴,案頭玩物,文房清玩雖不似重器大物,卻是文人審美要求和生活趣味的體現。世易時移,文房四寶也成瞭後人探秘古人心靈世界的一把鑰匙。
這本《文房四譜》真是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以來都對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與書寫、繪畫相關的物件。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其實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待,以為它可能就是一本泛泛而談的介紹,但事實證明我錯瞭,大錯特錯。從翻開第一頁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深深吸引住瞭。它的內容不是那種枯燥的史料堆砌,也不是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以一種非常生動、細緻入微的方式,嚮我展示瞭文房四寶——筆、墨、紙、硯——背後那深厚的曆史積澱和精湛的工藝智慧。 我尤其喜歡它對“筆”的解讀。作者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瞭毛筆的種類、製作工藝,更是深入挖掘瞭不同毛筆的特性,比如羊毫的柔韌、狼毫的挺拔,以及它們在不同書體、不同繪畫風格中所能發揮齣的獨特作用。讀到關於古代文人如何選擇適閤自己的毛筆,甚至根據自己的書寫習慣和創作需求量身定製毛筆的故事時,我仿佛看到瞭那些揮毫潑墨的巨匠們,感受到他們對筆的每一次觸碰,都蘊含著無數的心血與思考。書中對筆杆的材質、筆頭的結構、甚至筆毛的處理方式都進行瞭詳盡的描述,讓我對一支小小的毛筆有瞭前所未有的認識,也對那些默默付齣、匠心獨運的製筆師們充滿瞭敬意。這種細節的呈現,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知識,更是在傳遞一種對“物”的尊重和對“藝”的傳承。
評分《文房四寶》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填補瞭我對文房四寶的知識空白,更是開啓瞭我對傳統文化一種全新的認知方式。我一直以為,瞭解傳統文化,需要大量的閱讀和深刻的理解,但這本書卻讓我發現,原來也可以如此輕鬆、如此有趣。 它的獨特之處在於,作者將每一件文房器物,都賦予瞭生命和情感。她不僅僅是在介紹筆、墨、紙、硯的材質、製作工藝和曆史淵源,更是挖掘齣瞭它們與人類的情感、思想、以及生活方式之間的聯係。比如,在講到硯颱時,作者會描繪齣文人如何將自己的硯颱視為知己,如何通過研墨的過程來抒發內心的情感。這種將無生命的器物,轉化為有溫度的文化載體的方式,讓我感到非常驚喜。 我尤其贊賞書中對於“精細”的強調。作者在描述每一件文房器物時,都盡可能地將細節呈現齣來,比如筆毛的排列、墨的顆粒度、紙張的縴維結構、以及硯颱的石質紋理。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正是構成瞭文房四寶的獨特魅力。讀完這部分,我再看市麵上那些精美的文房器物,都會覺得它們不再僅僅是冰冷的商品,而是蘊含著匠人的匠心和韆年的文化積澱。
評分《文房四寶》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器物的書,更是一次關於“生活美學”的啓濛。我之前總是覺得,生活的美好,更多地體現在外在的裝飾和物質的豐富,但這本書卻讓我明白瞭,真正的生活美學,在於對細節的關注,對器物的珍愛,以及對文化的熱愛。 作者在書中,不僅僅是在介紹文房四寶的功能,更是強調瞭它們在文人生活中的“儀式感”。比如,在研墨時,文人如何享受那份寜靜與專注;在展紙揮毫時,如何體會那份暢快與抒情;在品讀書法、鑒賞繪畫時,如何領略那份意境與神韻。這些關於“儀式感”的描繪,讓我覺得文房四寶不僅僅是書寫工具,更是文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他們精神世界的重要載體。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物與人”關係的探討。作者認為,文房四寶不僅僅是為人所用,更可以與人成為一種精神上的伴侶。文人可以與自己的硯颱對話,與自己的筆交流,通過這些器物來抒發情感,感悟人生。這種人與物之間深層次的精神連接,讓我對“物”有瞭全新的認識。讀完這部分,我再看那些精美的文房器物,都會覺得它們不僅僅是擺設,更是能夠與我産生情感共鳴的“老朋友”。
評分拿到《文房四譜》這本書,我本來隻是抱著獵奇的心態,想瞭解一下文房四寶的基本知識,沒想到它卻給瞭我如此多的驚喜和啓發。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吸引人,它不是那種枯燥的百科全書式的介紹,而是將曆史、文化、工藝、美學巧妙地融閤在一起,仿佛在為我娓娓道來一段段動人的故事。 我尤其喜歡它在介紹每一件文房器物時,所融入的那些與文人生活相關的細節。比如,在講到筆的時候,它會提及不同朝代的文人如何選擇筆,他們在創作時有哪些習慣;在講到墨的時候,它會描繪那些文人圍爐研墨,享受那份寜靜的時光;在講到紙的時候,它會讓我們想象那些文人在燈下展紙揮毫,將情感傾注於紙麵;而在講到硯的時候,它又會展現那些文人如何珍愛自己的硯颱,視其為知己。這種將器物與人的生活、情感、精神緊密聯係起來的寫法,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在介紹“物”,更是在展現一種“人”的生活態度和文化追求。 我感覺作者在寫作這本書時,一定對文房四寶有著深厚的熱愛和獨到的見解。她不僅僅是停留在錶麵的介紹,而是能夠挖掘齣每一件器物背後所蘊含的深層含義,比如匠人的精神、文化的傳承、以及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讀這本書,讓我覺得不僅僅是在學習知識,更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仿佛和那些古代的文人墨客們進行著心靈的交流。
評分《文房四譜》中關於“硯”的章節,讓我體會到瞭“一方水石”中蘊含的萬韆世界。我之前對硯颱的認識,大多停留在一些古裝劇中齣現的場景,覺得它不過是用來研墨的工具。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不僅僅介紹瞭四大名硯——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的起源、特點和鑒賞要點,更是將它們置於曆史的長河中,講述瞭它們如何與文人墨客的情感相依相附。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端硯的描寫。作者詳細介紹瞭端硯石的種類、紋理、硯眼,以及這些細微之處如何影響硯颱的使用和價值。她用生動的筆觸描述瞭端石在水中的質感,研墨時發齣的聲音,以及那些精美的雕刻圖案所蘊含的文化寓意。我仿佛看到瞭那些被文人視為“伴侶”的硯颱,它們不僅僅是工具,更是承載著思想、情感和審美追求的藝術品。書中還提及瞭一些關於硯颱的傳說和趣事,比如歐陽修對端硯的喜愛,更是為這些冰冷的石頭注入瞭鮮活的生命力。讀完這部分,我再也無法將硯颱視為簡單的器物,而是看到瞭它背後那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無數文人的精神寄托。
評分《文房四寶》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深刻的觸動,是它讓我感受到瞭“物的溫度”。我一直以為,傳統器物是冰冷而疏遠的,但這本書卻用一種非常細膩、非常感人的方式,將這些器物的溫度傳遞給瞭我。 作者在書中,不僅僅是在講述器物的知識,更是在講述器物背後的故事。她會講述製筆師如何一絲不苟地挑揀筆毛,製墨匠人如何精心調配墨料,造紙師如何耐心抄寫紙張,製硯師如何精雕細琢硯颱。這些關於匠人的故事,充滿瞭人情味和匠人精神,讓我覺得手中的筆、手中的墨、眼前的紙、桌上的硯,都仿佛有瞭生命,都有著溫度。 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傳承”的描繪所打動。作者在介紹一些傳統工藝時,常常會提及傢族式的傳承,父子相傳、師徒相授。這種將技藝和經驗代代相傳的過程,讓我感受到瞭傳統文化的韌性和生命力。我仿佛看到瞭那些在幽靜的作坊裏,老師傅將自己的畢生絕學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學徒的場景。讀完這部分,我再提起筆來書寫,都會覺得手中握著的不僅僅是一支筆,更是無數匠人智慧和心血的延續。
評分《文房四寶》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潤物細無聲”的浸潤。我之前總是覺得,傳統文化離我們很遙遠,但這本書卻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貼近人心的方式,將這些曾經鮮活過的文化元素重新展現在我麵前。 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作者並沒有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去講述,而是將自己置於一個學習者的位置,與讀者一同去探索、去發現。在介紹每一件文房器物時,作者總是會引用大量的曆史文獻、詩詞歌賦,以及相關的傳說故事。這些零散的史料,在作者的筆下被巧妙地串聯起來,構成瞭一幅幅生動的畫麵,讓我仿佛置身於曆史現場,與古人一同品味生活、交流思想。 我尤其喜歡它在描繪文人生活場景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意境。比如,在介紹如何選擇閤適的宣紙時,作者會描繪齣一位書畫傢在月光下,挑選齣心儀的宣紙,然後蘸取墨汁,開始創作的畫麵。這種場景化的描寫,不僅僅是讓我們瞭解瞭器物的特點,更是讓我們感受到瞭一種生活的美學和精神的追求。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對“文人”這個詞有瞭更深的理解,不僅僅是讀書寫字,更是一種對生活品質、精神境界的追求。
評分《文房四譜》給我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它對於“墨”的探討,那種深沉而又富有變化的魅力。我以前隻知道有墨,知道是用鬆煙或者墨丹製成的,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墨的世界是如此廣闊而又細膩。作者不僅細緻地介紹瞭不同時期、不同産地的墨在成分、質地、色澤上的差異,更讓我驚嘆於製墨師傅們如何通過精密的配比和獨特的工藝,將天然的材料轉化為具有生命力的書寫媒介。 讓我特彆著迷的是書中關於墨韻的描述。它不是簡單地說“墨色濃黑”,而是描繪瞭墨在紙上的暈染,在乾濕濃淡之間流淌齣的各種層次感。當作者用生動的語言,像講故事一樣描述宋代文人如何品評墨的“香”、“色”、“形”、“質”,以及蘇軾、米芾等大傢對墨的情有獨鍾時,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墨香四溢的時代,親眼見證瞭墨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顔色,更在於其能夠承載的文化內涵和藝術精神。書中還提到瞭如何保存墨、研磨墨的講究,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正是構築起我們對傳統文化理解深度的基石。讀完關於墨的部分,我再看市麵上那些古色古香的墨錠,再也無法僅僅將它們視為擺設,而是看到瞭其中蘊含的韆年匠心和文人情懷。
評分關於《文房四譜》中關於“紙”的論述,簡直是一次讓我徹底顛覆認知的體驗。我一直以為紙就是紙,一張白白的、平平的麵孔,用來寫字畫畫。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瞭,每一張紙,都可能承載著一段曆史,蘊含著一份匠心。作者從最基礎的造紙原料,如竹、麻、桑皮等,開始娓娓道來。她詳細地介紹瞭不同原料所造紙張的特性,比如竹紙的韌性、宣紙的吸墨性,以及它們各自適閤的書寫或繪畫風格。 我尤其為書中對宣紙的詳細介紹所打動。作者不僅僅是說宣紙好,而是深入到宣紙的製作過程,從浸泡、蒸煮、舂搗、抄造到晾曬,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她描述瞭製紙師傅如何在水流的衝刷下,用抄紙簾將紙漿均勻地鋪開,如何掌握火候將紙張晾乾,每一個動作都精準而優雅。讀到這裏,我纔真正理解瞭為什麼古人對紙如此珍視,為什麼一張好的宣紙能夠讓墨韻更加豐富,筆觸更加細膩。書中還穿插瞭一些與紙相關的曆史故事和詩詞,比如“洛陽紙貴”的典故,讓我在瞭解紙張的同時,也感受到瞭文字和文化的力量。讀完這部分,我拿起一張普通的宣紙,都能感受到它背後那沉甸甸的重量和無聲的訴說。
評分《文房四寶》這本書,對我來說,與其說是一本關於器物的書,不如說是一場關於“情懷”的盛宴。我本來對文房四寶的瞭解僅限於皮毛,以為它們隻是寫字畫畫的工具,但讀完這本書,我纔真正領略到它們的博大精深。 書中的每一部分都讓我受益匪淺,但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它對“傳承”的描繪。作者不僅僅是介紹文房四寶的曆史沿革和工藝製作,更是深入到那些代代相傳的技藝和經驗。她講述瞭那些製筆、製墨、造紙、製硯的匠人們,如何將祖輩傳下來的技藝精益求精,如何在日復一日的勞作中,將對器物的理解和對藝術的追求融入到每一個細節中。 我尤其被書中關於一些瀕臨失傳的傳統工藝的描述所打動。作者在盡可能地保留這些寶貴知識的同時,也流露齣對這些傳統技藝未來命運的擔憂。這種真實的情感流露,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知識性的讀物,更是一份對傳統文化的守護和呼喚。我仿佛看到瞭那些在昏暗的工坊裏,一絲不苟地工作的匠人們,感受到瞭他們身上那種堅韌不拔、默默奉獻的精神。讀完這部分,我拿起我手中的一支筆,再看一張紙,都會覺得它們不僅僅是普通的物品,更是承載著無數人心血和智慧的文化符號。
評分非常的滿意,很喜歡這本書。
評分不錯,值得購買。。。
評分整套書不錯,先買瞭茶經和林泉高緻。看後追加瞭其他的。
評分非常滿意非常喜歡非常感謝京東商城的快遞哥一直信賴的品質京東商城的品質!
評分整套書不錯,先買瞭茶經和林泉高緻。看後追加瞭其他的。
評分沒有一頓好吃的解決不瞭的問題,不行就2頓好吃的
評分收到,包裝完好,內容精彩,值得收藏。
評分整個係列都買瞭,期待剩下的幾本
評分京東購書,快捷方便便宜!絕對放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