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辨假

和田玉辨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晓燕,沈美冬 著
图书标签:
  • 和田玉
  • 玉石鉴定
  • 收藏
  • 鉴别
  • 真伪
  • 矿物
  • 工艺
  • 新疆
  • 玉器
  • 投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
ISBN:978751421815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455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92
字数:16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科学
  显微图片,特征对比,常规仪器检测结果数据比较
  ★专业
  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专家执笔撰写
  ★全面
  资深珠宝玉石鉴定师教您
  如何辨别和田玉的真伪
  如何判断和田玉的等级与品种
  9种与和田玉相似的天然玉石,如何一一甄别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辨假角度出发,深入浅出地剖析和田玉和与和田玉相似的玉石、仿制品的鉴定特征,和田玉的优化处理方法及和田玉的真假子料鉴别。
  本书的整体架构是:第一章简单介绍了和田玉的定义及其颜色分类;第二章重点介绍和田玉与相似品的肉眼鉴定及常规仪器检测;第三章主要介绍和田玉与仿制品的区别;第四章主要讲述大型仪器在鉴别和田玉及相似品、仿制品中的作用;第五章主要介绍和田玉的产状、子料的鉴定特征及真假子料的区别;第六章讲述和田玉的优化处理及拼合和田玉的鉴定特征;第七章简单概括市场上主要的和田玉质量评价要素;最后再给大家介绍和田玉辨假过程需要用到的主要仪器设备。
  本书的主要内容为作者多年从事珠宝玉石首饰检测及研究工作中所积累的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同时也参考了相关的文献资料,无论从专业性、知识性还是可读性上都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是收藏爱好者学习和田玉知识,辨假识真的不er之选。
  
  

作者简介

  冯晓燕,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珠宝玉石质检师,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实验室技术主管。从事珠宝玉石检测及研究工作十几年,主要研究领域为和田玉、翡翠等玉石,多次负责和田玉、翡翠相关的研究课题及项目,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目录

Chapter 1 和田玉概述/16
☆ 什么是和田玉? /18
☆ 和田玉的颜色品种/18
白色系列——白玉/20
青色系列——青玉、青白玉/20
绿色系列——碧玉、翠青玉/21
黑色系列——墨玉、青花玉/22
红色系列——糖玉、糖白玉、糖青玉等/23
黄色系列——黄玉/24
☆ 和田玉的鉴定特征/24
颜色/24
光泽/25
透明度/26
结构/26
杂质矿物/27

Chapter 2 和田玉与相似天然玉石的鉴别/30
☆ 和田玉与翡翠的鉴别/34
认识翡翠/34
和田玉与翡翠的肉眼鉴别/40
常规仪器鉴别/53
☆ 和田玉与蛇纹石玉的鉴别/55
认识蛇纹石玉/55
和田玉与蛇纹石玉的肉眼鉴别/56
常规仪器鉴别/59
☆ 和田玉与钠长石玉的鉴别/60
认识钠长石玉/60
和田玉与钠长石玉的肉眼鉴别/61
常规仪器鉴别/62
☆ 和田玉与石英岩的鉴别/63
认识石英岩/63
和田玉与石英岩的肉眼鉴别/64
常规仪器鉴别/68
☆ 和田玉与玉髓的鉴别/69
认识玉髓/69
和田玉与玉髓的肉眼鉴别/69
常规仪器鉴别/70
☆ 和田玉与碳酸盐质玉(大理石玉)的鉴别/71
认识碳酸盐质玉/71
和田玉与碳酸盐质玉的肉眼鉴别/73
常规仪器鉴别/76
☆ 和田玉与透辉石的鉴别/77
认识透辉石/77
和田玉与透辉石的肉眼鉴别/78
常规仪器鉴别/79
☆ 和田玉与水镁石的鉴别/80
认识水镁石/80
和田玉与水镁石的肉眼鉴别/81
常规仪器鉴别/82
☆ 和田玉与硅灰石的鉴别/82
认识硅灰石/82
和田玉与硅灰石的肉眼鉴别/82
常规仪器鉴别/83

Chapter 3 和田玉与仿制品的鉴别/84
☆ 和田玉与玻璃的鉴别 /86
普通玻璃/86
传统脱玻化玻璃/88
新型微晶化玻璃/88
☆ 和田玉与塑料的鉴别/90

Chapter 4 和田玉与相似玉石及仿制品的大型仪器测试/94
☆ 大摆件/96
☆ 没有经过抛磨的玉石原石/97
☆ 成分复杂的玉石/97
☆ 群镶的玉石饰品/98
☆ 和田玉与相似玉石及其仿制品的红外光谱/99

Chapter5 和田玉的产出环境与真假子料的鉴别/100
☆ 和田玉的产出环境/102
原生矿 /102
次生矿 /103
☆ 和田玉真假子料的鉴别/106
和田玉子料的特征/106
子料的宏观形态/106
仿和田玉子料的材料品种/112

Chapter 6 和田玉的优化处理及拼合和田玉/126
☆ 浸蜡/128
☆ 覆膜处理/129
☆ 充填处理/131
☆ 染色处理/132
染色的材料/132
染色的方法/134
染色和田玉的鉴别/137
☆ 拼合和田玉/144

Chapter 7 和田玉的质量评价/148
☆ 质地/151
☆ 净度(瑕疵)/152
☆ 颜色/154
☆ 重量/156
☆ 工艺/156
题材设计/157
加工工艺/157
☆ 产状/158
☆ 产地/159
☆ 其他因素/160
精品欣赏——大师作品/161
附录 辨假工具介绍/172
可放大观察的仪器/172
可读数的常规仪器/174
看荧光反应的仪器/180
照明设备/183
其他辅助工具/184
大型仪器/184
参考文献/188














前言/序言

  序 一
  和田玉在中国已经有七千年的使用历史了,自其出现以来,便一直深受喜爱和追捧。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和田玉早已与文化紧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特殊的玉石文化。和田玉文化的玉美学、玉神学以及玉德学这三大文化基因决定了它在中国玉文化史上占据着极其显赫的重要地位。
  和田玉是以地名命名的天然玉石,考虑到我国传统珠宝业的习惯,这一名称从古代沿用至今并广泛被接受。和田玉有确切对应的天然矿物岩石,在国家标准(GB/T 16552) 中被保留下来,但是在国家标准中不具有产地意义。
  随着和田玉资源的日益枯竭,其购买需求越来越旺盛,和田玉的价格也水涨船高,最近几年更是达到峰值。在暴利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相似玉石、仿制品出现在和田玉市场。目前玉石市场上有许多与和田玉很相似的玉石,如蛇纹石、翡翠、透辉石、石英岩、钠长石玉、碳酸盐质玉、水镁石、硅灰石等。这些玉石与和田玉混杂在一起进行销售,肉眼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且随着仿制技术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工材料可以用来仿制和田玉,例如塑料、玻璃等。这些相似玉石、仿制品的出现不仅使消费者感到迷惑,也给各个检测机构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
  另外,由于和田玉子料的特殊市场定位,引得不少业内甚至行外的机构或个人把目光集中在和田玉子料的投资上,同时也引发了子料价格的暴涨,在和田玉子料暴利的驱使下,市场上各种仿子料的手段层出不穷,且仿制水平不断在提高。本书主要从辨假角度出发,深入浅出地剖析和田玉和与和田玉相似的玉石、仿制品的鉴定特征,和田玉的优化处理方法及和田玉的真假子料鉴别。
  本书的整体架构是:第一章简单介绍了和田玉的定义及其颜色分类;第二章重点介绍和田玉与相似品的肉眼鉴定及常规仪器检测;第三章主要介绍和田玉与仿制品的区别;第四章主要讲述大型仪器在鉴别和田玉及相似品、仿制品中的作用;第五章主要介绍和田玉的产状、子料的鉴定特征及真假子料的区别;第六章讲述和田玉的优化处理及拼合和田玉的鉴定特征;第七章简单概括市场上主要的和田玉质量评价要素;最后再给大家介绍和田玉辨假过程需要用到的主要仪器设备。
  本书能够付诸出版,要感谢国土资源部珠宝玉石首饰管理中心副主任柯捷女士的大力支持;感谢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实验室技术负责人苏隽不惧阻力的坚持;感谢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张勇、邓谦、张晓玉等同事给予很大的帮助,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并为本书提供相关的资料和部分图片;特别感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一级美术师袁嘉骐先生,中国玉石雕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皇甫映女士,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苏然女士,雕刻大师于雪涛、陶虎、丁智会等对本书的支持,为本书提供精美的图片;非常感谢北京正道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为本书提供大量精美的图片。
  本书的主要内容为作者多年从事珠宝玉石首饰检测及研究工作中所积累的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同时也参考了相关的文献资料。本书共有三百多张图片,绝大部分图片来自作者平时检测及研究过程中的积累及上面所提大师和同事们提供,极少部分来源于网络,因为无法溯源,未经图片所有者授权使用,如果因此给对方带来困扰和麻烦,敬请谅解!
  冯晓燕
  2016 年10 月


秘境寻踪:失落文明的最后回响 作者:林风 出版社:瀚海文丛 出版日期:2024年5月 字数:约15万字 --- 【内容简介】 《秘境寻踪:失落文明的最后回响》并非是一部关于矿物鉴赏或玉石鉴别的专著。它是一部融合了考古探险、历史悬疑与文化人类学的宏大叙事。本书的主线,紧密围绕着一支由顶尖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和极限探险家组成的国际团队,深入追踪一个被主流历史学界长期忽略、甚至视为神话的古老文明——“阿卡迪亚人”(The Arcadians)的遗迹。 故事的开端,定格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人迹罕至的云雾森林深处。一支探险队在一次例行测绘中,意外发现了一块刻有奇异几何符号的玄武岩碑文。这块石碑的发现,立即引起了全球学术界的震动,因为它指向的,是传说中比玛雅和印加更早、但在一夜之间神秘消失的“高山之光”文明。 本书的叙事节奏紧张而富有张力,它抛弃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采用了多线并行、碎片化信息重构历史的叙事手法。读者将跟随主角——坚韧不拔的领队,人类学家兼密码学专家陈亦明博士,一同揭开层层迷雾。 第一部分:符号的低语 故事从陈博士团队破译第一块碑文开始。这些符号并非任何已知语言体系的变体,它们似乎更接近一种基于数学和天文学的“宇宙语言”。通过对古代星象图的交叉比对,团队锁定了阿卡迪亚文明可能的核心区域——一处被称为“寂静之穹”的巨大喀斯特地貌群。 本部分着重描写了探险过程中的艰辛与环境的残酷。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高海拔的缺氧、变幻莫测的雨季、以及当地原住民部落对“神圣禁区”的敬畏与抗拒。在紧张的物资补给和日益增长的内部矛盾中,团队成员对这次探险的目的产生了深刻的哲学思辨:我们究竟是在寻找知识,还是在追逐虚妄? 第二部分:时间的囚徒 随着深入,探险队发现了阿卡迪亚人留下的第一批可辨识遗迹——一座深埋于地下、由某种具有温热效应的黑色岩石构建而成的地下城。这座城市的设计展现了超越当时技术水平的工程学奇迹,例如复杂的通风系统和利用地热能的照明结构。 然而,最引人入胜的是“时间”的概念在阿卡迪亚文化中的体现。他们似乎对时间流逝有着独特的理解。在城市的中心大厅,团队发现了一系列精密的机械装置,这些装置的运行逻辑并非我们熟悉的齿轮传动,而更像是一种利用晶体振荡频率来“量化”存在的工具。通过对这些装置残骸的分析,语言学家林薇推断,阿卡迪亚人并非毁于战争或瘟疫,而是因为他们试图干预或逃离既定的时间维度,最终导致了文明的“自我抹除”。 这部分穿插了对阿卡迪亚哲学思想的探讨。他们的文献揭示了一种极端的“完美主义”倾向——他们追求一种永恒不变、绝对有序的状态,并认为生命本身就是一种“熵增”的缺陷。他们最终的消失,被描述为一次集体且有意识的“升华”或“退场”。 第三部分:遗留的悖论 在探索地下城最深处,团队遇到了真正的挑战。他们发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核心室”。这里没有金银财宝,只有数百个悬浮在空气中,发出微弱蓝光的几何体。这些几何体被阿卡迪亚人称为“共振体”。 陈博士意识到,这些“共振体”是阿卡迪亚人留下的最后信息载体,也是他们试图“固定”自身文明存在形态的工具。然而,任何试图触碰或分析这些物体的行为,都会引发强烈的精神干扰。团队成员开始出现幻觉、记忆错乱,甚至对现实的感知产生偏差。 本书的高潮在于揭示了阿卡迪亚文明最终的悖论:他们为了追求永恒的“静止之美”,付出的代价却是彻底地切断了与后世文明交流的可能性。他们的伟大成就,同时也构成了他们最大的秘密,并将这个秘密永远地封存在了遥远的秘境之中。 在惊险的撤离过程中,核心室发生了一次能量脉冲。陈博士虽然成功带出了部分数据记录,但关于阿卡迪亚文明最终命运的完整真相,仍然像迷雾一样笼罩在安第斯山脉的上空。 【本书特色】 硬核探险与前沿理论结合: 书中引入了关于非欧几何在古代建筑中的应用、理论物理学中的时空概念,以及密码学在文化遗产破译中的实际运用。 强烈的悬念和代入感: 作者的叙事视角精准地捕捉了探险队员在未知环境下,面对人类认知边界时的恐惧、兴奋与敬畏。 对“文明终结”的深刻反思: 本书的核心探讨议题在于:一个文明的最高成就,是否必然导向其自身的毁灭?追求完美是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陷阱? 《秘境寻踪》带领读者进行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潜航,去追逐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智慧之光,思考我们自身文明的未来走向。它是一部献给所有对未知世界抱有终极好奇心的人的史诗级探险记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是一流的,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调,既保护了眼睛,又提升了整体的阅读舒适度。我是一个非常注重“阅读仪式感”的人,而这本书完全满足了我对一本高品质专业书籍的所有幻想。更重要的是,书中对“和田玉的‘皮色’形成机制”的阐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作者用了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细致描绘了不同环境(如地下埋藏、河床冲刷、人为沁色)对玉石表面颜色的影响,并配以大量不同沁色玉料的断面图,清晰展示了“沁入深度”和“沁色均匀度”的关键区别。这对于我这种热衷于研究“老熟料”和“沁色料”的资深玩家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让我彻底理解了为什么有些颜色看起来很“邪门”,原来其背后有着复杂的自然规律在起作用,这本书将这种规律梳理得井井有条,让人茅塞顿开,感觉自己的知识库得到了实质性的升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吸引人,那种温润的质感和低调的色调,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专业与沉稳。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翻阅了目录,里面的章节划分非常清晰,从和田玉的历史渊源讲到矿物学特性,再到具体的鉴别要点,逻辑性极强,看得出作者在整理这方面下了大功夫。比如,关于“和田玉的油脂光泽与蜡状光泽”的区分,作者没有简单地用文字描述,而是配上了大量高分辨率的图片对比,有些细节,即便是拿着实物对照,也需要细细品味,这种图文并茂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行业内的“潜规则”和一些老一辈玉石商人才懂得的经验之谈,这些“内幕消息”往往是网络上那些零散资料所无法提供的,读起来非常过瘾,感觉自己仿佛真的进入了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和田玉交易市场,开始接受“非正式”的熏陶。对于初学者而言,这样的内容设置无疑是搭建知识体系的绝佳跳板,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耳边低语,让人既敬佩又信服。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鉴别“真”与“假”的技巧,更在于它塑造了一种正确的“玉石观”。作者在最后几页的总结中,着重强调了“科学理性”与“文化传承”的结合,呼吁读者不要被市场的过度炒作所蒙蔽,要回归到玉石本身的材质美和文化内涵上去欣赏它。这种超越商业利益的价值导向,让这本书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我尤其欣赏它对“和田玉的文化价值”的探讨,作者将玉石与中国古代礼制、哲学思想巧妙地融为一体,使得原本略显冰冷的矿物知识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文关怀。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学会了如何辨别玉石的真伪,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带着一份敬畏之心去对待和欣赏这块被誉为“国石”的美玉,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丰收,远超出了购买这本书的初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有些担心这本书会过于偏重理论,读起来会枯燥乏味,毕竟涉及矿物学和地质学的知识点不少。然而,实际阅读下来,我发现作者在处理这些理论知识时,采用了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比如,当讲到和田玉的“密度和手感”时,作者没有直接给出冰冷的数字,而是巧妙地引入了“提子”和“鹅卵石”的日常类比,让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密度带来的细微差别。这种教学方法,非常符合我们这些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群体的学习习惯。书中对于如何利用自然光和特定光源来观察玉石内部的“棉”和“杂质”的技巧描述得尤其到位,甚至连观察角度的细微调整都能影响最终的判断,这些都是我过去靠着“感觉”来摸索,却始终无法系统化的经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框架,让我的“感觉”变得有据可依,实在是太实用了。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进行了一场深入浅出的学术探险。作者的文笔带着一种特有的学者气质,严谨中又不失灵动。特别是在探讨“‘俄料’与‘青海料’的结构差异”这一部分时,作者引用了最新的光谱分析数据和微观结构图谱,这种硬核的科学支撑,让那些模棱两可的鉴别标准瞬间变得清晰可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思维,他并没有盲目地追随传统定论,而是针对一些长期以来被广泛接受的错误认知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和反驳,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在鱼龙混杂的鉴石书籍中显得尤为珍贵。读到这些地方,我常常会停下来,拿起我收藏的一块小料,对照着书中的描述反复观察,每一次对照,都能发现自己之前忽略的细微之处。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将复杂的物理化学原理,转化成了普通爱好者也能理解的实践操作指南,这种转化能力,才是衡量一本专业书籍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