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科学
  显微图片,特征对比,常规仪器检测结果数据比较
  ★专业
  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专家执笔撰写
  ★全面
  资深珠宝玉石鉴定师教您
  如何辨别和田玉的真伪
  如何判断和田玉的等级与品种
  9种与和田玉相似的天然玉石,如何一一甄别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辨假角度出发,深入浅出地剖析和田玉和与和田玉相似的玉石、仿制品的鉴定特征,和田玉的优化处理方法及和田玉的真假子料鉴别。
  本书的整体架构是:第一章简单介绍了和田玉的定义及其颜色分类;第二章重点介绍和田玉与相似品的肉眼鉴定及常规仪器检测;第三章主要介绍和田玉与仿制品的区别;第四章主要讲述大型仪器在鉴别和田玉及相似品、仿制品中的作用;第五章主要介绍和田玉的产状、子料的鉴定特征及真假子料的区别;第六章讲述和田玉的优化处理及拼合和田玉的鉴定特征;第七章简单概括市场上主要的和田玉质量评价要素;最后再给大家介绍和田玉辨假过程需要用到的主要仪器设备。
  本书的主要内容为作者多年从事珠宝玉石首饰检测及研究工作中所积累的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同时也参考了相关的文献资料,无论从专业性、知识性还是可读性上都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是收藏爱好者学习和田玉知识,辨假识真的不er之选。
  
  
     作者简介
     冯晓燕,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珠宝玉石质检师,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实验室技术主管。从事珠宝玉石检测及研究工作十几年,主要研究领域为和田玉、翡翠等玉石,多次负责和田玉、翡翠相关的研究课题及项目,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目录
   Chapter 1 和田玉概述/16  
☆ 什么是和田玉? /18  
☆ 和田玉的颜色品种/18  
白色系列——白玉/20  
青色系列——青玉、青白玉/20  
绿色系列——碧玉、翠青玉/21  
黑色系列——墨玉、青花玉/22  
红色系列——糖玉、糖白玉、糖青玉等/23  
黄色系列——黄玉/24  
☆ 和田玉的鉴定特征/24  
颜色/24  
光泽/25  
透明度/26  
结构/26  
杂质矿物/27   
Chapter 2 和田玉与相似天然玉石的鉴别/30  
☆ 和田玉与翡翠的鉴别/34  
认识翡翠/34  
和田玉与翡翠的肉眼鉴别/40  
常规仪器鉴别/53  
☆ 和田玉与蛇纹石玉的鉴别/55  
认识蛇纹石玉/55  
和田玉与蛇纹石玉的肉眼鉴别/56  
常规仪器鉴别/59  
☆ 和田玉与钠长石玉的鉴别/60  
认识钠长石玉/60  
和田玉与钠长石玉的肉眼鉴别/61  
常规仪器鉴别/62  
☆ 和田玉与石英岩的鉴别/63  
认识石英岩/63  
和田玉与石英岩的肉眼鉴别/64  
常规仪器鉴别/68  
☆ 和田玉与玉髓的鉴别/69  
认识玉髓/69  
和田玉与玉髓的肉眼鉴别/69  
常规仪器鉴别/70  
☆ 和田玉与碳酸盐质玉(大理石玉)的鉴别/71  
认识碳酸盐质玉/71  
和田玉与碳酸盐质玉的肉眼鉴别/73  
常规仪器鉴别/76  
☆ 和田玉与透辉石的鉴别/77  
认识透辉石/77  
和田玉与透辉石的肉眼鉴别/78  
常规仪器鉴别/79  
☆ 和田玉与水镁石的鉴别/80  
认识水镁石/80  
和田玉与水镁石的肉眼鉴别/81  
常规仪器鉴别/82  
☆ 和田玉与硅灰石的鉴别/82  
认识硅灰石/82  
和田玉与硅灰石的肉眼鉴别/82  
常规仪器鉴别/83   
Chapter 3 和田玉与仿制品的鉴别/84  
☆ 和田玉与玻璃的鉴别 /86  
普通玻璃/86  
传统脱玻化玻璃/88  
新型微晶化玻璃/88  
☆ 和田玉与塑料的鉴别/90   
Chapter 4 和田玉与相似玉石及仿制品的大型仪器测试/94  
☆ 大摆件/96  
☆ 没有经过抛磨的玉石原石/97  
☆ 成分复杂的玉石/97  
☆ 群镶的玉石饰品/98  
☆ 和田玉与相似玉石及其仿制品的红外光谱/99   
Chapter5 和田玉的产出环境与真假子料的鉴别/100  
☆ 和田玉的产出环境/102  
原生矿 /102  
次生矿 /103  
☆ 和田玉真假子料的鉴别/106  
和田玉子料的特征/106  
子料的宏观形态/106  
仿和田玉子料的材料品种/112   
Chapter 6 和田玉的优化处理及拼合和田玉/126  
☆ 浸蜡/128  
☆ 覆膜处理/129  
☆ 充填处理/131  
☆ 染色处理/132  
染色的材料/132  
染色的方法/134  
染色和田玉的鉴别/137  
☆ 拼合和田玉/144   
Chapter 7 和田玉的质量评价/148  
☆ 质地/151  
☆ 净度(瑕疵)/152  
☆ 颜色/154  
☆ 重量/156  
☆ 工艺/156  
题材设计/157  
加工工艺/157  
☆ 产状/158  
☆ 产地/159  
☆ 其他因素/160  
精品欣赏——大师作品/161  
附录 辨假工具介绍/172  
可放大观察的仪器/172  
可读数的常规仪器/174  
看荧光反应的仪器/180  
照明设备/183  
其他辅助工具/184  
大型仪器/184  
参考文献/188         
前言/序言
     序 一  
  和田玉在中国已经有七千年的使用历史了,自其出现以来,便一直深受喜爱和追捧。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和田玉早已与文化紧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特殊的玉石文化。和田玉文化的玉美学、玉神学以及玉德学这三大文化基因决定了它在中国玉文化史上占据着极其显赫的重要地位。  
  和田玉是以地名命名的天然玉石,考虑到我国传统珠宝业的习惯,这一名称从古代沿用至今并广泛被接受。和田玉有确切对应的天然矿物岩石,在国家标准(GB/T 16552) 中被保留下来,但是在国家标准中不具有产地意义。  
  随着和田玉资源的日益枯竭,其购买需求越来越旺盛,和田玉的价格也水涨船高,最近几年更是达到峰值。在暴利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相似玉石、仿制品出现在和田玉市场。目前玉石市场上有许多与和田玉很相似的玉石,如蛇纹石、翡翠、透辉石、石英岩、钠长石玉、碳酸盐质玉、水镁石、硅灰石等。这些玉石与和田玉混杂在一起进行销售,肉眼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且随着仿制技术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工材料可以用来仿制和田玉,例如塑料、玻璃等。这些相似玉石、仿制品的出现不仅使消费者感到迷惑,也给各个检测机构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  
  另外,由于和田玉子料的特殊市场定位,引得不少业内甚至行外的机构或个人把目光集中在和田玉子料的投资上,同时也引发了子料价格的暴涨,在和田玉子料暴利的驱使下,市场上各种仿子料的手段层出不穷,且仿制水平不断在提高。本书主要从辨假角度出发,深入浅出地剖析和田玉和与和田玉相似的玉石、仿制品的鉴定特征,和田玉的优化处理方法及和田玉的真假子料鉴别。  
  本书的整体架构是:第一章简单介绍了和田玉的定义及其颜色分类;第二章重点介绍和田玉与相似品的肉眼鉴定及常规仪器检测;第三章主要介绍和田玉与仿制品的区别;第四章主要讲述大型仪器在鉴别和田玉及相似品、仿制品中的作用;第五章主要介绍和田玉的产状、子料的鉴定特征及真假子料的区别;第六章讲述和田玉的优化处理及拼合和田玉的鉴定特征;第七章简单概括市场上主要的和田玉质量评价要素;最后再给大家介绍和田玉辨假过程需要用到的主要仪器设备。  
  本书能够付诸出版,要感谢国土资源部珠宝玉石首饰管理中心副主任柯捷女士的大力支持;感谢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实验室技术负责人苏隽不惧阻力的坚持;感谢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张勇、邓谦、张晓玉等同事给予很大的帮助,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并为本书提供相关的资料和部分图片;特别感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一级美术师袁嘉骐先生,中国玉石雕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皇甫映女士,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苏然女士,雕刻大师于雪涛、陶虎、丁智会等对本书的支持,为本书提供精美的图片;非常感谢北京正道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为本书提供大量精美的图片。  
  本书的主要内容为作者多年从事珠宝玉石首饰检测及研究工作中所积累的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同时也参考了相关的文献资料。本书共有三百多张图片,绝大部分图片来自作者平时检测及研究过程中的积累及上面所提大师和同事们提供,极少部分来源于网络,因为无法溯源,未经图片所有者授权使用,如果因此给对方带来困扰和麻烦,敬请谅解!  
  冯晓燕  
  2016 年10 月       
				
 
				
				
					秘境寻踪:失落文明的最后回响  作者:林风  出版社:瀚海文丛  出版日期:2024年5月  字数:约15万字  ---  【内容简介】  《秘境寻踪:失落文明的最后回响》并非是一部关于矿物鉴赏或玉石鉴别的专著。它是一部融合了考古探险、历史悬疑与文化人类学的宏大叙事。本书的主线,紧密围绕着一支由顶尖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和极限探险家组成的国际团队,深入追踪一个被主流历史学界长期忽略、甚至视为神话的古老文明——“阿卡迪亚人”(The Arcadians)的遗迹。  故事的开端,定格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人迹罕至的云雾森林深处。一支探险队在一次例行测绘中,意外发现了一块刻有奇异几何符号的玄武岩碑文。这块石碑的发现,立即引起了全球学术界的震动,因为它指向的,是传说中比玛雅和印加更早、但在一夜之间神秘消失的“高山之光”文明。  本书的叙事节奏紧张而富有张力,它抛弃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采用了多线并行、碎片化信息重构历史的叙事手法。读者将跟随主角——坚韧不拔的领队,人类学家兼密码学专家陈亦明博士,一同揭开层层迷雾。  第一部分:符号的低语  故事从陈博士团队破译第一块碑文开始。这些符号并非任何已知语言体系的变体,它们似乎更接近一种基于数学和天文学的“宇宙语言”。通过对古代星象图的交叉比对,团队锁定了阿卡迪亚文明可能的核心区域——一处被称为“寂静之穹”的巨大喀斯特地貌群。  本部分着重描写了探险过程中的艰辛与环境的残酷。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高海拔的缺氧、变幻莫测的雨季、以及当地原住民部落对“神圣禁区”的敬畏与抗拒。在紧张的物资补给和日益增长的内部矛盾中,团队成员对这次探险的目的产生了深刻的哲学思辨:我们究竟是在寻找知识,还是在追逐虚妄?  第二部分:时间的囚徒  随着深入,探险队发现了阿卡迪亚人留下的第一批可辨识遗迹——一座深埋于地下、由某种具有温热效应的黑色岩石构建而成的地下城。这座城市的设计展现了超越当时技术水平的工程学奇迹,例如复杂的通风系统和利用地热能的照明结构。  然而,最引人入胜的是“时间”的概念在阿卡迪亚文化中的体现。他们似乎对时间流逝有着独特的理解。在城市的中心大厅,团队发现了一系列精密的机械装置,这些装置的运行逻辑并非我们熟悉的齿轮传动,而更像是一种利用晶体振荡频率来“量化”存在的工具。通过对这些装置残骸的分析,语言学家林薇推断,阿卡迪亚人并非毁于战争或瘟疫,而是因为他们试图干预或逃离既定的时间维度,最终导致了文明的“自我抹除”。  这部分穿插了对阿卡迪亚哲学思想的探讨。他们的文献揭示了一种极端的“完美主义”倾向——他们追求一种永恒不变、绝对有序的状态,并认为生命本身就是一种“熵增”的缺陷。他们最终的消失,被描述为一次集体且有意识的“升华”或“退场”。  第三部分:遗留的悖论  在探索地下城最深处,团队遇到了真正的挑战。他们发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核心室”。这里没有金银财宝,只有数百个悬浮在空气中,发出微弱蓝光的几何体。这些几何体被阿卡迪亚人称为“共振体”。  陈博士意识到,这些“共振体”是阿卡迪亚人留下的最后信息载体,也是他们试图“固定”自身文明存在形态的工具。然而,任何试图触碰或分析这些物体的行为,都会引发强烈的精神干扰。团队成员开始出现幻觉、记忆错乱,甚至对现实的感知产生偏差。  本书的高潮在于揭示了阿卡迪亚文明最终的悖论:他们为了追求永恒的“静止之美”,付出的代价却是彻底地切断了与后世文明交流的可能性。他们的伟大成就,同时也构成了他们最大的秘密,并将这个秘密永远地封存在了遥远的秘境之中。  在惊险的撤离过程中,核心室发生了一次能量脉冲。陈博士虽然成功带出了部分数据记录,但关于阿卡迪亚文明最终命运的完整真相,仍然像迷雾一样笼罩在安第斯山脉的上空。  【本书特色】   硬核探险与前沿理论结合: 书中引入了关于非欧几何在古代建筑中的应用、理论物理学中的时空概念,以及密码学在文化遗产破译中的实际运用。  强烈的悬念和代入感: 作者的叙事视角精准地捕捉了探险队员在未知环境下,面对人类认知边界时的恐惧、兴奋与敬畏。  对“文明终结”的深刻反思: 本书的核心探讨议题在于:一个文明的最高成就,是否必然导向其自身的毁灭?追求完美是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陷阱?  《秘境寻踪》带领读者进行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潜航,去追逐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智慧之光,思考我们自身文明的未来走向。它是一部献给所有对未知世界抱有终极好奇心的人的史诗级探险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