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與意圖:後冷戰時期美國對俄羅斯政策

權力與意圖:後冷戰時期美國對俄羅斯政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詹姆斯·M.戈德蓋爾,[美] 邁剋爾·麥剋福爾,徐洪峰 著,徐洪峰 譯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05071
版次:1
商品編碼:1219733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世界社會主義研究叢書·參考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4-01
頁數:488
字數:51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美蘇(俄)關係是二戰結束以來左右國際政治格局的重要大國關係,蘇聯解體則是冷戰結束、國際政治進入後冷戰時代的裏程碑事件。本書正是詳述和研究蘇聯解體前後美俄外交關係演變的優秀著作。書中係統闡述瞭蘇聯解體前後四位美國總統裏根、布什、剋林頓以及小布什任內對俄外交政策的演變,其核心是在後冷戰時期的一個十年中,“權力平衡”和“製度變革”這兩派思想體係自始至終影響瞭美國對俄羅斯的外交政策。

作者簡介

詹姆斯·M.戈德蓋爾,美利堅大學國際事務學院主任。曾擔任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科學和國際事務教授,並曾在康奈爾大學執教。曾在美國國傢安全委員會、外交關係委員會、國會圖書館、鬍佛研究所、布魯金斯學會等機構任職。“縮小差距倡議”(Bridging the Gap Initiative)共同發起人。國際事務專業院校聯盟(Association of Professional Schools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主席(2015~2017年)。
邁剋爾·麥剋福爾,斯坦福大學政治學教授、弗裏曼·斯波格裏國際問題研究所主任、鬍佛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曾擔任奧巴馬總統特彆助理和白宮國傢安全委員會負責俄羅斯和歐亞事務的高級主任(2009~2012年)、美國駐俄大使(2012~2014年)。
徐洪峰,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Rajawali訪問學者、福特基金會國際學者。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博士後、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嚮為能源經濟、能源地緣關係。曾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中國留學人員科技擇優資助(重點項目)等多項課題。

目錄

譯者序/1
中文版序/1
緻 謝/Ⅰ
第一章 權力與意圖/1
  一個新的世界秩序/2
  “製度變革者”和“權力平衡者”/5
  美國對俄政策的核心人物和理念/8
  喬治·H.W.布什和審慎的現實主義/10
  比爾·剋林頓和擴展民主/12
  喬治·W.布什:從現實主義到有選擇的自由主義/15
  轉變權力和威脅的考量/16
  分析重點/18
第二章 喬治·H.W.布什與蘇聯製度變革/20
  美國對葉利欽和其他反蘇聯勢力的態度/23
  其他加盟共和國/30
  美國非政府行動者在推動製度變革中扮演的角色/34
  對政變做齣反應/36
  曆史進程加快/39
  民主:一個議程外的項目/42
  結論/45
第三章 控製核武器/48
  戰術核武器動議/51
  烏剋蘭怎麼樣?/53
  過渡開始/55
  蘇聯解體之後/58
  參議員山姆·納恩和理查德·盧格/59
  剋裏姆林宮更加閤作的朋友——鮑裏斯·葉利欽/61
  通嚮裏斯本之路/64
  走嚮更低數量/66
  結論/68
第四章 經濟改革的有限援助/69
  援助敵人?/71
  大交易/72
  蘇聯崩潰和一扇新的機會之窗/76
  債務/79
  半心半意的雙邊援助努力/83
  協調大會及其之後/88
  奇怪的同床異夢人:剋林頓和尼剋鬆反對布什的聯盟/91
  240億美元的承諾/94
  結論/99
第五章 比爾·剋林頓的援助政策/102
  康德哲學的理念/104
  擴展美國援助的使命/108
  微觀經濟和雙邊援助/112
  宏觀經濟和多邊援助/116
  幫助俄羅斯的改革者(以及那些說起來像改革者的人們)/122
  貿易和投資/126
  被忽視的經濟問題/127
  維持“閤作減少威脅”和其他“安全”援助/128
  民主援助:第三個和最弱的援助領域/132
  經濟優先/133
  基層繼續民主援助/139
  俄羅斯與其他新獨立國傢/141
  結論/142
第六章 我們在莫斯科的人/145
  憲法危機和內戰/147
  法西斯主義閃耀和質疑的開始/157
  選舉打擊/159
  車臣和質疑聲音漸增/165
  俄羅斯1996年總統選舉期間的紅色恐懼和獨裁幽靈/175
  支持葉利欽還是支持民主進程?/178
  言辭和象徵性支持/182
  請求現金/183
  阻止取消選舉/186
  顧問們/187
  依然旁觀/189
  結論/190
第七章 安全夥伴?/192
  印度和立即製裁威脅/195
  艾爾·戈爾:製裁之人/196
  剋林頓政府與核擴散/198
  進入戈爾-切爾諾梅爾金委員會/199
  烏剋蘭的核武器/202
  俄羅斯在波羅的海國傢的軍隊/208
  最棘手的問題:布什爾核反應堆/214
  強硬的聲音/216
  莫斯科會談/219
  一個私人交易/220
  結論/221
第八章 北約是個四個字母的詞/223
  俄羅斯人為何感到背叛/223
  擴大之風開始吹起/228
  通嚮布達佩斯之路:馬梅多夫渠道失敗瞭嗎?/230
  布達佩斯餘震/236
  重獲平衡/238
  終於,在波斯尼亞有瞭一個真正的成功/241
  葉利欽再次當選總統後北約擴大加速/244
  北約擴大嚮前推進/245
  裏斯本升溫/246
  一些搖擺的立場/248
  第四個不/250
  赫爾辛基峰會/251
  基本文件/254
  結論/255
第九章 土崩瓦解:1998年8月/257
  更深的經濟和政治災/難261
  持續的預算赤字/263
  局外人的角色:亞洲、石油和對衝基金/266
  美國再次參與/269
  救助辯論/272
  時機與期望的博弈/275
  經濟崩潰/281
  經濟危機對俄羅斯的短期影響/285
  危機對剋林頓團隊的影響/288
  危機對俄羅斯和剋林頓的長期影響/301
第十章 科索沃/305
  通嚮戰爭之路/308
  俄羅斯重要嗎?/309
  北約開戰/311
  俄羅斯會派人幫助塞爾維亞人嗎?/313
  俄羅斯重返遊戲/314
  三駕馬車誕生/316
  接受戰劍指揮/321
  可笑的生意?/322
  瘋狂衝嚮普裏什蒂納/323
  持久的效果/327
第十一章 再一次車臣戰爭/330
  美國的反應:言辭/334
  美國的反應:未明確說齣的聯係/341
  政府當局外的聲音/346
  對新聞自由的言辭支持/352
  結論/353
第十二章 沒有交易達成/355
  修改反導條約/355
  轉變焦點/358
  在赫爾辛基的突破/361
  美國國內政治/363
  伊朗/369
  安全團隊幻想破滅/374
第十三章 喬治·W.布什與俄羅斯/377
  布什總統:從對抗到再次接觸/382
  2001年9月11日/387
  有選擇的威爾遜主義/389
  俄羅斯的製度變革/390
  經濟改革/396
  一個新的俄美安全議程/397
  蜜月結束?伊朗、伊拉剋,以及世界秩序的未來/401
  伊朗/402
  伊拉剋/403
  結論/407
第十四章 教訓/408
  個人、理念,以及美國外交政策的製定/408
  美國權力和意圖的影響/413
  美國在促進俄羅斯資本主義發展中的角色/414
  美國在俄羅斯民主促進中的作用/425
  高估美國在俄羅斯內部事務中的分量/430
  討好一個安全夥伴/432
  歐洲安全/433
  武器控製/435
  後“9·11”時期/436
  俄羅斯的地位和美國的意圖/437
  轉型和整閤/440
訪談名單/445
作者簡介/453
譯者簡介/454

前言/序言

譯者序
徐洪峰

美蘇(俄)關係是二戰結束以來左右國際政治格局的最重要大國關係,蘇聯解體則是冷戰結束、國際政治進入後冷戰時代的裏程碑事件。《權力與意圖:後冷戰時期美國對俄羅斯政策》(以下簡稱《權力與意圖》)正是詳述和研究蘇聯解體前後美俄外交關係演變的優秀著作。
《權力與意圖》一書的作者詹姆斯·M.戈德蓋爾和邁剋爾·麥剋福爾均長期從事對俄外交研究工作,並均親身參與瞭美國對俄外交實踐,兩位學者均曾在美國白宮國傢安全委員會任職,其中,邁剋爾·麥剋福爾曾經在2012年至2014年擔任奧巴馬政府的美國駐俄大使。除瞭自身的親自參與外,作者還訪談瞭當時親身參與美俄外交事件的諸多相關人士。
《權力與意圖》係統闡述瞭蘇聯解體前後四位美國總統裏根、布什、剋林頓,以及小布什對俄羅斯外交政策的演變。本書的核心邏輯是:在後冷戰時代的第一個十年中,“權力平衡”和“製度變革”這兩派思想體係自始至終影響瞭美國對俄羅斯的外交政策,即理念在美國對俄外交政策的形成中至關重要。對推行何種對俄政策做齣選擇的是個人,而非國傢、機構,抑或官僚當局,在製定對俄外交政策時,關於國際政治本質的理念深刻影響瞭這些人的選擇。
該書認為,在1991年後的對俄政策上,在相當程度上,美國總統及其關鍵顧問采納的理念對決定冷戰後美國對俄政策産生的影響最大。關於國際體係本質的理念、關於俄羅斯本質的理念,以及對美國國傢安全利益的定位曆經數任美國政府,對冷戰後美國對俄羅斯政策製定的影響也在發生變化。
一 美國對俄外交政策的邏輯綫路圖:美國對俄政策在美國整體國傢安全戰略中的位置
從大的視角和框架分析,美國對俄外交政策源於一個清晰的邏輯綫路,如下圖所示:
追根溯源,後冷戰時代的國際政治格局是美國相關曆屆總統製定美國整體國傢安全戰略的根本齣發點。隨著蘇聯解體,二戰後持續40餘年的雅爾塔體係宣告結束,國際政治格局由美蘇兩極對抗的冷戰體係,過渡到未來發展趨勢不明確的後冷戰體係。對後冷戰時代國際政治格局的設計,美國、俄羅斯以及英法德等西歐國傢存在根本分歧,俄羅斯及西歐國傢主張後冷戰時代應當建立“多極化”的國際政治格局,而美國則從其現有超強的國傢綜閤實力齣發,認為應當建立美國“一超獨霸”、由美國統治的國際政治體係。正是國際政治格局的轉變以及對後冷戰時代國際政治秩序的設想決定瞭後冷戰時代曆屆美國總統製定美國整體國傢安全戰略、製定美國全球地緣戰略的總體導嚮和趨勢。
美國整體國傢安全戰略是一個係統整體,其中涉及美國本土以及美國本土之外全球整體地緣戰略的總體規劃。作為能夠發揮全球影響的一個重要大國,俄羅斯理所當然成為美國全球地緣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俄外交戰略是美國整體國傢安全戰略的一個關鍵內容,在曆屆美國總統的國傢安全戰略報告中,都將對俄羅斯的外交戰略單獨列齣,從而為一定時期內美國對俄羅斯的外交政策定下基調、做齣整體的趨勢規劃。
美國對俄外交戰略是一個總體,其中囊括瞭美國對俄軍事安全、經濟發展以及民主政治等問題領域的方方麵麵,由此形成瞭一個美國對俄外交政策的係統體係,其範圍相應涵蓋美國對俄外交政策中軍事安全、經濟發展以及民主政治等各個領域。
由以上分析,可以總結齣美國對俄外交政策的一個邏輯綫路圖:國際政治格局的演變為後冷戰時代曆屆美國總統的整體國傢安全戰略提供瞭時代背景;鑒於俄羅斯能夠發揮全球影響的世界大國地位,對俄外交戰略理所當然成為美國整體國傢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對俄外交戰略涵蓋瞭軍事安全、經濟發展、民主政治等不同問題領域。
二 理念綫索:美國對俄羅斯政策的理念根源
蘇聯解體之後,後冷戰時代美國曆任政府的對俄外交政策均存在兩條綫索:一個綫索是八屆美國政府對俄羅斯的外交政策導嚮;另一綫索是四任美國總統及其核心外交決策圈奉行的理念。按照邏輯分析,前者為後冷戰時代美國對俄外交政策的明綫,而後者則為美國對俄外交政策的隱綫,四位美國總統及其核心外交決策圈奉行的理念是其對俄外交政策的思想根基和構想來源;而四位總統對俄羅斯的外交政策導嚮則是其奉行理念的政策錶現,從這個角度分析,理念與政策二者為前因後果關係。
在大的政策導嚮的框架下,四位美國總統對俄外交政策又存在不同的問題領域側重點,地緣爭奪、軍事安全、經濟發展、民主政治在不同的總統任期受到不同程度的關注,某種程度上,這種不同的領域關注點是美國對俄外交大的政策導嚮框架的具體執行和實施。
按照以上綫索和邏輯追蹤,可以依據理念根源、政策的階段轉變兩個大的方麵對後冷戰時代四位美國總統對俄外交政策進行係統梳理和對比。
後冷戰時代四位美國總統的對俄外交理念關鍵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對國際政治的看法和對未來國際政治秩序的設想;二是對俄羅斯的曆史傳統記憶和現時印象,主要錶現為對俄羅斯國傢性質的判定和對俄羅斯未來走嚮的預期。
(一)國際政治理念和對未來國際政治秩序的設想
國際政治理念方麵,四位總統中,裏根、布什以及小布什的對蘇(俄)外交理念根源是一脈相承的,在對國際政治的看法上,此三位總統均信奉國際政治注重國傢權力的現實主義,關注美蘇(俄)國傢利益相互衝突和競爭的一麵;而剋林頓則傾嚮於理想主義的國際政治觀,更為信奉國傢之間相互依存的自由主義理念。
在對未來國際政治秩序的設想上,由於裏根、布什、剋林頓以及小布什四位總統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他們對未來國際政治秩序的設想也有較大差異。
裏根政府時期,蘇聯尚未解體,雖然戈爾巴喬夫已經在蘇聯國內推進政治經濟改革,提齣“新思維”、倡導國際關係的民主化,美蘇雙邊關係緩和進程也已經開始逐步推進。但是,從大的時代背景來講,總體上,裏根時期仍然處在美蘇兩極冷戰對抗的總體態勢中,美蘇關係緩和隻是局部領域的緩和,並且在相當程度上隻是美蘇雙方的權宜策略,而非長遠的戰略目標。在此曆史背景下,裏根在有關未來國際政治秩序的設想方麵,仍然是著眼於對冷戰對手蘇聯進行遏製,爭取在美蘇兩極對抗中取得對蘇戰略優勢。
布什政府見證瞭蘇聯解體的整個過程。隨著蘇聯的解體,整個世界的曆史進程開始由二戰後長達四十餘年的冷戰時代步入後冷戰時代。然而,蘇聯解體初期,雖然美蘇兩個陣營的冷戰概念已經隨著蘇聯的解體不復存在,但是整個國際政治秩序的未來走嚮尚不明瞭,充滿不確定性,布什政府對於國際政治秩序的突然轉變尚未做好思想準備和政策準備。從時間上看,應該說裏根處於美蘇冷戰對抗、蘇聯仍然保持社會主義製度的曆史背景下,而布什則處於冷戰的概念至少消失、俄羅斯嚮西方政治經濟製度轉型的背景中。然而,從實際的對蘇(俄)外交理念來看,布什似乎與裏根有著更多的相似性,由於蘇聯尚未解體、冷戰意識仍然存在,裏根持有美蘇兩極對抗的意識尚在情理之中,然而,到瞭布什任期的後期,雖然蘇聯已經解體,曆史已經步入後冷戰時代,但是,迴過頭看,從當時實際發生的美國對俄政策實踐來看,布什的理念在相當程度上仍然停留在美蘇冷戰時期、囿於美蘇互為冷戰對手的思維慣性中,在布什的觀念裏,蘇聯解體之後的俄羅斯與其說是後冷戰時代的西方夥伴,倒不如說是冷戰時代作為冷戰對手蘇聯的繼承國傢,將剛剛獨立的俄羅斯放在後冷戰時代的曆史背景下,將獨立前後就迫切要求加入西方陣營的俄羅斯作為美國和西方的夥伴來對待,布什政府既沒有這樣的思想準備,更幾乎沒有這種政策考慮。對剛剛獨立的俄羅斯的強烈的不信任以及對其未來發展方嚮的缺乏把握使得布什政府在對俄外交理念上一直沒有跟上曆史的實際進程。總體來講,布什政府對後冷戰時代國際政治秩序並未形成明確和係統的設想,其任內所提齣的“超越遏製”和“世界新秩序”概念在相當程度上是被動做齣反應的暫時應急策略,而非考慮成熟的長遠規劃。
剋林頓政府時期,獨立之後的俄羅斯正處於國傢製度轉型的進程之中,受民主和平論的影響,剋林頓政府對於後冷戰時代國際政治秩序設想的齣發點是國傢之間相互依存,相同意識形態、相同國傢製度的國傢之間和平共處。剋林頓政府希望將之前冷戰時代與蘇對抗的大規模軍費轉而用於美國國內的經濟發展,以此增進美國的國傢利益。
到瞭小布什政府時期,美國對於未來國際政治秩序的設想已經逐漸明瞭和成型,鑒於美國業已贏得冷戰勝利的事實和美國現時超強的國傢實力,小布什政府要求未來的國際政治秩序應該是美國一超獨霸的國際秩序,美國要防範、遏製任何可能在未來對其現有霸權地位形成挑戰威脅的潛在國傢,其中,重點防範的國傢之一即是俄羅斯。
(二)對俄羅斯國傢性質的判定及對俄羅斯未來走嚮的預期
首先,在對俄羅斯的傳統記憶和現時印象上,裏根、布什以及小布什三位總統一直關注俄羅斯(蘇聯)的曆史傳統和現時發展中錶現齣來的所謂“擴張傳統”和“帝國本性”;而剋林頓則傾嚮於相信隨著俄羅斯根本國傢製度(指由集權政治轉為民主政治的政治製度、由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的經濟製度)的轉型,俄羅斯放棄帝國傳統、與西方徹底融為一體的可能性。
其次,在對俄羅斯國傢性質的判定和未來走嚮的預期方麵。
——對裏根政府來講,由於國傢政治製度、經濟製度以及意識形態的根本對立,蘇聯理所當然是美國的敵對國傢。
——對布什政府來講,雖然俄羅斯已經開始按照美國和西方的民主政治模式、市場經濟模式開始轉型,但是,由於俄羅斯剛剛獨立不久,其未來的發展方嚮就連俄羅斯人自身都沒有明確概念,尚處於摸索階段,布什政府對其未來的發展方嚮就更加不確定,在布什的觀念中,剛剛獨立的俄羅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雖與美國國傢製度相同,但其未來發展方嚮高度不確定的國傢。
——剋林頓政府時期,俄羅斯的國傢轉型已經逐步全麵展開,從“民主國傢之間發生衝突的可能性較小”的觀念齣發,剋林頓政府全麵介入到俄羅斯國傢轉型進程當中,對俄羅斯提供瞭全方位的大規模援助,雖然在剋林頓兩屆任期內,美俄雙邊關係也多有波摺,但總體上剋林頓政府是將俄羅斯視為與美國國傢製度相同的夥伴國傢。
——到瞭小布什政府時期,隨著俄羅斯國傢轉型進程的基本結束以及普京領導的俄羅斯“國傢復興”訴求的不斷增強,盡管因“9·11”的意外事件美俄關係有瞭短暫緩和,但總體上,小布什政府將俄羅斯視為雖然與美國國傢製度相同,但與美國國傢利益存在競爭和衝突,且對美國“一超獨霸”的國際戰略構成潛在挑戰的競爭對手來對待。
(三)對俄外交理念及外交方針
正是由於對國際政治秩序設想的不同以及對俄羅斯國傢性質的判定不同,後冷戰時代的四位美國總統形成瞭不同的對俄外交理念、並提齣瞭各有針對的對俄外交方針。
——裏根在美蘇兩極對抗大的冷戰背景下,雖然與戈爾巴喬夫領導的蘇聯在某些領域的關係有所緩和,但整體上,不可避免地仍然對蘇聯秉持兩極對抗的冷戰理念,旨在加強與蘇聯在第三世界地緣爭奪的“裏根主義”即是裏根政府對蘇冷戰對抗外交理念的一個突齣體現。
——俄羅斯獨立前後,布什政府曾經提齣過“超越遏製”和“世界新秩序”等對蘇(俄)方針,但是,由於布什任期隻有短短四年,再加上俄羅斯獨立前後內政混亂,國傢發展方嚮不確定,布什政府的這些對蘇(俄)外交方針在一定程度上都屬於短期的過渡性質,並未係統成型。從權力現實主義理念齣發,布什政府對俄羅斯獨立初期的國傢轉型並未予以過多關注,在布什的觀念中,不論是俄羅斯的獨立,還是俄羅斯獨立之後的國傢製度轉型都屬於俄羅斯本國的內部事務,布什政府並不願意介入和乾涉,對於俄羅斯的獨立及國傢轉型,布什政府基本都采取瞭旁觀者姿態。
——與布什政府不介入、不乾涉俄羅斯國內事務的態度相反,剋林頓政府從自由主義的理念齣發,對俄羅斯的內部事務進行瞭全麵介入,並提供瞭大規模的全方位援助。懷著自由主義的理念,剋林頓注重國際社會中不同國傢之間的相互依存,關注俄羅斯內部國傢製度的轉型,他希望通過幫助俄羅斯順利地實現國傢轉型,間接促進美國自身的安全和繁榮。從相互依存的理念齣發,在剋林頓的觀念中,一個國傢內政、外政的概念並非涇渭分明,宣揚人權高於主權的“新乾涉主義”即是突齣錶現,“新乾涉主義”一方麵的確錶現瞭剋林頓政府對俄羅斯車臣形勢的關注,另一方麵也是剋林頓本人的自由主義理念在對俄外交政策上的一個突齣體現。
——到瞭小布什時期,新保守主義理念在美國盛行,小布什政府先後提齣“反恐劃綫”的“布什主義”和“推進民主、鏟除暴政”的所謂“新布什主義”,相對於剋林頓政府時期,小布什政府轉變瞭關注重點。俄羅斯國力恢復,必然帶來的美俄國傢利益競爭和衝突的一麵,拋除“9·11”事件的短期影響,小布什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又迴到瞭布什政府時期的權力現實主義理念上,即減少對俄羅斯內部國傢轉型的關注和援助,更多開始從實實在在具體的美國國傢利益齣發,重新對俄羅斯進行某種程度的遏製,因為隨著俄羅斯國力的恢復,俄羅斯逐漸重新成為世界少數幾個有能力在未來對美國“一超獨霸”的國際地位形成挑戰的潛在大國之一。
三 政策綫索:不同理念下美國對俄羅斯政策的演變
從不同的外交理念齣發,裏根、布什、剋林頓以及小布什四位總統任內形成瞭導嚮和重點各有不同的對蘇(俄)外交政策,而四位總統的具體政策除瞭受各自對俄外交理念的影響外,還受到另外兩個因素的製約:一是俄羅斯國內國傢轉型的進展;二是隨著俄羅斯國傢轉型進程的推進,美俄雙邊關係的演變。具體如下錶所示。
(一)俄羅斯國內轉型的進展與美俄關係的演進
——裏根政府時期,戈爾巴喬夫領導的蘇聯雖然已經開始在國內進行政治經濟改革,但本質上,這種改革隻是在社會主義製度大框架內的“改良”,而非真正放棄社會主義製度的“革命”,實行中央集權和計劃經濟的蘇聯與實行民主製度、市場經濟的美國仍然麵臨兩種相互對立的政治、經濟製度競爭,這種政治、經濟製度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源於美蘇這兩個冷戰對手意識形態的對立。
——布什政府時期,俄羅斯正處於國傢獨立、製度轉型的開始前後,獨立初期,俄羅斯國內政治和經濟秩序混亂,急需美國的大量援助,但是,受冷戰慣性思維的影響,再加上對俄羅斯未來發展方嚮的懷疑,布什政府雖然開始著手考慮對俄羅斯的經濟援助,開始考慮與俄羅斯發展貿易、投資等正常雙邊經濟聯係,但是這種考慮在很大程度上源於當時的外界壓力,是齣於對當時“失去俄羅斯”反對呼聲的迴應。
——剋林頓政府時期是俄羅斯國傢政治製度和經濟製度轉型全麵展開的關鍵時期,在俄羅斯國傢製度轉型的進程中,剋林頓政府全麵介入瞭俄羅斯的國內議程,為其轉型提供瞭大規模、全方位的經濟援助。
——小布什政府時期,俄羅斯國內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已經初步建立,國傢製度的轉型進程基本告一段落,俄羅斯接下來麵臨的主要任務是要在新的國傢製度的基礎之上逐步對其加以後續完善,以實現國力的恢復和國傢的復興。在此階段,美俄雙邊關係也隨之開始發生變化,具體國傢利益的競爭開始取代俄羅斯轉型特殊時期的援助與被援助關係,兩國國傢利益競爭和衝突的一麵開始凸顯。
(二)美國對俄外交政策導嚮及政策重點
在對俄外交理念的支配下,受俄羅斯國傢轉型進程以及俄羅斯轉型過程中美俄雙邊關係變化的影響,裏根、布什、剋林頓以及小布什四屆美國政府形成瞭不同的對俄政策導嚮和政策重點。
——裏根時期,美國對蘇聯的政策目標是損耗蘇聯社會主義體製,利用蘇聯經濟睏難、國內政治混亂之機,在地緣政治、軍事安全和經濟技術等領域與蘇聯展開全麵較量,在1982年底美國經濟的復興進程啓動之後,裏根更是將美國日益增強的經濟實力作為政策工具,製定瞭對蘇外交的係統戰略。鑒於當時蘇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製度的定型以及美蘇軍事安全對比態勢的基本穩定,裏根政府將對蘇聯外交政策的重點放在瞭地緣爭奪方麵,其中,對阿富汗和波蘭的援助和製裁是裏根政府與蘇聯進行地緣爭奪的典型錶現。
——布什政府時期,美蘇冷戰進程業已終結,然而,獨立初期俄羅斯國內各政治派彆仍然在激烈鬥爭,葉利欽在俄羅斯的統治地位尚不穩固,俄共産黨反對勢力和民族極端派彆上颱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在此背景下,布什政府對俄羅斯外交政策的首要考慮是確保冷戰結束的不可逆轉。確保冷戰結束的考慮直接導緻瞭布什政府對蘇聯的戈爾巴喬夫以及對後來俄羅斯的葉利欽的支持,可以說,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是布什政府為瞭確保冷戰結束,而分彆在蘇聯以及後來新獨立俄羅斯的最好賭注。當“獲得冷戰勝利”的目標逐漸被“確保冷戰結束”的目標所取代時,布什政府麵臨著自身外交戰略調整的重要任務:由遏製冷戰對手轉嚮如何幫助蘇聯以及後來的俄羅斯,以確保自戈爾巴喬夫開始的冷戰結束進程的不可逆轉。
受保守主義理念的影響,軍事安全領域成為布什政府對俄羅斯外交政策重點。在布什的觀念中,俄羅斯國內的政治和經濟製度轉型屬於俄羅斯本國內政,布什不願介入和乾涉,而蘇聯解體之後蘇聯核武庫失控的危險卻切切實實關係到美國自身的國傢安全。鑒於此,布什政府為俄羅斯提供瞭大規模的軍事安全援助,以避免蘇聯核武庫失控的危險,其中,“納恩-盧格”計劃即是典型事例;
——剋林頓政府時期,美國對俄外交政策目標是援助俄羅斯完成內部的國傢製度轉型。在民主和平論的影響下,剋林頓希望通過援助俄羅斯順利完成國傢轉型,減少未來美俄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通過現時對俄羅斯的“投資”,收獲未來美國國傢安全和經濟繁榮的“紅利”。剋林頓政府時期,美國對俄羅斯的經濟援助全方位、大規模展開。援助俄羅斯市場經濟製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剋林頓時期美國對俄羅斯的政策重點,以援助俄羅斯市場經濟發展為重點的“支持自由法案”構成瞭該時期美國對俄外交政策的主體。此外,剋林頓政府時期,美俄雙邊貿易和投資數量也有瞭較大增長,“戈爾-切爾諾梅爾金委員會”的組建即是剋林頓政府為促進美俄雙邊貿易和投資而建立的專門官方聯係機構,美俄雙邊貿易和投資的增長不但有利於俄羅斯市場經濟的鞏固和完善,而且也給美國自身帶來瞭切實的經濟收益。
——小布什政府時期,隨著俄羅斯國傢轉型進程的基本結束和國傢實力的日漸恢復,普京領導的俄羅斯對於“實現國傢復興、恢復大國影響”的戰略訴求日益增強,然而這一訴求與小布什政府所設想的新俄羅斯的國傢地位存在相當大的定位落差。在相當程度上,美國希望俄羅斯“弱而不亂”,而非重新成為能夠對美國形成潛在威脅的世界強國。在此背景下,小布什政府對俄羅斯外交政策的考慮可以歸為兩點,一是逐步引導實行市場民主製度的俄羅斯融入西方體係;二是對俄羅斯的內外行為進行“規製”,以使俄羅斯按照美國設想的方式,以一個“弱而不亂”的“中等歐洲國傢”身份實現融入進程。在小布什第一任期“9·11”事件的短期影響過後,民主政治成為小布什第二任期內對俄外交政策重點,以民主援助的方式支持俄羅斯國內政權更迭、扶植親美政治勢力掌權是小布什第二任期對俄外交政策的主要考慮,而醞釀及援助俄羅斯未來可能的顔色革命則成為小布什政府第二任期對俄外交政策的突齣錶現。
站在曆史發展的長河中分析,可以說,冷戰的結束對人類曆史的發展産生瞭深遠影響,其中,重要錶現之一,即是人類整體發展主題的轉變,由人類安全生存轉嚮人類經濟發展——由自身生存問題轉而考慮自身發展問題、由軍事安全地緣爭奪問題轉而考慮經濟發展民主發展問題。
冷戰時代,在美蘇兩大陣營全球對抗的大背景下,世界主要大國的主要關注點是自身的安全生存,即確保在兩大陣營的對抗下不處於劣勢、確保不被對手打敗淘汰。在此發展主題的影響下,在二戰後持續40餘年的冷戰時期,軍事安全以及地緣爭奪在不同程度上成為各世界大國國傢安全戰略的首要關注點。冷戰期間,美蘇兩個主要對手的軍備競賽,或者相關的軍備削減談判始終沒有發生具有實質意義的變化,而在冷戰的前沿陣地,不同程度上分彆受到美蘇兩個對手支持的小規模地緣爭奪戰爭影響,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盡管在不同的國傢、在同一國傢相對短暫的不同發展時期,國傢發展的政策關注點有所不同,但是,從整個世界大的範圍、從整個人類發展大的主流來看,確保自身的安全生存、人類生存問題是冷戰時代全球範圍內的主題。
二戰結束之後,世界幾個主要大國一手設計的雅爾塔體係使得戰後的整個國際政治格局較為穩定地確立下來,盡管美蘇兩國仍在激烈對抗,但冷戰畢竟隻是“冷”戰,應當說,核武器的齣現使整個國際政治的性質發生瞭一定程度的改變,齣於對核武器“全麵毀滅”的恐懼,世界戰爭的危險大為降低,局部地區的外圍戰爭雖然仍在頻繁發生,但已經不能成為國際政治的主流,因為它沒有能力造成世界範圍內的全球影響。
隨著冷戰的結束,人類曆史由冷戰時代過渡至後冷戰時代。在人類個體生命生存、主權國傢實體生存的主要威脅因素(美蘇兩極對抗)消失之後,世界發展的主要關注點轉而指嚮瞭經濟發展、自由民主等人類發展和社會福祉問題,與人類個體需求演變的階段論相似,作為國傢來講,其本身的需求和政策關注點也存在一個階段演進、逐步提升的過程,可以說,由關注生存轉嚮關注發展和提升福利水平是人類發展、國傢發展的一個必然規律和必然趨勢,而冷戰的結束則為曆史的前進、人類生活的進步提供瞭一個契機。


中文版序
詹姆斯·M.戈德蓋爾 邁剋爾·麥剋福爾

《權力與意圖:後冷戰時期美國對俄羅斯政策》英文版齣版於2003年,當時伊拉剋戰爭開始僅僅數月。該書的討論涵蓋瞭蘇聯崩潰後的十幾年時間,並對在之後數年美俄關係的許多方麵進行瞭預測。
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美俄關係的核心特點既包括美俄兩國在軍事、經濟,以及政治力量方麵的巨大差距,也包括美國和俄羅斯領導者共同做齣努力,幫助俄羅斯走嚮民主和市場導嚮的未來道路,並幫助將俄羅斯整閤進西方。
自冷戰結束以來,每位任職的美國總統均尋求改善並提升與俄羅斯的關係。比爾·剋林頓敦促國際社會嚮俄羅斯提供大規模經濟援助,並將葉利欽的領導地位視為俄羅斯走嚮西方導嚮道路的必不可少條件。2001年“9·11”事件後,喬治·W.布什認為,與俄羅斯閤作共同反擊全球恐怖主義網絡會使兩國均從中受益。巴拉剋·奧巴馬推動重啓與俄羅斯關係的政策,其重點是武器控製、閤作阻止伊朗核項目,以及為阿富汗的戰爭行動提供補給。唐納德·特朗普就任總統時則尋求與俄羅斯做交易。
在這一時期,俄羅斯領導人和國傢導嚮發生瞭很大改變。葉利欽希望更接近西方,而普京則努力後退,反對美國霸權,並且要使俄羅斯重返大國地位。在這一過程中,普京使俄羅斯重返獨裁統治、對生産資料實施更大程度的國有化。改善美俄關係的期望坍塌瞭。在喬治·W.布什總統任期之末,俄羅斯因為擔心鄰國走上加入北約的道路而與格魯吉亞交戰。第二任期開始時奧巴馬總統眼見其對俄重啓政策逐漸褪色,並且,在俄羅斯於2014年入侵烏剋蘭、吞並剋裏米亞,並暗中支持烏剋蘭內戰時,美俄之間的關係重啓消失得可謂瞭無蹤跡。盡管許多人預期唐納德·特朗普就任後會解除對俄羅斯的製裁,但其總統任期從一開始即陷入危險中,因為似乎有證據錶明,俄羅斯通過特朗普競選顧問們的幫助乾預瞭美國總統選舉,這限製瞭特朗普建立與俄羅斯更為密切的關係的程度。
這種關係升溫和冷淡循環很可能會一直持續。就像其他任何大國一樣,美國與俄羅斯總是在它們能夠閤作的領域尋求閤作,但根本不同的利益會繼續使兩國之間産生裂痕。就美中關係來說,兩個國傢在尋求有利於它們利益的閤作過程中,當雙邊關係惡化時,保持現實主義的期望會有助於抑製浮在錶麵的反感情緒。


緻  謝

我們首先要感謝布魯金斯學會前副主席、外交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理查德·哈斯,以及布魯金斯學會前主席邁剋爾·阿馬科斯特,他們為該研究項目提供瞭最初支持。此外,我們還要感謝詹姆斯·斯坦伯格和斯特羅布·塔爾博特,他們作為布魯金斯學會的繼任主席,繼續為該研究項目提供瞭大力支持。
該研究項目的順利進行,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訪談和被援引人士的積極配閤,附錄中列齣瞭這些人的名單。
相關人士參加瞭在布魯金斯學會和斯坦福大學召開的為期一天的項目草稿討論會,並給我們提齣瞭寶貴建議。安德魯·班尼特、托比·加蒂、菲奧納·希爾、喬治·科特、安德魯·庫欽斯、羅伯特·萊格沃德、莎拉·門德爾鬆、布魯斯·帕羅特、丹尼斯·羅斯、斯蒂芬·希斯坦諾維奇,以及詹姆斯·斯坦伯格齣席瞭在布魯金斯學會召開的研討會。赫布·艾布拉姆斯、大衛·伯恩斯坦、科伊特·布萊剋、約翰·鄧洛普、林恩·伊登、詹姆斯·費倫、大衛·霍洛韋、蓋爾·拉皮德斯、亞曆剋斯·濛哥馬利、理查德·莫寜斯塔、斯科特·薩根、托德·薩剋森,以及史蒂夫·斯特德曼參加瞭在斯坦福大學召開的研討會。此外,米哈伊爾·阿列剋謝耶夫、艾什頓·卡特、德裏剋·肖萊、亞當·愛爾斯坦、蓋特納·福萊伊、喬·赫爾曼、帕維爾·柯哈格爾雅可夫、尤金·魯默、伊麗莎白·捨伍德蘭德爾、亞曆剋斯·索科洛夫斯基,以及安德魯·韋斯對各章節的草稿提齣瞭評論意見。邁剋爾·麥剋福爾在斯坦福大學的學生通讀瞭整部書稿,並提齣瞭修改建議。布魯金斯齣版社三位匿名閱稿人提供瞭非常詳盡的書稿評審報告,詹姆斯·琳賽為布魯金斯提供瞭書稿的最終全麵評閱意見。我們尤其要感謝故去的安德魯·卡朋戴爾,他幫助我們啓動瞭這個研究項目,並嚮我們解釋瞭與蘇聯解體有關的一些美國外交政策問題。
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國傢安全檔案館對我們依據“自由信息法案”提齣的查閱要求進行瞭歸檔,並收集瞭相關文件。《現代史》期刊的編輯們提供瞭書稿早期版本的第13章,這章內容於2002年10月發錶於《現代史》上。埃裏剋·巴恩、雷切爾·杜丁、珍妮特·利妮、凱瑟琳·尼爾森、密斯泰爾·奧爾森、安吉拉·希茨、凱瑟琳·多恩布什、塔吉亞娜·剋拉斯諾彆夫采娃、卡洛琳·麥格雷戈、勞拉·貝莉以及依琳娜·特裏戈為我們的項目研究提供瞭幫助。陶拉·帕帕尼古拉斯提供瞭非常齣色的行政支持。喬治·華盛頓大學的歐洲俄羅斯歐亞研究所為詹姆斯·戈德蓋爾的研究工作提供瞭支持。卡耐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埃爾哈特基金會、鬍佛研究所為邁剋爾·麥剋福爾提供瞭研究支持。
布魯金斯學會外交政策中心成員莫妮可·普林奇皮、塔拉·米勒、貝瑟尼·哈澤,以及史黛西·羅森博格為我們的研究項目提供瞭諸多幫助。在布魯金斯齣版社貝基·剋拉剋、珍妮特·沃剋、特麗薩·沃剋的幫助下,項目的研究成果最終齣版。卡洛塔·裏巴爾對書稿進行瞭校對,羅伯特·埃爾伍德準備瞭書稿索引。
如果沒有傢人的全力支持,本書不可能完成,特嚮傢人緻以最衷心的感謝。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