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古今——拥军教授随笔集

道法古今——拥军教授随笔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拥军 著
图书标签:
  • 随笔
  • 文化
  • 历史
  • 军事
  • 拥军教授
  • 时事评论
  • 个人观点
  • 中国文化
  • 当代文坛
  • 散文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4599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510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4
字数:2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随性道论天下事,笔书古今法中情

内容简介

本书记述了作者对近期的法律热点事件的思想火花:司法体制的问题,法律需要理解、律师需要善待,中华“和合”基因与现代国际法准则,由大爷被“性侵”看中国当下强奸罪立法的缺陷,构建良法要尊重人性的逻辑,“七擒孟获”背后的文化冲突,私人财产权的法律真谛。语言幽默,易引起读者共鸣。

作者简介

李拥军,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本科就读于兰州大学法学院,后于吉林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多次发表学术论文,参与对外交流及相关科研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法理学、法律文化。

目录

目录

随性道论天下事,笔书古今法中情——《道法古今》自序

司法中的正义

1.“女神”VS“神兽”:司法标识背后的理念冲突

2.为何《水浒传》之中“官司”多

3.“一根筋”的精神”与法律人的品质

4.形式正义——诉讼的真谛

5.不宜把法官称作“公仆”

6.司法正义有赖于“各负其责”和“各得其所”

7.法官需要理解律师需要善待

8.法律是远离激情的理性

9.倒下一个好法官砸出一堆社会病

10.“公审大会”让我们看到了什么

11.应该为引用《圣经》的判词叫好

12.从“辛普森”案透析美国的诉讼机制文化视野下的法理

13.骑士精神VS孙子兵法:文化视野下的“规则意识”

14.中华“和合”基因与现代国际法准则

15.激情的卢梭!革命的卢梭!暴政的卢梭!

16.宪法学视野下的水浒英雄的命运

17.从“人可非人”到“非人可人”

18.法学家之死与法律信仰

19.“春秋决狱”的现代司法价值

20.由武松杀嫂而引发的思考

21.由包公的误判而引发的思考

22.由“磨坊主告倒国王”而引发的思考

23.神明裁判的形式合理性

24.司法仪式的文化意蕴

25.骑士精神与法国的宪政之路

26.中国古代自然法中的人权思想

27.“七擒孟获”背后的文化冲突

28.愚公真“愚”法律中的人性

29.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讲“孝”

30.“亲亲相隐”还是“大义灭亲”

31.人类为什么会穿上衣服——写在本谦先生之后

32.人若“高尚”就要离“性”远一点

33.为何水浒英雄不要“家”

34.乱伦为罪的生物学解释

35.乱伦为罪的社会学解释

36.“人是生物”——婚姻立法不能忽视的维度

37.由大爷被“性侵”看中国当下强奸罪立法的缺陷

38.构建良法要尊重人性的逻辑

39.法律中的人性

40.西方性犯罪立法的趋势多维视角下的法治

41.“法治”面前须冷静

42.变性人与少数人的权利

43.口号背后的理念变迁

44.财产权的人性基础

45.私人财产权的法律真谛

46.银行的VIP是对谁的VIP

47.也谈法的属性

48.为什么人体器官不能成为商品

49.刑法上的行为系统刍议

50.关于降低经济法运行成本的思考

51.关于人权本体性的一点思考

52.自由裁量权的正确行使之道

53.遭强奸岂能成为包庇犯

54.拥军教授在吉林大学法学专业2015届本科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55.专访李拥军老师:我与吉大法理的不解之缘


前言/序言

严格说来,随笔并不算学术成果,它缺乏严格的学术论证,也不必完全遵循学术逻辑。但我一直以为好的随笔要比那些充斥着“真理性的废话”的论文更有价值。它能给你一个新的视角,为你展示一个新的侧面,它启发你的思维,拓宽你的视野。对当下中国的学术界来说,思想启蒙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在这方面随笔可能比大块头的论文起的作用更大。因为通俗性、趣味性的特点,它往往具有更多的读者,特别是在今天的自媒体时代,它的作用和优势更为明显,它的受众会更多。

我开始写随笔最早是受了我的导师姚建宗教授的启发。他是当代法学学者中随笔写的比较多而且好的一位。我还记得,研究生阶段他给我们留的作业就是写一篇随笔和书评。我当时为了完成这份作业,绞尽脑汁写出了人生中第一篇正规的随笔——《法学家之死与法律信仰》,后来这篇文章发表在2002年的《人民法院报》,并且拿到了150元钱的稿费。虽然请同学们吃完饭以后,稿费所剩无几,但这种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依然对当时的我构成了巨大的鼓舞,激励着我写下去。2004年我曾经一度在《深圳法制报》开过“李拥军专栏”,每周都有新作。在我的带动下,我的师弟郑智航、侯学宾从那时起也开始写随笔。到今天他们都已经成为法学学术新秀了,并且都已经出版自己的随笔集了,擅写随笔也已经成文姚门师徒的学术风格了。

我从小就喜欢历史,但在历史学方面到今天顶多算一个“票友”,虽然爱看历史书籍,但始终没有专业化的研究。对历史的兴趣,最早缘于幼年时期对评书艺术的热爱。在20世纪80年代,收音机还是人们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形式,而评书则是当时音频节目中的重要内容,《杨家将》《岳飞传》《三国演义》《水泊梁山》《百年风云》等节目家喻户晓。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是评书迷,后来翻看小叔、小姑的初中、高中的旧教材时,兴奋地发现在历史教材中居然能能找到这些人物。大致从那时起便对历史有了兴趣。高考前,由于农村孩子知识上的匮乏,我实在不知道还有历史学这个专业,否则必然要报考该专业了。

虽然没有专门学习历史,但历史的思维却一直影响着我,即观察问题愿意从历史的角度切入,所以我的很多随笔都是从历史中选材或者从历史的角度来写的。我一直认为,历史性的观察是更深层次的观察,它能帮助我们抓住问题的“根”。正如西方学者查丁所说的:“任何事物都是过去一切事物的总结,不通过历史就无从了解任何事物的全貌。”真正的历史性研究其实是更现实的研究。如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即所谓历史的研究其实都是当下的人用今天的观点和思维来分析过去的人和物,所以正如法国学者雷蒙·阿隆所说的:“所谓历史,就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死者的生活。” 历史的意义不在历史本身而在于当下,通过历史的视角来审视今天的问题,是为了借古喻今,托古明志,让今人借鉴经验,吸取教训,少走弯路,活得更好!所以龚自珍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大到人类社会小到每个人的一生,其实都是一部历史剧,在这其中我们不仅是看客,更是其中的演员,所以只有从历史角度观察问题,才能让我们把今天的事看得更清楚、分析得更明白。

提及历史自然少不了传统和文化。传统就是“活着的过去”,是群众“集体的记忆”。法治是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传统造就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国当下的法治建设离不开自身的传统。因此研究中国当下的法律问题就不能离开我们的传统。“洋装穿在身,心还是中国心”,中国当下的许多问题,更多的要归结于传统,归结于文化对观念的影响。因此,当下中国欲建立真正的现代法治必须要进行思想上启蒙,而思想上启蒙则需要文化上批判,同时中国要想建立自己的法治,还必须在传统上做文章,只有挖掘传统、把握民情,推陈出新,实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把法治放在中国人自己文化的范畴内把握,才能把好中国人自己的脉,为中国问题开出对症的药方。基于此,多年来我一直试图从文化的视角来分析现实,为开出这样的药方而努力。

“法之理在法外”,如果顺着这一类似格言的说法追问下去,“法之理在哪里?”我说“法之理在生活”。孔子说:“道不远人。”即君子为大道从来不远离普普通通的百姓。世界本来就是由你我这些凡夫俗子、贩夫走卒、平民百姓构成。不是说理论只有让人听不懂了才深刻,其实越是深刻的理论越是朴素的。法理学中的“法”和“理”最终都要放到生活的层面来“验真”,无法还原到生活层面的“法”和“理”是“伪法律”“空理论”“假道理”。远离人们生活的法理学是“死的法理学”。法理源于生活表现为法律要源于生活中的常识、常理、常情,法理就是讲法之“理”(Reason),而法之理就是法的内在合理性,而法的内在合理性则表现为法律的规定应该符合生活的逻辑和人性的法则。我们的研究只有立足于生活才有不竭之源。

我们经常说研究要有“问题意识”,而很多人常常为找不到可研究的问题而苦恼,其实,中国是问题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中国从不缺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就在生活实践之中。发现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养成“敏感”的思维,需要我们多思、多想、多写、多观察,多实践。中国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担水劈柴皆有妙道”。 所以法理学的素养是通过对生活的多思、多想最后达致“顿悟”来形成的,因此这种素养不是速成的,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日积月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的。其实一篇篇小的随笔恰恰源于对生活的思考,法理学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这些小的随笔。对生活的观察需要用随笔把它们记录下来,对世界的思考需要用随笔把它们表达出来,对世事的情感需要用随笔把它们抒发出来。法理学的思维是反思性的思维,即在别人看来稀松平常、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不足为奇的地方发现问题。小的随笔之所以比某些庸俗化的论文更有意义,正是由于它建立在对生活反思的基础上的,它源于对生活的感悟,实现了对既有常识的超越,所以它常常让人耳目一新,醍醐灌顶。

俗话说:“蜜蜂虽小,采的是花心;胡椒虽小,辣的是人心。”不是“小”就没有用处,而看是否能把“小”用在点子上。用在点子上的“小”就变成了“巧”,所谓“小巧玲珑”“短小精悍”。20世纪中美建交得益于小小的乒乓球,所谓“小球推动大球”。由此说开去,随笔虽小,如果能够反映深刻的道理,能够启发我们的思维,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由小见大,以点带面,定能起到类似“小球推动大球”的功效。由此说来,随笔虽小,但理应被善待。



《道法古今——拥军教授随笔集》图书简介 导言:时代的烙印与思想的穿行 本书并非一部严肃的学术专著,亦非纯粹的个人传记,而是一部跨越历史长河、融汇个人阅历与时代观察的随笔合集。它以“道法古今”为纲,旨在探讨传统智慧在当世的投射与价值,同时以“拥军教授”这一特定身份为底色,展现一位在教育、军事思想与社会变迁中深耕数十载的学者,其心路历程与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厚情感。 第一辑:军旅春秋与家国情怀——历史的重量与个人的担当 本辑收录的随笔,多聚焦于作者亲身经历的重大历史节点与军旅生涯的点滴感悟。不同于官方史书的宏大叙事,这些文字更侧重于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视角。 铁血淬炼与文人操守: 教授从军多年的经历,使其对“治国平天下”的理解,多了一层“安邦定国”的实践色彩。随笔深入剖析了在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如何平衡学术理想与国家需要的矛盾。其中不乏对特定军事思想的溯源与反思,探讨古代兵法(如《孙子兵法》的现代应用)与当代战略部署之间的逻辑关联。这些论述并非单纯的军事评论,而是融入了对历史人物抉择的深刻同情与理性审视。 军民鱼水情: 重点描绘了在和平年代,军民关系中的温情时刻与深层联结。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写,展现了军队的纪律性、奉献精神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地方社会的风气,以及地方民众对国防建设的理解与支持。笔触细腻,避免了空泛的口号,着力于“人”在群体中的情感互动。 岁月中的坚守: 部分篇章回顾了建国初期教育体系的建立过程,尤其是在国防教育领域所做的努力。教授回忆了早期教育者在物资匮乏年代,如何以极大的热情和坚韧,为后辈打下学术与思想的基础。 第二辑:道法自然与人文关怀——传统哲思的现代回响 “道法古今”的核心,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的探索,并考察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与挑战。 儒家伦理的现代困境: 教授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探讨了儒家强调的“仁、义、礼、智、信”在高度市场化和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中,如何被异化或被重新解读。他尤其关注“礼”的退化对社会信任结构的影响,并尝试提出一种基于现代个体责任感的“新士大夫精神”。 道家思想中的平衡艺术: 随笔引用《道德经》、《庄子》中的智慧,阐释了“有无相生”、“祸福相依”的辩证法。这些探讨并非象牙塔内的玄学思辨,而是直接关联到如何处理工作压力、家庭关系以及个人价值实现中的取舍问题。例如,如何理解“不争”与积极进取之间的辩证统一。 历史的周期律与警示: 教授通过对唐宋明清时期文化繁荣与衰落的对比分析,警示当代社会在追求物质文明时,不可忽视精神文明的根基。这些历史的借鉴,带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旨在提醒读者,文化自信并非空谈,而是需要持续的内省与建设。 第三辑:三尺讲台与时代脉搏——教育者的观察与期许 作为一位长期耕耘于高校的教授,本辑内容集中于他对高等教育现状的批判性思考与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 知识传递与价值塑造: 教授反思了当代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重技术轻人文”、“重效率轻深度”的倾向。他强调,教育的本质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健全的人格。随笔中不乏对课堂教学的生动描述,记录了与不同代际学生的交流心得。 青年一代的焦虑与潜力: 敏锐地捕捉到当代青年在快速发展社会中所面临的迷茫感。教授以长者的视角,分享了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建立内在的稳定感。他鼓励学生将“家国情怀”内化为个体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而非仅仅是宏大的口号。 学术自由与批评精神: 探讨了在特定学科领域内,如何保持学术的独立性与批判性。这部分内容体现了教授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学术共同体内良性批评生态的维护。 结语:未竟之路的思考 全书的文字风格平实而蕴藉,如同老者对故友的娓娓道来,既有军人作风的刚健,又不失学者风范的沉稳。它不寻求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一种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一个融合了军事历练的务实精神与传统哲学的思辨深度,并时刻心系国家命运的知识分子的思考轨迹。阅读此书,仿佛是与一位睿智的长者对饮,在历史的烟云中,探寻安身立命的“道”,并理解当代中国所肩负的时代使命。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接触《道法古今——拥军教授随笔集》,我的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一种求索的姿态。拥军教授,一位学者,他的名字本身就蕴含着对知识的敬畏与对传承的担当。而“道法古今”,这个书名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宏大的格局,它似乎在暗示着,在这本书里,我们不仅仅是在回顾过往,更是在审视当下,甚至是在眺望未来。我猜想,教授的随笔,绝非是简单的片段式记录,而是将他对某个时代、某个人物、某件事件的深刻洞察,以一种散文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形式,往往最能体现作者的个性和思考的深度。我很想知道,他会如何解读那些我们耳熟能详却可能被忽略其真正意涵的历史典故,又会如何将古老的哲学思想与我们每日面对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尤其对“拥军”这个名字,我充满了好奇,这是否意味着教授在某个层面上,也怀揣着一种朴素的、对国家民族的情感?我期待着,在这些随笔中,能读到一种超越时空的智慧,一种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思考,一种能够触动灵魂、引发共鸣的文字。

评分

单单是《道法古今——拥军教授随笔集》这个书名,就已经勾起了我强烈的探知欲。拥军教授,一位学者,他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感。而“道法古今”,仿佛是为这本书注入了灵魂,暗示着它将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旅程。我尤其喜欢“随笔集”这种形式,它不像一本正襟危坐的学术专著,而是更像一位博学的朋友,以一种轻松而又不失深度的笔调,与你分享他的见解和感悟。我设想着,教授可能会从某个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中,提炼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可能从某个日常生活的细节出发,引申出对社会现象的独到观察。我期待着,他在书中能够展现出他学贯中西、融会贯通的功力,将那些古老的“道”与“法”,以一种鲜活、生动的方式呈现给现代读者。或许,他会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传统价值观,或许,他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解读我们所处的时代。我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智慧的光芒,一种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并从中获得启发,让自己的思想得到一次涤荡与升华。

评分

翻开《道法古今——拥军教授随笔集》的扉页,一股淡淡的书卷气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与温度的知识殿堂。拥军教授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温润如玉的质感,而“随笔集”这三个字,更是勾起了我对于那些字斟句酌、娓娓道来的文字的无限期待。我尤其好奇,将“道法古今”与“随笔”相结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是穿越时空的哲思漫谈,还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现代解读?我设想着,教授或许会以他深厚的学养为基石,以平易近人的笔触,带领读者一同品味那些跨越千年却依然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思想,或是对当下社会现象进行一番入木三分的观察与剖析。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宁静的力量,一种面对喧嚣世事时的从容与豁达。或许,教授会从古圣先贤的智慧中汲取养分,将其巧妙地融入对现代生活的思考,让我们在快节奏的时代中,寻得一丝悠长的韵味。每一次阅读随笔,都是一次与作者精神的对话,一次心灵的漫游,我期待着,在这场与拥军教授的对话中,能收获不一样的视角,获得新的启迪,让自己的思想得到一次洗礼与升华。

评分

《道法古今——拥军教授随笔集》这个书名,自带一种穿越时空、探寻本源的意味。拥军教授,一个充满学术气息的名字,再配上“随笔集”的形式,让我对这本书的内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好奇,这位教授会以何种方式,将“道”——这古老而深邃的哲学概念,与“法”——这贯穿古今的社会运行法则,融为一体,并在随笔的形式中娓娓道来。我期待着,他能够从历史的长河中撷取智慧的珍珠,从经典的文献中挖掘闪光的思想,并以一种现代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解读与阐释。也许,他会对那些历史事件中的因果关系进行深入剖析,或者,他对某些被现代社会边缘化的传统观念,能够进行富有洞察力的重新审视。我希望,在这本书中,我能找到一种跨越时代的共通之处,一种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这种连接,或许体现在人性的不变,或许体现在对真理的永恒追求。我渴望在这随笔中,体验到一种思想的碰撞,一种精神的洗礼,一次与智者的心灵对话。

评分

拿到《道法古今——拥军教授随笔集》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位拥军教授究竟会如何诠释“道法古今”这四个字。它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一个邀请读者一同踏上探索之旅的起点。我曾读过不少关于历史、哲学、文化类的书籍,但“随笔集”的形态,总是带给我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它不像学术专著那样严谨,但却往往更加自由、更富有人情味,能够更直接地触碰到作者内心的真实想法。我希望,拥军教授的笔下,能有对那些被时间洪流冲刷过的人物故事的独到见解,能够从古人的智慧中提炼出对我们现代人生活有益的启示。同时,我也期待他能够将自己对当下社会的观察和思考,融汇于字里行间,形成一种独属于他的、既有历史纵深感又不乏时代气息的观点。或许,他会对我们习以为常的某些现象提出质疑,或许,他会对一些被遗忘的美好进行重新发掘。总而言之,我期待着一次思想的盛宴,一次灵魂的触动,一次对“道”与“法”的全新认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