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历史建筑保护及修复概论/历史建筑修复技术系列教材》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的相关概念、国内外理论发展、主要的保护文件及组织机构以及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理论基础、实践过程及典型案例。全书共六章,内容包括:绪论,历史建筑保护和修复的发展历程,历史建筑保护的文件及组织机构,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历史建筑保护和修复的全过程,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的实例分析。
内页插图
目录
本书共6章,包括:绪论,历史建筑保护和修复的发展历程,历史建筑保护的文件及组织机构,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历史建筑保护和修复的全过程,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的实例分析。
前言/序言
历史建筑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历史的缩影,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做好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重视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相关理论越来越成熟,相关项目越来越多样。但是,系统介绍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的理论与实践的专业书籍并不多,应用于专业教育的相关教材更是少之又少。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的相关概念、国内外理论的发展,主要的保护文件及组织机构以及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理论基础、实践过程及典型案例。
在历史建筑保护领域,古与今,国内与国外,用到的专业名词很多,古物、古迹、遗址、文物、古建筑、文物建筑、历史建筑、遗产、文化遗产、建筑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等等;在进行保护和修复时,具体的技术措施又有保存、加固、维护、维修、修复、复制、重建、迁移、再利用等等。本书第1章绪论对这些概念进行了解释和区分,并概括了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的原则。
对历史建筑的有意识的保护源自西方,人们维修那些古老的建筑,主要是为了保护其使用价值或保护其特定的宗教象征意义,这种观念一直维持到14世纪以后。到文艺复兴晚期,人们开始关注老建筑的艺术价值,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欧洲的建筑创作陆续出现了复古思潮,但是真正出现接近今天意义上的保护是19世纪以后。在文物工作的修复中,欧洲的文物建筑保护逐步形成了法国派、英国派、意大利派等不同的保护观念,它们之间既互相否定又互相借鉴、融合,最后逐渐形成了以意大利为代表的、以强调文物建筑历史价值为特征的文物建筑保护观念。我国古代保护建筑的行为,主要是民间的一种自发行为,这种保护是出于延续建筑的使用寿命,并且,古人并不视实质存在的建筑物为证明历史的必需,反而是逐代相传的文字与口碑更能证明他们需要的那些历史。由于西方保护观念和理论的传人,我国在民国时期才有了自觉的文物建筑保护行为。起步较晚,再加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限以及文化传统方面的差异,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观念及力度都远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我国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与国际上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也日益频繁。本书第2章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的发展历程和差异比较。
在历史建筑保护过程中,西方国家成立了国际博物馆管理局、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文物工作者理事会等历史建筑保护的组织和机构,并先后诞生了《雅典宪章》、《威尼斯宪章》、《世界遗产保护公约》、《佛罗伦萨宪章》、《奈良文件》等一系列约束和促进国际保护运动的纲领性文件。我国于198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形成了我国文物保护的基本法,之后又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2005年)、《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4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年)等相关法律法规。本书第3章就总结概括了国内外主要的保护文件及组织机构。
随着保护的成熟与发展,博物馆式的保护方法已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一座仅锁定在某一历史时期的建筑是终结了“历史”的建筑。实际上绝大多数历史建筑既不可能也不应该维持原封不动的状态,有“延”有“续”才是健康的历史建筑保护和再生观,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便成为历史建筑保护中不可或缺的课题。本书第4章便介绍了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理论依据、模式及方法。
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巨大的系统工程,着手一个历史建筑项目时,需要经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的具体任务是什么?本书第5章结合实例详细介绍了历史建筑保护和修复全过程的四个阶段的工作任务。
第6章则是在前面理论介绍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几例国内外典型案例。
本书是历史建筑修复技术系列教材之一,除满足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需求之外,也可作为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及历史建筑学习爱好者阅读参考。本书的编写得到了本人所在单位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以及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有限公司、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特别感谢李巍女士、王钊院长、路红局长及最敬重的导师舒平教授帮忙审稿。
本书编写时间较紧,同时编者才疏学浅,难免存在不足之处,还恳请广大专家、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建筑的记忆与新生:当代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的理论与实践 引言 人类文明的进程,如同河流般蜿蜒前行,而建筑,便是凝固在时光中的琥珀,承载着特定时代的社会结构、审美情趣与技术成就。每一座历史建筑,都诉说着一段独特的历史叙事,是无形的文化记忆具象化的载体。在全球化与城市化浪潮席卷的今天,如何平衡现代发展的需求与历史文脉的延续,成为我们必须严肃面对的时代课题。本书《建筑的记忆与新生:当代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的理论与实践》,旨在系统梳理并深入探讨当代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领域的前沿理论、核心理念、关键技术以及国际视野下的成功案例,为建筑师、规划师、文物保护专家以及所有关注文化遗产事业的人士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参考框架。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理解遗产的价值与保护的哲学 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绝非简单的“修旧如旧”,而是一场涉及伦理、哲学、美学和科学的复杂对话。本部分将深度剖析保护理论的演变历程,从早期的忠实复制到功能适应性再利用的现代路径。 第一章 遗产的定义与价值体系的构建: 探讨什么是“历史建筑”,如何界定其时间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我们将考察从威尼斯宪章到《布拉格宣言》等一系列国际性文件的核心精神,强调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与“多重属性”。重点分析“真实性”(Authenticity)和“完整性”(Integrity)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理解差异及其在实践中的权衡艺术。 第二章 保护哲学的演进:干预的伦理学: 深入剖析“最小干预”原则的内涵与边界。阐述从“修复”(Restoration)到“保护”(Conservation)、“维护”(Maintenance)以及“适应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的理论梯度。讨论在面对结构性损伤、材料老化以及功能需求转变时,我们应持有的干预立场——是追求历史形态的绝对复原,还是侧重于确保其社会生命力的延续?本章着重辨析“可逆性”原则在现代保护学中的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 第三部分:方法论与技术前沿——科学介入与精细化管理 保护与修复工作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日益增强。本部分聚焦于支撑现代遗产保护的科学监测、诊断方法以及材料科学的应用。 第三章 历史建筑的无损检测与病害诊断: 详细介绍现代无损检测技术(NDT)在历史建筑结构评估中的应用,包括地面穿透雷达(GPR)、热红外成像、超声波检测等。重点阐述如何通过细致的病害调查(如水分迁移分析、微生物侵蚀评估、结构应力监测)建立科学的诊断模型,为后续的保护决策提供客观依据,避免盲目性的干预。 第四章 传统材料的再认识与科学替代: 历史建筑的生命力往往与其原生材料紧密相关。本章将系统梳理传统建筑材料(如特定配比的砂浆、石材、木材、夯土)的物理化学特性,分析其耐久性机理。同时,探讨在材料缺失或严重退化时,如何选择具有相容性(Compatibility)和可逆性的替代材料。讨论新型环保材料在保护工作中的引入,以及如何确保新旧材料在力学性能和视觉效果上的和谐统一。 第五章 结构加固与抗震设计: 面对日益频繁的自然灾害,如何提升历史建筑的抗震能力而不破坏其历史风貌,是技术上的核心难题。本章将介绍针对砖石结构、木构架以及混合结构建筑的现代化加固技术,包括纤维增强聚合物(FRP)的应用、基础注浆技术、以及在不显露外部干预痕迹的前提下进行内部支撑体系的优化设计。 第三部分:实践路径——从规划到实施的全过程控制 成功的保护项目是理论指导、科学技术与精湛工艺的完美结合。本部分将从宏观规划层面深入到微观工艺层面,展示保护修复的完整流程。 第六章 遗产保护规划与法规框架: 探讨历史街区、风貌区的整体保护规划方法,包括划定保护范围、确定控制要素、制定更新导则等。分析国家及地方法规体系在指导保护实践中的作用,强调保护规划必须融入城市更新的整体语境中,而非孤立存在。 第七章 修复工程的精细化施工管理: 修复工艺的质量直接决定了遗产的未来寿命。本章细致剖析关键的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例如传统木作的榫卯技术、古建彩画的层位恢复、石材的雕刻与接补技术。强调施工过程中的现场记录、质量控制和对工匠技艺的尊重与培养。 第八章 适应性再利用的案例研究与可持续发展: 建筑只有被使用,才能保持鲜活。本章通过分析国内外标志性的历史建筑改造项目,探讨如何在高标准的功能需求(如博物馆、办公空间、公共设施)与严格的保护要求之间找到平衡点。重点分析可持续性设计(如节能、采光、通风优化)如何被巧妙地融入到历史肌理之中,实现遗产的社会经济价值的活化。 结语 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它要求我们既要有对过去的敬畏之心,深挖其历史的厚重;更要有面向未来的创新精神,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手段和最审慎的伦理标准,为后代留下可感知的文明印记。本书期望成为连接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桥梁,推动我国建筑遗产保护事业迈向更高质量、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