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儒家典籍,也是研究孟子生平事迹及其学说重要的资料。孟子生于战国时代,他继承了孔子的精神,始终为人伦正义、为道德政治奔走呼号。所以在《孟子》书中所记述的,不仅是为政的原理准则,更是人人身心道德修养的基本。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关于《孟子·离娄篇》的讲记。
从《离娄》这篇开始,属于《孟子》的下半部,这下半部发挥孔子思想的精神,具体而微,并且深入又广阔地阐释了中华悠久的文化传统。主要阐述君道、臣道、师道、友道,以及士大夫、知识分子立身处世、做人做事的大原则,也就是所谓的伦理之道、人伦之道。
从装帧设计上来看,出版社显然是下了功夫的,那烫金的书名和古朴的书签,无疑提升了整体的收藏价值。然而,内容上的空洞感,却是无法被华丽外表所掩盖的。我阅读这本书的动机,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某种中国传统“士人精神”的向往,希望能从中汲取一些安身立命的智慧,或许是关于如何在复杂环境中保持独立人格的力量。遗憾的是,书中对这些宏大主题的探讨,总是停留在一种非常概念化的层面。它反复使用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带着强烈道德色彩的词汇,但这些词汇在新语境下,似乎失去了原有的锐利和穿透力。我期待能看到的是对“困境中的抉择”的细致描摹,对“妥协与坚守的边界”的深入剖析,哪怕是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也好。但这本书似乎更专注于构建一个完美无瑕的理想模型,一个在现实中几乎无法触及的彼岸。这种“高高在上”的论述姿态,反而让我感到疏离,它没有给我提供任何可以借鉴、可以模仿的脚印,只留下了一片令人望而生畏的云端。读完后,心中涌起的不是“茅塞顿开”,而是一种“原来如此,但与我何干”的淡淡失落。
评分这部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间堆满了各式各样精美器具的古董店,每件东西都标着高昂的价格和模糊的来历介绍。我花了很长时间试图理解作者是如何从一个看似寻常的论点出发,最终推导出某些结论的。但中间的推理链条,经常是断裂的,充满了跳跃式的因果关系。举个例子,书中在探讨“何为真正的道德自觉”时,往往会突然插入一段关于古代祭祀仪式的描述,然后作者便似乎心满意足地跳到了下一个段落,仿佛读者已经自然而然地完成了那段缺失的逻辑跨越。这种表达方式,对我这样的“线性思维者”来说,是极大的挑战。我习惯于看到“因为A,所以B,进而推导出C”的清晰路径。而这本书,更像是“A,哦,还有D和E,总之,到了F”。我深感,要真正理解其中的精妙,恐怕需要一个长期的、浸泡式的学习过程,或者说,需要对那个特定的文化语境有远超常人的理解。与其说我在“阅读”,不如说我是在“猜谜”,猜测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正意图,这使得阅读过程的乐趣大打折扣,变成了一种智力上的消耗。
评分与其他我读过的古代经典相比,这本书在叙事上的平铺直叙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我试着去寻找那些能够抓住人心的“金句”,那些经过千锤百炼后闪耀着思想光芒的短句,希望能摘录下来,时常警醒自己。但这本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在进行一种缓慢的、几乎没有波澜的论证铺陈。它更像是对一个既定结论的反复论证,而不是一个探索真理的动态过程。例如,书中某一部分对“仁爱”的界定,花费了极大的篇幅去界定其外延和内涵,引用了大量的古代典籍作为旁证,其严谨程度堪比现代的法律条文汇编。这种过度的形式主义,极大地磨损了文字的生命力。我甚至开始怀疑,那些流传下来的经典片段,是否只是从这种冗长和重复中,被后人精心挑选出来的精华。如果让我向一位初次接触古代思想的朋友推荐入门读物,我绝不会首先考虑它。因为它需要读者具备极高的耐心和极强的自我驱动力,去对抗文本本身带来的沉闷感。这本书更像是学者案头的参考工具,而非大众手中的思想火花。对我来说,它成功地将深刻的哲理,包裹在了极其不友好的外壳之下。
评分这本所谓的“鸿篇巨制”,装帧倒是颇为雅致,初拿到手里,那种沉甸甸的质感,还真让人对内里的学问抱有不小的期待。然而,翻开书页,那密密麻麻的文字,仿佛是一堵无形的墙,将我这位不揣浅陋的求知者,生生地阻挡在了门外。我本以为会读到一些关于古代哲学思辨的精彩片段,或是对人性光辉的深刻剖析,至少也能领略到某些历史场景的鲜活描摹。结果呢?那些艰涩的古文和晦涩的注释,让我如同置身于一片迷雾之中,每走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地辨认方向,生怕一脚踏空,便会跌入那无底的深渊。书中的某些篇章,即便我强打起精神,逐字逐句地去啃咬,也只能捕捉到零星的只言片语,那些作者试图构建的宏大体系,在我眼中,更像是一堆零散的砖瓦,缺乏将它们凝聚成一座宏伟建筑的粘合剂。说实话,我更愿意去翻阅那些叙事流畅、逻辑清晰的著作,至少能从中获得阅读的愉悦感和知识的即时反馈,而不是在这里进行一场与古老文本的无望“搏斗”。这本书,对于我而言,更像是一件艺术品,供奉在书架上,偶尔拂去表面的浮尘,提醒自己曾经有过这样一种“雄心壮志”,却始终未能真正领会其“精髓”所在。它仿佛在对我无声地宣告:没有足够的积累和耐心,你无法真正触及我所承载的深意。
评分翻开这本厚重的书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量篇幅用于阐述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治理方略,其详尽程度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我原本期待的是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探索,或是对某种超脱尘世的境界的描绘,毕竟书名带给我的第一印象,似乎指向了更偏向形而上的思考。但实际内容却像是翻阅了一本冗长的古代地方志或行政手册。书中对官僚体系的层级划分、赋税征收的细则、乃至地方治安维护的具体操作流程,都有着详尽到近乎枯燥的描述。读到一些关于“水利工程的合理分配”的章节时,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误拿了一本工程学的教科书。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削弱了文本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我承认,这些内容或许在那个时代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但对于一个现代读者,尤其是抱着寻求思想启迪目的而来的我来说,它带来的更多是疲惫和困惑。我无法从中找到任何与我个人生活经验产生共鸣的哲学思辨,也没有看到任何关于人性挣扎的精彩对白。它更像是一部冷冰冰的、客观的记录,缺乏了文学和思想作品应有的温度和生命力。
评分品质纸质都可以。自营值得信赖
评分经典之作,支持。
评分品质纸质都可以。自营值得信赖
评分经典之作,支持。
评分品质纸质都可以。自营值得信赖
评分经典之作,支持。
评分经典之作,支持。
评分经典之作,支持。
评分经典之作,支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