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离娄

孟子与离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怀瑾 著
图书标签:
  • 孟子
  • 离娄
  • 先秦
  • 儒家
  • 哲学
  • 思想
  • 中国哲学
  • 经典
  • 论著
  • 道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283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2234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书写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孟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儒家典籍,也是研究孟子生平事迹及其学说重要的资料。孟子生于战国时代,他继承了孔子的精神,始终为人伦正义、为道德政治奔走呼号。所以在《孟子》书中所记述的,不仅是为政的原理准则,更是人人身心道德修养的基本。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关于《孟子·离娄篇》的讲记。
从《离娄》这篇开始,属于《孟子》的下半部,这下半部发挥孔子思想的精神,具体而微,并且深入又广阔地阐释了中华悠久的文化传统。主要阐述君道、臣道、师道、友道,以及士大夫、知识分子立身处世、做人做事的大原则,也就是所谓的伦理之道、人伦之道。

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离娄章句上
聪明技巧之外
孟子回家讲课
慈悲而无方法的人
帝王和臣子的著作
凡事皆有原则
不忍人之政是什么
时代的怪现象
什么是恭什么是敬
领导人的三大毛病
效法尧舜怀疑尧舜
《书经》记载的尧
顺治与洪承畴的问答
尧如何磨炼舜
对人民社会不好的果报
富贵出身的天才
因仁而得不仁而失
废兴存亡四现象
什么是仁
又怕醉又要喝
好心没好报
古语说自求多福
贤者与能者在位与在职
杜牧与贾谊
有道无道
顺逆与存亡的关系
努力振作转弱为强
谁能天下无敌
再说杜牧
社会福利要方法
平乱或利用乱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得民心得天下
长寿富有平安享受
獭祭诗书
古代的人口
孟子的预言
良医的趣事
什么是自暴自弃
项羽刘邦的自暴自弃
孟子说的道
亲情孝道爱天下人
人与人相处之道
诚是基本
世事正须高着眼
什么是信
承欢膝下
谁明白善
天之道人之道
二老归服仁政
鸣鼓而攻之
春秋笔法
非战思想
哲学相法
宦情不厌少低头
恭俭之道
常礼与权变
儿女的教育
“不责善”的真义
曾国藩笔记——《英雄诫子弟》
孝的真义
放纵的挑剔
调和鼎鼐
怎样看待毁誉之间
贵耳贱目的故事
聪明不靠耳目
好为人师
人才和才人
朱子的错误
中国的十字架
离娄章句下
中国的地域观念
子产施小惠
知识与学问的区别
君臣不能相处
名臣的言行
有能力的人该如何
宗教家的精神
留宽前面路
以“义”为准
君臣相处难
大少爷功业难成
赤子之心
养生送死
由博而约的教育
根本智与差别智
水的哲学
谁是万物之灵
师道是什么
才、德、学兼备
中国历史的公平精神
中国纪年的算法
取与之道
传非其人交非其友
圣人能征服自己
新娘为大
公义私情
张弘范与范文程
施琅的故事
人缘不好自我反省
圣人的用心
不孝有五
曾子与子思
齐人的故事
古代的三个寓言
《论语》:孔子思想精粹,治国安邦之基 《论语》是中国古代一部影响深远的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举止,更重要的是,它凝聚了孔子博大精深的政治、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一。纵观《论语》,它并非一本系统性的学术著作,却以其贴近生活、循循善诱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为人之道、治国之方,为后世无数仁人志士提供了精神滋养与实践指南。 核心思想:仁、礼、君子 《论语》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仁”与“礼”。“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基石,是其伦理道德观念的最高范畴。它意味着爱人,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怀有同情之心,尊重他人,关怀他人,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孔子曾说:“仁者,爱人。”(《颜渊》)这句简洁而深刻的话,道出了“仁”的本质。一个真正有“仁”德的人,会主动去关心和帮助身边的人,努力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对立,构建一个充满温情与关爱的社会。 “仁”的实现,离不开“礼”的规范。“礼”在《论语》中,并非仅仅指一套繁文缛节,而是指一套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交往、陶冶个人品德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道德等各个领域,是维系社会稳定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保障。《论语》中反复强调“克己复礼为仁”(《颜渊》),意味着通过约束自己的私欲,回归合乎礼仪的行为,才能达到“仁”的境界。这种“礼”的观念,既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也是内在的道德约束,它引导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和谐与有序。 而“君子”则是《论语》中塑造的理想人格。《论语》中的君子,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修养逐渐达成的。君子追求道德上的完善,注重言行的统一,心怀天下,关切民生。他们不同于“小人”,小人斤斤计较于个人得失,而君子则以道义为重,以天下为己任。孔子在《论语》中描绘了君子的高尚品格,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君子的形象,为后人树立了道德楷模,激励人们不断追求进步,提升自我。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论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当时可谓是前所未有的。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古代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将教育的范围扩大到社会各个阶层。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天赋有高低,但后天的努力同样重要。他所倡导的,是让每一个有学习意愿的人,都能接受知识的熏陶,提升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强调“因材施教”。他深知每个学生的禀赋、兴趣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讲解方式和侧重点。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问,反对死记硬背。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孔子对学习的态度也极为推崇。他认为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并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的著名论断,强调了学与思的辩证统一。同时,他也注重学习的实践性,认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鼓励人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 政治哲学:德政为先,民本思想 《论语》中的政治哲学,核心在于“德治”。孔子认为,统治者最重要的职责是以德服人,而不是依靠刑罚和暴力。他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意思是说,以德治国,就像北极星一样,安然地居于其位,而群星自然会围绕着它。一个有德行的统治者,能够赢得民心,使国家安定。 孔子还提出了“民本思想”。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泰伯》)这句话深刻地体现了他对人民的尊重和关怀。他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统治者应该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关注民生疾苦,努力为人民服务。这种思想,在当时封建专制盛行的社会背景下,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后来的政治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论语》中也阐述了“政者,正也”(《颜渊》)的观点,强调政治的根本在于“正”,即公正、正直、规范。统治者必须以身作则,遵守法度,才能赢得百姓的信任和服从。 个人修养:知耻近乎勇,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不仅指导社会政治,更侧重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孔子认为,个人的品德修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他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种谦虚好学的态度,以及从他人身上学习和反省的精神,是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 “知耻近乎勇”(《 the 礼记》)是孔子对个人勇气的独特见解。他认为,真正的勇敢并非匹夫之勇,而是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并有勇气去改正。这种内在的道德勇气,远比外在的鲁莽行为更为可贵。 孔子也倡导“敏于事而慎于言”。这要求人们在做事时要勤快敏捷,而在说话时要谨慎小心。他认为,“言必信,行必果”(《子路》),要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这种谨慎的态度,能够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维护个人的信誉,也是成熟稳重的重要体现。 《论语》的现代价值 时至今日,《论语》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日益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孔子关于“仁”的理念,教导我们如何与人为善,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礼”的规范,启示我们如何在社会交往中尊重他人,遵守规则;“君子”的理想人格,激励我们不断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精神的升华。 孔子的教育思想,尤其“因材施教”的理念,对于当代的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是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论语》的政治哲学,如“德治”和“民本思想”,虽然与现代政治制度不尽相同,但其蕴含的以人为本、以德服人的精神,对于构建公平正义、和谐稳定的社会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总而言之,《论语》是一部穿越时空的经典。它以其深刻的洞察力,精辟的论述,以及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人、理解社会、理解人生的一把钥匙。它不仅仅是一部古籍,更是我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宝库。阅读《论语》,就如同与一位智慧长者对话,他能引导我们拨开迷雾,走向更清晰、更光明的人生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装帧设计上来看,出版社显然是下了功夫的,那烫金的书名和古朴的书签,无疑提升了整体的收藏价值。然而,内容上的空洞感,却是无法被华丽外表所掩盖的。我阅读这本书的动机,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某种中国传统“士人精神”的向往,希望能从中汲取一些安身立命的智慧,或许是关于如何在复杂环境中保持独立人格的力量。遗憾的是,书中对这些宏大主题的探讨,总是停留在一种非常概念化的层面。它反复使用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带着强烈道德色彩的词汇,但这些词汇在新语境下,似乎失去了原有的锐利和穿透力。我期待能看到的是对“困境中的抉择”的细致描摹,对“妥协与坚守的边界”的深入剖析,哪怕是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也好。但这本书似乎更专注于构建一个完美无瑕的理想模型,一个在现实中几乎无法触及的彼岸。这种“高高在上”的论述姿态,反而让我感到疏离,它没有给我提供任何可以借鉴、可以模仿的脚印,只留下了一片令人望而生畏的云端。读完后,心中涌起的不是“茅塞顿开”,而是一种“原来如此,但与我何干”的淡淡失落。

评分

这部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间堆满了各式各样精美器具的古董店,每件东西都标着高昂的价格和模糊的来历介绍。我花了很长时间试图理解作者是如何从一个看似寻常的论点出发,最终推导出某些结论的。但中间的推理链条,经常是断裂的,充满了跳跃式的因果关系。举个例子,书中在探讨“何为真正的道德自觉”时,往往会突然插入一段关于古代祭祀仪式的描述,然后作者便似乎心满意足地跳到了下一个段落,仿佛读者已经自然而然地完成了那段缺失的逻辑跨越。这种表达方式,对我这样的“线性思维者”来说,是极大的挑战。我习惯于看到“因为A,所以B,进而推导出C”的清晰路径。而这本书,更像是“A,哦,还有D和E,总之,到了F”。我深感,要真正理解其中的精妙,恐怕需要一个长期的、浸泡式的学习过程,或者说,需要对那个特定的文化语境有远超常人的理解。与其说我在“阅读”,不如说我是在“猜谜”,猜测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正意图,这使得阅读过程的乐趣大打折扣,变成了一种智力上的消耗。

评分

与其他我读过的古代经典相比,这本书在叙事上的平铺直叙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我试着去寻找那些能够抓住人心的“金句”,那些经过千锤百炼后闪耀着思想光芒的短句,希望能摘录下来,时常警醒自己。但这本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在进行一种缓慢的、几乎没有波澜的论证铺陈。它更像是对一个既定结论的反复论证,而不是一个探索真理的动态过程。例如,书中某一部分对“仁爱”的界定,花费了极大的篇幅去界定其外延和内涵,引用了大量的古代典籍作为旁证,其严谨程度堪比现代的法律条文汇编。这种过度的形式主义,极大地磨损了文字的生命力。我甚至开始怀疑,那些流传下来的经典片段,是否只是从这种冗长和重复中,被后人精心挑选出来的精华。如果让我向一位初次接触古代思想的朋友推荐入门读物,我绝不会首先考虑它。因为它需要读者具备极高的耐心和极强的自我驱动力,去对抗文本本身带来的沉闷感。这本书更像是学者案头的参考工具,而非大众手中的思想火花。对我来说,它成功地将深刻的哲理,包裹在了极其不友好的外壳之下。

评分

这本所谓的“鸿篇巨制”,装帧倒是颇为雅致,初拿到手里,那种沉甸甸的质感,还真让人对内里的学问抱有不小的期待。然而,翻开书页,那密密麻麻的文字,仿佛是一堵无形的墙,将我这位不揣浅陋的求知者,生生地阻挡在了门外。我本以为会读到一些关于古代哲学思辨的精彩片段,或是对人性光辉的深刻剖析,至少也能领略到某些历史场景的鲜活描摹。结果呢?那些艰涩的古文和晦涩的注释,让我如同置身于一片迷雾之中,每走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地辨认方向,生怕一脚踏空,便会跌入那无底的深渊。书中的某些篇章,即便我强打起精神,逐字逐句地去啃咬,也只能捕捉到零星的只言片语,那些作者试图构建的宏大体系,在我眼中,更像是一堆零散的砖瓦,缺乏将它们凝聚成一座宏伟建筑的粘合剂。说实话,我更愿意去翻阅那些叙事流畅、逻辑清晰的著作,至少能从中获得阅读的愉悦感和知识的即时反馈,而不是在这里进行一场与古老文本的无望“搏斗”。这本书,对于我而言,更像是一件艺术品,供奉在书架上,偶尔拂去表面的浮尘,提醒自己曾经有过这样一种“雄心壮志”,却始终未能真正领会其“精髓”所在。它仿佛在对我无声地宣告:没有足够的积累和耐心,你无法真正触及我所承载的深意。

评分

翻开这本厚重的书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量篇幅用于阐述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治理方略,其详尽程度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我原本期待的是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探索,或是对某种超脱尘世的境界的描绘,毕竟书名带给我的第一印象,似乎指向了更偏向形而上的思考。但实际内容却像是翻阅了一本冗长的古代地方志或行政手册。书中对官僚体系的层级划分、赋税征收的细则、乃至地方治安维护的具体操作流程,都有着详尽到近乎枯燥的描述。读到一些关于“水利工程的合理分配”的章节时,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误拿了一本工程学的教科书。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削弱了文本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我承认,这些内容或许在那个时代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但对于一个现代读者,尤其是抱着寻求思想启迪目的而来的我来说,它带来的更多是疲惫和困惑。我无法从中找到任何与我个人生活经验产生共鸣的哲学思辨,也没有看到任何关于人性挣扎的精彩对白。它更像是一部冷冰冰的、客观的记录,缺乏了文学和思想作品应有的温度和生命力。

评分

品质纸质都可以。自营值得信赖

评分

经典之作,支持。

评分

品质纸质都可以。自营值得信赖

评分

经典之作,支持。

评分

品质纸质都可以。自营值得信赖

评分

经典之作,支持。

评分

经典之作,支持。

评分

经典之作,支持。

评分

经典之作,支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