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对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对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进行如下实证分析:(1)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状态水平的评价研究。根据指向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全面性原则,采用逐层细分的方法构建了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状态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因子分析定权法评价模型对中国29个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系统2001-2008年的演化状态水平进行综合评价。(2)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过程水平的评价研究。本文将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分解为前后相续的两个子阶段(技术开发阶段与经济转化阶段),在考虑子阶段之间关联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两阶段关联网络DEA模型对中国29个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系统2001-2008年的整体及各子阶段的效率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两个子阶段间的关联系数,以此来评价各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子阶段间的关联有效性程度。(3)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协调发展的测度与评价。运用固定效用模型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状态和演化过程的关联性进行分析,证实了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二象”协调的真实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对29个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系统2001-2008年的协调演化状况进行测度与评价。
作者简介
冯志军,1983年8月出生,湖北省大冶市人,管理学博士,现为东莞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绿色创新管理、科技评价、知识产权管理。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自由申请项目,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育苗工程)等厅级以上项目4项。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科研管理》、《科学学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中国科技论坛》、《科技进步与对策》等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认定的重要期刊6篇、EI检索1篇、CSSCI收录20篇、CSCD收录6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本书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本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本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书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制造业的内涵、分类及特征
2.1.1 制造业的内涵
2.1.2 制造业的分类
2.1.3 制造业的特征
2.2 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情况
2.2.1 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投入现状
2.2.2 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产出现状
2.3 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分析及演化研究
3.1 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内涵、结构与功能分析
3.1.1 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内涵
3.1.2 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结构
3.1.3 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功能
3.2 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的内涵
3.2.1 复杂系统演化理论
3.2.2 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内涵的界定
3.3 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演化机理
3.3.1 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的自组织演化
3.3.2 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的他组织演化
3.4 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的动力
3.4.1 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的内部动力
3.4.2 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的外部动力
3.5 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方向的判定——基于系统脆性熵视角
3.5.1 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脆性的界定
3.5.2 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脆性熵
3.5.3 系统脆性和系统演化的关系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的二象性特征分析
4.1 系统学二象论和二象对偶理论
4.1.1 系统学二象论
4.1.2 二象对偶理论
4.1.3 系统学二象论及二象对偶理论的应用现状
4.2 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的特征
4.2.1 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的基本特征
4.2.2 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的二象特征
4.2.3 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的实质——二象对偶原理
4.3 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水平的表征
4.3.1 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状态水平的表征
4.3.2 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过程水平的度量
4.4 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状态与演化过程的关系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状态水平的评价
5.1 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状态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评价指标选择概述
5.1.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5.1.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2 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状态水平评价模型构建
5.2.1 相关权重确定方法的比较
5.2.2 因子分析定权法评价模型的构建步骤
5.3 实证分析
5.3.1 样本数据的收集与确定
5.3.2 数据运算
5.3.3 评价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过程水平的评价
6.1 评价模型构建的依据
6.2 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技术创新两阶段链式过程及效率分解
6.2.1 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的两阶段链式过程划分
6.2.2 各阶段投入与产出指标选取
6.3 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过程水平的评价模型
6.3.1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I)EA)概述
6.3.2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I)EA)的基本模型
6.3.3 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过程水平的两阶段关联网络DEA模型
6.4 实证分析
6.4.1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6.4.2 评价结果
6.4.3 评价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协调发展的测度与评价
7.1 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状态和演化过程的关联性测度
7.1.1 测度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7.1.2 面板数据模型的建立
7.1.3 结果分析
7.2 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协调发展的界定
7.2.1 协调发展的界定
7.2.2 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
7.3 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协调发展的测度
7.3.1 评价模型的确立
7.3.2 综合评价
7.4 评价结果分析
7.4.1 综合水平分析
7.4.2 协调度分析
7.4.3 协调发展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系统演化状态和演化过程共趋视角的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发展对策
8.1 提升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状态水平的对策
8.1.1 提升技术创新支撑保障能力
8.1.2 加强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
8.1.3 增强技术创新研究开发能力
8.1.4 增强技术创新经济转化能力
8.1.5 提升技术创新环保能力
8.2 提升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过程水平的对策
8.2.1 加强创新资源投入的配置与管理
8.2.2 调整行业市场结构
8.3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而遵循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社会发展实践表明,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是一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力量。制造业作为一国的经济基础,必须转变传统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实现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进而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及管理创新的集约型发展方式,从而促使制造业从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转移向技术密集型。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基础就是推行创新。鉴于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就成为我国取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建设与发展演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愈发重要,其演化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以及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与合作能力。因此,系统研究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演化及评价问题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为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首先,对制造业的内涵、分类及特征进行分析。然后,结合中国制造业2001 - 2009年的各项创新资源投入、科技成果、经济效益的相关指标数据,对其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现状进行纵向比较分析。最后,通过文献查阅等方法分析了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部分为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分析及演化研究。首先,从理论上构建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分析其内涵、结构及功能,明确了本研究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演化特性进行系统研究:界定其内涵;分析其自组织和他组织演化机理;阐述其演化的内外部动力。其次,从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脆性熵的视角来判定系统演化的方向,包含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脆性的界定;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脆性熵;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脆性和系统演化的关系分析。
第三部分为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的二象性特征分析。首先为基础理论分析,对系统学二象论及二象对偶理论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其次,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的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在阐述了其演化的基本特征后,重点阐述了其演化的二象特征。再次,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水平的表征进行分析,指出技术创新能力是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状态水平的表征,而技术创新效率是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过程水平的度量。最后,阐述了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状态和演化过程的关系。
第四部分为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的评价研究。该部分对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进行了如下实证分析:(1)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状态水平的评价研究。根据指向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全面性原则,采用逐层细分的方法构建了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状态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因子分析定权法评价模型对中国29个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系统2001 - 2008年的演化状态水平进行综合评价。(2)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过程水平的评价研究。本书将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分解为前后相续的两个子阶段(技术开发阶段与经济转化阶段),在考虑子阶段之间关联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两阶段关联网络DEA模型对中国29个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系统2001 - 2008年的整体及各子阶段的效率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计算两个子阶段间的关联系数,以此来评价各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子阶段间的关联有效性程度。(3)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协调发展的测度与评价。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状态和演化过程的关联性进行分析,证实了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二象”协调的真实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对29个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系统2001 - 2008年的协调演化状况进行测度与评价。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的图书简介,但内容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旨在提供一个详细且自然的图书介绍。 --- 图书简介:全球产业链重塑与数字经济驱动下的工业转型 书名:《全球产业链重塑与数字经济驱动下的工业转型:理论、案例与政策展望》 作者: [此处填写作者姓名或机构] 字数: 约 45 万字 出版日期: [此处填写日期] ISBN: [此处填写ISBN] --- 内容概述 本书聚焦于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化背景下,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驱动力的现代工业体系所经历的结构性转型。我们不再仅仅讨论单一国家或特定部门的工业发展路径,而是将视角投向全球产业链的动态重构,以及数字经济如何作为核心引擎,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附加值、高韧性的现代产业体系迈进。 本书系统性地梳理了全球化退潮、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以及气候变化等宏观因素对传统产业链布局产生的冲击,并深入分析了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大数据分析以及云计算等前沿数字技术如何渗透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乃至客户服务等各个环节,重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全书结构围绕“理论框架构建—全球经验借鉴—中国实践解析—未来政策建议”展开,力求为政策制定者、企业管理者、行业分析师以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工具和研究蓝本。 核心章节与研究重点 第一部分:全球产业链的结构性变迁与理论基础 本部分首先勾勒了二战后全球产业链形成的经典理论模型,如比较优势理论和跨国生产网络理论。随后,重点探讨了近年来出现的“去风险化”(De-risking)、“近岸外包”(Nearshoring)和“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等新趋势对既有全球分工体系的颠覆性影响。 重点探讨: 产业链的韧性(Resilience)与效率(Efficiency)之间的权衡;数字技术在提升供应链可视化和可预测性方面的作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透明化潜力。 第二部分:数字经济驱动的工业技术前沿与模式创新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数字经济如何赋能“智能制造”。我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自动化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工业元宇宙”的概念、数字孪生在预测性维护和工艺优化中的实际应用,以及边缘计算如何支撑实时决策。 重点探讨: 工业软件(CAD/CAE/PLM)的国产化替代进程与挑战;人工智能在材料科学发现和新产品快速迭代中的应用;柔性制造系统(FMS)的演进路径。本部分通过多个跨行业案例(如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汽车),展示了技术融合如何创造全新的商业模式。 第三部分:典型经济体的工业转型经验比较 为提供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本部分选取了几个在工业转型中处于领先地位或采取独特路径的国家进行深度案例研究。 德国工业4.0的深化与挑战: 探讨其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瓶颈与应对策略。 美国的技术主导战略: 分析其在半导体和关键技术领域的回流政策及其对全球技术生态的影响。 东亚新兴经济体的追赶与超越: 考察他们在吸收外部技术后,如何利用本土特色构建差异化的工业优势。 通过对比分析,本书旨在提炼出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经济体的普适性经验和关键成功要素。 第四部分:中国制造业转型中的机遇、挑战与政策构建 本部分将研究重点回归至中国语境,但侧重于系统性的转型挑战而非单一技术突破。 数据要素化与治理: 探讨在工业领域,如何安全、高效地释放数据要素的价值,以及数据确权和流通的制度建设。 “卡脖子”领域的协同创新机制: 分析新型举国体制在攻克基础零部件、高端材料和核心工业软件方面的有效性,并评估其在激励市场竞争与确保长期创新活力之间的平衡。 绿色转型与低碳制造: 探讨能源结构调整、循环经济模式推广如何与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形成合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第五部分:面向未来的政策工具箱与战略展望 最后一部分旨在为未来政策的制定提供清晰的路线图。本书强调,成功的工业转型需要超越传统的产业补贴模式,转向更注重生态系统建设和制度环境优化的“软性干预”。 人才培养体系的重塑: 呼吁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培养复合型、跨学科的“蓝领工程师”和“数字工匠”。 监管沙盒与包容性创新: 建议为新技术应用设立灵活的测试环境,以适应技术快速迭代的特点。 国际合作与标准制定: 强调在新的技术标准和治理规则制定中,积极参与并输出自身经验的重要性。 本书的独特性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跨越了单一技术或政策维度的局限性。它不仅提供了对“工业4.0”或“数字化转型”等概念的理论阐释,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技术变革置于全球产业链重塑的宏大叙事中进行考察,并专注于分析驱动力(数字经济)、载体(产业链)和结果(系统性转型)之间的复杂交互关系。其严谨的实证分析与前瞻性的政策建议相结合,确保了本书在学术深度和实践指导性上的双重价值。 --- 适合读者: 宏观经济研究人员、产业政策制定者、企业战略规划部门、工业工程及管理专业学生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