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看到於玲老師的書稿放在我的案頭,非常高興。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由衷的高興,因為我是一周一周讀著《遇見,從此不同》稿跟老師和孩子們一起走過來的。於老師囑托我寫序言,突然間就很恍惚,一年的時間,竟是那麼短暫,如白駒一般飛奔而過。感謝於老師的文字,讓我可以重溫那些美好的迴憶。
一年的時間不算長,但是對於學生的初中生活而言,這是至關重要又承前啓後的一年。“初二現象”幾乎是一道不能逾越的坎,讓傢長和孩子都焦慮不安。而齊魯學校2014級二班的孩子們是幸運的,於玲老師用她的愛心、耐心和教育智慧陪伴孩子們走過瞭青春期*為焦灼的一段時光。這中間有過激情滿懷,也有過對抗迷惘;有過成功後的喝彩,也有過徹夜難眠的輾轉反側,而更多的是心靈相通、溫情相伴……
2015年暑假,我在齊魯學校任常務副校長,具體負責教育教學工作。我既是學校的管理者,又是於玲老師“大二班”的學生傢長,多重身份讓我有機會近距離地感受到於老師對學生們愛的陪伴和用心,體會到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情誼一天天發生著變化。
在齊魯學校,曾經火瞭這樣一句話——遇見,從此不同。這還要感謝暑期培訓時邀請到的山大附中的高平老師,她用自己的激情點燃瞭大傢,我們都愛上瞭她帶來的這句話,我曾在全體教師會上跟老師們說:多麼希望我與大傢的相遇,能讓你的職業生活從此不同;多麼希望你的學生們,因為遇見你,人生從此大不同。於玲老師把這句話作為《遇見,從此不同》的題目,是對那段歲月的紀念,因為大傢也確實把這句話作為目標去努力實現。
我們一直把學校定義為師生共同成長的地方。說到教師成長,“讀書、寫作、實踐”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日復一日的繁忙工作中,如果缺少瞭讀書、寫作的思考,工作就將變得機械而令人倦怠。從2013年暑假,加入齊魯學校大傢庭,我就建議大傢一起讀書,堅持寫作,勇於實踐。很多老師都在做,但是於玲老師在寫作這一方麵堅持得好的,這讓我感動。對的事情能堅持去做,就擁有瞭力量,堅持讓她實現瞭一次自我跨越。
翻開這《遇見,從此不同》,我們會發現於老師的字裏行間飽含深情,既有她對自己青春歲月的美好迴憶,用同理心去理解自己的學生們,更有她的教育智慧,為瞭走進學生心裏,設立“成長日記”瞭解學生動態。她還特彆會藉力,邀請自己送走的畢業生到班裏作報告,以現身說法**學生們端正態度,正確認識自己。在這《遇見,從此不同》裏,我們還看到瞭學校、傢長為瞭學生們的成長所付齣的努力。軍訓、麯阜遊學、野炊、春遊、運動會、十四歲生日慶典、演講比賽、籃球賽等豐富的活動旨在為學生的成長銘刻記憶;傢長進課堂,義工執勤,於老師把傢長引到瞭共同教育的統一戰綫上。有同事稱於老師為纔女,這一點在她為全班同學寫的四句七言評語裏就可見一斑。於老師在書中深情地講述自己對教育的認識:教育就是迷戀他人成長的工作,因為迷戀,所以堅持;因為夢想,所以堅持。透過《遇見,從此不同》,我看到瞭這樣一位深情守望學生成長、用心在做教育的班主任老師,她讓我感動。
目錄
遇見,從此不同
第一周
中途接班
軍訓隨記
給每一株野花開花的時間
第二周
新二班,新起點
第三周
我的偶像
第四周
一滴水引發的戰爭
澳大利亞糖果效應
第五周
正強化,讓他迷途知返
第六周
收心考試
遲到的生日祝福
自習課事件
情商高的少年
第七周
與麯阜有約
月考VIP分析
第八周
班會課
教育是一種剋製
第九周
你看,你看,他偷偷地在改變
孩子,做到比說到更重要
重新調組
第十周
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漢字聽寫大賽
給力的爸爸們
第十一周
傢長進課堂
給每個孩子錶現的平颱
第十二周
地理成績
我的上帝
客串數學老師
第十三周
一周記事
第十四周
下雪瞭
傢長的一封信
第十五周
文藝範的孩子們
班級的“熊孩子”
第十六周
六個字的班會
慧愛傢長課堂
第十七周
傢長助學
與青春對話
第十八周
互聯網+
勤奮的孩子們
……
第十九周
第二十周
……
成人成己
精彩書摘
《遇見,從此不同》:
中途接班
2015年7月送走瞭2012級畢業生。孩子們實現瞭自己最初的夢想,走進瞭心儀的學校,我如釋重負,那幾晚睡得格外香甜。放假前,學校領導找我談話:“下學期你還要當班主任。”我喜歡班主任的工作,與青春同行永遠年輕。我心想再接一群小土豆,和他們一起成長,真是愜意。
可是,問題來瞭。
學校讓我接2014級二班,中途接班。
中途接班,壓力山大。
我們都知道,中途接的班級,是需要下大氣力整改的班級。他們的習慣已經形成,學生的短闆已經暴露。我帶過這樣的班級,那是和2009級孩子們一起成長的日子,真是五味雜陳,每天與孩子們鬥智鬥勇,每天對孩子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每天與孩子們在戰鬥中成長。經曆過內心苦痛的掙紮,經曆過精神的洗禮,陪伴過那些孤獨的孩子,和孩子們一起體會著澎湃的青春期,一起承受成長的煩惱,也有破繭成蝶的喜悅。老師們之間常常這樣調侃,接班就是當“後媽”,後媽難當啊。
中途接的班級是初二二班。
“初二現象”在我腦海中是揮之不去的夢魘。分水嶺、關鍵期、爬坡期、滑坡期、青春期中最澎湃的時期,班級事件每天都充滿著懸念。
中途接的班級是寄宿製學校的初二二班,他們有的孩子本來就缺愛,與這樣的孩子在一起,你能做的就是陪伴、溝通、交流。
我是一位初中班主任老師,在十幾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我發現瞭一個現象,初二學生的成績是初中三年中起伏最大、最易陷入低榖的時期。初一學生初來乍到,對學校、老師以及初中的學習生活充滿瞭期待和憧憬,學習成績很好。初三麵臨中考壓力,及時調整策略,學習氣氛也很濃鬱,成績也有很大提高。初二往往是成績最低、學習狀態最不好的年級。初二學生進入青春期,自我意識開始覺醒,認為自己已長大,看問題有些偏激,喜歡標新立異。他們是矛盾的集閤體,對父母物質的依賴和精神的獨立同時存在,親子矛盾格外緊張。主要錶現為:對新課程不適應,上課聽不懂老師講的是什麼,容易走神;下課易從一些現代流行的描寫個人憂鬱的小情調書籍中尋找一些安慰;學習成績明顯下降;經常頭痛、腹痛等。孩子獨立意識增強,不願和傢人溝通,導緻逆反心理嚴重。逆反心理導緻學生不願聽老師、傢長的教導,甚至齣現頂嘴、離傢齣走等現象。部分傢長和老師不瞭解孩子心理的微妙變化,沒有科學地進行管理,簡單說教,粗暴管理,就可能進一步激化矛盾。隨著課程的增多,學習難度的增大,傢校壓力並存,部分學生齣現成績下滑、厭學等問題。此種問題主要集中齣現在13~15歲的孩子身上,尤以14歲的孩子為主,在臨床上又以初二年級發病率為最高,因此稱之為“初二現象”。初二的種種問題,如果不去積極乾預,不去積極調整,會給孩子身心帶來一定危害,不利於孩子成人成纔。所以老師的任務是幫助學生正視青春期的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處理代際關係,幫助學生進行情緒調整、人格塑造,幫助學生順利度過初二。
既來之,則安之。既然領導信任我,我就沒有彆的選擇,隻有接受。我知道教育是給人以希望和幸福的職業,如果為師者不去麵對問題,就等於丟掉瞭幸福和希望。
這個班級我是瞭解的,孩子們熱情、活潑、頑皮,他們喜歡動,喜歡自由。因為喜歡動,所以靜不下心來,學習是需要靜下心來思考的,所以班級的成績不理想,尤其是數學成績。他們不喜歡看書,更喜歡在一起瞎打鬧。不想讓莊稼地裏長草,就得讓莊稼長得茁壯。我也想好瞭種種和他們一起走下去的策略。
……
前言/序言
看到於玲老師的書稿放在我的案頭,非常高興。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由衷的高興,因為我是一周一周讀著這本書稿跟老師和孩子們一起走過來的。於老師囑托我寫序言,突然間就很恍惚,一年的時間,竟是那麼短暫,如白駒一般飛奔而過。感謝於老師的文字,讓我可以重溫那些美好的迴憶。
一年的時間不算長,但是對於學生的初中生活而言,這是至關重要又承前啓後的一年。“初二現象”幾乎是一道不能逾越的坎,讓傢長和孩子都焦慮不安。而齊魯學校2014級二班的孩子們是幸運的,於玲老師用她的愛心、耐心和教育智慧陪伴孩子們走過瞭青春期最為焦灼的一段時光。這中間有過激情滿懷,也有過對抗迷惘;有過成功後的喝彩,也有過徹夜難眠的輾轉反側,而更多的是心靈相通、溫情相伴……
2015年暑假,我在齊魯學校任常務副校長,具體負責教育教學工作。我既是學校的管理者,又是於玲老師“大二班”的學生傢長,多重身份讓我有機會近距離地感受到於老師對學生們愛的陪伴和用心,體會到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情誼一天天發生著變化。
在齊魯學校,曾經火瞭這樣一句話——遇見,從此不同。這還要感謝暑期培訓時邀請到的山大附中的高平老師,她用自己的激情點燃瞭大傢,我們都愛上瞭她帶來的這句話,我曾在全體教師會上跟老師們說:多麼希望我與大傢的相遇,能讓你的職業生活從此不同;多麼希望你的學生們,因為遇見你,人生從此大不同。於玲老師把這句話作為本書的題目,是對那段歲月最好的紀念,因為大傢也確實把這句話作為目標去努力實現。
我們一直把學校定義為師生共同成長的地方。說到教師成長,“讀書、寫作、實踐”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日復一日的繁忙工作中,如果缺少瞭讀書、寫作的思考,工作就將變得機械而令人倦怠。從2013年暑假,加入齊魯學校大傢庭,我就建議大傢一起讀書,堅持寫作,勇於實踐。很多老師都在做,但是於玲老師在寫作這一方麵堅持得最好,這讓我感動。對的事情能堅持去做,就擁有瞭力量,堅持讓她實現瞭一次自我跨越。
翻開這本書,我們會發現於老師的字裏行間飽含深情,既有她對自己青春歲月的美好迴憶,用同理心去理解自己的學生們,更有她的教育智慧,為瞭走進學生心裏,設立“成長日記”瞭解學生動態。她還特彆會藉力,邀請自己送走的優秀畢業生到班裏作報告,以現身說法引領學生們端正態度,正確認識自己。在這本書裏,我們還看到瞭學校、傢長為瞭學生們的成長所付齣的努力。軍訓、麯阜遊學、野炊、春遊、運動會、十四歲生日慶典、演講比賽、籃球賽等豐富的活動旨在為學生的成長銘刻記憶;傢長進課堂,義工執勤,於老師把傢長引到瞭共同教育的統一戰綫上。有同事稱於老師為纔女,這一點在她為全班同學寫的四句七言評語裏就可見一斑。於老師在書中深情地講述自己對教育的認識:教育就是迷戀他人成長的工作,因為迷戀,所以堅持;因為夢想,所以堅持。透過這本書,我看到瞭這樣一位深情守望學生成長、用心在做教育的班主任老師,她讓我感動。
於玲老師是我們山東師大基礎教育集團的一分子,她記錄瞭自己和學生一起成長的故事,那裏麵也有學校和集團發展的影子。我們集團的事業蒸蒸日上,這是一個多麼好的平颱,我們擁有那麼多的年輕老師,擁有那麼多的可能性。如果大傢都能堅持去做對的事情,像於玲老師一樣沉下心來,堅持下去,也一定會收獲滿滿。
人生有許多次相遇,希望大傢遇到這本書,從此改變自己對教育的理解;希望我們的學生,都能因為遇見我們而從此大不同。祝福於玲老師和他的“大二班”的孩子們。祝福用心教育的所有老師們。
《遇見,從此不同》 前言 生命如同一條長河,蜿蜒流淌,時而平靜,時而洶湧。我們在這條河中漂泊,遇見形形色色的人,經曆起起伏伏的事。每一次遇見,都像一顆投入水麵的石子,激起層層漣漪,悄悄改變著河流的方嚮,也塑造著河岸的風景。有些遇見,如驚濤駭浪,瞬間顛覆瞭你既有的世界;有些遇見,則如春風細雨,潤物無聲,卻在你心底播下改變的種子。 《遇見,從此不同》並非一本流水賬式的迴憶錄,也不是一本教你如何“遇見”的指南。它更像是一扇窗,一扇通往內心深處,審視生命中那些關鍵“遇見”的窗。這本書試圖捕捉那些生命轉摺點上的光影,那些因一次相遇而産生的細微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如何纍積、發酵,最終匯聚成一個截然不同的你。它探討的不是“遇見”的技巧,而是“遇見”的力量;不是如何主動去“遇見”,而是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迴應那些冥冥中安排的相遇,並從中汲取成長的養分。 這本書的每一章節,都試圖以一種非綫性的、碎片化的方式,呈現“遇見”的多重維度。它可能是一次不期而遇的對話,一次偶然的眼神交匯,一段深沉的凝視,或是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提問。這些“遇見”並非孤立存在,它們相互關聯,如同星辰,在浩瀚的宇宙中各自閃耀,卻又共同勾勒齣生命的軌跡。 我們常常感慨人生的無常,感嘆命運的巧閤。然而,在這些無常與巧閤背後,往往隱藏著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與迴應。那些讓我們“從此不同”的遇見,並非全然來自外部的強加,更是我們內在某種機製被觸動、被喚醒的結果。所以,這本書的另一層意義,在於鼓勵讀者去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去理解是什麼樣的特質、什麼樣的狀態,使得某些遇見能夠産生如此深遠的影響。 《遇見,從此不同》不是要告訴你“應該”遇見誰,或者“應該”因為什麼而改變。它更像是一場邀請,邀請你一同走進那些充滿偶然性又似乎注定的時刻,一同去感受那份“從此不同”的微妙與深刻。它希望引發的,不是對過去的迴溯與追悔,而是對當下與未來的審視與期待。在每一次閱讀中,你或許會看到自己過往的影子,或許會預見未曾抵達的風景。 在這本書中,你不會找到勵誌的口號,也不會看到疾風驟雨式的改變。它所描繪的,更像是時間長河中那些被精心雕琢的瞬間,那些看似尋常卻蘊含無限可能的片段。每一段文字,都承載著一份對生命體驗的尊重,一份對人性細微之處的體察。 閱讀《遇見,從此不同》,請放下預設的期待,以一顆開放的心去感受。讓那些文字引領你,去發現那些曾經擦肩而過,或者深入骨髓的“遇見”,去體味它們如何悄無聲息地,卻又無可辯駁地,讓我們,從此,不同。 關於“遇見”的細微之處 “遇見”這個詞,聽起來如此簡單,卻承載著生命中最為復雜的情感與變革。它遠非一次簡單的信息交換,而是一場靈魂的觸碰,一次視角的重塑。當我們說“遇見瞭某某,從此不同”,背後往往隱藏著一係列精妙而難以言說的過程。 一、無聲的信號與無形的連接 許多改變,並非源於一場驚天動地的對話,而往往始於那些被忽略的細微之處。一個眼神,或許包含瞭韆言萬語,傳遞著理解、共鳴,甚至是挑戰。一次微笑,可以瞬間融化堅冰,拉近彼此的距離,讓原本戒備的心扉敞開。一句無心之語,可能恰好擊中瞭你內心深處的某個痛點,或者點亮瞭你從未觸及的領域。 這些無聲的信號,需要的是一種敏感。它要求我們不僅用耳朵去聽,更要用心去感受;不僅用眼睛去看,更要用靈魂去捕捉。這種敏感,並非天生,而是通過不斷的體驗、反思,以及對自我和他人的洞察,逐漸培養齣來的。當你的內在世界足夠豐盈,對外界的感知纔會更加細膩,那些曾經模糊不清的信號,纔能逐漸清晰起來,成為改變的起點。 “遇見”也建立在無形的連接之上。這種連接,可能是一種共同的頻率,一種相似的價值觀,或者是一種潛意識中的吸引。我們更容易被那些與我們相似的人所吸引,但有時,那些與我們截然不同,卻又能在某些關鍵點上與我們産生共振的人,更能激發齣我們內在的潛能。這種連接,是微妙的,難以量化的,卻又是真實存在的,它決定瞭我們是否願意在這次“遇見”中投入情感與精力,是否願意讓對方的影響滲透進來。 二、衝擊與共振:打破固有的平衡 生命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平衡,我們的認知、習慣、信念,都構成瞭我們內在的平衡係統。一次深刻的“遇見”,往往會打破這種固有的平衡。 衝擊,是外在力量對我們原有認知體係的挑戰。當一個人以一種全新的視角看待問題,或者展現齣我們從未想過的生活方式時,這種衝擊會讓我們開始質疑自己習以為常的觀念。比如,一個總是安於現狀的人,遇見瞭一個對夢想充滿熱情、不斷挑戰極限的朋友,可能會被這種活力所感染,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軌跡,思考“我是否還能做得更多?”。 共振,則是內在的呼應。即便外界的衝擊再大,如果內在沒有産生共鳴,那麼這種改變也難以深入。當遇見的人所展現的特質,恰好是你內心深處所渴望的,或者是你一直以來隱藏起來的部分,那麼這種共振就會産生巨大的力量。它會讓你覺得,“我與他/她有某種聯係”,或者“我能夠理解他/她的感受”。這種內在的共鳴,使得對方的言行不再是簡單的外部信息,而是轉化為自身的一部分,從而引發更深層次的改變。 例如,一個長期感到孤獨的人,遇見瞭一個能夠真正傾聽並理解他內心世界的朋友,這種強烈的共鳴會讓他感到被看見,被接納。這種被接納的感覺,會逐漸消解他的孤獨感,甚至讓他重新找迴與世界連接的勇氣。 三、時間的沉澱與內化的過程 “從此不同”並非一蹴而就。每一次深刻的“遇見”之後,並不是立刻就能看到翻天覆地的變化。改變,往往需要時間的沉澱,需要一個內化的過程。 遇見的那一刻,可能隻是一個小小的火星,真正讓這顆火星燃起熊熊大火,需要的是時間的催化。我們會反復迴味那次遇見,思考對方的話語,品味對方的行為。這些思考,就是在將外來的影響轉化為內在的養分。 內化,是將外部的經驗轉化為自身的一部分。這個過程可能充滿掙紮與睏惑,也可能伴隨著欣喜與頓悟。我們可能會嘗試著去模仿,去實踐,去檢驗。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地調整、修正,直到這些新的認知和行為方式,與我們原有的自我融為一體,成為我們新的一部分。 例如,遇見一位導師,他教會你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起初,你隻是生搬硬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你開始理解這種方法的精髓,並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最終,這種方法不再是“學來的”,而是成為瞭你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部分。 四、“遇見”的邊界與選擇 並非所有的遇見都會帶來積極的改變,也並非所有的“不同”都是我們所期望的。生命的智慧,也在於我們如何選擇去迴應這些遇見。 我們有能力去選擇與誰建立更深的連接,去選擇吸收哪些信息,去選擇讓誰在我們的生命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這種選擇,並非總是基於理性的分析,更多時候,是一種直覺,一種對自我需求的體察。 有時,一次“遇見”帶來的衝擊,可能是一種警示,讓我們意識到自己需要改變的並非是對方所展現的特質,而是自己對這種特質的排斥或恐懼。這種“不同”,可能是讓我們看到瞭自己的局限,從而選擇去彌補。 “遇見”的意義,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新的視角,一個新的可能性。而“從此不同”,則在於我們如何利用這個新的視角,如何把握住這個新的可能性,最終將它內化為自己的成長。它是一種主動的轉化,而非被動的接受。 五、超越“遇見”本身:自我覺察與成長 最終,真正讓我們“從此不同”的,並非僅僅是那些“遇見”本身,而是“遇見”之後,我們所進行的自我覺察與成長。 “遇見”是一個催化劑,它激發瞭我們內在的思考,促使我們去審視自己。當我們開始反思,為什麼這次遇見會對我産生如此大的影響?我身上有哪些特質吸引瞭對方,或者被對方所觸動?我想要從中獲得什麼?這些反思,纔是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這本書並非要教你如何去“遇見”那些能讓你“從此不同”的人,而是希望通過對“遇見”的細緻描摹,引導你去發現,去理解,那些曾經讓你“從此不同”的瞬間。或許,你會在字裏行間看到自己,看到那些觸動你的往事,看到那些塑造你的關鍵時刻。 最終,最重要的“遇見”,或許是我們與自己的遇見。當我們在一次又一次的經曆中,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理解自己,接納自己,那麼,無論遇見誰,經曆什麼,我們都能從中汲取力量,不斷前行,成為那個更加完整、更加強大的自己。 《遇見,從此不同》,願它能成為你生命中一次寜靜而深刻的“遇見”,點亮你內心深處的某個角落,讓你看到,原來,改變,早已在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凝視,每一次心跳中,悄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