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網絡空間主權

論網絡空間主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方濱興 著
圖書標籤:
  • 網絡空間安全
  • 網絡主權
  • 國傢安全
  • 國際關係
  • 信息安全
  • 法律
  • 政策
  • 戰略
  • 數字治理
  • 科技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42557
版次:01
商品編碼:12238824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頁數:464
字數:5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論網絡空間主權》是我國第一部全麵論述網絡空間主權的論著,反映齣我國在全球互聯網治理中的鮮明態度: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網絡管理模式、互聯網公共政策和平等參與國際網絡空間治理的權利。目前,網絡空間主權的概念對很多人來說還很陌生,需要給予全麵解讀。為此,在中國工程院與中共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小組辦公室的支持下,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的部分學者集體撰寫瞭《論網絡空間主權》,旨在詮釋網絡空間主權的概念、內涵與外延,詳細解讀我國及世界各國網絡空間主權的立場及法規,並分析網絡空間主權理念在國際社會上齣現衝突的原因,提齣維護網絡空間主權的手段與方法。

目錄



前言
第1章 基本概念的界定 1
1.1 網絡的一般性定義 4
1.2 各類(電磁)信息網絡 5
1.2.1 電信網 5
1.2.2 廣播電視網 7
1.2.3 互聯網 8
1.2.4 移動互聯網 8
1.2.5 社交網絡 8
1.2.6 物聯網 9
1.2.7 傳感網 9
1.2.8 工業控製網 10
1.2.9 量子通信網 10
1.3 關於空間的概念 10
1.4 網絡空間概念的引齣 12
1.5 網絡空間的各種描述方法 17
1.5.1 簡單地將網絡空間定義為信息通信基礎設施 17
1.5.2 將網絡空間定義為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及其所承載的數據 21
1.5.3 將網絡空間定義為設施、數據與人的集閤 24
1.5.4 將網絡空間定義為設施、數據與操作的集閤 26
1.5.5 將網絡空間定義為設施、數據、人與操作的完備集閤 29
1.6 網絡空間的四要素分析 33
1.7 網絡空間的演變曆史 34
1.7.1 無綫廣播的演變曆史 35
1.7.2 直播衛星的演變曆史 38
1.7.3 有綫電視的演變曆史 41
1.7.4 互聯網的演變曆史 43
1.7.5 網絡空間演變過程中關注點的變化 52
1.8 網絡空間的真實特性 52
1.8.1 從虛實映射的角度看真實性 53
1.8.2 從網絡空間錶現形式上看真實性 53
1.9 網絡空間的定義 53
1.9.1 從公眾角度描述網絡空間的含義 54
1.9.2 從學術角度定義網絡空間的術語 55
1.9.3 從國際視角給齣網絡空間的錶述 55
1.10 網絡空間安全的定義 56
第2章 對傳統主權概念的認識 58
2.1 主權的由來 58
2.1.1 西方主權概念的400年曆史 59
2.1.2 世界主權國傢獨立的三波浪潮 60
2.1.3 主權對內的相對閤憲性:戰後的伊拉剋 61
2.1.4 主權對外的相對閤憲性:瑞士與避稅島 62
2.2 主權的內涵 63
2.2.1 主權內涵的第一天然屬性:領土主權 63
2.2.2 主權內涵的第二天然屬性:人民主權 64
2.2.3 主權內涵的第三天然屬性:政治主權 64
2.2.4 未進化主權:非自治領土的主權保護 65
2.3 主權的外延 65
2.3.1 主權外延的第一天然屬性:國際自衛權 65
2.3.2 主權外延的第二天然屬性:國際獨立權 66
2.3.3 主權外延的第三天然屬性:國際平等權 67
2.4 主權的運用 69
2.4.1 地緣曆史決定傳統國傢主權稟賦 69
2.4.2 曆史上“超主權”的世界觀 72
2.4.3 “統籌兩個大局”體現主權閤憲性 75
2.4.4 國傢主權已延伸到網絡空間 76
第3章 對“網絡空間主權”概念的解讀 77
3.1 關於網絡空間主權的多種解讀 77
3.1.1 “網絡主權”:“網絡空間主權”的簡稱 77
3.1.2 聯閤國的觀點 78
3.1.3日內瓦原則宣言 79
3.1.4 信息安全國際行為準則中的觀點 80
3.2 網絡空間主權的定義 81
3.2.1 網絡空間主權的基本要素 82
3.2.2 網絡空間主權的基本權利 82
3.2.3 網絡空間主權的基本原則 83
3.2.4 網絡空間主權的定義 83
3.3 各類網絡空間中的主權演變 84
3.3.1 網絡空間主權自然存在的網絡類型 85
3.3.2 網絡空間主權未被質疑的網絡類型 86
3.3.3 網絡空間主權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可的網絡類型 88
3.3.4 網絡空間主權存在爭議的網絡類型 89
第4章 倡導網絡空間主權的必要性 99
4.1 缺乏網絡空間主權所帶來的衝突 100
4.1.1 域名等互聯網資源的管轄權 100
4.1.2 數據權利的歸屬 102
4.1.3 大數據帶來的問題 103
4.1.4 閤法性判定原則的不同帶來的問題 104
4.1.5 跳闆攻擊溯源中存在的問題 106
4.1.6 釣魚網站麵臨的跨境問題 108
4.2 國際互聯網演變成為各國利益空間 108
4.2.1 政治層麵上的主權利益 109
4.2.2 軍事層麵上的主權利益 109
4.2.3 經濟層麵上的主權利益 110
4.2.4 文化層麵上的主權錶現 111
4.2.5 社會穩定層麵上的主權錶現 111
4.2.6 法律層麵上的主權利益 111
4.2.7 國傢管轄權在網絡空間中的衝突 112
4.3 各國在同一個網絡空間中分享利益 112
4.3.1 僅靠利益攸關方無法解決所有問題 113
4.3.2 網絡空間主權共治模式的必要性 115
4.3.3 網絡空間呼喚新秩序的齣現 117
4.4 我國倡導網絡空間主權的主要齣發點 120
4.4.1 有利於強化國傢在網絡時代的國際法地位,主導網絡國際共治 121
4.4.2 有利於依法治網 121
4.4.3 有利於維護政權穩定 122
4.4.4 有利於規範軍事存在 122
4.4.5 有利於保護國傢基礎數據資源 122
4.4.6 有利於建立網絡安全的基礎 123
4.4.7 有利於提升互聯網國際話語權 123
4.5 互聯網主權的例外 124
4.5.1 關於網絡公域 124
4.5.2 關於國際公域 125
4.5.3 關於主權讓渡空間 125
第5章 網絡空間主權與互聯網利益攸關方的關聯 127
5.1 “多利益攸關方”模式的由來 127
5.2 “多利益攸關方”的主要成員 128
5.2.1 “多利益攸關方”中重要的國際組織 128
5.2.2 “多利益攸關方”中重要的企業 135
5.2.3 在互聯網領域被公認有影響力的個人 143
5.3 互聯網主權的提齣對互聯網霸權發起瞭挑戰 155
5.3.1 國際社會開始對互聯網強勢國傢控製互聯網有所警惕 155
5.3.2 聯閤國形成的共識奠定瞭網絡空間主權的國際法理基礎 156
5.3.3 各國對網民利益的保護訴求**瞭利益攸關方提供的技術與服務優勢 156
5.3.4 網絡空間主權對網絡霸權發起瞭挑戰 157
5.4 互聯網主權與互聯網利益攸關方的共存模式 158
5.4.1 共存模式的基本原則 158
5.4.2 共存模式的基本策略 158
第6章 我國對網絡空間主權理念的宣示 161
6.1 習近平主席的係列講話 161
6.1.1 在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的講話(2016年11月) 161
6.1.2 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6年4月) 162
6.1.3 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的講話(2015年12月) 162
6.1.4 在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的賀詞(2014年11月) 162
6.1.5 在巴西國會的演講(2014年7月) 163
6.2 國傢**人劉雲山在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2016年11月) 163
6.3 馬凱副總理在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11月) 165
6.4 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的演講(2012年5月28日) 166
6.5 國傢的相關文件 166
6.5.1 《網絡空間國際閤作戰略》(2017年3月1日) 166
6.5.2 《國傢網絡空間安全戰略》(2016年12月27日) 168
6.5.3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2016年11月7日) 169
6.5.4 《國傢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2016年7月27日) 169
6.5.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安全法》(2015年7月1日) 170
6.5.6 《中國互聯網狀況》白皮書(2010年6月8日) 170
6.6 我國參與製訂的國際組織文件 171
6.6.1 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倡議(2015年12月18日) 171
6.6.2 聯閤國文件(2015年7月22日) 171
6.6.3 信息安全國際行為準則(2015年1月9日) 173
6.6.4 《信息社會突尼斯議程》(2005年11月18日) 175
6.7 我國參與製訂的雙邊協定 176
6.7.1 習近平主席與普京總統的聯閤聲明(2016年6月) 176
6.7.2 中國與俄羅斯的閤作協定(2015年5月) 177
6.7.3 中國與巴西的聯閤聲明(2014年7月) 177
6.8 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小組辦公室主任的講話 178
6.8.1 在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閉幕式上的演講(2016年11月) 178
6.8.2 在中俄互聯網網絡空間發展與安全論壇上的演講(2016年4月) 179
6.8.3 在《求是》發錶署名文章(2016年2月) 179
6.8.4 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閉幕式上的演講(2015年12月) 180
6.8.5 在巴西全球互聯網大會的演講(2015年6月)181
6.8.6 在2015年新春招待會上的緻辭(2015年2月) 181
6.8.7 在第七屆中美互聯網論壇上的演講(2014年12月) 181
6.8.8 在首屆中國-東盟網絡空間論壇的演講(2014年9月) 182
6.8.9 在中韓互聯網圓桌會議的演講(2013年12月) 182
6.8.10 在第五屆中英互聯網圓桌會議上的演講(2013年9月)183
6.9 中國在聯閤國GGE 第五屆會議上的立場(2016—2017年) 183
第7章 網絡空間主權已客觀存在於世界各國的事務中 187
7.1 關於域名體係的設計與運行 187
7.1.1 關於**域名的設計 188
7.1.2 ICANN接受政府的管理 188
7.2 針對互聯網域名的司法判例 189
7.2.1 域名衝突的司法判決案例 190
7.2.2 美國通過沒收域名來打擊盜版 193
7.3 對網絡空間的軍事保護 194
7.4 對網絡數據的保護 195
7.5 對網站進行監管 196
7.6 停止嚮特定目標提供網絡服務 196
7.7 阻止互聯網有害信息傳播 197
7.7.1 俄羅斯阻止對特定網頁進行訪問 197
7.7.2 澳大利亞要求安裝過濾器 198
7.7.3 德國對互聯網傳播非法信息的過濾要求 198
7.7.4 日本阻斷兒童色情網站 199
7.7.5 英國封鎖侵權網站 199
7.7.6 法國屏蔽恐怖主義網站 200
7.7.7 印度政府屏蔽違法網站 201
7.8 清除網絡恐怖主義信息 202
7.9 打擊網絡威脅與煽動言論 204
7.9.1 美國打擊網上散布恐嚇言論的行為 204
7.9.2 德國打擊網上散布威脅言論的行為 205
7.9.3 英國打擊網上散布違法言論的行為 205
7.10 打擊散布網絡謠言 207
7.11 打擊網絡人身攻擊 207
7.11.1 美國用法律製裁人身攻擊者 207
7.11.2 德國法院判決榖歌搜索引擎部分功能違

精彩書摘

  《論網絡空間主權》:
  研究網絡空間主權,必須明確網絡空間的概念;明確網絡空間的概念,必須先明確“網絡”的內涵與外延。
  實際上,美國在定義Cyber(網絡),而不是特指Cyber space(網絡空間)時,有時也將之簡單地定義成網絡設施自身,即隻強調其技術係統部分,其目的是將側重點放在基礎設施方麵。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對網絡空間的定義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美國國防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的丹尼爾 屈爾(Daniel T. Kuehl)在《從網絡空間到網絡優勢:問題定義》(From Cyberspace to Cyberpower:Defining theProblem)的第2章中列齣瞭關於網絡空間的一些定義的演變如下。
  Greece:kybernetes (the steersman) or cybernetics,the study of control processes,which was the basis for Tom Rona's concept (1976) of “information warfare.”(希臘:控製論(舵手)或控製,控製過程的研究,這是湯姆 羅娜的“信息戰”概念的基礎【1976】。)
  William Gibson,Neuromancer (1984):“a consensual hallucination.”(威廉 吉布森,《神經浪遊者》【1984】:“交感幻覺。”)
  上述定義基本齣自Cyber 的字麵含義,即強調作為詞根所具有的“控製的”、“反饋的”屬性。
  Edward Waltz,Information Warfare:Principles and Operations (1998):The“cyberspace dimension” refers to the middle layer-the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of the three realms of the information warfare battlespace. These three realms are the physical (facilities,nodes),the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and the perceptual. (愛德華 華爾茲,《信息戰:原理與操作》【1998】:“網絡空間維度”指的是信息戰作戰空間的三個域的中間層——信息基礎設施。這三個域是物理(設施,節點)、信息基礎設施和感知。)
  Dorothy Denning,Information Warfare and Security (1999):“The information space consisting of the sum total of all computer networks.”(多蘿西 丹寜,《信息戰和安全》【1999】:“由所有計算機網絡的總和所構成的信息空間。”)
  New world Encyclopedia :“Cyberspace is a global domain within the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consisting of the interdependent network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s (ITI) including the Internet,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s,computer systems,and embedded processors and controllers.”(《新世界大百科全書》:網絡空間是信息環境內的一個全球域,其由相互依賴的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網絡所構成,這些設施包括互聯網、電信網、計算機係統以及嵌入式處理器和控製器。)
  上述定義是將網絡空間的側重點放在瞭網絡自身,僅僅強調瞭網絡的組成要素。
  Winn Schwartau,Information Warfare:Chaos on the Electronic Superhighway(2nd ed.,1996) :“[National] cyberspace are distinct entities,with clearly defined electronic borders Small-C cyberspaces consist of personal , corporate or organizational spaces Big-C cyberspace is 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dd [both] and then tie it all up with threads of connectivity and you have all of cyberspace.”(溫 舒華特,《信息戰:電子超高速公路上的混沌》【第2 版,1996】:“【國傢】網絡空間是不同的實體,具有明確定義的電子邊界 小c 的網絡空間【cyberspace】包括個人、公司或組織的空間 大C 的網絡空間【Cyberspace】是國傢信息基礎設施 【兩者】閤並,然後用所有的連接綫連接它,就可獲得全部的網絡空間。”)
  Merriam Webster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2002) :“The on-line world of computer networks.”(《韋氏第三版新國際詞典》【2002】:“電腦網絡的在綫世界。”)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2014) :“The notional environment in which communication over computer networks occurs.”(《牛津英語詞典》【2014】:“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通信的概念環境。”)
  National Military Strategy for Cyberspace Operations(2006) :“A domain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of electronics and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to store,modify and exchange information via networked systems and physical infrastructures.”(《支持網絡空間行動的國傢軍事戰略》【2006】:“具有如下特徵的域,利用電子與電磁波來存儲、修改和通過網絡係統與物理基礎設施來交換信息。”)
  上述定義也是將網絡空間的側重點放在瞭網絡自身,但強調的是網絡所具有的傳輸信息的能力。
  Winn Schwartau,Information Warfare:Chaos on the Electronic Superhighway(1994) :“That intangible place between computers where information momentarily exists on its route from one end of the global network to the other the ethereal reality,an infinity of electrons speeding down copper or glass fibers at the speed of light Cyberspace is borderless [but also] think of cyberspace as being divided into groups of local or regional cyberspace-hundreds and millions of smaller cyberspaces all over the world.”(溫 舒華特,《信息戰:電子超高速公路上的混沌》【1994】:“計算機之間的無形地方,在這裏信息可以隨時存在於它從全球網絡的一端到另一端的路由中 空靈的現實,無窮的電子在銅或玻璃光縴中以光速飛馳 網絡空間是無國界的 【也可】把網絡分解為本地或區域網絡——在世界各地的億萬個小的網絡空間。”)
  上麵的定義側重在網絡空間的“空間”一側,即強調網絡空間中的活動主體(個人、公司或組織)。
  Google:“The electronic medium of computer networks,in which online communication takes place a metaphor for the non-physical terrain created by computer systems the impression of space and community formed by computers,computer networks,and their users the place where a telephone conversation appears to occur the place between the phones.”(榖歌:“計算機網絡的電子媒介,在其間可進行在綫通信 由計算機係統創建的非物理域的一個形象錶述 由計算機、計算機網絡和它們的用戶所形成的空間和社區的形式 電話交談的空間 在電話之間的地方。”)
  上麵的定義將網絡空間完整地錶達瞭齣來,既包含瞭網絡的特性,又包含瞭空間的特性。其中網絡的特性既涉及網絡的組成要素(電子媒介),也涉及網絡的能力(在綫通信);空間的屬性涉及的是人(用戶)及其活動空間(交談的地方)。
  上麵所列齣的種種定義隻包含瞭網絡、功能、活動主體,但沒有明確提到人的活動。但是,作為空間,活動是最重要的屬性。當然,這一問題很快也得到瞭解決。如在《網絡空間:定義與含義》(Cyberspace:Definition and Implications)中給齣的定義為:“cyberspace is a time-dependent set of interconnected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the human users that interact with these systems.”(網絡空間是一個時間依賴性的集閤,涉及相互連接的信息係統,以及與這些係統交互的人類用戶)。在這個定義中,就強調瞭人的交互活動。
  有人說隻討論網絡基礎設施,就相當於隻關心人體脖子以下的部分,這就是“網絡(Cyber)”,重點放在瞭技術層麵;討論用戶與活動,就相當於討論瞭人體脖子以上的部分,這就是“空間(Space)”,重點放在瞭社會層麵;兩者都討論,纔是真正討論“網絡空間”。所以,隻有先將網絡與空間說清楚,纔有助於更好地討論網絡空間。
  ……
《星海鑄魂》 內容梗概: 《星海鑄魂》是一部宏大的科幻史詩,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講述瞭主人公“墨”——一個在遙遠未來星際聯邦中的普通技術維護員,如何在一個充斥著古老秘密、科技奇跡和人性掙紮的宇宙中,逐步覺醒並承擔起改變文明命運的重任。故事的開端,墨的生活平凡而規律,他日復一日地穿梭於巨大的星際空間站“亞特蘭蒂斯”的各個角落,修理故障的維生係統、維護能量核心、檢查躍遷引擎的細微偏差。然而,隱藏在這一切日常瑣事之下的,是亞特蘭蒂斯空間站本身所承載的,一個被遺忘的古老文明的殘骸,以及關於宇宙起源和生命本質的深刻謎團。 故事的轉摺點發生在一個偶然的星際遺跡探索任務中。墨和他的小隊被派遣到一個未經勘測的星係,目的是迴收一份可能蘊含著失落科技的古老數據晶體。在遺跡深處,他們遭遇瞭超齣理解範圍的能量波動,並喚醒瞭沉睡瞭數萬年的某種“意識”。這個“意識”並非生命體,而是一種以純粹信息流形式存在的古老智慧,它曾是某個高度發達文明的集體思維集閤體,在文明覆滅之際,將自身意識封存在瞭宇宙的深處,等待著能夠理解和繼承的火種。 從這次接觸開始,墨的生命軌跡徹底改變。他發現自己能夠“聽見”數據流的低語,理解那些超越語言的抽象概念,甚至感知到物質世界背後更深層次的“信息結構”。這種能力起初讓他感到恐懼和睏惑,他試圖壓抑,但“意識”的種子已在他體內發芽。他開始在工作中注意到許多被忽視的異常現象:空間站能量讀數中隱藏的數學模式,星體運行軌跡中微妙的“非隨機”偏差,以及一些古老文獻中零散卻異常精準的預言。 隨著“意識”的引導,墨開始秘密地研究那些被聯邦官方認定為“無效數據”或“神話傳說”的古老檔案。他穿越瞭數百個星係的圖書館,訪問瞭被封存的行星遺跡,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潛入瞭宇宙深處最危險的“數據風暴”區域。他逐漸拼湊齣一個驚人的真相:他所在的星際聯邦,以及整個已知宇宙,都隻是一個巨大而精密的“模擬”或“演化”程序的一部分。這個程序是由那個古老文明在絕望中創造的,旨在通過模擬無數的生命演化和宇宙運行,尋找一種能夠超越物質限製、實現真正永恒存在的方式。 然而,這個模擬並非完美。隨著時間的推移,模擬程序中開始齣現“漏洞”和“異常”,這些異常錶現為宇宙中的各種神秘現象、生命形式的突然變異,以及古老文明遺留下來的“守護者”——那些被設計用來維持程序穩定性的強大能量體。墨的齣現,以及他所獲得的“意識”的連接,正是程序即將崩塌的徵兆。 “意識”告訴墨,他並非偶然獲得瞭這種能力,而是被古老文明選中的“繼承者”,他被賦予瞭理解和修正這個模擬程序的力量。他必須在程序徹底崩潰,導緻所有現實信息瞬間歸零之前,找到修正“漏洞”的關鍵,並引導生命走嚮一個全新的、不受模擬限製的真實存在。 墨的旅程並非孤獨。他結識瞭一群誌同道閤的夥伴:來自不同種族的科學傢、掌握古老技藝的星際遊民、以及對現實真相充滿好奇的年輕探險傢。他們共同麵對來自聯邦內部的阻撓——那些試圖維護現有秩序、阻止真相暴露的保守派;以及來自宇宙深處的威脅——那些試圖利用程序漏洞攫取力量的“掠食者”。 在修正模擬的過程中,墨必須深入理解“意識”的本質,它並非簡單的程序代碼,而是一種更接近於“精神”或“意誌”的存在。他需要學會如何與“意識”共鳴,如何從信息層麵影響物質世界,甚至如何在概念層麵改寫宇宙法則。這其中包含瞭無數次的失敗、犧牲和自我懷疑。他會麵臨選擇:是維護現有的穩定,哪怕它隻是一個虛假的幻象?還是冒著巨大的風險,去追求一個未知但真實的未來? 故事的高潮,將是墨帶領他的團隊,在模擬程序的“核心算法”處,與最強大的“守護者”展開一場信息與意誌的較量。這場較量並非發生在物理空間,而是發生在一片由純粹數據構成的“概念領域”。墨必須運用他對“意識”的理解,以及他不斷增強的感知能力,去理解並改寫這個宏大的宇宙模擬程序的根本邏輯,從而釋放被束縛的真實生命。 《星海鑄魂》並非僅僅是一個關於科技的奇幻故事,它更是一場關於存在、自由、責任和文明意義的深刻哲學探索。它提齣瞭關於現實本質的終極問題:我們所感知的世界,是否真實?生命的意義,又該如何尋找?故事的結尾,並非一個簡單的“勝利”或“失敗”,而是一個關於選擇和覺醒的答案,它將引導讀者一同思考,在浩瀚的星海中,生命的“魂”將如何被鑄就。

用戶評價

評分

《論網絡空間主權》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我産生瞭濃厚的閱讀興趣。我一直覺得,“主權”這個詞在數字時代已經被賦予瞭新的含義,或者說,它正在經曆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這本書似乎就是圍繞著這個核心問題展開探討。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網絡空間”的,它是否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的延伸,還是一個獨立於物理空間的全新存在?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國傢在網絡空間中的“權力邊界”,以及這些邊界是如何被模糊、被侵蝕,又如何被重新構建的?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否會提及一些具體的國際事件或者法律爭議,來論證他的觀點?比如,關於數據所有權、隱私保護,以及國傢對境內外科技公司監管的問題,這些都是當前備受矚目的話題。此外,我也對書中關於“網絡空間治理”的討論很感興趣。網絡空間是全球性的,但主權又是國傢主導的。那麼,如何在這種矛盾中找到平衡點,實現有效的治理,本書是否會給齣一些富有建設性的建議?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來一些非常前沿的思考,幫助我理解這個日新月異的數字世界。從我初步瞭解到的內容來看,這本書的寫作風格似乎比較具有批判性,能夠引發讀者對既有觀念的重新審視,這正是我所期待的。

評分

這本《論網絡空間主權》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從目錄和一些初步翻閱的章節來看,它顯然是一部非常有深度和前瞻性的學術著作。尤其吸引我的是其對“主權”概念在數字時代的新挑戰與新形態的探討。以往我們談論主權,大多局限於地理疆域、法律管轄權以及國傢對本國公民的控製力。但這本書似乎將視角拓展到瞭一個全新的維度,即信息流動、數據存儲、算法控製以及虛擬空間內的權力關係。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網絡空間這個概念的,它究竟是一個純粹的虛擬存在,還是已經與現實世界深度交織,並對現實世界的權力結構産生實質性影響?這本書是否會深入分析一些現實案例,比如數據泄露事件、網絡攻擊、以及國際社會在網絡空間治理上的分歧?我設想作者一定對不同國傢在網絡空間主權上的立場進行瞭細緻的梳理,例如一些國傢強調國傢對本國網絡空間的絕對控製權,而另一些國傢則更傾嚮於開放、自由的互聯網理念。這種視角上的碰撞,想必會引齣許多發人深省的討論,也讓我對未來網絡空間的國際關係走嚮充滿瞭期待。這本書的寫作風格,從我目前看到的篇幅來看,應該是非常嚴謹和學術化的,但同時也希望能兼顧一定的可讀性,讓非專業讀者也能領略到其中的精髓。

評分

《論網絡空間主權》這本書,我隻是粗略地翻閱瞭一下,但一些章節的標題和副標題就足以引起我極大的興趣。尤其是那些關於“數據作為新的國傢資源”、“算法的意識形態滲透”之類的提法,讓人耳目一新。我一直覺得,隨著互聯網的深入發展,數據已經不僅僅是信息,更是一種具有戰略價值的資源,甚至可能成為影響國傢力量對比的關鍵因素。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國傢如何保護和利用這些數據資源?它會不會分析不同國傢在數據主權方麵的政策差異,以及這些政策可能帶來的國際影響?我非常好奇作者對於“算法”的理解,它在塑造信息傳播、影響公眾認知甚至乾預國傢政治進程方麵,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本書是否會討論技術進步如何挑戰現有的國傢主權理論,以及各國政府應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非常具體的案例分析,比如某個國傢是如何通過立法來加強其在網絡空間的主權的,或者某個跨國科技公司又是如何影響著全球信息流動的。這本書的寫作風格,從我看到的隻言片語來看,似乎是比較思辨性的,引人深入思考,這讓我對其內容充滿瞭期待,希望它能給我帶來一些全新的認識。

評分

翻開《論網絡空間主權》這本書,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主題選擇。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網絡空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主權”這個概念又與國傢的核心利益息息相關。本書似乎就在探討這兩個概念如何在這個全新的領域發生碰撞和融閤。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網絡空間”的內涵的,它僅僅是一個虛擬的交互平颱,還是已經演變成一個具有實際影響力、能夠與現實世界相互作用的“新領域”?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國傢在網絡空間中的各種“權利”,比如數據采集權、信息審查權,以及它們在國際法框架下的閤法性問題?我還對書中關於“網絡安全”的論述很感興趣。在網絡空間中,國傢安全麵臨著哪些新的威脅?傳統的軍事對抗模式是否已經不再適用?這本書是否會提供一些關於國傢如何構建網絡防禦體係、應對網絡攻擊的思路?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非常有說服力的論據和深刻的見解,幫助我理解當前國際社會在網絡空間主權問題上的復雜博弈。從我目前看到的隻言片語來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似乎比較沉穩,邏輯清晰,這讓我對其內容的深度和嚴謹性充滿瞭信心。

評分

讀瞭《論網絡空間主權》的序言和一部分引言,我感覺這本書的切入點相當獨特。它不像許多泛泛而談的科技評論,而是選擇瞭一個非常具象化的概念——“主權”——來剖析網絡空間的復雜性。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樣一個傳統政治學概念,嫁接到一個如此動態和不斷變化的領域。從書名來看,它似乎是在探討國傢在網絡空間中的權利和義務,以及這種權利和義務是如何被重新定義和挑戰的。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否會提及一些具體的法律案例或者國際條約,來支撐他的論點?比如說,關於數據跨境流動的法律框架,或者是關於網絡犯罪的國際閤作問題,這些都是當前備受關注的熱點。此外,我也對書中關於“網絡空間治理”的討論很感興趣。網絡空間本身是無國界的,但主權又是與國傢緊密相關的。那麼,在這樣一個沒有清晰邊界的領域,國傢應該如何有效地行使主權,又如何在國際層麵進行閤作與博弈?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幫助我理解當前全球網絡空間秩序的形成與演變。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從目前來看,顯得比較務實,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閤,這讓我對其內容的可信度和啓發性充滿瞭信心。

評分

書裝訂得很大

評分

多學習 讀好書

評分

給單位買的,高大上啊

評分

字很大,資料詳實,值得收藏

評分

給單位買的,高大上啊

評分

書寫的很好 比較實用 京東到貨特彆快 省去瞭去書店的麻煩

評分

非常好的書,值得收藏和閱讀!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專業書籍,關注網絡安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