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秦汉价值观变迁史论稿》以儒家经学基本价值观的确立与演变为根本线索,考察秦汉时期价值观变迁的历程,将其概括为秦及西汉初年基本价值观的建构、“独尊儒术”与儒家经学基本价值观的确立、两汉之际儒家经学基本价值观的修正与批评、东汉后期价值观的变易与多元呈现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就基本价值观逐渐确立到内部修正再到走向衰微的历程作了细致考察。
《秦汉价值观变迁史论稿》对秦汉时期基本价值观的确立与演变历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系统而有深度的梳理,着重探讨了价值观转型、大一统社会政治格局下的家庭伦理与政治伦理、法古求变的社会历史观、尊天敬祖的信仰等,将价值观变迁中的历史演进与思想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秦汉价值观变迁史论稿》将秦汉社会定位为家庭本位基础上的君主专制主义等级社会,将基本价值观的确立、变迁与社会政治格局的变动联系起来,将价值观与人们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社会现实与价值观的互动中把握价值观变迁的内在原因。在研究方法上,将价值观研究放到思想史、学术史、政治史、社会史的多重维度中加以考量,在中国传统价值观研究上提出了新的思路。
作者简介
李祥俊,男,1966年7月18日生,汉族,安徽省合肥市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儒家哲学、中国哲学史、中国书法史。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宋哲学的学派冲突与问题争论”、“南宋哲学的学派冲突与问题争论”、“秦汉时期基本价值观的确立与演变”、“熊十力思想体系建构历程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转化创新研究”等。出版专著《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道通于一:北宋哲学思潮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精神与现时代》、《熊十力思想体系建构历程研究》,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科研成果获得第六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等,入选教育部2008年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秦王朝的创立与新型价值观的自觉建构
一 皇帝至上观念的确立
二 以吏为师:分封制与郡县制消长下的官本位价值观
三 以法为教:政治治理的规范化与伦理道德的法制化
四 “焚书坑儒”对传统价值观的激烈否定
第二章 西汉初年统治阶层价值观念的转型与建构
一 “马上”得天下的价值观冲击
二 “下马”治天下的新规矩
三 治国之道的探索与黄老之学的盛行
四 社会政治新格局下的价值追求
第三章 列国余习与秦汉新风
——秦汉时期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融合
一 宗族的天下与家庭的天下
二 亲亲尊尊与君为臣纲
三 社会力量与皇权政治的博弈
四 百家争鸣与学术一统
第四章 “独尊儒术”与儒家经学基本价值观的确立
一 儒、道互绌
二 中央与地方的学术斗争
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五章 董仲舒与秦汉初期体系化思想的建构
一 法天地: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天道论体系
二 作新王:以《春秋公羊传》为代表的王道论体系
三 大一统:董仲舒对秦汉初期体系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第六章 董仲舒家庭伦理思想的三种论述形态
一 《春秋繁露》中依托《春秋》学的家庭伦理论述
二 《春秋繁露》中依托“天的哲学”的家庭伦理论述
三 《春秋决事》逸文中关于家庭伦理的论述
第七章 董仲舒与秦汉时期君臣关系新范式的确立
一 “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君臣地位确定论
二 从差异到等级的“君为臣纲”论
三 君道、臣道分合与“霸王道杂之”
第八章 董仲舒《春秋》公羊学政治论义发微
一 大一统论:宇宙、社会、政治一体化的世界图景
二 天人感应论:政治主体实践行为的调控机制
三 三纲六纪、德刑义利:阴阳五行观念下的社会管理理论
四 人性的善恶、等级:政治教化的理论依据
五 三统论和三世说:古今循环、递进的社会政治演化模式
六 华夷之辨:种族与文化的辨证关系
第九章 秦汉时期的家庭伦理与社会生活
一 秦汉时期儒家家庭伦理的确立
二 秦汉时期的家庭伦理与皇权
三 秦汉时期的家庭伦理与治道
四 秦汉时期的家庭伦理与民众生活
第十章 从《盐铁论》看后汉武帝时代的价值观冲突
一 《盐铁论》的时代背景考察与思想脉络梳理
二 《盐铁论》中关于道义价值与功利价值的论争
三 《盐铁论》中关于价值主体间关系的论争
四 《盐铁论》中关于国家作为整体的价值秩序论争
五 《盐铁论》中围绕边境问题展开的价值观论争
六 《盐铁论》价值观冲突的实质内容与历史影响
第十一章 两汉之际今、古文经学与谶纬的价值观异同
一 古文经学的兴起与今、古文经学论争
二 今文经学的价值观演变
三 古文经学的价值观新义
四 谶纬盛行及其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五 《白虎通义》对儒家经学基本价值观的维护
第十二章 王充的人生价值观及其批判精神
一 《论衡》的根本问题意识及其义理结构
二 反思人生境遇的性命论
三 天道自然观念下的性命自主论
四 人性向善、崇尚知识创造的人生价值观
五 “疾虚妄”对外在决定论的批判
第十三章 东汉后期的社会矛盾与价值观念变迁
一 社会政治格局变化与豪强势力的扩张
二 “党锢”事件及豪强势力的价值诉求
三 统治思想的危机与社会批判思潮
四 皇权政治的崩溃与价值观念的多元呈现
第十四章 汉代士人隐逸现象析论
一 西汉时期隐逸的儒、道思想影响
二 东汉时期隐逸之士与皇权政治的博弈
三 汉魏之际隐逸的多元化倾向
附录 2008-2012年中国传统价值观研究综述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秦汉价值观变迁史论稿》:
第一章 秦王朝的创立与新型
价值观的自觉建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创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大一统帝国。秦王朝的创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的混乱局面,实现了中国的统一,统一的时代呼唤统一的学术形态、意识形态,同时也在呼唤作为学术、思想核心的统一的价值观。秦王朝接续了春秋战国以来冲决夏、商、周三代分封制度网罗的大趋势,以皇帝制度为中心的新的社会政治格局出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面貌,从而也在价值观上呈现出新的追求。对于秦王朝创立的意义,传统的研究从政治、社会、思想变革的角度有丰富的研究,但缺乏从新型价值观的自觉建构这个维度加以考察,本文试图对这一历史大变革中价值观念的变迁加以梳理,总结其中的是非得失和发展规律。
一 皇帝至上观念的确立
中国传统社会在夏、商、周三代达到了相对的统一,但这三个王朝实际统辖的地域有限,并且在政治上实行的是松散的封邦建国制度。就王权来说,它来源于血缘宗法制度,同时又受制于此,尽管有着商代侧重兄终弟及和周代侧重宗子继承的差别,但王的个人专制集权始终是有限的,这个意义上的王权可以说是属于整个宗族的。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威衰微,各诸侯国在政治权力拥有上仍然延续着宗法制,只是在列国纷争的历史形势下,这种宗法政治也在发生变化,它逐渐从以宗族为基础转换到以家庭为基础的专制王权制度,这也是各国变法运动中的重要内容。
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历史变革的核心即是宗法制度的解体,而秦王朝的创立则是这一趋势的发展结果。秦王朝实现了夏、商、周三代都没有实现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的政治统一,确立了皇帝作为最高政治权力代表的神圣地位,它将过去君子、小人二分格局中的君子们统统从政治主权拥有者的地位上打落下来成为臣民,形成新的君、臣民二元结构,君是高高在上的最高统治者,臣是皇帝统治民众的工具,民则以三代以内的家庭为依托,编户齐民的小农经济成为经济生产、社会组织的主导形态,“传统中国政治社会的基本单位到这时才出现”①。秦王朝所开创的社会政治格局是以皇帝为中心展开的,皇帝成为凌驾于所有臣民之上的超越的、绝对的、最高的主宰者,徐复观将其与古今、中西专制者相比较后定义为“一人专制”②。作为秦王朝的创立者,秦始皇和他的臣僚们对此有清晰的认识,他们在价值观上的首要努力可以说就是确立了皇帝的至高无上。
首先,从古今之变的维度凸显皇帝的至高无上。秦始皇以秦国固有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基础,发挥历史人物的主体能动性,消灭东方诸国一统天下。在秦始皇和他的臣僚们眼中,秦始皇创造了三皇五帝都无法达到的功业,超越历古圣王、圣贤,是千古一帝,所以要使用“皇帝”这样最崇高的称号。“秦初并天下,……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日:‘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日: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日朕。’王日:‘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日皇帝。他如议。”’③秦始皇拥有的权力是无限的,这样的权力还要在皇帝的血缘家庭之中永久地传承下去,而且从皇帝至上的立场出发,不允许臣下为死去的皇帝立谥:“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④
……
秦汉价值观变迁史论稿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秦汉价值观变迁史论稿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