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類型學

語言類型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丹青 著,曹瑞炯 整理
圖書標籤:
  • 語言學
  • 類型學
  • 語言結構
  • 語言演變
  • 比較語言學
  • 曆史語言學
  • 理論語言學
  • 認知語言學
  • 應用語言學
  • 語種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西書局
ISBN:9787547513361
版次:1
商品編碼:1224451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大學講義”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6
字數:324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語言類型學是當代語言類型學的顯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所長劉丹青教授國內類型學研究的領軍人物,劉教授的這本《語言類型學講義》是國內語言類型學領域的又一部重要的力作。該書的主要優點有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類型學的全新定位。劉教授認為語言類型學不僅是語言學的一門重要的分支學科,而且還是與形式學派、功能學派並重的語言學流派。將語言類型學定位為語言學的流派,這是對現代類型學飛速發展的一個重要肯定。
  第二,注重語言類型學方法論的講授。語言類型學區彆於形式學派、功能學派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其從選題、取樣、歸納、統計、共性錶述到解釋的一整套方法,全書的核心部分就是通過三大講,詳細地介紹瞭類型學的研究方法。
  第三,注重理論結閤實際。本講義除瞭注重理論的講授之外,還舉齣瞭大量的例證,通過例證的詳細講解,有利於讀者對理論的理解。
  第四,更重要的是,本講義在經典的現代類型學基礎上,還有重要的理論創新。本講義最後一講介紹瞭劉教授近這些年創設的“語言庫藏類型學”的思想。語言庫藏類型學注重語言的形、義關係的超範疇對應關係,是近些年語言類型學的重要理論突破。本部分增加瞭講義的前沿性。
  

內容簡介

  

語言學的研究既要注意到同一語言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形態演變,也要注意到不同地域不同語言的結構與功能差異,以這種更廣闊的研究視野為背景,強調跨語言驗證的語言類型學得以逐步形成。語言類型學是在跨語言考察基礎上,總結人類語言的共性和類型差異,對於每一類進入語言庫藏的範疇,類型學都可以在不同種類語言的對比中,研究這些範疇與其他類型特徵可能存在的蘊含或和諧關係。
  本書係統地梳理瞭語言類型學形成的曆史和邏輯過程。通過與形式學派、功能學派和認知學派的對比,介紹瞭語言類型學産生的現代語言學背景,說明瞭語言類型學派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徵;通過係統梳理早期類型派學者的研究課題,尤其是對Greenberg的經典類型學研究文獻的精講,闡釋瞭語言類型學早期的主要思想和成果;通過對後續主要類型派學者研究課題的介紹以及他們之間承轉關係的講解,闡釋瞭語言類型學逐步發展並成為獨立學派的進程。在共時維度,本書通過準確而具體地案例,把西方語言學傢的類型學理論與不同語言實際結閤分析,清晰地描述瞭語言類型學的核心課題和主要貢獻。闡釋瞭語言類型學所涉及的語言現象的等級序列、語序模型及其原則、語序共性等問題,並係統介紹瞭語言庫藏類型學的內涵、創立背景及主要課題。在最後一部分,本書開創性地提齣,建立語言類型學的分支——庫藏類型學。

作者簡介

劉丹青,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所長,《中國語文》雜誌副主編。從事漢語語法和方言研究30餘年,主要研究領域為語言類型學、語法學和方言學,以語法為主,兼及語音、詞匯語義、文化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研究對象涉及古今漢語,吳、江淮、徽、粵等幾大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及外國語。其學術視野從跨方言語法比較拓展到類型學視角的跨語言、跨時代研究,是較早開拓漢語方言語法領域的學者之一,是語言類型學在中國普及發展的主要推動者之一。他提齣瞭“語法研究的語音平麵”、“語用優先”、“唯補詞”、“無標化”、“語言庫藏類型學”、“顯赫範疇”、“原生重疊和次生重疊”等語言學新概念。2013年齣版的《語法調查研究手冊》和2007年齣版的《語序類型學與介詞理論》分獲第八屆、第六屆社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奬二等奬。

精彩書評

  NULL

目錄

第一講 當代語言學背景下的語言類型學……………………………… 1
1.1  類型學是語言學的分支還是流派? ……………………………… 2
1.2  三大學派的關係 …………………………………………………… 9
1.2.1  形式學派 ………………………………………………… 10
1.2.2  功能學派 ………………………………………………… 12
1.2.3  類型學派 ………………………………………………… 15
1.3  三大研究範式 ……………………………………………………… 19
1.3.1  三大範式方法上的各自特點: Test, Text, Attest …… 19
1.3.2  三個學派在具體研究方麵的主要差彆 ………………… 26
1.3.3  如何用三種方法研究同類課題 ………………………… 52
1.3.4  略說認知學派 …………………………………………… 62
第二講 語言類型學的方法論基礎(上) ………………………………65
2.1  類型學形成發展史簡述 …………………………………………… 66
2.2  Greenberg 的語序類型學 ………………………………………… 85
2.2.1  蘊涵性共性與四分錶 …………………………………… 85
2.2.2  蘊涵、衍推與優勢語序的發現 ………………………… 108
2.3  語序類型學的發展………………………………………………… 121
2.3.1  Dryer 對和諧性模型的發展 …………………………… 121
2.3.2 Hawkins 的無例外語序共性和基於量化的跨類語序
和諧性 …………………………………………………… 129
2.3.3  蘊涵共性和傾嚮性共性 ………………………………… 133
第三講 Greenberg《某些主要跟語序有關的語法共性》精講 ……… 139
3.1  基本語序…………………………………………………………… 145
3.2  句法部分…………………………………………………………… 158
3.3  形態部分…………………………………………………………… 178
第四講 語言類型學的方法論基礎(下)……………………………… 191
4.1  蘊涵性共性的延伸: 語言現象的等級序列……………………… 192
4.2  用原則錶示的語言共性…………………………………………… 210
4.2.1  語序模型的基本觀念 …………………………………… 210
4.2.2  一般原則(General principles)………………………… 216
4.2.3  特定原則(Specific Principle) ………………………… 230
4.3  語序共性的解釋…………………………………………………… 239
4.3.1  語言共性的解釋問題 …………………………………… 239
4.3.2  語序共性解釋舉例 ……………………………………… 246
4.4  餘論………………………………………………………………… 267
第五講 語言庫藏類型學……………………………………………… 271
5.1  語言庫藏…………………………………………………………… 273
5.2  庫藏類型學及其創立的背景……………………………………… 276
5.2.1  創立背景 ………………………………………………… 276
5.2.2  核心功能、擴張功能、邊緣功能 ………………………… 283
5.3  庫藏類型學的主要課題…………………………………………… 287
5.3.1  形態庫藏類型學 ………………………………………… 287
5.3.2  詞類庫藏類型學: 量詞個案 …………………………… 288
5.3.3  句法結構庫藏類型學: 並列 /連動結構個案 ………… 293
5.3.4  從語義、語用角度看庫藏類型學 ……………………… 297
5.4  小結………………………………………………………………… 300
IJ ……………………………………………………………………… 303
附錄Ⅰ …………………………………………………………………… 327
附錄Ⅱ …………………………………………………………………… 329
附錄Ⅲ …………………………………………………………………… 330
參考文獻 ………………………………………………………………… 336





精彩書摘

十多年前,我在上海師範大學講課的時候,開場白說的是:語言類型學是現代語言學的一個分支,同時也是現代語言學的一個流派、一個學派。
我今天仍然使用這兩句話作為本課程的開場白。但是我現在講這句話跟我十年前講的含義可能不完全一樣瞭。我不知道大傢對這個說法有沒有什麼想法,就是當我說“語言類型學是語言學的一個分支”或“語言類型學是語言學的一個學派”的時候,這兩個命題之間有沒有什麼不同?誰能夠說一說?【學生迴答:分支主要是研究語言的一部分,而流派則研究語言中所有的內容。】這是個基本成立的迴答,你主要是從外延上來說,是針對研究的對象而言的。還能不能從內涵上來說說,作為一個分支和作為一個流派,有沒有什麼區彆?或者說從它和語言研究的其他部分的關係上來說,分支和流派有什麼區彆?作為分支,它和其他分支是什麼關係?作為流派,它和其他流派是什麼關係?【學生迴答:流派更大,也更為獨立。】對。這個比較接近我說的含義。分支是大的係統裏麵的一個部分;而流派呢,獨立性就比較強。如果說得更加尖銳一點的話,作為分支,它和其他分支之間更多的是閤作、配閤的關係;而作為一個流派、學派,它和其他學派有一種競爭的關係,至少會有不同的學術、治學方麵的方法和態度。如果把類型學看作分支的話,可以說它就是語言學裏麵主要負責進行跨語言比較和進行跨語言提煉、理論提升等這樣的工作的。所以它是一個labor division(勞動分工閤作關係)。有的理論,它是注重從單一語言或個彆語言的深入研究中去探求語言的本質;而語言類型學呢,它是負責進行跨語言的比較。所以跨語言是類型學最本質的屬性。


語言類型學 一、 語言類型學的基本概念與研究對象 語言類型學是一門緻力於探索和描述世界各種語言共性與差異的學科。它不拘泥於特定的語言傢族或地理區域,而是以全球範圍內的語言為研究材料,旨在揭示語言結構、功能以及背後普遍存在的原則。簡而言之,語言類型學試圖迴答“語言之所以是語言,其內在的普遍規律是什麼?”、“不同語言在哪些方麵錶現齣相似性,又在哪些方麵存在顯著差異?”等根本性問題。 語言類型學的研究對象是“語言”本身,但並非孤立地考察某一具體語言的詞匯、語法等細節,而是從宏觀和結構的角度,比較不同語言在核心語言特徵上的分布模式。這些特徵可以涵蓋語音、音係、形態、句法、語義、語用等多個層麵。例如,在句法層麵,類型學傢會關注主語、謂語、賓語的語序(如SVO, SOV, VSO等),形容詞和名詞的相對位置,介詞或後置詞的使用等。在形態層麵,則會考察詞語如何通過附加語素來錶達語法意義,例如名詞的格、數、性,動詞的時、體、情態等。 與傳統的比較語言學側重於探究語言之間的曆史親緣關係和演變路徑不同,語言類型學更關注語言的“跨語言”共性。它承認語言在曆史發展中會産生差異,但同時堅信,這些差異的背後存在著更深層的、由人類認知、社會交際需求以及信息處理原則所製約的普遍規律。因此,類型學傢通常會收集大量的語言數據,對這些數據進行係統性的統計分析,從而發現某些語言特徵的齣現頻率,以及不同特徵之間的關聯性。 二、 語言類型學的曆史發展與主要學派 語言類型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其發展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曆瞭漫長的孕育和演變過程。早期對語言共性的關注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學傢的討論,例如亞裏士多德對名詞和動詞的劃分。然而,真正意義上的類型學研究則是在近現代語言學興起之後。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全球語言調查的深入,大量前所未見的語言進入瞭語言學傢的視野,這極大地激發瞭對語言多樣性與共性的思考。在這一時期,一些語言學傢開始嘗試對語言進行分類,但這種分類往往是基於錶麵相似性或曆史聯係。 20世紀中葉,語言類型學開始走嚮成熟。以俄羅斯語言學傢羅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為代錶的人物,開始倡導“普遍性”和“普適性”的研究。他提齣瞭“普遍語”(universal language)的概念,認為所有語言都遵循某些共同的原則。 隨後,歐洲語言類型學(European Structuralism)和美國描述語言學(American Structuralism)對類型學的發展都做齣瞭重要貢獻。歐洲結構主義強調語言的係統性和結構性,對語言的內部關係進行瞭深入分析。美國描述語言學則在田野調查和語言描寫方麵積纍瞭豐富的經驗,為類型學研究提供瞭大量的原始數據。 20世紀下半葉,特彆是60年代之後,語言類型學迎來瞭重要的發展時期。以美國語言學傢約瑟夫·格林伯格(Joseph Greenberg)為核心的“普林斯頓學派”對類型學研究産生瞭深遠影響。格林伯格通過對世界語言進行大規模的統計分析,發現瞭大量具有統計學意義的語言普遍性,例如“所有包含‘有’這個概念的語言,如果同時也有‘無’這個概念,那麼‘無’這個概念的詞語總是源自‘有’這個概念的詞語(否定詞語結構上的派生關係)”。他的研究方法,即基於大量語言樣本的定量分析,成為瞭現代語言類型學的重要範式。 此後,語言類型學逐漸形成瞭多個重要的研究方嚮和學派: 普適性研究(Universals Research): 專注於發現和解釋語言普遍存在的特徵,以及這些普遍性背後的驅動因素。 跨語言研究(Cross-linguistic Research): 強調對不同語言進行平行比較,揭示其結構和功能的異同。 區域類型學(Area Typology): 關注在地理上相鄰或文化上聯係緊密的語言區域內,語言特徵的共性和傳播模式。例如,巴爾乾語言聯盟就是典型的區域類型學研究案例。 功能類型學(Functional Typology): 強調語言結構與語言功能的對應關係,認為語言的某些特徵是為瞭更有效地實現某種交際目的而演化形成的。 認知類型學(Cognitive Typology): 嘗試將語言結構與人類的認知機製聯係起來,探討認知因素在語言普遍性形成中的作用。 三、 語言類型學的核心理論與研究方法 語言類型學的研究建立在一些核心的理論假設和方法論之上。 核心理論假設: 1. 語言多樣性是真實存在的,但並非無限的。 盡管語言在形式和結構上韆差萬彆,但這些差異並非雜亂無章,而是受到一些普遍性原則的約束。 2. 存在語言普遍性。 語言普遍性是指在所有或絕大多數語言中都存在的語言特徵。這些普遍性可以分為絕對普遍性(在所有語言中都存在)和統計普遍性(在大多數語言中都存在,但有例外)。 3. 語言特徵之間存在關聯性。 某些語言特徵的齣現往往與其他特徵的齣現或不齣現相關聯。這種關聯性揭示瞭語言結構的內在邏輯和製約因素。 4. 語言結構與功能相關。 許多語言結構的選擇和演變都與提高語言的交際效率、信息的清晰傳遞、認知上的經濟性等功能需求有關。 5. 人類認知和思維方式影響語言結構。 語言的普遍性可能根源於人類共同的認知框架和思維方式。 主要研究方法: 1. 樣本采集與描述: 類型學傢需要收集來自不同語言的、盡可能廣泛和有代錶性的樣本。這些樣本需要經過嚴謹的語言學分析和描述,以便進行跨語言比較。 2. 特徵提取與編碼: 從采集的語言材料中,提取齣具有類型學意義的語言特徵,並將其進行編碼,以便進行量化分析。例如,主語-賓語語序可以編碼為SVO, SOV, VSO等。 3. 統計分析: 對提取的語言特徵進行統計分析,計算特定特徵在世界語言中的齣現頻率,以及不同特徵之間的相關性。例如,計算主語-賓語語序為SOV的語言在全球語言中的比例,以及SOV語序是否更傾嚮於與後置詞或形容詞後置等特徵同時齣現。 4. 普遍性檢驗: 通過統計分析的結果,檢驗是否存在語言普遍性,以及這些普遍性是絕對的還是統計的。 5. 相關性分析: 探究不同語言特徵之間的關聯模式,例如,為什麼在某些語言中,名詞的格標記會比動詞的時態標記更復雜? 6. 功能解釋: 嘗試從功能、認知或社會交際的角度,解釋語言特徵的分布模式和關聯性。例如,SOV語序的語言通常更傾嚮於使用後置詞,這可能與信息流的順序有關。 7. 對比分析: 對比不同語言在特定語法範疇上的錶現,例如,在錶示“所有格”時,是使用屬格標記,還是使用前置詞,還是使用並列結構? 四、 語言類型學的研究領域與重要發現 語言類型學的研究領域極為廣泛,幾乎涵蓋瞭語言學的所有分支。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領域和具有代錶性的發現: 1. 句法類型學: 詞序: 最為經典的研究之一。格林伯格發現瞭許多關於基本詞序(如主語、謂語、賓語)的普遍性,例如,如果語言是SOV語序,那麼它很可能也是後置詞語言;如果語言是SVO語序,那麼它很可能也是介詞語言。 名詞短語結構: 例如,形容詞修飾語與名詞的相對位置,數詞修飾語與名詞的位置,定冠詞/不定冠詞的位置等。 疑問句的構成: 疑問詞在句中的位置,以及疑問句的句法標誌(如疑問詞、語調、疑問標記)。 2. 形態類型學: 詞語的標記性: 語言是如何通過詞語的附加語素來錶達語法意義的?例如,是傾嚮於在詞根前加前綴(前綴化),還是在詞根後加後綴(後綴化),還是進行詞形變化(屈摺)? 名詞的格和數: 不同語言對名詞的格(如主格、賓格、屬格)和數的標記方式。 動詞的語態、時態、體: 語言如何區分主動和被動,過去和現在,完成和未完成等。 3. 語音和音係類型學: 輔音和元音的庫存: 不同語言的語音係統所包含的輔音和元音的種類和數量。一些聲音(如[p], [t], [k], [a], [i], [u])在世界語言中齣現頻率極高,而另一些聲音則相對罕見。 音節結構: 語言對音節結構的限製,例如,是否允許輔音叢集,音節是否必須以元音結尾等。 聲調和重音: 語言中聲調係統(如漢語)或重音係統(如俄語)的分布。 4. 語義類型學: 顔色詞的劃分: 不同語言在顔色詞的劃分和命名上存在差異,但也有一些普遍的模式,例如,大部分語言都區分“黑”和“白”,而區分“藍”和“綠”的語言則相對較少。 親屬稱謂係統: 不同文化和語言對親屬關係的稱謂方式,例如,是否區分父係和母係,是否區分直係和旁係。 5. 語用類型學: 禮貌語的使用: 不同文化中,人們如何在交際中錶達禮貌。 信息聚焦: 語言如何通過句法手段來強調或突齣某些信息。 重要發現舉例: 詞序與後置詞/介詞的關聯: SOV語言多用後置詞,SVO語言多用介詞。 主語的顯性程度: 在某些語言中,主語的齣現是強製性的,而在另一些語言中(如“零主語”語言),主語可以省略。 格標記的相對復雜性: 通常,名詞係統的格標記比動詞係統的時體標記更復雜。 語音的普遍性: 某些語音(如[p], [t], [k], [a], [i], [u])在全球語言中齣現的頻率極高,這可能與發音的便捷性或人類的感知能力有關。 五、 語言類型學的意義與展望 語言類型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理論意義: 深化對語言本質的認識: 通過跨語言比較,揭示語言的共性和差異,有助於我們理解語言作為人類特有能力的核心機製。 檢驗和發展語言學理論: 類型學研究為各種語言學理論(如生成語法、功能語法、認知語法等)提供瞭重要的實證檢驗材料,並能激發新的理論構想。 理解人類認知: 語言作為思維的載體,其結構特徵的普遍性反映瞭人類共同的認知加工能力和思維模式。 構建語言普遍性理論: 探索語言普遍性的來源,是語言學研究的終極目標之一。 實踐意義: 語言學教育: 語言類型學的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更全麵地理解語言的結構和多樣性,避免以單一語言為模闆來評判其他語言。 語言習得: 瞭解目標語言與母語在類型學上的異同,有助於學習者更有效地掌握新語言。 語言自動化: 在自然語言處理(NLP)領域,語言類型學的研究成果可以指導算法設計,提高跨語言處理的準確性。 瀕危語言保護: 類型學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更係統地記錄和保存瀕危語言的特徵,為語言保護工作提供理論支持。 跨文化交流: 理解不同語言在錶達方式上的差異,有助於促進跨文化理解和交流。 展望未來,語言類型學將繼續朝著以下方嚮發展: 更精細化的語言描述: 隨著田野調查技術的進步和研究方法的深化,將有更多的小語種被納入研究範圍,為類型學研究提供更豐富的數據。 跨學科的融閤: 語言類型學將與認知科學、神經科學、計算語言學、社會學等學科更緊密地結閤,從多角度揭示語言的奧秘。 更深入的功能和認知解釋: 研究的重點將從“是什麼”轉嚮“為什麼”,更深入地探討語言結構背後的功能驅動和認知根源。 動態類型學: 關注語言在時間演變中的類型學變化,以及不同類型特徵之間的動態演化關係。 大規模語料庫的應用: 利用日益增長的跨語言語料庫,進行更具統計效力和廣泛性的類型學分析。 總之,語言類型學是一門充滿活力和不斷發展的學科,它以宏大的視野和嚴謹的方法,探索著人類語言的普遍規律,不斷刷新我們對語言和人類自身的認知。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敘述風格非常平易近人,絲毫沒有傳統學術著作那種拒人於韆裏之外的架勢。作者似乎是以一位資深嚮導的身份,牽著讀者的手,一步步走入語言的迷宮。他善於使用生動的比喻和生活中的小故事來闡釋復雜的理論。我記得有一個段落,他用製作一颱精巧機械的過程來類比一個復雜句法結構的生成,那個比喻的貼切程度讓我瞬間就明白瞭那個睏擾我很久的理論難點。這種“講人話”的寫作態度,極大地降低瞭知識的門檻,使得一個非專業人士也能從中獲益匪淺。它沒有故作高深,而是真誠地希望讀者能夠理解並享受語言之美。這種溫暖而堅定的引導,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愉悅和成就感。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在學術前沿性的把握上做得相當齣色。它不僅僅是梳理瞭已有的經典理論,更重要的是,它勇敢地指齣瞭當前研究領域中尚未解決的難題和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嚮。書中對一些新興的研究方法和工具的介紹,讓我這個習慣瞭傳統分析手段的人大開眼界。特彆是關於計算語言學和大規模語料庫分析如何反哺傳統理論建構的部分,提供瞭非常具有前瞻性的視角。它促使我反思自己過去的研究習慣是否過於保守。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不僅是總結過去,更是為未來指明瞭方嚮,讓讀者在閱讀的同時,也參與到瞭一場思想的“頭腦風暴”之中,充滿瞭活力和緊迫感。

評分

讀完這本書的初印象,我感覺作者對語言現象的觀察角度極其刁鑽且充滿洞察力。他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語言習慣,抽絲剝繭地還原到最基礎的結構層麵,讓人不禁拍案叫絕。我特彆關注的是其中關於語境依賴性的那幾個章節,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傳統的語法描述,而是深入到瞭社會互動和認知心理學的交叉地帶。他提齣的幾個模型,雖然初看有些晦澀,但一旦抓住核心邏輯,就會發現它們無比精妙地解釋瞭為什麼某些錶達在特定文化中會自然産生,而在彆處則顯得格格不入。這種深度挖掘語言背後“為什麼”的能力,遠超一般語言學入門讀物所能企及的廣度。這本書更像是一場智力探險,每一次翻頁都可能遇到一個顛覆你既有認知的觀點,讓人思維的高度不斷被拔升。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確實很有品味,封麵的字體選擇和色彩搭配都很講究,一看就知道是下瞭功夫的。拿到手裏的時候,那種厚重感就讓人覺得內容一定很紮實。我特彆喜歡它在排版上的處理,字裏行間留有的呼吸感,讓閱讀過程不那麼壓抑。而且,書中的插圖和圖錶繪製得非常精美,很多復雜的概念通過這些視覺化的方式呈現齣來,理解起來就輕鬆多瞭。比如,有一些關於語言演變趨勢的圖示,簡直可以作為教學掛圖來使用,清晰直觀。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用文獻時的嚴謹態度,參考文獻列錶非常詳盡,對於想要深入研究某個特定分支的讀者來說,提供瞭絕佳的拓展路徑。這本書的紙張質量也無可挑剔,閱讀體驗是那種觸感愉悅的,長時間翻閱也不會感到疲憊。整體來說,從物質層麵來看,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佳作,光是擺在書架上,都覺得能提升整個房間的文化氣息。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堪稱藝術品。它不是簡單地堆砌知識點,而是構建瞭一個邏輯嚴密的知識體係框架。每一章的內容都像是精心打磨的榫卯結構,緊密咬閤,層層遞進,從宏觀的語言係統概覽,逐漸收束到微觀的語音和詞匯層麵,最後再拔高到跨語言對比的視野。這種行雲流水的組織方式,使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清晰地看到知識是如何相互支撐、相互影響的。我發現,即使是那些我之前認為比較零散的知識點,在作者的架構下,也找到瞭它們在整個語言圖景中的精準位置。這種全局觀的構建,對於建立一個完整的學科認知至關重要,讓人讀完後不僅學到瞭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瞭如何“思考”一個係統性的學科。

評分

劉教授的這本《語言類型學講義》是國內語言類型學領域的又一部重要的力作。

評分

還可以啊,很多書都是在京東買的。

評分

現在已經習慣在京東買書瞭,物流很棒,希望以後多一些買書的活動

評分

精讀精講,有啓發,結閤漢語事實。

評分

不錯,很好的一本書,包裝很完整應該是正版

評分

618活動時買的,優惠力度很大。

評分

需要研讀的專業書籍,質量很好,支持京東!

評分

很好的書,還沒來得及看,有空再看

評分

語言類型學是當代語言類型學的顯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所長劉丹青教授國內類型學研究的領軍人物,劉教授的這本《語言類型學講義》是國內語言類型學領域的又一部重要的力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