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黃帝內經理論與實踐(第2版)》上篇《黃帝內經》學術思想與體係部分,從《黃帝內經》成書、古代自然哲學思想以及《黃帝內經》學術體係和研讀法等幾個層麵進行梳理;中篇《黃帝內經》學術思想研究選講部分,側重於《黃帝內經》的藏象理論、精氣神理論、病因病機和治則治法理論展開闡釋;下篇《黃帝內經》理論與應用部分遵循《黃帝內經》病證學理論指導,解讀其理論與實踐的應用。通過三大闆塊設計,凸顯《黃帝內經》多學科研究的學術特點,解讀《黃帝內經》的理論內涵、學術思想與應用。編委會根據“傳承與創新並重,理論與臨床結閤”的編寫思路,結閤本課程的性質與內容,對課程教學大綱、教材編寫提綱及教材內容進行瞭審定,力求使教材做到準確地反映精髓,全麵地介紹古今研究的成果,客觀地反映學術界的進展。
內頁插圖
目錄
上篇 《黃帝內經》學術思想與體係
第一章 《黃帝內經》的成書與流傳
第一節 《黃帝內經》的成書
一、《黃帝內經》書名的含義
二、《黃帝內經》的成書年代
三、《黃帝內經》的作者
第二節 《黃帝內經》版本的變遷
第三節 《黃帝內經》文獻研究
第二章 《黃帝內經》的學術體係
第一節 《黃帝內經》學術體係的基本內容
一、氣、陰陽、五行學說
二、藏象學說
三、經絡學說
四、病因病機學說
五、病證理論
六、診法學說
七、論治學說
八、養生學說
第二節 《黃帝內經》學術體係形成的基礎
一、對人體內在解剖結構的認識
二、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
三、古代自然科學知識的滲透
四、古代哲學思想的啓迪
五、醫療實踐的反復驗證
第三節 《黃帝內經》學術體係的特點
一、從整體角度把握生命規律
二、從功能角度把握生命規律
三、從變化角度把握生命規律
第三章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與《黃帝內經》
第一節 道傢思想與《黃帝內經》理論
一、道傢主要哲學思想
二、道傢思想對《黃帝內經》的影響
第二節 《黃帝內經》陰陽思想起源與應用
一、以卦象反映的陰陽內涵與關係
二、陰陽為古人對天地之氣的總結提升
三、《周易》之“天尊地卑”與《黃帝內經》的重陽思想
四、《周易》陰陽模式及在《黃帝內經》中的應用.I
第三節 五行學說的起源與內涵
一、關於五行起源與內涵的幾種傳統認識
二、五行與五行生剋說有不同的起源和內涵
第四章 《黃帝內經》研讀法
一、泛讀全文,建立架構
二、校勘訓詁,義通理達
三、注證發微,闡明醫理
四、對比思考,勤求博采
中篇 《黃帝內經》學術思想研究選講
下篇 《黃帝內經》病證理論與應用
前言/序言
為瞭貫徹落實《國傢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和《醫藥衛生中長期人纔發展規劃(2011-2020年)》,進一步適應新時期中醫藥研究生教育和教學的需要,推動中醫藥研究生教育事業的發展,經人民衛生齣版社研究決定,在總結汲取首版教材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開展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研究生規劃教材(第二輪)的編寫工作。
經典醫籍課程教學之目的,在於以仁術之道傳後世濟群生,正如《素問·天元紀大論》所說:“餘願聞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之後世,無有終時……”。中醫研究生承擔著繼承和創新的重任,而經典是創新的源頭,隻有以中醫經典為根本,係統學習和鑽研,纔能真正體悟醫學經典之魅力,進而逐漸建立中醫思維模式,真正運用中醫理論去解決臨床問題,切實提高中醫臨床能力。
《黃帝內經》作為中醫高等教育的必修課,是因其理論與實踐的指導價值,是構建中醫理論框架的基礎,涵蓋中醫基本理論的核心內容。而對於醫學生在不同階段《黃帝內經》的學習方法,經文中也早已有明確的闡釋。《素問·著至教論》:“黃帝坐明堂,召雷公而問之日:子知醫之道乎?雷公對曰:誦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彆,彆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治侯王……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教眾庶,亦不疑殆,醫道論篇,可傳後世,可以為寶。”這裏指齣瞭,誦、解、彆、明、彰為習醫五步,背誦經文、理解經義、辨彆疑似、融會貫通、學以緻用以弘揚經旨彰顯功效,環環相扣,當是為良醫的必由之路。《黃帝內經》課程的本科教學主要是通過“誦”“解”的方法使學生掌握《黃帝內經》的基本理論,理解其思維方法,為進一步深入學習和研究中醫理論、提高臨床診療水平奠定基礎,而研究生的《黃帝內經》課程,則需要通過“彆”“明”“彰”提高其分析、解決中醫學問題的能力,為今後獨立從事理論和臨床研究工作奠定基礎。《靈樞·禁服》:“夫約方者,猶約囊也,囊滿而弗約,則輸泄;方成弗約,則神與弗俱。”也強調瞭返約知要、博學精專的重要性。因此,與本科《黃帝內經》教學內容不同,研究生的《黃帝內經》教學應使學生把握《黃帝內經》的理論體係,深入到中醫理論的“內核”層次,理解中醫理論的科學內涵和方法學特點,掌握《黃帝內經》醫學理論與其實踐應用的觀念、原則和方法,並為進一步開展中醫理論與臨床各學科的專題研究打好基礎。
本教材上篇《黃帝內經》學術思想與體係部分,從《黃帝內經》成書、古代自然哲學思想以及《黃帝內經》學術體係和研讀法等幾個層麵進行梳理;中篇《黃帝內經》學術思想研究選講部分,側重於《黃帝內經》的藏象理論、精氣神理論、病因病機和治則治法理論展開闡釋;下篇《黃帝內經》理論與應用部分遵循《黃帝內經》病證學理論指導,解讀其理論與實踐的應用。通過三大闆塊設計,凸顯《黃帝內經》多學科研究的學術特點,解讀《黃帝內經》的理論內涵、學術思想與應用。編委會根據“傳承與創新並重,理論與臨床結閤”的編寫思路,結閤本課程的性質與內容,對課程教學大綱、教材編寫提綱及教材內容進行瞭審定,力求使教材做到準確地反映精髓,全麵地介紹古今研究的成果,客觀地反映學術界的進展。
由於《黃帝內經》的研究見仁見智,疏漏難免,希望關心中醫學研究生教育的專傢和使用本教材的師生,不吝賜教,以便今後進一步修訂提高。
編者
2017年8月
《醫宗金鑒》:集岐黃之大成,精岐黃之要義 捲一:總論——醫之根本,治之綱領 《醫宗金鑒》捲一,猶如醫學殿堂的基石,奠定瞭全書的理論根基。此處並非簡單羅列醫理,而是深入剖析中醫“形神閤一”、“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闡述瞭“陰陽五行”學說在中醫認識論和方法論中的核心地位。它不僅是理解人體生理、病理變化的抽象框架,更是指導臨床實踐的根本準則。 書中開篇便著重闡述瞭“精氣神”三寶的重要意義。精,是構成人體的物質基礎,是生命活動的能量源泉;氣,是推動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最高錶現,是意識、思維、情感等精神活動的統稱。精充則形體健壯,氣足則生機旺盛,神清則思維敏捷。三者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共同維係著人體的健康。任何一方的虧損,都將引發一係列的生理紊亂,乃至疾病的發生。 接著,《醫宗金鑒》深入淺齣地講解瞭“陰陽”理論。陰陽並非孤立的概念,而是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相互消長的動態平衡。人體的生理活動,如營血的運行、髒腑的功能,無不體現著陰陽的製約與協調。病理狀態下,陰陽失衡則是疾病産生的根本原因。例如,陽氣虛衰則寒象叢生,陰血虧損則熱象顯現。因此,掌握陰陽的相互關係,是辨證施治、調整陰陽平衡的關鍵。 “五行”學說的闡釋更是將中醫的辨證思維推嚮瞭極緻。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的屬性,及其相互之間的生剋製化關係,被巧妙地應用於解釋人體的髒腑功能、經絡聯係、病變傳變,以及藥物的歸經、藥性。肝屬木,其生發條達;心屬火,其溫熱搏動;脾屬土,其承載運化;肺屬金,其清肅收斂;腎屬水,其封藏濡養。五髒之間的相生關係,保證瞭髒腑功能的協調運作;相剋關係,則製約瞭過度亢盛,維持瞭生理功能的穩定。理解五行生剋,纔能洞察疾病的傳變規律,製定齣精準的治療方案。 此外,捲一還對“病因”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它將病因分為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勞倦及其他(如外傷、蟲獸、毒藥等)。對每一類病因的緻病特點、發病機製進行瞭詳盡的論述,並強調瞭“正氣存內,邪不可乾”的整體觀念。隻有當機體正氣不足,抵禦外邪的能力減弱時,病邪方能乘虛而入,導緻疾病的發生。 在“診法”方麵,《醫宗金鑒》雖然在後續篇章中會進行更詳細的介紹,但捲一已為其奠定瞭理論基礎。它強調瞭“望、聞、問、切”四診閤參的重要性,指齣每一種診法都蘊含著豐富的醫學信息,隻有綜閤運用,纔能全麵瞭解病情,做齣準確的診斷。 總而言之,捲一《總論》不僅是醫學理論的精華,更是中醫思維模式的集中體現。它為讀者構建瞭一個宏大而精密的醫學體係,使得讀者在後續的學習中,能夠理解理論的來源,掌握辨證論治的思路,從而達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學習境界。它猶如航海圖上的羅盤,指引著醫學探索者們前行的方嚮。 捲二:辨證——病機探源,治法循證 《醫宗金鑒》捲二,聚焦於“辨證”,這是中醫認識疾病、指導治療的核心環節。此捲並非簡單列舉病癥,而是深入探究疾病發生發展的內在規律,即“病機”。通過對病機的深刻理解,方能製定齣閤乎病情的治法。 書中首先對“病機十九條”進行瞭詳細闡釋。這十九條是關於疾病發生、發展、傳變的普遍性規律的高度概括,涉及寒熱、虛實、陰陽、氣血、痰飲、水腫、久病、氣滯、血瘀、火毒、鬱證、虛勞等多個方麵。例如,“寒從外入,損於陽者,陽秘乃絕”闡述瞭寒邪侵襲人體,損傷陽氣,導緻陽氣衰竭,生命力枯竭的過程;“火鬱發之,訟則火攻之”則指齣瞭火邪鬱結於內,當以火攻法治療的原則。這十九條病機,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瞭重要的理論指導,是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所在。 隨後,捲二係統地分析瞭“虛實”辨證。虛證,是指人體的正氣不足,功能減退,錶現為衰弱、疲憊、抵抗力下降等;實證,是指病邪亢盛,阻滯氣機,錶現為疼痛、腫塊、高熱、脈搏有力等。虛實辨證是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它直接關係到治療方法的選擇。虛證當補,實證當瀉,虛實夾雜則需根據具體情況,或補瀉兼施,或先補後瀉,或先瀉後補,錯綜復雜,但都有其內在的邏輯。 “寒熱”辨證,是認識疾病性質的重要手段。寒證,常錶現為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脈沉遲等;熱證,常錶現為發熱口渴、煩躁不安、脈數有力等。寒熱的真假、寒熱的程度,直接影響著治療藥物的選擇。例如,治療寒證多用溫熱藥物,治療熱證多用寒涼藥物。 “陰陽”辨證,是基於陰陽理論對疾病狀態的進一步細化。如陰盛陽虛,錶現為寒象;陽盛陰虛,則錶現為熱象。陰陽的偏盛偏衰,是疾病發生、發展、轉歸的重要依據。 “氣血痰飲辨證”也是捲二的重要組成部分。氣為陽,血為陰,氣的運行推動血的運行,血的運行濡養全身。氣滯則疼痛,血瘀則癥瘕。痰飲的生成與運化失常,也是導緻多種疾病的重要因素。辨析氣血痰飲的異常,能夠更準確地把握病變的根本。 此外,捲二還涉及“水腫”、“積聚”、“泄瀉”、“黃疸”等具體病癥的辨證。對於每一種病癥,都從其病因、病機、臨床錶現等方麵進行瞭深入的分析,並提齣瞭相應的辨證要點。例如,對於泄瀉,既要區分寒熱虛實,還要考慮飲食不潔、情誌失調等多種因素。 《醫宗金鑒》捲二,不僅是對疾病認識的係統性梳理,更是中醫臨床智慧的結晶。它強調瞭辨證的準確性,是有效治療的前提。隻有通過細緻入微的辨證,纔能抓住病機的關鍵,製定齣“切中病機,對癥施治”的治療方針,從而達到“舉一綱而萬目張,一動而百骸應”的治療效果。這部分內容,是每一個學習中醫者必須深入掌握的核心知識。 捲三:方劑——驗方薈萃,藥理精要 《醫宗金鑒》捲三,可謂是中醫臨床應用的寶庫,它係統地介紹瞭各類方劑,並對其藥理、配伍、用法、禁忌進行瞭詳盡的闡述。此捲並非簡單羅列藥物組閤,而是將方劑的運用,與辨證理論緊密結閤,旨在指導臨床實踐,達到“辨證準確,用藥精當”的目的。 書中首先對“方劑配伍原則”進行瞭係統性的講解。這包括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君藥,是方劑中針對主證、主病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臣藥,是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作用或針對兼證、兼病的藥物;佐藥,是協助君臣藥的治療作用,或消除君臣藥的副作用,或針對其他兼證的藥物;使藥,是引導諸藥直達病所,或調和藥性的藥物。這四種藥物在方劑中各司其職,相互配閤,共同發揮療效。 接著,《醫宗金鑒》按照病癥類型,分類介紹瞭各類方劑。例如,針對錶證,介紹瞭如桂枝湯、麻黃湯等辛溫解錶、辛涼解錶的方劑;針對裏證,則有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等瀉下攻積的方劑;針對虛證,有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等補氣方劑,有歸脾湯、六味地黃丸等補血滋陰方劑。每一種方劑的介紹,都包括瞭其組成、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禁忌等內容。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於常用方劑的“化裁”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化裁,是指在經典方劑的基礎上,根據具體病情的變化,增減藥物,調整劑量,從而形成新的方劑,以適應更為復雜的臨床情況。例如,針對不同的咳嗽,可以用杏蘇散化裁齣針對風寒咳嗽的方劑,或針對風熱咳嗽的方劑。這種靈活的運用,體現瞭中醫方劑學的精妙之處。 在藥物的藥理闡釋方麵,《醫宗金鑒》並非是純粹的藥學書籍,而是側重於講解藥物在方劑中的作用機製,以及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例如,在介紹某溫裏散寒的方劑時,會闡述附子、肉桂等溫熱藥的溫陽散寒作用,並說明其如何與辛散的藥物配閤,共同達到溫裏驅寒的目的。 此外,書中也提及瞭“中病即止”的原則,即當病情得到有效控製,癥狀消失後,即可停止用藥,避免藥物的過度使用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損害。這體現瞭中醫“治病求本”、“養生有度”的思想。 《醫宗金鑒》捲三,是指導臨床用藥的實用手冊。它不僅匯集瞭眾多驗方,更重要的是,它將辨證與用藥有機地結閤起來,使得讀者能夠理解為何要用此方、用此方為何有效。通過對這部分內容的學習,讀者能夠掌握選擇、運用方劑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從而在臨床實踐中,能夠做到“得方而知其所以然,用藥而明其所以然”。這部分內容,是中醫臨床治療的關鍵環節,是醫者救治病人的有力武器。 捲四:雜病——百病紛呈,辨治有序 《醫宗金鑒》捲四,聚焦於“雜病”,這是對臨床上各種疑難雜癥進行的係統性梳理和辨治。此捲並非簡單地列舉病名,而是將辨證與治療相結閤,針對每一類雜病,從其病因、病機、辨證要點、治療原則、常用方劑等方麵進行瞭詳細的闡述,展現瞭中醫在治療復雜疾病方麵的豐富經驗和深刻智慧。 書中首先對“內傷雜病”進行瞭深入的探討。這包括瞭“咳嗽”、“哮喘”、“胸痹”、“心悸”、“失眠”、“頭痛”、“眩暈”、“脅痛”、“腹痛”、“泄瀉”、“便秘”、“淋證”、“水腫”、“黃疸”、“瘧疾”、“痹證”、“痿證”、“癱瘓”、“癥瘕”、“血證”、“消渴”等多種常見且復雜的內科疾病。 對於每一種雜病,作者都遵循瞭“辨證論治”的核心原則。例如,在論述“咳嗽”時,不僅區分瞭風寒咳嗽、風熱咳嗽、痰濕咳嗽、燥咳、肝火犯肺咳嗽等不同證型,還詳細列舉瞭針對不同證型的辨證要點,如苔、脈、色等。隨後,再根據不同的辨證結果,推薦相應的治療方劑,如針對風寒咳嗽的杏蘇散,針對風熱咳嗽的桑菊飲,針對痰濕咳嗽的二陳湯等。 在“痹證”的論述中,《醫宗金鑒》進一步細化瞭風濕痹、寒濕痹、濕熱痹、瘀血痹等多種證型,並針對每一種證型,詳細闡述瞭其病機特點和治療原則。如風濕痹,強調瞭疏風、祛濕、通絡的治療原則;寒濕痹,則強調瞭溫陽、散寒、通絡的治療原則。 “痿證”和“癱瘓”的論述,則體現瞭中醫對運動係統疾病的深刻認識。對痿證,區分瞭肺痿、胃痿、脾痿、腎痿等不同類型,並強調瞭補益肺脾腎、滋陰養血等治法。對癱瘓,則根據其發生原因和錶現,區分瞭中風後遺癥、外傷癱瘓等,並提齣瞭活血化瘀、疏通經絡、補益肝腎等治法。 此外,捲四還對“婦科雜病”和“兒科雜病”進行瞭論述,這充分體現瞭中醫“辨證精準,分科細緻”的特點。婦科雜病包括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崩漏、帶下、妊娠疾病、産後病等,兒科雜病則涵蓋瞭小兒感冒、發熱、咳嗽、泄瀉、厭食、夜啼等常見病癥。對這些疾病的論述,同樣是建立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力求為臨床提供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案。 《醫宗金鑒》捲四的價值,在於它將抽象的醫學理論,落實到具體的臨床實踐中。它通過對大量雜病的係統性梳理和辨治,總結瞭豐富的臨床經驗,為後學者提供瞭寶貴的學習資源。它證明瞭中醫並非隻擅長治療一些簡單的感冒發熱,而是在處理復雜、疑難的雜病方麵,同樣有著獨特的優勢和療效。通過對這部分內容的學習,醫者能夠更加自信地麵對各種疾病,做齣準確的診斷,製定齣有效的治療方案,真正做到“手到病除,藥到病愈”。 捲五:養生——未病先防,頤養天年 《醫宗金鑒》捲五,將目光投嚮瞭“養生”,這是中醫“治未病”思想的最高體現,也是醫學人文關懷的集中體現。本捲並非是教人如何去“治病”,而是側重於如何“防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延緩衰老,達到頤養天年。 書中首先強調瞭“順應自然”的養生觀。中醫認為,人體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體的生理活動必須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因此,在起居、飲食、情操等方麵,都應順應自然界的規律。例如,春季陽氣生發,宜動而食甘,養肝;夏季陽氣旺盛,宜晚睡早起,食苦,養心;鞦季陽氣內收,宜早睡早起,食辛,養肺;鼕季陽氣潛藏,宜早睡晚起,食鹹,養腎。這種順應自然的養生法,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外界環境對人體的影響,保持人體內部的平衡。 接著,《醫宗金鑒》深入闡述瞭“精神調養”的重要性。中醫認為,“情誌緻病”是導緻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過度的喜、怒、憂、思、悲、恐、驚,都會損傷人體的髒腑功能,導緻疾病的發生。因此,保持情誌的平和,避免大喜大怒,學會調節情緒,對於維護身心健康至關重要。書中提倡“恬淡虛無,真氣從之”,鼓勵人們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態,培養高尚的情操,達到“怒不傷肝,喜不傷心,思不傷脾,憂不傷肺,恐不傷腎”的境界。 在“飲食調養”方麵,《醫宗金鑒》提齣瞭“辨證施食”的原則。即根據個人的體質、季節、以及所患疾病的不同,選擇適宜的食物。書中詳細介紹瞭各類食物的性味、功效,以及哪些食物適閤哪些人群,哪些食物不適閤哪些人群。例如,強調瞭“五榖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飲食結構,並提倡“不食過飽,不食過飢,不食偏食”。 “起居有常”也是捲五的重要內容。規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適度的運動,都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重要條件。書中強調瞭“日齣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並提倡“勞逸結閤”,避免過度勞纍。適度的體育鍛煉,如八段錦、五禽戲等,被認為是強身健體、延緩衰老的重要手段。 此外,《醫宗金鑒》還涉及瞭“導引”、“吐納”等古代養生術。這些方法通過調和氣息,疏通經絡,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書中對這些養生方法的介紹,既有理論闡釋,也有具體的操作方法,便於讀者學習和實踐。 《醫宗金鑒》捲五,不僅僅是關於養生的技巧,更是對生命價值的深刻體悟。它告訴我們,健康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長期堅持,細心嗬護。通過學習這部分內容,讀者能夠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掌握科學的養生方法,從而延長壽命,提高生活質量,實現“健康長壽”的人生目標。它提醒我們,醫學不僅僅是治療疾病,更是關於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更優雅地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