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港口航運海洋環境信息保障技術及應用進行瞭充分的總結及闡述,詳細介紹瞭一體化的港口航運海洋環境信息保障技術中模型的構建方式及預報係統的研發過程。該係統包括乘潮水位預報技術、海上溢油預測預警技術及泥沙輸運預報技術,可提供水文氣象、泥沙淤積等海洋環境信息。在書中以天津港和洋山港為例,展示瞭港口航運海洋環境信息保障技術的應用。港口航運海洋環境信息保障技術的研發成果對開展港口航運的管理、監測和安全保障工作能夠提供有益的參考,也能為保障港口航運穩定運行提供技術支持,為經濟的快速發展保駕護航。 本書可供從事港口、航運及海洋環境保障技術工作的業務人員和科研人員參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關領域的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使用。
2007年6月博士畢業於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專業,現任國傢海洋信息中心業務處處長。作為國傢海洋信息中心學術帶頭人,完成和承擔多項***項目,曾獲"海洋係統優秀科技青年”榮譽稱號等多種奬項。
目 錄
第1章 港口航運海洋環境信息保障技術中的幾個關鍵問題 1
1.1 乘潮水位業務化預報技術研究 1
1.2 海上溢油應急預警技術研究 2
1.3 河口海岸泥沙輸送技術研究 3
第2章 流體力學基礎與海洋動力學模型的構建 4
2.1 大氣模塊 4
2.1.1 模型介紹 4
2.1.2 模式配置 5
2.1.3 係統框架 7
2.1.4 考慮颱風過程的WRF初始場生成方案 11
2.1.5 模型應用實例與結果驗證 12
2.2 海浪模塊 14
2.2.1 模式簡介 14
2.2.2 模型應用實例與結果驗證 15
2.3 海流模塊 19
2.3.1 模塊簡介 19
2.3.2 模型配置 20
2.3.3 模式應用與結果驗證 23
第3章 乘潮水位預報技術研究 41
3.1 研究內容 41
3.1.1 技術路綫 41
3.1.2 方法步驟 43
3.2 結果驗證 45
3.3 乘潮水位業務化預報係統軟件 45
3.4 經濟社會效益與應用前景 46
第4章 海上溢油預測預警關鍵技術研究 48
4.1 海洋動力環境預報模塊 49
4.1.1 數值模型介紹 49
4.1.2 模型的參數設置 61
4.1.3 預報成果 63
4.2 氣象風場環境預報模塊 64
4.2.1 預報係統構建 64
4.2.2 預報係統運行 66
4.2.3 預報係統安裝 67
4.2.4 風場預報産品 69
4.3 渤海海域溢油海洋環境預報係統操作詳解 71
4.4 模型案例驗證及業務化應用 78
第5章 泥沙輸運預報技術研究 85
5.1 風浪場數學模型 85
5.2 潮流的數值模擬 89
5.3 泥沙運動的數值模擬 98
第6章 一體化的港口航運海洋環境信息保障預報係統研發 108
6.1 研發目的 109
6.2 研發步驟 109
6.3 係統設計 110
6.3.1 係統總體架構設計 111
6.3.2 係統環境設計 112
6.3.3 數據(庫)設計 113
6.3.4 係統功能設計 116
6.4 數據(庫)建設 118
6.4.1 基礎數據庫建設 118
6.4.2 模型數據集 118
6.4.3 基礎地理信息數據 118
6.5 “港口航運海洋環境保障預報係統”建設 119
6.5.1 軟件開發技術 119
6.5.2 係統界麵與集成 122
6.5.3 風、浪、流信息服務 123
6.5.4 乘潮水位預報服務 134
6.5.5 乘潮水位錶發布 138
6.5.6 實測水位查詢 138
6.5.7 其他功能 139
6.6 係統成果發布與共享應用 141
第7章 天津港應用案例 142
7.1 天津港港口航運海洋環境保障和信息服務技術研究 142
7.1.1 天津港海上現場觀測調查 142
7.1.2 執行規範和標準 142
7.1.3 天津港區氣象水文概況 143
7.1.4 天津港泥沙衝淤概況 145
7.1.5 海洋調查實施 146
7.2 天津港海域水動力及泥沙輸運特徵規律及工程影響研究 148
7.2.1 海流調查結果 148
7.2.2 懸沙濃度調查結果 161
7.2.3 天津港航道懸沙輸運計算 169
7.2.4 天津港潮流泥沙計算 172
第8章 洋山港應用案例 186
8.1 洋山港海上現場觀測調查 186
8.1.1 調查依據 186
8.1.2 調查方法 187
8.2 洋山港海域水動力及泥沙輸運特徵規律及工程影響研究 192
8.2.1 洋山海域流場分析 192
8.2.2 泥沙含量分析 198
前 言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國際船舶運輸的大型化及專業化,特彆是我國加入WTO和國際競爭加劇,既對我國近海港口的建設提齣更高的要求,也為我國近海港口的大型化注入瞭新的活力。我國許多重要的近海港口,包括天津港、洋山港、寜波-舟山港、黃驊港等大型港口,大部分位於淤泥質或淤泥粉砂質海岸,其自然水深較淺,泥沙淤積嚴重,大型船舶需乘潮作業。為瞭充分保持海灣河口和三角洲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保障港口、航道、海事和海洋工程安全,以及海洋油氣資源開發,更好地為社會經濟活動保駕護航,提供涵蓋麵廣、可供利用的泥沙淤積和海洋水文氣象信息服務及預報預警信息是十分必要的。
本書研究內容包括乘潮水位預報和潮位現報技術研究、海上溢油預測預警技術、風暴迴淤機理研究、監測能力建設、數值模擬與業務化預報預警服務。涉及理論研究、體係建立、信息技術應用等多個方麵,由於多項工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與先進性,因而,對該研究領域相關技術的提高與發展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本書共分8章,第1章對港口航運海洋環境信息保障技術中的3個關鍵問題進行瞭分析,分彆為乘潮水位、海上溢油及泥沙輸送;第2章介紹瞭港口航運海洋環境信息保障技術中模型的構建及方式,模型包含3個模塊:大氣模塊、海浪模塊及海流模塊;第3章對乘潮水位預報技術進行瞭研究;第4章重點分析瞭海上溢油預測預警關鍵技術;第5章主要對泥沙輸運預報進行瞭探討;第6章分析瞭一體化的港口航運海洋環境信息保障預報係統的構建與研發;第7章與第8章分彆為港口航運海洋環境信息保障技術在天津港和洋山港的應用。本書以期對我國港口航運海洋環境信息提供保障技術,對開展港口航運的管理、監測和安全保障工作提供有益的參考。
本書所述皆為最新的研究成果,涉及物理海洋、氣象、生物、化學、地質、環境、交通運輸、法律等諸多學科領域,同時港口航運海洋環境信息保障預報係統的研發是一項龐大而艱巨的係統工程。成書倉促,加之作者水平所限,疏漏和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廣大讀者不吝指正。
編 者
2017年8月於武漢
拿起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宏大的數據海洋,而這本書便是那艘指引方嚮的導航船。那些關於海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數據融閤與共享平颱的描述,讓我看到瞭一個龐大而復雜的體係。它不僅僅關注單一的技術點,更著眼於整個信息生態的構建。從傳感器網絡的部署,到雲計算、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再到人工智能在海洋信息分析中的潛力,每一個方麵都讓我感到驚嘆。我能想象到,當不同來源、不同類型的數據匯集在一起,經過智能化的處理,會産生多麼巨大的價值。書中提到的災害預警、船舶管理、海洋資源開發等應用場景,更是將抽象的技術概念具象化,讓我看到瞭信息保障在實際工作中的巨大作用。它不僅僅是“知道”,更是“做到”,是能夠驅動決策、優化流程、提升效率的強大引擎。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現代海洋管理和航運業的運作方式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那種“運籌帷幄之中,決勝韆裏之外”的智能力量,讓我由衷欽佩。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受,是那種“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它沒有那些戲劇性的情節,也沒有驚心動魄的冒險故事,但卻在字裏行間,展現瞭現代科技如何悄無聲息地改變著我們對海洋的認知和利用方式。我被那些關於港口智能化管理、航綫優化、以及船載信息係統集成等應用案例所打動。它讓我意識到,在每一次貨物的順利交付,每一次安全的航行背後,都離不開信息的精準傳遞和智能的決策支持。書中對不同信息平颱之間的互聯互通、以及跨部門協同的強調,更是讓我看到瞭構建一個高效、協同的海洋信息生態係統的重要性。這種對係統性、整體性思維的強調,讓我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理解港口航運與海洋環境之間的復雜關係。這本書讓我對未來的智能化港口和智慧航運有瞭更清晰的憧憬,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書籍,更是一部關於如何構建更加高效、安全、可持續的海洋交通未來的藍圖。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在解開一個精密的謎題,每一個技術名詞,每一個算法描述,都是解開未來海洋世界奧秘的一把鑰匙。我被書中那些關於數據挖掘、模式識彆、以及地理信息係統(GIS)在海洋環境監測中的應用的章節深深吸引。那些關於遙感技術、水下探測、以及聲學監測的介紹,讓我驚嘆於人類探索和理解海洋的智慧。它讓我明白,我們對海洋的認識,並非僅僅依靠肉眼所見,而是通過無數精密儀器和尖端技術,在看不見的維度裏,構建起對海洋環境的全方位感知。書中關於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的討論,也同樣重要,它提醒我們在享受信息技術便利的同時,也要時刻警惕潛在的風險。這種對技術細節的深入剖析,讓我看到瞭“信息保障”的深度和廣度,它不僅僅是技術本身,更是如何利用技術來解決實際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智慧。
評分這本書的氣息,是那種撲麵而來的、飽含鹹澀海風的,仿佛能聞到岸邊漁船的柴油味,還有遠方集裝箱輪巨大的汽笛聲。讀起來,我腦海裏自動浮現齣那些忙碌而有序的港口場景:巨大的龍門吊如同鋼鐵巨獸般緩緩移動,將沉重的集裝箱精準地裝卸;貨船在狹窄的航道中小心翼翼地穿行,船員們緊張地注視著雷達屏幕上的每一個光點。書中那些關於信息保障技術的描述,雖然我不是專業人士,但也能感受到那種嚴謹和復雜。我想象著,在波濤洶湧的大海,或是能見度極低的濃霧中,正是這些看不見的信息,纔維係著港口的順暢運轉,保障著每一艘船的安全抵達。那些關於數據傳輸、信息共享、應急響應的章節,雖然文字本身很技術性,但我能讀齣背後蘊含的對海洋環境的敬畏和對航運安全的極緻追求。它讓我明白,在看似粗獷的港口作業背後,是多麼精密的科技在默默支撐。甚至能感受到,在每一個數據包的傳遞中,都承載著重要的經濟價值和無數人的辛勤付齣。這種對現實世界運作的深入洞察,是讀書最大的樂趣之一。
評分這本書像是一扇窗,透過它,我看到瞭一個我從未深入瞭解過的世界——那個關於海洋環境的復雜而又至關重要的信息網絡。書中關於監測技術、數據分析以及預警係統的論述,讓我對“信息保障”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收集數據,更是對這些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從而為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海洋汙染物監測、生態係統健康評估以及氣候變化影響預測的部分印象深刻。那些詳盡的技術細節,雖然專業,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藍色星球未來的深切關懷,讓我動容。這不再是一本純粹的技術手冊,它更像是一份關於如何守護我們共同傢園的行動指南。我開始思考,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海洋保護政策,背後究竟需要怎樣強大的信息支撐纔能有效落地。這本書讓我對“科技賦能”有瞭更具體的理解,它不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力量,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保護海洋環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