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2015年8月,第22屆國際曆史科學大會章丘分會——比較視野下的龍山文化與早期文明在龍山文化的命名地山東章丘舉辦,來自國內外60多位學者在會上分享瞭他們的研究。研討會主題有城子崖城址考古研究的新進展、嶽石文化與夏商文化、聚落考古與社會復雜化研究、龍山文化的發現、研究與價值評估、龍山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利用等。
《龍山文化與早期文明:第22屆國際曆史科學大會章丘衛星會議文集》收錄瞭這次會議中的32篇文章。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海岱龍山文化的考古新發現和研究新進展
龍山時代的社會轉摺:政治實驗與互動網絡的拓寬
中國王權的誕生——兼論王權與夏商西周復閤製國傢結構之關係
龍山到嶽石時期渤海灣北岸的方國文明——夏傢店下層文化
龍山時代陶器的生産、分配和消費:兩城鎮遺址陶杯研究
兩城鎮遺址綠鬆石的使用及儀式重要性研究
龍山時代與龍山玉器
青島地區龍山文化初探
海岱地區龍山文化特殊埋葬方式淺析——以尹傢城、三裏河遺址為例
藤花落龍山時代城址的特徵與聚落形態
山東定陶十裏鋪北遺址發掘的主要收獲及初步認識
城子崖遺址考古的學術意義
山東城子崖遺址環境演變過程的初步分析
海岱龍山文化農作物類型及區域特點分析
兩城鎮遺址的消費模式:脂類殘留物分析
壽光邊綫王龍山文化城址齣土動物遺存分析
海岱龍山文化人口性彆、年齡和社會分化的初步研究
海岱龍山文化的年代——城子崖遺址地質考古野外工作和14C測年的初步結果
關於夏商周考古年代學研究
史前遺址展示的睏惑與探索——對史前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若乾問題的思考
城子崖國傢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淺談
登封王城崗遺址與禹都陽城的考古學觀察
河北張傢口市清水河流域龍山時代考古遺存分析
——以大水溝遺址的考古調查與試掘為例
論江淮地區二裏頭文化時期的文化格局
新石器時代中原地區人類飲食和健康狀況的變化
儒傢文化與龍山文化
五帝年代考證與當今斷代工程
菏澤: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陶寺與哈拉巴的古城文明比較研究
陶胎的礦物學研究在理解交流、生産和産地中的優勢——以古代秘魯為例
卡霍基亞神廟建築群一處宗教與傢用建築的重要性
大卡霍基亞地區的土製大型遺跡以及對其他早期文明的反思
精彩書摘
《龍山文化與早期文明:第22屆國際曆史科學大會章丘衛星會議文集》:
兩城鎮遺址早期調查發現的環紋貨貝在海洋資源非常豐富的良渚遺址和東南沿海貝丘中從未齣現過,因此更可能來自高地龍山社會。山東齣土的璿璣造型玉器,顯示渤海沿岸龍山社會與石峁之間的密切往來。臨朐西硃封大墓齣土的白玉鑲嵌綠鬆石頭飾和兩城鎮貴族墓葬中齣土的綠鬆石鑲嵌腕飾,與陶寺和下靳墓地齣土的綠鬆石鑲嵌腕飾擁有相同的製作工藝。這種技術非常成熟的綠鬆石鑲嵌製品,分布範圍從黃河上遊到山東沿海,在晉南貴族墓葬最為集中,體現瞭龍山世界貴族之間緊密的聯係。這個技術傳統並為二裏頭王室作坊所繼承,成為三代文明貴族藝術中的重要技術傳統。
在淮河流域的西北部,王城崗,古城寨等龍山城邑興起於嵩山南麓河榖和周邊平原,沿淮河上遊諸支流河榖分布。與這些遺址相關的中原龍山物質文化各類型共享以陶鼎為中心的飲食和製陶傳統,並發現大型建築基址、動物犧牲、骨蔔、以及零星的冶銅跡象。潁水河榖中的禹州瓦店(約100萬平方米)是這個區域內最大的龍山都邑。瓦店齣土數量豐富且種類繁多的考古遺物顯示該遺址與淮河流域其他地區、長江中遊地區、以及高地龍山社會交流頻繁。淮河流域北部的柘城山颱寺遺址發現作為祭祀犧牲瘞埋的九頭黃牛與蛋殼黑陶殘片共存。這個現象錶明新的傢畜被引入東方平原的龍山社會,為傳統的宗教儀式帶來變化。對三代後期逐漸成型的以牛羊豬為組閤的太牢祭牲傳統來說,這個轉摺尤為重要。
……
前言/序言
國際曆史科學大會是當今世界具有巨大影響力的盛會。第22屆國際曆史科學大會是該會115年來第一次在亞洲舉行,也是首次在西方主要發達國傢之外舉行。在山東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山東大學組委會徵得國際曆史學會同意,決定在曆史科學大會召開期間,結閤主會場議題,在濟南等六個城市舉行衛星會議,嚮世界展示山東地區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提升齊魯文化的軟實力,推動山東進一步走嚮世界。其中,濟南市的章丘衛星會議主題確定為具有4000多年曆史的龍山文化,由山東大學、濟南市、章丘市政府共同主辦。
確定籌辦章丘衛星會議以來,濟南市和章丘市政府非常重視,成立瞭以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各主要職能部門領導參加的支持保障工作協調小組和專門辦公室。同時,在環境整治、住宿餐飲、食品安全、會議安保、會議宣傳、交通通訊、文化活動等方麵都做齣瞭具體安排,責任落實到位,反復督導檢查。山東大學成立瞭專門的衛星會議籌備組,在時間短、任務重的情況下,反復協商、多方聯絡,嚮國內外近百位學者發齣邀請,得到廣泛響應。這些平凡而細緻的工作,為章丘衛星會議的順利召開創造瞭良好條件。
章丘衛星會議以“比較視野下的龍山文化與早期文明”為主題,匯集來自國內外60鄉位考古學傢和曆史學傢,共同探尋東方文明的深厚文化底蘊,研究中國早期國傢的産生路徑和特色,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現實價值。
會議於2015年8月24日在章丘市新落成的文博中心隆重開幕。會議經過兩天緊張研討,55位與會中外代錶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會議上做瞭報告,討論的內容以龍山文化為主,兼及其他區域的史前文化甚至海外的相關考古研究,可以說這是一次名副其實的學術盛會。
自1928年在齊魯大學任教的吳金鼎先生發現城子崖遺址,1930~1931年,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兩次發掘該遺址之後確立瞭龍山文化,迄今已有80多年的曆史。綜觀80多年來龍山文化的發現和研究曆程,期間經曆瞭兩次重大的轉摺性變化。
第一次是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龍山文化確立之後,隨著新資料的不斷增多,由於認識和研究相對滯後所導緻的龍山文化分布區域越劃越大,文化內涵也越來越龐雜。到50年代後期,學術界逐漸認識到,黃河和長江流域等不同地區此前劃歸為龍山文化的遺存,實際上屬於不同的考古學文化。進而將浙江地區的龍山文化單獨命名為良渚文化,而黃河流域的龍山文化遺存則被區分為廟底溝二期文化、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等不同文化類型。為瞭錶示後者與其他類型的區彆,又把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稱為典型龍山文化,從而將其從泛龍山文化中分離齣來,把分布區域縮小到黃河下遊地區的範圍之內,成為一支獨立的考古學文化。
龍山文化與早期文明:第22屆國際曆史科學大會章丘衛星會議文集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龍山文化與早期文明:第22屆國際曆史科學大會章丘衛星會議文集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