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大道行思录/吴敬琏近文选(2013—2017)

改革大道行思录/吴敬琏近文选(2013—2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敬琏 著
图书标签:
  • 吴敬琏
  • 改革
  • 经济学
  • 中国经济
  • 时事评论
  • 政策分析
  • 思想
  • 文集
  • 改革开放
  • 近现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388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6586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关部门政策制定者、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形势感兴趣者

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崛起。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仍然名列世界前茅,同时又面临种种需要解决的社会经济矛盾。40年来的经验表明,把改革进行到底,乃是克服当前困难和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中国的唯*途径。无论是为了保证近期的发展还是实现长远的目标,我们都必须在“知”“行”两方面继续努力,为推进改革、迎来中国的光明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吴敬琏


内容简介

《改革大道行思录》汇集了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2013—2017年的重要文章,反映了他对于影响中国改革和发展的诸多重大问题的思考。在过去的五年里,吴敬琏先生一直以高度的改革热情和精湛的专业素养推动改革进步,影响巨大。本书收入的文章,既有对改革总体方案、经济体制转型、发展模式转型等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也有对“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企改革、金融改革、产权保护、制度反腐等经济社会议题的精湛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是理解中国改革进程、把握经济走向、探寻未来发展路径的*佳读本,值得每一位关心中国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人士阅读。

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到来之际,让我们追随吴敬琏先生,直面中国的现实,思考改革的未来。


作者简介

吴敬琏,首届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得主。现任国务院发展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宝钢经济学教席教授,国际经济学联合会执行委员会顾问,国际经济学会荣誉会长,国际管理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经济学、比较制度分析、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和政策。他倡导并努力推进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改革,对中国改革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有重要贡献。他也是经济体制比较研究学科的开创者之一,引介传播了许多对中国改革和发展有益的现代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


目录

目 录

第一编 开启改革新征程

中国经济改革的进程、问题和前景?(2013年1月) / 3

建议尽快设立中央直属工作班子,统筹改革总体方案设计(2013年1月) / 37

为什么要制定改革总体方案,怎样制定改革总体方案(2013年2月) / 41

市场赋予力量,竞争带来繁荣(2013年2月) / 44

中国改革的总体方案和当前举措(2013年4月) / 55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改革新征程(2013年12月) / 62

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选择(2015年11月) / 77

改革方向已明 关键在于执行(2016年12月) / 94

第二编 具体改革项目研究

价格改革

价格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步(2015年10月) / 101

产权保护

把土地经营权还给农民(2015 年5 月) / 105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的行动纲领(2016 年11 月) / 111

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

强化竞争政策刻不容缓(2015 年11 月) / 117

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2016 年6 月) / 123

产业政策的研讨需要深化(2016 年11 月) / 127

国有企业改革

“管资本”应当成为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2012 年7 月) / 137

研究市场化国有资本运营机构的国际经验(2014 年10 月) / 140

国企改革:管资本与两类公司试点的几个问题(2015 年5 月) / 142

金融改革

明确汇率改革的市场化方向(2013 年7 月) / 152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助力金融改革——魏加宁等《存款保险制度与金融安全网研究》序言(2014 年4 月) / 156

社会保障

把医疗费用的筹措与医疗服务的提供分开(2013 年2 月) / 159

应当重视社会保障基金的建立和营运(2013 年11 月) / 162

存利去弊,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体系——蔡江南主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国际经验》序言(2015年8月) / 164

环境保护

避免过度使用行政手段治理环境——马骏、李治国等《PM2.5减排的经济政策》序言(2014年6月) / 167

经济发展转向新常态是绿色经济转型的机遇(2015年8月) / 171

制度反腐

全面推进改革:反腐的治本之策(2014年8月) / 175

政府职能转变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2013年6月) / 191

向地方下放财权要以正确界定地方政府职能为前提(2013年11月) / 195

城市化应当由市场主导(2013年11月) / 198

社会治理

民间商会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11月) / 208

第三编 控制风险,着力改革,提高供给效率

增长减速、发展转型和改革重启(2013年9月) / 217

应对金融风险的战略与策略(2014年10月) / 231

锐意改革,才能确立合意的新常态(2014 年11 月) / 239

企业家怎样面对经济新常态(2014 年12 月) / 246

关于“新常态”的若干思考(2015 年2 月) / 250

天下没有不破的泡沫,我只能提醒大家谨慎(2015 年4 月) / 254

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估量和政策建议(2015 年9 月) / 259

推进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 2016 年2 月) / 263

“去杠杆”和“防风险”都要靠改革(2016 年6 月) / 268

什么是结构性改革,它为何如此重要?(2016 年6 月) / 270

深化结构性改革,完成有效率的调整(2017 年2 月) / 287

开拓思想市场,研究基本问题,探索中国长期发展的路径(2017 年4 月) / 292

第四编 探讨中国转型之路

“发展集群”发挥积极作用的体制前提

——对T. 佩尔松教授论文《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经济发展——中国的问题和建议》的评论(2013 年12 月) / 305

对话J. 科尔奈:中国转型之路(2013 年12 月) / 309

直面大转型时代——《直面大转型时代》序言(2014 年1 月) / 332

中国改革的脉络和走向——田国强、陈旭东《中国改革:历史、逻辑和未来——振兴中华变革论》序言(2014 年4 月) / 339

“新常态”下的机制设计与发展预期——与黄明、马斯金等教授对话(2014 年11 月) / 345

中国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转型——中日经济学家之间的交流(2015年3月) / 361

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仍然任重道远——对 N. 拉迪教授讲演的评论(2015年5月) / 382

体制变革和增长转型是必须面对的两个基本问题——《中国改革三部曲》总序(2017年3月) / 390

第五编 读书·怀人·记事

一位社会科学家追求真知的历程——J.科尔奈《思想的力量》中文版序言(2013年2月) / 399

学术勇气与社会担当——悼念挚友陆学艺(2013年5月) / 403

一位倾心助力中国改革和社会进步的外国友人——怀念青木昌彦教授(2015年9月) / 409

路径依赖与中国改革——缅怀诺思教授(2015年11月) / 416

一个伟大公司的绿色之路——《台积电的绿色行动》和《台积电的绿色力量》的序言

(2014年5月) / 423

大家一同走上光明之路——母校琅琊路小学八十周年校庆献词(2014年11月) / 428

“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2015年10月) / 430

执着专业精神,砥砺理论勇气——钱颖一、许成钢教授获奖贺词(2016年12月) / 434

让美好的音乐陪伴我们(2017年6月) / 442


前言/序言

前 言

本书是我从2013年以来的作品中选编成的一本文集。我把它题名为《改革大道行思录?》,意在表明它是一份作者在改革大道上且行且思的记录?。

2013年11月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根据中共十八大的决定,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以完善市场经济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为总目标的全面改革做出了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这一《决定》的发布,意味着新一轮改革的正式启动。

和其他的人类活动一样,改革要做的不外乎两件事:认知和践行。对于这两件事孰难孰易,前人常有不同的估计,比如《尚书》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而孙中山却相信“知难行易”。其实在我看来,“知”与“行”相互支撑、无法分离,而且不论哪一件都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做到。

从“知”的角度看,我们首先应当承认,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虽然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很好地运用了对经济社会认知的成果,凝聚了社会的共识,形成了对今后改革的完整设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事无巨细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也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对其中每一项具体设计不持异议。事实上,在改革的施行过程中不断深化认识和寻求最大限度的共识,是一项永无竟日的事业。

从“行”的角度看,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得到贯彻落实,还需要突破重重障碍。我在本书收录?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改革新征程》一文中曾经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将会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由旧意识形态产生的障碍;第二,来自特殊既得利益的阻力;第三,现代市场体系顺利运作所必需的专业人员素养不足造成的困难;第四,在旧体制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下积累起来的种种问题。要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不但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还需要高超的群体智慧。

总之,为了把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我们在“知”和“行”两方面都需要做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当前,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仍然在世界范围内名列前茅,而国内和国际环境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情况千变万化,矛盾层出不穷,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改革的执行力也有待加强。经济学家能做的事情,可能就在于“开拓思想市场,研究基本问题,探索中国长期发展的路径”。首先是研究这些具体问题背后的基本问题,只有认识清楚这些基本问题,才能不被五光十色的现象变幻所迷惑,找到中国长期发展的正确方针和道路。也就是说,要在厘清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完善我们的改革方案,改进我们的改革方法,推动改革的步步深入。

然而“善未易明,理未易察”,人的认识总是有局限性的。我在这本书中把自己在改革大道上且行且思的一得之见提供出来,目的在于和读者朋友相互切磋,供读者朋友研究批评。希望相关的讨论能够对厘清问题和改进执行有所助益。

收入本书的58 篇文章分成5 个部分,它们是:

第一编“开启改革新征程”,具有总论的性质,收入的8篇文章讨论了从改革总体方案设计到具体执行中值得研讨的种种问题。

第二编 “具体改革项目研究”,收入的21篇文章分别归属于价格改革、产权保护、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改革、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制度反腐、政府职能转变、社会治理等10个子题。

第三编“控制风险,着力改革,提高供给效率”,收入的12篇文章聚焦于如何标本兼治地应对当前中国面临的现实风险,消除效率低下、债台高筑等造成的隐患。

第四编“探讨中国转型之路”,收入的是与瑞典的T. 佩尔松教授、匈牙利的J. 科尔奈教授、日本的青木昌彦教授、美国的N. 拉迪博士等国内外知名学者的8篇对话和书序。

第五编“读书?怀人?记事”,收入了9篇围绕有关主题的散文。

明年即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解决当前仍然面临的诸多社会经济问题,还要依靠坚持不懈的改革努力。通过改革建设一个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是几代中国人魂牵梦系的伟大事业。我们应当为实现这一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穿越时空的思想回响:一部跨越百年的知识探索之旅 本书简介: 这部鸿篇巨制并非聚焦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文献选辑,而是精心策划的一部跨越百年历史坐标的知识探险地图。它旨在勾勒出不同时代思想家们在面对社会剧变、技术革新以及人类生存困境时,所迸发出的深刻洞察与理论构建。全书的视野极其宏大,从启蒙时代的理性光辉,到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结构重塑,再到信息时代对个体与集体关系的重新定义,力求展现人类思想在不同历史隘口上的演进脉络。 第一部分:理性的奠基与边界的试探(约公元17世纪—19世纪中叶) 本部分收录了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早期社会学理论以及哲学理性主义思潮中的经典文本片段。重点关注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对传统权威的挑战,以及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对市场机制和社会财富的早期系统性阐述。我们精选了那些奠定现代社会科学基础的理论基石,例如对“看不见的手”的最初论述,以及早期功利主义思潮中对“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探讨。 然而,本部分并非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着重于揭示这些奠基性理论在面对早期工业化带来的社会不公和阶级分化时的内在张力与局限性。通过对比当时作家的观察日记与学术论文,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早期的理性模型是如何开始触及自身难以解释的“阴影地带”——即技术进步与社会福祉之间的悖论。例如,我们会深入分析早期社会思想家们对“异化”现象的初步捕捉,为后续章节中更激进的批判思潮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巨变的时代与宏大的叙事(约公元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进入十九世纪下半叶,世界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加速阶段。本部分着重于考察那些试图提供“万有理论”来解释资本主义复杂性的思想体系。我们精选了卡尔·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深刻解剖、马克斯·韦伯对理性化与官僚体制的经典分析,以及尼采对传统道德体系的颠覆性批判。 本章的特色在于其跨学科的整合。它不仅涵盖了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的阐释,也同时呈现了文化人类学和心理学对人类非理性动力的探索。我们特别关注那些试图在宏大叙事中为个体寻求精神慰藉的思想家。例如,如何解读那些在面对科学昌盛时,反而更加感到虚无主义威胁的哲学家们的心路历程。这些思想,尽管彼此对立,却共同构建了现代人面对意义危机时的思想武器库。 第三部分:破碎的世界与多元的声音(约公元20世纪上半叶) 二十世纪初的两次世界大战和随之而来的全球性危机,彻底瓦解了人们对线性进步的信仰。本部分聚焦于对确定性的质疑和对语言、知识本质的反思。 我们收录了现象学、存在主义以及早期的后结构主义思想的萌芽。重点分析了维特根斯坦对语言逻辑界限的划定,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以及弗洛伊德对潜意识领域的开拓。这些思想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将研究的焦点从外部的客观世界转向了主体经验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我们会探讨在政治极端主义高涨的背景下,知识分子如何尝试通过重塑人类的认识论基础来抵抗意识形态的绑架。 第四部分:信息洪流与后现代的审视(约公元20世纪下半叶至今) 进入后半叶,技术的力量以空前的速度改变着社会形态,传统的中产阶级结构开始瓦解,全球化进程提速。本部分考察了对“宏大叙事”进行解构的声音,以及对权力与知识关系的深入剖析。 此部分包含了福柯对权力运作机制的谱系学考察,德里达对文本意义的解构主义阅读,以及美国社会学家们对消费文化和媒介景观的批判性分析。与前几部分相比,本章的特点是其对“后真相”时代的先见之明。我们会审视那些在早期就对信息过载、符号泛滥可能带来的社会后果发出警告的思想。例如,探讨媒体理论家如何预见到技术工具本身可能异化为控制社会的新型机制。 结语:面向未来的思想工具箱 全书的终点并非一个明确的结论,而是一个开放性的邀请。通过梳理这些跨越百年的思想对话,本书旨在为今天的读者提供一套应对复杂现实的“思想工具箱”。它提醒我们,今天的每一个社会难题——无论是技术伦理的困境,还是全球治理的失效——其根源都可以在过去的理论冲突中找到深刻的映照。本书所呈现的,是一场思想的“复盘”与“对谈”,鼓励读者跳出眼前的具体争论,从更深远的历史维度来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它是一部关于人类心智如何不断自我修正、自我超越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关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特别是那些能够提供深度解读和理性分析的观点。《改革大道行思录/吴敬琏近文选(2013—2017)》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那些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智者深邃的思考与坚定的脚步。2013到2017年,中国经济正经历着一个深刻的调整与转型期,从过去的粗放式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宏大的叙事背后,无疑是无数具体而微的政策调整和市场博弈。我期望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吴敬琏教授如何以其独到的经济学视角,剖析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节点、面临的深层矛盾以及未来可能的路径。我想,他对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对于产权保护的强调,以及对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精妙界定,一定会在这些文章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份宝贵的思想财富,能够帮助我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中,辨明方向,理解规律。

评分

我之所以对《改革大道行思录/吴敬琏近文选(2013—2017)》如此感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汇集了吴敬琏教授在特定几年内的思考碎片。这并不是一本大刀阔斧的理论巨著,更像是一种日记式的智慧沉淀,记录了在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一位洞察力非凡的经济学家如何敏锐地捕捉时代脉搏。2013-2017年,是“新常态”被广泛提及,供给侧改革逐渐深入,以及各种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理念开始萌芽的时期。我设想,书中那些精炼的篇章,或许会像一颗颗璀璨的钻石,点亮我对当时经济政策出台背景和逻辑的理解。我尤其好奇,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时,吴教授是如何在坚持其一贯的改革理念的同时,又对具体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的。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堆文字,更是一种思想的对话,一种与智者在时间维度上的交流,让我有机会窥见一位经济学大师如何在风云变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深刻的洞察力。

评分

我购买《改革大道行思录/吴敬琏近文选(2013—2017)》的决定,更多是源于对吴敬琏教授一贯以来严谨治学态度的信任,以及对他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的良心”这一评价的认同。这本书收录的2013-2017年的文章,正是我对中国经济发展充满困惑和思考的几年。我总觉得,理解中国经济的未来,必须回溯和审视那些关键的转型时期。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对诸如市场化进程、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如何构建更加公平有效的营商环境等问题,他提出的更为深入和具有前瞻性的见解。这本书的标题“行思录”也暗示了一种边走边思的哲学,这让我联想到,他在这些年里,一定经历了不少深入的调研、广泛的交流,以及反复的思辨。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进一步丰富我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理解其中蕴含的挑战与机遇,并从吴教授的智慧中汲取力量,以更加理性的眼光看待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

评分

这本《改革大道行思录/吴敬琏近文选(2013—2017)》吸引我之处,在于其选取的年代跨度。2013年至2017年,无疑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一个尤为关键且充满挑战的时期。回望那几年,我们经历了诸多深刻的变化,政策的调整、市场的主导力量、以及全球经济格局的微妙变动,都牵动着每一个关注中国发展的人的心弦。吴敬琏教授作为中国经济学界享有盛誉的学者,他的思考必然触及这些核心问题。我特别期待能够从这本书中,看到他对这些复杂现象的深度剖析,以及他一贯以来坚持的理性、市场化的经济学视角。想象一下,在书页间,那些关于产权保护、政府职能、金融风险、以及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讨论,将会以怎样的逻辑和证据呈现?我希望能获得一种更为清晰、更为宏观的认识,理解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经济改革的脉络是如何延展的,又面临着哪些内在的张力与外部的挑战。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面镜子,能够映照出我们所处时代的经济本质,并提供宝贵的启示,帮助我辨析未来方向。

评分

我注意到《改革大道行思录/吴敬琏近文选(2013—2017)》这个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那些重要的时刻。2013年至2017年,正是中国经济在面对内外复杂挑战、寻求新一轮发展动能的关键时期。我一直对吴敬琏教授在市场经济建设方面的深刻洞察和持续呼吁抱有极高的敬意,因此,这本书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深入了解他近期思想脉络的绝佳机会。我设想,书中那些精选的文章,或许会以一种相对独立的、但又彼此关联的方式,展现他对当时中国经济热点问题,例如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国企改革、以及金融风险防范等议题的独到见解。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些文字,感受到他对改革方向的坚持,对市场机制的信赖,以及对发展中出现问题的深刻反思。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种学习和启发,希望能借此更清晰地理解中国经济改革的逻辑与挑战。

评分

书包装比较好,快递也比较快,但是书还没有读,先来个好评

评分

物流一直都没得挑,保存完好。正版书籍。

评分

很好的可读性强,学习中

评分

不错,书很好,配送很快

评分

在京东买书非常的方便,现在电子发票报销也很顺利,赞一个!

评分

很好。。。。。。。。。。。。。。。

评分

非常不错的的书,值得推荐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好书,值得推荐。可惜吴老的观点有权的人不接受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