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生:中国古代艺术田野研究志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象生:中国古代艺术田野研究志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象生:中国古代艺术田野研究志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李立新 著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6


商品介绍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691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829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培文·艺术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312
字数:330000

象生:中国古代艺术田野研究志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书籍





书籍描述

编辑推荐

  《象生:中国古代艺术田野研究志》的作者李立新教授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科评议组成员,是国内工艺美术研究领域的专家。
  本书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通过田野考察的方式,解明古代艺术的设计知识与技艺如何被制造、传播和使用,并通过处于艺术边缘的象生物、玩具、木版画等小系统,让人们看到通常被“遮蔽”了的艺术史现象。
  传承、弘扬与向世界传递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是当下时代的强音,本书独特的切入角度、学术性的梳理,将有助于读者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艺术。

内容简介

  《象生:中国古代艺术田野研究志》研究主旨是以田野考察的新发现研求中国艺术中的新问题,选择的切入点是构成中国艺术本源的两个重要内容——物质史与文化生活。全书共分三章:
  一章“物史在田野”。本章试图解明古代艺术的设计知识与技艺如何被制造、传播和使用的问题。通过田野考察发现了以前被忽视的四轮车、鹿车、纸伞、水碓等在生产、生活中的延续与作用,讨论了“设计学”“艺术人类学”以及工艺史资源的转换方式,并将其置于文化生活的历史语境中加以考察。
  第二章“象生与原道”。本章通过处于艺术边缘的象生物、玩具、木版画等小系统,看到了通常被“遮蔽”了的艺术史现象,这些看似日常的、地域的、低俗的、简陋的“小道”,却是顽强地生存于生活之中,构成了中国艺术绵延数千年、弥漫几万里的艺术大链接,影响到经济、文化、艺术、生活以及社会发展之“大道”。
  第三章“艺术的张力”。本章是作者艺术史研究的重要结晶,关于“新设计史观、方法的转向、艺术学历程、价值新视角”的这些论述,不仅仅是关于物质史的研究,更是希望以此为路径,将它们在日常生活、东西文化交流和艺术学科建构中的瑰丽景致,重绘再现,致力于从艺术知识体系的构筑过程,重新思考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创造行为,在生活、社会和文明史上的意义。

作者简介

  李立新,江苏常熟人;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科评议组成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常务副主编;兼任澳门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出版专著5部,其中《中国设计艺术史论》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设计价值论》获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编《造物》丛刊等5种;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民族艺术》《艺术百家》《装饰》等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

目录

目录



物史在田野
论中国古代四轮车及相关问题
鹿车考述
移动与收放
——中国纸伞的结构设计研究
轮音为商杵音角
——景德镇地区水碓实测行记
蚕月祭典
——湖州含山蚕花节考察记行
重构造物的模仿理论:紫砂器形的来源
从“人脸”到“兽面”
——解开六朝瓦当的变脸之谜
一种被忽视的工艺史资源转换方式
——非延续性工艺的再生产研究

象生与原道
论象生
玩物自信:中国民间玩具“玩”的特质
一个民间艺术群体的历史传承
设计寻踪:服务民生
日用作为设计的“原道”
——兼谈“小道致远论”
一千二百年来中国木版画的全面梳理
——张道一先生新著《中国木版画通鉴》读后
孕育紫砂器的土壤
——评《紫砂的意蕴:宜兴紫砂工艺研究》

艺术的张力
中国设计学源流辩
我的设计史观
世纪的丰碑
——《中国当代设计全集》序
设计史研究的方法论转向
——去田野中寻找生活的设计历史
中国艺术学85年历程
张道一:艺术学之子
庞薰琹百年祭
中国工艺美术研究的价值取向与理论视阈
——近年来工艺美术研究热点问题透视
价值论:设计研究的新视角
论苏州美专
百年“南艺”影响中国艺术历史进程的十个事件

精彩书摘

玩物自信:中国民间玩具“玩”的特质

说到玩物,中国人总要搬出“玩物丧志”四个字来,这一警戒格言几乎成为座右铭。该语最早出自《尚书·旅獒》:“不役耳目,百度惟贞,玩人丧德,玩物丧志。”说的是武王胜商后,西方旅国来献大犬獒,武王深爱之,召公认为不可接受,劝武王慎德、明志,谓不被歌舞女色所役使,百事的处理就会适当。戏弄他人,将失去做人的道德,迷恋于玩赏喜欢的东西,以致丧失进取的志向。几千年来,一个“玩”字,在道德、规范、理想上,给人敲响警钟,“玩物丧志”深入到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之中。然而,同一个“玩”字,《周礼》亦有提及:“凡式贡之余财,以共玩好之用。”意为那些九式、九贡的剩余部分, 可用作天子置办玩好之物的开支。可见,周天子虽有太保作《旅獒》篇劝谏,但在玩物方面却未必受到约束。
在古代汉语中,既有“玩忽”“玩弄”“玩狎”“玩火自焚”“玩世不恭”等词语,也有“玩耍”“玩赏”“玩味”“玩乐”“玩笑”“玩意儿” 等词语,先民们一方面对“玩”保持警惕,另一方面却赋予“玩”种种乐趣。在对器物的观赏、耍弄、玩味之中,一个艺术品类——玩具, 由此诞生,其历史可追溯到一万年前。无论是“游戏说”还是“宗教说”,都无法释解玩具产生的根本原因,唯一让人信服的是:玩,是人类的本性。动物也有“玩”的天性,但动物的“玩”只是其生物学上的“玩”,而人类的“玩”却能超越生物性,上升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但是,不知是受“玩物丧志”观念,还是什么其他思想的影响,学者们在讨论中国民间玩具时,不约而同地避开了“玩”——这个玩具最独特的特质,避重就轻地论述所谓玩具的文化特质、玩具的教育特质、玩具的民俗特质,等等。试想,离开了“玩”,玩具将不复存在,那些依附其上的文化、教育、民俗也将荡然无存。吹泥哨、踢毽子、放风筝、抖空竹、推鸠车、拼七巧板、解九连环、插孔明锁……样样都是“玩”。“玩”, 就是玩具的实用功能,由“玩”这一实用性才引申出教育、文化、民俗、益智、艺术与审美性。

一 玩具之玩耍

玩具之“玩”,首要的是玩耍。《说文》释:“玩, 弄也。”玩具的耍弄,是以道具做游戏,这是让人精神愉快、身心康健的创造活动。
近代以来,中国人自己的玩具少了。鲁迅在1934 年写的《玩具》一文中说:

我们中国是大人用的玩具多:姨太太、鸦片枪、麻雀牌、《毛毛雨》、科学灵乩、金刚法会,还有别的,忙个不了,没有工夫想到孩子身上去了……

但是,江北人却是制造玩具的天才。他们用两个长短不同的竹筒,染成红绿连作一排,筒内藏一个弹簧, 旁边有一个把手,摇起来就咯咯地响,这就是机关枪!也是我所见的唯一的创作。我在租界边上买了一个,和孩子摇着在路上走,文明的西洋人和胜利的日本人看见了,大抵投给我们一个鄙夷或悲悯的苦笑。
然而我们摇着在路上走,毫不愧恧,因为这是创作。前年以来,很有些人骂着江北人,好像非此不足以自显其高洁,现在沉默了,那高洁也就渺渺然,茫茫然。而江北人却创造了粗笨的机枪玩具,以坚强的自信和质朴的才能与文明的玩具争。他们,我以为是比外国买了极新式的武器回来的人物,更其值得赞颂的。
提到机关枪,自然回忆起童年时的玩具。印象中我家乡江苏常熟一带供孩童玩的玩具很少,女孩一般踢毽子、跳绳、扔沙包;男孩玩打弹子、拍画片。风筝、陀螺,见过但少有人玩;空竹、鸠车、竹蜻蜓、九连环、七巧板这类玩具是闻所未闻。有些玩具在制作上需一定的技巧,一般孩童不能自制;孩子们只能制作一些极简单的玩具,我儿时就做过四种玩具:滚铁环、纸炮、弹弓和竹弓枪。
我们称滚铁环为“车铁箍”,这是一种男孩子普遍玩的、带有自制性质的玩具。找根粗铁丝,一头弯成钩,另一头插入竹筒当把手。有了这个铁钩,物件才能“车”起来,这个“车”与水车“车水”之“车”相同, 当动词用。铁环无法自制,寻找现成物,一般是废弃不用的马桶箍或浴盆、木桶上用的铁箍。我曾偷偷地从家中大木桶上脱出一只大铁箍,重五六斤,其直径超过我当时的身高,在村中石板路上一路滚过来,声响震天, 引得小伙伴们十分羡慕,大家轮流玩耍。不料有一次滚入河中,我们几个光腚下河,演出了“泗水取鼎”的一幕。此时正值“四清”后期,“文革”始起,山雨已来, 家中大人们正在政治漩涡中挣扎,无暇管教子女。而孩子们在玩耍中却学会了人际交往、速度与平衡技能,也真正锻炼了体能。
纸炮,名副其实:一根炮筒(竹筒),将少许纸放入水中浸泡,用竹筷塞入筒中,再将另一团湿纸用竹筷顶入,当达到一定强度时,前一团纸从竹筒口如炮弹般射出,发出“劈啪”的声响,因此我们把它叫“劈啪枪”。春天来了,可以从树上采摘一些小果子来替代纸,果子大小如黄豆,正圆形,核硬,外层皮略厚,含水分,在竹筒内可压缩,比起纸来射得更远,声音也更响更脆。制作“劈啪枪”十分简易,一段竹筒去两头竹节,再加一根竹筷就算完成,竹筒中空不能过大,过大费纸也无合适的果子,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过小则果子筷子都放不进。还要注意竹筒略大的一头为装入处,略小的一头为出口处。纸炮玩起来有点危险,弄不好会射伤同学眼睛,一般藏在书包内,等放学后在野外再伺机比赛。
玩得最多的是弹弓,我们制作弹弓全用粗铁丝弯成,造型优美。不用树杈做,因为树杈弹弓不好看,也瞄不准。橡皮筋是买来的,包弹丸的那块皮是翻箱倒柜找到的,胡乱剪下一块,常被妈妈发现并训斥一番。口袋里装着弹弓,就像身上带着枪支,脸上神气, 心里得意,但走路却躲躲闪闪,不断地搜寻目标。遇到麻雀,瞄准射击,十有八九射不中,偶有击落,如同现在中了奖一样兴奋。有一次站在天井里射屋檐上流下来的几只麻雀,只听一阵脆响,家中窗户玻璃竟被我击得粉碎。
还做过一种竹弓枪,现在才知道这可能是一种古老的武器,在《吴越春秋》中有《弹歌》一首记录: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按制作方法,“断竹”即截取较粗一节竹竿,一头去节,再在竹筒上劈出窄长形空洞,在空洞对面的恰当处再开出通透窄缝。“续竹”是另劈一条弹性好的竹片,一头插入竹筒有节一端,另一头弯曲成弓形插入下方窄缝处并略有伸出。“飞土”则是在插入窄缝处的弓形竹片前放入弹丸一粒,当瞄准对象后, 上推竹片伸出的部分,使之上升脱出窄缝,弹丸被弓竹击中后急速飞出。“逐肉”即是击中鸟兽作美餐。原始时代的竹弓是一种实用的先进武器,因其生存需要而产生, 因其功效好而使先民们放声歌唱。随着社会发展,竹弓枪用失而艺存,在功能上演变为玩具,失去了“逐肉” 的作用,在艺术上,形式结构没有改变,喜悦之情也一直延续至今。据说,离我家乡不远的江阴,民间还有人原字原句吟唱这首古老的民歌。竹弓枪结构极为简单, 《弹歌》八字颇感古涩,但时隔几千年流传至今,绝无变化。唯其简单,所以复制,因为古涩,才显典雅。
这是我儿时的玩具往事,平平淡淡,有些似乎意思不大,因为其中没有教育与民俗,有些还存有一点危险, 被老师或家长收缴;有些深藏着某些历史文化,当时却浑然不知。但无论哪一种,都给我留下了愉快的回忆。正是在做与玩的耍弄中,度过了那个年代的童年生活。

二 玩具之玩赏

玩具之“ 玩”, 还要认真欣赏。玩具的欣赏有两种: 一是耍弄时的欣赏,如抖空竹、放风筝、打陀螺、放爆竹时的玩赏;还有一种是静止的欣赏,去体验其中有意义的部分。
上面所举五种玩具—— 竹机枪、滚铁环、纸炮、弹弓和竹弓——在玩耍过后,几乎没有什么观赏的价值,空竹、陀螺、跳绳、爆竹等也是如此,只有活动起来,在玩耍中,才能感觉到玩的乐趣。谁会对着一个马桶铁箍、一根绳子、一段空竹细细地欣赏呢? 但是,并非所有的玩具都能做玩耍中动的观赏,如动物、人物玩具、泥公鸡、布老虎、麦秆人、磨喝乐、哨子戏人、惠山泥人等,这些玩具是需要静静地欣赏的。静静欣赏也是玩玩具的一种方式。
公鸡玩具就是其中一景, 人类养鸟历史悠久,自鸟到鸡的演变无可考,想来这是很久远的事了。在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就发现有粗泥质黑陶公鸡,造型圆头尖嘴,凹背翘尾,与矩形陶插板连成一体,可能是构件的装饰部分,还不是独立的玩具,但体态匀称,形神兼备,已具玩赏价值。人们一般喜欢欣赏鸟,为何也欣赏鸡呢?《韩诗外传》卷二称鸡有五德: “首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 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鸡有如此美好德性,当然为人称赞,自然带来对鸡的玩赏。泥公鸡、陶公鸡、瓷公鸡,各种材质、各种造型,个个挺胸昂首,神采奕奕,十分可爱。
磨喝乐是宋代儿童玩具,在南方称“巧儿”,初为七夕节供养的泥塑童子,手捧荷叶,加饰衣裳。据专家考证为释迦牟尼出家前的儿子,名“罗睺罗”,后成释迦十大弟子,排行第一。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陈元靓《岁时广记》、金盈之《醉翁谈录》、吴自牧《梦粱录》和周密《武林旧事》中,均有关于磨喝乐玩赏的记载,如陈元靓记:“天上佳期,九衢灯月交辉,摩睺孩儿,斗巧争奇,戴短檐珠子帽,披小缕金衣,嗔眉笑眼,百般地敛手相宜。转眼底工夫不少,引得人爱后如痴。”可见,两宋时期七月初七乞巧节,最大的明星是磨喝乐,儿童们争相效颦,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磨喝乐玩具,侧是全民玩赏的玩具,无论宫廷、民间、老人、小孩、富贵、平贱,几乎人人赏之。这一点让我们这些现代人颇感惊奇和不解,一个印度沙弥如何成为中国的世俗玩具并玩赏不厌。
哨子戏人出自西安南郊鱼化寨,以戏剧历史人物, 尤以秦腔人物为主要题材,其中有穆桂英、杨宗保、佘太君、王宝钏、薛平贵、包文拯、秦香莲等戏剧人物, 装扮古朴、简练,采掘当地黑土模制成型,形体小巧, 仅一二寸长,烧制后彩绘、罩油、光洁滑润,上有二孔,能吹音响,故又称“泥哨子”“泥叫叫”,但主要还是以观赏为主。这与无锡惠山泥人的手捏戏文相似,惠山的手捏戏文以昆腔戏曲人物为主,是惠山泥人中的“细货”,艺人运用揉、搓、捏、拍、压、插等手法,创造出生动的人物性格,“造化眼前妙,须臾出手中”,真令人叫绝。一南一北两地的泥制戏人玩具,给生活中的人们带来多少精神上的安慰和心理的平衡。
麦秆玩具以天津西郊大节北口村和大寺村的最有名,曾获得过1956 年于莫斯科举行的社会主义国家妇女艺术品博览会金奖。麦秆编织的玩具是当地农民妇女农闲时的一种副业,题材多为生活中的家禽家畜,如鸡、鸭、鱼、狗、猫等,也有花篮、人物之类,可提挂。造型生动,色彩明快,淳朴有趣,一般在庙会上出售,人们赶庙会时都会买一两个回家,送给孩童玩赏。据说已近绝迹,现在大多为模仿绘画的麦秆画,已失去玩具的特点。近来常见一些麦秆圣诞挂件彩球,不伦不类,又略显粗糙。其实西洋麦秆玩具也颇具观赏价值,我于2007 年在德国卡塞尔参观文献展时逛了跳蚤市场,花0.5 欧元购得一个旧的麦秆天使玩具,高6厘米,双翅站立,系一根红绳,可提挂。后去捷克首都布拉格,购得用玉米衣制成的一个吹箫的天使人物玩具,样子生动有趣,一看即是西洋玩意儿。这两件欧洲民间玩具制作精良,但观赏时极难体验其意义,因为感情不同,精神上无法产生共鸣,仅作异国情调赏之。可见玩赏亦应掌握相关知识,当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在不同文化体系内玩物、赏物,才能产生出新的生机来。

三 玩具之玩味

玩具之“玩”,重要的是品味。玩具的品味也有两种:一是对固定的造型细细地体会其中的意味,像前面的磨喝乐、手捏戏人和小天使等;另一种是在摆弄、玩耍活动中体验玩具所具有的趣味、神奇、魔力,如翻花绳、五子棋、七巧板、九连环、叶子戏等。前者是在静止中品味,与欣赏相同;后者在变动中玩味,人掌握着操作的主动性,玩的体验感强,可以说,酸甜苦辣辛, 五味杂陈。
大多数研究者把后一种线类、棋类、板类、环类、牌类玩具,通称为“益智”玩具,意为这类玩具有增益智慧的作用,而实际上,哪一种玩具不具有启迪智力的作用呢?踢毽子不是也要把握节奏,抖空竹更要“扔高”“换手”,即便西瓜灯在古时还玩出斗灯会呢?哪一样玩耍,不锻炼了智力?只是有些玩耍重技巧、难度大;有些玩耍重思考,需要掌握一定规则程序才能玩起来,而且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者极少,因此也引起文人雅士的关注,益智之说才流行开来。但是,美国名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用象牙做了一副七巧板玩,《红楼梦》里林黛玉到宝玉房中解九连环玩,恐怕不能用“益智”二字来解释了。
翻花绳是儿童把线绳绕于手指间“翻股”,挑出种种由线构成的“新花样”的一种游戏,一般不把它当做玩具看。如果翻花绳与七巧板相比——七巧板是利用七块几何形图板来拼排出各种平面图形,翻花绳则是利用一根细细的线绳来构成种种立体图形——两者在玩的方式上相同,翻拼出的造型变化无穷,也都具有“益智”作用。所不同的是,一个是精心设计的道具,一个则是随手可得、玩后即弃的线绳。如果从“益智”作用看,翻花绳随手可玩,普及程度高;从玩的角度看,有单人玩法,有双人玩法,有赢有输,主动性高,体验性强。翻花绳开始的起手式为“面条”,之后就玩出“牛眼”“麻花”“手绢”“酒盅”“龟背”等,低幼的孩童也能玩出“飞机”“渔网”“拉锯”“花瓶”“小鱼” 之类。成人玩则能玩出点味儿来,蒲松龄在《聊斋志异·梅女》中,就有封云亭与梅女因长夜难遣而做交线之戏的描写,交线之戏即为翻花绳,二人“促膝戟指, 翻变久良”,“愈出愈幻,不穷于术。封笑曰:‘此闺房之绝技也。’女曰:‘此妾自悟,但有双线,即可成文,人自不之察耳’”。翻花绳能玩出的线构成主体图形达数千种之多,有些十分复杂,稍不留心,就会陷入死结。
七巧板的名气大,连西方的拿破仑、爱伦·坡、李约瑟都爱不释手,有人还做过大量研究,称之为“东方魔板”。人们如此痴迷于七巧板,不是它能变出千变万化的图形,而是在依照自己的设想摆弄图形时会遇到真正的挑战,并能够体味其中的趣味、神奇和自信,这正是七巧板的魅力所在。
九连环在中国家喻户晓,明清时期“闺妇孩童以为玩具”。而实际上,“上至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妇孺童叟都喜欢玩九连环”。九连环突出的还是个“玩”字,它没有多样的造型,只有固定的形状,直至全部脱解才算最后的成功,因此更强调过程。当解开一个环时, 第二个环当即也可解开,而第三个环如何解,则需玩者寻思一番,每解一环的过程相同,但解下和套上的重复与转换却构成了九连环奥妙无穷的特征。九连环环环相扣,需耐心、时间和勇气,需不断思考和推理,随着玩的次数的增多,对玩的方法、规则、步骤亦有更深的理解,但更多的还是能够在其中体味人生的艰辛。
古时徽州有“九连环调”,在玩九连环时哼唱,借此抒发妇人独守空闺的幽怨、凄苦、渴望和在外经商的丈夫团聚的感情。《坊林集》还记载了龙溪兰姑解九连环的故事:“龙溪兰姑鲍氏女,守节三十年多凄苦,镜里乌云变白发,解尽九环九九数。”长夜难熬,苦海茫茫, 何处是尽头,一次次穿上穿下,一遍遍反复吟唱,“九连环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歌声,让人感到九连环早已不是游戏的玩具,而是时光的消磨、命运的转轮、人生的感伤与希望。正因有此种的体验,九连环才在中国古代经久不衰。

四 玩具之玩乐

玩具之“玩”,是尽情地追求快乐。玩具之玩乐亦有二种:一种是参与体验,在玩耍、欣赏和品味中获得快乐,前面所述皆是;另一种是因其幽默而发笑,以玩具的一些特殊动作而产生有趣、好笑的行为,如拨浪鼓、不倒翁、猴子换草帽等。
拨浪鼓是婴幼儿最爱玩的玩具,因音响声音的节奏而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大孩子看来,拨浪鼓单调乏味,而对于低幼儿童,其娱乐效果不亚于大孩子玩的游戏机。当婴儿哭泣之时,拨浪鼓具有破涕为笑的功能,神奇之处让人难于置信。拨浪鼓历史悠久,用途多样,有礼乐祭祀、货郎商用、孩童玩乐等功能,但唯其玩乐才使拨浪鼓流传至今。拨浪鼓也是人类创造的音乐发声器,最早有在陶质封闭器物内置上弹丸、砂粒,摇动时哗哗作响,专家称“陶响球”,认为是原始乐器,也为史前玩具。自“陶响球”发明以来,音响玩具层出不穷,现在民间还流传一种“叫猫”,泥质,底面糊纸,中间吊棉线一根,线上抹松香,玩弄时,拉线即发“猫叫”声。还有一种“叫蝉”,用竹木材料制成, 取一段小竹筒,略作加工,贴上薄绢作翅膀,在竹筒上穿孔系一细线,细线与另一小木(竹)棒相连,即成“叫蝉”玩具,手持木棒转动,叫蝉就发出音调起伏的鸣叫,极似夏日蝉鸣。在山东高密,民间存有一种“摇鼓”,鼓与杆相连,并装有拨片,摇动时拨片敲击鼓面,发出声响。
不倒翁是妇幼皆知的玩具,其左右摇摆、按捺不倒的滑稽动作让人发笑。不倒翁形似寿星、醉汉、孩童娃娃和戏装七品官员,又称“扳不倒”,其原理是重心低,在竖立时,不倒翁的重心和触点的距离极小,无论怎样拨动,只摇晃而不倒,憨态可掬,滑稽可笑。另一方面,不倒翁“扳不倒”的特征自古以来常被当做庸官、太平官的代名词,清吴梅村有《戏咏不倒翁》诗: “掉首平生半纸轻,一丸封就任纵横。何妨失足贪游

象生:中国古代艺术田野研究志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象生:中国古代艺术田野研究志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

象生:中国古代艺术田野研究志 pdf 下载 mobi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象生:中国古代艺术田野研究志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象生:中国古代艺术田野研究志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读者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象生:中国古代艺术田野研究志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象生:中国古代艺术田野研究志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