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族企业年轻一代状况报告 [Chinese Family Business Young Generation Report]

中国家族企业年轻一代状况报告 [Chinese Family Business Young Generation Repo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家族企业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家族企业
  • 年轻一代
  • 中国经济
  • 企业传承
  • 管理
  • 创业
  • 家族治理
  • 财富管理
  • 商业领袖
  • 社会责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8248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9726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hinese Family Business Young Generation Report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0
字数:495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新版官方调研数据 全国及七省市报告
传承创业接班案例 年轻一代组织名录

内容简介

  《中国家族企业年轻一代状况报告》由全国工商联研究室、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家族企业委员会和多家研究机构及李锦记家族合作完成。该报告展示了中国家族企业年轻一代的现状,并根据调查数据对家族企业年轻一代进行真实客观并相对全面的描述与呈现。该报告中所指的年轻一代主要包括:已完成交接班或已进入传承过程的年轻一代企业家;未开始接班,尚处于培养期的年轻一代;未进入家族企业工作,自主创业的年轻一代企业家。
  《中国家族企业年轻一代状况报告》分为三个篇章,上篇为“报告”,由一份全国性的主报告和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湖北、广东、四川七个省市的分报告组成。撰写单位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中篇为“案例”,由具有代表性的35位年轻一代企业家撰写。他们围绕着企业和文化的传承这条主线,介绍了如何选择接班或创业,以及当时的思想变化和心路历程,让我们知道企业传承不仅是财富和资产的传承,更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核心价值观的承接。下篇为“名录”,汇集全国108个年轻一代企业家组织简况,以供相互交流与学习。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家族企业委员会于2011年、2013年和2015年相继推出《中国家族企业发展报告》《中国家族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中国家族企业传承报告》。此次发布关于中国家族企业年轻一代状况的专题报告,旨在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帮助年轻一代企业家梳理、总结和探索多种创新实践与成功经验,从而促进中国家族企业的健康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家族企业委员会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篇 报告
中国家族企业年轻一代状况报告/ 3
一、基本面貌/ 3
二、企业经营与管理/ 9
三、企业环境与发展战略/ 18
四、政商关系/ 47
五、总结/ 71
中国家族企业年轻一代状况报告(上海市)/ 74
一、基本面貌/ 74
二、年轻一代与家族传承/ 76
三、年轻一代与营商环境/ 81
中国家族企业年轻一代状况报告(江苏省)/ 88
一、基本面貌/ 88
二、经营管理模式与创新/ 94
三、经营环境评价和自我管理能力认知/ 99
四、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预判/ 103
五、经验总结和政策建议/ 107
中国家族企业年轻一代状况报告(浙江省)/ 108
一、总体状况/ 109
二、企业基本情况/ 113
三、企业精神/ 116
四、企业行为分析/ 121
五、企业转型升级/ 126
六、政治联系与创新创业和企业转型/ 132
七、总结/ 137
中国家族企业年轻一代状况报告(山东省)/ 139
一、基本面貌/ 139
二、经济价值观/ 145
三、自我认知/ 150
四、对发展环境的判断及对未来的信心/ 153
五、总结与建议/ 157
中国家族企业年轻一代状况报告(湖北省)/ 160
一、基本面貌/ 160
二、年轻一代与创新升级/ 162
三、年轻一代与“互联网+”/ 166
四、年轻一代政企关系/ 175
五、总结/ 181
中国家族企业年轻一代状况报告(广东省)/ 183
一、基本面貌/ 183
二、家族企业的传承理念/ 185
三、年轻一代成为产业更替生力军/ 187
四、年轻一代的转型得到年长一代理解/ 189
五、年轻一代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90
六、年轻一代的能力建设以市场为导向/ 193
七、年轻一代的知识体系培养/ 194
八、年轻一代的成功归因和国家认同/ 195
九、总结与建议/ 196
中国家族企业年轻一代状况报告(四川省)/ 199
一、基本面貌/ 199
二、政治参与情况和思想状况/ 202
三、互联网与创业升级/ 209
四、结论/ 213

中篇 案例
王敬宇:价值传承者/ 217
毛铁:创新式的传承/ 223
仇兴东:铭记初心,辛以化人/ 227
丛夕乔:磨炼中体会人生/ 231
丛欧阳:走在创业的路上/ 235
冯裕钧:百年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39
朱鼎健:观澜湖 “化传承压力为创新力”/ 243
刘畅:混合式接班的典范/ 248
江安娜:在生活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 253
许华芳:宝龙少帅的传承与创造/ 257
许阳阳:厚积薄发,方能久远/ 264
许志华:匹克国际化路线的远航者/ 268
严竹明:在自我提升中实现理想/ 274
李莉:不断的努力和提升/ 277
李锦记家族:让家族企业代代相传/ 281
杨宗岳:继承创新,共筑梦想/ 289
邱明攀:最好的守业是创业/ 294
张沛、张娅:转型中传承,传承中创新/ 297
0
张思杨:走在继承创新的路上/ 306
张蕴蓝:我就是想把企业做好/ 310
陈元寿:我的创业之路/ 315
陈江坤:商业是一种安全感/ 319
陈美霖:女继承人化解“父业子承”情结/ 323
陈朝宗:开放与分享/ 327
茅忠群:超越传承,仁道经营/ 332
林四南:传承价值,创新价值/ 338
林惠斌:在接班中“用心做事、感恩做人”/ 343
周士渊:爱拼才会赢/ 347
施浩:父亲是我的第一位老师/ 352
陶晓明:这是一个继创者的时代/ 354
谢佳妤:做承上启下的创二代/ 359
谢萌:“从0到1”的创新/ 363
潘亚敏:继创并序的女掌门/ 367
戴梦泽:开启“继创者”之路/ 373

下篇 名录

精彩书摘

看完年轻一代案例的最后一篇文稿,我才准备写这篇名副其实的“后记”。此时,一幅幅年轻而生动的面孔跃然纸上,这就是被社会上一些人称作的所谓“富二代”吗?

“我们的企业还小、我们还没经验、我们还要努力、我们还要多学习……”这是许多年轻一代在和我们沟通时常说的话。言谈话语中,他们显得内敛、谦逊、自省,却不乏进取。

郑州的阮哲在经营几个创新项目,但他婉拒了约稿,他说:“现在还缺少清晰的思路和体会,沉淀沉淀再说吧”;齐齐哈尔百花集团的丛夕乔和丛欧阳兄弟俩在他们的案例中说:“要传承父辈的远大志向和那种刻在骨子里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像父亲一样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江安娜是新疆奥生集团江伟董事长的女儿,她认为:“父辈留下的产业,永远是他们打拼的劳动果实。作为下一代,会带着父辈留下的光环,而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我一直认为,自己拼搏后的果实才是最甜的。”

尽管我们一再对他们说,所提供的案例并非一定都是“高大上”的“好人好事”,而只是自己在传承和创业过程中真情实感的表达。

2010年5月,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家族企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时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庄聪生会长在成立仪式上称,未来5~10年将是中国家族企业传承换代的关键时期。

白驹过隙。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也是家族企业蓬勃成长的历史。老一辈民营企业家筚路蓝缕、胼手胝足,开拓家族事业,完成了财富的原始积累。如今,他们的子女长大成人,越来越多的家族企业已经开始或准备开始两代企业家之间的传承接班,而年轻一代也不负众望,作为一个崭新的社会群体,他们中许多人在市场经济舞台上崭露头角,就赢得一片喝彩。

然而,家族企业年轻一代又属于社会上的特殊群体,正如哈佛大学公开课《公平的起点是什么》提到:“即使是努力本身,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幸运的家庭环境。”因此,他们的一举一动总会招致不同的目光,当然,也不排除有人是戴着有色眼镜。人们在赞扬和羡慕接班有成的青年才俊时,也会对含着银匙的炫富者嗤之以鼻。

当社会还纠缠于所谓“富二代”还是“创二代”的时候,全国工商联研究室主任林泽炎博士提出了“继创者”这一概念,他阐释了家族企业传承作为一种重要社会现象,所应强调的继承与创业的内涵,同时鼓励家族企业自身要将企业传承作为一种具有社会责任的二次创业来看待,从而提醒整个社会,应从建设性角度审视家族企业发展所遇到的这一现实问题。

关于家族企业传承的重要性,有学者认为,大至国家,“如果多家大型企业的交接班都在同时进行,可能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带来系统性风险”;小到企业自身,则意味着重构既有的股权结构和管理权,塑造出新的家族人际关系。因此,如果有相当数量的家族企业在传承中出现“家不和,业不兴”的状况,明显会对企业的持续生存乃至整个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全社会的和谐造成隐忧。

据最新数据显示,老一辈企业家的年龄基本为55岁至75岁,按照传统的60岁退休为界,中国将会有300多万家,也就是有近七成的家族企业面临传承大考,进入关键而危险的代际传承期。无论从时间的紧迫性还是群体的数量看,这在世界范围的企业发展史上都绝无仅有。

与国外家族企业相比,中国家族企业有其自身特点,虽然都很年轻,但悠久的传统文化,对于企业的制度安排、组织规范和经营模式有着决定性影响。就其思想根源而言,与儒家学说和宗族观念有关;就其组织架构而言,由辈分及德才决定的领导层,实施高度集中的决策机制。

纵观家族企业的成长轨迹,尤其在传承期间,具体到家族内部传给谁、传什么和如何传,时常会演绎着所有权人、家族成员和利益相关方的各种博弈,其中既交织着相连的血脉和共事情感,又潜伏着内在的理念和利益冲突。

因此,家族企业的传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处理各种关系的过程,如果从年轻一代的视角出发,起码包括他们与父辈之间的关系;与职业经理人,尤其是与“老臣”之间的关系;与外部社会大环境之间的关系,而在所有这些关系中,首先需要处理好的就是与父辈的关系。

中国家族企业年长一代企业家,多从产业链最低端开始打拼,建基立业,赢得了财富和荣耀,成为大浪淘沙中的佼佼者。尽管在创业初期,他们“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多数人并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在孩子身旁,但在成长中的年轻一代眼里,他们就是英雄,就是传奇。两代人之间存在的是一种亲切而复杂的关系,无论从生活阅历、知识结构,还是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来看,均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故也被称为“熟悉的陌生人”。

和西方家族企业两代人之间提倡的个性自由、彼此尊重不同,中国传统家族中自古有之的父权思想,使得两代人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间,事实上存在着一种并非平等的关系。子女要服从家长,使得年轻一代在成长过程中感到掣肘,充斥着无力感,而企业则是家长的另一个子女,因此一切都要听从家长的。

通常,这种拥有权威的老一辈,往往决定着下一代该做什么,而下一代则希望父辈能够平等对待自己。双方同时又希望对方能够主动为彼此着想,而问题就出在这两代人都没有首先采取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方式与对方沟通。

这就是许多家族企业两代人之间出现的问题所在,一家著名家族企业的接班人,在回顾与父亲共事的痛苦经历时说:“那就好像是一碗米饭里插了两双筷子。”

有没有解决问题的良方呢?拥有先进的企业文化和能够“治未病”的制度安排,在这个时候会发挥积极作用。在这样的家族氛围中,两代人之间的天平会向年轻一代有所倾斜。明智的老一辈清楚地了解两代人之间的不同,他们会放下身段,和下一代一起,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做出一定的调整和改变。

在中国高端厨具行业第一品牌的方太集团,年轻的董事长茅忠群和父亲茅理翔一起创业,却存在着许多理念上的不同。如在做产品转型这一重大决定时,茅老根据以往的经验,要做微波炉,可儿子却提出要做抽油烟机,甚至连品牌都要换掉,究竟该听谁的?按照家族传统,自然要听父亲的。

但当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和中欧商学院的儿子通过考察,拿出科学翔实的调研数据,提出市场上同类产品滴油、漏油、不美观、不安全、吸力不足、噪音过大六大具体问题,从而制定出“高端化、专业化、精品化”三大定位后,开明的茅老接受了儿子的主张。短短几年,茅忠群致力将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管理完美结合,推动商业伦理建设,成就了今天的方太集团。

家族企业要传承,要发展,需要有合格的年轻一代,更需要有合格的老一辈。从那些成功的老一辈身上,我们发现他们充满智慧、善于学习、勇于拼搏、不怕失败,具有企业家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而正是这些品质和精神铸就了他们的事业。

有着129年历史的李锦记家族,已把第五代的李学礼、李学勤、莫礼逊和李学韵这四位“80后”吸收进了家族的决策机构——家族委员会。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李惠森主席说他总是在用“2029”提醒自己,作为第四代成员中年龄最小者,他在2017年已经53岁,到了2029年就到了退休年龄,而家族企业还要延续和发展。

他曾在多个场合谈起对欧洲一位家族企业掌门人的深刻印象,那位没有任何爱好,把全部精力都扑到工作上,一直干到年届九旬的企业家,才终于决定要儿子接班。可儿子的回答却是:尊敬的父亲,我如今已经快70岁了。李惠森主席的言外之意是,他可不愿意做那样的掌门人。他说,李锦记家族委员会的成员资格原本是很严格的,但如果因为第五代年轻且经验不足,就不让他们参与到工作中来,是不利于他们的成长的。至于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那也是成长中的一种收获。

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家族中其他任何力量所不能及的。

上阵父子兵。匹克集团的许景南董事长身体力行,亲自率领两个儿子许志华和许志达,以及他的匹克品牌一齐走上国际体育产业大舞台。他放手让许志华在欧美体育品牌称霸全球的环境下,勇于探索,实现匹克的品牌、资本和市场的国际化,从而搭建起面向全球的经营框架,如今匹克已先后在洛杉矶、马德里和德黑兰等地开设了旗舰店,更有10多个国家开始在奥运会上使用匹克装备,匹克成为签约奥运代表团最多的中国品牌之一,一件获奥运奖牌的战袍还被奥运博物馆收藏。

中国的匹克,已成为实至名归的世界品牌。

我曾有机会和贵州百强集团张之君主席用整个下午品茶聊天,他那宽阔敞亮的书法室静卧在苍绿的群山环抱中。张之君把他的家传心得和管理哲学化作诗句,通过笔墨丹青呈现在一幅幅条幅上,使观者多方位受益。张之君说,这里就是他整天思考问题和习练书法的地方。我知道,他已把董事局主席一职交给了儿子张沛,女儿张娅则担任了集团总裁。

在家族企业委员会举办的多次分享活动中,张之君都会和大家阐述他对传承的观点。他认为,要充分认识到传承是一种自然现象,要自觉、主动交班,早交比晚交好,千万不能病床前交班,遗书交班是最不可取的。那些不能顺利交班的责任多在老一辈,因此,在传承问题上一定要放下身段,多在子女身上找优点,特别是要找出两代人之间的互补优势,与晚辈建立互信和沟通的长效机制,张之君把它概括为“五步曲”:学习培养、授权、分权、放权,最后交权。

在中国内地,家族企业年轻一代多为独生子女,与国外家族企业的大家族与大企业或小企业不同,多呈现为小家族与大企业或小企业的状况,使得他们在“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同时,也需要独自承受众多压力。尤其是在传承和创业阶段,老一辈的殷切期盼与自己的职业选择,常常易使他们陷入两难的旋涡之中。

王敬宇从国外留学归来,并没有回到父亲王立东董事长的承德北雁集团,却留在北京高档写字楼里,成为一名国际咨询公司的高级白领。学识和地域的差距,加大了父子俩心理上的差距,用王立东的话说,他在这段时间与儿子打交道都要“小心翼翼”。

一次,王敬宇的奶奶病重住院,父子俩终于有机会在陪床过程中进行一次长时间的“病床边谈话”。

父亲从自己在小县城开小缝纫店说起,说到深处,父子俩都哭了,由此使王敬宇体会到父辈创业的艰辛和作为独子应尽的责任。如今,雏雁回巢,王敬宇在集团做了实习董事长,而父亲在和他沟通时也会采用“倾听、肯定、建议”的方式,王敬宇有不同意见时,虽然会提出自己想法,但对父亲已决定的事情,他会选择尊重与支持。

年轻一代成功接班,除自身努力外,老一辈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则是打开两代人沟通心灵的万能钥匙。

中联永亨集团位于美丽的厦门,但如今已是董事长助理的林惠斌曾认为这里的生活太过安逸。他回想起当年在美国留学结束前,就毕业后的去向和父亲林瑞龙有过多次谈话,由于他一度想去一线大城市发展,父子俩为此还冷战了很长一段时间。

但有件事对他产生了触动。父亲有一次摔伤了腿,几乎不可能完全康复,而家人怕影响他学业隐瞒了实情,当父亲后来拄着拐杖出现时,看到一直在他面前表现坚强的父亲也有脆弱的一面,他内疚万分。尤其是父亲和他谈起,在从小靠地瓜渣果腹的日子里,自己如何成为村里唯一尖子高中生,并跟随爷爷学木工,由于不甘平凡,又跟随村里长辈外出打工,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但就是凭着这股韧劲,很快开始独立承揽工程,踏上了建筑工程师的道路,并且使自己的公司进入厦门百强企业名单。

听着父亲的创业经历,看到父亲的双鬓已白,林惠斌感到自己已不应是一个任性妄为的稚子。他说,正是因为看到父亲用心血规划的宏伟蓝图,自己才逐渐成为积极的拼图者。他会铭记父亲“用心做事,感恩做人”的教诲,担当起企业和所有员工生计与梦想的责任,为家族也为社会贡献力量。

年轻一代在接掌家族企业后,如何处理好与父辈一起打拼的“老臣”们的关系,同样是一门大学问。因为新的掌门人,对于未来企业发展和转型的预期,往往会与父辈和“老臣”们相对稳健的惯性思维产生冲突。

在九龙长沙湾888号利丰大厦11层一间不算大的办公室,桌子上一摞等身高的中外管理学书籍十分显眼。它的主人是43岁的冯氏家族第四代接班人冯裕钧。

2014年,冯裕钧接任总裁一职。此前,他已经在利丰集团多个部门磨炼了几年,从基层走到统领全局位置的过程中,他察觉到集团出现的一些问题,便试图把从国外学来的最新管理理念,引入有着110年历史的家族企业,例如,他要把过去需6个月才能决策的事情,变为在几个小时内完成。然而,说服那些叔叔伯伯辈的“老臣”谈何容易。

按照冯裕钧在美国工作时的观点,不换思想就换人,但父亲不同意。我曾在其父冯国经任香港贸发局主席时与之相识,这位哈佛博士敦厚尚礼,谈吐儒雅,他身边的人多与他一起工作已达20年之久。

怎么办?冯裕钧于是从美国请来号称“拥抱未来”的奇点大学专家,为公司这些资深的高层管理者授课,尽管结果并非全部随人所愿,但这种借助外力的尝试,使集团朝着他的既定目标一步步前进。如今,冯裕钧已将这家全球最大的传统采购公司,转型为以供应链管理概念运作的现代跨国贸易集团。

在本书案例中,我们看到的年轻一代多是循着接班和创业这条常规路径在奋斗,但这并不排斥其中还有一部分人在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理想选择生活与事业。他们比老一辈接受了更系统的教育,拥有更多彩的经历和更开阔的眼界、更多元的价值观和更丰富的生活乐趣。他们可能会像欧美一些古老家族企业家那样,仅仅持有股权,而把精力放在从事自己所熟悉和喜爱的领域上,例如艺术、教育、慈善、社会活动等,以自己的所长为社会做出贡献。

其实,正是老一辈创造的财富,让他们有了更多的机会来实现自身追求。这对于两代人乃至整个社会而言,都是十分值得欣慰的,同时也体现出财富的价值所在。

安德鲁?卡内基曾说:“那些从经济繁荣中获益最多的人,有义务用他们的财富和才华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家族企业除了产权明晰、注重传承等特点外,履行社会责任也是其应有之义。环顾世界,家族企业大约占据全球企业总数的2/3和全球上市公司的1/3,它们在各自国家贡献着大部分就业岗位和国内生产总值。家族企业得以持续稳定地发展,与家族的一代代人都格外爱惜羽毛的传统价值理念不无关系。

丰田总裁丰田章男在一次听证会的讲话颇具代表性,他说:“正如你们所知,我是丰田创始人的孙子,所有车辆上都印有我的姓氏——丰田。对于我来说,我会比其他人更希望丰田汽车是安全可靠的。”

比丰田讲话更具哲学意味的,还有180多年历史的爱马仕家族名言:“爱马仕不是从父母手里继承来的,而是从子孙手里借来的。”

回望历史,中国的家族企业家也不愧是一个有信仰有追求的群体,他们含辛茹苦、历经磨难,却始终力图将经世济民、实业救国的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更为可喜的是,随着今天千千万万的年轻一代正在成为“继创者”,人们看到的是那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面孔,这一张张面孔所预示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家族企业的成功,更将是一个民族的兴旺和一个国家的繁荣。

前言/序言


《跨越鸿沟:新世纪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与创新实践》 导言:时代的交响与家族的抉择 在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化浪潮与数字化转型的双重驱动下,传统家族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它们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与家族智慧的独特组织形态。然而,随着创始一代的逐渐淡出,一股新的力量——年轻一代——正逐步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是伴随着信息爆炸时代成长的“数字原住民”,他们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和对成功的定义,与父辈有着显著的差异。本书《跨越鸿沟:新世纪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与创新实践》旨在深入剖析这一关键的代际转换时期,探讨年轻一代如何在继承家族基业的同时,激活新的增长动力,并成功驾驭现代商业环境中的复杂性。 本书的写作,立足于对全球多领域家族企业的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结合前沿的管理学理论与社会学观察,构建了一个全面且富有洞察力的研究框架。我们避免了对特定地区或单一行业进行狭隘的解读,而是着眼于全球视野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族企业在面对传承挑战时的共性与特性。 第一部分:代际张力与身份重塑——“守业”与“兴业”的辩证法 家族企业的核心矛盾往往在于“守业”的稳健性与“兴业”的颠覆性之间的永恒拉锯。年轻一代的回归,并非简单地接手既有权力结构,而是一场关于身份认同与领导力重塑的艰难过程。 第一章:继承的重量与自由的渴望 本章首先探讨了年轻一代在接班过程中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他们不仅要面对父辈的期望,还要应对家族内外的审视,以及在外界社会中建立自身专业声誉的必要性。我们详细分析了“理想继承人”这一角色的构建过程,包括他们在海外求学、外部任职经历,如何成为他们未来领导力的基石,以及这种经历与家族传统之间的摩擦点。重点剖析了“空降”与“内部培养”两种模式的优劣,以及如何通过透明化的考核机制来化解潜在的“关系户”质疑。 第二章:价值观的碰撞:效率、风险与社会责任 父辈基于稀缺资源积累起来的“谨慎”与“务实”,与年轻一代对“速度”、“效率”和“社会价值”的追求形成了鲜明对比。本章聚焦于不同代际在企业愿景构建上的分歧。年轻一代更倾向于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标准融入核心战略,视其为提升品牌价值和吸引顶尖人才的关键。我们通过案例研究,展示了如何成功地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传统制造业的运营流程中,实现代际间目标的和谐统一。 第三章:治理结构的再设计:从家法到公司法 成功的传承不仅仅是股权的转移,更是治理模式的现代化。随着家族成员的增加和企业复杂性的提升,传统的“家长式”管理已难以为继。本章详尽论述了如何构建一个适应现代企业需求的治理体系,包括设立独立董事会、家庭议会(Family Council)以及家族办公室(Family Office)的职能划分。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家族情感纽带与专业化管理决策之间的关系,确保治理机制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第二部分:数字化转型与战略重构——拥抱变革的先锋力量 年轻一代普遍具备敏锐的技术洞察力,他们将数字化视为重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杠杆。然而,如何在不颠覆现有成熟业务的同时,有效推动变革,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巨大挑战。 第四章:技术赋能与组织敏捷性 本章深入分析了家族企业在采纳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供应链物联网化)时面临的特有障碍,例如组织层面的抗拒、技术人才的短缺,以及对初期投入回报的不确定性。我们提出了一套“渐进式创新”模型,强调如何通过设立内部孵化器或战略性外部并购,实现对新技术的快速吸收与整合,而非盲目追求“大跃进”。 第五章:重塑客户关系与品牌叙事 新一代消费者更加注重互动性、真实性和体验感。本书展示了家族企业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和内容营销,重新定义其品牌叙事,将“百年传承”的信誉与“现代创新”的活力相结合。我们分析了几个成功案例,它们如何将家族故事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品牌资产,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情感高地。 第六章:全球化视野与跨文化管理 对于许多在全球化进程中起步的家族企业而言,年轻一代通常拥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强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本章探讨了他们如何利用这种优势,拓展新的国际市场,并建立多元化的管理团队。重点讨论了如何平衡对本土文化的尊重与对国际最佳实践的采纳,以构建一个真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组织架构。 第三部分:人本管理与家族资本的永续经营 家族企业的持续成功,最终取决于其“人力资本”和“家族资本”的健康状态。本书最后一部分关注如何培养下一代人才,以及如何维护家族团结,确保财富和价值观的有效传递。 第七章:人才梯队的建设:从“家族优先”到“能力优先” 年轻一代领导者必须果断推行基于能力的继任计划,即使这意味着家族成员可能无法担任关键职位。本章详细阐述了设计科学的“家族成员任职标准”,包括强制性的外部工作经验年限、清晰的绩效评估体系,以及建立退出机制的必要性。同时,我们也探讨了如何通过“非执行性”角色(如在家庭议会中)来保留家族成员对企业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第八章:财富管理与家族凝聚力的维护 财富的传承常常是家族分裂的导火索。本章从家族财富管理(Family Wealth Management)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建立一个专业、透明的财富管理架构,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并有效隔离企业经营风险与家族财富风险。更重要的是,我们强调了“非物质资本”的传承,即家族的使命、道德规范和社区责任感,应通过定期的家族会议、教育项目得以强化,以巩固家族的共同身份。 第九章:危机管理与韧性构建 在动荡的商业环境中,家族企业的韧性至关重要。本章分析了年轻一代在面对突发危机(如公共卫生事件、地缘政治冲突或重大的公关危机)时的反应模式。他们更倾向于快速、透明的沟通和果断的决策。本书总结了一套家族企业特有的危机应对框架,该框架整合了家族的长期承诺与现代风险管理的工具,确保企业能够在逆境中快速恢复并抓住“危机即转机”的机遇。 结语:面向未来的契约 《跨越鸿沟》的最终目标,是为新一代家族企业领导者提供一张清晰的路线图,帮助他们理解继承并非终点,而是创新的起点。本书倡导的不是对传统的彻底抛弃,而是一种深刻的“创造性转化”——在坚守家族核心价值的前提下,以现代化的治理结构和创新的商业模式,确保家族企业在未来数十年乃至数百年中持续繁荣。这是一份献给所有致力于传承与变革的家族企业成员的行动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中国家族企业年轻一代状况报告》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家族传承的经典故事和现实案例。这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因为家族企业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年轻一代的接班和发展,则直接关系到这些企业的未来乃至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我非常好奇,这份报告会从哪些维度来呈现“年轻一代”的状况?是单纯的数据统计,还是深入的质性访谈?我期望它能提供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框架,不仅仅关注年轻一代的“现状”,更能挖掘其“状况”背后的深层原因。例如,他们是否面临着来自父辈的巨大压力?在快速变化的全球经济和技术环境中,他们是否感到力不从心?他们对于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方式,与上一代相比,又有哪些显著的差异?书中是否会探讨他们是如何学习和吸收现代管理知识,又是如何运用到家族企业的实际运营中的?我特别想看到,报告中是否会分析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家族企业中,年轻一代所面临的具体挑战的差异性。此外,我对报告中关于“创新”和“国际化”的探讨也充满期待。年轻一代通常拥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强的学习能力,他们是否正在为家族企业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企业进行战略转型和升级?这份报告,我预感,将是理解中国经济转型期一个重要群体的关键钥匙。

评分

“中国家族企业年轻一代状况报告”——这个书名本身就点燃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在中国,家族企业往往承载着几代人的梦想与心血,而年轻一代的崛起,更是牵动着企业乃至整个经济体未来的神经。我迫切想知道,这份报告究竟会触及哪些核心议题。是关于他们面对的巨大财务压力?是关于他们在创新与守旧之间的艰难抉择?抑或是关于他们如何处理与父辈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洞察,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现状的描述。比如,报告是否会分析年轻一代在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应用等新兴技术领域,如何引领家族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他们是否具备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战略眼光和全球资源整合能力?我希望这份报告能够揭示出,这些年轻一代不仅仅是被动地继承,更是在主动地塑造和变革。我甚至猜测,书中可能会包含一些关于他们如何平衡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如何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讨。总之,我期待的是一份能够让我对中国家族企业的未来充满信心的报告,一份能够展现年轻一代智慧、勇气和担当的报告。

评分

《中国家族企业年轻一代状况报告》这个标题,让我立刻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作为一名对社会现象观察敏锐的读者,我一直在思考,那些肩负着家族使命的年轻人们,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他们是否像媒体常描绘的那样,被宠坏、不思进取,还是有着不同于我们刻板印象的另一面?我猜这本书不会简单地给出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而是会呈现出一种复杂而真实的面貌。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年轻一代在面对“接班”这一人生重大议题时的心理挣扎和情感考量。他们是否会因为对家族责任的承担而牺牲个人兴趣?他们是否会在实现自我价值和满足家族期望之间挣扎?我希望报告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访谈内容,让我们听到这些年轻人的心声,了解他们是如何在传统价值观和现代社会思潮之间找到平衡的。另外,我还好奇书中是否会分析,在信息爆炸和全球化浪潮下,年轻一代是如何重塑家族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的。他们是否会引入更先进的技术,更扁平化的管理结构,以及更具包容性的企业价值观?这份报告,我期待它能像一面镜子,照见中国家族企业年轻一代的真实生存图景,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经济的下一代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中国家族企业年轻一代状况报告》。作为一个对商业世界和中国社会变迁感兴趣的人,我一直很好奇,那些继承了家族企业的年轻一代,他们现在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和机遇?他们是否还在坚持传统的家族经营模式,还是在尝试创新和改革?这本书的标题直接触及了这个核心问题。想象一下,那些在舒适环境中长大,但肩负着家族重担的年轻人,他们的想法、他们的压力、他们的雄心壮志,都应该在这份报告里有所体现。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描绘出这些年轻一代的画像,他们是如何看待父辈的成就,又是如何规划自己未来的道路的。是会选择“守业”,还是会大胆地“创二代”?他们是如何平衡家族期望与个人理想的?他们的教育背景、国际视野、以及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都会对家族企业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我猜想,书中应该会包含大量的案例研究,通过这些鲜活的例子,让我们看到不同家族企业中年轻一代的真实生存状态。或许会有一些令人欣慰的成功故事,展现了年轻一代如何将家族企业带入新的高度,也可能有一些令人唏摸的挑战,揭示了传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难题。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名字已经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阅读来深入了解这个群体。

评分

《中国家族企业年轻一代状况报告》这个名字,立刻让我联想到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画卷。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家族企业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年轻一代的接棒,更是决定着这些企业能否焕发新生、实现可持续发展。我非常好奇,这份报告究竟会提供哪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信息。是关于他们对于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与颠覆?是关于他们如何应对来自外部的激烈竞争?亦或是关于他们在企业内部的权力交接和管理风格上的创新?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深入了解年轻一代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抱负、他们的迷茫、他们的坚持。我期待看到,报告中是否会深入分析,在信息时代和全球化背景下,年轻一代是如何学习、成长,并最终承担起家族企业重任的。他们是否会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工具,来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传承”这一复杂议题的探讨,年轻一代是如何理解父辈的期望,又如何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这份报告,我预感,将会是一次深刻的社会观察,一次对中国经济下一代领导者的深度解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