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到宇宙尽头

漫步到宇宙尽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然 著
图书标签:
  • 科幻
  • 宇宙
  • 哲学
  • 漫步
  • 思考
  • 未来
  • 星际
  • 探索
  • 想象力
  • 孤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35792365
商品编码:12264578183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作  者:李然 著作 定  价:48 出 版 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7年05月01日 页  数:263 装  帧:平装 ISBN:9787535792365 1.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优选。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专家团推荐科普读物。继《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之后,科普物理泛大众级读物。
2.英国皇家学会牛顿访问学者,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星云人才计划研究员,《星际穿越》联合翻译,知乎物理学领域很好回答者李然,揭示漫步宇宙,探寻时空真相之书。
3.霍金:我们看到的从很远星系来的光是在几百万年之前发出的,在我们看到的很圆的物体的情况下,光是在80亿年前发出的。这样当我们看宇宙时,我们是在看它的过去。
4.爱因斯坦:宇宙中很等 推荐序
自序
第1站 从太阳开始的征途
第2站 璀璨的银河
第3站 膨胀中的宇宙
第4站 宇宙诞生
第5站 黑暗的世界
第6站 宇宙的尽头
第7站 太阳系的诞生
第8站 漫游于太阳系深处
第9站 火星计划
第10站 更快的星舰
第11站 太阳系外的世界
第12站 探寻地球以外的生命
第13站 黑洞、虫洞和高维世界
第14站 来自遥远时空的引力波。

内容简介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午9点零7分,苏联的东方1号飞船发射升空,抵达300公里高的轨道,并绕地球一周, 这是人类DI一次飞出大气层,进入太空。此时距离人类DI一次发明比空气重,而能飞离地面的机械,才过去了58年。
8年后,美国的阿波罗11号飞船将地球人送到了38万公里之外的星球――月球。
再一个8年后,人类发射了两艘旅行者号飞船,这是人类历目前ZUI快的飞行器。
今天,旅行者1号已经飞离了太阳风的疆域,进入了恒星际空间中。
海涅说过:星星们高挂空中,千万年一动不动,彼此在遥遥相望,满怀着爱的伤痛。所以这本书中带领大家去认识和了解的,正是我们存在的宇宙中的星星们的美丽与哀愁。
地球是一个很小的舞台,我们的世界,从诞生以来就一直围绕着一个巨大的火球年复一年地转动,永不止息。在浩瀚的宇宙背景下,我们如一粒尘埃,悬浮在一束阳光之中。 李然 著作 李 然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星云人才计划研究员
英国皇家学会牛顿访问学者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成员
北京大学天文系博士
《星际穿越》联合翻译
翻译的作品《星际穿越》曾获“2015很好科普图书”“第十一届问津图书奖”等多个奖项
知乎ID:狐狸先生
知乎“天体物理”领域很好回答者
知乎“盐CLUB”荣誉会员     地球绕着太阳转
    我们的世界,从诞生以来就一直围绕着一个巨大的火球年复一年地转动,永不止息。
    这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人类从地球获得的经验恰恰与此相反――大地似乎才是亘古不变、稳定不动的,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划分日夜。太阳的地位在古代神话中也有所反映,它往往扮演了一个对人世重要但对天庭无关紧要的角色。例如,在希腊神话中,太阳仅仅是阿波罗(Apollo)手中的金球;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太阳也不过是天神的马车上的车轮。在人类的日常经验中,太阳和月球的大小似乎相差不多。这也对人类认识太阳和地球的关系造成了障碍。人们自然而然会觉得太阳和月球是地位类似的天体,因为从视觉上来说,它们都在离地球差不多遥远的地方。
 &nb;等 欣闻狐狸先生要出书了!狐狸先生是李然兄在知乎上的昵称。
作为狐狸先生在国家天文台的同事,我加入天文台时间稍晚,大约只有4年光景。不过大家都是年轻人,年龄相仿,所以我们时常在天文台每日咖啡休息时间无所顾忌地聊天辩论,了解到狐狸先生读书很多,文笔也很不错,不过很多之前仅仅是耳闻。和狐狸先生熟知还是缘起大约两年前《星际穿越》一书的翻译,当我们在一个月内筋疲力尽地赶完正文翻译的时候,出版社又告诉我们需要赶着翻译完原作者为中文版专门写的序,原作者基普索恩教授的文风简洁,狐狸先生自告奋勇地承担了此责任,不仅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翻译,而且相得益彰的翻译文字将原作者的写作风采展示出来,印象很是深刻。
我们都是国家天文台的研究人员和学生导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尽管都会分别指导自己的学生做科研,但是通常因为没有任何的教学责任(只是近才在国科大任教),所以也会有很多的自由时间。当在大家科研闲暇之等
《星海拾遗》 目录 引言 第一章:微观宇宙的奇迹 1.1 原子之舞:生命的基石 1.2 分子的和谐:从水到DNA 1.3 细胞的奥秘:微观世界的生命体 1.3.1 细胞膜的屏障与沟通 1.3.2 细胞核的指挥中心 1.3.3 细胞器的精妙协作 1.3.4 能量的工厂:线粒体的秘密 第二章:生命之歌:地球的演进 2.1 生命的起源:从化学到生物 2.1.1 原始汤的假说 2.1.2 RNA世界的可能性 2.1.3 深海热泉的生命摇篮 2.2 生物大爆发:物种的多样性 2.2.1 寒武纪的生命革命 2.2.2 从海洋到陆地的征服 2.2.3 恐龙的时代与灭绝 2.3 人类的诞生:智慧的曙光 2.3.1 灵长类的演化之路 2.3.2 直立行走的意义 2.3.3 火的使用与大脑的飞跃 第三章:行星的低语:太阳系的奥秘 3.1 太阳的家园:我们的小宇宙 3.1.1 水星的炙热与孤独 3.1.2 金星的温室效应与谜团 3.1.3 地球的蓝与绿:生命的家园 3.1.4 火星的红色沙漠与水的痕迹 3.2 巨行星的壮丽:气态的巨人 3.2.1 木星的大红斑与磁场 3.2.2 土星的光环与卫星 3.2.3 天王星的侧身与冰冷的奥秘 3.2.4 海王星的风暴与深蓝 3.3 小天体的舞蹈:矮行星与小行星带 3.3.1 冥王星的降级与存在 3.3.2 小行星带的起源与组成 3.3.3 彗星的冰封旅程 第四章:星辰大海:银河系的壮阔 4.1 恒星的诞生与死亡:宇宙的循环 4.1.1 星云的孕育 4.1.2 主序星的燃烧 4.1.3 红巨星的膨胀与白矮星的熄灭 4.1.4 超新星的爆发与中子星的诞生 4.1.5 黑洞:宇宙的终极吞噬者 4.2 恒星的家族:星团与星系 4.2.1 疏散星团与球状星团 4.2.2 星系的形态:旋涡、椭圆与不规则 4.2.3 银河系:我们的家园星系 4.2.3.1 旋臂的分布与太阳的位置 4.2.3.2 中心黑洞的引力影响 4.3 宇宙的尺度:光年的概念与距离 第五章:宇宙的脉搏:从大爆炸到暗能量 5.1 大爆炸的余晖:宇宙的开端 5.1.1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证据 5.1.2 元素的丰度与大爆炸模型 5.2 宇宙的膨胀:哈勃定律的启示 5.2.1 星系退行的现象 5.2.2 宇宙年龄的估算 5.3 宇宙的组成:可见物质与暗物质 5.3.1 暗物质的引力效应 5.3.2 暗物质的探测难题 5.4 宇宙的加速膨胀:暗能量的谜团 5.4.1 超新星观测的证据 5.4.2 暗能量的本质猜想 5.4.3 宇宙的未来命运:大撕裂还是大收缩? 第六章:地外生命的探索:我们是孤单的吗? 6.1 宜居行星的条件:寻找另一个地球 6.1.1 恒星类型与行星轨道 6.1.2 液态水的存在 6.1.3 大气层的保护 6.2 系外行星的发现:望远镜的眼睛 6.2.1 凌星法与径向速度法 6.2.2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贡献 6.2.3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展望 6.3 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概率与猜想 6.3.1 德雷克方程的思考 6.3.2 微生物生命的可能性 6.3.3 高等智慧生命的可能性 第七章:物理学的边界:探索未知 7.1 量子力学的奇妙世界 7.1.1 量子叠加与纠缠 7.1.2 量子隧穿效应 7.1.3 量子计算的未来 7.2 相对论的宇宙观 7.2.1 时间膨胀与长度收缩 7.2.2 引力波的探测 7.2.3 黑洞与虫洞的推测 7.3 统一场论的追求:物理学的圣杯 7.3.1 量子引力理论的探索 7.3.2 弦理论与M理论 7.4 宇宙的终极问题: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结语 引言 自古以来,人类的目光便不曾停留在脚下的土地,而是仰望星空,试图理解那片浩瀚无垠的黑暗中闪烁的点点星光。它们是什么?它们离我们有多远?宇宙的边界又在哪里?这些问题如同古老的谜语,激发着一代又一代的探索者,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星海拾遗》并非一本描绘宏大宇宙征途的冒险史诗,它更像是散落在宇宙角落里的点点滴滴的智慧碎片,是人类对自身所处宇宙系统性、多维度观察与理解的梳理。它试图从最微观的粒子世界,循序渐进地带领读者,认识生命的起源与演化,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行星家园,进而放眼浩瀚的星辰大海,感受银河系的宏伟,最后触碰宇宙的终极奥秘,以及人类对地外生命的无限遐想。 本书将带领您穿梭于原子、分子、细胞的微观奇迹之中,感受生命在最基本构成单元上的精妙运作。我们将追溯生命在地球上漫长而曲折的演化历程,从最初的化学反应如何孕育出第一个生命体,到生命的“大爆发”如何催生出令人惊叹的多样性,再到人类如何凭借智慧与适应能力,在地球上占据一席之地。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我们所属的太阳系,探寻从炙热的水星到冰冷的特普尔,以及那些壮丽的巨行星和它们的众多卫星。每一颗行星,都如同一个独特的窗口,向我们揭示着太阳系形成与演化的不同侧面。 本书的重心将更多地放在对恒星、星系乃至整个宇宙的理解上。我们将探索恒星从诞生到死亡的完整生命周期,理解它们如何成为宇宙的“炼金炉”,为宇宙播撒元素。我们将一同走进我们所在的银河系,感受其旋转的旋臂,了解其庞大的规模,并进一步思考宇宙的起源,从“大爆炸”的理论框架出发,理解宇宙的膨胀,以及暗物质和暗能量这些神秘的组成部分,它们如何塑造着宇宙的现在与未来。 当然,任何对宇宙的探索,都无法回避一个终极的问题:在这广袤的宇宙中,我们是孤单的吗?本书也将探讨寻找地外生命的可能性,从宜居行星的条件,到系外行星的发现,再到对地外生命存在概率的理性思考,激发读者对宇宙中其他生命的无限憧憬。 最后,我们将触碰现代物理学的前沿,量子力学与相对论所描绘的奇特宇宙图景,以及科学家们为寻求统一场论所付出的不懈努力。这些前沿的理论,虽然深奥,却为我们理解宇宙的本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星海拾遗》的目的是以一种亲切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将科学的知识与哲学的思考融为一体。它鼓励读者保持好奇心,不畏惧复杂的概念,并相信科学探索永无止境。这是一场思想的漫游,一次对未知世界的温柔叩问,希望它能点燃您心中那份对宇宙的敬畏与探索的热情。 --- 第一章:微观宇宙的奇迹 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在肉眼无法企及的尺度上,隐藏着令人叹为观止的复杂与和谐。生命的构成,宇宙的运作,都源于最基本粒子的互动。本章将带领我们深入微观世界,揭示原子、分子和细胞这三个层面的奇妙之处,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感知世界的基石。 1.1 原子之舞:生命的基石 原子,作为物质最基本的构成单元,并非像古希腊哲学家所设想的那样是不可分割的。现代科学已经揭示,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种类。例如,一个质子的原子是氢,两个质子的是氦,以此类推。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它们之间的静电吸引力将电子束缚在原子核周围,形成特定的电子轨道。 原子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处于永恒的振动之中。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运动,遵循着量子力学的规则,呈现出概率分布的特性,而不是固定的轨道。这种“原子之舞”,看似微不足道,却是化学反应的根源。原子通过得失电子或共享电子,形成化学键,从而组合成更复杂的物质。碳原子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形成四种化学键,并与其他碳原子形成长链或环状结构,这是构成生命有机物的核心。氧、氢、氮、磷、硫等元素,与碳协同作用,构成了生命有机体的骨架和功能单元。 理解原子的结构与性质,是理解整个化学世界的基础。元素的周期表,便是原子性质周期性规律的直观展现。每一列(族)的元素,都拥有相似的价电子排布,从而表现出相似的化学性质。这种规律性,使得科学家能够预测新元素的性质,并设计各种化学合成。 1.2 分子的和谐:从水到DNA 当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分子。水分子(H₂O),看似简单,却是生命存在不可或缺的物质。其独特的极性,使得它成为一种优良的溶剂,能够溶解各种离子和极性分子,为生命活动提供了介质。水分子之间的氢键,赋予了它较高的表面张力、沸点和熔点,这些特性对于维持地球生命至关重要。 生命体内的绝大多数物质,都是复杂的有机分子。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脂类构成细胞膜和储存能量,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执行者,而核酸(DNA和RNA)则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DNA(脱氧核糖核酸),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其结构更是精妙绝伦。它是一个双螺旋结构,由四种碱基(腺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鸟嘌呤G)以特定的顺序排列组成。碱基之间的配对规律(A与T配对,C与G配对),如同编码的语言,记录着生命体的所有遗传信息。通过DNA的复制和转录,这些信息得以一代代传递,并指导着蛋白质的合成,最终决定了一个生物体的形态、功能和特性。DNA的发现,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它为我们揭示了生命的奥秘提供了最深刻的线索。 1.3 细胞的奥秘:微观世界的生命体 如果说原子是生命的基石,分子是生命的构成单元,那么细胞就是生命的独立王国。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绝大多数生命体都由细胞组成。即使是单细胞生物,如细菌和酵母菌,也能够独立完成新陈代谢、生长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1.3.1 细胞膜的屏障与沟通 细胞被一层称为细胞膜的脂质双层结构所包裹。这层膜并非完全封闭的屏障,而是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它允许有益的物质进入细胞,同时将有害的物质阻挡在外,并将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出。细胞膜上镶嵌着许多蛋白质分子,它们扮演着信号接收器、离子通道和物质转运载体的角色,使得细胞能够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流和物质交换,维持细胞内部的稳态。 1.3.2 细胞核的指挥中心 对于真核细胞(如动植物细胞和真菌细胞)而言,细胞核是其最重要的细胞器之一。它被双层核膜包裹,内部含有细胞的遗传物质DNA。DNA在细胞核内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并且通过基因的表达,控制着细胞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细胞核就像是细胞的“指挥中心”,负责储存、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并调控着细胞内绝大多数生命活动。 1.3.3 细胞器的精妙协作 除了细胞核,真核细胞还拥有多种其他功能的细胞器,它们协同工作,共同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 线粒体: 被称为细胞的“能量工厂”,通过细胞呼吸作用,将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产生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ATP(三磷酸腺苷)。 内质网: 一个由膜构成的网状结构,参与蛋白质的合成、折叠和修饰,以及脂质的合成。 高尔基体: 负责对内质网合成的蛋白质和脂质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分拣和包装,然后将它们运送到细胞内的其他部位或分泌到细胞外。 溶酶体: 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够分解细胞内的衰老细胞器、异物以及细胞不需要的物质,维持细胞的清洁。 核糖体: 负责根据mRNA的指令,合成蛋白质。 1.3.4 能量的工厂:线粒体的秘密 线粒体之所以被称为“能量工厂”,是因为它通过一种称为“细胞呼吸”的复杂生化过程,将食物分子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细胞可以直接利用的能量形式。这个过程主要包括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三个阶段。 在线粒体内部,特别是在其内膜上,存在着一系列的电子传递链。当电子通过这些传递链传递时,会释放出能量,这些能量被用来将质子(H⁺)从线粒体基质泵入膜间隙,形成质子浓度梯度。随后,质子通过一种叫做ATP合酶的酶复合体流回基质,其能量驱动ATP合酶将ADP(二磷酸腺苷)和磷酸结合,生成大量的ATP。 值得注意的是,线粒体本身拥有自己的DNA,称为线粒体DNA(mtDNA),并且能够进行自我复制。科学家们普遍认为,线粒体起源于一种被早期真核细胞吞噬的古老细菌,这种共生关系最终促成了真核细胞的形成。这种“内共生理论”,是理解真核细胞起源的关键。 从原子到分子,再到精妙的细胞,微观世界的这些奇迹,不仅构成了我们身体的物质基础,也为地球生命的繁荣奠定了根基。它们是宇宙赋予生命最精巧的设计,是理解生命与宇宙关系不可或缺的起点。 ---

用户评价

评分

《漫步到宇宙尽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并没有从一个静态的宇宙模型出发,而是带领我们进行了一场动态的、不断演化的宇宙之旅。我被书中关于“宇宙网”的描述所深深吸引,作者将浩瀚的宇宙描绘成一张巨大的、由暗物质和星系组成的网,这张网的结构如此复杂而又优美,让我不禁感叹宇宙的鬼斧神工。他详细介绍了暗物质在宇宙结构形成中的关键作用,以及我们是如何通过引力透镜效应来探测它的存在的。书中关于“星系碰撞”的描写,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两个星系相互吸引、相互撕扯的壮观景象,以及碰撞后产生的新的宇宙结构。这种宏大的宇宙尺度上的相互作用,让我感受到了宇宙的强大生命力。而且,作者在分析这些现象时,并没有忽略细节,他会详细解释其中的物理机制,例如恒星的形成、行星的演化等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宇宙并非静止不变,而是时刻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各种力量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着我们今天所见的宇宙。

评分

《漫步到宇宙尽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阅读乐趣。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生动,他并没有使用枯燥的科学术语,而是用一种充满想象力和探索精神的语言,带领我们一起探索宇宙的奥秘。我被书中关于“恒星的生命周期”的描述深深吸引,作者从恒星的诞生,到其经历漫长的燃烧,最终走向死亡,整个过程被描绘得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他详细解释了不同类型的恒星,以及它们在演化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变化,例如,红巨星、白矮星、中子星等等。书中关于“星系的碰撞与合并”的讲解,也让我大开眼界,它描绘了星系之间相互吸引、相互融合的壮观景象,以及这种过程对宇宙结构演化的影响。这种宏大的宇宙尺度上的相互作用,让我感受到了宇宙的无限可能。而且,作者在讲解的过程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宇宙学最新研究进展的介绍,例如,关于系外行星的探测,以及对宇宙生命起源的探索,这些都让我对宇宙的未来充满了好奇。

评分

我不得不说,《漫步到宇宙尽头》这本书是一场真正的智力冒险。我被作者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他没有选择枯燥的讲授,而是将我们置身于一个不断变化的宇宙图景之中。从微观的粒子世界,到宏观的星系聚集体,他都能够游刃有余地进行切换,并巧妙地将它们联系起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时空弯曲的描述,作者用一种近乎魔术的语言,解释了引力如何影响光线的传播,以及黑洞边缘的奇异现象。这让我对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书中关于宇宙的“大尺度结构”的讨论,让我看到了宇宙并非随机的,而是存在着某种秩序和规律,比如星系的长城和空洞,这些都让我惊叹于宇宙的宏伟和复杂。而且,作者并没有回避科学的未知领域,而是坦诚地讨论了我们目前的局限性,以及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的方向。这种诚实的态度,反而让我觉得这本书更加可信。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例如,宇宙是否有边界?时间是否真的存在?这些哲学层面的探讨,与科学事实的结合,让这本书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它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引发深刻思考的人生哲学指南。

评分

这本《漫步到宇宙尽头》真的是我最近读过最令人惊叹的书了。刚拿到它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以为又是一本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充其量能给我一些宇宙常识的碎片。然而,从翻开第一页开始,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将那些宏大到难以想象的宇宙概念,变得触手可及,甚至充满了生命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黑洞的部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公式和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形象的比喻和设想,让我仿佛能“看到”黑洞的引力如何扭曲时空,物质如何被撕裂,以及信息悖论带来的哲学思考。更绝的是,作者在描述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时,一点也不枯燥,而是将数亿年的时间尺度,浓缩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坐在书桌前,而是坐在一艘飞船上,穿梭于星云之间,亲眼见证恒星的诞生与死亡,星系的碰撞与融合。那些关于暗物质和暗能量的讨论,也让我对宇宙的构成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我们所能观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既有严谨的科学内核,又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哲思的深度。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自身的存在,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它不仅仅是关于宇宙的知识,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理解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我们对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评分

《漫步到宇宙尽头》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几年来读过的最令人振奋的读物之一。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多维度的宇宙图景。我被书中关于“宇宙的膨胀”和“红移现象”的描述深深吸引,作者用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解释了宇宙是如何从一个微小的奇点,膨胀到如今如此浩瀚的规模。他详细分析了我们如何通过观测星光的红移来推断星系的运动速度,以及这种现象与宇宙膨胀之间的关系。书中关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讲解,也让我大开眼界,它仿佛是宇宙大爆炸留下的“余晖”,记录着早期宇宙的温度和密度信息。作者对这些信息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并据此推测了宇宙的年龄和构成。这种通过观测微弱信号来窥探宇宙起源的方式,让我感到无比神奇。而且,作者在讲解的过程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宇宙学最新研究成果的介绍,例如,关于引力波的探测,以及对暗能量性质的探索,这些都让我对宇宙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必须承认,《漫步到宇宙尽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宇宙的认知。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出色,他能够用一种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方式,将那些最宏大、最抽象的宇宙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宇宙的无限性”和“宇宙的有限性”的讨论,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带领我们一起进行了一场关于空间和时间的哲学探索。他提出了各种可能的宇宙模型,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这种开放性的讨论,激发了我更强的思考。书中关于“量子力学在宇宙学中的应用”的讲解,也让我印象深刻,它揭示了在微观尺度上,宇宙是如何展现出其奇特的量子性质的。这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让宇宙显得更加神秘和迷人。而且,作者在讲解的过程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宇宙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例如,哈勃定律的提出,以及对宇宙加速膨胀的观测,这些发现,都为我们认识宇宙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评分

我必须承认,《漫步到宇宙尽头》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我本来以为会看到一堆我看不懂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数学模型,但事实是,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充满了文学的浪漫主义色彩。他能够将那些最抽象、最难以理解的宇宙学概念,用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在解释宇宙膨胀的时候,他用了“宇宙橡皮筋”的比喻,瞬间就让我明白了那种空间延展的感觉。还有关于大爆炸的讨论,他没有仅仅停留在事件本身,而是深入探讨了其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以及我们如何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窥探那遥远的过去。这本书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宇宙终极命运的思考。他并没有给出任何确定的答案,而是带领读者一起进行了一场关于“热寂”、“大撕裂”甚至“大坍缩”的假想旅行,这种开放性的讨论,反而激起了我更强的求知欲。我甚至开始想象,如果人类真的能够实现星际旅行,我们所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会是怎样的。书中关于费米悖论的探讨,更是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我们是否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如果不是,那些潜在的文明又在哪里?这本书真的让我感觉,自己的思维被极大地拓宽了,原本以为固定的认知边界,在阅读的过程中被不断打破,又被重新构建。它让我意识到,宇宙的奥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美妙得多。

评分

《漫步到宇宙尽头》这本书,让我彻底颠覆了我对宇宙的刻板印象。我曾经以为,宇宙就是一片冰冷、寂静的虚无,而这本书则向我展示了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变化的奇妙世界。作者的笔触如同画笔,为我描绘了一幅幅令人惊叹的宇宙画卷:从炽热的恒星诞生之地,到黑暗的星际空间,再到神秘的黑洞边缘,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令人着迷的细节。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星际尘埃”和“分子云”的描述所打动,它们看似不起眼,却是孕育新星系的摇篮,是生命起源的重要物质来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介绍这些天体,而是讲述了它们的故事,它们如何从混沌中诞生,又如何经历漫长的演化。书中关于“宇宙风”和“超新星爆发”的描写,也让我感受到了宇宙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剧烈变化,这种力量之宏大,足以让人类自身的渺小感油然而生。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让我们感到绝望,反而通过对这些宇宙现象的深入解读,让我们看到了宇宙的规律性和秩序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人类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宇宙这个宏大体系中的一部分,我们的存在,也与宇宙的演化息息相关。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敬畏之心。

评分

我不得不说,《漫步到宇宙尽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思维盛宴。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吸引人,他能够将那些最抽象的科学概念,用最形象、最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仿佛置身于宇宙的某个角落,亲眼目睹着那些令人惊叹的宇宙奇观。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宇宙常数”的讨论,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深入探讨了它在宇宙膨胀和结构形成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它所引发的一些关于宇宙命运的思考。书中关于“视界问题”的解释,也让我大开眼界,它揭示了我们对于宇宙的观测范围是有限的,而宇宙本身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广阔得多。这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思考,让我感到无比兴奋。而且,作者在讲解的过程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宇宙学发展史的故事,例如,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是如何一步步揭示宇宙奥秘的,这些故事,让这本书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数科学家智慧的结晶。

评分

我最近有幸读到了一本《漫步到宇宙尽头》,这绝对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这本书的作者拥有极其高超的叙事技巧,他能够将那些最深奥的物理学原理,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出来,而且,他并没有因此牺牲科学的严谨性。我尤其欣赏他关于“时间旅行”和“多重宇宙”的探讨,这些科幻小说中常见的概念,在这本书中被赋予了扎实的科学依据,让我不禁为之着迷。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各种理论模型,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可能性和局限性,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科学实验室,亲手触摸着宇宙的奥秘。我特别喜欢他关于“虫洞”的想象,他不仅描述了虫洞的理论基础,还设想了人类如何利用虫洞进行星际旅行的场景,这真是太令人兴奋了!这本书让我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原本觉得遥不可及的科学,现在变得如此鲜活和有趣。而且,作者在讲解的过程中,还穿插了许多引人入胜的宇宙历史故事,比如对早期宇宙的猜想,以及我们如何通过研究古老星系来推测宇宙的起源。这些故事,让原本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我简直无法自拔。

评分

还没有看,但是应该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

书不错,图文并貌,孩子很喜欢,字体大小也合适,就是赠品不实用。

评分

六一活动超便宜,是正版,纸张也不错。

评分

很不错的读物,全彩,非常吸引人

评分

还没看,略微翻了一下,值得收藏和阅读,特别是对这方面有兴趣爱好的读者

评分

一直在京东买书,喜欢这里的便捷,优惠和快速,全部是精品,喜欢,下次还会光顾。

评分

给孩子买的科普书,不都是全彩的,但包装物流印刷都很好,而且京东打折力度大。超赞!

评分

是一本天文爱好者进一步了解天体知识的图书

评分

不想到宇宙尽头看美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