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分析化学(第2版)》第1版1986年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荣获第二届国家高等学校教材二等奖,
《分析化学(第2版)》是参照高等学校工科类与理科类《分析化学》教学大纲编写的,以定量分析为主要内容。
《分析化学(第2版)》第2版在第1版的基础上,根据多年来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适当精简了化学分析的份量,增加了仪器分析和定量分析中分离方法的内容,并采用法定单位制。
《分析化学(第2版)》共十三章,包括绪论、滴定分析法概述、酸碱滴定法、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和数据处理、配位滴定法、沉淀测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电位分析法、光度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流动注射分析法、气相色谱分析法以及分析化学中的分离方法。每章后附有思考题、习题和习题答案。书后有十个附录,收集了分析化学中的常用数据。
《分析化学(第2版)》读者对象:化学、化工、生物、材料和环境等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工厂和科研单位从事分析工作的人员。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2 定量分析方法
一、化学分析法
二、仪器分析法
3 化学分析过程
一、取样
二、试样的分解
三、测定方法的选择和干扰的消除
四、测定
五、计算及数据处理
第二章 滴定分析法概述
1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
2 滴定分析法对反应的要求
3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一、基准物质
二、标准溶液的配制
三、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4 活度、活度系数和平衡常数
一、离子的活度和活度系数
二、活度常数、浓度常数和混合常数
5 滴定方式和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思考题
习题
第三章 酸碱滴定法
1 酸碱反应
2 水溶液中酸、碱的强度
一、pX值
二、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
三、共轭酸碱对的Ka和Kb的关系
四、酸和碱的强度
3 不同pH溶液中弱酸(碱)各种型体的分布
一、分析浓度与平衡浓度
二、不同pH溶液中酸(碱)各种型体的分布
三、浓度对数图
4 酸、碱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
一、物料平衡、电荷平衡、质子平衡
二、酸、碱溶液[H+]的计算
三、浓度对数图解法求溶液的pH值
5 酸、碱缓冲溶液
一、缓冲溶液的pH值
二、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三、标准缓冲溶液
6 酸碱指示剂
一、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二、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三、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四、混合指示剂
7 滴定过程中溶液pH值的变化规律
一、强碱滴定强酸
二、强碱滴定一元弱酸
三、强酸滴定弱碱
8 指示剂的选择和终点误差
一、指示剂的选择和终点误差
二、终点误差的计算方法
三、用浓度对数图求终点误差
四、酸碱滴定可行性的判断
9 多元酸(或碱)和混合酸的滴定
一、强碱滴定多元酸
二、强碱滴定混合酸
10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一、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二、应用举例
11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
一、溶剂的分类
二、物质的酸碱性
三、非水滴定
思考题
习题
第四章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和数据处理
1 误差的分类,准确度与精密度
一、误差的分类
二、准确度与精密度
三、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关系
2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一、频数分布
二、正态分布
三、标准正态分布
四、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
3 有限次测量数据的统计处理
一、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二、置信度和置信区间
三、t一分布
四、测定数据的评价
4 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
一、分析化学中对准确度的要求
二、分析准确度的检验
三、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5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一、有效数字
二、有效数字的修约
三、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思考题
习题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1 概述
2 配合物的稳定性
一、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二、配合物的累积稳定常数
三、副反应对EDTA与金属离子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3 配位滴定法原理
一、滴定曲线
二、配合物条件常数和金属离子浓度对滴定突跃的影响
三、金属指示剂
四、终点误差
五、配位滴定可行性的判断
六、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
4 混合离子的滴定
一、控制溶液的pH值进行分别滴定
二、利用掩蔽和解蔽的方法
三、选用其它配位剂作滴定剂
5 配位滴定的方式和应用
一、滴定方式
二、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三、应用举例
思考题
习题
第六章 沉淀测定法
1 沉淀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一、沉淀的活度积、溶度积和溶解度
二、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2 沉淀的形成和沉淀的沾污
一、沉淀的形成
二、沉淀的沾污
三、沉淀沾污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3 沉淀条件的控制
一、晶形沉淀的沉淀条件
二、无定形沉淀的沉淀条件
三、均匀沉淀法
4 有机沉淀剂的应用
5 重量分析法
一、概述
二、沉淀重量法的分析过程
三、对沉淀形式的要求
四、对称量形式的要求
五、沉淀重量法应用举例
6 沉淀滴定法
一、摩尔(Mohr)法——铬酸钾作指示剂
二、佛尔哈德(Volhard)法——铁铵矾作指示剂
三、法扬司(Fajans)法——吸附指示剂
四、银量法的应用
思考题
习题
……
第七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八章 电位分析法
第九章 光度分析
第十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第十一章 流动注射分析法
第十二章 气相色谱分析法
第十三章 分析化学中的分离方法
附录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本书是参照高等学校工科类与理科类《分析化学》教学大纲,作为工科偏理的分析化学教材编写的。本书的内容曾在清华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系各专业及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环境保护专业试用过多次,经过修改、补充后写成的。
本书以定量分析为主要内容。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酸碱滴定法”、“络合滴定法”等部分作为定量分析的入门,作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阐述,以期学生打下比较扎实的分析化学理论基础,并建立正确的学习分析化学的方法;为开阔学生的思路,介绍了诸如图解法求溶液pH值及酸碱滴定法的终点误差、运用副反应处理复杂平衡体系问题的方法等。另外,考虑到理科专业还要学习《仪器分析》课程,仪器分析部分仅编入了电位分析法、比色分析法和分光光度法。
分析化学实验是分析化学课程的重要环节,学时数多于讲课。为此,由谈慧英同志编写了《分析化学实验》一书,与本书配套使用。关于定量分析实验的基本操作、仪器的校正方法和部分有关实验原理等内容均在该实验材料中详述,不再重复。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教研组同志们的支持和关心。许多教学中的经验,如内容的选择,深度和广度的确定,讲课和习题课、实验的配合等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和数据处理、络合滴定法、比色分析法和分光光度法等三章分别由谈慧英、郁鉴源同志编写了初稿,全稿完成后,他们又仔细阅读,并一起讨论,进行了认真的修改。郑用熙、李隆弟、陈德朴同志曾分别对部分章节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郭日娴同志作了全书的习题,并对习题提出了修改意见,在此谨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编写本书时,参考了国内外的分析化学教材和专著,并从中得到了启发和教益。
由于编者的能力和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出现缺点和错误,热忱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古代天文学与哲学思想的演变的专著的详细简介。 --- 星辰的低语:古代文明中的宇宙秩序与人类心智的构建 作者: [此处可设想一位具有深厚历史学和天文学背景的学者笔名,例如:埃利亚斯·凡·德·胡克] 出版社: [此处可设想一家专注于学术专著的大学出版社或历史文献研究机构] 页数: 约 780 页(正文,不含索引与附录) 装帧: 精装,附带天文图表复刻插页 ---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跨学科的宏大叙事,深入剖析了从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记录到古希腊的理性思辨,再到中华文明的独特天象观测体系中,古代人类如何理解、解释并构建他们所处的宇宙图景。它并非单纯记录天体运行的机械史,而是聚焦于天文学如何作为一种核心的哲学、宗教和社会组织工具,塑造了早期文明的认知结构和权力形态。 我们试图揭示,在科学方法论尚未完全确立的时代,星辰的运动如何被解读为神谕、预兆,以及这种解读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历法制定、农业周期、乃至王权的合法性。全书以严谨的史料考证为基石,辅以对古代符号学和宇宙观的深入阐释,力求描绘一幅由“天象”编织而成的古代世界图景。 核心论点与结构 本书分为五大部分,层层递进,探讨了从朴素的观测到复杂的理论构建的漫长历程: 第一部分:原初的凝视——天象的物质化与神圣化 本部分追溯了人类最早对天空的关注。我们分析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遗迹(如巨石阵、或更早期的东亚祭祀地基)中可能蕴含的指向特定天象(如至点或分点)的结构意义。 巴比伦的泥板: 详细考察了汉谟拉比时代及更早期的占星术(Astrology)与早期天文学(Astronomy)的界限模糊性。重点分析了“七星神祇”的对应关系,以及他们如何利用对行星的精确预测来巩固祭司阶层的知识垄断。 埃及的星象历法: 探讨了天狼星偕日升与尼罗河泛滥之间的内在联系,阐释了这种周期性观测如何催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成熟太阳历。我们将讨论托勒密和卡诺普斯(Canopus)在埃及宗教宇宙论中的地位。 第二部分:轴心的构建——早期文明的时间计量与空间定位 时间是宇宙秩序在人类社会中的投影。本部分重点比较了四大古文明在历法系统上的根本差异及其背后的世界观差异。 中国古代的“天圆地方”与“浑天说”的萌芽: 深入研究了《尚书·尧典》的文本,辨析其中记载的“四时”与“岁差”的早期痕迹。我们考察了西周至春秋时期,观象台(如灵台)的设置如何成为国家权力运作的核心枢纽。重点比较了浑天说与盖天说的早期形态及其对早期几何学发展的隐性影响。 玛雅的复杂历法交织: 考察了“长纪历”、“卓尔金历”和“太阳历”三套系统的精密交错,强调了玛雅祭司对“周期终结”的执念,这与美索不达米亚的实用主义观测有所不同,体现了对时间本质的形而上学探索。 第三部分:希腊的转向——从神话到形式的跃迁 这是全书论述的转折点。本部分探讨了古希腊哲学家如何将观察到的现象转化为抽象的、可逻辑推导的数学模型。 毕达哥拉斯的和谐之音: 探讨了数字与天体运动之间的神秘联系如何催生了球体和圆形运动的观念。我们分析了这种“完美几何”的信仰如何成为日后托勒密体系的理论基础,即使它与实际观测存在偏差。 亚里士多德的宇宙层级: 详细解读了《形而上学》与《天论》中关于“以太”、“本动者”以及“同心天球”的理论。重点阐释了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例如“自然位置”的概念)如何为他的宇宙模型提供了哲学上的刚性支撑,使得地心说在随后的近两千年里难以撼动。 希帕克斯与托勒密的精算: 考察了从“本轮均轮”模型到最终的《至大论》(Almagest)的演进。我们不仅仅是描述模型,而是探讨了托勒密是如何通过引入“偏心”和“本轮之本轮”等数学工具,成功地在不抛弃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前提下,达到了惊人的观测精度。 第四部分:天人感应的调和与冲突 本部分探讨了科学理性与传统信仰在不同文化中如何共存或产生张力。 占星术的社会功能: 比较了罗马帝国晚期、印度笈多王朝以及中国汉代占星术的社会功能差异。占星术如何从简单的吉凶预测,演变为复杂的个人命运论,以及它对政治决策的影响。 异端与正统: 分析了在某些历史时期,挑战主流宇宙观(如挑战地心说或浑天说)的尝试是如何被主流哲学或宗教体制视为对“宇宙秩序”本身的反叛。 第五部分:遗存与影响——古代模型的深层印记 最后一章总结了古代天文学思想的遗产,及其对后世科学、艺术和文学产生的持久影响。 探讨了古代的“宇宙人”概念(如普世性、秩序性)如何渗透到文艺复兴前欧洲的“宏观宇宙学”中。 分析了阿拉伯学者(如海什木、比鲁尼)对希腊模型的继承、修正与传播,强调了这一“知识桥梁”的重要性。 本书特色 1. 跨文化比较视角: 避免将古希腊体系视为“唯一的”先进路径,而是平等地考察了东方(中国、印度、玛雅)与西方文明在解决同一宇宙学难题时的不同路径与哲学根基。 2. 符号与结构分析: 深入挖掘古代天文图谱、神话叙事中隐藏的宇宙结构暗示,揭示天象观测如何成为早期社会心智的“蓝图”。 3. 细致的史料重读: 对《汉谟拉比法典》中的占星记录、中国古代的《石氏星表》、以及希腊的几何学手稿进行了细致的、非现代化的重读与解读。 本书适合历史学、科学史、哲学史、考古学以及古代天文学爱好者深入研习。它带领读者回到人类心智的黎明,去理解,在没有望远镜和精密仪器的时代,人类如何凭借肉眼和逻辑,试图将浩瀚的星空纳入有限的思维框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