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 第6版 网络简介

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 第6版 网络简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里克·格拉齐亚尼(Rick Graziani),艾伦·约翰逊(Allan Johnson) 著,思科系统公司 译
图书标签:
  • 思科
  • CCNA
  • 网络基础
  • 网络技术
  • 入门
  • 教程
  • 网络简介
  • 第6版
  • IT技术
  • 计算机网络
  • 网络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7453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0963
品牌:异步图书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是思科网络技术学院CC NA路由和交换课程中“网络简介”课的官方补充教材。
本课程介绍了因特网和计算机网络的架构、结构、功能、组件和模型。IP编址的原理以及以太网概念、介质和操作的基础知识的介绍为读者选修其他CCNA路由和交换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完本课程之后,读者将能够搭建简单的LAN,完成基本的路由器和交换机配置,以及实施IP编址方案。
本书旨在作为方便的案头参考书供学生随时随地使用,以巩固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学习时间。
本书的特色有助于读者将重点放在重要概念上,从而成功地完成该课程的学习。

内容简介

思科网络技术学院项目是Cisco公司在全球范围推出的一个主要面向初级网络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项目,旨在让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先进的网络技术知识,为互联网时代做好准备。
《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 第6版 网络简介》是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网络简介课程的配套教材,由思科讲师编写。本书侧重于实际应用,同时让读者获得必要的技能和经验,从而能够设计、安装、运营和维护中小型企业以及企业和服务提供商环境中的网络。
《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 第6版 网络简介》从基本的概念开始,循序渐进地介绍各种主题,可帮助读者全面认识网络通信。本书共11章,主要内容包括网络的基础知识、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协议与通信、网络访问、以太网、网络层、IP编址、对IP网络划分子网、传输层、应用层、构建小型网络配置等。此外,本书每章后还提供了复习题,并在附录中给出答案和解释。
《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 第6版 网络简介》作为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的指定教材,将为读者选修其他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的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可为读者获得CCENT和CCNA路由和交换认证做准备,适合准备参加CCNA认证考试的读者阅读,也适合各类网络技术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里克·格拉齐亚尼(Rick Graziani)在加利福尼亚州阿普托斯的卡布利洛学院教授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网络课程。Rick在任教之前,曾在Santa Cruz Operation、Tandem Computers、Lockheed Missiles和Space Corporation的信息技术领域工作,他拥有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蒙特里湾计算机科学与系统理论学士学位。Rick还担任思科网络学院课程工程小组课程开发人员。

艾伦·约翰逊(Allan Johnson)于1999年进入学术界,10年后作为业主(经营者),他致力于他喜欢的教学事业。在职业培训和发展中,他获得工商管理学硕士和教育硕士。他有7年的时间在高中教授CCNA课程,他也在得克萨斯州科珀斯克里斯蒂的戴奥玛技术学院教授CCNA和CCNP课程。2003年,Allan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CCNA教学支援小组的工作,为全球的网络学院教员提供服务,并开发培训材料。他现在是思科网络学院的全职课程开发人员。

目录

第 1章 探索网络 1
学习目标 1
1.0 简介 1
1.1 全球连接 1
1.1.1 当今网络 1
1.1.2 提供网络资源 3
1.2 LAN、WAN和Internet 5
1.2.1 网络组件 6
1.2.2 LAN和WAN 11
1.2.3 Internet、内联网和外联网 13
1.2.4 Internet连接 14
1.3 作为平台的网络 16
1.3.1 融合网络 16
1.3.2 可靠网络 17
1.4 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 21
1.4.1 新趋势 21
1.4.2 家庭网络技术 23
1.4.3 网络安全 25
1.4.4 网络架构 26
1.5 总结 27
检查你的理解 28
第 2章 配置网络操作系统 30
学习目标 30
2.0 简介 30
2.1 IOS训练营 30
2.1.1 Cisco IOS 30
2.1.2 访问Cisco IOS设备 32
2.1.3 导航IOS 34
2.1.4 命令结构 36
2.2 基本配置 39
2.2.1 主机名 39
2.2.2 限制对设备配置的访问 40
2.2.3 保存配置 42
2.3 地址方案 45
2.3.1 端口和地址 45
2.3.2 配置IP地址 47
2.3.3 检验连接 49
2.4 总结 50
检查你的理解 50
第3章 网络协议和通信 52
学习目标 52
3.0 简介 52
3.1 通信规则 52
3.2 网络协议和标准 57
3.2.1 协议 57
3.2.2 协议簇 60
3.2.3 标准组织 66
3.2.4 参考模型 69
3.3 网络中的数据传输 72
3.3.1 数据封装 72
3.3.2 数据访问 74
3.4 总结 79
检查你的理解 79
第4章 网络访问 82
学习目标 82
4.0 简介 82
4.1 物理层协议 82
4.1.1 物理层连接 83
4.1.2 物理层的用途 85
4.1.3 物理层的特征 87
4.2 网络介质 90
4.2.1 铜缆 90
4.2.2 UTP布线 95
4.2.3 光纤布线 98
4.2.4 无线介质 103
4.3 数据链路层协议 104
4.4 介质访问控制 108
4.4.1 拓扑 108
4.4.2 WAN拓扑 110
4.4.3 LAN拓扑 112
4.4.4 数据链路帧 116
4.5 总结 120
检查你的理解 121
第5章 以太网 123
学习目标 123
5.0 简介 123
5.1 以太网协议 123
5.1.1 以太网帧 124
5.1.2 以太网MAC地址 127
5.2 LAN交换机 133
5.2.1 MAC地址表 134
5.2.2 交换机转发方法 143
5.2.3 交换机端口设置 145
5.3 地址解析协议 147
5.3.1 MAC和IP 147
5.3.2 ARP 148
5.3.3 ARP问题 158
5.4 总结 159
检查你的理解 160
第6章 网络层 162
学习目标 162
6.0 简介 162
6.1 网络层协议 162
6.1.1 通信中的网络层 162
6.1.2 IP协议的特征 164
6.1.3 IPv4数据包 167
6.1.4 IPv6数据包 168
6.2 路由 171
6.2.1 主机路由方式 171
6.2.2 路由器路由表 173
6.3 路由器 177
6.3.1 路由器的组成部分 177
6.3.2 路由器的启动过程 181
6.4 配置思科路由器 184
6.4.1 配置初始设置 184
6.4.2 配置接口 187
6.4.3 配置默认网关 189
6.5 总结 191
检查你的理解 192
第7章 IP编址 194
学习目标 194
7.0 简介 194
7.1 IPv4网络地址 194
7.1.1 二进制与十进制转换 194
7.1.2 IPv4地址结构 202
7.1.3 IPv4单播、广播和组播 206
7.1.4 IPv4地址类型 210
7.2 IPv6网络地址 214
7.2.1 IPv4问题 214
7.2.2 IPv6编址 216
7.2.3 IPv6地址类型 218
7.2.4 IPv6单播地址 222
7.2.5 IPv6组播地址 233
7.3 验证连接 234
7.3.1 ICMP 234
7.3.2 测试和验证 237
7.4 总结 240
检查你的理解 240
第8章 对IP网络划分子网 242
学习目标 242
8.0 简介 242
8.1 对IPv4网络划分子网 242
8.1.1 网络分段 243
8.1.2 对IPv4网络划分子网 245
8.1.3 对/16和/8前缀划分子网 253
8.1.4 按照要求划分子网 257
8.1.5 可变长子网掩码的优势 260
8.2 编址方案 265
8.3 IPv6设计注意事项 267
8.4 总结 270
检查你的理解 271
第9章 传输层 273
学习目标 273
9.0 简介 273
9.1 传输层协议 273
9.1.1 数据传输 273
9.1.2 TCP和UDP简介 278
9.2 TCP和UDP 285
9.2.1 TCP通信进程 285
9.2.2 可靠性和流量控制 290
9.2.3 UDP通信 294
9.2.4 TCP或UDP 296
9.3 总结 297
检查你的理解 298
第 10章 应用层 300
学习目标 300
10.0 简介 300
10.1 应用层协议 300
10.1.1 应用层、表示层和会话层 300
10.1.2 应用程序协议如何与用户应用程序交互 303
10.2 常用应用层协议和服务 306
10.2.1 Web和电子邮件协议 306
10.2.2 IP编址服务 310
10.2.3 文件共享服务 316
10.3 总结 318
检查你的理解 318
第 11章 构建小型网络 319
学习目标 319
11.0 简介 319
11.1 网络设计 319
11.1.1 小型网络中的设备 319
11.1.2 小型网络应用程序和协议 323
11.1.3 扩展为大型网络 326
11.2 网络安全 328
11.2.1 安全威胁和漏洞 328
11.2.2 网络攻击 330
11.2.3 网络攻击缓解 334
11.2.4 设备安全 336
11.2.5 备份和恢复配置文件 339
11.3 网络测试与验证 344
11.3.1 ping命令 344
11.3.2 traceroute和tracert命令 348
11.3.3 show命令 350
11.3.4 主机和IOS命令 354
11.3.5 调试 359
11.4 网络故障排除 360
11.4.1 故障排除方法 360
11.4.2 排除电缆和接口故障 362
11.4.3 故障排除场景 364
11.5 总结 367
检查你的理解 368
附录 “检查你的理解”问题答案 371
数据包在网络中传递的奇妙旅程:揭秘现代通信的底层逻辑 想象一下,您轻点鼠标,一封邮件便跨越千山万水,瞬间抵达远在另一端的友人手中;您在网络上搜索信息,海量数据如潮水般涌来,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一切的背后,是一套精密而高效的运作体系——网络。它无处不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乃至整个世界的运转方式。然而,在每一次顺畅的连接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技术奥秘?数据如何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穿梭,保证信息的准确与安全? 本书将带您踏上一段深入理解现代网络构建与运行原理的探索之旅。我们不会止步于表面的“连接”概念,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数据在网络中传递的每一个环节,揭示那些至关重要的底层技术和协议。本书旨在为那些对网络世界充满好奇,渴望了解其“如何工作”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尽的指引。无论您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初学者,对信息技术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还是希望提升自身技术认知以更好地应对数字化挑战的专业人士,都能从中获益。 从比特到信息:数据在网络中的演变 在我们深入探讨网络机制之前,首先需要理解信息是如何被转换成网络能够理解和传输的形式的。现代通信的基础是数字信号,也就是由0和1组成的比特流。任何形式的信息,无论是文本、图像、音频还是视频,都需要被编码成比特流才能在网络上传输。这个过程涉及到编码、解码、压缩等一系列技术。 在网络层面,数据并不会以原始的比特流形式直接发送。为了实现高效、可靠的传输,数据会被分割成更小的单元,这些单元被称为“数据包”或“帧”。每个数据包都携带着必要的信息,使其能够被正确地路由到目的地,并在目的地被重新组装成原始信息。这个数据包的构建与拆解过程,是网络通信的核心机制之一。 网络设备的身份与职责:构建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石 网络并非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它是由一系列硬件设备相互连接、协同工作而构成的。这些设备如同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交通管理者、路牌指示员和收费站,它们各自承担着特定的职责,共同确保数据流的畅通无阻。 路由器(Router): 路由器是网络中至关重要的“交通指挥官”。它的主要任务是在不同的网络之间转发数据包。想象一下,如果您要从一个城市寄一封信到另一个城市,邮局会根据信封上的地址,决定将其送往哪个中转站,最终到达目的地。路由器正是扮演着这个“中转站”的角色,它根据数据包中的目标IP地址,选择最佳的路径将其转发到下一个网络,直至抵达最终目的地。路由器的智能在于其能够动态学习网络拓扑,并根据网络状况调整转发策略,以实现最快的传输速度和最高的可靠性。 交换机(Switch): 如果说路由器是连接不同网络的“桥梁”,那么交换机则是连接同一网络内部设备的“交通枢纽”。在您家里的局域网,或者一个办公室内部,多台电脑、打印机、服务器等设备通过交换机连接起来。交换机能够学习到连接在其上的设备的MAC地址(物理地址),并根据 MAC 地址将数据帧精确地转发给目标设备,避免了数据在网络中不必要的广播,大大提高了局域网的通信效率。 集线器(Hub): 与交换机不同,集线器是一种更原始的网络连接设备。它接收到数据帧后,会将数据“广播”给所有连接到它的设备,无论目标设备是谁。这种工作方式效率低下,容易造成网络拥堵,在现代网络中已基本被交换机取代。 网卡(NIC - Network Interface Card): 网卡是计算机连接到网络的最末端设备,它负责将计算机内部的数字信号转换成网络可以传输的电信号或光信号,并将接收到的网络信号转换回计算机可以理解的数字信号。每一块网卡都有一个全球唯一的MAC地址,这是其在局域网中进行通信的身份标识。 接入点(Access Point - AP): 在无线网络的世界里,接入点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将无线设备(如手机、笔记本电脑)连接到有线网络,使我们能够摆脱线缆的束缚,享受便捷的无线通信。 网络协议:数据通信的通用语言 在复杂多变的通信环境中,如果没有一套共通的规则和标准,数据将无法被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网络协议正是这套“通用语言”,它规定了设备之间如何进行通信、如何传输数据、如何处理错误等等。就像人类交流需要共同的语言一样,网络设备之间也需要遵循相同的协议才能顺畅地“对话”。 IP协议(Internet Protocol): IP协议是互联网的核心协议之一,它负责为数据包分配唯一的IP地址,并负责在不同网络之间寻址和路由数据包。IP地址就像是网络设备在互联网上的“门牌号”,它标识了设备的身份和位置。IP协议的工作方式是“无连接”的,它不保证数据包一定能到达目的地,也不保证数据包的到达顺序。 TCP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为了弥补IP协议的不足,TCP协议应运而生。TCP协议提供了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数据传输服务。在传输数据之前,TCP会与对方建立一个连接,确保数据包的顺序、完整性,并能处理数据包丢失或损坏的情况。您可以将TCP想象成一个严谨的快递员,在寄出包裹前会与收件人确认信息,寄出后会跟踪包裹状态,确保包裹安全送达。 UDP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 相对于TCP的严谨,UDP协议则更加“高效”。UDP协议提供的是一种“无连接”的不可靠数据传输服务。它不建立连接,也不保证数据包的顺序和可靠性,因此传输速度更快。UDP常用于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例如在线视频直播、语音通话等,因为即使偶尔丢失一两个数据包,对整体体验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HTTP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当您在浏览器中输入网址,然后按下回车键,您的浏览器就会通过HTTP协议向Web服务器请求网页内容。HTTP是用于在Web服务器和浏览器之间传输超文本数据的协议。它定义了请求和响应的格式,确保您能够在屏幕上看到丰富的网页内容。 DNS协议(Domain Name System): 我们通常使用易于记忆的域名(如www.example.com)来访问网站,而不是一串复杂的IP地址。DNS协议扮演着“互联网电话簿”的角色,它将域名解析为对应的IP地址,从而让我们的设备能够找到正确的服务器。 网络结构与模型:理解分层通信的智慧 为了更好地组织和管理网络通信的复杂性,工程师们提出了分层模型。这些模型将复杂的网络功能分解成一系列独立的层,每一层都负责特定的功能,并且只与相邻的层进行交互。这种分层结构带来了诸多好处,包括简化设计、提高灵活性、促进标准化以及便于故障排除。 OSI七层模型(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Model): OSI模型是一个理论性的参考模型,它将网络通信划分为七个逻辑层,从物理层到应用层。虽然在实际应用中,TCP/IP模型更为普遍,但OSI模型为我们理解网络通信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框架。 TCP/IP四层模型(或五层模型): TCP/IP模型是目前实际应用中最广泛的网络模型,它将网络功能划分为四个或五个层级,分别是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这个模型是互联网通信的基石。 理解这些分层模型,有助于我们理解数据包是如何从一个应用层发起,经过一层层的封装,最终在物理介质上传输,并在目标设备上层层解封,最终被应用层读取的过程。 安全:守护网络通信的重任 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窃听、篡骗、篡改等风险。因此,各种安全机制被引入到网络通信中。 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通过算法将明文数据转换成无法直接阅读的密文,只有拥有密钥的接收方才能将其解密。这能够有效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身份认证: 身份认证机制用于验证通信双方的身份,确保您正在与合法、可信的实体进行通信,而非伪装者。 防火墙(Firewall): 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它监控进出网络的流量,并根据预设的安全规则阻止未经授权的访问。 未来展望:持续演进的网络世界 网络技术一直在快速发展,从早期的拨号上网,到今天的万兆宽带,再到未来的5G、6G,以及物联网(IoT)、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网络正变得越来越智能、越来越普及、越来越不可或缺。本书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这个精彩纷呈的网络世界的大门,让您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下,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所洞察。 踏上这段探索之旅,您将不仅能够理解“为什么”网络如此重要,更能深入理解“如何”实现这一切。通过对数据包传输过程的细致剖析,对关键网络设备的职能认知,对协议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网络模型的掌握,您将构建起一套坚实的网络技术基础,为您的数字化学习和工作之旅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它对网络基本概念的讲解,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效果。我之前尝试过阅读一些网络相关的技术文章,但往往因为缺乏基础知识,读起来很吃力,很多时候都不知道他们在讲什么。而《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 第6版 网络简介》这本书,恰好弥补了我这方面的不足。它没有直接深入到复杂的路由协议或者安全机制,而是从最基础的“网络是什么”、“数据如何传输”这样最根本的问题入手。我喜欢它那种抽丝剥茧般的讲解方式,把复杂的网络世界分解成一个个易于理解的小模块。书中的插图和图表,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那些原本只存在于理论中的东西,变得触手可及。比如说,在讲解TCP/IP模型的时候,它不会直接罗列各个层次的功能,而是通过一个发送邮件的例子,一步一步地展示数据在各个层次上的封装和解封过程。这种“情景式”的学习方法,让我更能体会到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朴实,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者腔调,感觉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耐心细致地在指导你。

评分

我原本对网络技术领域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完全是从零开始。接触到《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 第6版 网络简介》这本书,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一开始,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担心自己会看不懂,结果出乎意料。书中的语言非常通俗易懂,没有使用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使有,也会在后面给出清晰的解释。它不像一些学术性的书籍那样,上来就堆砌理论,而是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出发,引导我们去思考网络是如何工作的。例如,在讲解IP地址的时候,它没有直接讲二进制和十六进制的转换,而是通过类比现实生活中的门牌号和邮政编码,让我们更容易理解IP地址的作用和分配机制。我最看重的是,这本书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晰,每一章的知识点都承接前一章,层层递进。读完一章,我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知识得到了积累和提升,而不是那种“读完一章等于没读”的感觉。书中穿插的练习题和思考题,也是帮助巩固知识的利器。它们不像考试题那么有压力,更像是一种引导,促使我去主动思考和应用所学的内容。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培养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评分

我本身对IT领域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但苦于缺乏系统性的学习路径。这次接触到《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 第6版 网络简介》,感觉像是找到了一个理想的起点。《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 第6版 网络简介》这本书,它并没有上来就讲授各种高深的网络技术,而是从最基础的网络概念开始,非常循序渐进地带领读者进入这个领域。我喜欢它那种“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从最简单的“什么是网络”讲起,然后逐步介绍各种网络设备、传输介质,以及数据在网络中是如何流动的。书中大量的图例和示意图,对于我这样视觉型学习者来说,简直是救星。很多时候,文字的描述可能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但看到图示,很多概念就立刻清晰了。我特别欣赏它在讲解基础协议时,并没有过于深入的技术细节,而是侧重于让读者理解其核心功能和作用。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它帮助我建立起了一个关于网络的基本认知框架,让我知道在庞杂的网络技术中,哪些是属于基础,哪些又是进阶。这本书的编排也很合理,每一章的内容都不算太长,读起来不会感到有压力。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对于正在构建个人技术知识体系的我来说,简直是一场及时雨。我一直对网络的世界充满好奇,但总觉得缺乏一个系统性的入门指导。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晦涩,要么内容零散,很难让人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概念框架。而《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 第6版 网络简介》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它以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将复杂的网络概念拆解开来,一点一点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基础知识时,那种循序渐进的逻辑。从最基本的“什么是网络”开始,然后逐步深入到各种协议、设备的功能,再到更宏观的网络拓扑和传输原理,整个过程就像在搭建一座知识的大楼,地基打得牢固,上层建筑自然也就稳固。书中大量的图示和案例分析,更是极大地帮助我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很多时候,我可能看文字会有点云里雾里,但只要看到书中对应的图,或者读到那些生动的案例,瞬间就豁然开朗了。这种“可视化”的学习方式,对于我这样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文字大小、行距都恰到好处,读起来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我甚至能想象到,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这本书会成为我反复翻阅的参考资料,帮助我在遇到困难时,重新理清思路。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真的非常“接地气”。我一直对网络技术充满好奇,但总觉得那些专业的书籍太过枯燥,充满了各种我看不懂的缩写和术语。《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 第6版 网络简介》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之前的刻板印象。它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语言,把我带进了网络的世界。我尤其喜欢它在解释每一个概念时,都会结合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或者用非常生动的比喻。比如,在讲到“数据包”的时候,它可能会把它比作一封信,里面包含发件人、收件人、内容等信息。这种方式,让我很容易就能理解那些抽象的网络通信原理。书中的插图也做得非常到位,清晰地展示了各种网络设备和连接方式,让我对网络的物理结构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的内容编排也很有条理,从最基础的网络定义,到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再到数据传输的过程,一步步地引导读者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没有给我一种“填鸭式”的学习感受,而是让我感觉自己是在探索一个有趣的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