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献给阵亡者的,但它也是为活着的人而写。”
《致命打击:一个德国士兵的苏德战争回忆录》描写了二战德国第132步兵师一名普通步兵——戈特洛布·比德曼的苏德战场经历:1942年参加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进攻,1944年被围困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库尔兰包围圈,并在那里结束了他的战争。通过撰写回忆录,他试图抚平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并以一种所有非参战者都能分享、所有那个特定时期的老兵都能找到共通点的手法来描述他的战时经历。平、貌似中立的瑞士,背地里就没有丑恶的勾当吗?……
海报:
本书描写了二战德国第132步兵师一名普通步兵——戈特洛布·比德曼的苏德战场经历:1942年参加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进攻,1943年加入列宁格勒战役,1944年苏军的庞大攻势将德国一整个集团军群围困在波罗地海沿岸的库尔兰包围圈内,比德曼在那里结束了他的战争。比德曼多次负伤、历经无数次战斗获得金质德意志十字勋章、金质战伤勋章和荣誉勋饰以及击毁坦克臂章。
戈特洛布·赫伯特·比德曼,曾服役于德军第132步兵师,目前居住在德国南部。
德里克·S·赞布罗,一名退役的海豹特遣队军官,翻译过多部书籍和纪录片。
小小冰人,二战迷、著作者、翻译者。曾从事欧美流行音乐研究十几年,现聚焦于二战历史的研究与翻译。翻译的二战类书籍有:《东线狙击手——艾勒伯格回忆录》《最后的胜利——曼施坦因哈尔科夫反击战》《地狱之门——切尔卡瑟战役》《黑色雪绒花——党卫军第六山地师“北方师”士兵回忆录》《贝德福德的男孩》《二战德国战利品》《雪白血红》《亡命排》《士兵》《东进》《焦土》《空中英豪》等。
“令人难忘地描述了艰难环境下的生与死。在这本以英文首次出版的著作中,比德曼提供了前所*有的作战细节。但这本回忆录也深入介绍了一名德军步兵的战时经历,带我们洞察了一名远离故土、奋战于异国他乡的士兵的内心,描述了身陷残酷战争中俄国农民的生活,并回忆了失败和投降的耻辱以及苏联战俘营的无情。” ——历史书籍俱乐部书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向东方进军
第二章 跨过第聂伯河
第三章 梅肯济亚
第四章 克里木
第五章 敌人
第六章 塞瓦斯托波尔
第七章 盖托洛沃
第八章 加特雷
第九章 临近的结局
第十章 库尔兰:最后的战线
第十一章 苦涩的结局
尾声
附录
鸣谢
1941年,德军132步兵师的士兵们进军俄国时,深信他们正在进行一场伟大的东征。消灭布尔什维克主义是他们的职责,这是他们自小就接受的教育。带着这种天真,他们义无返顾地向东而去。四年后,伤亡惨重、衣衫褴褛、仅靠一点马肉苟延残喘的该师残部向苏联军队投降。
从苏联腹地那些不知名的集中营和战俘营生还的前库尔兰士兵们,在多年之后发觉自己越发被当年战斗中狂暴的死亡场景所困扰。就像前敌对阵营的许多士兵一样,他们都生活在由那场导致数百万人丧生的灾难中生还而产生的负罪感之中。他们被反复出现的战场上的噩梦所惊醒,死于苏联步兵冲锋枪和火焰喷射器下的战友们的垂死呼号依然回响在耳边,陷于坦克燃烧烈焰中的敌军士兵的惨烈叫声似乎就在几米之外。这些场景无法被轻易地遗忘,它们是无法治愈的心理创伤,即使经过这么多年,这些反复出现的恐惧仍然是难以磨灭。
通过比德曼回忆录的撰写,这位前国防军军官试图抚平这些心理创伤,并以一种所有非参战者都能分享、所有那个特定时期的老兵都能找到共通点的手法来描述他的战时经历。
在原稿的序言中,比德曼写道:这本书并非是重写那些代表二次大战的残忍的历史事件,也并非因为书中相关内容的缺乏而暗示那些事件没有发生。本书描写了前线士兵的真实故事,仅此而已。
本书的主旨并非仅仅是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东线历史的来源,而是一个被邪恶意识形态的命令所欺骗的人所目睹和参与的事件的精确编年史。这场远征的幸存者们经历了巨大的角色转换——从入侵的征服者到精疲力竭、困守孤地、面临众寡悬殊的生死之战,历史给予他们的经历以永远的阴影。生活在这种阴影下的人们,参与了有史以来最著名的武装力量和工业实力之间的决斗而幸存下来的人们,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在一个邪恶世界里关于生存和失败的无数教训。我们有责任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并始终留意它们所一直传达的讯息。
我是一名对历史,尤其是军事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总是渴望从不同角度了解那些影响世界的重大事件。《致命打击:一个德国士兵的苏德战争回忆录(修订版)》这本书的书名,就如同它的封面一样,充满了张力与故事感。我之所以对此书心生向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承诺了一个“德国士兵”的视角,去讲述“苏德战争”这一宏大叙事中的个体经历。我们常常听到关于战役、战略、政治层面的宏大描述,但一个身处其中的普通士兵,他看到的,他感受到的,他内心的挣扎与蜕变,往往才是最能触动人心的部分。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极其个人化、但也绝不失为真实的方式,描绘出那个时代的残酷图景。比如,士兵们在严寒的东线战场是如何生存的?他们如何面对与自己素不相识的敌人?他们的思乡之情,他们的战友情谊,甚至是他们对战争本身的困惑与迷茫。这本书的“修订版”也让我觉得更加值得期待,它暗示着作者可能对当年的经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或者补充了更多重要的细节,让这段回忆更加丰富和立体。
评分我是一名对军事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尤其对二战东线战场的细节有着近乎痴迷的探求。当我偶然看到《致命打击:一个德国士兵的苏德战争回忆录(修订版)》这本书的书名时,我的直觉告诉我,这可能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作品。不同于许多宏大的战役叙事,这本书聚焦于一个“德国士兵”的个人视角,这恰恰是我所渴望了解的。我希望能够从一个基层士兵的眼中,看到战争是如何影响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他的日常是怎样的?他如何面对饥饿、寒冷、恐惧以及来自敌人的威胁?他的战友又是怎样的?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情感羁绊?这本书的“修订版”字样也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暗示着作者可能在原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补充或者校正,这对于提升阅读体验和内容的准确性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加分项。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比如士兵们在战壕里的生活片段,他们的个人装备,甚至是他们私下交流的只言片语,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往往比官方记录更能勾勒出战争的真实图景,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另一面。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深邃的灰色背景上,一枚泛着冷光的弹壳静静躺着,旁边是模糊的战场剪影,还有那一抹鲜红的“致命打击”字样,仿佛在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残酷经历。仅仅是看到封面,就足以让任何对二战历史,特别是苏德战场感兴趣的读者心生好奇。我一直觉得,历史的真相往往藏在普通人的视角里,那些亲历者的回忆录,远比冰冷的史料更能触动人心。我猜想,这本书一定不会让我失望,它或许会带领我穿越硝烟弥漫的战场,去感受那个时代的压抑与绝望,去体会一个年轻士兵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挣扎,他的内心是如何在战场上被锤炼,又或者被碾碎。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是我阅读回忆录最期待的。这本书的名字也很有力量,“致命打击”,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冲击力,让人联想到关键的战役、生死的一瞬,亦或是对命运的绝地反击。我期待着,作者能在书中用最真挚的笔触,描绘出那些尘封的往事,展现出战争的残酷,以及在残酷中人性的光辉与黑暗。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看到了关于《致命打击:一个德国士兵的苏德战争回忆录(修订版)》这本书的介绍,虽然我并非专业的历史研究者,但对于二战,特别是那些发生在东线的残酷战役,我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分量,“致命打击”这几个字,足以让人想象到无数惊心动魄的瞬间。更吸引我的是“一个德国士兵的苏德战争回忆录”这个副标题,它承诺了以一个亲历者的视角来讲述这段历史,这比任何冰冷的官方史料都更具感染力。我一直认为,历史的温度来自于那些普通人的眼睛,他们的视角或许不那么宏大,却更加真实,更加贴近人性。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入那个被战火笼罩的年代,去感受那个年轻士兵的彷徨、坚韧,甚至是绝望。书中的“修订版”字样也让我感到这本书的价值,它意味着作者可能在对过去的经历进行了更深刻的反思,或者补充了更多重要的细节,让这段历史的回忆更加完整和准确。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理解战争是如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类所展现出的复杂情感。
评分对于战争题材的书籍,我一直抱持着一种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我深知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另一方面,我又会被那些记录战争真实面貌的作品深深吸引。当我在书店偶然瞥见《致命打击:一个德国士兵的苏德战争回忆录(修订版)》这本书时,我的目光立刻被吸引住了。书名中的“致命打击”几个字,就足以引发读者对战争中生死瞬间的无限遐想。而“一个德国士兵的苏德战争回忆录”这个副标题,则更加具体地指出了内容的来源——一个亲历者的视角,这对于我来说,是解读这段历史最宝贵的切入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潜入那个充满硝烟与冰雪的时代,去体验一个年轻的德国士兵如何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他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都可能与死亡擦肩而过。我希望能够透过他的眼睛,看到那些在史书上被一笔带过的战役背后,普通士兵们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勇气、他们的失落与希望。这本书的“修订版”也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准确性有了更高的期待,这或许意味着作者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更充分的思考和补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更加完整和真实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