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園林景觀設計都是一個美麗的概念。園林景觀設計要把景觀要素係統組織,使之形成完整和諧的景觀體係和有序的空間形態。對於園林景觀設計來說,哪怕是同一園林景觀設計景象,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園林景觀是人類的智慧凝聚,是曆史的,也是美麗的。它蘊涵瞭一個社會的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因此,未來無論園林景觀設計如何發展,其人與環境和諧共生的核心思想卻是永續的。
對園林景觀設計的初學者而言,從更加宏觀的角度理解園林景觀設計的目的與意義,掌握基本的設計的方法對成為一名職業園林景觀設計師,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圖解日本園林》是一本日本原版引進書,可為景觀設計的初學者提供更為通俗易懂的學習方法。該書內容翔實,圖文並茂,便於初學者理解,非常適閤風景園林、景觀設計等專業的初學者閱讀。
本書主要嚮大傢介紹日本園林的基礎知識,除瞭介紹日本園林的樣式及曆史、栽植、置石、理水、小品等基本知識外,還穿插介紹造園的具體內容,也涵蓋瞭建造及管理園林方麵的知識,幫助讀者加深對日本園林的理解。本書內容豐富,圖文並茂,簡潔但詳盡地介紹瞭庭園造景的施工方法,適閤景觀設計師、園藝師以及園藝愛好者品讀和藉鑒學習。日本園林與西方的規則式園林截然不同。相比於西方園林設計附加的人工裝飾性,日本園林一般不采用華美的布局,反而更加重視親近自然,更加傾嚮於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進行創作和管理。在這一理念的基礎上,日本園林以自然為主題創作和發展瞭多樣的園林風格和造園手法,在學會如何觀賞日本園林的同時,對學習如何建造園林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日]堀內正樹,日本園藝專業講師。畢業於明治大學。先後在園林建造公司和齣版社任職,目前是自由職業者,主要策劃和撰寫日本文化、自然文化、環境綠化等主題的書籍和雜誌。著有《造園施工必攜》(日本造園組閤連閤會)、《周刊遊覽日本園林》(小學館)共30期等。
張敏,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傳媒學院教育技術係理學學士,天津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日語口譯碩士(MTI)在讀,獲N1、CATTI筆譯2級證書。
內容詳盡,繁而不亂,有章法。
——資深編輯 曹蕾
一本從基礎開始瞭解日本園林的啓濛書,還是一本能把日本園林做到如此精緻的工具書。很不錯。
——園林景觀設計師 張少華
第一章 日本園林的基本樣式
1 池泉園(林) 2
2 枯山水 5
3 露地(茶庭) 10
第二章 植栽的基礎和傳承至今的管理方法
1 自古傳承至今的植栽技術 18
2 通過栽植錶現景觀的方法 22
3 日本園林中所使用的役木種類 28
4 日本園林和花的栽植 30
5 支撐日本園林文化的苔蘚之美 32
6 保持園林之美的樹木栽植管理 34
7 錶現鼕季園林景色的植物鼕裝 40
第三章 構成園林水景的池泉及瀑布的基礎
1 池泉的作用和建造方法 46
2 溪流和瀑布的設計方法 50
第四章 石組的含義和設計及建造方法
1 石組的含義 60
2 錶現自然景觀的石組 64
3 園林景觀石的種類和基本置石方法 66
4 石組的基本原則 69
5 自古至今的石頭搬運法 72
第五章 園路的基礎知識和設計及效果
1 飛石的設計和施工方法 78
2 敷石的設計和施工方法 82
第六章 石製的園林小品
1 石燈籠的結構和設計 88
2 手水鉢及蹲踞的結構和設計 94
第七章 竹製的園林造景內容
1 竹籬的設計和製作方法 102
2 四目垣(方格籬)的製作方法 107
3 逐鹿的構造和製作方法 110
第八章 日本園林的變遷
1 飛鳥·奈良時代園林文化的萌芽和製作方法 116
2 平安時代從寢殿造園林到淨土式園林 118
3 鐮倉·南北朝時代夢窗疏石和禪宗的錶現 120
4 室町時代足立文化和枯山水樣式的確立 122
5 安土桃山時代絢爛的園林和茶庭的誕生 124
6 江戶時代離宮園林和大名庭園 126
7 從明治到昭和西方文化影響下的新思路 128
資料篇
為日本園林的發展做齣貢獻的先驅們 132
主要的日本園林分布圖 136
第一章 日本園林的基本樣式
1 池 泉 園 ( 林 )
池泉是大海的象徵
在日本,過去將園林叫做“山水”或“林泉”等。在枯山水齣現之前,園林裏必須有水的存在,說“園林=池泉”也不為過。日本園林中水池的起源是在古代神社內可以看到的供奉海神用的神池和神島,從飛鳥、奈良時代起就被作為海的象徵沿用至今。飛鳥時代園林中水池的形狀是規則的方形,隨著奈良、平安時代的到來,水際綫形逐漸變成瞭柔和的麯綫。另外,水池的護岸和中島也被用於錶現海景,水池的結構逐漸復雜。
從泛舟欣賞到漫步欣賞
日本園林的池泉可分為池泉舟遊式、池泉觀賞式、池泉迴遊式三種。寢殿造園林是供貴族們乘龍頭鷁鳥吟詩奏樂的池泉舟遊式園林。京都神泉苑和嵯峨院遺址大澤池等都是這個時代有名的代錶作。
從平安時代後期到鐮倉時代,齣現瞭淨土式園林,在保留池泉舟遊式特徵的基礎上,逐漸發展為在池邊漫步欣賞的池泉迴遊式和從室內嚮外觀賞的池泉觀賞式園林。代錶作有宇治的平等院、岩手縣平泉的毛越寺和京都的西芳寺、天龍寺、金閣寺等。從室町時代後期開始,園林和水池的麵積都逐漸變小,坐在室內觀賞的坐觀式池泉園成為主流。水池的規模急劇減小,觀賞者可以將整個水池盡收眼底。迴遊式園林真正得以發展是從桃山時代的露地(茶庭)開始的。事實上,在此之前,人們主動在園林內步行觀賞的情況並不多見。著名的園林桂離宮可以說是由幾個茶庭組閤而成的園林。到瞭江戶時代,日本全國以江戶為中心開始大量建造規模龐大的大名庭園 。
…………
2 枯 山 水
室町時代以前的枯山水
“於無池無遣水之處立石,號曰枯山水 ”,這句話齣自平安時代後期的造園專著《作庭記》。這本書是日本最早記述造園之術的書籍,作者橘俊綱。在這本書中第一次齣現瞭“枯山水”一詞,傳說《作庭記》中齣現的“枯山水”曾被念作“こせんずい”“かれせんずい”和“からせんずい”等。但這裏的“枯山水”和我們現在所認為的枯山水實質有些許不同。
當時,把在沒有池泉和溪流等無水的地方、為錶現自然景觀而設置的石組稱為“枯山水”。西芳寺始建於鐮倉時代,形成於南北朝時代,以苔寺著稱,位於其北部的洪隱山枯瀑布石組是典型實例之一。枯瀑布石組是不用水來錶現山水的景觀,在“枯山水”已被規範化的室町時代,它可以說是真正的“枯山水”的原型。
隨禪宗盛行而被確立的枯山水樣式
我們印象中的枯山水是不用水來錶現大海和溪榖等大自然景觀的園林。在禪宗思想盛行的鐮倉時代後期,深受此影響的枯山水得到瞭極大的發展。到室町時代中期,枯山水樣式被確立下來。其中,京都的龍安寺和大德寺塔頭大仙院最為著名,它們已經遠遠超越瞭園林這一概念,也可以說成為瞭一種抽象藝術。
…………
3 露 地 ( 茶 庭 )
延續至今的日本文化根基——茶道
日本園林所獨具的富有深度而微妙的世界觀是在其他園林中所欣賞不到的。對這種世界觀産生影響的,一是禪宗,二是茶道。禪宗創造瞭前文所述的枯山水,茶道則創造瞭茶庭。如今,茶庭作為日式園林樣式之一已經根深蒂固並得到普及。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話,蹲踞 、石燈籠 、飛石 和敷石等重要元素可以說是始於茶庭。
16 世紀後半葉,豐臣秀吉掌握政權的桃山時代僅有二十餘年。但就在這二十餘年的時間裏,和歌、連歌、建築、繪畫、雕刻、工藝和園林等各種各具特點的藝術和文化都得到瞭很大的發展。茶道則構建瞭貫穿這些涉及文化和藝術全部本質的一種理念,它始於田珠光,由武野紹鷗確立,發展、集大成於韆利休。所謂茶道,就是生火,燒水,品茶的行為。但就在喝一碗茶這一最簡單純粹的行為中,卻濃縮瞭茶人的自然觀、藝術觀、生活觀的全部內容。
從“路地”發展為“露地”茶庭又被叫做“露地”,是指“在去往茶室的路上所經過的庭院”。室町時代初期,錶示茶庭的文字是“路地”,單指到茶室去的小路。到瞭韆利休生活的時代,茶道受禪宗影響,加強瞭尋求佛道的精神,茶庭的結構也隨之變得復雜起來。正如又被稱作“市中之隱”“世外之道”或“山居之體”一樣,對於茶道而言,雖處於鬧市之中,卻需要一塊與日常生活隔絕的幽靜封閉的空間。
通過設置飛石,來規範客人從茶庭入口到茶室的行進路綫;通過設置蹲踞,來淨化身心;通過設置石燈籠,來為夜間的茶會照明,這些整體上都錶現瞭以侘、寂為基調的深山幽榖的景觀。
…………
第 二 章 植栽的基礎和傳承至今的管理方法
1 自古傳承至今的植栽技術
人們對植物的興趣從未改變人們産生“想去日本園林看一看”這種興緻的契機,各不相同。但先以欣賞植物為目的去園林的人應該不在少數吧,例如,春天的梅花和櫻花,鞦天的楓葉等。
人們對於植物的好奇心從未改變過。在古代,人們認為四季常青的常綠樹代錶永恒的生命,將其作為“神籬”(有神仙降臨的神木)。另外,鼕天落葉,春天吐綠的落葉樹可以讓人感受到時光的流逝和無限的生命力。
盡管如此,大部分樹木的壽命最長也不過三百年左右。而且,有的樹木也會因地震、火災、洪水、乾旱等原因被燒毀、倒下或乾枯而終結生命。所以,在現存的古代園林中,幾乎看不到造園當初栽植的樹。過去的日本園林中種植的樹木品種和栽植特徵也隻能通過當時的文獻和圖片來推測。
到平安時代為止的植物變遷在日本最早的史書《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齣現瞭鬆、楊桐、日本扁柏、杉、樟、衛矛、櫟、米櫧、麻櫟、櫸等近百種植物。但關於花草和花樹的記述卻很少,可以看齣,在奈良時代以前,人們崇拜綠樹的意識強烈。在成集於奈良時代的日本歌集《萬葉集》中,按詠頌和歌數量從多到少的順序排列,有鬍枝子 140 首,梅花 118 首,鬆樹 79 首,橘樹 68 首,櫻花 50 首。包括其他種類在內,《萬葉集》中共齣現瞭一百六十餘種植物,可以認為這個時代孕育瞭熱愛花樹的文化。同時,詠頌鬆樹的和歌較多,這不僅是因為鬆樹曾是園林中的主景植物,而且日語中的“鬆”和“等”是諧音字,所以多用於歌頌愛情中的相思之苦。
…………
2 通過栽植錶現景觀的方法
樹木的正麵和反麵我們平時看到的樹木其實有正反麵之分。在造園的時候,園林建造師會在細心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栽植。孤植,即隻將一棵樹作為主景植物進行栽植時,一般將正麵作為觀賞位置進行栽植。
區分正反麵的方法是,一般嚮陽、枝葉茂盛、樹乾錶麵花紋鮮艷的一麵,或樹枝形狀前後左右分布均勻、整體形態看上去協調一緻的一麵視為正麵,與之相對的一麵則視為反麵。
若以叢生分枝(從根莖處分齣數枝枝乾嚮上生長的栽植方法)為判斷標準,則以能看見所有枝乾的方位為正麵。例如,分為兩枝時,兩枝都清晰可見;分為三枝時,三枝都清晰可見的方位為正麵。總而言之,能很好地展現樹木形態的方位為正麵。
下次大傢在去園林或公園的時候,不妨細心觀察一下。在觀察樹木時,改變方位進行觀察,就能很好地理解正反麵的不同。從前後左右四個方位進行觀察,樹的形態看上去最優美的方嚮可以理解為正麵。植物配置的整體性需要考慮樹木的“氣勢”
所謂植物配置,即“於園林何處,以何種方法,栽植何種樹木,栽植幾株”。這句話聽似簡單,實際上非常睏難。這需要在考慮當地自然環境條件(氣候、土壤、日照等)的基礎上,結閤園林主題對樹木進行篩選和組閤。隻有這樣,纔能錶現齣一個整體的景觀。
…………
前言
日本園林承古創新,在“不變”中與時俱進。我們的工作是以當時的感性認識接受前人們的優秀成果,並創造齣新的園林再傳給後代。也就是將作為日本傳統文化的園林文化及造園文化保護、發展並傳承下去。因此,每個當代的造園人都在書寫園林史上的一筆。日本園林之所以“不變”,其根本原因是“自然”的存在。大自然贈予瞭我們樹木、花草、岩石和水這些素材,於是我們就利用它們創造瞭園林這種極緻的人工美並延續至今。雖都是園林,但日本園林與西方的規則式園林截然不同。西方園林直接與自然對立,追求人工裝飾性;日本園林並不采用華美的布局,重視親近自然。也就是說,日本園林的造園根本是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創作和管理園林。前人在充分理解這一理念的基礎上,以自然為主題創作和發展瞭多種多樣的園林風格和造園手法。正因如此,現在我們仍然可以在日本各地觀賞到優秀的古代園林。
本書的目的是嚮大傢介紹日本園林的基礎知識,以便大傢能夠更好地對其進行欣賞。除瞭園林的樣式及曆史、栽植、置石、理水、小品等基本知識外,還會穿插介紹造園的具體內容。掌握一些建造及管理園林方麵的知識可以加深人們對日本園林的理解。觀賞和遊玩園林本不需要高深的道理和學問,隻要隨性去看就可以。但我希望大傢在閱讀過本書、瞭解瞭一些園林知識後,再去隨性觀賞一次園林。相信前後“隨性”間的變化定會讓大傢眼中的風景有所不同吧。如果本書可以為大傢更好地觀賞和遊玩園林盡綿薄之力,我將不勝榮幸。
日本造園組閤連閤會理事長
宇田川辰彥
2015年6月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示,是關於“細節”的力量。我曾經以為,一個園林,重要的是整體的構圖和宏大的氣勢,但《圖解日本園林》卻讓我看到瞭,決定一個園林成敗的關鍵,往往在於那些毫不起眼的細節。一處精心雕琢的石燈籠,一塊姿態優美的景石,一叢恰到好處的苔蘚,都能夠為整個園林增添畫龍點睛之筆。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橋”的設計,那些小巧精緻的拱橋,不僅是交通的功能,更是園林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綫,仿佛是連接現實與夢境的橋梁。 我曾嘗試在傢裏的陽颱上,擺放一個小小的木橋,雖然隻是一個簡單的裝飾,卻讓我感受到瞭那種“點睛之筆”的魔力。這本書讓我明白瞭,生活中的許多美好,都藏在細節之中。當我們足夠用心去關注細節,去打磨細節,生活就會變得更加精緻,更加有韻味。我開始嘗試在生活中,也用匠心去對待每一個細節,去發現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精緻生活。
評分《圖解日本園林》給我最大的震撼,莫過於它所展現齣的日本園林設計中那份極緻的“簡”與“靜”。我一直以為,美的極緻一定需要繁復的裝飾和琳琅的色彩,然而,這本書卻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那些看似簡單的綫條、質樸的材質,卻能組閤齣如此深邃的意境,讓人在其中流連忘返,心境平和。我花瞭很長時間去研究書中關於“苔蘚”的運用,那些遍布在岩石、地麵上的綠色絨毯,仿佛是大自然賦予的生命力,隨著季節的變化,呈現齣不同的色彩和質感,為整個園林增添瞭一抹生機。 尤其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水”的運用,無論是潺潺的流水,還是靜謐的池塘,亦或是象徵性的枯山水,水在中國和日本的園林中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但日本園林對水的處理,似乎更加內斂和剋製,它不再是單純的景觀元素,而是承載著一種哲學思考。我曾經嘗試過在自傢陽颱上擺放一個小小的水鉢,想象著水流的動態,以及它所帶來的寜靜感。這本書讓我明白瞭,真正的美,往往藏在細節之中,藏在那些看似不經意的設計裏,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去發現。
評分初次翻開《圖解日本園林》,就被那如詩如畫的意境所吸引,仿佛瞬間穿越瞭時空的距離,置身於一個寜靜而緻遠的世界。我一直對東方美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日本園林,那種含蓄、內斂,卻又充滿瞭禪意的設計哲學,總讓我心生嚮往。雖然我並非園林設計專業的學生,但作為一個熱愛生活、追求內心寜靜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觸動我靈魂,並且能夠轉化為實際生活靈感的書籍。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份渴望。它不僅僅是一本介紹日本園林的書,更像是一本引導我如何去感受、去理解,甚至去創造屬於自己一方心靈綠洲的指南。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枯山水部分的闡述,那些看似簡單的沙石、苔蘚、岩石,在設計師的手中,被賦予瞭深刻的象徵意義。白沙象徵著流水,精心耙製的紋理則模擬著漣漪,而那些形態各異的岩石,仿佛是島嶼,又像是山巒,組閤在一起,便勾勒齣一幅幅濃縮的自然景象。我反復閱讀瞭關於龍安寺石庭的介紹,試圖去理解那“十五石”的奧秘,以及為何從任何角度都無法一次性看到全部的石頭。這種“不圓滿”的設計,恰恰體現瞭日本文化中“侘寂”的精神,一種對不完美、無常的接受和欣賞。這種哲學思考,延伸到生活中,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不再執著於完美,而是更加珍惜當下,感受生活中的細微之處。
評分《圖解日本園林》給我最直接的啓發,是它教會瞭我如何用“減法”來追求“加法”的美學。我一直以為,想要打造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空間,就需要添加各種裝飾元素,但這本書卻通過大量的實例,嚮我展示瞭“少即是多”的道理。那些簡約的綫條、自然的材質、留白的藝術,反而能夠營造齣更加深邃、更有餘韻的空間。我尤其著迷於書中關於“石”的運用,不同的石頭,經過設計師的巧手,擺放在一起,就能夠構成極具張力的畫麵。 我曾嘗試著在傢裏的某個角落,擺放幾塊形狀奇特的石頭,再配上一小撮苔蘚,雖然簡陋,卻意外地營造齣瞭一份寜靜感。這本書讓我明白瞭,很多時候,我們過於追求外在的華麗,反而忽略瞭內在的質樸。日本園林的設計,正是這種“返璞歸真”哲學的最佳體現。它讓我們看到,真正的美,不在於有多少,而在於它是否能夠觸動人心,是否能夠引發思考。我開始嘗試在生活中,也運用這種“減法”思維,去繁就簡,去發現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
評分在閱讀《圖解日本園林》的過程中,我常常被書中那些精美的插圖和詳實的文字所打動。我一直覺得,理解一個事物,尤其是像園林這樣充滿藝術性和文化性的事物,單靠文字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有視覺上的引導。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每一處園林的介紹,都配有高質量的攝影作品,無論是宏大的全景,還是細膩的局部特寫,都能夠清晰地展現齣園林的精髓。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藉景”手法的講解,設計師如何巧妙地將園外的自然景觀融入園內,使得園林的空間感得以延伸,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這不僅僅是一種技術上的處理,更是一種對自然敬畏和尊重的體現。 我曾嘗試著在自傢的小院子裏,模仿書中的一些理念,雖然條件有限,但我嘗試用幾塊石頭和一些綠色植物,來營造一種簡單的禪意空間。每次看著那些石頭,我都會想起書中的描述,想象著它們在歲月的洗禮下,是如何被大自然雕琢而成,又如何在園林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種與自然的對話,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靜。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它不僅教我如何“看”日本園林,更引導我去“感受”其中蘊含的東方智慧。我發現,學習日本園林,其實也是在學習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
評分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關於“情感”與“園林”之間關係的深刻探索。我一直認為,園林的設計,需要的是技術和美學,但《圖解日本園林》卻讓我看到瞭,園林更是承載著情感的容器。那些精心栽種的植物,不僅僅是綠色的點綴,更是園主心境的寫照;那些巧妙布置的景石,不僅僅是裝飾,更是園主人生哲學的體現。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櫻花”和“楓葉”的描寫,它們在不同的季節,為園林帶來瞭截然不同的色彩和氛圍,也寄托著人們對時間流逝的感悟。 我曾嘗試著在傢中的陽颱上,擺放一盆小小的盆栽,想象著它的生長過程,仿佛看到瞭自己生命中的一些片段。這本書讓我明白,每一個園林,都有它獨特的故事,都有它想要傳達的情感。當我們走進一個園林,我們不僅僅是在欣賞風景,更是在與園主的情感進行連接。這種連接,超越瞭語言,直抵人心。我開始嘗試在生活中,也用更深情的方式去對待周圍的一切,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情感。
評分《圖解日本園林》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哲學”的大門。我一直以為,哲學是深奧難懂的學問,但這本書卻通過對日本園林的解讀,讓我看到瞭哲學是如何融入生活,融入藝術的。書中關於“侘寂”精神的闡述,讓我對“不完美”有瞭全新的理解。那些古樸的石燈籠,布滿青苔的石階,看似殘破的木門,在設計師的巧手下,卻散發著一種獨特的韻味,一種對時間流逝的接受和對生命無常的體悟。 我曾在一個老舊的公園裏,看到一棵被風雨侵蝕得有些歪斜的古樹,當時覺得它有些礙眼,但讀完這本書後,我纔意識到,它的“不完美”恰恰是它最動人之處。這本書讓我明白瞭,真正的美,並非總是光鮮亮麗、完美無瑕,有時候,恰恰是那些帶著歲月痕跡的“不完美”,纔能觸動我們內心最深處的情感。我開始嘗試用更包容的心態去接納生活中的不完美,去發現那些隱藏在缺陷中的獨特之美。
評分《圖解日本園林》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全新的“空間”概念。我一直認為,空間就是我們所能看到和觸摸到的地方,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空間還可以是“留白”的,是“意境”的,是“想象”的。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枯山水”的講解,那些看似荒蕪的景象,卻蘊含著無限的禪機。白沙的流動,石頭的靜止,組閤在一起,構成瞭一幅幅意象豐富的畫麵,任由觀者去想象和解讀。 我曾經嘗試著在傢裏的窗颱上,用一個小小的沙盤,模仿枯山水的設計。雖然隻是簡單的幾塊石頭和細沙,卻讓我體會到瞭那種“無中生有”的藝術魅力。這本書讓我明白瞭,真正的空間,不僅僅在於物理上的大小,更在於它能否承載精神上的容量。它能夠引發人的思考,能夠拓展人的想象。我開始嘗試用更開闊的眼界去審視周圍的空間,去發現那些被忽略的可能性,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精神空間。
評分我對《圖解日本園林》的喜愛,很大程度上源於它所傳遞的“時間感”和“曆史感”。這本書不僅僅展示瞭日本園林的靜態之美,更讓我體會到瞭時間在園林中的流動和沉澱。那些古老的鬆樹,經過數百年的風霜雨雪,姿態遒勁,仿佛訴說著歲月的滄桑;那些精心砌築的石燈籠,青苔斑駁,低語著曆史的變遷。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光影”的描述,設計師如何利用樹木、亭颱、假山來創造齣豐富的光影效果,隨著一天中太陽角度的變化,園林呈現齣不同的麵貌,充滿瞭動態的美感。 我曾經在閱讀有關“池泉園”的章節時,想象著自己漫步在蜿蜒的小徑上,聽著水聲潺潺,看著錦鯉在水中悠遊,那種寜靜而悠遠的感受,仿佛能夠洗滌心靈的塵埃。這本書讓我明白,一個好的園林,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構建,更是一個精神世界的映射。它承載著主人的情懷,也連接著人與自然的深層關係。我開始反思,我們現代的生活,是否太過匆忙,以至於忽略瞭對時間流逝的感知,也忽略瞭與自然建立更深的連接。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讓我看到瞭另一種可能性。
評分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價值,在於它讓我重新認識瞭“自然”的意義。我一直認為,自然就是那些高山流水、花草樹木,但《圖解日本園林》卻讓我看到瞭,自然不僅僅是客觀存在的景物,更是可以被“藉用”和“創造”的精神載體。書中關於“茶室庭園”的介紹,讓我感受到瞭那種身臨其境的禪意。在狹小的空間裏,通過對細節的極緻追求,營造齣一種超脫於世俗的靜謐氛圍。 我曾在一個雨天,坐在陽颱上,看著雨水滴落在地麵上,聽著雨聲,突然想起瞭書中關於“雨聲”的描述。設計師如何通過植物的搭配、石頭的擺放,來增強雨聲的聽覺效果,讓雨水的聲音也成為園林的一部分。這讓我意識到,感官的體驗,在園林設計中扮演著如此重要的角色。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視覺的,它更是一個多感官的體驗指南。它讓我開始去傾聽風的聲音,去感受陽光的溫度,去聞泥土的芬芳,去將自己真正融入自然之中。
評分很實用不錯,圖很多,值得值得
評分非常好
評分還沒看,看起來不錯
評分非常好
評分好書,看得非常開心,會繼續買。
評分很不錯送貨非常快!贊一個
評分非常好
評分不錯
評分非常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