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来源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由国家道地药材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道地药材生态遗传重点研究室编写,是一部有关中药道地药材的学术专著,旨在探讨当前道地药材在生产、流通及应用中存在的假冒、品质下降、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
本书是一部有关中药道地药材品质保障技术研究的学术专著,旨在探讨当前道地药材在生产、流通及应用中存在的品质下降、资源短缺等问题,系统开展道地药材品质保障及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本书内容来源于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由“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道地药材生态遗传”重点研究室编写。全书基于道地药材的品质特征、生态因子和人为因素影响,以白芷、雷公藤、穿心莲、三七道地药材为研究对象,从化学成分、遗传特征、特色的加工技术、品质区划、产地加工、栽培技术、活性成分的生物转化技术、以及根际土壤微生态和连作障碍问题进行了示范研究,建立了快速有效的道地药材品质评价技术及规范。本书可供从事中药材栽培、生产及研究者在实践工作中参考。
黄璐琦,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首席研究员,中药资源中心主任,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专家指导组组长,科技部重点领域中药资源创新团队负责人,部局共建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负责人。
绪论/1
第一章白芷品质基础研究/4
第一节传统知识及文献研究/6
第二节香豆素类成分鉴定/16
第三节香豆素类成分定量分析研究/76
第四节挥发油成分分析/87
第五节遗传多样性研究/96
第六节研究结论/104
附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白芷“含量测定”(草案)/105
附二药用白芷拉丁学名的建议/106
第二章穿心莲品质基础研究/109
第一节传统知识及文献研究/109
第二节栽培加工技术调查/121
第三节全国不同产地穿心莲中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的含量测定/129
第四节穿心莲不同部位品质评价/137
第五节不同产地土壤理化性质与穿心莲质量的相关性分析/140
第六节遗传多样性研究/145
第七节穿心莲内酯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克隆/154
第八节研究结论/166
第三章雷公藤品质研究/171
第一节传统知识及文献研究/171
第二节雷公藤与昆明山海棠采样调查/184
第三节雷公藤药材中萜类成分分析/191
第四节雷公藤与昆明山海棠化学成分研究/195
第五节雷公藤与昆明山海棠中五种有效成分的定量测定/215
第六节雷公藤属三种植物叶片中草酸钙结晶特征研究/220
第七节雷公藤与昆明山海棠遗传关系研究/224
第八节雷公藤二萜合酶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235
第九节研究结论/297
第四章三七品质基础研究/305
第一节传统知识与文献研究/305
第二节栽培加工技术调查/314
第三节三七皂苷质谱裂解规律研究/323
第四节皂苷类成分含量测定与分析/335
第五节三七中重金属元素的研究/354
第六节三七中微量元素的测定/361
第七节遗传多样性研究/369
第八节基于HRM技术的三七鉴定方法建立 /389
第九节基于分子形态的三七粉鉴定方法建立/401
第十节研究结论/405
第五章道地药材的生物效应测定/412
第一节基于微量量热分析的不同产地白芷抑菌活性初步研究/412
第二节不同产地穿心莲化学指纹图谱及抑菌活性评价/414
第三节基于肝细胞毒价检测的雷公藤质量评价方法研究/420
第四节生物效价测定法用于三七品质评价的研究/425
第六章道地药材适宜性区划和品质区划/433
第一节白芷道地药材的生长适宜性区划和品质区划研究/433
第二节穿心莲道地药材的生长适宜性区划/441
第三节雷公藤道地药材的生长适宜性区划和品质区划/447
第四节三七道地药材的生态适宜性区划/453
第七章道地药材加工技术示范/464
第一节白芷药材资源性化学成分分析评价/464
第二节白芷现代干燥加工方法研究/478
第三节穿心莲引种种植及最佳采收期的确定/504
第四节穿心莲现代干燥加工方法研究/507
第五节贮藏时间对穿心莲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514
第六节不同干燥条件对雷公藤药材品质的影响研究/515
第七节趁鲜清洗和干制后清洗对三七药材质量的影响/519
第八章道地药材特色生产技术评价及规范/531
第一节穿心莲生产技术/531
第二节雷公藤生产技术/539
第三节三七生产技术/546
附一穿心莲特色产地栽培技术规范/567
附二文山三七道地药材特色栽培技术规范/570
第九章三七道地产区土壤微生态及土壤修复/579
第一节连作障碍及分析/579
第二节三七适宜种植区与根腐病发生状况调查/588
第三节三七健康与根腐病植株根际土壤微生物差异分析/589
第四节三七种植土壤自毒物质与微生物作用分析/595
第五节三七根际土壤病原菌与植株生长和AM真菌侵染的数量效应关系/600
第六节AM 真菌对三七生长以及代谢的调节作用研究/603
第七节结论与展望/607
第十章三七组织培养及茉莉酸与二氢茉莉酮酸甲酯处理研究/619
第一节三七细胞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与皂苷含量分析/619
第二节摇瓶培养条件的优化/624
第三节茉莉酸与二氢茉莉酮酸甲酯处理对三七不定根代谢产物的影响/628
第四节茉莉酸与二氢茉莉酮酸甲酯对DS、SE、P450和CAS基因变化的影响/631
第五节茉莉酸与二氢茉莉酮酸甲酯对SOD、POD酶活性变化的影响/633
第六节结论与展望/634
第十一章穿心莲内生真菌对穿心莲主要活性成分的生物转化研究/636
第一节转化体系的确立/637
第二节内生真菌对两种底物的转化研究/645
第三节2T12J01A对新穿心莲内酯的转化条件的优化/650
第四节转化产物的制备、分离与结构鉴定/652
第五节转化产物的活性研究/656
第六节目标菌株2T12J01A相关生物学特性研究/659
第七节结论与展望/666
在第390次香山科学会议上,笔者作为执行主席和与会专家们阐释了道地药材的科学内涵。在该会议的基础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提出道地药材的定义:道地药材是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品质和疗效更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药材。
当前,道地药材在生产、流通及应用中存在冒用、品质低、资源短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道地药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立足于道地药材现状及行业发展的需要,系统地开展了道地药材品质保障及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通过对全国主要产区的白芷、穿心莲、雷公藤、三七道地药材的化学成分、遗传特征、生物活性、特色生产及加工技术进行阐述,建立了快速、有效的道地药材品质评价关键技术和规范;通过研究道地药材适宜性区划和品质区划,为道地药材的推广种植及寻求潜在适宜种植区域提供了科学依据;从三七道地药材的根际土壤微生态角度出发,对道地药材栽培连作障碍问题进行了示范研究;同时,还开展了内生真菌对穿心莲有效成分的生物转化研究,建立了三七细胞与不定根的培养体系,利用生物技术手段生产道地药材活性成分,为缓解道地药材资源压力提供了示范。
以上研究为全面提升我国道地药材的科学生产、指导人民群众安全用药及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对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整理和总结,并参阅了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编著成本书。在此,谨对所有参与研究和编写的人员以及所引用资料的作者表示深深的感谢与敬意!
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对我国道地药材的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借鉴。限于经验和时间等原因,书中不足之处,敬请同仁及广大读者提出批评和建议。
2017年10月研究结论道地药材品质保障技术研究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白芷、雷公藤、穿心莲、三七道地药材为对象,系统地整理、分析了道地药材生产与研究的数据信息,阐述了道地药材的临床使用、栽培、道地产区分布,以及资源现状等内容。通过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白芷、穿心莲、雷公藤、三七道地药材生产与研究的数据信息,为全面提升道地药材生产及保护水平,有效促进道地药材的科学生产及可持续利用,为人民群众安全用药及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研究示范。
通过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
(1) 通过对全国主要产区的穿心莲、白芷、三七、雷公藤道地药材的化学成分、遗传特征分析,提取道地药材特征,建立了快速有效的道地药材品质评价技术及规范,为保证道地药材质量、促进道地药材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对生物活性研究,建立了穿心莲、白芷、三七、雷公藤的生物效(毒)价检测方法,将生物活性信息与化学活性成分含量、药材地理生态和遗传种质信息关联分析,为所研究道地药材品质辨识和质量评价提供了关联生物活性的新方法。
(2) 研究结果“ISO/FDIS 18664: 2014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Determin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herbal medicines us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标准发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白芷项下“含量测定”草案的提出,将对药材质量标准的提升做出贡献,为其他中药质量标准提高提供了研究示范。
(3) 通过提取白芷、雷公藤、穿心莲、三七药材道地产区的环境特征,研究环境对其品质形成的影响,研究道地药材栽培、产地加工等因素,提炼了穿心莲、雷公藤、三七栽培关键技术;通过对道地药材特色生产、采收及加工技术研究,确定白芷、穿心莲、雷公藤道地药材的最佳初加工工艺,建立了道地药材特色生产和加工技术评价及规范,为道地药材特色栽培与加工技术推广提供示范。
(4) 通过道地药材适宜性区划和品质区划的示范研究,为道地药材种植推广提供了依据,尤其对受连作障碍困扰的道地药材的种植问题,本研究为求寻新的潜在适宜种植区提供了依据。
(5) 以栽培三七为例,从根际土壤微生态角度出发,对三七栽培连作障碍进行了示范研究,确定了土壤微生物群落改变在三七连作障碍中的主导因子地位;通过比较三七发病株与健康株根际土壤以及根系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组成,确定了三七根腐病发生与植株根际土壤和根系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确认植株根际土壤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数量与三七根腐病发生之间的关系;初步探明AM真菌作用的调控机制。道地药材栽培连作障碍的原因复杂,连作土壤微生态修复和连作障碍克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AM真菌增强三七植株抵抗病原菌的机制研究为克服栽培药材连作障碍提供了示范。
(6) 建立了三七细胞与不定根的液体培养体系并进行了反应器放大培养研究,实现了皂苷含量增加目标,这为三七不定根的大规模培养提供依据。同时,系统地开展了内生真菌对穿心莲内酯及新穿心莲内酯的生物转化研究,获取结构新颖的穿心莲二萜内酯类衍生物,发掘穿心莲内酯及其衍生物的新生物活性和应用途径,为穿心莲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道地药材替代品开发是解决道地药材紧缺的必由之路,本研究通过利用生物技术手段生产道地药材活性成分,为缓解道地药材资源压力提供了研究示范。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带着一种古典而又专业的质感,让人一看就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几味精美的中草药插画,线条流畅,色彩雅致,仿佛能感受到药材本身散发出的天然气息。拿到书后,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目录,里面的章节标题虽然专业,但却充满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对道地药材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鱼目混珠的情况。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真实、可靠的中医药世界的大门。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辨别真正道地药材的系统知识,了解它们独特的生长环境、采收时机以及炮制方法,从而能够更安心地选择和使用中药。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中医药品质保障领域的一次重要贡献,我相信它会成为许多热爱中医药人士的案头必备。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起来一点都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像是在聆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药师在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不同药材的生长习性时所使用的生动形象的语言,仿佛我真的置身于药材的原产地,亲眼目睹了它们在自然界的生长过程。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也很有启发性,通过对比不同产地、不同处理方式的药材,让我更直观地认识到品质差异的根源。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药材的炮制工艺的介绍,这是影响药材疗效的关键环节,而这方面的知识往往比较晦涩难懂。如果这本书能够清晰地讲解各种炮制技法背后的原理和目的,那将对我非常有帮助。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激发读者好奇心,并提供深刻见解的书籍,让我对道地药材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我通常对这种学术性较强的书籍会有些畏惧,担心内容太过枯燥,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他能够将复杂的科学原理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对书中关于不同药材的药理活性成分的详细介绍特别感兴趣,它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某些药材能够产生特定的疗效。此外,书中还探讨了道地药材在不同地域的差异性,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种植和管理来维持和提升其品质。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关于药材质量的科学依据,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的知识水平,也引发了我对中医药文化更深层次的思考。它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拓宽视野的佳作,值得反复阅读和品味。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经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探索之旅。作者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道地药材品质保障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药材生长环境对品质影响的论述印象深刻,详细阐述了土壤、气候、海拔等地理因素如何赋予药材独特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这让我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先进的检测技术,比如色谱、质谱等,是如何被应用于药材的成分分析和质量鉴定的,这让我看到了现代科技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前景。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或者指导性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复杂的概念。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赞叹,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药材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医药文化和科学传承的史诗。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医药有着长期关注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解答“好药材是如何炼成的”的书籍。这本书,无疑给了我这个答案。我被书中对道地药材溯源的深入挖掘所吸引,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辨识,而是追溯到药材的根,从地理环境、生态系统,再到历史文化,多维度地解读了道地药材的形成机理。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现代科学方法与传统经验相结合的探索,这让我看到了中医药现代化的希望。书中关于如何保障药材从种植、采收到加工、储存的每一个环节的品质控制,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希望从中能够学到一些实用的鉴别技巧,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道地药材的天然优势,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化学合成的药物。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论述之精辟,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中医药的未来充满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