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信号与系统》是教育部、财政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成果系列丛书之一,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
《信号与系统》共分六个模块,分别为: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连续信号与系统的频域分析、连续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离散信号与系统的=域分析。
《信号与系统》采用项目式教学法编排,内容选材得当、编排合理、论述严谨、条理清楚。各模块都有精选的例题和不同类型的习题。
《信号与系统》可作为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及相关专业的职教师资培训教材,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模块一 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
单元1 信号的基本概念与运算
任务1 信号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运算
任务2 奇异信号的运算
任务3 信号的卷积运算
单元2 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任务1 系统的描述
任务2 系统特性的综合分析
单元3 信号与系统的分析方法概述
任务信号与系统的分析方法概述
习题一
模块二 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
单元1 连续系统的算子方程
任务连续系统的算子方程
单元2 连续系统微分方程的时域分析
任务1 连续系统微分方程的经典分析法
任务2 连续系统微分方程的双零分析法
习题二
模块三 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
单元1 离散系统的算子方程
任务离散系统的算子方程
单元2 离散系统差分方程的时域分析
任务1 离散系统差分方程的经典分析法
任务2 离散系统差分方程的双零分析法
习题三
模块四 连续信号与系统的频域分析
单元1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分析
任务1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
任务2 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
单元2 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分析
任务1 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任务2 傅里叶变换的性质及其应用
单元3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分析
任务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单元4 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
任务1 零状态响应的频域分析
任务2 无失真传输系统的特性
任务3 理想低通滤波器的特性
任务4 抽样定理及其应用
习题四
模块五 连续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单元1 连续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
任务1 连续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及其性质
任务2 连续信号的拉普拉斯逆变换
单元2 连续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任务1 连续系统响应的复频域分析法
任务2 连续系统的系统函数
单元3 连续系统的系统函数与系统特性分析
任务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分布与系统特性分析
单元4 连续系统的表示和模拟
任务1 连续系统的模拟和框图表示
任务2 连续系统的信号流图表示
单元5连续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任务连续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判断
习题五
模块六 离散信号与系统的z域分析
单元1 离散信号的z变换
任务1 离散信号的z变换及其性质
任务2 离散信号的Z逆变换
单元2 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
任务1 离散系统响应的z域分析法
任务2 离散系统的系统函数
单元3 离散系统的系统函数与系统特性分析
任务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分布与系统特性分析
单元4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任务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判定
习题六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信号与系统”几乎是所有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大学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研究信号与系统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其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同的领域和学科中,是一门理论性、工程应用性较强,但又较为抽象的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构成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部分。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注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果在本书内容中的落实,既保持本书内容的基础性,又体现其先进性,同时体现专业特色,特别注重理论与工程实际之间的联系,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
本书编者根据教育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参考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结合多年学习、研究和教学的经验和体会,在借鉴同类教材特别是经典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的编排和选取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本书有别于传统教材,其特色是:
1.教材内容编排的任务化——本书将教学内容编排为教学单元,每一个单元包含若干个任务,即以“任务”来引领,对每一个任务按照“任务描述”→“任务解析”→“相关知识”→“任务实施”→“拓展提高”的次序来编写,加强学生学习的“目标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自学,同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2.教材内容选取的实用化——本书定位于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的教学,在内容选取时根据专业特点和后续课程的需要,精减了在数学课上已经详细推导过的公式,着重说明数学理论的物理概念和工程意义的理解,注重理论的应用性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实用性,从而更好地体现“职业性”、“技术性”、“师范性”的特点。
3.教材内容次序的阶梯化——本书按照先易后难的认知规律来组织教学内容,即“由时域分析到变换域分析”、“由基本信号到一般信号”等循序渐进的知识演进体系。
4.离散信号与系统的扩展化——本书根据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的特点,加重了离散系统部分的内容,以适应后续课程调整和当前新技术需要。基于此,本书将离散系统分析与连续系统分析并行,介绍连续信号与系统后马上介绍离散信号与系统的相关内容,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节省课时,相应地减少了工作量,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课后习题的分层化——根据每个模块的具体内容,并结合当前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本书用例题介绍分析方法和解题技巧,用于开拓思维,促进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在各模块之后还附有类型各异、深度不同的习题。在习题中力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避免学生出现单纯做题的现象,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帮助学生灵活、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
6.教材例题的综合化——本书的例题尽可能用一个综合性的案例将本单元或任务的知识点贯穿起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由于红、刘志华主编。孙军英、王红、胡长胜担任副主编。刁哲军、王喜年负责教材编写的组织和统稿工作,于红负责模块一、模块四、模块五、模块六的编写,刘志华负责模块二、模块三的编写,孙英军、王红负责习题的编写,胡长胜负责校对。
限于编者水平,书中难免有错误和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地球脉动:一部关于行星演化的宏大叙事》 引言: 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家园——地球——从诞生之初直到今天,乃至未来可能走向的深度探索。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地质年代和岩石类型,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将地球视为一个充满活力、不断演变的生命体。我们将追溯它亿万年的生命轨迹,解析其内部动力与外部环境如何相互作用,塑造了我们所见证的壮丽景观、多样生命,以及影响着我们人类文明的命运。本书旨在揭示隐藏在地壳深处、大气层之外,甚至宇宙尺度下的地球故事,引导读者去理解这个星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并引发对我们与地球关系的深刻反思。 第一章:星尘的摇篮——地球的诞生与早期演化 我们的旅程始于约46亿年前,那是一片混沌而炙热的宇宙。本书将从星云的坍缩讲起,描绘出太阳系形成的宏伟图景。我们将详述地球如何在原始的太阳星盘中凝聚成形,经历熔融、分异,形成地核、地幔和地壳。这个过程充满了剧烈的撞击与火山活动,行星表面温度极高,毫无生机。 星云假说与行星形成: 深入浅出地介绍星云假说,以及引力作用下尘埃颗粒如何逐渐聚集,形成微行星,最终碰撞合并成为原始地球。 早期地球的化学组成与结构: 探讨原始地球的化学元素分布,以及物质在高温下的分异过程,是如何导致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地核(富含铁镍)、地幔(硅酸盐矿物)和地壳(相对轻质的硅酸盐)的结构。 大撞击假说与月球的起源: 重点解析“大撞击假说”,描述了那场改变地球命运的巨大撞击,以及它如何可能催生了月球,并对地球的自转和地轴倾斜产生了深远影响。 原始大气的形成与演变: 追溯地球早期大气层的形成过程,火山活动释放的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氮气等)如何构成了与今日截然不同的环境,以及早期大气如何缺乏氧气。 海洋的出现与生命萌芽的可能: 探讨早期地球上水从何而来,是彗星撞击还是火山释放?以及在原始海洋中,生命萌芽的化学和物理条件是怎样的。我们将介绍生命起源的几种主流假说,从米勒-尤里实验到深海热泉理论。 第二章:地质的脉动——地球内部的动力学 地球并非一个静止的岩石球,它拥有一个活跃的内部。本书将深入探究地球内部的热量来源,板块构造的驱动机制,以及由此产生的地质现象。我们将揭示山脉的隆起、地震的发生、火山的喷发,这些看似随机的事件背后,都蕴含着地球内部巨大的能量和精密的运动规律。 地球内部的热量来源: 详细阐述地球内部热量的两大主要来源:放射性衰变(铀、钍、钾等元素)和原始的形成热。解释这些热量如何驱动地幔对流。 板块构造理论的演进与证据: 详细介绍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过程,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到现代板块构造模型。我们将列举支持板块构造的各项证据,包括海底扩张、古地磁学、地震带分布、岩石圈与软流圈的界面等。 地幔对流与板块运动: 解释地幔对流是如何像传送带一样,拖动地壳板块进行运动。我们将描绘热柱、俯冲带、洋中脊等关键地质构造,以及它们在板块运动中的作用。 地震与火山的成因机制: 深入剖析地震的发生原理——岩石破裂、能量释放。我们将区分不同类型的地震,并探讨地震与板块边界的密切关系。同时,详细阐述火山的形成,岩浆的产生、运移与喷发过程,以及不同类型火山(盾状火山、层状火山)的形成原因。 大陆漂移与超级大陆的循环: 回顾不同地质时期大陆的聚合与分裂,介绍“罗迪尼亚”和“盘古大陆”等超级大陆的形成与解体过程,以及这些事件对全球气候、生物演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三章:大气的呼吸——地球气候系统的演变 地球大气层是生命的保护罩,也是气候变化的舞台。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亿万年的时间长河,考察地球大气组成的变化、气候的长期波动,以及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我们将了解温室效应的原理,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以及现代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的挑战。 早期大气与氧化事件: 重点关注“大氧化事件”,探讨蓝细菌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大气组成,并引发了第一次生物大灭绝,但也为好氧生物的演化奠定了基础。 温室效应与气候调控: 解释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气等)在调节地球温度中的作用,以及地球在不同地质时期,因温室气体浓度变化而产生的剧烈气候波动,例如“雪球地球”事件。 冰期与间冰期的循环: 介绍影响冰期循环的主要因素,包括米兰科维奇循环(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太阳活动、火山活动以及大陆冰盖的形成与消融。 极端气候事件的记录与研究: 通过古气候学研究(如冰芯、海洋沉积物、树轮等),重现历史上的极端气候事件,如超级火山爆发、小行星撞击导致的“核冬天”等,并分析其对生物圈的影响。 现代气候变化:成因、影响与未来展望: 深入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燃烧化石燃料、森林砍伐等)对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等问题。我们将探讨未来的气候情景,以及可能的应对策略。 第四章:生命的画卷——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与演化 地球并非仅仅是岩石与水,它是一个孕育生命的奇迹之地。本书将描绘地球上生命演化的壮丽画卷,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再到恐龙时代的辉煌,以及哺乳动物的崛起。我们将探讨生物适应环境、物种灭绝与进化的驱动力,以及生命如何塑造了地球的生态系统。 生命起源的化学基础与早期演化: 回顾生命起源的假说,并介绍早期地球上的原始生命形式,如细菌、古菌。探讨光合作用的出现如何改变了地球生态。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详细描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意义,介绍早期复杂多细胞生物的出现,如三叶虫、奇虾等,以及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脊索动物等主要门类的形成。 陆地生命的征服: 探讨植物从海洋走向陆地,以及随之而来的动物(如节肢动物、两栖动物)登陆的过程,介绍植物和动物的适应性演化,如支持结构、呼吸系统、繁殖方式的改变。 恐龙时代及其灭绝: 描绘中生代恐龙的统治地位,介绍不同恐龙类群的特征与生活习性。重点解析白垩纪末期恐龙灭绝的“K-Pg事件”,以及小行星撞击、火山活动等假说。 哺乳动物的崛起与人类的演化: 介绍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如何抓住机遇,快速演化,占据各种生态位。追溯人类祖先从古猿到现代智人的演化历程,以及人类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独特地位。 生物多样性的驱动力与保护: 探讨自然选择、基因漂变、遗传重组等进化机制,以及物种的适应性演化。分析当前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入侵物种等),并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第五章:行星的未来——人类活动与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地球上具有智慧的物种,人类对地球的影响前所未有。本书将聚焦人类活动如何深刻地改变着地球的方方面面,从地质过程到气候系统,再到生物圈。我们将审视我们对地球造成的挑战,并探讨通往可持续未来的道路。 人类世的到来: 介绍“人类世”这一概念,探讨人类活动如何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改变了地球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地质过程,例如采矿、农业、城市化、大规模物种迁移等。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审视我们对淡水、土壤、矿产、能源等地球资源的消耗速度,分析当前资源的开采模式与环境影响。探讨发展循环经济、新能源,以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必要性。 污染的全球影响: 追踪不同类型的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塑料污染、核污染等)的来源、传播途径和对生态系统与人类健康的长期影响。 生态系统的重塑与退化: 分析人类活动如何导致森林砍伐、湿地萎缩、草原退化,以及这些生境破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讨论大规模农业、城市扩张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 技术创新与地球修复: 展望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环境问题的科技进展,例如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可持续能源技术、生物修复技术、精准农业等。 伦理与责任: 探讨人类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伦理地位,以及我们对子孙后代和地球生命负有的责任。呼吁建立一种更加和谐、负责任的人地关系,共同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结论: 《地球脉动》并非一本悲观的预言书,而是对地球生命史的一次回顾,对当下挑战的一份审视,对未来可能性的一个展望。通过深入了解地球的过去,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它的现在,并为它的未来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本书希望唤醒读者对地球更深沉的敬畏与热爱,认识到我们与地球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共同的命运,并激励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地球健康的守护者,为构建一个可持续的未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