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世界(一部心理传记)

希特勒的世界(一部心理传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伯特·韦特 著
图书标签:
  • 希特勒
  • 历史
  • 心理学
  • 传记
  • 二战
  • 纳粹德国
  • 政治
  • 人物
  • 心理分析
  • 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3340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7047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希特勒的心理画像。通过记述他的行为、信仰、品味、恐惧和强迫表现,罗伯特?韦特向我们揭示出这个复杂人物不为人知的方方面面。但是作者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精神病理学视野下的希特勒如何改变德国——和世界——历史。从这本书开始,我们可以了解从未了解过的希特勒。

内容简介

希特勒作为第三帝国的独裁力量,显示出了复杂的人格特征,本书研究了这个凶残的独裁者内心的扭曲人格,并指出希特勒的心理变态对他夺取政权、对他的公共政策和他的覆灭起到的作用。作者强调希特勒个人生活和社会经历中那些可以通过心理学方法更充分地加以理解的特异之处,而且,强调了文明对这种个性的人物有何反应。
作者将本书的研究方式定义为“心理史学”,弥补多年来结构主义史学对制度史的片面强调以及对个性问题的忽视;同时认为希特勒的人格并不能构成完整的解释,需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了解他的一生。作者还反对将希特勒人格中的非理性成分作区别于常人的“恶魔化”,他认为希特勒不仅真实地存在于历史中,而且应当用正规的心理学方法,理解他的人生。总之,本书将临床心理学和政治史学结合起来,试图为希特勒这个人和他的时代找到令人满意的解释。

作者将本书的研究方式定义为“心理史学”,弥补了多年来结构主义史学对制度史的片面强调以及对个性问题的忽视;同时认为希特勒的人格并不能构成完整的解释,需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了解他的一生。本书将临床心理学和政治史学结合起来,试图为希特勒这个人和他的时代找到令人满意的解释。片面强调以及对个性问题的忽视;同时认为希特勒的人格并不能构成完整的解释,需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了解他的一生。作者还反对将希特勒人格中的非理性成分作区别于常人的“恶魔化”,他认为希特勒不仅真实地存在于历史中,而且应当用正规的心理学方法,理解他的人生。总之,本书将临床心理学和政治史学结合起来,试图为希特勒这个人和他的时代找到令人满意的解释。

作者简介

罗伯特·韦特(1919—1999),美国历史学家、心理史学家,威廉姆斯学院历史系布朗教授。作品有《纳粹主义的先锋:德国战后自由军团运动,1918—1923》(1969)、《纳粹德国的少年罪犯,1933—1945》(1980)、《希特勒的世界:一部心理传记》(1993)、《希特勒,凯撒与我:一段学术之旅》(1999)等。

目录

目录





前言 ∥ 001

序言:探索希特勒 ∥ 001

致谢 ∥ 001



第一章肖像与其人 ∥001

身体特征 ∥ 003
个人品性 ∥ 007
恐惧和妄想 ∥ 017
作为宗教领袖的希特勒 ∥ 029
分裂的人 ∥ 035
希特勒与女人 ∥ 052




第二章希特勒的精神世界 ∥ 061

希特勒的阅读 ∥ 066
希特勒与艺术 ∥ 070
意识形态 ∥ 082
斗争:“万物之父” ∥ 086
希特勒政治观点的起源 ∥ 101




第三章作为成人之父的孩子 ∥ 143

犹太祖父? ∥ 145
父亲:阿洛伊斯·希特勒(施克尔格鲁伯) ∥ 151
母亲:克拉拉·珀茨尔 ∥ 159
阿道夫的幼年和少年时代 ∥ 165
不见睾丸的病例 ∥ 172
希特勒的“初境创伤” ∥ 185
童年晚期 ∥ 192
“消极认同”:林茨的花花公子 ∥ 198
克拉拉之死 ∥ 206
同一性危机,1908—1918年 ∥ 211
慕尼黑的使命,1919—1933年 ∥ 234
元首的生活方式 ∥ 251
希特勒的情感故事 ∥ 255
希特勒的性生活 ∥ 266




第四章以史为序:希特勒与历史 ∥ 279

第一帝国,800—1806 ∥ 282
非帝国的德国,1806—1871 ∥ 295
第二帝国,1871—1918 ∥ 305
第三帝国的诞生,1918—1933 ∥ 348



第五章从个人神经症到公共政策 ∥ 401

哪种“神经症”? ∥ 402
希特勒思想意识的心理学根源 ∥ 414
希特勒反犹主义的历史后果 ∥ 424
身份混乱的益处 ∥ 430
行动的残忍和顽固 ∥ 437
希特勒帝国中的信任与不信任 ∥ 442
侵略战争的心理学根源 ∥ 446
希特勒的毁灭需要 ∥ 451
通过自毁达到成功 ∥ 475





目录
00



00
希特勒的世界—— 一部心理传记


附录 ∥ 493

注释 ∥ 504


索引 ∥ 570

精彩书摘

序言: 探索希特勒


阿道夫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谜。


——希特勒童年的好友奥古斯特·库比切克,未公开的信


那么,我了解这个我与之度过多年时光的人吗?


——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写给妻子的信


您永远无法知道我在想什么。至于那些夸口说了解我的想法的人,我对他们撒了更多的谎。


——希特勒对弗兰茨·哈尔德说的话




除了耶稣基督,历史上恐怕没有人比阿道夫·希特勒更有写头了。


一位英国记者查看了1972年在伦敦出现的著作、文章、小说、电视和电影以及戏院里上演的戏剧作品后,挖苦地评论道,那是“元首”在英国最畅销的一年。但是,接下来希特勒在德国更受欢迎,关于他的主要著作有14部之多,包括一本长篇传记,此传记被评论人称为“权威性”的著作,预言它将成为“希特勒浪潮”的顶峰。

Joachim C�盕est, Hitler: Eine Biographie, 1190 pages (Frankfurt, Berlin, Wemma, 1973).

不过,他们都错了。到1975年为止,即希特勒死后的30年间,各界已经出版了5万本关于他和他的帝国的重要著作。[1]1976年,又一本1000页的巨著诞生,被称为“为后代所写的权威传记”。关于这一宣传,见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19 September 1976 of John Toland�餾 Adolf Hitler, 1057 (New York, 1976)。

事实的确如此。


希特勒的人格一直令试图探索整个历史中最引人注目问题的人困惑:这个如此平庸而不可思议的小男人,是如何迷惑了一个伟大的民族使它欣然接受残酷的暴政,又是如何征服整个欧洲大陆的。


人们一定赞同早期著名的传记作家布洛克(Lord Bullock)的说法,当他回顾他的主人公的童年时,坦言道:“就我而言,我了解阿道夫·希特勒越多,我就发现越难以解释接下来发生的一切。

xi

无论如何,那些原因都不足以解释后面的结果。要求我们相信[年轻的希特勒]是和恺撒、波拿巴之类……独裁者一样,显然是背离我们的推理和经验的。而档案记录表明我们是错的。希特勒经历的迷惑性在于解释和事实本身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2]


解释与事实之间确实存在着鸿沟。当阿道夫·希特勒从软弱无能的青年成长为专横的独裁者时,他的个性发生了某些明显的变化吗?如果这样,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转变?还是说他的个性在他的童年早期就定型了,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因此,他的成功是因为外部环境的变迁?1933年德国的形势究竟是如何使他成为适宜的领袖人选?在魏玛共和国那些濒临灭亡的岁月里,他那特殊的病态心理成了他的政治资本,这是可能的吗?





序言

00




00

希特勒的世界—— 一部心理传记




除了智力上的挑战,还有一个理由使传记作家、小说家、历史学家和戏剧作家都对希特勒感兴趣:就是与他的名字相联的深重的、几乎是具有强大磁力的恐怖。在《黑暗的心底》(Heart of Darkness)一书中,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深入探寻了人的邪恶习性,他发现了人们“对令人厌恶的行为的迷恋”。只要人们对某种神秘而深重的邪恶感兴趣,希特勒就会找到读者,因为他是吞噬人类的恐怖之神,他所建立的政治制度是“与上帝为敌的政治体系”。[3]


可以想见,传记作家对希特勒都有着各不相同的解释。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处心积虑地成功欺骗了自己和任何试图了解他的人。他的私人书信和回忆录往往都是设计好了要伪装自己而不是想透露什么;他有意无意地编造着关于他自己和他的家庭的谎言。他以身为“欧洲最优秀的演员”而自豪,并将自己隐藏在众多面具之后。他表面上可能温和、体贴、迷人,同时却恶毒而又极具报复心;有时他似乎是公理的化身,有时又成为一名偏执的狂徒;对一些人来说,他是一位公正严明的统治者、拯救者,对另一些人来说,他则是个疯狂的、具有破坏性的暴君。传记作家都是依据他们使用的那些资料,但与希特勒同时代的人对他有着各不相同的看法,所以他们的回忆、书信和日记提供了强烈冲突的证据。


伪劣的回忆录也误导了人们对希特勒的探究。例如,尽责的历史学家大都认可约瑟夫·格雷纳(Josef Greiner)是希特勒在维也纳那些年里的可靠证据来源。然而,事实上格雷纳根本就不认识希特勒,所以他的“回忆录”毫无价值。心理学的研究是根据一个以希特勒的“精神病医生”自居的人所写的全为欺骗性的报告。一位颇受欢迎的传记作家,根据希特勒弟媳的明显杜撰的回忆录,断言希特勒年轻时的英国之行对于他的外交决策至关重要;然而希特勒从来没有去过英国。

关于对这些书的讨论,见附录,“关于虚假资料的记录”。



不仅是资料的来源,而且作者本人的特殊倾向也会影响对历史的书写。那些对了解精神分析方法的历史学家极具启发性的心理学证据,在传统历史学家的眼中是无足轻重的,他们往往会忽略这些。在处理诸如希特勒和纳粹德国这些复杂的历史现象时,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的方法。单独一种方法绝不会令人满意,没有一位历史学家可以垄断历史真相。正如卡尔·贝克尔(Carl Becker)曾说的,“噢,历史,多少真理都以这个名义而出现!”[4]


我将这本书确定为“心理史学”的著作,只是因为我相信阿道夫·希特勒的经历呈现了一些无法单纯用心理学或历史学本身解释的问题。我强调的是这个人的人格。但是我所受过的历史学训练使我意识到尽管他的人格对于第三帝国至关重要——纳粹独裁统治没有他是无法想象的——但它并不是整个故事。如果不了解广阔的历史背景,我们将无法理解他的一生。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更多关于他个人的东西,也是无法理解它的。对我而言,希特勒的行为经常表现出极端的非理性,否则就是无法解释的,因此明智的做法就是向受过专业训练并具有理解病态人格能力的专家请教。


不可否认,在寻求这种专业帮助的过程中存在着危险和困惑。历史学家开始探寻心理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证明历史复杂的因果关系,但到后来可能错误地认为同样的俄狄浦斯问题适用于解释每个个体[5],而所有传记存在的问题都可以简化为弗洛伊德主义或新弗洛伊德主义所描述的症候。令人遗憾的结果十分明显地反映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威廉·蒲立德(William Bullitt)对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的研究中。在类似这样的著作中,著名人物的经历成了变态心理学教科书中的案例,而复杂的人格则被简化为诊断结果。


随便使用心理学术语并不能使人信服或有什么助益。把希特勒标示为“偏执狂式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世界上的精神病院机构中,有许多这样悲惨可怜、毫无判断力的人。每个人都试图让人相信他就是希特勒(或拿破仑),哪怕给他一点儿机会,他就可以统治世界。一个标签本身并不能给出什么解释。但是,对那些表现出标签所标明的行为模式的个体进行仔细的检查就可能得出有用的结论。因为研究表明,希特勒的行为非常类似于那种单侧隐睾的神经症患者或临界人格患者,所以请教专业的分析家并参照临床著作或许会提供关于希特勒行为的线索,而这一点恰恰是传统的传记作者所忽视的。


心理史学家(令人遗憾的字眼!)被频繁地指控过多强调心理学因素,而忽略了其他的历史力量。


这一指责有时是合理的。心智史学、军事史学或经济史学等方面的专家有时也有类似的倾向,在揭示过去的复杂现象中夸大他们所喜欢的某种特殊方法的作用,但我们不能以此来为心理史学家有时偏重心理因素的错误做辩护。我们需要保持均衡感。如果心理学在解决某些问题方面很有用,那就让我们运用它;如果其他的分析方法更适宜,那就采纳那些方法。在探索希特勒的过程中,我们不必局限于在临床心理学和政治史学之间做出选择。我们的任务是要努力把二者结合起来以找到对这个人和他的时代的令人满意的解释。因此,心理学可以看作是其他适宜的历史探索方法的补充,而不是它们的替代物。心理学能够帮助历史学家,我们对它的要求不应更多,也不必更少。


任何人的人生经历都会出现有关事实的问题。这些事实很少像我们最初所设想的那样是“固定”或“绝对”的;它们有时完全是含糊不定的,而且,其中总有性质上的差异。最容易证实的不一定是最能说明问题的。因此,尽管有许多对希特勒行为的精确描述,但要解释他为什么产生这些行为可能就需要我们走出狭隘的叙述性历史而去检视另一种更难以捉摸的事实。就此而言,对传记作家最有帮助的指导者,恐怕就是训练有素的心理学家了。因为无论何时,一旦提出“为什么”这一问题,传记作家就会发现自己不自觉地采纳了心理学的某种观点。甚至在他确信自己与心理学绝对没有关联,相反是依赖“人类的基本洞察力”或是被称为“常识”的东西时,他也无法避免地进行了心理学的假设。所以,我们必须认真看待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对此的见解:


传记作家明确反对系统的心理学阐释,却默许自己进行最为广泛的心理分析,他们自己相信这是常识,只是因为他们否认一种定义明确的心理学观点。然而,在明确反对心理学的背后,总是有一种隐含的心理学。[6]


埃里克森的评论鲜明地体现在一位卓越的英国历史学家A�盝�盤.泰勒身上,他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希特勒的一生。在处理他的主题时,他蔑视变态心理学方法的运用,因为在他看来,可以把希特勒当作一个正常人来理解。希特勒是一个“夸大的普通德国人”(the ordinary German writ largè),希特勒并不是一个真正富于侵略特性的人。尽管有时他可能看起来特别好战,但我们还是必须承认,

xiv

他所说并非他的本意;他不是那种言行一致的人。

有许多希特勒的重要讲话,泰勒根本没有认真分析,列举如下: 1933年5月30日他对军事指挥官的讲话,目标是要征服东部空间;1938年5月30日号称“高度机密”的指令,其中写道,“在不久的以后,通过军事行动铲平捷克斯洛伐克是我不可更改的决心”;而他在波兰战役前下达给手下将军的命令是“铁起心肠……勇猛作战”。

事实上,泰勒向我们保证,无论如何希特勒都没有侵略的企图:“他并没有征服世界或是别的什么计划。”正如温斯顿·丘吉尔和富兰克林·罗斯福一样,爱国的希特勒不过是想把自己的国家变得更为强大。我们又一次意识到一个基本事实,泰勒写道,“他的全部行为都是合乎理性的。”[7]


由于排除了无意识和非理性的问题——也就是从弗洛伊德到埃里克森一派精神分析学家所做的心理分析——泰勒感到,能够自由随意地对希特勒的人格做出他自己的心理分析:元首可以被理解为是相当明智达理的、公正的、消极的,他最突出的特点是耐心,他没有强烈的野心,因而他的动机和观点都是“正常”的,行动则一直都是合情合理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泰勒在坚信自己脱离了希特勒个人“心理的神秘领域”的同一页上,却在说希特勒以某种未透露的方式把美国同他所藐视的奥地利联系起来,因而他憎恨美国。正是基于这种对希特勒口是心非的断言,这位英国史学家做出了关于希特勒思维方式的重要的心理学判断。


这里必须重申,问题并不是历史学家是否愿意使用心理学方法,我们肯定愿意;问题是我们是否愿意寻求专家的帮助,还是希望像门外汉那样试图自己独立解决。我们愿意使用心理学方法,因为我们的使命就是阐释历史的来龙去脉,说明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便牵涉到人的动机,使我们直接涉及心理活动。芭芭拉·塔奇曼(Barbara Tuchmann)

芭芭拉·W�彼�奇曼(1912—1989),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和作家。其于1963年出版的著作《八月炮火》和1971年出版的《史迪威在中国》两度获得普利策奖。——译者注


对此做出简明扼要的表述:“每一位善于思考的历史学家都是一位历史心理学家,因为心理作为人类历史记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成分,显然是我们资料的一部分。我们都明白这一点。”[8]


我的研究方法主要借助于正规的心理学,因此不同于泰勒以及其他研究希特勒的传统史学家。我完全不同意艾伦·布洛克(Alan Bullock)的观点。比如,他认为,“希特勒的个人生活对研究其历史地位是无足轻重的。”[9]我不赞同这些历史学家的看法,因为我是从一种截然不同的逻辑出发:即希特勒属于病态人格,如果不研究他的个人生活,根本无法理解他的人生。单纯用传统的史学分析和常识方法则无法解释清楚这一切。


常识往往使人相信,人们是按照理性行事的,从总体上说是依照其愿望行事的,而且他们自觉地意识到他们的意图。但是,像希特勒这样,当主体意识奇特而且举止怪异,表现出非理性和固执放纵的样子时,历史学家便陷入了尴尬境地。他往往倾向于回避这些问题。然而,难道那些不合理性、明显荒谬的行为就不是传记作家的资料的一部分吗?只是把它们称为“怪异”或是“微不足道”就真能解决问题吗?难道努力解释这样的行为,特别是在其结果对研究对象个人和其他人都很重要的情况下,不是史学家的责任吗?难道我们没有义务判断驱使人类的非理性力量吗?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人的行为是“非理性”的,例如,希特勒下令屠杀全欧洲的犹太人或是决定进攻苏联,并不意味要终止对问题的讨论;反之,它应当促使对这样的历史性决定的非理性基础进行最严格的考察。


对我而言,希特勒必须被看作一个精神错乱的人,同时又被视为一位手腕高超的、极具智慧的政治领袖。像泰勒那样,只是把他看作一个理性的政治家,或者像布洛克那样,把他视为野心勃勃的独裁者,都会错估他人格的复杂性从而误解他的许多历史性行为。另一方面,希特勒能够出色分析一个政治或外交问题,并且能令人震惊地做出有力反应。无论是忽略这个事实而去关注他的反常行为,还是把他降格为教科书中心理变态的典型,即以性变态或未解决的俄狄浦斯情结的观点去解释他的政治生涯,都是对希特勒和历史的嘲讽。


一些希特勒的幼稚研究者毫不犹豫地得出结论:他的精神不正常。但他们却不想探究他的病,或是探讨这对他的事业的影响。例如,一位有名望的传记作家只满足于重申希特勒是精神病患者:“几乎从一开始,他心里就有某种疯狂的东西……他是精神错乱的。”一位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写道,希特勒“永远是……一个暴烈的妄想自大狂……最终,他彻底丧失了与现实的接触”。一位美国外交史学家,在他详尽研究希特勒的战争动机一书的序言中,断言希特勒是一个“病态的自我中心主义者”,深受狂妄自大之苦。但在书的其他部分,却没有反映出作者对自己叙述的重视;他并没努力去展示希特勒的心理变态与他的外交政策有什么关系,而是似乎把元首的政策看作心理健康的人制定的政策。最近,甚至A�盝�盤.泰勒也得出结论,希特勒是“一个疯狂的神经症患者”,但他的兴趣并不在于寻求一种必将导致广泛修正他的论点的判断,尽管他曾认为希特勒是一个明智达理而又谨慎周到的政治家。德国一位重要的传记作家称希特勒属于“神经症性格”,


被“一种无法抗拒的精神扭曲”所困扰,然后他得出明确的结论,希特勒多少有些“非人性”(Unperson)。然而,这些史学家中竟无人能在他的传记中列出有关精神错乱的心理学理论或是临床心理学的著作,尽管他们指称希特勒患有精神错乱。[10]


另有一些史学家在理解希特勒时拒绝以心理学为工具,反而转向了某种鬼神学论。当争论说希特勒是如此没有人性以至于无法用理性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时,他们就把他称为恶魔、邪灵和魔鬼,并将其抛于视野之外,置于冥冥之中,视为外界的黑暗。毫无疑问,以任何道德的标准来衡量,他都算是邪恶的;然而要把他完全从人类经验中排除可能就有不少严重的后果。后果之一,是《法兰克福杂志》(1972年10月11日)的一位思维敏捷的作者指出的,他警告他的国人,不要“将希特勒恶魔化”并把他从人类中排除,因为这样做将会取消我们的责任感。这位德国新闻记者得出结论,有关希特勒的可怕事实并不是他的特异之处,而是他的平凡:“他是我们当中的一员,从一开始我们就应该知道。现在,我们也不该忘记。”


“恶魔化”的另一个后果,是它造成了对历史和人类个性探索领域的限制,这是无法接受的。比如一位写作了一本有关盖世太保的极具价值著作的传统史学家就放弃了理解希特勒的秘密警察头子的尝试。他认为,因为这个人物不能借助常规的传记方法加以理解,所以他根本不可能被理解:“所有试图分析希姆莱性格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正如我所预料,所有努力都是徒劳……因为,这些努力是要以正常人类的经验来理解一个疯狂的人。……他是与正常人的行为相脱离的恐怖生物之一。”[11]把希特勒或是希姆莱弃之不理,斥之为“正常”人无法理解的狂人或魔鬼,也就是说无法对他们进行严格精确的判断,这样的态度不仅仅是蒙昧主义的,而且是反历史的。希特勒真实地存在于历史中,他是史学家必须力求理解的人类现象。


我不得不立刻承认,如果传统的历史学家倾向于拒斥非理性并忽略这个人不仅是有血有肉的生命,还是充满强迫性冲动和神经症的生命,那我们这些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失常颇有兴趣的人则可能会有更多强调病态的行为。


这就是本书的问题之一。这里强调的希特勒的生活和经历一直是为早先的史学家所忽略的。我并不打算写一部完整的关于希特勒的人生和时代的作品;本书也无意取代几部出色的传记,而是想做一些补充。我也忽略了许多优秀的专题研究中涉及的希特勒政权的诸多方面。


相反,我强调的是,希特勒个人生活和社会经历中那些可以通过心理学方法更充分地加以理解的特异之处,而且,我强调了文明对这种个性的人物有何反应。


读者们将会发现,本书做了不少推测,特别是在希特勒人生至关重要的最初几年,以及在希特勒的病态心理是如何影响他的政治行为的说明中。当证据有些零散时,自然增加了猜测的成分。不过,世界上的所有证据都不可能消除对人和事的推测。


20世纪初,流行的观点是把历史设想为“科学”。通常人们都相信,如果冷静地研究档案并且“客观”地考察原始资料,就能够像实验室里的自然科学家一样自信地得出无可争议的结论。伯里(J�盉.Bury)在1920年就任剑桥大学钦定历史学讲座教授时,在就职仪式的演讲中,对此做出经典表述。他怀着神圣的自信断言:“历史是一门不折不扣的科学。”伯里同时代的人,具有人文倾向的历史学家特里维廉(George M�盩revelyan)却提出异议。他的结论震惊了许多同事,那就是“历史,就其核心而言,不是科学的推断,而是想象的猜测。……”[12]


毫无疑问,历史学家要检视他们发现的所有证据并机智而诚实地阐释它,这是他们的职业义务和良心要求。当他们需要猜测时,自然要做得小心谨慎。然而,任何历史学家建构过去事件和亡故人物的努力终归离不开推测。而这种带有想象的重新建构难免会出现错误、破绽或者不完善。由于历史学家无法知道过去的完整事实,因此我们中的一些人会在圣·保罗(St�盤aul)的忏悔中寻求安慰,其现代译文是:“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13]当然,也没有传记作家能够无视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提醒:“绝不要以为你了解人类心灵的全部秘密。”[14]



前言/序言



《希特勒的世界:一部心理传记》 探寻深渊,洞悉扭曲的心灵与失落的时代 一部关于人类最黑暗篇章的深刻剖析,一本试图穿越时空的界限,触碰那个塑造了二十世纪走向的男人——阿道夫·希特勒——内心深处扭曲根源的心理传记。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将目光聚焦于构成希特勒人格的复杂肌理,试图理解他如何从一个边缘人物蜕变为煽动千万人走向毁灭的蛊惑者。 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令人不安却又发人深省的旅程,深入探索希特勒的童年、青年时期,以及那些塑造了他世界观的关键经历。我们将跟随他,从奥地利偏僻小镇的压抑生活,到维也纳的落魄艺术家生涯,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洗礼,甚至到他最终登上权力巅峰的那些关键时刻。在这趟旅程中,作者将以严谨的心理学分析为基础,结合史料细节,勾勒出一个立体的希特勒形象,而非脸谱化的恶魔。 为什么我们需要理解希特勒?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某些阴影却始终徘徊不去。希特勒的崛起和纳粹德国的暴行,至今仍是我们理解人性善恶、权力腐蚀以及极端意识形态蛊惑力的一个关键案例。然而,仅仅将他视为一个纯粹的邪恶符号,并不能帮助我们真正避免历史的重演。深入理解他的心理构成,他的动机,以及是什么让他能够赢得如此巨大的追随者,是防止悲剧再次发生的必要前提。这本书的目的,正是提供这样一个理解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清醒地认识到,怎样的土壤能够滋养出如此危险的思想,以及怎样的个人特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被放大并转化为毁灭性的力量。 深度心理剖析,揭示内心世界 《希特勒的世界:一部心理传记》不回避那些最令人不适的细节,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析希特勒身上表现出的各种特质。 早年创伤与补偿机制: 作者将深入探究希特勒童年时期所经历的家庭创伤、情感忽视以及他的父亲所带来的严苛影响。这些早年经历如何在他心中埋下了自卑、怨恨和对权威的叛逆种子?他的艺术追求失败又如何演变成一种病态的补偿心理,驱使他寻求其他领域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偏执、妄想与现实脱节: 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极端仇恨,他认为的“种族优越论”,以及他对世界阴谋论的坚信,都反映出他内心深处的偏执和妄想。这本书将尝试解释,这些扭曲的信念是如何在他大脑中扎根,又如何与他的现实感知相互隔离,形成一个自洽却又与现实格格不入的思维世界。 权力欲、表演型人格与煽动性: 希特勒对权力的极度渴望,他在公开场合展现出的狂热表演,以及他利用语言和宣传操纵民众的能力,都指向了他身上可能存在的表演型人格特征。作者将详细分析他如何掌握了演说的艺术,如何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激昂的语调以及精准的情感操控,将民众的情绪推向极致,从而获得巨大的追随者。 “邪恶”的根源: 本书将摒弃简单的“邪恶”标签,而是试图从更深层次去挖掘,是什么样的心理机制,促使一个人能够对如此大规模的暴行视而不见,甚至加以推崇?是缺乏同情心?是集体心理的投射?还是对“他者”的非人化处理?这本书将通过对希特勒行为模式的分析,探索人类道德感的边界,以及在极端意识形态下,个体道德感如何被消解。 历史背景下的心灵肖像 希特勒并非生活在真空之中。他的心理轨迹与他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经历了经济崩溃、社会动荡和民族屈辱,这为希特勒的崛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时代精神的投射: 本书将把希特勒的个人心理置于二十世纪初欧洲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之下。他对民族主义的狂热,他对“伟大复兴”的渴望,以及他对“敌人”的定义,是如何与当时德国社会的普遍情绪相互呼应,并被放大和利用的? 纳粹主义的心理土壤: 纳粹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它更触及了民众内心深处的恐惧、希望和对归属感的渴求。本书将分析,希特勒如何精准地捕捉并利用了这些心理需求,将它们转化为一种集体狂热,最终构建起他统治的基础。 追随者的心理: 除了希特勒本人,本书还会触及那些追随他的人群的心理。是什么让他们对一个如此激进的领导者产生如此狂热的支持?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是对现有社会秩序的绝望?还是对自身价值的认同? 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希特勒的世界:一部心理传记》不提供简单的是非评判,而是邀请读者进行一次深入的思考。它剥离了历史事件的宏大叙事,将焦点放在了构成事件核心的个体心理上。阅读这本书,你将: 获得对复杂人性的深刻洞察: 了解即使在最黑暗的人物身上,也存在着复杂的人性构成,以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童年经历,可能在日后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 学会识别极端意识形态的心理根基: 通过理解希特勒的心理模式,你将更有能力识别和抵制那些利用恐惧、仇恨和虚假承诺来煽动民众的极端思想。 进行一次关于权力、道德与责任的严肃反思: 这本书将促使我们思考,当个人心理与历史进程相互作用时,会产生怎样的毁灭性力量,以及我们作为个体,在面对历史洪流时所应承担的责任。 这是一本关于历史、关于心理学、更关于人性最深层秘密的书。它将带你进入一个扭曲的世界,让你得以窥探那个塑造了二十世纪命运的男人最隐秘的心灵图景。准备好,这是一次令人不安,但绝对值得的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历史人物的理解都停留在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和造成的后果上,但《希特勒的世界(一部心理传记)》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它不再是枯燥的历史事件堆砌,而是将我们带入了一个非凡人物的心灵深处,进行了一次令人心悸的探索。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剖析了希特勒的内心世界,从他童年的阴影,到他扭曲的价值观,再到他如何将个人的创伤转化为一种席卷世界的毁灭性力量。我被书中关于他早年经历的描写深深吸引,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在作者的笔下,成为了理解他日后行为的关键线索。他对于艺术的追求,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以及他在政治上的早期遭遇,都成为了塑造他独特心理轨迹的重要因素。我发现,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希特勒描绘成一个“生而为恶”的符号,而是展现了一个充满挣扎、偏执和极端动机的个体。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度挖掘,让我对极权主义的产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

《希特勒的世界(一部心理传记)》这本书,绝对是一次令人难忘的阅读体验。作者以一种极其罕见的洞察力,深入到希特勒这个极具争议性人物的内心世界,用一种近乎解剖学的精细,描绘了他复杂而扭曲的心理图景。我一直对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驱使一个人走向如此极端的道路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则试图为我们揭示其中的答案。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希特勒描绘成一个脸谱化的恶棍,而是通过对其早年经历、家庭背景以及早期政治生涯的细致梳理,展现了一个充满矛盾、恐惧和极度自卑的个体。书中关于希特勒对艺术的狂热追求,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以及他在权力斗争中的种种表现,都成为了理解他心理轨迹的重要线索。我被书中关于他如何利用集体的狂热来掩饰个人的不安,如何将个人的仇恨升华为一种意识形态,以及他内心深处对于爱与认同的极度匮乏所深深打动。这种对个体心理与历史进程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刻探讨,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警惕和清醒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

读完《希特勒的世界(一部心理传记)》,我感觉自己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心理洗礼。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记述,更是一次对极端心理的深度挖掘和剖析。作者以一种近乎冷静却又充满力量的笔触,带领我们一步步走进希特勒扭曲的心灵世界,去理解他思维的形成,他动机的根源,以及他如何将个人的痛苦和愤怒,升华为一种席卷全球的意识形态。书中对希特勒早年经历的详尽描绘,尤其是他童年时期的家庭关系和成长环境,让我看到了一个并非生来就注定是恶魔的个体,而是被一系列复杂的因素所塑造。作者并没有回避希特勒身上的黑暗面,反而以一种审慎的态度,试图去理解这些黑暗面是如何在他内心滋生并最终爆发的。我被书中关于他如何利用宣传和煽动性言辞来操纵人心所震惊,也对他内心深处对于权力、认同和归属感的极度渴望感到一丝悲哀。这种对个体心理与宏大历史事件之间复杂联系的深入探讨,让我对理解历史上的极端现象有了全新的视角,也让我对人性中存在的善恶两面有了更深的体悟。

评分

这是一本非常引人入胜的书,它不仅仅是关于希特勒的生平,更像是对一个扭曲灵魂的细致解剖。《希特勒的世界(一部心理传记)》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将我们带入希特勒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得以窥探他思维的运作方式,以及那些驱动他做出惊世骇俗行为的动机。作者在描绘希特勒的政治崛起时,并没有忽略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人经历,比如他对宣传的痴迷,他对演讲的热情,以及他在人群中的那种煽动性的魅力。更重要的是,书中的心理分析部分,让我看到了一个被个人创伤、社会不公以及某种病态的理想主义所困扰的希特勒。他并不是一个从天而降的魔鬼,而是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下,由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产物。我被书中关于他与周围人关系的描述所吸引,他如何利用别人的恐惧和希望,如何操纵人心,以及他内心深处对于爱与归属感的极度匮乏。这种对权力欲望背后心理根源的挖掘,让我对极权主义的产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如何警惕类似的个体和思潮有了警醒。

评分

《希特勒的世界(一部心理传记)》这本书,是一次令人心悸的心灵探索之旅。作者以一种非凡的洞察力,深入挖掘了希特勒这个复杂人物的内心世界,将其从一个历史符号还原为一个充满矛盾、痛苦和极端动机的个体。我一直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驱使一个人走向如此黑暗的深渊,而这本书,则试图为我们揭示其中的答案。书中对希特勒早年经历的细致描绘,尤其是他童年时期的家庭关系和成长环境,让我看到了一个并非生来就注定是恶魔的个体,而是被一系列复杂的因素所塑造。作者并没有回避希特勒身上的黑暗面,反而以一种审慎的态度,试图去理解这些黑暗面是如何在他内心滋生并最终爆发的。我被书中关于他如何利用集体的狂热来掩饰个人的不安,如何将个人的仇恨升华为一种意识形态,以及他内心深处对于爱与认同的极度匮乏所深深打动。这种对个体心理与历史进程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刻探讨,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警惕和清醒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

读完《希特勒的世界(一部心理传记)》这本书,我真的被深深地震撼了。与其说这是一本历史读物,不如说它是一次深入灵魂的探索。作者以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的精准,解剖了希特勒这个复杂到令人发指的人物内心深处的幽暗与矛盾。我一直对历史上的巨恶很好奇,但很多时候,我们只能看到他们造成的巨大破坏,却很难触及到驱动他们做出如此种种行为的根源。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它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细节,而是将希特勒从童年到权力的巅峰,再到最终的毁灭,用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一一展现。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问自己:是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经历,造就了一个如此扭曲的世界观?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希特勒描绘成一个纯粹的魔鬼,而是试图去理解他那些令人费解的动机,他内心深处的恐惧,以及那些被压抑的渴望。书中对希特勒的家庭背景、早年经历的详尽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并非生来就注定是恶魔的个体,他的成长轨迹中充满了挣扎与痛苦,然而,正是这些痛苦,在他扭曲的心灵中,最终孕育出了毁灭性的力量。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揭示,让我对理解历史上的极端事件有了全新的视角,也让我不禁反思,在看似平静的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着相似的潜藏的暗流?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久久无法释怀的书。《希特勒的世界(一部心理传记)》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历史巨恶的内心深处。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以一种近乎心理治疗师的耐心和细致,剖析了希特勒思维的形成、情感的波动以及动机的根源。我被书中关于希特勒早年经历的描绘深深吸引,那些童年时期的创伤,对艺术的渴望,以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都成为了塑造他独特心理轨迹的重要因素。作者并没有回避希特勒的黑暗面,反而以一种审慎的态度,试图去理解这些黑暗面是如何在他内心滋生并最终爆发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他如何利用宣传和煽动性言辞来操纵人心所震惊,也对他的个人魅力背后隐藏的极端偏执和缺乏同情心感到不寒而栗。这种对个体心理与宏大历史事件之间复杂联系的深入探讨,让我对理解历史上的极端现象有了全新的视角,也让我对人性中存在的善恶两面有了更深的体悟。

评分

坦白说,在翻开《希特勒的世界(一部心理传记)》之前,我预设了这是一本会充斥着大量战争场面和政治分析的书籍。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将重点放在了希特勒的内心世界,与其说是历史叙事,不如说它是一次对极端心理的深度剖析。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大量细致的心理学分析,试图勾勒出希特勒思想形成、演变以及最终走向疯狂的内在逻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希特勒早年经历时那种审慎的态度,并没有一味地将他塑造成一个标签化的恶棍,而是试图去理解他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以及这些困境如何在他逐渐形成的偏执和仇恨中发酵。书中对希特勒的童年创伤、家庭关系、以及早期政治生涯中的一系列挫折的描绘,都成为了理解他后期极端行为的线索。我感觉自己仿佛化身为一名侦探,跟着作者的笔触,一点点地拼凑出希特勒复杂而扭曲的精神图景。这种对个体心理的深挖,使得他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不再是宏大叙事的堆砌,而是从个体出发,窥探其背后更为深刻的心理动因。这种处理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时常会感到一种生理上的不适,但同时又被强烈的好奇心所驱使,想要知道,是什么样的心理机制,能够驱使一个人走向如此极端的道路。

评分

《希特勒的世界(一部心理传记)》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历史人物,尤其是像希特勒这样极具争议的人物,不能仅仅停留在他做了什么,更要深入探究他为什么会这么做。这本书正是做到了这一点,作者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将希特勒从一个模糊的历史符号,变成了一个立体、复杂、甚至在某些时刻让人感到一丝同情的个体(当然,这种同情绝不代表认同,而是对人性复杂性的叹息)。书中的心理分析部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并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揭示了希特勒内心的各种矛盾、他极度的自卑感与膨胀的权力欲之间的博弈,以及他如何将个人的痛苦和愤怒,升华为一种席卷世界的意识形态。读到关于他早期艺术追求的失败,以及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时,我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悲剧色彩,仿佛看到了一个在命运洪流中挣扎,却最终被内心深处的黑暗所吞噬的灵魂。这种对个体命运与历史进程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让我对人类的自由意志和不可控因素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

《希特勒的世界(一部心理传记)》这本书,绝对是一次令人难忘的心灵之旅。我一直认为,要理解历史上的巨恶,就必须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去探究那些驱动他们行动的原始冲动。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以一种近乎病态的专注,将希特勒的心理世界层层剥开,展现了一个充满矛盾、偏执和疯狂的灵魂。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希特勒童年经历和早期经历的细致描绘,它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经历塑造成他后来罪行的“借口”,而是试图去理解这些经历如何在他尚未成熟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最终在他内心深处播下了仇恨和暴力的种子。读到关于他早期在维也纳的漂泊生活,以及他对艺术的渴望时,我甚至能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悲凉。作者没有回避希特勒身上那些令人反感的特质,比如他的自负、他的残忍,但他同时也试图去揭示这些特质背后可能存在的心理根源,比如他极度的不安全感,他对于自身价值的怀疑,以及他对权力的极度渴求。这种对个体心理复杂性的描绘,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如何识别和防范极端的思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书质量很满意,服务也很满意

评分

从另一个角度看阿道夫,元首的精神世界。。。

评分

京东购书确实给力,物流进度透明,配送准时。快递员服务态度好。

评分

打开包装,品相也不错。图书质优,印刷精良,排版美观,包装密实。选择京东没有错。

评分

不错的希特勒研究,值得入手

评分

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能够多搞一些优惠活动 这样就更有购物的积极性了

评分

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能够多搞一些优惠活动 这样就更有购物的积极性了

评分

打开包装,品相也不错。图书质优,印刷精良,排版美观,包装密实。选择京东没有错。

评分

书的内容不错,价格便宜,支持京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