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2017.6双月刊)

世界电影(2017.6双月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建生 编
图书标签:
  • 电影
  • 世界电影
  • 影评
  • 电影杂志
  • 文化
  • 艺术
  • 影坛
  • 电影史
  • 国外电影
  • 电影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ISBN:977100299600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472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世界电影》秉承“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的办刊宗旨,秉承一贯的精品路线,选题选材精粹,与时俱进,贴近读者,具有时代感。
  《世界电影》译文质量好,系统而大气地翻译介绍当今世界电影理论界的各种思潮、流派、观点和代表人物,及时准确地反映出国外电影理论与创作的大势与动向,广泛探讨各种美学理论,集国内外名家和电影爱好者文章之精粹。

目录

专题文论
“点石成金的男人”:詹姆斯·邦
德身体的触觉地理
文/[美国]丽萨·富内尔
克劳斯·多兹
译/彭茹娜
热辣与能力的平衡:超级女英雄
主体身份的建构与解构
文/芈岚

电影剧本

文/[美国]大卫·伯克
译/罗姣
隐藏人物
文/[美国]阿莉森·施罗德
西奥多·梅尔菲
译/吉晓倩
访谈录
留待观众去决断
——保罗·范霍文访谈
文/[美国]理查德·波顿
译/罗姣

纪录片
刻画伦理空间:关于死亡、死亡呈
现以及纪录片的十个命题
文/[英国]薇薇安·索布切克
译/孙豆孙红云
不只是文本:论纪录影像的伦理
困境
文/孙红云
分享、虚构与主位影像:影视人
类学的伦理反思与突围之道
文/朱靖江
品读人文价值分享世界语言
——2017“一带一路”国际影展南京
研讨会专家学者发言综述
文/舒克

本刊2017年总目录

精彩书摘

  《世界电影(2017.6双月刊)》:
  20世纪70年代末,华纳兄弟推出的改编自DC漫画,以超级英雄克拉克·肯特为主要人物的影片《超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后,此类超级英雄影片越来越多地进入观众的视野。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这些超级英雄影片中还出现了不少拥有超能力和火爆身材的女性超级英雄。探究这些“热辣”女性的主体身份建构及内涵,成为女性主义影视研究的新热点。
  超级女英雄主体地位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益于传统的男性主体的主导地位,更为确切地说,就是女性主体地位的提升源自其对异性的吸引能力,即“热辣性感”的女性性别特质的展现。银幕上那些让男性感到性感撩人却又_言不合即开打的超级女英雄,成为继早已获得大众认可的超级英雄之后,以自身的主体身份建构来彰显传统的性别、性取向、种族、民族以及阶级标准划分的典范。同那些男性超级英雄一样,超级女英雄大都是中产阶级的白人异性恋女性。并且,这些有能力的女性不再是只有依靠男性方能存活的弱势群体,无须再扮演自己无能为力只能苦苦等待男性在最后时刻出手相救的受害者。然而,正如曼斯梅尔所说,男性不喜欢电影里那些太过暴力,过于强硬,或者过度男性化的女性主体,“出于票房的考虑,这些新型的动作女侠们要尽量在不让男性感到威胁甚或是不悦的前提条件下展现自身的超强能力”(Mencimer,2010:18)。曼斯梅尔的言论也引出了许多关于超级女英雄吸引男性的能力对于其主体身份的建构起到何种重要作用的疑问:这些超级女英雄是否专为满足男性观众喜好而打造的超能性感尤物;她们过于彰显女性性别特质的热辣外表对于其自身的超能力而言,是一种增益还是一种折损;通过女性主体的外形而表呈的自身性特征以及对男性的吸引力是否会再次将女性“定格”为表征性成熟度的固化模板,继而成为人们争相要求变革的诟病对象。对此,本文将分析近年来上映的几部关于超级女英雄的经典影片,并在此基础之上,予以全面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20世纪60年代的女性主义运动无疑是探析女性主体身份建构的重要考量指标之一。被认为是美国“第二波”女权运动的这次风潮,矛头直指女性在官方和非官方层面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以及女性的性取向、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女性就业及生育权等问题。贝蒂·弗里丹颇受争议的著作《女性迷思>就出版于同一时期,该书被认为是“引燃了1963年的女权运动,并最终改变了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社会组织架构”,“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_”(Gary&Kaklamanidou,2011:77)。书中,弗里丹指出,美国的女性是一种谬误的信念体系的受害者。按这一体系的要求,女性理应在家庭生活的域界之内找寻自我和生命的意义所在,其结果就是她们个体身份的缺失。尽管弗里丹的说法饱受质疑,但其观点对于超级女英雄主体身份建构演变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在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的基础之上,20世纪90年代成形的银幕上超级女英雄主体形象的演变被认为是第三波女权运动的肇始,历经十多年的发展演变,时至今日已进入全面兴盛时期。到1995年,漫威漫画已经发行了四期关于超级女英雄罗刹女的短剧,成就了后来《X战警》中那位让人无法近其身的性感女成员罗格。特里娜·罗宾斯指出,那些描写身材热辣的超级女英雄的漫画书不仅仅是男孩子们的挚爱,更是花花公子们竞相追逐的对象(Bobbins,1996:166)。男性观众们都乐意在银幕上找寻20世纪30年代海报女郎的电影版化身。因此,漫画家们在刻画人物角色时,十分强调男性超级英雄的行动力和打斗能力,而对于女性超级英雄而言,身型的完美展现似乎是他们唯一追求的目标。作为性关注对象的女主角,为了吸引大批男性主体的眼球,就必须拥有极具女性性特征的外形:不盈一握的纤腰,丰满硕大的胸部,勾.人J心魄的外表。可以说,作为超级英雄,女性必须和她们的男性同伴一样拥有无可挑剔的身型,只不过男性要着力彰显身体的健壮有力,而女性则要尽可能地性感外露。超级英雄能够风驰电掣、巧捷万端,能够拔山扛鼎、力挽狂澜,还能飞檐走壁、日行千里。那些拥有超速位移能力的超级英雄,其移动速度之快,简直违背物理学原理。然而,即便是移动速度最快的女性超级英雄,尽管能够将绝大多数对手远远落在身后,却绝无可能战胜拥有同样超能力的男性超级英雄。
  ……
《世界电影》(2017年6月刊) 当期聚焦:探寻叙事的新维度 2017年6月,《世界电影》双月刊精心策划,为您呈现一场关于电影叙事深度挖掘的盛宴。本期杂志脱离流俗,深入剖析那些在形式与内容上不断突破界限的电影作品,旨在激发读者对影像语言的全新认知,并引领思考当代电影叙事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特稿:解构与重构——非线性叙事在当下电影中的回响 本期重磅推出《解构与重构——非线性叙事在当下电影中的回响》专题。我们深入探讨了非线性叙事这一古老而又常新的叙事手法,在21世纪的电影语境下如何焕发新生。从经典的《低俗小说》到近年的《盗梦空间》、《信条》,再到一些鲜为人知的独立佳作,我们不仅分析了导演们如何通过打乱时间线、多视角切换、碎片化剪辑等方式,挑战观众的观影习惯,制造悬念,引发深度思考,更重要的是,我们试图解读这些叙事手法背后所承载的哲学理念、社会情绪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本专题邀请了多位资深影评人和学者,从不同维度解读非线性叙事为何能成为连接观众情感与理解的有效桥梁,以及它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更好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并赋予影片超越线性时空的沉浸感。我们将追溯其历史渊源,审视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变体,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可能性。 深度报道:边缘的目光,现实的回响——关注少数族裔视角下的电影创作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今天,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媒介,其责任也愈发重大。《世界电影》本期特别关注了由少数族裔创作者带来的视角。《边缘的目光,现实的回响——关注少数族裔视角下的电影创作》专题,将目光投向那些长期被主流叙事边缘化的群体。我们精选了数部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由少数族裔导演或编剧主导的影片,通过对这些影片的深入分析,揭示它们如何在故事内容、人物塑造、视觉风格乃至叙事节奏上,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情感表达。这些作品往往以其真挚的情感、尖锐的社会洞察,以及独特的文化符号,为我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我们将探讨这些影片如何在打破刻板印象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市场、审查及文化认同的多重挑战,并呈现这些创作者如何以坚韧的艺术力量,为电影世界注入更丰富、更多元的色彩。 专题策划:数字时代下的导演探索——技术革新与艺术表达的博弈 科技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电影产业的方方面面。《数字时代下的导演探索——技术革新与艺术表达的博弈》专题,将深入剖析数字技术,如CG特效、VR/AR、虚拟拍摄等,是如何被当代导演们运用,并与自身的艺术追求产生碰撞与融合的。我们选取了几位在技术应用上颇具创新精神的导演,通过他们的作品案例,探究新技术如何为电影叙事带来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例如创造出更具冲击力的视觉奇观,或是构建出更细腻、更具沉浸感的虚拟世界。但同时,我们也关注到技术过度依赖可能带来的艺术空心化问题,以及导演们如何在拥抱技术的同时,坚守叙事的核心价值和人文关怀。本专题旨在引发读者思考,技术究竟是服务于艺术,还是反过来束缚了艺术的自由发展,以及未来电影创作的边界在哪里。 评论与鉴赏: 影像的语言: 本栏目将对本期推荐的多部影片进行细致的影评。我们将从镜头运用、画面构图、色彩美学、声音设计等角度,深入剖析导演的视觉语言,解读其如何服务于叙事和情感的表达。 导演剖析: 聚焦一位在国际影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当代导演,对其创作生涯、艺术风格、代表作品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解读,呈现其在电影史上的独特地位。 专题影展回顾: 对近期国内外重要的电影节展进行回顾和评论,分析其展映影片的趋势和亮点,以及对全球电影市场和创作方向的影响。 专栏: 影史钩沉: 探索电影发展史中的某个重要节点或被忽视的角落,挖掘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但可能未被广泛关注的影片或电影人。 电影与社会: 探讨电影作品如何折射、反映或引导社会思潮,以及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功能。 《世界电影》(2017年6月刊),是一次对电影艺术现状的深度观察,一次对叙事边界的勇敢探索,一次对未来影像可能性的审慎思考。我们希望通过本期的内容,能够为您带来耳目一新的观影体验,并激发您对电影艺术更深层次的理解与热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期《世界电影》(2017.6)带给我的惊喜,在于它对于“电影与科技”这个宏大命题的精准把握。以往我们谈论科技对电影的影响,多半集中在特效的进步,但这期杂志却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层、更前沿的领域。其中一篇关于“人工智能在电影创作中的可能”的文章,就让我大开眼界。作者详细介绍了AI如何被用于剧本创作、角色生成,甚至是对观众情感反应的预测。虽然其中涉及的很多概念还显得有些遥远,但文章的论述逻辑严谨,引用了大量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行业动态,让我不禁开始思考,未来电影的面貌将会被如何改变。更让我感到兴趣的是,杂志还对一些利用VR、AR技术进行叙事的独立项目进行了介绍,这些探索性的尝试,虽然可能还不够成熟,但无疑预示着电影叙事疆域的无限可能。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本身,更是关于技术如何赋能艺术,如何打破传统的观影模式。读完这篇文章,我感觉自己仿佛走在了电影发展的未来前沿,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电影爱好者,我总是期待《世界电影》这本杂志能够提供一些超出常规视角的解读。2017年6月号,确实没有让我失望。其中一篇关于“音乐在电影中的隐形力量”的文章,就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认为,电影的配乐虽然重要,但常常容易被忽视。而这篇文章,则从音效设计、主题曲的选择,甚至是片尾曲的铺垫,全方位地展现了音乐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的情绪,如何塑造着角色的内心世界,以及如何烘托出影片的整体氛围。作者以几部经典影片为例,细致地分析了音乐与画面、叙事之间的巧妙配合,比如某部惊悚片中,一段看似普通的旋律如何被用来制造悬念,或者某部爱情片中,一首充满时代感的歌曲如何勾勒出人物的成长轨迹。这种对电影听觉元素的深入挖掘,让我对以往观影的体验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杂志还对几位活跃在国际影坛的作曲家进行了专访,他们的创作心得和对电影音乐未来的展望,都极具启发性。这期杂志,无疑是对电影艺术的又一次全面致敬。

评分

翻开2017年6月号的《世界电影》,最吸引我的莫过于那篇关于“后真相时代下的电影表达”的深度分析。在信息爆炸,真假难辨的当下,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媒介,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篇文章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梳理近年来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争议性电影,探讨了它们如何挑战观众的既有认知,如何在叙事中植入主观立场,以及这种表达方式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作者的笔触犀利而又审慎,他引用了大量的电影片段和评论家的观点,对这些影片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了多维度的剖析。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文章并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进行评判,而是试图理解创作者的意图,以及观众在观看这些影片时的复杂心态。这种对电影与社会现实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刻洞察,让这篇评论读起来既有思想的冲击力,又不乏人文的关怀。此外,杂志还刊登了一组关于“沉默的观众”的专题,通过几位普通影迷的视角,展现了电影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充满了温情与力量。

评分

每次拿到《世界电影》的双月刊,都像一次跨越时空的邀约,6月号这期也不例外。封面上的光影组合,总是能瞬间抓住我的目光,仿佛在预告着即将展开的精彩旅程。翻开内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篇关于独立电影新浪潮的深度报道,作者旁征博引,从叙事方式的革新到影像语言的突破,都做了细致入微的剖析。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文章没有流于表面地罗列作品,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独立电影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思潮和艺术追求。特别是对几位新兴导演的访谈,他们的创作理念,对当下电影产业的思考,以及他们如何在新技术和旧传统的夹缝中寻找生存之道,都让我读来受益匪浅。这篇文章就像一扇窗,让我窥见了电影世界里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那些充满激情与挑战的创作前沿。随后的几个专题,分别探讨了纪录片在记录历史中的角色,以及动画电影如何突破地域界限,成为全球性的文化符号。每一篇都力求从不同角度,展现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多元魅力。读完这期,感觉自己的电影视野又开阔了不少,也对那些默默耕耘的电影人多了一份敬意。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世界电影》这本杂志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却又极具深度的电影现象。2017年6月号的刊物,恰恰展现了这一点。其中一篇关于“电影中的记忆与遗忘”的评论,着实让我感到惊艳。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列举几部探讨记忆的电影,而是巧妙地将心理学、哲学甚至历史学中的相关理论融入其中,分析了导演们是如何通过蒙太奇、叙事结构甚至声音设计来营造出“失落”、“重塑”或“选择性遗忘”的观影体验。举例来说,文章对某部欧洲艺术电影的解读,让我明白了影片中碎片化的叙事并非随意为之,而是为了呼应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混乱与挣扎。这种将电影作品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的方式,是很多同类刊物所缺乏的。此外,杂志还刊登了一组关于“消失的电影院”的摄影报道,用一组组黑白影像,记录了那些承载了无数观影回忆的场所,如今或破败或转型,触动人心。这不仅仅是对怀旧情感的抒发,更是一种对电影文化变迁的深刻反思。整个专题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看到了杂志编辑团队的匠心独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