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工程师教程(第5版)(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指定用书)

网络工程师教程(第5版)(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指定用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严体华,景为,副主编 著,雷震甲,严体华,景为,副 编
图书标签:
  • 网络工程
  • 网络工程师
  • 教程
  • 第五版
  • 计算机资格证
  • 考试用书
  • 网络技术
  • 通信技术
  • 信息技术
  • 专业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92238
版次:5
商品编码:1230607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08
字数:9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网络工程师教程(第5版)依据2018年审定通过的网络工程师考试大纲大纲编写,涵盖网络工程师(中级)岗位所要求的主要知识及应用技术。
  通过网络工程师考试的考生可以获得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本考试为中级资格认证。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指定用书。作者在前4版的基础上,根据网络工程师新版大纲的要求,针对考试的重点内容做了较大篇幅的修订,书中主要内容包括数据通信、广域通信网、局域网、城域网、因特网、网络安全、网络操作系统与应用服务器配置、组网技术、网络管理、网络规划和设计。
  本书是参加本考试的必备教材,也可作为网络工程从业人员学习网络技术的教材或日常工作的参考用书。

目录

目录
第1章计算机网络概论1
1.1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和发展1
1.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应用3
1.2.1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
1.2.2计算机网络的应用6
1.3我国互联网的发展7
1.4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9
1.4.1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特性9
1.4.2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的
基本概念11
1.5几种商用网络的体系结构18
1.5.1SNA18
1.5.2X.2520
1.5.3NovellNetWare21
1.6OSI协议集22
第2章数据通信基础27
2.1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27
2.2信道特性28
2.2.1信道带宽28
2.2.2误码率30
2.2.3信道延迟30
2.3传输介质30
2.3.1双绞线30
2.3.2同轴电缆31
2.3.3光缆33
2.3.4无线信道34
2.4数据编码35
2.5数字调制技术38
2.6脉冲编码调制40
2.6.1取样40
2.6.2量化41
2.6.3编码41
2.7通信方式和交换方式41
2.7.1数据通信方式41
2.7.2交换方式43
2.8多路复用技术46
2.8.1频分多路复用46
2.8.2时分多路复用47
2.8.3波分多路复用48
2.8.4数字传输系统48
2.8.5同步数字系列50
2.9差错控制50
2.9.1检错码51
2.9.2海明码51
2.9.3循环冗余校验码53
第3章广域通信网56
3.1公共交换电话网56
3.1.1电话系统的结构56
3.1.2本地回路57
3.1.3调制解调器61
3.2X.25公共数据网63
3.2.1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64
3.2.2HDLC协议69
3.2.3X.25PLP协议75
3.3帧中继网78
3.3.1帧中继业务78
3.3.2帧中继协议80
3.3.3帧中继的应用82
3.4ISDN和ATM83
3.4.1综合业务数字网83
3.4.2ATM虚电路87
3.4.3ATM高层88
3.4.4ATM适配层89
3.4.5ATM通信管理90
第4章局域网与城域网93
4.1局域网技术概论93
4.1.1拓扑结构和传输介质93
4.1.2LAN/MAN的IEEE802标准98
4.2逻辑链路控制子层100
4.2.1LLC地址101
4.2.2LLC服务101
4.2.3LLC协议102
4.3IEEE802.3标准103
4.3.1CSMA/CD协议103
4.3.2CSMA/CD协议的性能分析108
4.3.3MAC和PHY规范109
4.3.4交换式以太网114
4.3.5高速以太网115
4.3.6虚拟局域网118
4.4局域网互连120
4.4.1网桥协议的体系结构120
4.4.2生成树网桥123
4.4.3源路由网桥129
4.5城域网131
4.5.1城域以太网132
4.5.2弹性分组环135
第5章无线通信网139
5.1移动通信139
5.1.1蜂窝通信系统139
5.1.2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140
5.1.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142
5.2无线局域网143
5.2.1WLAN的基本概念143
5.2.2WLAN通信技术145
5.2.3IEEE802.11体系结构150
5.2.4移动AdHoc网络156
5.2.5IEEE802.11的新进展165
5.3无线个人网169
5.3.1蓝牙技术170
5.3.2ZigBee技术175
5.4无线城域网181
5.4.1关键技术181
5.4.2MAC子层182
5.4.3向4G迈进183
第6章网络互连与互联网186
6.1网络互连设备186
6.1.1中继器186
6.1.2网桥187
6.1.3路由器188
6.1.4网关189
6.2广域网互连190
6.2.1OSI网络层内部结构191
6.2.2面向连接的网际互连192
6.2.3无连接的网际互连194
6.3IP协议197
6.3.1IP地址198
6.3.2IP协议的操作200
6.3.3IP协议数据单元202
6.4ICMP协议203
6.5TCP和UDP协议204
6.5.1TCP服务205
6.5.2TCP协议205
6.5.3TCP拥塞控制208
6.5.4UDP协议211
6.6域名和地址211
6.6.1域名系统213
6.6.2地址分解协议214
6.7网关协议218
6.7.1自治系统218
6.7.2外部网关协议218
6.7.3内部网关协议220
6.7.4核心网关协议228
6.8路由器技术229
6.8.1NAT技术230
6.8.2CIDR技术232
6.8.3第三层交换技术234
6.9IP组播技术236
6.9.1组播模型概述236
6.9.2组播地址237
6.9.3因特网组管理协议238
6.9.4组播路由协议242
6.10IPQoS技术247
6.10.1集成服务248
6.10.2区分服务250
6.10.3流量工程252
6.11Internet应用254
6.11.1远程登录协议255
6.11.2文件传输协议256
6.11.3简单邮件传输协议257
6.11.4超文本传输协议258
6.11.5P2P应用261
第7章下一代互联网265
7.1IPv6265
7.1.1IPv6分组格式266
7.1.2IPv6地址270
7.1.3IPv6路由协议275
7.1.4IPv6对IPv4的改进277
7.2移动IP278
7.2.1移动IP的通信过程278
7.2.2移动IPv6280
7.3从IPv4向IPv6的过渡284
7.3.1隧道技术285
7.3.2协议翻译技术292
7.3.3双协议栈技术296
7.4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298
7.4.1IP地址的分配299
7.4.2我国的下一代互联网研究301
第8章网络安全304
8.1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304
8.1.1网络安全威胁的类型304
8.1.2网络安全漏洞305
8.1.3网络攻击305
8.1.4安全措施的目标306
8.1.5基本安全技术306
8.2信息加密技术307
8.2.1数据加密原理307
8.2.2经典加密技术308
8.2.3现代加密技术308
8.3认证312
8.3.1基于共享密钥的认证312
8.3.2Needham-Schroeder
认证协议313
8.3.3基于公钥的认证314
8.4数字签名314
8.4.1基于密钥的数字签名314
8.4.2基于公钥的数字签名315
8.5报文摘要315
8.5.1报文摘要算法316
8.5.2安全散列算法317
8.5.3散列式报文认证码318
8.6数字证书319
8.6.1数字证书的概念319
8.6.2证书的获取320
8.6.3证书的吊销321
8.7密钥管理321
8.7.1密钥管理概述321
8.7.2密钥管理体制322
8.8虚拟专用网325
8.8.1虚拟专用网的工作原理325
8.8.2第二层隧道协议327
8.8.3IPSec333
8.8.4安全套接层337
8.9应用层安全协议341
8.9.1S-HTTP341
8.9.2PGP341
8.9.3S/MIME343
8.9.4安全的电子交易344
8.9.5Kerberos345
8.10可信任系统346
8.11防火墙348
8.11.1防火墙的基本概念348
8.11.2防火墙的功能和拓扑结构349
8.12计算机病毒及防护353
8.12.1计算机病毒概述353
8.12.2计算机病毒防护355
8.13入侵检测357
8.13.1入侵检测系统概述357
8.13.2入侵检测技术363
8.13.3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364
8.14入侵防御系统364
8.14.1入侵防御系统的概念364
8.14.2入侵防御系统与入侵检测
系统的区别365
8.14.3IPS的优势与局限性365

精彩书摘

  第5章无线通信网
  无线通信网包括面向语音通信的移动电话系统以及面向数据传输的无线局域网和无线广域网。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正在由固定通信系统向移动通信系统发展,传统的移动电话网也向语音和数据综合传输的移动通信网转变,二者的融合使得Internet变得无所不在,并且更加便捷和实用。本章概述移动电话网的发展历程,并详述无线局域网和无线城域网的体系结构和实用技术,最后展望了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的发展方向。
  5.1移动通信
  移动电话是最方便的个人通信工具。从第一代(1G)到第三代(3G)移动通信系统都是针对话音通信设计的,只有未来的4G才可能与Internet无缝地集成。但是在2G和3G时代,由于笔记本电脑的迅速普及,通过移动电话网访问Internet已经成为许多用户的选择。
  5.1.1蜂窝通信系统
  197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开发了高级移动电话系统(AdvancedMobilePhoneSystem,AMPS),这是第一个具有随时随地通信能力的大容量移动通信系统。AMPS采用模拟制式的频分双工(FrequencyDivisionDuplex,FDD)技术,用一对频率分别提供上行和下行信道。AMPS采用蜂窝技术解决了公用移动通信系统所面临的大容量要求与频谱资源限制的矛盾。到了1980年中期,欧洲和日本都建立了第一代蜂窝移动电话系统。
  蜂窝网络把一个地理区域划分成若干个称为蜂窝的小区(Cell)。在模拟移动电话系统中,一个话音连接要占用一个单独的频率。如果把通信网络覆盖的地区划分成一个一个的小区,则在不同小区之间就可以实现频率复用。在图5-1中,一个基站覆盖的小区用一个字母来代表,在一个小区内可以用一组频率提供一组用户进行通话。相邻小区不能使用相同的通信频率,同一字母(例如A)代表的小区可以使用同样的通信频率,使用同样频率的小区之间有两个频率不同的小区作为分隔。如果要增加通信频率的复用程度,可以把小区划分得更小。
  当用户移动到一个小区的边沿时,电话信号的衰减程度提醒相邻的基站进行切换(handoff)操作,正在通话的用户就自动切换到另一个小区的频段继续通话。切换过程是通过移动电话交换局(MTSO)在相邻的两个基站之间进行的,不需要电话用户的干预。
  图5-1蜂窝通信系统的频率复用
  5.1.2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是数字蜂窝电话,在世界不同的地方采用了不同的数字调制方式。我国最初采用欧洲电信的GSM(GlobalSystemforMobile)系统和美国高通公司的码分多址(CDMA)系统。
  1.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
  GSM系统工作在900~1800MHz频段,无线接口采用TDMA技术,提供话音和数据业务。图5-2所示为工作在900MHz频段的GSM系统的频带利用情况。
  图5-2GSM的TDMA系统
  图5-2中的每一行表示一个带宽为200kHz单工信道,GSM系统有124对这样的单工信道(上行链路890~915MHz,下行链路935~960MHz),每一个信道采用时分多路(TDMA)方式可支持8个用户会话,在一个蜂窝小区中同时通话的用户数为124×8=992。为同一用户指定的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之间相差3个时槽,如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这是因为终端设备不能同时发送和接收,需要留出一定时间在上下行信道之间进行切换。
  2.码分多址技术
  美国高通公司(Qualcomm)的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工作在800MHz频段,采用码分多址(CDMA)技术提供话音和数据业务,因其频率利用率高,所以同样的频率可以提供更多的话音信道,而且通话质量和保密性也较好。
  ……

前言/序言

  第5版前言
  考虑到交换机与路由器设备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以及服务器操作系统的升级换代,本次修编对 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配置以及服务器操作系统及配置进行了替换。第1章由雷震甲、张凡编写;第2章由吴小葵、杨俊卿编写;第3章由严体华、刘伟编写;第4章由张永刚、王亚平编写;第5章由雷震甲编写;第6章由高悦、刘强编写;第7章由吴振强、武波编写;第8章由高振江、王黎明编写;第9章由张武军、张志钦编写;第10章由景为、宋胜利编写;第11章由谢志诚、霍秋艳编写;第12章由曹燕龙、褚华编写。
  作者
  2018年1月


《深入理解现代网络架构与实践》 面向未来的网络技术指南,助力您成为卓越的网络工程师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网络作为信息时代的基石,其复杂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从支撑企业运营到驱动社会创新,高效、稳定、安全的网络是这一切的基础。然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云计算、SDN(软件定义网络)、NFV(网络功能虚拟化)以及日益增长的安全威胁,使得传统网络知识已不足以应对挑战。如何构建、优化和管理这些复杂的现代网络,已成为衡量一名优秀网络工程师能力的关键。 本书《深入理解现代网络架构与实践》正是为应对这一时代需求而生。它并非一本简单堆砌概念的教材,而是从实践出发,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为您剖析现代网络架构的核心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落地方法。我们旨在为您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帮助您理解网络是如何在瞬息万变的数字环境中协同工作,并具备独立解决复杂网络问题的能力。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 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我们坚信,真正的理解源于实践。因此,本书在讲解每一个网络概念时,都力求贴合实际应用场景。从基础的网络协议原理,到复杂的虚拟化技术部署,再到前沿的安全防护策略,每一个章节都包含了丰富的案例分析、技术演示和配置指导,让您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面向未来的技术视野: 现代网络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路由器和交换机。本书将带您深入探索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设计,如AWS、Azure、GCP等公有云平台网络服务;讲解SDN如何打破传统网络的刚性束缚,实现网络的灵活性和自动化;探讨NFV如何将网络功能从专用硬件迁移到通用服务器,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并深入分析网络安全在零信任架构、威胁情报等新理念下的演进。 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 本书结构清晰,内容由浅入深,适合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如果您是网络领域的初学者,本书将为您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您是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本书将帮助您更新知识库,掌握最新的技术趋势,并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本书内容涵盖(但不限于)以下关键领域: 第一部分:现代网络架构基石 1. TCP/IP协议族深度解析: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超越教科书式的介绍,深入探讨TCP/IP协议在现代网络环境下的行为,例如TCP拥塞控制算法的演进、UDP在实时通信中的优化应用、以及IPv6带来的网络地址空间和路由效率的提升。我们将分析不同应用场景下协议性能的差异,以及如何通过参数调优来优化网络体验。 2. 数据链路层与物理层高级概念: 超越MAC地址和以太网帧,我们将深入探讨VLAN(虚拟局域网)的实际划分策略、STP(生成树协议)的多种类型及其在高可用性设计中的作用、以及链路聚合(LAG)如何提高带宽和容错能力。同时,我们将关注光纤通信、无线接入技术(Wi-Fi 6/6E/7)等物理层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3. 路由与交换的智能化演进: 除了OSPF、BGP等经典路由协议,我们将重点讲解BGP在互联网骨干网中的作用、EBGP与IBGP的策略、以及如何通过路径属性优化路由。对于交换机,我们将深入理解多层交换机的原理、ACL(访问控制列表)的精细化配置以实现流量隔离和安全策略,以及QoS(服务质量)在保障关键业务流量中的实际部署。 第二部分:软件定义网络与网络功能虚拟化 4. SDN(软件定义网络)核心原理与架构: 告别硬件绑定,我们将详细解读SDN的三层架构:数据层、控制层和应用层。重点介绍OpenFlow协议在SDN中的作用,分析SDN控制器(如ONOS, OpenDaylight)的实现机制,以及SDN如何赋能网络自动化和精细化管理。我们将通过实际案例展示SDN在数据中心、园区网等场景的应用。 5. NFV(网络功能虚拟化)的变革之路: 理解NFV如何将防火墙、负载均衡器、NAT等传统硬件网络功能虚拟化为运行在通用服务器上的软件实例(VNFs)。我们将深入探讨NFV的架构,包括NFVI(NFV基础设施)、VNF(虚拟网络功能)、MANO(管理与编排)等关键组件,并分析NFV如何为运营商和企业带来成本效益和敏捷性。 6. SD-WAN(软件定义广域网)的崛起: 结合SDN和NFV的理念,SD-WAN正重塑着广域网的连接方式。本书将详细阐述SD-WAN的优势,如集中式管理、智能流量调度、应用感知路由、以及如何通过云平台实现跨地域网络的无缝连接。我们将探讨SD-WAN在分支机构连接、云访问优化等场景的应用。 第三部分:云计算与现代数据中心网络 7. 公有云与私有云网络深度剖析: 深入理解AWS VPC(虚拟私有云)、Azure VNet(虚拟网络)、GCP VPC等主流公有云平台的网络设计理念。我们将讲解如何在云环境中构建安全、可扩展的网络,包括子网划分、路由表配置、安全组/网络ACL的应用、以及跨区域/跨云连接方案(如VPC Peering, Direct Connect, ExpressRoute)。同时,我们也会探讨私有云(如OpenStack Neutron)的网络管理。 8. 容器化网络(Docker & Kubernetes): 随着容器技术的普及,容器网络成为现代应用部署的关键。本书将深入讲解Docker网络驱动(bridge, host, none, overlay)的工作原理,以及Kubernetes中的网络模型,包括Pod IP、Service、Ingress和CNI(容器网络接口)插件(如Calico, Flannel, Cilium)的配置与管理。 9. 现代数据中心网络设计与技术: 探讨Leaf-Spine架构、VXLAN(Virtual Extensible LAN)等技术如何在大型数据中心实现高密度、低延迟、可扩展的网络连接。我们将分析VXLAN的封装机制、Overlay网络与Underlay网络的协同工作,以及如何通过EVPN(Ethernet VPN)实现跨数据中心二层互联。 第四部分:网络安全与优化 10. 下一代防火墙与入侵检测/防御系统(IDPS): 超越传统的包过滤,本书将聚焦下一代防火墙(NGFW)的深度包检测(DPI)、应用层识别、威胁情报集成等高级功能。我们将探讨IPS/IDS的部署模式、签名库的更新与管理、以及如何将其集成到整体安全策略中。 11. 零信任网络架构与身份认证: 深入理解零信任安全模型的核心理念:永不信任,始终验证。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微隔离、身份和访问管理(IAM)、多因素认证(MFA)、设备状态检查等技术,构建更加健壮的安全边界,抵御内部和外部的威胁。 12. 网络性能监测与故障排除: 掌握使用Wireshark、tcpdump等工具进行抓包分析,解读网络报文,快速定位性能瓶颈和故障根源。本书将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故障排除流程,涵盖从网络层到应用层的多维度分析方法。 13. 自动化与运维(AIOps): 探索如何利用Python、Ansible等工具实现网络配置的自动化部署与管理,以及如何借助AI和机器学习技术,对网络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实现主动式故障预测和优化,提升运维效率。 谁适合阅读本书? aspiring网络工程师: 为您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用的操作技能,助您快速成长。 资深网络工程师: 助您更新技术视野,掌握最新的行业趋势,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系统管理员和DevOps工程师: 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管理与应用程序紧密集成的网络基础设施。 IT项目经理和技术决策者: 为您提供对现代网络技术及其商业价值的全面认识。 对网络技术充满好奇的学习者: 开启您探索广阔网络世界的精彩旅程。 掌握现代网络技术,就是掌握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本书《深入理解现代网络架构与实践》将是您在这条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伙伴。现在就开始您的学习之旅,构建面向未来的强大网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逻辑安排得相当合理,从基础的网络原理,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协议和技术。我特别欣赏它在讲解过程中,并没有直接跳入技术的细节,而是先花了相当篇幅去解释“为什么”,也就是说,它会先从宏观层面讲清楚某个技术出现的背景、解决的问题,然后再一步步引出具体的实现和配置。这样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种需要理解底层逻辑的人来说,非常有帮助。它不像有些书那样,上来就给你一堆命令和配置,让你照搬,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这本书则更注重培养读者的思考能力,让你能够举一反三。而且,它在讲解每个知识点的时候,都会适时地给出一些实际的案例或者场景分析,这让我能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我感觉作者非常了解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并针对性地提供了解决方案。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绝对是它的一大亮点。我发现它在讲解每一个技术点的时候,都会附带一些非常实用的配置命令和操作步骤,并且还会对这些命令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每个参数的含义以及作用。这对于我们这些实际操作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不用再去翻阅大量的官方文档,或者在网上东拼西凑找例子,这本书里基本上就涵盖了最常用、最核心的操作。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常见的故障排除案例,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这对我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就像一本“随身携带的网络工程师宝典”,遇到问题,翻开它,总能找到一些思路或者直接的解决方案。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编写方式,让我感觉学到的知识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真正能够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的扎实,拿在手里很有分量,那种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印制都显得很专业。我翻阅了几页,发现它的排版布局清晰,图文结合得恰到好处,不会让人觉得拥挤或者信息过载。特别是那些插图,绘制得非常细致,对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网络概念,提供了直观的帮助。我个人很看重书籍的印刷质量,毕竟这是一本需要经常翻阅的参考书,好的印刷能让阅读体验更佳,也更能吸引人去深入学习。而且,封面的设计也比较简洁大气,没有过于花哨的元素,符合一本技术教程应有的专业感。我注意到封面上的“指定用书”标识,这让我对它的权威性和内容的准确性有了一定的信心,毕竟是经过官方认可的,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总的来说,从外观和初步的翻阅体验来看,这本书给人一种值得信赖的感觉,是一种严谨学术风格的体现,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可以说是相当的严谨,但又不至于过于枯燥。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力求精确,每一个术语的定义都十分到位,避免了含糊不清的表述。当然,这也意味着阅读过程中,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理解那些专业术语。不过,对于一本技术教程而言,我认为这种严谨是必不可少的。它不像一些通俗读物那样,可以天马行空地发挥,而是需要非常精准地传达信息。令人欣慰的是,作者并没有完全牺牲易读性,他在一些关键的地方,会使用一些比喻或者类比,来帮助读者理解那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另外,我注意到书中很多地方,都引用了相关的RFC文档或者行业标准,这进一步增强了其学术性和权威性,也为我后续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总的来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更偏向于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适合那些希望深入钻研网络技术,并追求知识的准确性的读者。

评分

我感觉这本书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做得相当不错。它不仅仅是介绍了一些基础的网络知识,而是深入到了很多现代网络架构的关键技术,比如我对虚拟化、云计算相关的网络部分尤其感兴趣,发现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介绍得非常详尽,并且能够结合实际的部署场景来讲解。对于一些前沿的技术,比如SDN、NFV等,这本书也给出了比较清晰的介绍和发展趋势的分析,这对于我了解行业动态,把握未来技术发展方向非常有帮助。我觉得它既能满足我当前工作的需求,又能为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书中还经常会涉及到一些相关的安全概念和配置,这对于网络安全日益重要的今天,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总的来说,这本书内容非常丰富,既有“厚度”又有“宽度”,让我感觉物超所值,是一本非常值得我长期学习和参考的佳作。

评分

书本的纸张挺不错的,这个价钱也不贵,看了之后很有帮助。

评分

挺不错的啊,非常的好的!!!!!!!!!!

评分

这本书真的是全面学习的好资料

评分

外包装有破损,肯定是磕碰过,照片中最上边的是这本书,书脊处磨损挺厉害,虽不影响看,新买的就这样,心里不舒服~~!

评分

书本印刷质量好,字迹清晰

评分

又买了一本,还不错,纸质也很好

评分

书真的不错,为了追求正版和发货速度,价格比其他店贵了点,也在京东下的单。遗憾的是没有配视频教程和电子书。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很好,正版,还包装有层薄膜。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