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是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的女儿,也是新加坡现任总理李显龙的妹妹。她与父亲李光耀的关系非常亲近,常年陪伴他出访国外,并照料他的晚年生活直至他2015年逝世。本书中的“家庭”和“与父亲同行”等章节披露了李光耀家族不为外人所知的第一手资料,揭开了这个显赫家族的神秘面纱。
★ 新加坡是一个弹丸小国,自然资源紧张,却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飞速发展,成为亚洲经济腾飞的典范。新加坡的成功有何值得借鉴之处?作者个性耿直,敢于对社会公共事务发表种种看法,往往都非常犀利,直指问题核心,她站在一个新加坡公民的立场,对新加坡的卫生、教育、医疗等领域,或提出质疑,或嘉奖成效,让我们近距离地观察新加坡社会的各个方面,反思对比,得出有益的结论。
★ 作者在专业上非常出色,从新加坡国立大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和加拿大多伦多儿童医院继续进修,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小儿神经科医生,并担任新加坡国立脑神经医学院院长,对新加坡的小儿神经医学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她对专业的执着进取,对学前儿童教育的中肯建议,以及对医学伦理和医疗环境的深邃思考,从一个行内人的角度给我们以启发,尤其在医患矛盾愈演愈烈的当下,更凸显出其意义。
★ 这本书里收录了50多张彩色插图,大多数之前从未公布过,是作者从李家私人影集里精挑细选出来的照片,有作者陪同父亲出访各国的记录,也有李光耀晚年的珍贵影像,生动忠实地展现了李家的生活场景。
《一个客家女子的新加坡故事》为新加坡已故著名政治家李光耀的女儿李玮玲的回忆录。李玮玲在过去十多年间一直为新加坡《海峡时报》和《星期日时报》的专栏撰稿,本书从其约180篇专栏文章中选取75篇,设“自我”与“国家”两大部分,分“个人”“家庭”“学业和工作”“与父亲同行”“领导力”“国家认同感”“种族与文化”“事业”“教育”“外事”十章,组成回忆录,副题“作为女儿、医生、爱国的新加坡人的心路历程”,讲述自己作为客家女子、作为李光耀的女儿、显赫政治家族中一员的成长过程,自己与父母、兄弟的相处,也讲述她作为脑神经科医生、教授,对事业的投入,对国家医疗体系、公共卫生政策、学前儿童教育的思考,更有她作为爱国的新加坡人,对一切关乎新加坡和新加坡人的事务的思虑,如国庆日庆典、教育的精英主义、职场的歧视行为等等。
女儿
“你母亲和我或许出于私心,乐意看到你不嫁人,继续留在我们身边照顾我们终老。但你会感到孤独。”
——李光耀对自己的女儿的忠告
“我知道你会更想看到我结婚生子,但我没有遗憾。能在你和妈妈的晚年照顾你们,我没有遗憾。”
——李玮玲
医生
“我行医已有三十年。在这段时间里,医学技术已取得巨大的进步与突破,但医者的价值观却似乎大不如前。医生重要的是要有同理心。如果我们能将心比心了解病人感受的疼痛与苦楚,我们就会尽力帮助他们,并把他们的福祉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爱国的新加坡人
“我选择以新加坡为家,因为新加坡是我效忠的国家。我们要勇于走出属于自己的路,不要盲目跟随殖民地统治者或祖先家乡的脚步。
我是一个新加坡华人,先是新加坡人,后是华人。”
李玮玲Lee Wei Ling(1955- )
出生于新加坡,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之女。
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和加拿大多伦多儿童医院接受小儿神经科培训,2004至2014年间担任新加坡国立脑神经医学院院长,目前是该医学院的小儿神经科高级顾问医生。
关于此书
第一部:自我
个人
大熊猫的女儿 1
拥有堂吉诃德的傻劲 6
让人受不了的精英主义 9
“卧薪尝胆” 13
一个遵循佛法的无神论者 17
友情与孤独 21
外在美与内在美 25
我是运动狂 29
我为什么选择单身 33
家庭
欧思礼路的简朴生活 37
温馨而快乐的生日 40
举家出游 44
父母的爱情故事 48
心疼母亲所受的苦 52
当逻辑在爱面前崩溃 56
我的娘惹祖母 60
关于显龙的家书 64
学业和工作
父母从未给我压力 69
虎妈式教育 73
我心目中最好的补习老师 77
所谓医者仁心 81
医疗体系助长的歪风陋习 85
“人类最伟大的医院”没能教会我的事 89
医生不该走昂贵的捷径 93
与父亲同行
与父亲同行 97
新加坡人到中国 101
蓦然想起沦陷岁月 105
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古老国度 108
华府寄简 111
第二部:国家
领导力
建国功臣 116
钱所买不到的 120
无名英雄 124
愿Y世代在逆境中成长 128
莱佛士生为何给人这般印象? 132
无私奉献——我的故友巴拉吉 136
与众不同并非选择 141
国家认同感
我为什么要留在新加坡 144
国庆日庆典 148
为什么怀念北京和伦敦? 152
不是中国人,也不是西化的华人 156
先是新加坡人,后是华人 160
种族与文化
Y世代和新自恋主义 164
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取名偏好 168
勿落入过度政治正确的陷阱 172
真正抛开种族偏见 176
事业
选一条更有人情味的艰难道路 180
令人费解的判决 184
有尊严地离去 186
谁来关心看护者? 188
医疗护理不是商品 192
加强管制医生的贪婪行为 196
美颜与医学丑陋的一面 199
我为何反对举办奥运会 203
性别歧视与新航空姐 207
教育
要有优质非精英式学前教育 211
改进小六会考制度 215
毫不奏效的双语政策 219
别执意让孩子补习 223
把品格教育做好 226
外事
新加坡需要外来人才 230
吸引人才的错误方式 234
来自沙巴的卡达山清洁工 239
善良的新西兰人 243
澳大利亚人比从前开明 247
迈克菲助我躲过牢狱之灾 250
自由的另一面 254
后记
怀念母亲…… 258
怀念父亲…… 262
新加坡人的关怀感动了我 267
为全国各界的悲痛而感动 271
延续父亲的精神 276
到托格汉诺克瀑布公园散心 280
在这特别的日子说声谢谢 284
没有爸爸的国庆日庆典 288
鸣谢 293
词汇表 294
索引 298
大熊猫的女儿(摘自第一部:自我 1.个人)
最近,我比以往更常接到邀请,去发表演讲或是与一些“贵宾”会面。这大概是因为我自二○○八年起就定期为这份报纸写专栏的缘故。我肯定,人们在听到我的名字时,几乎立刻想到的就是“她是李光耀的女儿”。我怀疑许多读者之所以开始阅读我的专栏,也是因为对李光耀的女儿感到好奇,想知道我对一些事情有何想法和感受,特别是有些人还觉得我是反体制的人。
我是内阁资政李光耀的女儿,而我为父亲感到很骄傲,这不代表我必须赞成内阁的所有决策。但我也不反对体制。相反,我希望体制能为新加坡做出正确的决策。当它做出一个我认为是不明智的决定时,我会尝试给予反馈,希望说服当局重新考虑其立场。要不然,我一个神经科医生,为什么要答应为《海峡时报》的“智库”专栏执笔,或约每隔两周就在此(《星期日时报》)写文章呢?如今,我希望人们是因为觉得我的文章有趣并富有教育意义,才会
成为读者。
至于我的家庭,我知道有一些外人,包括家族里的一些成员,都认为我在家里是最没有地位的,甚至连大嫂和弟媳也不如。我并没有为此而不开心。
我们在社会里都有不同的角色要扮演。我选择扮演一个相对低调的角色,但它能给我满足感,因为我能帮助和安慰我的病人。医生几乎能马上在工作上得到精神满足,而制定公共政策或做商业决策的人,则需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成果。但无论人们对我的印象准确与否,这终究影响他们对我的态度。
很多人觉得我背后有“靠山”。但我在新加坡国立脑神经医学院的同事都知道,去年发生的事情已证明,我的家庭背景并没有让我得到特别的保护。他人或许相信我握有权力,并享有特权。但我要像任何一个作家一样具有影响力,就得说服新加坡人接受我的任何一个看法。
至于特权,究竟什么算是特权?我从小就能自由进出总统府。尽管我每年会有一两次带朋友到那里走走,可我已有一段时间没有到那里去跑步或运动了。
但就如我之前所说,人们的看法始终会有影响的。我知道有很多人不像对别人那样对待我。我会尽量对他们一视同仁,设法让他们感到自在。在展开讨论时,一些和我不太熟的人可能会听从我的意见,而不知道我更喜欢有激烈的辩论。我不可能什么都懂,更不可能次次都是对的。
我很坚持人人平等的原则。就在刚过去的一周,有朋友把《经济学人》周刊里一项关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调查的报道发给我看。报道指:“人们想出人头地的原因之一,是为了替孩子在人生中争取更好的机会。那些父母既有钱又有学历的人,确实比较没有福气的同辈赚更多钱,也学习更多……”
我的朋友评说:“无论你相信是先天条件还是后天努力更重要,很多时候确实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在新加坡)我们让每个人享有平等机会,实际上却给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更多帮助,但我们不能要求有均等的结果。”
我回答:“是的,我们皆有不同的优缺点。此时此刻,我们也是同在一个国家、同一条船上的人。对你我而言,眼前所见才是最真实的,这是新加坡的亿万富翁和清洁女工都逃不过的定律。新加坡人应打造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人人得到公平待遇的社会。这不代表人人都要领一样的薪水。但除非我们知道或很怀疑对方来者不善,我们在人与人的接触中应给予每个人相同的体谅。我说‘体谅’而不是‘礼貌’,是因为觉得后者有些虚伪。我或许既不会帮到你也不会害了你,但我仍能礼貌地对待你。”
公元四世纪,中国有一名伟大的文人陶渊明。他和其他读书人很不一样,不追求功名利禄,一心想归隐田园。然而,由于无法靠耕种养家活口,他最终被迫担任一个小官职。他在上任不到八十天,就有一个职位更高的官员造访。尽管有人提醒他要好好款待这名高官,否则就会惹祸上身,陶渊明却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五斗米可能相等于他一年的俸禄。当我说“我不会为五公斤的黄金折腰”时,我的知心好友都会明白我的意思,意思是我会不惜代价坚守自己的原则。
身为“李光耀的女儿”相当逗趣的一点是,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人,即便没有什么具体的事情想和我讨论,也会希望见我一面。母亲对这些人总是带着幽默的语气说:“他们是见不着大熊猫,想着或许能见到大熊猫的女儿也不错。”
或许,人们想见见“大熊猫的女儿”,反映的是他们对我父亲的敬重。这是他们对他的赞许,不是我自己的功劳。无论人们怎么看“大熊猫的女儿”,只要身体情况许可,我就会继续做我认为是正确和公正的事。
《星期日时报》,2010年2月28日
二○○六年,有个《海峡时报》记者要求和我做专访,让我谈谈自己的人生。我反过来提议,不如让我针对自己非常关注的课题,在《海峡时报》发表两篇文章。首先,我希望政府能为所有的新加坡孩童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我当时觉得,而我现在依然这么认为,假如我们要帮助处于较低社会经济阶层的同胞提升自己,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从幼儿时期开始为他们提供优质教育。其次,我想指出政府和经济发展局在推动生物医药研究方面所做错的事情。
结果,我得请求新加坡报业控股英文及马来文报集团总编辑,才得到对方批准,在集团属下《海峡时报》发表文章。
之后,我受邀和一组大多不是新闻从业员的作者,轮流为一个叫做“智库”的每周专栏执笔,而它刊登在《海峡时报》的言论版里。我想这能让自己在无需求他人的情况下,有一个公开发表想法的栏目,因而答应了。
必须承认的是,我对此事缺乏信心,也自觉格格不入。我没有经验,加上行事向来十分低调,因此毫无心理准备做这样公开的事情。更何况,其他执笔的作者都是一些在外交、金融、历史、文学和哲学等领域颇有威望和说话具有分量的名人。他们是善于影响舆论的老手。我坚持不懈地写了十七篇文章。
七年前,《星期日时报》邀请我写个人专栏,而我也答应了。这个专栏每两周见报一次。我更喜欢这样的专栏,因为我无需与言论版的那些思想家和舆论界高手轮流执笔。我感到更舒服自在,并觉得能更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无需高谈阔论。我喜欢自己逐渐培养的写作风格,也就是以轻松的笔触谈论自己对人生的一些见解或观察。
不管怎样,我发表的每一篇文章,无论是在《海峡时报》“智库”专栏刊登的文章,还是为《星期日时报》撰写的文章,都反映了我的真实经历。我的目的是要就一些时事课题或个人觉得应让公众关注的问题,毫无保留地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我的文章引起了他人的共鸣。我想这是因为它们定期见报的缘故。我向来擅长的是理科,不十分能言善道,最熟悉与科学原理和逻辑有关的课题。我之所以答应写专栏,仅仅是希望有一个平台,可针对如何改善我们的人民和国家福祉提出建议。因此,我很意外的是,尽管人们不一定同意我的看法,但还是有很多人喜欢读我的文章。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也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而同意出书。除了一篇悼念已故好友和战友(前神经外科医生和多个政府部门的前高级政务部长)巴拉吉医生的文章以外,这本书收录的都是我在报章上发表过的文章。
为了保持客观性,我希望让有专业经验的人来挑选文章。因此,在新加坡报业控股二○一五年初问我有没有意思出书后,要求让《海峡时报》编辑叶宽红亲自操刀,而他也同意了。我很高兴看到他不仅亲自筛选文章,还构思了整本书的呈现方式,以不同的主题而不是按照见报的时间顺序来整理书中的文章。
这是一个很好的点子,因为它以读者熟悉的自述形式,把看似毫无关联的一篇篇文章化零为整。这样的呈现方式,让这些在不同时候、以不同心境创作的文章凝聚成结构紧凑的完整作品。当我以这样的形式重读自己过去所写过的文章时,我又对自己和自己的工作、双亲和弟兄、朋友和同事、新加坡和我曾经到过的其他国家,以及触动我的事情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我看过这本书的草稿并重新阅读了他所挑选的七十五篇文章后,而他也为了让它们贴近主题和结构清晰而必须做出不少修改和重新拟题。我清楚看到自己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和情况下,保持了一以贯之的做人原则。我的看法是,一个人要带着诚挚的心去写作,才能在思想上、感情上和行动上保持不变。如果你在阅读了此书后也有同样的感受,我会谦卑地、欣慰地感谢你这么想。
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坐上了一趟时光列车,缓缓驶入上世纪中后期的新加坡。我对于那个年代的社会变迁,一直抱持着强烈的求知欲,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私人化、但也极具代表性的视角。一个从客家文化背景走出来的女性,面对着医疗行业这个通常由男性主导的领域,其付出的努力和经历的挑战,无疑是巨大的。我特别关注她如何在职业生涯中保持专业上的锐气与坚韧,同时又不失人性的温度。这种专业素养的锻造,绝非一蹴而就,其中必然包含了无数次自我怀疑、坚持和最终突破的瞬间。这种奋斗史,是任何一个时代背景下的奋斗者都能产生强烈共鸣的情感基调。我希望看到那些关于早期医疗环境的细节描述,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医院日常,远比冰冷的官方叙事来得真实和动人。
评分真正吸引我的是“心路历程”这四个字。身份的转换往往伴随着内心的巨大震荡与重塑。一个女性,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角色,转变为需要高度理性和冷静判断的专业人士,再到最终认同并投身于国家建设之中,这条精神成长的主线才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我相信,她在做出重大人生抉择的时刻,必然经历过激烈的内心辩论,权衡着个人理想与社会期望、文化传承与时代潮流。特别是“爱国”的表达,对于一个成长背景复杂的个体来说,其内涵必然是丰富且深刻的,它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无数次实践和情感沉淀的结果。我期待作者能坦诚地剖析这些微妙的心理变化,让我们看到,爱国情怀是如何在具体的生活点滴中,从一个模糊的概念,逐渐变得清晰而坚实。
评分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种探寻“归属感”复杂性的绝佳文本。对于很多移民后代或者身处快速变迁社会中的人来说,“我是谁?我属于哪里?”永远是一个绕不开的哲学命题。作者如何处理作为客家人后代与新加坡公民身份之间的关系?这种双重身份带来的视角差异,是否反而让她在观察社会问题时更加敏锐和具有洞察力?我尤其好奇她在面对国家发展中的某些关键时刻,作为一名受过西方教育、同时又植根于东方传统的专业人士,她是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和立场选择的。这种基于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的“爱国情怀”,想必比那种盲目的热情要来得更有力度和深度,它代表着一种深思熟虑后的选择和承诺,这才是真正有力量的故事。
评分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书名结构本身就展现出一种精妙的编排艺术——它将个体生命置于宏大的社会结构之下进行审视。作为读者,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超越个人叙事的普适价值。它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她”的故事,而应该成为一个时代女性群像的侧影。客家文化中的某种特质,比如坚韧、重教,是如何无形中塑造了她的性格底色,并帮助她在新加坡的土地上扎根、发芽?这种文化基因的延续与变异,是社会学和文化研究者都会感兴趣的议题。我希望看到作者笔触的细腻,能够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文化符号,并将它们编织进她日常的诊疗和家庭生活中,展现出一种有机的、活态的文化传承景象。
评分这本书,光是看到书名,就让人忍不住要去探究背后的故事。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自传,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特定时代与文化交织的缩影。作者选择用“客家女子”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身份作为切入点,来讲述她在新加坡的成长与蜕变,这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我们都知道,传统家庭背景与现代社会生活之间的碰撞,往往能激发出最深刻的思考。我尤其期待看到,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她是如何在保有家族文化精髓的同时,又积极融入到新加坡这个多元文化熔炉中,并最终找到自己独特的立足点。一个“女儿”的角色,意味着家庭的责任与期待;一个“医生”的身份,则代表着专业、奉献与救死扶伤的使命;而“爱国的新加坡人”这个标签,则指向了对这片土地更深层次的归属感与责任担当。这三者之间的张力与融合,必然是全书最引人入胜之处,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这三重身份带来的自我认同的构建过程。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好书一本。
评分好书一本。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好书一本。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