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版,套裝共2冊,未刪節精裝典藏版!收錄魯迅所有雜文作品,19本雜文集一字未刪!
★進口雲萱紋恬白封麵紙,內文典雅白雲雙膠紙,字體優雅,設計唯美,是您書架上的顔值擔當!
★《魯迅雜文全集》收錄魯迅所有雜文作品,除《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華蓋集續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僞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集》《集外集》《集外集拾遺》外,還收錄《且介亭雜文附集》《集外集拾遺補篇》等雜文作品,容19本雜文集於兩冊。
★閱讀魯迅的文字,領略魯迅的精神!魯迅文學作品,所有人都應該閱讀的文字!
《魯迅雜文全集》收錄魯迅所有雜文作品,包括《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華蓋集續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僞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集》《且介亭雜文附集》《集外集》《集外集拾遺》《集外集拾遺補篇》等19部。魯迅的作品文學價值極高,特彆是魯迅雜文,在魯迅作品中占有獨特地位。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纔,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傢、思想傢、革命傢。魯迅的著作主要以雜文、小說為主,代錶作有小說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集外集》《集外集拾遺》等。魯迅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鬥一生,被譽為“民族魂”。
題 記
將這些體式上截然不同的東西,集閤瞭做成一本書樣子的緣由,說起來是很沒有什麼冠冕堂皇的。首先就因為偶爾看見瞭幾篇將近二十年前所做的所謂文章。這是我做的麼?我想。看下去,似乎也確是我做的。那是寄給《河南》的稿子;因為那編輯先生有一種怪脾氣,文章要長,愈長,稿費便愈多。所以如《摩羅詩力說》那樣,簡直是生湊。倘在這幾年,大概不至於那麼做瞭。又喜歡做怪句子和寫古字,這是受瞭當時的《民報》的影響;現在為排印的方便起見,改瞭一點,其餘的便都由他。這樣生澀的東西,倘是彆人的,我恐怕不免要勸他“割愛”,但自己卻總還想將這存留下來,而且也並不“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愈老就愈進步。其中所說的幾個詩人,至今沒有人再提起,也是使我不忍拋棄舊稿的一個小原因。他們的名,先前是怎樣地使我激昂嗬,民國告成以後,我便將他們忘卻瞭,而不料現在他們竟又時時在我的眼前齣現。
其次,自然因為還有人要看,但尤其是因為又有人憎惡著我的文章。說話說到有人厭惡,比起毫無動靜來,還是一種幸福。天下不舒服的人們多著,而有些人們卻一心一意在造專給自己舒服的世界。這是不能如此便宜的,也給他們放一點可惡的東西在眼前,使他有時小不舒服,知道原來自己的世界也不容易十分美滿。蒼蠅的飛鳴,是不知道人們在憎惡他的;我卻明知道,然而隻要能飛鳴就偏要飛鳴。我的可惡有時自己也覺得,即如我的戒酒,吃魚肝油,以望延長我的生命,倒不盡是為瞭我的愛人,大大半乃是為瞭我的敵人,——給他們說得體麵一點,就是敵人罷——要在他的好世界上多留一些缺陷。君子之徒曰:你何以不罵殺人不眨眼的軍閥呢?斯亦卑怯也已!但我是不想上這些誘殺手段的當的。木皮道人說得好,“幾年傢軟刀子割頭不覺死”,我就要專指斥那些自稱“無槍階級”而其實是拿著軟刀子的妖魔。即如上麵所引的君子之徒的話,也就是一把軟刀子。假如遭瞭筆禍瞭,你以為他就尊你為烈士瞭麼?不,那時另有一番風涼話。倘不信,可看他們怎樣評論那死於三一八慘殺的青年。
此外,在我自己,還有一點小意義,就是這總算是生活的一部分的痕跡。所以雖然明知道過去已經過去,神魂是無法追躡的,但總不能那麼決絕,還想將糟粕收斂起來,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墳,一麵是埋藏,一麵也是留戀。至於不遠的踏成平地,那是不想管,也無從管瞭。
我十分感謝我的幾個朋友,替我搜集,抄寫,校印,各費去許多追不迴來的光陰。我的報答,卻隻能希望當這書印釘成工時,或者可以博得各人的真心愉快的一笑。彆的奢望,並沒有什麼;至多,但願這本書能夠暫時躺在書攤上的書堆裏,正如博厚的大地,不至於容不下一點小土塊。再進一步,可就有些不安分瞭,那就是中國人的思想,趣味,目下幸而還未被所謂正人君子所統一,譬如有的專愛瞻仰皇陵,有的卻喜歡憑吊荒塚,無論怎樣,一時大概總還有不惜一顧的人罷。隻要這樣,我就非常滿足瞭;那滿足,蓋不下於取得富傢的韆金雲。
一九二六年十月三十大風之夜,魯迅記於廈門
我之節烈觀
“世道澆灕,人心日下,國將不國”這一類話,本是中國曆來的嘆聲。不過時代不同,則所謂“日下”的事情,也有遷變:從前指的是甲事,現在嘆的或是乙事。除瞭“進呈禦覽”的東西不敢妄說外,其餘的文章議論裏,一嚮就帶這口吻。因為如此嘆息,不但針砭世人,還可以從“日下”之中,除去自己。所以君子固然相對慨嘆,連殺人放火嫖妓騙錢以及一切鬼混的人,也都乘作惡餘暇,搖著頭說道,“他們人心日下瞭。”
世風人心這件事,不但鼓吹壞事,可以“日下”;即使未曾鼓吹,隻是旁觀,隻是賞玩,隻是嘆息,也可以叫他“日下”。所以近一年來,居然也有幾個不肯徒托空言的人,嘆息一番之後,還要想法子來挽救。第一個是康有為,指手畫腳的說“虛君共和”纔好,陳獨秀便斥他不興;其次是一班靈學派的人,不知何以起瞭極古奧的思想,要請“孟聖矣乎”的鬼來畫策;陳百年錢玄同劉半農又道他鬍說。
這幾篇駁論,都是《新青年》裏最可寒心的文章。時候已是二十世紀瞭;人類眼前,早已閃齣曙光。假如《新青年》裏,有一篇和彆人辯地球方圓的文字,讀者見瞭,怕一定要發怔。然而現今所辯,正和說地體不方相差無幾。將時代和事實,對照起來,怎能不教人寒心而且害怕?
近來虛君共和是不提瞭,靈學似乎還在那裏搗鬼,此時卻又有一群人,不能滿足;仍然搖頭說道,“人心日下”瞭。於是又想齣一種挽救的方法;他們叫作“錶彰節烈”!
這類妙法,自從君政復古時代以來,上上下下,已經提倡多年;此刻不過是竪起旗幟的時候。文章議論裏,也照例時常齣現,都嚷道“錶彰節烈”!要不說這件事,也不能將自己提拔,齣於“人心日下”之中。
節烈這兩個字,從前也算是男子的美德,所以有過“節士”,“烈士”的名稱。然而現在的“錶彰節烈”,卻是專指女子,並無男子在內。據時下道德傢的意見,來定界說,大約節是丈夫死瞭,決不再嫁,也不私奔,丈夫死得愈早,傢裏愈窮,他便節得愈好。烈可是有兩種:一種是無論已嫁未嫁,隻要丈夫死瞭,他也跟著自盡;一種是有強暴來汙辱他的時候,設法自戕,或者抗拒被殺,都無不可。這也是死得愈慘愈苦,他便烈得愈好,倘若不及抵禦,竟受瞭汙辱,然後自戕,便免不瞭議論。萬一幸而遇著寬厚的道德傢,有時也可以略跡原情,許他一個烈字。可是文人學士,已經不甚願意替他作傳;就令勉強動筆,臨瞭也不免加上幾個“惜夫惜夫”瞭。
總而言之:女子死瞭丈夫,便守著,或者死掉;遇瞭強暴,便死掉;將這類人物,稱贊一通,世道人心便好,中國便得救瞭。大意隻是如此。
康有為藉重皇帝的虛名,靈學傢全靠著鬼話。這錶彰節烈,卻是全權都在人民,大有漸進自力之意瞭。然而我仍有幾個疑問,須得提齣。還要據我的意見,給他解答。我又認定這節烈救世說,是多數國民的意思;主張的人,隻是喉舌。雖然是他發聲,卻和四支五官神經內髒,都有關係。所以我這疑問和解答,便是提齣於這群多數國民之前。
首先的疑問是:不節烈(中國稱不守節作“失節”,不烈卻並無成語,所以隻能閤稱他“不節烈”)的女子如何害瞭國傢?照現在的情形,“國將不國”,自不消說:喪盡良心的事故,層齣不窮;刀兵盜賊水旱飢荒,又接連而起。但此等現象,隻是不講新道德新學問的緣故,行為思想,全鈔舊帳;所以種種黑暗,竟和古代的亂世仿佛,況且政界軍界學界商界等等裏麵,全是男人,並無不節烈的女子夾雜在內。也未必是有權力的男子,因為受瞭他們蠱惑,這纔喪瞭良心,放手作惡。至於水旱飢荒,便是專拜龍神,迎大王,濫伐森林,不修水利的禍祟,沒有新知識的結果;更與女子無關。隻有刀兵盜賊,往往造齣許多不節烈的婦女。但也是兵盜在先,不節烈在後,並非因為他們不節烈瞭,纔將刀兵盜賊招來。
其次的疑問是:何以救世的責任,全在女子?照著舊派說起來,女子是“陰類”,是主內的,是男子的附屬品。然則治世救國,正須責成陽類,全仗外子,偏勞主體。決不能將一個絕大題目,都閣在陰類肩上。倘依新說,則男女平等,義務略同。縱令該擔責任,也隻得分擔。其餘的一半男子,都該各盡義務。不特須除去強暴,還應發揮他自己的美德。不能專靠懲勸女子,便算盡瞭天職。
其次的疑問是:錶彰之後,有何效果?據節烈為本,將所有活著的女子,分類起來,大約不外三種:一種是已經守節,應該錶彰的人(烈者非死不可,所以除齣);一種是不節烈的人;一種是尚未齣嫁,或丈夫還在,又未遇見強暴,節烈與否未可知的人。第一種已經很好,正濛錶彰,不必說瞭。第二種已經不好,中國從來不許懺悔,女子做事一錯,補過無及,隻好任其羞殺,也不值得說瞭。最要緊的,隻在第三種,現在一經感化,他們便都打定主意道:“倘若將來丈夫死瞭,決不再嫁;遇著強暴,趕緊自裁!”試問如此立意,與中國男子做主的世道人心,有何關係?這個緣故,已在上文說明。更有附帶的疑問是:節烈的人,既經錶彰,自是品格最高。但聖賢雖人人可學,此事卻有所不能。假如第三種的人,雖然立誌極高,萬一丈夫長壽,天下太平,他便隻好飲恨吞聲,做一世次等的人物。
以上是單依舊日的常識,略加研究,便已發見瞭許多矛盾。若略帶二十世紀氣息,便又有兩層:
一問節烈是否道德?道德這事,必須普遍,人人應做,人人能行,又於自他兩利,纔有存在的價值。現在所謂節烈,不特除開男子,絕不相乾;就是女子,也不能全體都遇著這名譽的機會。所以決不能認為道德,當作法式。上迴《新青年》登齣的《貞操論》裏,已經說過理由。不過貞是丈夫還在,節是男子已死的區彆,道理卻可類推。隻有烈的一件事,尤為奇怪,還須略加研究。
照上文的節烈分類法看來,烈的第一種,其實也隻是守節,不過生死不同。因為道德傢分類,根據全在死活,所以歸入烈類。性質全異的,便是第二種。這類人不過一個弱者(現在的情形,女子還是弱者),突然遇著男性的暴徒,父兄丈夫力不能救,左鄰右捨也不幫忙,於是他就死瞭;或者竟受瞭辱,仍然死瞭;或者終於沒有死。久而久之,父兄丈夫鄰捨,夾著文人學士以及道德傢,便漸漸聚集,既不羞自己怯弱無能,也不提暴徒如何懲辦,隻是七口八嘴,議論他死瞭沒有?受汙沒有?死瞭如何好,活著如何不好。於是造齣瞭許多光榮的烈女,和許多被人口誅筆伐的不烈女。隻要平心一想,便覺不像人間應有的事情,何況說是道德。
二問多妻主義的男子,有無錶彰節烈的資格?替以前的道德傢說話,一定是理應錶彰。因為凡是男子,便有點與眾不同,社會上隻配有他的意思。一麵又靠著陰陽內外的古典,在女子麵前逞能。然而一到現在,人類的眼裏,不免見到光明,曉得陰陽內外之說,荒謬絕倫;就令如此,也證不齣陽比陰尊貴,外比內崇高的道理。況且社會國傢,又非單是男子造成。所以隻好相信真理,說是一律平等。既然平等,男女便都有一律應守的契約。男子決不能將自己不守的事,嚮女子特彆要求。若是買賣欺騙貢獻的婚姻,則要求生時的貞操,尚且毫無理由。何況多妻主義的男子,來錶彰女子的節烈。
以上,疑問和解答都完瞭。理由如此支離,何以直到現今,居然還能存在?要對付這問題,須先看節烈這事,何以發生,何以通行,何以不生改革的緣故。
古代的社會,女子多當作男人的物品。或殺或吃,都無不可;男人死後,和他喜歡的寶貝,日用的兵器,一同殉葬,更無不可。後來殉葬的風氣,漸漸改瞭,守節便也漸漸發生。但大抵因為寡婦是鬼妻,亡魂跟著,所以無人敢娶,並非要他不事二夫。這樣風俗,現在的蠻人社會裏還有。中國太古的情形,現在已無從詳考。但看周末雖有殉葬,並非專用女人,嫁否也任便,並無什麼裁製,便可知道脫離瞭這宗習俗,為日已久。由漢至唐也並沒有鼓吹節烈。直到宋朝,那一班“業儒”的纔說齣“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話,看見曆史上“重適”兩個字,便大驚小怪起來。齣於真心,還是故意,現在卻無從推測。其時也正是“人心日下,國將不國”的時候,全國士民,多不像樣。或者“業儒”的人,想藉女人守節的話,來鞭策男子,也不一定。但旁敲側擊,方法本嫌鬼祟,其意也太難分明,後來因此多瞭幾個節婦,雖未可知,然而吏民將卒,卻仍然無所感動。於是“開化最早,道德第一”的中國終於歸瞭“長生天氣力裏大福蔭護助裏”的什麼“薛禪皇帝,完澤篤皇帝,麯律皇帝”瞭。此後皇帝換過瞭幾傢,守節思想倒反發達。皇帝要臣子盡忠,男人便愈要女人守節。到瞭清朝,儒者真是愈加利害。看見唐人文章裏有公主改嫁的話,也不免勃然大怒道,“這是什麼事!你竟不為尊者諱,這還瞭得!”假使這唐人還活著,一定要斥革功名,“以正人心而端風俗”瞭。
國民將到被徵服的地位,守節盛瞭;烈女也從此著重。因為女子既是男子所有,自己死瞭,不該嫁人,自己活著,自然更不許被奪。然而自己是被徵服的國民,沒有力量保護,沒有勇氣反抗瞭,隻好彆齣心裁,鼓吹女人自殺。或者妻女極多的闊人,婢妾成行的富翁,亂離時候,照顧不到,一遇“逆兵”(或是“天兵”),就無法可想。隻得救瞭自己,請彆人都做烈女;變成烈女,“逆兵”便不要瞭。他便待事定以後,慢慢迴來,稱贊幾句。好在男子再娶,又是天經地義,彆討女人,便都完事。因此世上遂有瞭“雙烈閤傳”,“七姬墓誌”,甚而至於錢謙益的集中,也布滿瞭“趙節婦”“錢烈女”的傳記和歌頌。
隻有自己不顧彆人的民情,又是女應守節男子卻可多妻的社會,造齣如此畸形道德,而且日見精密苛酷,本也毫不足怪。但主張的是男子,上當的是女子。女子本身,何以毫無異言呢?原來“婦者服也”,理應服事於人。教育固可不必,連開口也都犯法。他的精神,也同他體質一樣,成瞭畸形。所以對於這畸形道德,實在無甚意見。就令有瞭異議,也沒有發錶的機會。做幾首“閨中望月”“園裏看花”的詩,尚且怕男子罵他懷春,何況竟敢破壞這“天地間的正氣”?隻有說部書上,記載過幾個女人,因為境遇上不願守節,據做書的人說:可是他再嫁以後,便被前夫的鬼捉去,落瞭地獄;或者世人個個唾罵,做瞭乞丐,也竟求乞無門,終於慘苦不堪而死瞭!
如此情形,女子便非“服也”不可。然而男子一麵,何以也不主張真理,隻是一味敷衍呢?漢朝以後,言論的機關,都被“業儒”的壟斷瞭。宋元以來,尤其利害。我們幾乎看不見一部非業儒的書,聽不到一句非士人的話。除瞭和尚道士,奉旨可以說話的以外,其餘“異端”的聲音,決不能齣他臥房一步。況且世人大抵受瞭“儒者柔也”的影響;不述而作,最為犯忌。即使有人見到,也不肯用性命來換真理。即如失節一事,豈不知道必須男女兩性,纔能實現。他卻專責女性;至於破人節操的男子,以及造成不烈的暴徒,便都含糊過去。男子究竟較女性難惹,懲罰也比錶彰為難。其間雖有過幾個男人,實覺於心不安,說些室女不應守誌殉死的平和話,可是社會不聽;再說下去,便要不容,與失節的女人一樣看待。他便也隻好變瞭“柔也”,不再開口瞭。所以節烈這事,到現在不生變革。
(此時,我應聲明:現在鼓吹節烈派的裏麵,我頗有知道的人。敢說確有好人在內,居心也好。可是救世的方法是不對,要嚮西走瞭北瞭。但也不能因為他是好人,便竟能從正西直走到北。所以我又願他迴轉身來。)
其次還有疑問:
節烈難麼?答道,很難。男子都知道極難,所以要錶彰他。社會的公意,嚮來以為貞淫與否,全在女性。男子雖然誘惑瞭女人,卻不負責任。譬如甲男引誘乙女,乙女不允,便是貞節,死瞭,便是烈;甲男並無惡名,社會可算淳古。倘若乙女允瞭,便是失節;甲男也無惡名,可是世風被乙女敗壞瞭!彆的事情,也是如此。所以曆史上亡國敗傢的原因,每每歸咎女子。糊糊塗塗的代擔全體的罪惡,已經三韆多年瞭。男子既然不負責任,又不能自己反省,自然放心誘惑;文人著作,反將他傳為美談。所以女子身旁,幾乎布滿瞭危險。除卻他自己的父兄丈夫以外,便都帶點誘惑的鬼氣。所以我說很難。
節烈苦麼?答道,很苦。男子都知道很苦,所以要錶彰他。凡人都想活;烈是必死,不必說瞭。節婦還要活著。精神上的慘苦,也姑且弗論。單是生活一層,已是大宗的痛楚。假使女子生計已能獨立,社會也知道互助,一人還可勉強生存。不幸中國情形,卻正相反。所以有錢尚可,貧人便隻能餓死。直到餓死以後,間或得瞭旌錶,還要寫入誌書。所以各府各縣誌書傳記類的末尾,也總有幾捲“烈女”。一行一人,或是一行兩人,趙錢孫李,可是從來無人翻讀。就是一生崇拜節烈的道德大傢,若問他貴縣誌書裏烈女門的前十名是誰?也怕不能說齣。其實他是生前死後,竟與社會漠不相關的。所以我說很苦。
照這樣說,不節烈便不苦麼?答道,也很苦。社會公意,不節烈的女人,既然是下品;他在這社會裏,是容不住的。社會上多數古人模模糊糊傳下來的道理,實在無理可講;能用曆史和數目的力量,擠死不閤意的人。這一類無主名無意識的殺人團裏,古來不曉得死瞭多少人物;節烈的女子,也就死在這裏。不過他死後間有一迴錶彰,寫入誌書。不節烈的人,便生前也要受隨便什麼人的唾罵,無主名的虐待。所以我說也很苦。
女子自己願意節烈麼?答道,不願。人類總有一種理想,一種希望。雖然高下不同,必須有個意義。自他兩利固好,至少也得有益本身。節烈很難很苦,既不利人,又不利己。說是本人願意,實在不閤人情。所以假如遇著少年女人,誠心祝贊他將來節烈,一定發怒;或者還要受他父兄丈夫的尊拳。然而仍舊牢不可破,便是被這曆史和數目的力量擠著。可是無論何人,都怕這節烈。怕他竟釘到自己和親骨肉的身上。所以我說不願。
我依據以上的事實和理由,要斷定節烈這事是:極難,極苦,不願身受,然而不利自他,無益社會國傢,於人生將來又毫無意義的行為,現在已經失瞭存在的生命和價值。
臨瞭還有一層疑問:
節烈這事,現代既然失瞭存在的生命和價值;節烈的女人,豈非白苦一番麼?可以答他說:還有哀悼的價值。他們是可憐人;不幸上瞭曆史和數目的無意識的圈套,做瞭無主名的犧牲。可以開一個追悼大會。
我們追悼瞭過去的人,還要發願:要自己和彆人,都純潔聰明勇猛嚮上。要除去虛僞的臉譜。要除去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強暴。
我們追悼瞭過去的人,還要發願:要除去於人生毫無意義的苦痛。要除去製造並賞玩彆人苦痛的昏迷和強暴。
我們還要發願:要人類都受正當的幸福。
一九一八年七月
我對魯迅先生的雜文一直抱有極大的敬意,而這套《魯迅雜文全集(2018新版 套裝共2冊)》則讓我對他的思想有瞭更全麵、更深入的認識。他的雜文,與其說是文章,不如說是他對時代、對社會、對人性的呐喊和反思。他用最直率、最尖銳的語言,揭露那些隱藏在平和錶象下的腐朽與黑暗。我最欣賞的是他身上那種不妥協的精神,在強大的社會壓力和敵對勢力麵前,他始終堅持自己的立場,用筆尖捍衛真理和正義。這種勇氣,在任何時代都彌足珍貴。讀他的文章,常常會讓我感到一種“醍醐灌頂”般的清醒,他能輕易地指齣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早已扭麯的觀念和行為。比如他對於“看客”心態的批判,對於“奴纔”心理的揭示,至今仍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這套2018年的新版,在細節上也做得非常到位,紙張的觸感、字體的清晰度,都為閱讀體驗加分。套書的設計簡潔大方,既體現瞭經典作品的莊重感,又不失現代齣版物的精美。這兩冊書,與其說是提供瞭一個閱讀材料,不如說它打開瞭一扇通往深刻思考的大門,讓我得以更清晰地認識自己,認識社會,也更深刻地理解瞭魯迅先生“橫眉冷對韆夫直,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精神。
評分我一直認為,閱讀雜文,最能體現一個作者的真實思想和人格魅力。而魯迅先生的雜文,更是如此。這套《魯迅雜文全集(2018新版 套裝共2冊)》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那個時代的種種病態,也讓我們看到作者本人在黑暗中不屈的靈魂。我特彆喜歡他那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情感,字裏行間充滿瞭對國民的失望,但這份失望背後,又蘊含著多麼深切的期待啊!他希望喚醒沉睡的國民,讓他們正視自己的劣根性,從而找到改變的希望。這種苦心孤詣,不是旁觀者的冷漠,而是身處其中的一種悲憫和責任感。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被他的邏輯之嚴密、論證之犀利所摺服。他善於從細微之處入手,層層剝繭,最終直擊問題的核心。很多時候,你會發現,他所批判的現象,在今天依然存在,隻是換瞭一種錶現形式。這讓人既感到悲哀,又不得不佩服他超越時代的洞察力。這套書的優點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相對完整的魯迅雜文體係,讓你能夠係統地瞭解他的思想脈絡和寫作風格。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切入點和深刻的寓意,需要讀者靜下心來,去思考,去體會。2018年的這個版本,在印刷和裝訂上都顯得非常用心,拿在手裏有分量,閱讀體驗也很好,這對於一本需要認真研讀的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評分這套《魯迅雜文全集(2018新版 套裝共2冊)》給我帶來的,遠不止是閱讀的樂趣,更是一種思想上的啓迪。魯迅先生的雜文,就像一把銳利的解剖刀,精準地剖析著那個時代社會的種種病竈,也無情地撕開瞭某些虛僞的麵具。他的文字,看似平淡,實則蘊含著巨大的能量,能夠穿透錶象,直抵事物的本質。我尤其被他那種“冷峻”的筆觸所吸引,他不像某些作傢那樣熱情洋溢地抒發情感,而是用一種近乎冷靜的觀察,揭示齣最殘酷的真相。這種冷靜,反而更顯其情感的深沉和力量的強大。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被他那些極具洞察力的論斷所震驚,他對於人性的弱點、社會的弊病,有著超乎尋常的理解和預見。即使是近百年前的文字,讀起來依然讓人覺得“切膚之痛”,仿佛就在眼前。這套新版的質量也非常齣色,裝幀設計穩重典雅,內頁的印刷質量和紙張的質感都屬上乘,給人的閱讀體驗非常愉悅。兩冊書的篇幅適中,便於攜帶和收藏。我感覺,這套書不僅是一個時代的記錄,更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反復閱讀、深入體會,從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評分拿到這套《魯迅雜文全集(2018新版 套裝共2冊)》之後,我便迫不及待地沉浸其中。魯迅先生的雜文,對我來說,更像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他的文字,不講究華麗的辭藻,卻有著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他用最樸素的語言,描繪齣最深刻的社會現實,解剖著最復雜的國民心理。我尤其欣賞他在揭露社會黑暗麵時的那種冷靜和客觀,雖然筆鋒犀利,但並不流於空洞的謾罵,而是有理有據,一針見血。讀他的文章,我常常會停下來,陷入沉思。他提齣的問題,比如國民的麻木、自欺欺人,以及那些根深蒂固的封建糟粕,時至今日,依然具有深刻的警示意義。我常常會反思,自己身上是否也存在著被他批判過的某些“國民性”的影子?這種自我審視,本身就是一種進步。2018年的這個版本,紙張的質感很好,印刷清晰,排版也足夠舒適,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套書的整體設計顯得既莊重又不失現代感,非常適閤作為傢庭藏書,或者送給對文學和思想感興趣的朋友。這套書帶給我的,不單單是知識的增長,更多的是一種對社會、對人性的深刻理解,以及一種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評分初次翻開這套《魯迅雜文全集(2018新版 套裝共2冊)》,是被它厚重的分量和典雅的封麵所吸引。雖然對魯迅先生的作品早已有所耳聞,甚至在學生時代也接觸過幾篇,但真正靜下心來,從頭到尾,係統地閱讀他的雜文,這還是頭一遭。書中的文字,如同經曆歲月洗禮的陳釀,初時有些辛辣,但細品之下,卻能感受到其中深沉的力量和洞察世事的銳利。我尤其被打動的是魯迅先生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不畏強權、敢於直言的勇氣。麵對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他沒有選擇沉默,而是用筆作為武器,揭露社會的弊病,批判人性的弱點。這種精神,在當下依然具有強大的現實意義。讀他的雜文,仿佛與一位智者對話,他用最樸實卻又最深刻的語言,解剖著那個時代的國民性,也拷問著每一個時代的個體。許多篇目,雖是寫於近一個世紀前,但其所揭示的某些思想根源和行為模式,依然可以在當下的社會生活中找到影子。這種穿越時空的共鳴,讓人不禁為之驚嘆。2018年的新版,在裝幀設計上也頗具匠心,紙張的質感、字體的排版,都讓人在閱讀時倍感舒適,也更能沉浸在先生的思想世界中。這兩冊書,不僅僅是紙張的堆疊,更是思想的寶庫,值得反復咀嚼,細細品味。
評分這麼些年,隻有書的價格平穩,但價值無限。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硬皮的。很厚的兩本。看瞭再追評
評分字跡清晰,不錯很好看的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問問和我好哇好哇好哇好哇好問哈問哈問哈問哈
評分經典書 值得看
評分京東活動力度可以,有時間慢慢讀
評分問問和我好哇好哇好哇好哇好問哈問哈問哈問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