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玄风:西域道教·华夏文库道教与民间宗教书系

戈壁玄风:西域道教·华夏文库道教与民间宗教书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衡宗亮 著
图书标签:
  • 道教
  • 西域道教
  • 玄风
  • 戈壁
  • 敦煌
  • 民间宗教
  • 华夏文库
  • 历史
  • 文化
  • 宗教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7120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6387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新疆古称西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融会的重要地区,也是道教向西发展的重要传播地。道教信仰产生不久,就被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以汉人为主体的汉文化信仰者带入西域,道教遂在以汉人为主体的生活区域站稳脚跟,并在西域形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道教文化中心。与在中原地区的发展一致,道教传入西域后,很快与佛教和儒家思想互相融合,虽未形成如中原道教那种独成体系、博大深远的道教文化,却也以一种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悄然产生影响。


内容简介

西域道教是道教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开展道教地方史研究是道教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戈壁玄风:西域道教》一书以道教向西传播为线索,通过对道教神话传说、道教坛庙、道教人物、道韵新疆以及道之未来的爬梳,勾勒出众神栖落新疆下的西域道教,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在边疆多民族地区的发展,增强中华文明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内页插图

目录

一 历史的回眸

1 跨越千年的爱情 ···························································3

2 横渡戈壁瀚海的旅程 ························································5

3 乾定西域:清代新疆道教 ···················································13

二 坛庙:心灵的寄托

1 新疆门户 ··································································20

2 天山脚下 ··································································26

3 伊犁河畔···································································48

4 环塔之洲 ··································································57

三 道教人物

1 空谷幽兰:隐者的世界 ···················································64

2 寻常巷陌:城市的生活 ···················································66

3 历史名人与西域道教 ···················································70

4 民国旧事札记 ···························································83

四 道韵新疆

1 人生成长的历程 ···························································88

2 乡土文化的写生 ···························································93

3 模糊的边界 ···························································98

五 道之未来

1 影响近代新疆道教发展的原因探微 ···········································107

2 对未来新疆道教发展的思考 ···········································113

参考文献 ···························································123


精彩书摘

提及丘处机,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金庸小说笔下的那位道长,他身怀绝技,是一位武学大家。历史上真实的丘处机,在古稀之年应成吉思汗之邀西行论道,最终“一言止杀”,造福了天下苍生。

丘处机(1148 ~ 1227),登州栖霞(今属山东)人,后人称之为长春真人、丘神仙、蓑衣先生。丘处机师从王重阳,成为“全真七子”之一,后继承其衣钵,成为全真教的主要领袖之一。当时,金朝统治着北方,南宋偏安一隅,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铁蹄正一路西进,扩大着领土。全真教在民间的影响引起了统治者的注意,他们纷纷前来拉拢丘处机,希望全真教能够为其服务。然而,丘处机婉言谢绝金朝的邀请,又卧床不起将南宋的使团拒之门外。总之,各地前来邀请丘道长的人络绎不绝,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了。

此时,万里之遥的成吉思汗也听闻了丘神仙的大名,他得知丘处机博古通今,才能超群,通晓治国安邦之术,更是精通养生之道,因此希望能得到真人的点拨,讨教长生不老的秘诀。成吉思汗两次遣使召见丘处机,奈何神仙隐居山林,深居简出,避而不见。成吉思汗求贤若渴,不肯放弃,再一次派遣近臣邀请丘处机出山,演绎了自三国以来又一个“三顾茅庐、礼贤下士”的故事。

成吉思汗不远千里三派朝臣虔诚恭迎丘处机出山的举措终于打动了他。公元1221 年初春二月,丘处机以七十四岁高龄,率领尹志平、李志常等十八名弟子在蒙古使者刘仲禄的护送下,由山东蓬莱北上至克鲁伦河畔,一路西行横穿蒙古高原,向南翻越阿尔泰山,顺着准噶尔盆地东缘南下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然后循天山北麓经乌鲁木齐、伊犁霍城、赛里木湖,又向西穿越中亚,到达中亚重镇撒马尔罕。次年四月五日,在万里行程后,丘处机在兴都库什山之阳的八鲁湾见到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全真教与主张武力的蒙古黄金家族基本没什么交往,更何况语言不通,信仰不一,可谓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丘处机不赴金、宋之邀而去会见成吉思汗的结果出乎时人的意料。在解释这一抉择的时候,丘处机自己坦言:“我循天理而行,天使行,则处无敢违也”,“我之行止,天也,非吾辈所知”。意即这都是冥冥之中的定数,我只不过是按照上天的安排去做而已。丘处机这样的回答,既是对金、宋使者的一种托词,也为自己的选择披上了循天行道的神秘面纱。

十年兵火万民愁,千年中无一二留。

去岁幸逢慈诏下,今春须合冒寒游。

不辞岭北三千里,仍念山东二百州。

穷急漏诛残喘在,早教身命得消忧。

丘处机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金、南宋各据一方,战火不断,民不聊生。从这一写给友人的诗词中不难看出,丘处机不远万里西行是为了希望尽快结束烽火连天的战乱,让中原的黎民百姓免受杀戮。在中亚,蒙古铁骑意欲踏平中亚小国花剌子模,一雪杀使夺财之仇。丘处机所作《中秋以诗赠三太子医官郑公》的诗文中,再次提及此行的目的就是“欲罢干戈致太平”:

自古中秋月最明,凉风届候夜弥清。

一天气象沉银汉,四海鱼龙耀水精。

吴越楼台歌吹满,燕秦部曲九肴盈。

我之帝所临河上,欲罢干戈致太平。

这就是长春真人万里西行所言的“循天行道”。“远来有何长生之药以资朕乎?”这是成吉思汗见到丘处机后询问的第一件事。丘处机告知“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虽然大汗很失望,但对丘处机的诚实赞赏有加。此后,长春真人丘处机先后三次与成吉思汗秉烛论道。丘真人告诫大汗“外修阴德,内固精神”,好生恶杀,怀安天下,方为修身养命之法,而“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方为治国之术。

“玄”字出于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言道幽深微妙。成吉思汗对长春真人的玄风论道十分赏识,“谆谆道诲,敬闻命矣”,并让近臣耶律楚材将传道之语录于简册,这就是“愿与天下共知玄风,庆会一段奇事云”的《玄风庆会录》。

成吉思汗为丘处机的才学所折服,尊称丘处机为“丘神仙”,并令他“管理天下的出家人”,于是全真道徒逐渐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阶层。丘处机西行之后,全真教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征战杀伐一生的成吉思汗在寻找长生天的前一个月颁布敕令:“朕自去冬五星聚时,已尝许不杀掠,遽忘下诏耶。今可布告中外,令彼行人亦知朕意。”他的这种转变,与丘处机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1227 年七月,丘处机在白云观羽化登极。长春真人丘处机倾注毕生心血,致力于将道教发扬光大。他“去暴止杀”“济世安民”的思想于乱世之中拯救了黎民苍生,而其“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张则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前言/序言

这是一片广袤的土地,位于中国版图的西北偏北区域,被称为亚洲的枢纽。两千多年前,西汉的使者张骞,肩负国家使命,两度出使这一地区,后来人们沿用司马迁对这一区域的称谓——西域,即我国西部及其以西的广大地区。

秦汉之际,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强大起来,控制了西域地区,对西域诸民族进行残酷剥削。与此同时,汉帝国北面的匈奴游牧政权时常南下中原,迫使汉高祖刘邦签订了城下之盟。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国力强盛起来,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匈奴在内外交困中陷入分裂状态。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正式在乌垒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东)设立西域都护府,对西域诸国进行行政管辖,自此“汉之号令班西域矣”。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新疆正式列入汉朝版图,成为我国领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唐盛世时,唐王朝在西域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对西域的管辖进一步加强。

历史的车轮驻足在光绪十年十月初二,即公元1884 年11 月19 日。这一天,清廷颁布了一道人事任免的谕旨,任命刘锦棠为新疆巡抚,他就此成为新疆历史上第一位巡抚。也就是在这一天,清政府以“故土新归”之意,为这块被外族入侵十余年的中国领土起了一个新名字——新疆。

新疆,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枢纽。而产生于汉代的道教,从长安出发,穿越平原黄沙,沿着丝绸古道,伴着阵阵驼铃声,一路向西而行……



书名: 戈壁玄风:西域道教·华夏文库道教与民间宗教书系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究了道教在中国西部边陲——西域地区的发展脉络与独特形态,力图揭示其如何与当地的多元文化土壤相融,形成别具一格的宗教景观。作为“华夏文库道教与民间宗教书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不仅是对西域道教历史与理论的一次系统梳理,更是对其在社会、文化、信仰层面产生深远影响的细致考察。 一、 西域道教的缘起与传播 汉唐时期的开端: 追溯西域道教的早期萌芽,探讨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如何为道教思想与实践的西传奠定基础。从史书记载、出土文物等角度,分析早期道教传入西域的具体途径与早期传播的社会背景。重点关注玄学清谈、方术迷信等在西域的早期影响。 魏晋南北朝的初步发展: 这一时期,随着中原政权的动荡与士族南迁,道教的传播呈现出新的格局。本书将考察不同民族政权对道教的态度,以及道教教团在西域的初步组织形态。例如,对部分文献中零散记载的道士活动、道观遗址等进行辨析,力求还原其历史真实性。 唐宋时期的兴盛与多元化: 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的鼎盛时期,西域与中原的联系空前紧密,道教在此时期也迎来了其在西域发展的黄金时代。本书将详细探讨唐朝在西域设置的军事、行政机构如何成为道教传播的载体,以及吐鲁番、敦煌等地的文献如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道教活动线索。例如,对《敦煌道经》、《老子化胡经》等西域流传的道教典籍及其在当地的传播情况进行剖析,揭示其本土化改造的特征。宋代在西域统治的收缩,并未完全阻断道教的传播,相反,一些地区性的道教组织和民间信仰开始显现出更强的生命力。 元明清时期的融合与演变: 元代蒙古族统治下的西域,道教与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互动成为重要议题。本书将考察道教如何在这种多元宗教环境中寻求生存与发展,以及其教义、仪轨是否受到其他宗教的影响。例如,对一些具有民族融合色彩的道教神祇、民间传说进行分析。明清时期,随着汉族移民的进一步深入,道教在一些传统聚落中的地位得到巩固,同时也孕育出新的民间道教流派。 二、 西域道教的教义与实践特色 本土化改造与神谱建构: 西域道教并非单纯的“移植”,而是在与当地原有的宗教信仰(如祆教、摩尼教、佛教等)及民族文化互动中,发生了深刻的本土化改造。本书将重点分析西域道教在神祇崇拜、神话传说、修炼方术等方面的独特创新。例如,探讨如何解释某些道教神祇在西域地区出现了与中原不同的形象或职能,以及一些地方性的神祇如何被纳入道教神谱体系。 与民间宗教的交织: 道教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宗教,其在西域的发展与当地的民间宗教信仰密不可分。本书将深入研究道教的教义、仪式如何渗透到西域各民族的民间信仰中,以及民间信仰又反过来如何影响道教的教理教法。例如,考察如土地庙、城隍庙等与道教信仰紧密相关的民间崇拜,以及一些民间神祇的来源与道教的关系。 独特的修炼与符箓体系: 鉴于西域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条件,其道教修炼方式和符箓体系也可能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本书将尝试从出土文献、地方志、民间口述史等角度,搜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分析西域道教在养生、炼丹、祈禳等方面的实践活动,并探讨其与中原道教修炼法门是否存在差异。 经籍文献的流传与影响: 敦煌、吐鲁番等地的文献,为我们了解西域道教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本书将对其中涉及道教的文献进行分类、辨析和解读,分析这些经籍在西域的流传范围、接受程度,以及它们对当地宗教文化产生的具体影响。例如,深入研究《妙法莲华经》等在西域与道教经典相互影响的个案,以及对一些未被广泛关注的西域道教手抄本进行介绍。 三、 西域道教的社会文化功能 维护社会秩序与伦理道德: 任何宗教的传播都离不开其在社会层面的功能。本书将探讨西域道教如何通过其教义、仪式,对当地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产生影响,如何协助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以及如何为民众提供精神慰藉。例如,分析道教的“报应观”、“积善”思想在西域不同民族中的接受情况。 促进民族交流与文化融合: 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本身就是民族交融的典型区域。道教作为一种跨越民族界限的信仰,其在西域的传播无疑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本书将考察道教如何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群体、促进相互理解的桥梁,以及其在艺术、文学、建筑等方面留下的印记。例如,分析一些具有西域特色的道教壁画、雕塑等艺术形式。 塑造地方认同与地域文化: 宗教信仰往往与地方特色和身份认同紧密相连。西域道教在与当地环境、历史、风俗的互动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文化符号。本书将探讨西域道教如何塑造当地的集体记忆、地方神祇崇拜,以及如何成为构建地方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分析一些地方性道教节日、祭祀活动如何融入当地生活。 四、 研究方法与学术价值 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力求突破传统的神学研究范式,将历史学、宗教学、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融会贯通。在史料运用上,除了传统的文献记载,还将积极关注考古发现、地方志、碑刻铭文、民族志资料以及口述史料,力求构建一个更为全面、立体、动态的西域道教研究图景。 本书的学术价值在于: 填补学术空白: 长期以来,对中国西部道教的研究相对薄弱,本书将系统梳理西域道教的发展历史,填补这一学术空白。 深化理论认识: 通过对西域道教本土化特征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深化我们对道教作为一种动态宗教,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自我调适与发展的认识。 促进文化理解: 本书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增进海内外学界对中国边疆地区宗教文化的了解,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理解。 启迪当代思考: 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处理传统宗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如何促进多元文化共存,西域道教的实践经验,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总而言之,《戈壁玄风:西域道教》是一部集历史考证、理论分析、文化解读于一体的学术专著,它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中国道教在中原以外广阔天地中的生命力,更揭示了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孕育出的独特宗教文化魅力,对于理解中国宗教史、丝绸之路文化史以及中国西部地区的历史与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老者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细腻,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或教义,而是将那些古老的传说、隐秘的仪式,如同画卷一般徐徐展开。读到某些关于古代修行者的片段时,我几乎能感受到那种在荒芜之地、在风沙之中坚守信仰的艰辛与执着。书中对某些特定地理环境与道家思想相互影响的论述尤其精彩,那种地域文化的烙印被描绘得入木三分,让我对道教的传播与本土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远超出了教科书式的介绍,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的篇章结构安排得极有巧思,从宏大的历史背景铺陈到具体仪轨的微观剖析,过渡自然流畅,没有丝毫的跳跃感。读完最后一章,合上书本时,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充实而又略带怅惘的情绪——仿佛刚从一场盛大而又宁静的梦境中醒来。那些被文字唤醒的古老气息,那些关于信仰、关于山川、关于人世间求索的叙述,久久不能散去。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真正对文化根源、对精神探索抱有热忱的人准备的精品,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沉思的契机。

评分

这本书在学术上的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引用的史料扎实可靠,考证功夫令人叹服。但是,更难得的是,它并没有因此变得晦涩难懂。作者巧妙地平衡了学术深度与可读性,即便是对相关领域了解不多的读者,也能循着清晰的脉络进入核心思想体系。特别是当涉及到一些复杂概念的阐释时,作者总能用贴近生活的比喻或恰当的古代故事进行佐证,让那些原本高悬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这体现了一种高超的知识传递技巧,让学习的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些许年代感的纸张纹理和古朴的字体排版,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时代。初翻开时,那种厚重感和对细节的打磨,就让人感觉到这不是一本应付了事的出版物。尤其是封面上的题字,笔锋苍劲有力,透着一股历经沧桑的历史感,让人对书中所载的内容充满了敬畏和好奇。内页的纸质也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避免了廉价感,让人愿意沉下心来慢慢品味。装帧上的用心,无疑为这本书的整体格调定下了基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物,那种仪式感,在如今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评分

我个人非常欣赏这本书在处理宗教与社会互动时的那种客观而又不失温度的笔触。它没有采取批判或美化的极端立场,而是冷静地审视了道教思想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融入民间生活,成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书中对世俗信仰与超自然追求之间那种微妙的张力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思考,在历史长河中,人们究竟是在追寻救赎,还是在寻求一种对抗无常命运的精神支柱。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宗教研究范畴,具有了更广阔的人文关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