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里的焦点(签名版)

“焦点访谈”里的焦点(签名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组 著
图书标签:
  • 访谈
  • 媒体
  • 新闻
  • 时事
  • 政治
  • 社会
  • 文化
  • 深度报道
  • 焦点
  • 签名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ISBN:978750086855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682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焦点访谈》自1994年开播以来,以其鲜明的舆论监督特色,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也代表性地刻录下一个巨变时代的前行轨迹。本书节选了节目自播出以来具有代表性的一段时期里重要的社会事件的报道。在这里,每一期节目各有故事与背景,但连缀起来,却是一段绕不开的有关中国社会发展的集体记忆。光阴荏苒,往日的新闻已成过去时,但《焦点访谈》里的焦点却并未远去。“环境”“医疗”“腐败”“诚信”依然是社会成长中需要直面的痛点。置身宇下,奔波草野,“用事实说话”,始终有着沉重的意义。

见微知著,数往知来。这正是本书以一个特殊视角为史作传的朴素初衷。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作为从业者,《焦点访谈》的吸引力到底是什么?大家爱用的一个词是“感觉”。“感觉”这词的定义很难一言以蔽之。当拿到一个令人兴奋的选题线索;当采访几入绝境时柳暗花明有了突破;当夜以继日写稿编片熬成内伤终于在最后时限前完成;当内有猛料的节目通过了层层审看;当自己做的节目成了街谈巷议的话题;当素不相识的人仅仅因为你的工作就对你表示由衷的赞赏和尊重……就是这样的感觉吧。感谢《焦点访谈》,让我们把职业干成了事业,并且从中收获了快乐和尊严。

——《焦点访谈》总制片人、栏目创办者之一 赵 微

也许,它只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一份还算体面的工作;也许,它还是一个让人尊敬的职业,一项惊天动地的事业。能走多远,取决于你,却不完全由你决定。

——《焦点访谈》总制片人 孙 杰

观众的期待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无论如何变化,这些声音给我的信任、期盼都是让人难以放下的托付,那些托付伴随着我在《焦点访谈》的20年。

——《焦点访谈》主持人 敬一丹

俗话说,三岁看大。《焦点访谈》不然,恨不得刚出世就横扫天下了,尤其是舆论监督题材的报道,在当时绝对是现象级的。作为那个时期的主持人,我们无比自豪。本书选取的就是《焦点访谈》这一阶段的精彩作品。

——《焦点访谈》主持人 水均益

目录

1994 年
触目惊心假发票 / 1
让棉花不再沉重 / 6
收购季节访棉区 / 12
惜哉文化 / 17

1995 年
雄县追车记 / 23
难圆绿色梦 / 28
无法掩盖的罪恶 / 32
半个世纪的阴影 / 38
仓储粮是怎样损失的 / 43

1996 年
历史不能游戏 / 48
义务教育何出高价 / 52
似是而非看“义诊” / 58
收棉时节再访黄梅 / 66
“信息茶”探秘 / 72
巨额粮款化为水 / 79

1997 年
追踪假大豆 / 85
消费者不是弱者 / 91
“罚”要依法 / 97
法律岂是儿戏 / 103

1998 年
药品过期 良心变质 / 109
十年汇款何时到手 / 113
民航机场盼净空 / 118
没电盼电 有电怕电 / 124
“形式”逼人 / 130
账上竟能长庄稼 / 137
收粮不能入私仓 / 144
粮食“满仓”的真相 / 151
“君子”爱财 取之无道 / 157

1999 年
让人糊涂的明白卡 / 164
政绩出了“羊相” / 171
“走私货”的背后 / 177
转包造成隐患 / 181
久拖未决的扣车案 / 187
吉烟现象 / 193
黑心赚黑钱 石粉充豆粉 / 200

2000 年
失效的房产证 / 206
为达标出妙招 / 212
主任改风水 职工喝西风 / 218
肆意排毒天理难容 / 224
斩断伸向移民款的黑手 / 229
违纪进人 金盾蒙羞 / 233
物价局变成“高价局” / 238
还我家园 / 243
沙漠离我们有多远 / 248
建楼岂能靠罚款 / 252
触目惊心注水肉 / 258

2001 年
谁给私盐开绿灯 / 264
卡表卡住了什么 / 269
负重的农舍 / 275
如此土地流转 / 282
豪华的乡政府 / 288
河道里建起商品楼 / 293

2002 年
“毒”害生命黑作坊 / 298
马皮上面有文章 / 304
“化肥”肥几家 / 309
取汇款的遭遇 / 315
洗不掉的恶行 / 320
如此造车 / 323
一次审判 两种判决 / 328

2003 年
追踪矿难瞒报真相 / 333
强制执行的背后 / 338
毁林背后的真相 / 344
老闵寻子记 / 349
无钱还债 有钱买车 / 354
无影工程 何以竣工 / 359
实习进了夜总会 / 365

2004 年
谁是原告 / 369
如此采浆令人忧 / 375
老郭的遭遇 / 380
严查濮阳县三中高考作弊案 / 386
执法的遭遇 / 389
想要通知书 先拿十万来 / 394
加油站的秘密 / 399
维修基金的糊涂账 / 403

2005 年
泗县疫苗事件调查 / 408
降氟井成了“村头景” / 413

2006 年
大街上的喧嚣赌局 / 419
藕断丝连的“官煤勾结” / 424
丧事上跳起脱衣舞 / 430
互联网上的赌局 / 435
追踪陈化粮 / 440
“送子”黑车酿惨祸 / 445

附录?特别节目
再聚焦 / 450
焦点寻踪 / 465
焦点的报告 / 485
责任 / 504
后记?那些年!这些人!

精彩书摘

触目惊心假发票

1994 年税制改革后启用的增值税发票,是抵扣税款的重要凭证。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不法分子伪造、倒卖这种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犯罪活动非常猖獗。
为了调查倒卖假增值税发票的真实情况,《焦点访谈》记者来到上海。上海火车站广场是票贩子比较集中的地方,他们行踪诡秘,为接近他们,记者隐藏了身份,摄像机就架在40 米以外的地方。
票贩子甲:“仿制的(发票)有,我拿给你,这是百货商场的。”
记者:“你有没有真的?这绝对是假的。”
票贩子甲:“正宗的,我跟你说,你这老师真是的。”
记者:“都是假的,我一看就能看出来这是假的。”
票贩子甲:“这个是正宗的,你把钱付掉算了,不和你多谈了。”
记者:“多少钱?”
票贩子甲:“60 块钱。”
记者:“你们有没有人手上有真的?”
票贩子甲:“真的没有。”
记者:“真的没有啊?全是假的。”
票贩子甲:“就是这种,这种就是真的,我跟你说。”
记者:“你说外地的除了浙江,还有什么地方的?”
票贩子甲:“江苏的、河北的、河南的、福建的。”
记者:“没有北京的?”
票贩子甲:“北京的没有。”
记者:“我看看还有一些什么类型的?”
票贩子甲:“哎呀,你这个老师真是的。”
记者:“真多啊你这。”
票贩子甲:“要出事的。”
记者:“有人管吗?”
票贩子甲:“有人管的。”
记者:“哦。我一看你这全是假的。”
票贩子甲:“哪里假的,要不要这三张?”
由于记者一直在周旋,票贩子变得不耐烦,招呼起不远处的同伴。
记者:“你们都是一起的是吧?”
票贩子甲:“都是一起的。”
记者:“问题是增值税的你也是假的,不是真的啊。”
票贩子甲:“我们交税务的时候,已经验证过了是真的。”
记者:“你们这个增值税的发票今年卖得可以吗?今年刚刚实行你们就有了。”
票贩子乙:“可以的。整本子卖。”
票贩子甲:“一张100 块,你愿意出价钱就拿着,不愿意就算了。”
记者:“(税票是)真的?”
票贩子甲:“真的。”
记者:“你们全拿假的糊弄人。怎么增值税发票刚刚实行你们手上就有真的税票了?”
票贩子乙:“国家有什么,我们有什么。”
记者:“那你们够神通的。”
记者的采访还是引起了怀疑,没多久,贩卖假发票团伙的头目就出现了。
票贩子头目:“怎么了?什么意思,搞什么?”
记者:“你说搞啥。”
票贩子头目:“朋友,大家都是道上混的,你把我小弟气成这样干什么?做生意,人家要混的。”
记者:“做生意,他说他有真的,我来了一看不是真的。”
票贩子头目:“这样吧,过来我拿给你。”
记者:“我不要了。”
增值税发票,实行的是国际上通行的,凭发票注明税额抵扣的运行机制,一些不法分子认准倒卖增值税发票比倒卖普通发票更有利可图,于是纷纷转向伪造、倒卖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来。
1994 年4 月27 日,北京站地区公安分局破获一起从伪造、贩运到零售一条龙的特大假发票案,缴获各种假发票2700 多本,其中假增值税发票495 本,并抓获案犯23 名。这个案件表明,不法分子已经不满足于散兵游勇,零敲碎打,而是纠集在一起形成组织严密、行动隐蔽的团伙来作案。
国家税务总局总会计师张英慧在采访中说道:“利用假发票进行犯罪的活动,这几年就已经出现了,但是近一段时间在一些沿海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利用发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势头是比较猖獗的。特别是今年(1994 年)新税制出台,增值税是利用增值税的专用发票进行抵扣税款,实行这样的制度以后,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他们制造、倒卖、盗窃假发票,扰乱我们新税制的进行。”
伪造、倒卖假发票,获利的是不法分子个人,受损害的是国家或者集体,它使得大量国税流失。
北京站地区公安分局副局长崔铁英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印制、倒卖假的增值税发票,这个确实获利比较高,比如我们抓的王勇和李玉梅夫妇,应该说是整个犯罪成员当中的主要犯罪人员,他们是从1991 年开始倒卖各种假发票,到我们抓获,按他们的初步交代就已经获利3 万多块钱。当然如果要真使这些假发票流向社会,给国家造成的损失,区区3 万多块获利根本没法(与之)比较,因为税务局的同志也专门给我们做过预算,495 本增值税发票,按照最高的款项填写的话,可以给国家造成425 亿元的税款流失。”
“我们这边确认是假发票的,损失的总数在一两千万元上下。”上海市税务局稽征管理处处长包慧告诉记者。
同时,记者还电话采访了广州市税务局。
记者:“今年广州市街头买卖假发票有一些什么新的动向呢?”
广州市税务局工作人员:“我们初步掌握是这样的,增值税发票是从今年(1994 年)1 月1 日开始启用的,去年年底,增值税发票还没有供应出去的时候,就发现有些不法分子已经在街上兜售假的增值税发票。”
记者:“去年(1993 年)你们鉴定的假发票多不多?涉及的款项有多大?”
广州市税务局工作人员:“我们去年发票科为公检法有关部门鉴定假发票4500 多份,假发票上开具的金额是一亿五千多万元,还有就是我们出口退税的部门,办理出口退税和专项检查过程中,已鉴别出假发票246 份,假发票上开具的金额是一亿七千多万元,他们已经退出的税款是811 万元,临时发现还没有退出的是2400 多万元。”
记者:“都是很可观的数字。”
假发票的买卖本小利大,票贩子们都是以此为业常年兜售,竟成了一种谋生的手段。以下是在上海火车站北广场偷拍的资料:
记者:“你卖了几年了?”
票贩子乙:“三年(打手势)。”
记者:“三年啊,在上海卖得最长的有卖几年的?”
票贩子乙:“最多三年。”
伪造、倒卖假发票的现象屡禁不止,原因何在?长期以来,我们打击伪造、
倒卖假发票缺少足够的、明确的法律依据,因而使得打击力度不够。
当记者问起解决街头买卖假发票的难点和解决办法时,包慧回答说:“在法律上应该健全,要相应地制定一些对贩卖、印制假发票如何去处理的法律依据。这样可以使公安部门,或者检查部门对这一些问题的发现、处理上能够有法律依据。”
针对这些情况,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召开电话会议,决定在全国开展打击伪造、倒卖、盗窃发票的违法犯罪活动。
1994 年6 月3 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关于办理伪造、倒卖、盗窃发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规定。规定指出:“对于以营利为目的,非法印制(复制)倒卖发票(含假发票)或者非法制造、倒卖发票仿伪专用品,情节严重的,以投机倒把罪追究刑事责任。”
北京西城区人民法院也严惩了一批倒卖假发票的犯罪分子。
王达智,倒卖假发票被判处有期徒刑8 年;葛岳富,倒卖假发票情节特别严重,被判处有期徒刑12 年;崔雨来,在倒卖一本增值税发票的时候被当场抓获,被判处有期徒刑7 年。
为了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印制和使用管理,从1994 年7 月1 日开始,全国将统一使用印有防伪标志的新版增值税发票。

……

前言/序言

在《焦点访谈》内部,想知道一个人算不算元老,必须提一下“14 楼”“工运”“军博”和“科情”。这几个词就像暗号口令,对它们的熟悉程度,约略可以作为在《焦点访谈》资历深浅的标尺。

“14 楼”是中央电视台老台方楼14 层东头的1407 办公室,这里原本属于一个叫作《观察思考》的栏目,栏目组十几个人,我是其中之一。《观察思考》自1988 年8 月起在央视一套每周日晚8 点播出,每期20 分钟。《物价大震荡》《会海大透视》《公款消剖析》《从一家工厂停产想到的》《对一起热水器事故的调查与思考》……

看这些标题就知道,节目说的都是社会热点。《观察思考》栏目一直播出到1994 年3 月底,作为当时央视唯一的深度报道评论栏目,在业内外都收获了良好口碑。由于栏目偏专题化,一周才播一次,频率不够高,时效不够强,难以形成更大的声势。

1993 年12 月的一天,全组人员从14 楼东头的1407 办公室来到西头的1401 会议室开了个会。这个会的重要意义,俗常的形容可以是这样的:穿过几十米的走廊,我们走进了职业生涯的新时代。会上宣布,《观察思考》与《东方时空》《今日世界》栏目共同组成一个新的部门——新闻评论部。此时,已开播半年的早间栏目《东方时空》声名鹊起,其中的子栏目《焦点时刻》试水成功。台里决定开办一个更有分量和影响的晚间黄金时段播出的深度报道栏目,这个新栏目最终定名为《焦点访谈》。于是,《观察思考》栏目的十几个人一分为二,成为《焦点访谈》两个节目组的种子成员(同时,《今日世界》改为国际组,《焦点时刻》组也为《焦点访谈》提供部分节目),1407 办公室一分为二,成了《焦点访谈》最早的办公室兼合成机房。

筹办栏目招兵买马,四面八方投奔者众。他们一部分来自口口相传,另一部分则是被报纸上豆腐块大小的招聘广告吸引而至。新成员中既有完全不懂电视甚至没干过新闻的生手,也有中央、地方媒体的业内高人。队伍扩大了几倍,14 楼办公室不够用,一些外地同事也没有住处。部里在西三环边上的中国工运学院(简称“工运”,后改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租了个大开间,办公兼住宿。这开间原来是图书资料室,大到除了办公家具和床,还放着一张标准乒乓球台。这里白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晚上以桌子为界,分成男女两区,七八个同事在此“同居”。“工运”办公区集学习培训、编辑制作、吃喝住宿功能于一体,既是节目生产基地,也是人才速成学校。住过“工运”的一位元老级摄像说,最怀念酷暑无眠时大家喝着冰啤探讨人生,加班之余还能聚在乒乓桌旁挥汗如雨。那时候有的是可以大把挥洒的青春与激情。

1995 年,《焦点访谈》的办公地点搬到了紧邻电视台东侧的“军博”。军事博物馆办公楼里家具齐整,四季恒温。宽大的走廊,超高的楼层体现着苏式建筑的伟岸。办公室对面安排了男女宿舍各一间,从此结束了“混居”时代。办公、居住条件上档次的同时,节目也加速精进、创新。一位“军博”时期入职现已退休的老记者,还记得刚来时,第一次参与的暗访就是在“军博”办公室完成的,拍摄对象是以“包治百病”的“信息茶”而名噪一时的“大师”沈昌。

当时没有专业密录设备,我们把硕大的摄像机藏在倒扣的纸箱下,箱壁抠个小洞露出镜头,固定好角度,全程盲拍。雷人雷语的“大师”形象就这样被记录下来,呈现在节目中。

1996 年,《焦点访谈》第三次搬家,来到了“科情”(中国科技信息情报所)。“科情”位于电视台西门外马路对面,由一层大展览厅改造的办公区集中了《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实话实说》等栏目。告别了一年一搬家的游击节奏,《焦点访谈》在“科情”一驻六载,直到2002 年年底,由于前来上访投诉的人太多,出于安全考虑,栏目整体搬回了台内。“科情”生活是美好快乐的,然而,在这期间我也经历了职业生涯中最大的一次恐惧。那是1999 年春节前夕的一个晚上,我们接到紧急电话连夜赶赴河北易县接组里两位同事回京。他们在采访归途中遭遇车祸,车被烧毁,人受重伤。《焦点访谈》记者在工作中被打骂、软禁、抢夺毁坏设备的事并不新鲜,因公受伤的也不止一个,然而这一次,是离死亡最近的一次。万幸的是,后来他们基本康复,依然工作在热爱的岗位上。

从“14 楼”“工运”到“军博”“科情”,每一处都留下《焦点访谈》人难忘的创业记忆。这几年间,《焦点访谈》栏目一步一个台阶,从青涩到成熟,直至走向巅峰。

栏目开办之初,从选题到制作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自由氛围浓郁。记得开播不久的一天晚上,我接到一位领导的电话,他转达了更高一层领导的批评:今天《焦点访谈》的标题字幕太花哨。原来,当时《焦点访谈》标题的模板并不统一,每个技术员根据喜好,做出的标题字体颜色不尽相同。当天值班技术员的自主发挥太富于个性,以至于引起了上面的注意。自那以后包装格式才被严格规范起来。

和形式一样,节目内容也是在实践中探索拿捏,逐步定位。

19 点38 分,《焦点访谈》在央视一套首次亮相。栏目的四句宣传词后来广为人知:“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焦点访谈》开播头两天的内容分别是:《行情看好——九四国债发行第一天》《全国从4 月1 日起实行标准化信封》。节目时效性服务性强,调性平和、不温不火、分寸适中、老少咸宜,符合央视黄金时段栏目平稳出台的基调。4 月3 日,开播第三天,播出了《北京郊区——耕地上修起一片坟茔》,说的是某村违规占用六十多亩耕地修建公墓,对外收费营利。这是《焦点访谈》推出的第一个批评性报道。这期节目线索来自观众来信,由于拍摄制作时《焦点访谈》还没面世,观众的信本是写给《观察思考》的。随着《焦点访谈》揭露不良现象的节目涉及的领域和层级不断突破,批评的深度和力度不断增强,“舆论监督”渐成热词,也成为《焦点访谈》被社会公认的栏目特色。其实,有数据为证,《焦点访谈》播出的节目中正面典型主题类报道始终占据主体,而监督题材的节目即使在占比最高的时期也不过百分之四十几。但正是因为这部分监督报道的存在,使得栏目兼具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双重功能,成为公众舆论的引导者、各方有效沟通的桥梁和社会情绪的减压阀。《焦点访谈》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记忆也大都来自这些节目。

随着舆论监督特色日益鲜明,栏目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各地方电视台也纷纷开办了自己的“焦点访谈”,舆论监督节目从一枝独秀到遍地开花。可以说,《焦点访谈》的诞生、走红以及由此引发的辐射效应,既是那个时期勇于开拓的媒体带头人践行新闻改革的结果,也是特定历史背景下政府支持加社会客观需求的产物。

按今天的话说,《焦点访谈》做的是头部内容。有些节目反响立竿见影,积年问题迎刃而解;有些节目直接促成某个领域的改革、某个行业的整顿;有些节目成为国家政策出台的依据和契机。《焦点访谈》栏目为舆论监督节目如何把

握分寸尺度,做“建设性”的批评出了路子,积累了经验。记者现场调查、交锋式采访、暗访偷拍披露真相的手法也引领了业内创作风气。屏幕上那些声画并茂的经典采访桥段贡献的民间流行语,影响力堪比后来的网络热词。比如吉林博物馆大火之后当地官员言必称“损失不大”,一时间,“损失不大”成为吉林百姓的口头禅。比如309 国道上拦车乱罚款的交警一言不合罚金就由20 元变成40 元,于是“二十、四十”立刻火遍全国。

作为从业者,《焦点访谈》最大的吸引力到底是什么?大家爱用的一个词是“感觉”。“感觉”这词的定义很难一言以蔽之。当拿到一个令人兴奋的独家选题线索;当采访几入绝境时柳暗花明有了突破;当夜以继日写稿编片熬成内伤终于在最后时限前完成;当内有猛料的节目通过了层层审看;当自己做的节目成了街谈巷议的话题;当素不相识的人仅仅因为你的工作就对你表示由衷的赞赏和尊重……就是这样的感觉吧。感谢《焦点访谈》,让我们把职业干成了事业,并且从中收获了快乐和尊严。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往事堪回首,惜非少年时。从湍流激荡,到波澜不惊,渐渐地,许多故事已经成为了传说。

23 年间,社会演进日新月异,媒体格局白衣苍狗。对于《焦点访谈》这样一个老牌栏目来说,足够的时间积淀,让回顾和纪念有了丰厚的内涵和充分的意义。

今天,再回过头去看《焦点访谈》播出过的节目,每一期都有各自的故事和背景,把它们连缀起来,俨然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全景画卷。其中,有些焦点已经远去,比如“三提五统”“统购统销”“农业税”“破产下岗”……有些焦点依然是焦点,比如“公权私用”“弄虚作假”“办事难”“环境破坏”……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为推进、完善改革鼓与呼,媒体依然任重道远。

二十余年,八千多期节目刻录下一个巨变时代前行的轨迹,足以唤起一代人珍贵而独特的集体记忆。缘于此,我们整理出版了节目精选集——《〈焦点访谈〉里的焦点》。见微知著,数往知来,这是本书以一个特殊视角为史作传的朴素初衷。

《焦点访谈》开播一周年的特别节目名为《在路上》,记者们乘坐一辆大客车,以行进的视角,用镜头记录下沿途随机遇到的或好或坏的事件,展示真实的社会面貌。我们身处的时代也像一趟车,从不同站点上车的人,看到的景致各不相同。无论是“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还是“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每种变化如时令更替,自有因循。不变的是,历史这趟单行车,将一路向前,不回头。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的意见、要求和呼声是对政府工作最好的批评和监督,有了人民的批评和监督,政府才不敢松懈,才不会犯骄傲自满的错误。”《焦点访谈》十周年特别节目中如是说。置身宇下,奔波草野,“用事实说话”,把被忽略、被遮蔽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真相公之于众,让社会因此变得更美好。为此,《焦点访谈》人始终都在努力。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在一位资历尚浅的年轻同事眼中,这份执着与不舍就像一种信仰,传承自栏目生命的基因。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赵微,《焦点访谈》总制片人,栏目创办者之一)

序 二

1995 年元旦,第一次在《焦点访谈》与观众见面时,我误以为自己是做好准备了。

早在1993 年冬,我就开始做准备了,当时我接到时任新闻评论部主任孙玉胜的电话:“台里现在正准备办一个栏目,舆论监督的,在每天《新闻联播》之后的黄金时间播出。你考虑一下,能不能来?”

那时我主持 《经济半小时》栏目已经四年了,经常做深度报道和经济社会热点评论。“舆论监督”四个字打动了我,我想,赶上了新闻改革的好气候,呼应了中国人的心理期待,这档应运而生的新栏目会有生命力的。

1994 年4 月1 日, 《焦点访谈》开播。我期待它的心情有些特殊,我是观众,又是新闻工作者,还是准备加入其中的一员。

我看到了——一只大眼睛!这是《焦点访谈》的标志,心里立刻有了认同。大眼睛看着这个纷繁世界,它可能带来监督,带来公共准则,带来道德与精神的力量。这世界会因此而不一样。

我听到了——很有节奏感、铿锵感的男声说出这样一段话:

时事追踪报道,

新闻背景分析,

社会热点透视,

大众话题评说,

——每日请看《焦点访谈》。

而当我真的来到《焦点访谈》,我发现,我真的没有准备好。面对托付,而它又如此沉重。

托付,是随着源源不断的观众来信到来的。拆开这些信,我似乎能听到众声喧哗。每个信封里都包裹着一个声音, 这些声音来自不同的地方,来自不同的人。信中那些倾诉、那些愿望、那些诉求,是对《焦点访谈》说的,而我作为《焦点访谈》主持人,经常面对面与观众交流,渐渐地,成为观众的熟人。

当观众有话对《焦点访谈》 说的时候,就找到一个看得见的“熟人”来说。于是,读观众来信,就成了我每天的功课。

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在《焦点访谈》最受期待的那段时间,每天,数千封观众来信涌来,其中,上百封观众来信会堆在我的办公桌上,各式各样的信封上写着“敬一丹收”。

叔叔阿姨,救救我们吧,他们把废水废渣往江里倒,把毒气排到空气中,我们学校已经有几十名同学闻了大量的毒气生了病。

破产前拖欠我们的工资和劳动保险至今未得到解决……

  我们无比愤慨地反映假种子坑农害农事件。

  拖欠我们教师 30 个月的工资何时解决?我们多次反映,但每封信都石沉大海,从今天开始,全体教师轮流发挂号信,准备发 100 封。

  村里毁田毁林带,我们录像后,村书记大发雷霆,说录像我也不怕, 电视台曝光我也不怕……

  给我写信的观众多半是最需要帮助又最缺少沟通宣泄渠道的人。他们也许在灯下犹豫很久才写出压在心底很久的话;他们也许是悄悄找到村上识文断字的人代笔;他们也许走了几十里山路才找到一只邮筒;他们也许避开了重重目光,让在外当兵或上学的子女寄出了这封信。

  信封上的寄出地址通常都很长。越长,越说明信来自偏远的角落。有的信里,有一个个红手印,一个个手写的签名。有的信称呼我们的栏目为“焦点访谈青天 ”,落款上写着“信任你的人 ”。

  被信任被期望被托付,这是《焦点访谈》的光荣。而我作为栏目的一个代表,面对这信任、期望、托付,感觉是沉甸甸的,沉得让我难以承受。

  我曾经面对着这些信,看也不忍,不看也不忍。办公室的同事看信时, 也经常感慨万端拍案而起,新来的记者和实习生大都从读观众来信开始进入状态。

  观众来信是《焦点访谈》记者们了解民情国情的重要渠道,也是节目线索的重要来源。

  我意识到这些信中的声音,它们正以直接的、朴素的原生态展示着生活的面貌。听起来,这些声音有些嘈杂,但今天的七嘴八舌比起昔日的缄口不言、万马齐喑不是一种进步吗?比起盲目的僵化的异口同声不也是一种进步吗?

  这些声音让工作在《焦点访谈》的每一个人都再次感受到了电视人的责任。

  使我们再次意识到我们不仅仅是在完成一档节目,而是参与了当代中国社会进=程的记录。从这个意义上讲,再过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上百年,《焦点访谈》所记录的影像,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每当节目播出后,一些问题得到了顺利解决,我总有一些欣慰感和轻松感,但这种感觉很快就会被沉重感所替代。因为我知道,即使是站在国家最权威的舆论监督平台,我能够做的极其有限。我不知道,在我们的视线之外,还有多少是我们不了解的,还有多少是公众不知晓的。我曾乐观地猜想再过五年、十年,那时的社会,一些词汇可能会消失,比如 “下岗”“分流”“再就业”; 一些词汇可能减少,比如“贫困”“造假”“腐败”“污染”…… 一些现象会变得奇怪荒唐,一些状态会变得出乎意料,一些事情会变得顺理成章。

  然而……

  一年又一年。

  有些声音消失了,有些声音却依然沉重地存在着。比如污染、腐败、贫富差别,一些曾经让我压抑的现象更加严重。这些来自民间的呼唤,时刻警醒着我们——作为媒体人,走近、倾听、传播,这是永远的责任。

  今天,网络的发展改变了沟通方式。观众的信件也不再成为栏目组收集素材的重要来源。更多的观众开始通过便捷的现代手段与电视媒体沟通。中央电视台建立起观众电话、网络沟通平台。信息记录和传播有了更新的天地。自媒体时代到来,人们也有了更直接的表达工具,那些手写的信件日渐远去。

  观众的期待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无论如何变化,这些声音给我的信任、期盼都是让人难以放下的托付,那些托付伴随着我在《焦点访谈》的20 年。

(敬一丹,1995 - 2015 年任《焦点访谈》主持人)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