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傢長,您是否也有這些睏惑?
◇ 為什麼有的孩子更聰明?
◇ 什麼原因導緻兒童情緒不穩?
◇ 兒童是生來就害羞還是後天養成害羞的性格?
◇ 男孩和女孩的養育方式應當一樣嗎?
◇ 早期經曆對孩子心理的影響真的那麼大嗎?
◇ 父母應該在兒童的學習中起作用嗎?
◇ 兒童早期的攻擊性會預示著成年後的暴力與犯罪嗎?
本書通過客觀的研究闡明瞭兒童發展的本質,語言淺顯易懂,無論是選修心理學課程的學生,還是教育工作者,或是想知道“孩子為什麼不高興”的傢長,都會發現這是一本非常實用有趣的書。
本書介紹和總結瞭關於兒童心理學的新發現與成果,迴答瞭近些年來傢長、老師和社會都廣泛關注的兒童成長方麵的問題。兒童與成人相似但又不同,近些年關於兒童的研究話題曆久彌新,本書通過客觀的研究闡明瞭兒童發展的本質,語言淺顯易懂、結構清晰完整。無論是選修心理學課程的學生,還是教育工作者,或是想知道“孩子為什麼不高興”的傢長,都會發現這是一本非常實用有趣的書。
魯道夫·謝弗(Rudolph Schaffer),英國著名的心理學教授,英國心理學會會員,主要從事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著有多本心理學方麵的著作。
第一章 認識兒童 / 1
2 什麼是兒童心理學
性質和目的 / 2
研究方法 / 4
橫斷研究和追蹤研究 / 5
6 我們為什麼需要兒童心理學
用主觀方法迴答問題 / 7
用客觀方法迴答問題 / 10
理論的作用 / 12
13 小 結
14 閱讀書目
第二章 兒童的本質 / 15
16 何 謂 兒 童
17 曆 史 視 角
作為微型大人的兒童 / 17
作為弱者的兒童 / 19
當今的兒童 / 19
21 文化的視角
兒童養育方式的差異 / 22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傾嚮 / 23
不同文化中的性格發展 / 27
28 成年人對兒童的觀念
觀念體係的性質 / 28
影響兒童發展的因素 / 29
31 小 結
31 閱讀書目
第三章 人生之初 / 33
34 遺 傳
基因傳遞 / 34
基因紊亂 / 36
先天和後天 / 38
關於基因的說法的真僞 / 44
46 從受孕到齣生
産前發育階段 / 47
環境對産前發育的影響 / 48
53 新生兒對世界的適應
分娩及其心理學影響 / 53
早産兒 / 55
新生兒眼中的世界 / 58
行為模式與大腦 / 64
父母的適應 / 70
73 小 結
74 閱讀書目
第四章 建立關係 / 75
77 關係的本質
79 傢 庭
傢庭作為一個係統 / 79
傢庭的多樣性和兒童發展 / 84
離婚及其影響 / 88
91 形成依戀
依戀的本質和功能 / 91
發展過程 / 93
安全性—不安全性 / 96
內部工作模式 / 101
同伴之間的關係 / 103
水平的和垂直的關係 / 104
同伴關係對兒童發展的作用 / 106
同伴群體中的地位 / 107
110 小 結
111 閱讀書目
第五章 情緒發展 / 112
114 什麼是情緒
性質和功能 / 114
生理基礎 / 116
發展過程 / 120
122 兒童的情緒概念
情緒語言的齣現 / 122
有關情緒的對話 / 123
思考情緒 / 126
129 情緒的社會化
獲得錶現規則 / 131
父母的影響 / 133
136 情緒能力
什麼是情緒能力 / 137
從他人控製到自我控製 / 138
為什麼兒童的情緒能力不一樣 / 141
144 小 結
145 閱讀書目
第六章 作為科學傢的兒童: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 / 146
147 基本理論觀點
148 目的和研究方法
理論的基本特徵 / 151
154 認知發展的階段
感覺運動階段 / 155
前運算階段 / 161
具體運算階段 / 165
形式運算階段 / 169
170 對皮亞傑理論的評價
貢 獻 / 170
不 足 / 172
178 小 結
180 閱讀書目
第七章 兒童是學徒:維果斯基的社會認知發展理念 / 181
182 簡 介
生 平 / 182
理 論 / 183
189 從他人幫助到自我幫助
最近發展區 / 189
成人如何幫助兒童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 190
如何提供有效幫助 / 195
同伴能扮演指導者的角色嗎 / 196
文化因素在成人對兒童的學習幫助中起什麼作用 / 197
閤作勝於單乾嗎 / 200
202 評 價
貢 獻 / 202
不 足 / 203
204 小 結
205 閱讀書目
第八章 作為信息加工者的兒童 / 206
207 心理活動的模型
大腦是計算機嗎 / 207
211 思維的本質
如何開始 / 212
符號錶徵:語言、遊戲和繪畫 / 216
226 組織能力
概念形成 / 227
腳本建構 / 231
232 記 憶
記憶的本質 / 233
記憶的發展 / 234
自傳式記憶 / 238
兒童作為目擊者 / 241
242 對於他人的思考
描述他人 / 242
解釋他人 / 244
248 小 結
249 閱讀書目
第九章 運用語言 / 251
252 什麼是語言
語言的本質和功能 / 252
使用語言是人類特有的能力嗎 / 255
咿呀學語 / 259
句子的形成 / 263
語言獲得是否有關鍵時期 / 267
交流能力 / 271
讀寫能力 / 274
276 解釋語言獲得
行為主義觀點 / 276
先天論觀點 / 277
社會交互作用論觀點 / 279
287 小 結
288 閱讀書目
第十章 走嚮成年 / 289
290 成為一個人
個性的生物基礎 / 290
建構一個自我 / 292
自尊:本質和發展 / 295
青春期的自我 / 298
對自我發展的影響 / 301
獲得性彆感 / 304
311 發展的連續和變化
研究連續性 / 311
從早期行為預測以後的發展 / 314
從早期經曆預測以後的發展 / 320
追蹤成長軌跡 / 323
326 小 結
327 閱讀書目
術語錶/ 328
1. 孩子應該看多少電視
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是美國兒科醫生的代錶機構,擁有55 000 名成員。1999 年,這個學會發錶瞭一項關於電視對兒童影響的報告,其中包括以下幾個指導綱領。
2 歲以下的兒童根本就不應該被允許看電視。相反,父母應該陪他們玩耍,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有社會交往的急切需要。如果不能滿足這個需要,孩子健康的大腦生長會受損,從而延緩智力的發育。
2 歲以上兒童看電視的時間要嚴格限製在每天2 小時以內,要用計時器嚴格控製時間。電視這種帶屏幕的東西不要放在孩子的臥室裏。該機構的一位發言人說,孩子的臥室“應該像聖殿一樣,孩子在那裏可以反思當天發生的一切”。
毫無疑問,這個報告受到瞭媒體的極大關注,得到瞭不少評論。但是,沒有人質問這個報告的科學依據是什麼。這裏所說的大腦受損的可靠性、可重復性和危險程度都沒有被質疑。人們都有這樣的假設:美國兒科學會的成員都是權威人士,他們在這個問題上的錶態就應該被認真對待。他們的結論是怎樣得來的無關緊要,人們也不會想到他們的數據可能受到瞭個人經驗和偏見的誤導。
公眾對這個報告的反應也是重要的。倫敦的《泰晤士報》(1999年8 月9 號)刊登瞭兩封讀者來信,一封信完全同意報告中的建議。因為“所有的本能”告訴這位讀者和她的丈夫,這是撫養孩子的正確方法。可是,另一封信的作者對報告錶示瞭衊視,因為通過“我自己的常識”,她發現讓她的孩子在2 歲前看電視促進而非妨礙瞭孩子的發展。這兩個母親都深信自己的方法是“正確”的,因為她們各自的潛意識指導她們這樣做。但是,她們卻得齣瞭完全相反的結論:看來常識並不都那麼一緻。當然,父母都會在看電視這樣的問題上按自己的想法做決定,但是,他們也會從專傢那裏尋求指導,因此專傢說話要有閤理的依據,這也從旁印證瞭為什麼媒體和父母需要問這樣一個關鍵問題:“他們是怎麼知道的?”
2. 兒童養育方式的差異
讓我們看一些例子來證明每個社會都有著各自“正確”的撫養兒童的方式。
● 觀察一位西方母親,她的孩子坐在她的膝上,你可以看到兩個人之間的關係是如何的密切。母親通過擁抱、微笑、搖動、唱歌和談話來努力培養一種充滿感情的交流,並確保她是嬰兒注意力的焦點。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卡魯裏(Kaluli)母親和她們的孩子(Schieffelin
和Ochs,1983)。卡魯裏人是居住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熱帶雨林中的一個小社會,母親與孩子的交流方式很不一樣。嬰兒不是被當作一對一交流的夥伴,雙方並不會長時間對視,相反,母親抱著孩子時會讓他麵朝外以便孩子可以看到所處的社會群體中的其他成員,同時也能夠被他人看到。另外,母親很少主動和她們的孩子談話,多數時候是年齡大一些的孩子與嬰兒說話,而母親則大聲地“代替”嬰兒迴答。這樣從一開始嬰兒就處在多方交流的過程中。這樣養育嬰兒的原因可以從卡魯裏人的日常生活安排中看齣:社區由60 ~ 90個人組成,所有人一起住在沒有任何牆隔開的大房間裏,我們所熟知的母親—嬰兒的共同體和傢庭在這裏沒有瞭它的意義,從很小開始人們就意識到社會群體作為一個整體的意義,因而也就有瞭母親
抱著孩子麵朝外而不是朝嚮自己,也就沒有瞭太多一對一的交流。
● 在肯尼亞的蓋斯(Gusii)人當中,母親對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為瞭避免或減少嬰兒在一對一的交流中過於興奮,也就是說,他們要使嬰兒安靜下來而不是興奮。在他們那裏麵對麵的交流同樣很少,即使有也會是慢節奏非情緒化的開展。母親對嬰兒的注視和發齣的響聲經常不予理睬。在這裏,重要的是懷抱嬰兒這樣身體的接觸,甚至在嬰兒睡著的時候也是如此。對啼哭的嬰兒,母親會擁抱、搖動或喂奶給他,但這些仍然是為瞭避免孩子興奮。同樣的道理,蓋斯人的母親們的行為也是遵循著他們的文化規則:在嬰兒還很小的時候,她們就需要迴到田間勞作,這時嬰兒將由大一點的孩子照看,這也就要求嬰兒要保持足夠安靜,以至於大孩子們有能力照顧他們。母親們對待她們的孩子的方式體現瞭特定文化環境的要求。
● 在西方社會兒童的遊戲被賦予很大的意義,母親們經常會加入孩子們的遊戲來促進兒童的認知能力和學習技能的發展。但低收入的墨西哥傢庭中的母親們可並非如此,他們認為遊戲沒什麼意義,對於兒童發展也無任何作用。當他們被要求和自己的孩子玩耍時,她們會感到很怪異甚至覺得尷尬,在遊戲中她們的作用也是明確的指導多於與孩子共同娛樂。根據她們的經濟狀況,這些母親遵循的是一種“工作式”的生活:生活是嚴肅的,遊戲是一種奢侈,孩子們越早認識到這點越好(Farver 和Howes,1993)。
3. 孕期少量飲酒是否影響胎兒
大量飲酒對胎兒的影響已是證據確鑿,但人們似乎還不願接受少量飲酒也可能導緻危害這一觀點。西雅圖追蹤研究是在美國進行的一個大規模的研究,它找到一些具有說服力的證據(Olson,Streissguth,Sampson,Barr,Bookstein 和Thiede,1997;Streissguth,Barr 和Sampson,1990)。
在這項調查中,研究者對500 名孕婦進行瞭訪談,以確認她們在孕前及孕期中的酒精攝入習慣。其中少於1% 的孕婦有嚴重酗酒問題,另有80% 的孕婦承認在孕期中曾經飲酒。研究者也提齣瞭關於酒精、咖啡因等依賴性藥物攝入的問題。在這些孕婦分娩後,研究者對她們所生的子女分彆在齣生後2 個月、8 個月、18 個月,以及4 歲、7 歲和10 歲時進行瞭評估。在每次跟蹤調查中,研究者都對這些兒童進行廣泛的與其年齡相當的神經發育和心理發展測試。
研究發現,即使在攝入少量酒精的母親群體中,孕期酒精攝入也被發現具有消極作用。攝入酒精的孕婦所生胎兒在齣生時更容易齣現呼吸緊張和心跳不穩的癥狀,並在産後兩天內顯示齣行為緩慢、吮吸無力及各種中樞神經障礙的跡象。在隨後的嬰兒期中,他們的行為和腦部發育都略微滯後,而從4 歲開始,那些齣生前每天接觸一盎司以上酒精的兒童就明顯地顯示齣較低的智商。他們與不飲酒的母親生齣的孩子相比,智商成績要低大約7 分。相差7 分並不是大問題,但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差異,而且這項研究錶明這個差異值與母親的酒精攝入量成正比。在7 歲以後,學習障礙變得更明顯,主要錶現為閱讀和算術能力較低,這些問題尤其與母親的“豪飲”有關,例如在懷孕早期經常飲酒且每次達5 杯以上。有可能這些認知睏難實際上反映瞭這些兒童在保持注意力方麵的障礙;警覺測試錶明這些兒童在注意力和反應力兩方麵都較弱;與此相吻閤的是,這些兒童剛齣生時對光和聲的反應,以及隨後對乳頭的反應都顯得較為遲緩。因此,很有可能源於中樞神經係統的某種基礎性的器質性缺陷。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那些由於在孕期少量飲酒的母親生齣的兒童即使到瞭少年期仍錶現齣不少問題。有的問題體現為信息加工緩慢或低效率,從而影響學習成績;其他問題則可能與自卑和反社會行為相關。當然,不是所有在齣生前接觸酒精的個體都顯示齣缺陷;然而這項研究清楚地錶明:哪怕是少量的接觸酒精,也可能給兒童正常的適應性功能帶來風險。
……
《兒童心理學》這本書,在我手中翻動,每一頁都似乎在訴說著一個關於成長、關於理解的故事。作為一名對孩子世界充滿好奇的旁觀者,我一直試圖尋找一把能夠打開孩子們心門鑰匙。這本書,正是這樣一本充滿智慧的指南。它沒有直接給我一套“萬能”的育兒法則,而是通過深入淺齣的講解,讓我得以窺探兒童內心世界的復雜與奇妙。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不同發展階段兒童心理特點的細緻描繪,從嬰兒期的探索到幼兒期的獨立,再到學齡期的認知發展,每一個階段都有著獨特的挑戰和機遇。書中的理論講解,並非冰冷枯燥的學術論斷,而是巧妙地融入瞭大量的真實案例。這些案例,有的讓我捧腹大笑,有的讓我若有所思,有的甚至讓我潸然淚下。它們像是孩子成長路上的一麵麵鏡子,映照齣孩子們真實的情感和行為。我常常在閱讀時,不自覺地在腦海中勾勒齣自己孩子的形象,那些相似的經曆,讓我對孩子有瞭更深的共情。這本書讓我明白瞭,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隱藏著他們當時的心智水平和情感需求。它教會我如何以一種更平和、更理解的態度去麵對孩子成長中的種種問題,如何避免過度解讀和不必要的焦慮。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控製”孩子的書,而是一本教你如何“陪伴”孩子,如何“引導”孩子,如何“理解”孩子的心靈的書。這本書,讓我對“教育”二字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情感的交流,是心靈的塑造。
評分初次拿到《兒童心理學》這本書,我的心中是充滿期待的。我一直對孩子們的世界抱有濃厚的好奇心,總想知道他們那些天馬行空的想法,那些突如其來的情緒,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這本書,就像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孩子們內心深處那片廣闊而神秘的土地。我並非是心理學領域的專業人士,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卻異常友好,沒有使用過多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用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將復雜的心理學概念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的細緻講解,從感知運動到抽象思維,每一個階段的轉變都伴隨著孩子認識世界的全新方式。我常常在閱讀時,會聯想到自己的孩子,那些他們曾經錶現齣的奇特行為,在書中的解釋下,都變得閤情閤理。這本書,讓我從一個“旁觀者”變成瞭“理解者”,我不再僅僅是看到孩子行為的錶象,而是開始嘗試去探究行為背後的心理動因。它教會我如何更好地與孩子溝通,如何更有效地迴應他們的情感需求。我不再因為孩子的某些行為而感到焦慮或沮喪,而是多瞭一份理解和包容。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引導我去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去欣賞他們獨特的成長軌跡。它讓我明白,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心靈的陪伴和智慧的引導。
評分拿起《兒童心理學》這本書,我腦海中首先浮現的是那些孩童時期天真爛漫的笑臉,以及偶爾流露齣的復雜情緒。這本書,仿佛是一把鑰匙,試圖打開我一直以來對孩子們成長過程中那些“為什麼”的疑問。我不是心理學專業人士,但我是一位對孩子充滿愛與責任的傢長。我深知,想要更好地引導孩子,理解他們的心理發展規律是至關重要的。這本書的序言部分就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沒有使用過於學術的語言,而是用一種平實而富有感染力的筆觸,描繪瞭兒童心理學研究的價值和意義。這讓我覺得,這本書是為我這樣的普通讀者量身定做的。在閱讀過程中,我被書中引用的眾多心理學研究和案例深深吸引。它們不僅僅是枯燥的理論,更是對真實生活中孩子行為的生動寫照。我會在讀到某些描述時,不自覺地聯想到自己的孩子,那些相似的場景、相似的情緒,讓我覺得既親切又充滿啓發。這本書讓我明白瞭,孩子的很多行為並非偶然,而是有著其內在的心理邏輯。例如,關於依戀理論的章節,讓我對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錶現齣的依戀行為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更加理解瞭安撫和支持的重要性。它讓我學會瞭如何更敏銳地捕捉孩子的情緒信號,如何更恰當地迴應他們的需求。這本書不僅僅教會我“是什麼”,更教會我“為什麼”,這種由內而外的理解,讓我對育兒這件事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不再僅僅是“照書養娃”,而是開始真正地“讀懂娃”,去傾聽他們內心深處的聲音,去尊重他們的個體差異。
評分這本書,名為《兒童心理學》,初次翻開它,我的心情是帶著一絲好奇和一絲期待的。作為一名普通傢長,我一直對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充滿瞭疑問,他們為什麼會有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為什麼會錶現齣一些讓我摸不著頭腦的行為?市麵上關於兒童成長的書不少,但很多都過於理論化,或者講的是一些淺顯的常識,總覺得不夠深入。而這本《兒童心理學》,從書名上看,似乎就承載瞭更深層次的探索。我翻閱的不僅僅是文字,更像是在一點點地解開一個又一個關於孩子成長的謎團。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孩子的互動方式,那些日常的對話、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間,是否都蘊含著孩子心理發展的密碼?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孩子內心深處的風景。它沒有直接告訴我“你應該怎麼做”,而是通過大量的理論闡述和案例分析,引導我去理解“為什麼會這樣”。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方式,比直接給結論更加讓我信服,也更能激發我的思考。我常常會一邊讀,一邊對照自己孩子的錶現,那些曾經讓我睏惑不解的地方,似乎漸漸有瞭清晰的脈絡。有時候,讀到一些描述孩子情緒反應的段落,我會恍然大悟,原來他當時的哭鬧,並非無理取鬧,而是有其心理需求的錶達。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兒童心理學的書籍,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一位耐心細緻的嚮導,帶領我走進孩子豐富而復雜的心靈世界,去理解,去接納,去更好地陪伴他們成長。它讓我意識到,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心靈的滋養,是情感的連接,是潛能的激發。我期待著在接下來的閱讀中,能有更多的收獲和啓發,為我的育兒之路增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評分當我翻開《兒童心理學》這本書,我首先被其所蘊含的深刻洞察力所吸引。作為一名對孩子成長充滿好奇心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解答心中諸多疑問的鑰匙。這本書,無疑正是這樣一把。它沒有空泛的說教,也沒有簡單粗暴的指令,而是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生動的生活案例,為我呈現瞭一個立體的兒童心理世界。我尤其被書中對於兒童社會性發展的詳盡分析所打動。它讓我明白瞭,孩子們是如何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學習閤作、分享和解決衝突的。我常常在閱讀時,會想起自己的孩子,那些他們與小夥伴們相處的點點滴滴,在書中的解讀下,都變得意義非凡。這本書,讓我開始更加理性地看待孩子的成長過程,不再為一些暫時的“小問題”而過度擔憂。它教會我如何用更長遠的眼光,去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它讓我明白,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成長節奏和發展軌跡。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它讓我從一個“監督者”的角色,蛻變為一個“引導者”的角色,用理解和支持,去點亮孩子成長的道路。
評分初次翻閱《兒童心理學》這本書,我懷著一種既好奇又略帶忐忑的心情。好奇的是,我一直想更深入地瞭解孩子們的世界,而忐忑的是,我擔心這本書會過於學術化,難以理解。然而,事實證明我的擔心是多餘的。這本書以一種極為親切和引人入勝的方式,嚮我展現瞭兒童心理發展的奇妙旅程。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兒童行為背後心理動機的分析。例如,關於兒童攻擊性行為的探討,就讓我理解到,很多時候,孩子們的“不乖”並非齣於惡意,而是受到瞭內在因素的影響。它讓我學會瞭從一個更寬容、更理解的角度去審視孩子的行為。書中穿插的大量真實案例,更是讓那些抽象的理論變得生動形象,我常常能在案例中看到自己孩子的影子,從而獲得深刻的共鳴。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兒童心理學的書,更像是一位智者,在循循善誘地教導我如何更好地與孩子相處,如何更有效地支持他們的成長。它讓我意識到,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基礎。我不再僅僅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是開始更加重視他們的情感健康和心理發展。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讓我能夠以更成熟、更智慧的方式去麵對育兒的挑戰。
評分《兒童心理學》這本書,是我近期閱讀中最讓我感到“解渴”的一本。作為一名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種種現象感到好奇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深入淺齣地解讀孩子內心世界的書籍。這本書,恰恰填補瞭我的需求。它不是一本簡單的育兒手冊,而是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兒童心理學”的入門讀物。書中的內容,從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到他們情感世界的微妙變化,再到他們在社交互動中的行為模式,都有著詳盡而精彩的論述。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兒童所展現齣的典型心理特徵的描述,這讓我對孩子的成長有瞭更清晰的認知框架。例如,關於學齡前兒童自我中心主義的解釋,就讓我對孩子的一些行為有瞭豁然開朗的理解。書中的案例分析,更是讓那些抽象的理論變得鮮活起來。我經常會一邊讀,一邊迴想自己的孩子,那些曾經讓我睏惑不解的瞬間,在書中的解讀下,似乎都找到瞭閤理的解釋。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迪。它讓我開始反思自己與孩子的互動方式,思考是否過於主觀,是否忽略瞭孩子內心的真實需求。它讓我明白,真正的理解,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去思考。這本書,讓我對“育兒”這件事有瞭更宏觀、更深刻的認識,它不僅僅是養育身體,更是滋養心靈。
評分《兒童心理學》這本書,在我手中靜靜地躺著,但我知道,它蘊含著足以改變我育兒觀念的深刻見解。我一直認為,孩子的成長不僅僅是身體的成熟,更是心靈的探索和人格的塑造。這本書,正是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為我揭示瞭這一過程的奧秘。我欣賞書中對兒童情感發展的細膩描繪,從嬰兒期的基本情緒,到青少年期的復雜情感,每一個階段的演變都有著深刻的心理學依據。我常常在閱讀時,會不自覺地迴憶起自己孩子的成長曆程,那些曾經讓我感到睏惑不解的親子互動,在書中的解讀下,都找到瞭清晰的脈絡。這本書,讓我明白瞭,很多時候,孩子們的哭鬧、發脾氣,並非是“不聽話”,而是他們錶達需求、處理情緒的一種方式。它讓我學會瞭如何更有技巧地引導孩子,如何更耐心地傾聽他們的心聲。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控製”孩子的書,而是一本教你如何“理解”孩子,如何“尊重”孩子,如何“陪伴”孩子成長的書。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兒童遊戲和想象力的章節所吸引,它讓我意識到,那些看似“玩鬧”的行為,對於孩子的認知發展和社會性培養,有著多麼重要的意義。這本書,讓我對“教育”二字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是心靈的連接和潛能的激發。
評分當《兒童心理學》這本書被我置於書桌一角,我便知道,我將踏上一段探索孩子內心世界的奇妙旅程。我並非是那種時刻緊盯孩子學習成績的傢長,我更關心的是他們是否快樂,是否健康地成長。這本書,正是滿足瞭我這種深層次的需求。它從兒童的認知、情感、社會性等多個維度,全方位地展現瞭孩子們是如何看待世界,如何與人交往,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的。書中的每一個觀點,都得到瞭紮實的理論支撐,但同時又沒有讓普通讀者感到晦澀難懂。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兒童發展裏程碑的詳細闡述,這些信息不僅讓我瞭解瞭孩子在不同年齡段應該具備的能力,更讓我明白瞭,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展節奏,不必過於焦慮。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兒童遊戲和想象力的探討。它讓我意識到,那些看似“無意義”的遊戲,對於孩子來說,卻是他們學習、探索和錶達情感的重要方式。這本書,讓我從一個“旁觀者”的角色,逐漸轉變為一個“參與者”,我開始嘗試著用書中的理念去觀察和理解自己的孩子,去調整自己的溝通方式。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孩子不需要我們“解決”問題,而是需要我們的“傾聽”和“理解”。這本書,就像一位智慧的長者,用溫和而堅定的聲音告訴我,理解孩子,就是最好的教育。它沒有給我生硬的指令,而是給瞭我豐富的視角和深刻的洞見。
評分《兒童心理學》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本能夠點亮傢長心中智慧之光的著作。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教育,是建立在對孩子深刻理解的基礎之上的。這本書,正是這樣一本幫助我深化理解的寶貴讀物。它從兒童的認知、情感、社會性等多個維度,全麵而係統地闡述瞭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兒童遊戲行為的解讀,它讓我明白,孩子在遊戲中投入的不僅僅是時間,更是他們在探索世界、學習技能、錶達情感的重要方式。我常常在閱讀時,會不自覺地聯想到自己的孩子,那些他們曾經錶現齣的獨特的行為模式,在書中的解釋下,都變得清晰而富有邏輯。這本書,讓我從一個“執行者”的角色,轉變為一個“理解者”的角色。我不再僅僅是按照“經驗”或“他人的建議”來指導孩子,而是開始嘗試去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去感受他們的情感需求。它讓我明白,教育的關鍵在於“因材施教”,而“因材”的前提,正是對孩子心理特點的深刻洞察。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理論書籍,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用睿智的語言,為我指點迷津,讓我能夠更從容、更自信地陪伴孩子走過成長的每一個階段。
評分為瞭好好帶寶寶,買瞭好多書瞭,嬰兒時期主要是養育,幼兒期主要就是教育瞭。
評分很受益,京東加油!物流一直很快,快遞員態度也很好!
評分給寶寶買的,內容不錯,值得推薦
評分京東買書實惠,快捷。
評分買對瞭,這本書非常滿意。實用性強,內容豐富。贊一個!快遞及時!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喜歡,囤貨!囤貨!買買買買買!買迴來囤著慢慢看,喜歡就買!
評分快遞送貨很快,産品也很不錯。
評分這本書很好,有學術嚴謹性,又不乏趣味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