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由来大讲堂

万物由来大讲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冉 著,刘凤珍 编
图书标签:
  • 科普
  • 知识
  • 科学
  • 自然
  • 文化
  • 历史
  • 探索
  • 趣味
  • 教育
  • 万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6503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115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套丛书用丰富的知识、通俗的语言和多彩的图片,详细介绍了涉及人类、动物、植物、天文、地理等诸多百科领域的知识点,读者可以全方位接触了解世界万事万物的由来与奥秘,能够促使读者萌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之心。

本书适合学生课外阅读,也适合家庭与图书馆收藏。


内容简介

本套丛书定位自然科学,根据青少年的阅读特点和习惯,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分别分册对自然、动物、地球、宇宙、地理等方面进行精彩介绍,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特别适合学生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


目录

万事篇:刨根问底,探究万事的来龙去脉

中外节日:一种纪念,一种喜庆

除夕:昼夜交替,除旧换新 2

春节:农历新的一年开始 2

元宵节:帝王百姓,普天同庆 3

清明节与寒食节:纪念介之推 4

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 5

中秋节:仲秋之中庆丰收 6

重阳节:登高避瘟魔 7

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到公历1月1日

   的跨越 8

“三八”妇女节:世界妇女的节日 8

“五一”劳动节:无产阶级工人斗争

   的果实 9

“五四”青年节:中国革命青年运动

   的开端 9

“六一”儿童节:悼念利迪策村的

   儿童 10

“七一”党的诞辰纪念日:中国共产党

   的诞生 10

“八一”建军节:“八一”

   南昌起义的第一枪 11

教师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1

中国国庆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1

复活节:纪念耶稣的死而复生 12

愚人节:肆无忌惮的恶作剧 12

母亲节:纪念和赞扬全世界的母亲 13

父亲节:父亲也不容易 13

万圣节:设宴款待鬼魂 14

感恩节: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14

圣诞节:耶稣诞生的日子 15

植树节:绿化人类的家园 15

世界地球日:美国“地球日”的

   推广 16

中外习俗:文化、人情的沉淀

正月不理发:留头不留发,

   留发不留头 16

守岁:石头变金银 17

贴春联:桃符驱鬼避邪 17

关大门吃年饭:哄骗铁拐李 18

压岁钱:驱“祟”保子 18

“福”字倒贴:福到了!福到了! 19

新娘蒙“红盖头”:掀起你的盖头来 19

喝交杯酒:剖瓢饮酒,合二为一 20

闹洞房:紫微星的指点 20

裹脚缠足:三寸金莲因帝王 21

元宵节观灯:张灯结彩,迷惑天帝 21

“二月二,龙抬头”:春归大地,

   睡龙苏醒 22

荡秋千:豪门贵族的游戏 23

吃长寿面:万岁万寿无疆 23

“抓周儿”:一生的祝福 23

皇家建筑的“红墙黄瓦”:

   权力独尊 24

“男左女右”:盘古双目,

   左伏羲,右女娲 24

“上北下南”:坐北面南的

   帝王之位 25

披麻戴孝:善恶孝逆的乌鸦与

   猫头鹰 25

祭敖包:祭拜亲人 26

戴订婚戒指:“我愿意” 26

穿婚纱:真诚与纯洁的象征 27

度蜜月:甜甜蜜蜜,恩爱偕老 27

吹生日蜡烛:月亮女神的祝福 28

泰雅族的文面:刺青躲避死神 28

苏格兰男人穿裙子:民族独立的

   标志 29

送花圈:进入天堂的通行证 29

僰人悬棺:为何凿于万仞绝壁 29

木乃伊:古人的尸体保存术 31

礼仪礼节:有礼有节,规矩成方圆

礼炮21响:鸣炮致礼示尊重 31

下半旗志哀:纪念遇难的船长 31

跪拜礼:古人的“坐”

   原是“跪” 32

握手礼:友好的表示 32

脱帽礼:冷兵器时代的产物 32

鞠躬礼:祭祀礼节演化而来 33

喝酒碰杯:让耳朵分享喝酒之趣 33

干杯:驱除恶魔 33

女士优先:骑士风范 34

“剪彩”:新船下水典礼 34

戴黑纱:贫者的哀悼 34

历法节气:世上本没有时间,

有了人便有了时间

……

精彩书摘

除夕:昼夜交替,除旧换新

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农历腊月三十,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是除旧布新。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除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春联、年画,挂门笺,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图案的新衣。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疠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另外,除夕在台湾被称为“过年日”。这一天的午后,人们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是“围炉”,也就是吃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置火盆,“围炉”为除夕带来热烈的气氛。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烛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据说坐得越久,长辈的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

春节:农历新的一年开始

农历的正月初一是春节,也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新的一年开始。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说文解字》中对“旦”字的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为它分别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正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和“正旦”。

除上述称谓外,春节还称“开年”“开岁”“芳岁”“华岁”等,在诸多称谓中以“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农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甲骨文中“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字则为预祝丰收喜庆的日子;《谷梁传》说:“五谷大熟为大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人们在立春前后的正月初一这一天,欢聚庆祝,一起过年。

民间还有这样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便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腊月三十,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有一年的腊月三十,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劝老婆婆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婆婆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不住她,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像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燃响的爆竹声。“年”兽浑身战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皇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前言/序言

树有根,水有源。大千世界里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全都不是无中生有的。无论它年代多么久远,也不管它听上去多么复杂、看上去怎样神奇,总是可以追本溯源,发现其中蕴含着的科学道理或是趣闻逸事。正因为如此,探究世间万事万物的由来,其实就是在阅读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这其中既包含着人类对自然的探索与发现,也体现了人类最伟大的创造力。

关于万事万物的由来,由科学家讲解,会换算成一组组深奥的公式和数据;由历史学家解读,会变成一桩桩有据可考的事件;由文学家描述,则会成为一个个天马行空的传奇故事。但是如果集三方之力,各取所长,就是你手中这本《万物由来大讲堂》。本书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讲解方式全面多样。书中既有科学、周详的“细说”,又有形象、生动的“趣说”,多角度探寻事物的本源。讲到黑洞、航空母舰这样严谨的天文现象和精密武器,会通过具体的数据、易于理解的理论来分析论证;而提到压岁钱、扑克牌这类千奇百怪的民俗民风和五花八门的娱乐活动,则会带出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典故和传说。

二是所选内容涉及面广。书中所选的700多种事物,几乎涵盖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大到整个宇宙的诞生、各个国家的由来,小到一个拉链的发明、一张明信片的产生,无论是读者想知道的,还是读者想不到的,无所不包,应有尽有。这是一部全面介绍世界万事万物由来的百科全书。

三是图文并茂的多元编排。通过历史遗址场景、文物照片、人物肖像、艺术作品、结构解析图、原理示意图等多种直观图片与文字的有机结合,图解天下万物的来龙去脉,使读者的探索发现之旅多了一份艺术的美感和身临其境的真实。

《万物由来大讲堂》不仅是一本查阅方便、帮助读者答疑解惑、拓展知识的工具书,更是一部能够以小见大、洞悉世界、激发灵感的智慧书。追溯事物本源,探究来龙去脉,博晓世间万物,除了能让读者拥有收获知识的快乐体验,还能带给读者智慧的启迪与创造的灵感。也许下一个收入本书的发现与发明就是读者的杰作。



《光影织梦:古老文明的科技密码》 这是一部邀您一同探索人类文明曙光与璀璨科技星辰的宏大史诗。我们并非追溯某个特定发明或理论的起源,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在遥远岁月中,远古先民们如何以惊人的智慧与不懈的努力,为我们今日赖以生存的科技文明播下第一粒种子的神秘之旅。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数千年的时空迷雾,深入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古老遗迹。我们将一同踏足尼罗河畔,感受金字塔巍峨耸立背后,埃及人在天文、数学、建筑等领域所展现出的超凡洞察力。那些精准计算的坡度、巧妙设计的通风系统,以及对星辰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无不暗示着他们早已掌握了我们今日仍在探索的物理法则的雏形。这不是关于某个单一的“发现”,而是关于一种集体智慧的沉淀,一种对自然秩序的敬畏与模仿。 接着,我们的脚步将抵达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那里孕育了人类最早的城市文明。我们将探讨苏美尔人如何通过观察天象,创造出精密的历法;如何通过对泥板的刻画,记录下最初的商业契约与法律条文,这些都构成了我们现代社会运转的基石。他们的数学系统,特别是那独特的“六十进制”,影响至今,甚至在我们的时间划分和角度测量中依然可见痕迹。本书不会详细解析某个公式,而是呈现当时人们在实践中如何运用这些抽象概念,去解决现实问题,去理解世界。 东方,古老的中华文明同样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们将走进春秋战国时期,那些诸子百家的思想激荡,不仅塑造了民族的精神气质,也为后世的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哲学上的土壤。从墨家的“兼爱非攻”所蕴含的工程学思考,到道家的“道法自然”对自然规律的朴素探索,再到阴阳五行学说的系统化,这些看似玄妙的思想,在不经意间,早已为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医药、工程等领域的辉煌成就埋下了伏笔。我们将重点关注那些在实际应用中体现出的智慧,而非仅仅罗列科技成就。例如,古代水利工程的精妙设计,其中蕴含的对水流动力学和材料学的深刻理解,是如何在缺乏现代工具的情况下实现的。 本书的视角并非局限于已知的大陆。我们将一同探寻那些流传在不同文化中的神秘传说与模糊的记载,那些关于古老航海技术、神秘的建筑材料、甚至是失传的能源利用方式的线索。这些零散的片段,或许能为我们勾勒出更宏阔的文明交融与技术传承的图景。我们不会断言某个传说就是确凿的科学事实,而是去分析这些传说背后可能蕴含的观察、经验与想象力的结晶,以及它们如何激励后人去探索未知。 《光影织梦:古老文明的科技密码》更关注的是“为什么”和“如何”。为什么这些古老的人类群体会发展出如此相似的对秩序、规律和精准的追求?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通过观察、实践、传承,一步步触碰到科学的门槛?我们将深入探讨他们所处的环境、他们的社会结构、他们的信仰体系,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催生出那些在当时看来不可思议的智慧成果。 本书将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带领读者“亲历”那个时代。通过对古代文本的解读,对考古发现的细致描摹,以及对历史情境的还原,我们力求让读者感受到那些伟大的先民们,在仰望星空、丈量大地、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勤汗水与闪耀的智慧光芒。 我们会看到,古代的数学家们如何在一张张泥板上,通过反复的计算与验证,总结出解决复杂问题的通用方法;我们会看到,古代的工匠们如何通过对不同材料特性的反复试验,摸索出最适合建造宏伟建筑或精密仪器的组合;我们会看到,古代的医师们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经验的积累,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治疗方剂与诊疗体系。这些都是跨越时空的智慧结晶,是人类文明赓续不绝的动力源泉。 本书并非一部枯燥的科技史年表,而是一次引人入胜的知识探索之旅。它旨在激发读者对人类自身智慧的赞叹,对科技发展脉络的理解,以及对未来科技创新的无限遐想。当我们审视那些古老的智慧,我们或许能更好地理解当下的成就,并从中汲取灵感,去迎接更加辉煌的未来。 我们将讨论,即使在缺乏现代科学理论体系的时代,古人依然能够通过“经验主义”和“归纳法”的方式,掌握一些基本规律,并将其巧妙地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例如,古代的农耕文明,对节气的精确掌握,对土壤肥力的理解,以及对灌溉系统的运用,都是建立在长期观察和实践总结之上。这些看似朴素的知识,却是支撑起庞大人口和稳定社会的重要基础。 《光影织梦:古老文明的科技密码》将强调,科学的种子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深深根植于人类对生存环境的改造、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以及对自身能力的不断挑战之中。那些古老的文明,尽管在形式上与我们今日的科技有着天壤之别,但它们所展现出的逻辑思维、系统化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勇气,却是科学精神的最初萌芽。 本书将通过精选的案例,展现古人在不同领域所展现出的卓越才能。从古代天文台的精确观测,到早期冶炼技术的进步,从造纸术的诞生,到航海技术的突破,每一个案例都将力求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分析其背后的逻辑与智慧。我们不会仅仅罗列成就,而是去探究这些成就得以实现的“土壤”——当时的社会环境、技术条件、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 最终,这部著作希望传递的核心理念是:科技的传承与发展,是一条漫长而充满曲折的河流。在这条河流的源头,闪烁着那些古老文明的智慧之光,它们如同不灭的星辰,指引着人类文明不断前行。通过回顾这段宏伟的历史,我们不仅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更能从中汲取力量,去构想我们将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关于智慧、关于探索、关于人类永恒创造力的故事,等待着您的翻阅与品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世界的全新“操作系统”。它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重塑。作者似乎在引导我们去质疑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然后用更基础、更本质的原理去重新构建对世界的认知体系。这种解构与重构的过程,对于一个习惯于接受既定答案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保持的客观与严谨,它既有大胆的推测,又有审慎的论证,让人信服力十足。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体现了极高的水准,实体书拿在手中很有分量感,阅读体验极佳。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珍藏的作品,它不只是关于“万物”的知识集合,更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具洞察力的思考者的指南。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知识的海洋,我一翻开就沉浸其中,根本停不下来。作者的文笔非常老练,对复杂概念的阐述清晰易懂,仿佛是站在你面前为你娓娓道来。他没有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科学原理。比如,当他讲到宇宙的起源时,那种宏大叙事和对微观粒子的细腻观察结合得恰到好处,让我对世界的构成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述中偶尔流露出的那种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精神,这不仅仅是一本纯粹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漫游。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周围的事物都多了一层理解的滤镜,看待日常的万事万物都充满了新的兴趣。它成功地激发了我深入学习的欲望,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知识殿堂里,领略了不同的风景。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巧妙,层层递进,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想知道下一个章节会揭示什么样的奥秘。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深度超出了我的预期。我本以为它会停留在比较表层的介绍,但事实是,作者对每一个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并且展现了惊人的跨学科整合能力。无论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还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都被作者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阅读过程中,我多次需要停下来,回味那些精妙的论述,甚至需要查阅一些背景资料来辅助理解,但这完全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这种需要主动思考和探索的过程,正是高质量书籍的标志。作者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分析问题的工具和框架。对我来说,这本书就像是通往一个更广阔知识世界的地图,它指引了我未来可以探索的方向,让我对知识的系统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绝对是那种可以反复阅读,每次都能发现新亮点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流畅,充满了生命力和画面感。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即便是描述那些极其抽象的概念,也能让人在脑海中构建出清晰的图像。例如,在描述物质的形成和演化时,仿佛能看到粒子在空间中舞蹈,恒星在烈焰中诞生和消亡的壮丽景象。这种“把知识写成故事”的能力,是很多作者望尘莫及的。它完全打破了我对严肃科普读物的刻板印象——不再是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历史感的探索之旅。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文字中体现出的那种对生命现象的敬畏之心,这种情感的投入使得冰冷的科学知识变得有温度,有意义。这本书非常适合那些希望在休闲阅读中提升自己认知水平的读者,它能带你从日常的琐碎中抽离出来,感受宇宙的脉搏。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那样板着脸孔讲道理,而是充满了灵性和哲思。作者在探讨事物演变的过程中,不仅仅关注“是什么”和“怎么样”,更深入地挖掘了“为什么”和“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探索事物本源的视角,让我对“存在”本身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时间概念的探讨,作者从物理学和哲学的角度交叉对比,描绘出时间多维度的面貌,让人不禁感慨人类认知的局限与伟大。文字的编排充满了韵律感,读起来有一种古典文学的韵味,但内容又是极其现代和前沿的。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内心对话,和作者一起探讨着那些人类亘古不变的终极问题。这本书对思维的拓展作用是巨大的,它教会了我如何从不同的维度去看待同一个问题,而不是固守于单一的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