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民,河南偃師人,經濟學博士,富布萊特研究學者(VRS,2006—2007),上海財經大學教授,太和智庫財經學者。師從中國著名經濟思想史學傢、原上海財經大學校長談敏教授攻讀博士學位(1998—2001),研習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史。長期緻力於中國經濟思想史、學術史與史籍研究,以及美國當代財政經濟思想、政策與製度研究。
目錄:
總序?
緒言
第一章?“大衰退”與美國財政治理
一、聯邦政府財政的長期趨勢
(一)財政支齣
(二)財政收入
(三)財政赤字與國債的變動與影響
二、大衰退治理與財政措施
(一)以擴大財政負債方式輔助“量化寬鬆”貨幣政策
(二)以財政計劃為抓手,重組産業政策,解救危機企業
(三)改良稅收政策,刺激消費,助力經濟復蘇
(四)改革能源政策,推動能源多元化
(五) 改革社會政策,強調社會保障、勞動保障製度建設,推動
教育改革
(六)推動美國加入 TPP,為國民經濟注入新活力
三、大衰退財政治理的影響與展望
第二章?預算平衡與中産階級經濟學
一、預算製度與長期預算平衡
(一)財政預算程序與授權
(二)財政預算基綫政策
(三)財政預算平衡政策的失敗與齣路
二、“中産階級經濟學”與可持續財政
(一)奧巴馬的財政預算理念
(二)2016 財年財政預算與收支矛盾
(三)聯邦財政預算難以持續
三、國會撥款政策與接續撥款製度
(一)聯邦政府財政撥款及其程序
(二)2016 財年相機支齣限額
(三) 《接續撥款決 議》
第三章?強製支齣與社會政策的未來?
一、強製支齣政策及其演變
(一)強製支齣政策的性質
(二)強製支齣政策的演變
二、社會保障計劃支齣與預算負擔
(一)社會保障支齣的發展
(二)財政預算與社會保障基金餘額管理
(三)社會保障福利及社會保障稅
三、醫療保障製度支齣與預算危機
(一)聯邦政府醫療保障政策演變
(二)醫保計劃的支齣管理與未來趨勢
(三)醫保計劃融資管理
(四)醫保計劃與自動減赤政策
四、醫療補貼計劃與財政負擔
(一)醫療補貼計劃的支齣政策
(二)醫療補貼計劃融資
(三)削減醫療補貼與平衡財政
五、《平價醫療法》與財政支齣政策
(一)四大基金與強製支齣的關係
(二)醫療計劃相機支齣授權難以為繼
(三)醫療計劃管理支齣不堪重負
第四章?相機支齣與軍事支齣睏境?
一、財政支齣與相機支齣政策
(一)財政支齣結構的演變與趨勢
(二)長期支齣趨勢與財政缺口
(三)財政支齣立法與相機國防支齣限製
二、相機支齣與《預算控製 法》
(一)相機支齣與國際政治周期的關聯
(二)相機支齣的控製與國會政治
(三)2016 年相機支齣政策及蘊含的矛盾與危機
三、從國防支齣到安全支齣的政策演化
(一)國防支齣結構
(二)國防支齣規模與國防政策選擇
(三)美國的國傢利益要求維持高度國防支齣
第五章?中長期財政收入與稅製改革?
一、財政收入體製與法製
(一)財政收入基本狀況
(二)稅收收入結構
(三)稅收政策立法
二、財政收入變動趨勢
(一)對聯邦財政收入趨勢的迴顧
(二)對今後中長期財政收入趨勢的判斷
(三)稅式支齣政策及其影響
三、聯邦稅製改革問題
(一)稅製改革的前期爭論與立法實踐
(二)奧巴馬時代的稅收政策遺産
(三)特朗普時代與國會推進稅改
結語:全球化、大衰退與美國財政變革?
聯邦財政術語錶?
大衰退時期財政支齣總量與結構演變
財政支齣管理與財政收入管理是聯邦政府財政的兩大基本職能。所謂政府支齣是指所有的政府消費、投資與轉移支付之和。在國民收入賬戶中,政府購買的産品與勞務若用於當前的消費,則歸屬於最終的消費支齣科目,若政府購買的産品與勞務是用於未來消費的,則歸屬於政府投資,其中包括基礎設施與研發投入,這類支齣也稱政府投資。政府消費與政府投資形成國內生産總值(GDP)的主要部分。所謂政府收入則指政府收到的資金,財政收入是政府重要的財政工具,與財政支齣相對。美國聯邦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於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商品進齣口關稅以及其他非稅收來源,所謂非稅收來源包括政府附屬企業(government-sponsored enterprise,簡稱GSE)、中央銀行收入、從外部獲得的貸款以及從國際金融機構藉入的債務收入,但聯邦政府的主要財政來源是稅收。
大衰退以來聯邦財政支齣增加很快。從聯邦政府財政支齣錶看,主要有三類支齣,即強製支齣、相機支齣(discretionary spending)與利息支齣,這三類支齣構成瞭聯邦政府財政年度(fiscal year, 簡寫為FY)總支齣。簡單來說,所謂強製支齣是聯邦政府財政支齣政策之一,從立法角度來看,強製支齣是無需進行年度立法審議的聯邦支齣,也是聯邦法律所要求的特定支齣計劃,如醫保計劃(Medicare,下同)、“社會保障計劃”(OASDI)等,而所謂相機支齣是指需要通過年度撥款立法授權的財政政策,最常見的相機支齣是國防經費。相機支齣在財政總支齣中屬於選擇性內容,支齣與否或支齣資金多少取決於聯邦政府資金盤子,這是它與強製支齣的區彆,相機支齣通常可能麵臨削減,而強製支齣是不會削減的。
聯邦政府通過急劇擴大瞭財政支齣戰勝瞭經濟大衰退。在2007-2009年的大衰退期間,聯邦財政支齣大幅遞增,其中相機支齣增加更快。在2007年,聯邦財政支齣的GDP占比為19.1%,到2008年增加到20.2%,2009年增加到24.4%,這是戰後聯邦政府財政支齣比重的頂峰。但此後則有所下降,其中2010年、2014年分彆為23.4 %和20.3%。自2007-2012年,相機財政支齣占比先增後降,六年間的數值分彆是7.3%、7.7%、8.6%、9.1%、8.8%、8.0%。眼見財政支齣越來越難以控製,於是美國國會在2011年通過《預算控製法》,試圖逐步控製財政支齣的隨意增加。到2013年聯邦財政相機支齣占比降到7.2 %,2014年更減少到6.8%。其中,用於國防部門的相機支齣名義數值也在下降,在2005、2008、2010年相機國防支齣占比分彆為GDP占比的3.8%、4.2%和4.7%,到瞭2011年則一降為2.9%,在2014年相機國防支齣占比有所上升,達到3.5%。而相機非國防支齣項目在2009年以後也齣現瞭下降,在2010年時GDP的占比為4.4%,而在2011-2014年下降為4.2%、3.8%、3.5%和3.4%。但是無論如何,美國的經濟增長無論如何都是無法長期負擔沉重的財政支齣的,尤其是長達十年的反恐戰爭,已經耗費瞭太多的財政資源,透支瞭美國的國力。一般來說,國防支齣不超過GDP的3%是較為閤理的負擔政策,美國的情況恰恰相反,並且長期超負擔運行,對於國民經濟造成的傷害不是短期能夠恢復的。
自大衰退以來的美國聯邦財政完全是“寅吃卯糧”。自2007年開始,聯邦政府年度財政支齣總額從2.7萬多億美元增加到瞭最高3.9萬多億美元,在總支齣中的所謂“預算外支齣”(Off-budget)增加迅猛。在聯邦政府各項財政統計錶中,對於“預算內支齣”(On-budget)與“預算外支齣”是分彆進行的,所謂“預算內支齣”包括納入聯邦政府統一預算的支齣,而所謂“預算外支齣”是指聯邦政府的“社會保障計劃”與美國郵政局的支齣,這兩類支齣與其他支齣項目是分離的。此外,還有一些公共和私營機關的支齣也屬於預算外支齣,例如聯儲和由政府資助的私營基金等,屬於暫扣收入的支齣。在大衰退期間,“預算內支齣”從不足2.3萬億美元增加到不足3.2萬億美元,“預算外支齣”從4536億美元增加到7720億美元。參見下圖1-1為2007-2015年聯邦財政收支變動情況。
圖1-1 2007-2015年聯邦財政收支變動
資料來源:(1)Table 1.1—Summary of Receipts, Outlays, and Surpluses or Deficits (-): 1789-2020;(2)Table 3-1. Outlays Projected in CBO’s Baseline;Table 4-1. Revenues Projected in CBO’s Baseline(CBO, The Budget and Economic Outlook: 2016 to 2026, January 25, 2016, https://www.cbo.gov/publication/51129, 2017-02-05)
注:*2015年為估計數值。
我對這本書的標題《大衰退與美國聯邦財政改革》感到非常好奇,因為它指嚮瞭一個至關重要的學術和政策議題。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國傢的財政健康狀況,是理解其整體經濟穩定性的關鍵。而美國作為全球金融體係的核心,其財政狀況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在全球範圍內引起漣漪。大衰退時期,全球經濟遭受瞭前所未有的衝擊,而美國政府為瞭應對危機,必然采取瞭一係列財政措施。這本書似乎旨在揭示這些措施的深層邏輯,以及它們如何重塑瞭美國的財政架構。我期望書中能對大衰退的誘因和過程進行精準的梳理,並在此基礎上,對美國聯邦政府在危機期間和危機後所實施的財政改革進行細緻的評估。這包括對不同政策工具(如財政刺激、貨幣政策聯動、稅收調整、債務管理策略等)的有效性進行批判性分析。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在極端經濟壓力下,政府的財政決策是如何做齣的,以及這些決策對國傢長期財政可持續性産生瞭怎樣的影響。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大衰退與美國聯邦財政改革》,喚起瞭我對金融危機與國傢政策之間深刻關聯的思考。過去幾十年,全球經濟經曆瞭數次衝擊,其中大衰退無疑是最具代錶性的事件之一。它不僅重創瞭全球經濟,也暴露瞭各國經濟體係的脆弱性。美國作為全球經濟的“領頭羊”,其在危機中的應對措施和隨後的財政改革,無疑為世界各國提供瞭寶貴的經驗和教訓。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大衰退對美國聯邦財政造成的長期性影響,不僅僅是短期的刺激措施,更包括那些可能改變美國財政運行軌跡的深層結構性調整。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具體的案例分析,例如關於政府債務管理的新策略,稅收政策的重大調整,以及對社會保障體係和醫療保健等大型支齣項目的改革。這些改革的背後,必然涉及復雜的政治博弈和經濟權衡,我很想瞭解作者是如何將其清晰地呈現給讀者的。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大衰退與美國聯邦財政改革》立刻吸引瞭我,因為它觸及瞭當前世界麵臨的最緊迫的經濟挑戰之一。我一直對經濟衰退如何深刻地影響一個國傢的財政結構,以及由此引發的改革需求感到好奇。特彆是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其財政政策的變化對全球經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這本書似乎能提供一個深入的視角,去理解大衰退——那一曆史性的經濟事件——是如何迫使美國對其財政體係進行審視和調整的。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大衰退的具體過程,分析其對美國聯邦財政收入、支齣、債務以及稅收體係造成的直接和間接影響。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剖析由此催生的改革措施,它們是否成功地解決瞭係統性問題?改革的成效如何?是否存在未解決的隱患?通過這本書,我希望能對美國聯邦財政的韌性、脆弱性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嚮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從而更好地理解全球經濟格局的演變。
評分《大衰退與美國聯邦財政改革》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學術探索的意味,預示著對一個復雜而關鍵議題的深入剖析。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宏觀經濟政策的讀者,我深信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尤其是像大衰退這樣的劇烈衝擊,往往是推動結構性改革的催化劑。美國聯邦財政體係的復雜性和其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性,使得任何關於其改革的討論都具有極高的價值。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提供關於大衰退如何暴露美國財政體係深層矛盾的細緻分析,以及這些暴露齣來的矛盾是如何促使政府進行改革的。作者可能從曆史、理論和實踐等多個角度,探討瞭財政赤字、國債纍積、稅收製度的公平性與效率、政府支齣結構的閤理性等一係列問題。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改革措施的審慎評估,它們是否僅僅是應對短期危機的權宜之計,還是真正意義上實現瞭財政體係的優化和升級,為未來的經濟挑戰奠定瞭更堅實的基礎。
評分《大衰退與美國聯邦財政改革》這個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對於經濟危機如何引發係統性變革的好奇心。大衰退不僅僅是一次經濟衰退,它更像是一場對現有經濟和財政模式的“壓力測試”。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改革往往是在經曆重大危機之後纔能發生,因為危機迫使人們重新審視那些習以為常的規則和製度。美國聯邦財政體係的規模之龐大,影響之深遠,使其改革議題具有全球性的意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描繪大衰退如何觸發美國財政體係的一係列連鎖反應,從財政收入的銳減到支齣責任的激增,再到國債水平的飆升。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作者能夠深入分析這些變革的驅動力,它們是外部壓力使然,還是內部改革的自覺?書中對於改革的具體內容、實施過程以及預期和實際效果的評估,是我最想瞭解的部分。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對美國財政政策的未來走嚮,以及它在全球經濟體係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