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著密切結閤犛牛生産、服務於行業發展需要的原則,《犛牛科學養殖與疾病防治》總結瞭多年來從事犛牛科研與生産實踐方麵的成果和經驗,並參考相關重要文獻,從犛牛産業發展、犛牛繁殖、犛牛選育、犛牛飼養管理、犛牛育肥、犛牛疾病防治(消毒技術、疫苗使用技術、常見傳染病防治、常見寄生蟲病防治、常見普通病防治)等方麵進行瞭闡述。該書突齣實踐與理論的有機結閤,科學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並重,內容豐富,通俗易懂,便於普及和推廣,對犛牛産業化發展起指導作用,同時有助於廣大科研、教學人員和犛牛養殖者瞭解和認識犛牛。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犛牛産業發展
第一節 犛牛在動物分類學中的地位
第二節 犛牛産區的生態特徵
第三節 犛牛分布與數量
第四節 犛牛品種資源
第五節 犛牛的生物學特性
一、犛牛適應高山草原少氧環境的生物學特性
二、犛牛適應高山草原寒冷氣候環境的生物學特性
三、犛牛適應高山草原矮草采食的生物學特性
四、犛牛適應高山草原氣候的繁殖生物學特性
第六節 犛牛的行為習性
一、犛牛的個體行為
二、犛牛的群體行為
三、犛牛的放牧行為
第七節 犛牛産業發展
一、犛牛生産特點
二、犛牛産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三、犛牛産業發展對策
第二章 犛牛的繁殖
第一節 公犛牛的繁殖特性
一、公犛牛的生殖器官和生理功能
二、公犛牛繁殖特性
第二節 母犛牛的繁殖特性
一、母犛牛的生殖器官和生理功能
二、母犛牛繁殖特性
第三節 犛牛的配種
一、犛牛的選擇
二、犛牛的配種方法
三、發情鑒定
四、人工授精
第四節 犛牛的妊娠
一、犛牛的妊娠徵兆
二、犛牛的妊娠診斷
第五節 犛牛的分娩與助産
一、犛牛的分娩徵兆
二、犛牛的分娩過程
三、犛牛的助産技術
四、難産及其救助技術
第六節 犛牛産後恢復及新生犢牛的護理技術
一、母犛牛的産後恢復
二、産後母牛的護理
三、新生犢牛的護理
第七節 犛牛的繁殖力
一、繁殖力的概念及評定指標
二、影響犛牛繁殖力的因素
一二、提高犛牛繁殖力的措施
第八節 生物技術在犛牛繁育中的應用
一、繁殖調控技術
……
第三章 犛牛的選育
第四章 犛牛的飼養管理
第五章 犛牛的育肥
第六章 犛牛的疾病防治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犛牛(Bos grunniens)廣泛分布於青藏高原及其毗鄰地區,是高寒牧區特有的牛種資源。犛牛分布地區具有海拔高(2 500~6 000m)、氣溫低(年均≤O℃)、晝夜溫差大(15℃以上)、牧草生長季短(110~135 d)、輻射強(年輻射量超過585kJ/cm2)、氧分壓低(14. 7kPa以下)等特點,自然環境嚴酷。犛牛由於具有對高海拔地帶嚴寒、缺氧、缺草等自然條件的良好適應能力而成為高寒牧區最基本的生産生活資料,可為人們提供肉、奶、毛絨、皮革、役力、燃料等生産、生活必需品,在高寒牧區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社會及經濟地位。
由於特殊的自然環境和生態條件,犛牛以自然放牧為主,與其他牛種相比,犛牛良種體係不健全、畜群結構不閤理、管理方式粗放,緻使部分地區犛牛錶現齣體格變小、體重下降、繁殖率低、死亡率高等問題,犛牛養殖中飼草料短缺、基礎設施薄弱,這些因素製約著犛牛群體生産力水平的提高。如何提高犛牛良種製種供種能力、提高犛牛生産性能,改良犛牛品質,節本降耗、提質增效,是犛牛生産和科研工作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在各級主管部門、科研單位和科技項目示範帶動下,青藏高原犛牛養殖方式正在發生變化,應用科學技術破解青藏高原生態平衡與科學養畜等難題的效應逐步顯現。一是科技進步推動科學養畜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對犛牛進行科學選種選配、錯峰齣欄、捨飼(半捨飼)育肥已成為增加犛牛經濟效益的重要方式;二是傳統的犛牛放牧模式正在被改變,犛牛驅蟲防疫技術、高寒牧區青貯技術、犛牛適時齣欄技術等正在被推廣應用。科技創新對犛牛産業發展的杠杆撬動作用顯著,科技創新支撐犛牛的産業發展。在充分發揮繁育場、養殖場主體作用的同時,建立産學研聯盟,著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犛牛産業持續健康發展。改善犛牛生産條件,促進科技創新和犛牛産業發展的緊密結閤,大力推廣優良種牛,不斷加大科研技術投入,綜閤配套實施良種繁育技術、適時齣欄技術、生態高效牧養技術、疫病防控技術,更好地發揮科學技術作用,挖掘犛牛遺傳潛力,提高犛牛生産性能,提升犛牛産業經濟效益。
本著密切結閤犛牛生産、服務於行業發展需要的原則,本書編著者總結瞭多年來從事犛牛科研與生産實踐方麵的成果和經驗,並參考相關重要文獻,從犛牛産業發展、犛牛繁殖、犛牛選育、犛牛飼養管理、犛牛育肥、犛牛疾病防治(消毒技術、疫苗使用技術、常見傳染病防治、常見寄生蟲病防治、常見普通病防治)等方麵進行瞭闡述。本書突齣實踐與理論的有機結閤,科學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並重,內容豐富,通俗易懂,便於普及和推廣,對犛牛産業化發展起指導作用,同時有助於廣大科研、教學人員和犛牛養殖者瞭解和認識犛牛。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瞭現代農業(肉牛犛牛)産業技術體係(CARS-37)、國傢自然科學基金(31301976)、甘肅省科技支撐計劃(1504NKCA052)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創新工程(CAAS -ASTIP - 2014 - LIHPS - Ol)的資助,在此錶示衷心感謝。同時引用瞭諸多專傢和學者的研究成果及資料,在此也錶示衷心感謝!由於業務水平有限,書中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犛牛:青藏高原的生命之舟 引言 在世界屋脊,那片浩瀚無垠、風光旖旎的青藏高原,生活著一種與這片土地休戚相關的神奇生靈——犛牛。它們的身影,如同高原的圖騰,堅韌而孤獨,卻承載著高原牧民世代相傳的生命與文明。犛牛,不僅僅是一種傢畜,更是青藏高原生態係統不可或缺的一環,是當地人民賴以生存的物質與精神支柱。它們耐受嚴寒、缺氧、乾旱的特殊能力,使得它們得以在這極端環境中繁衍生息,並以其獨特的價值,塑造瞭高原獨特的生産生活方式。 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探索犛牛的奧秘,從其起源與進化,到生理特性與行為習性,再到生態適應性與重要價值,全方位地揭示這種高原精靈的獨特魅力。我們希望通過詳實的內容,展現犛牛在青藏高原生態、經濟、文化中的深遠影響,並引發大傢對保護這一珍貴物種及其棲息地的關注。 第一章:探尋起源與演化之路 犛牛,學名 Bos grunniens,是牛科牛屬中的一個獨特成員。其起源的謎團,如同高原上飄渺的雲霧,吸引著科學傢們不斷探尋。主流觀點認為,現代犛牛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的野生牛,經過漫長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馴化,最終演化齣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傢養犛牛。 古老的足跡: 考古學的發現錶明,早在數韆年前,青藏高原就已經存在著野生犛牛的蹤跡。它們的生存環境極其嚴酷,這使得它們逐漸發展齣強大的適應能力,為日後的馴化奠定瞭基礎。 馴化的曙光: 隨著人類在高原的定居與發展,牧民們逐漸認識到犛牛的價值,並開始瞭漫長的馴化過程。通過選擇性地繁育,那些更溫順、産奶量更高、毛質更好的個體被保留下來,逐漸形成瞭具有不同地域特點的傢養犛牛品種。這一過程,不僅改變瞭犛牛的形態和行為,也深刻地影響瞭高原人類社會的發展。 遺傳的密碼: 現代遺傳學研究,通過對犛牛基因組的分析,為我們揭示瞭其獨特的演化路徑。高原特殊的低氧環境,塑造瞭犛牛高效的呼吸和循環係統,其血液中攜氧能力遠超其他牛科動物。對這些遺傳標記的研究,不僅有助於我們理解犛牛的適應機製,也為未來犛牛的育種提供瞭重要的科學依據。 多樣性的寶庫: 經過長期的地理隔離和人為選育,全球範圍內的犛牛形成瞭豐富多樣的品種。從西藏的犏牛、藏係牛,到青海的優良品係,再到四川、雲南等地的特有品種,它們在體型、毛色、産奶量、役用能力等方麵各有韆鞦,共同構成瞭犛牛遺傳資源的寶庫。 第二章:高原精靈的生理與行為密碼 犛牛之所以能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生存繁衍,與其獨特的生理結構和行為習性密不可分。它們是自然界鬼斧神工的傑作,是生命在極端環境下頑強生存的典範。 呼吸的秘密: 麵對高原的稀薄空氣,犛牛發展齣瞭令人驚嘆的呼吸係統。它們擁有比平原牛更大的肺活量,心肌更發達,血液中紅細胞數量更多,血紅蛋白的攜氧能力更強。這些生理特徵使得它們即使在劇烈活動時,也能保證身體獲得充足的氧氣。 禦寒的戰袍: 漫長而寒冷的鼕季,是犛牛生存的嚴峻考驗。它們身披一身厚重而緻密的絨毛,這層絨毛分為外層的粗毛和內層的細絨。粗毛能夠抵禦風雪,防水保暖,而內層的細絨則提供瞭絕佳的隔熱層。此外,它們皮下脂肪也較厚,能夠進一步抵禦嚴寒。 消化與食性: 犛牛是典型的反芻動物,其消化係統能夠高效地利用高原上貧瘠的植被。它們偏愛啃食生長在高原的苔蘚、地衣、禾本科植物和豆科植物。特殊的胃結構,特彆是瘤胃微生物群落,能夠幫助它們消化粗縴維,從中獲取所需的營養。 群體與社交: 犛牛通常以群體形式生活,群體內部有著一定的社會結構。成年雄性在繁殖季節會爭奪交配權,而雌性則共同保護幼崽。它們之間的溝通方式包括叫聲、體態語言和嗅覺信號。群體生活不僅能夠提高它們在野外環境中的生存率,也能在麵對捕食者時提供更好的保護。 遷徙的韻律: 許多犛牛群體會根據季節的變化進行季節性遷徙,追尋更豐美的牧草和水源。這種遷徙模式是它們適應高原季節性變化的重要策略,也構成瞭高原自然景觀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綫。 第三章:生態適應性與多重價值 犛牛與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相互依存、相互塑造,它們的存在不僅維係著高原的生態平衡,更承載著豐富的經濟、文化和科學研究價值。 生態的守護者: 犛牛是高原草場的重要“管理者”。它們通過啃食和踐踏,在一定程度上抑製瞭過度茂密的草類生長,促進瞭草場的更新。同時,它們的糞便為草場提供瞭有機肥,滋養著高原的土壤。它們的活動,也為高原其他小型生物創造瞭生存空間。 經濟的命脈: 對於生活在青藏高原的牧民來說,犛牛是他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 肉: 犛牛肉被譽為“高原上的紅色黃金”,營養豐富,口感獨特,是高原居民重要的食物來源。 奶: 犛牛奶營養價值極高,蛋白質、脂肪含量豐富,尤其適閤高原居民的營養需求。新鮮犛牛奶可以飲用,也可以加工成酥油、奶酪、酸奶等,是高原地區傳統食品的重要組成部分。 毛: 犛牛絨毛是製作高品質紡織品的重要原料。犛牛絨細軟、保暖、透氣,製成的衣物輕盈舒適,深受人們喜愛。犛牛毛縴維的獨特結構,也使其在工業領域具有一定的應用潛力。 皮: 犛牛皮可以用於製作耐用的鞋、包、帳篷等生活用品。 役用: 在過去,犛牛是高原地區最重要的役畜,它們能夠馱運物資、耕作土地、拉動車輛,是高原交通和農業生産不可或缺的夥伴。 文化的符號: 犛牛早已融入瞭青藏高原各民族的文化血脈。在藏族、羌族等民族的宗教信仰、民俗習慣、藝術創作中,都能看到犛牛的身影。它是吉祥的象徵,是力量的化身,是草原上勤勞與堅韌精神的代錶。關於犛牛的史詩、歌謠、繪畫,世代流傳,承載著高原人民的情感與記憶。 科學研究的寶藏: 犛牛在生理、遺傳、生態等方麵的獨特性,使其成為重要的科學研究對象。對犛牛適應高原低氧環境機製的研究,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類自身在高海拔環境下的生理反應,也可能為治療高原病、開發新的製氧技術提供思路。對犛牛基因組的研究,有助於瞭解傢畜的進化過程,並為未來畜牧業的發展提供基因資源。 結語 犛牛,這群生活在世界之巔的生命,以其堅韌不拔的生命力,默默地守護著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滋養著高原人民的生活,並傳承著悠久的曆史文化。它們是高原上最古老、最頑強的生命之一,是這片土地上永不磨滅的印記。 本書旨在勾勒齣一幅關於犛牛的宏大畫捲,從科學的視角,展現它們非凡的生命力與價值。我們期望,通過對犛牛的深入瞭解,能夠進一步激發大傢對保護這一珍貴物種及其賴以生存的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關注與重視。讓這片“雪域淨土”上的生命之舟,能夠繼續承載著高原的希望,駛嚮更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