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为适应能源、动力、交通、材料、自动控制、生物、信息工程、光电、环境、管理、建筑机械、石油、化工、土建、轻纺、食品工业等专业对现代机电产品中机构设计与选型及常用零部件设计与计算方面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设计能力,《机械设计基础(第二版)/21世纪高等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按照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和思路,将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有机地融合,加强了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通过理论与实践有机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机械设计基础知识。
《机械设计基础(第二版)/21世纪高等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可作为高等工科学校非机械类各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材,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绪论
0-1 机械系统
0-2 机械设计的一般过程
0-3 机械的组成
第1章 平面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1-1 平面机构运动简图
1-2 平面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第2章 平面连杆机构
2-1 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演变及应用
2-2 平面四杆机构设计中的共性问题
2-3 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2-4 连杆机构的结构设计
第3章 凸轮机构
3-1 凸轮机构的应用及分类
3-2 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
3-3 盘形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
3-4 盘形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
3-5 凸轮机构的结构设计
第4章 齿轮机构
4-1 齿轮机构的类型与特点
4-2 齿廓啮合的基本定律及渐开线齿形
4-3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机构的基本参数和尺寸计算
4-4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机构的啮合传动
4-5 渐开线斜齿圓柱齿轮机构
4-6 直齿锥齿轮机构
4-7 其他齿轮机构简介
第5章 齿轮系及减速器
5-1 定轴齿轮系及其传动比
5-2 周转齿轮系及其传动比
5-3 复合齿轮系及其传动比
5-4 齿轮系的功用
5-5 新型的行星齿轮传动简介
5-6 减速器
第6章 其他机构
6-1 间歇运动机构
6-2 具有中间柔性构件的机构
6-3 广义机构
6-4 具有其他功能的机构
第7章 机械零件设计概论
7-1 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计算准则
7-2 机械设计中常用材料的选用原则
7-3 许用应力和安全系数
7-4 机械零件的工艺性及标准化
第8章 齿轮传动
8-1 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
8-2 齿轮材料及热处理
8-3 齿轮传动的精度
8-4 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作用力及计算载荷
8-5 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8-6 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
8-7 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8-8 直齿锥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8-9 齿轮结构设计及齿轮传动的润滑
第9章 蜗杆传动
9-1 蜗杆传动的类型
9-2 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
9-3 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材料和结构
9-4 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与承载能力计算
9-5 圆柱蜗杆传动的效率、润滑和热平衡计算
9-6 圆弧圆柱蜗杆传动
第10章 轴设计
10-1 概述
10-2 轴的结构设计
10-3 轴的强度计算
10-4 轴的刚度及临界转速简介
10-5 轴的设计方法及示例
....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机械设计思维体系。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计算,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思考。我非常欣赏书中在讲解“机械零件的强度设计”时,所采取的“多因素综合考虑”的方法。它并没有简单地套用某个公式,而是引导读者全面分析载荷类型、应力集中、材料性能、安全系数等多种因素,并最终确定最优的设计方案。例如,在设计受弯曲载荷的轴时,书中会指导读者考虑轴的受力情况、转速、工作环境、疲劳寿命等多种因素,并结合相应的计算方法来确定轴的直径。这种系统性的思考方式,对于培养工程师的综合分析能力至关重要。另外,书中关于“联轴器和离合器的选择与设计”的内容,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类型联轴器和离合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还提供了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根据具体需求进行选择和计算的指导。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在机械传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零件。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让我不断地进步。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完全符合一本“基础”教材应有的严谨性和全面性。它不仅仅是机械设计理论的梳理,更是一次对机械工程核心思想的深度挖掘。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的部分,虽然这部分内容在初级教材中可能略显超纲,但作者的讲解方式却非常巧妙,他通过简化模型和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微分方程和振动理论变得容易理解。例如,在讲解自由振动时,书中用了一个弹簧-质量系统的模型,清晰地展示了系统固有频率的概念,以及阻尼对振动衰减的影响。这为我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动力学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书中对机械系统可靠性设计和故障诊断的探讨,也让我眼前一亮。在很多教材中,这部分内容往往是被简略带过,但这本书却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详细介绍了各种失效模式的产生原因、检测方法以及预防措施。我记得在学习关于机械零件的磨损问题时,书中不仅讲解了不同磨损机理,还列举了大量的实例,说明了如何通过改变材料、表面处理、润滑方式等来延长零件的使用寿命。这种深入到细节的讲解,对于提升机械产品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整本书的编排非常人性化,逻辑清晰,图文并茂,即使是对于初次接触机械设计领域的读者,也能够从中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作者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学习习惯和认知规律,用一种非常自然和流畅的方式来组织内容。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摩擦与磨损”的章节,它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的深入解读。例如,书中通过分析自行车链条的润滑、汽车刹车系统的设计等例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摩擦和磨损在机械系统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措施来减小其负面影响。这让我感觉自己学习的知识,不再是象牙塔中的理论,而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工程技术。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材料特性和热处理工艺的介绍,这对于理解机械零件的性能至关重要。它让我明白,同样的零件,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加工工艺,其最终的性能会有天壤之别。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正是这本书成为一本优秀教材的关键所在。整本书的排版美观大方,图文并茂,阅读起来毫无压力,让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内容质量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对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的陈述,更是对整个机械工程领域精髓的一次提炼和升华。从最基础的螺纹连接件的设计,到复杂的机构运动分析,书中都给予了足够的篇幅和深入的讲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公差与配合”的章节,这部分内容在很多教材中往往被一笔带过,但这本书却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详细介绍了各种尺寸公差、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的含义、标注方法以及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书中通过大量的图示和实例,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不同配合的含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零件的装配、运动和寿命。这对于我今后进行精密机械设计,避免出现配合不良的问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另外,书中关于“表面粗糙度”的讲解也同样详尽,它不仅阐述了表面粗糙度对零件性能的影响,还介绍了如何选择合适的表面加工方法来获得所需的表面质量。这种注重细节的严谨态度,使得这本书在同类教材中脱颖而出。整本书的编排逻辑清晰,语言通俗易懂,即便是一些复杂的概念,也能被作者解释得条理分明,让我能够轻松地掌握。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朴实,但当我翻开第一页,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便扑面而来。它不像市面上一些花哨的教材,而是沉静地、有条理地展开机械设计的宏大图景。从最基础的材料力学原理,到各种连接件、传动件的设计,再到整体机构的优化,作者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每一个公式推导过程的细致讲解,这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是告诉你“为什么”。比如,在讲解应力集中时,书中不仅列出了公式,还配以大量的图示和实际案例,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在构件上某个局部区域应力可能急剧增大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改变几何形状来减小这种影响。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而且,书中穿插的许多工程师的实际设计经验和注意事项,更是如同明灯一般,指引着我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关注的重点,避免走弯路。例如,在设计轴承时,除了理论计算,书中还详细阐述了轴承的选用原则、润滑方式的选择、安装的注意事项等等,这些细节之处,往往是决定机械产品性能和寿命的关键。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编排方式,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耳边谆谆教诲。我曾尝试阅读过其他几本机械设计领域的书籍,但总感觉缺了点什么,要么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要么过于注重案例,缺乏系统性。而这本《机械设计基础(第二版)》恰恰填补了我的这种需求,它既有严谨的理论体系,又不失对工程实践的关照,让我能够建立起扎实而全面的机械设计知识框架。
评分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它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逻辑结构,为机械设计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书中对各种机械零件的失效模式和预防措施的论述,可以说是我见过最详尽的。从疲劳、磨损、腐蚀到断裂,每一个失效机理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且提供了多种工程上的解决方案。我记得在学习有关齿轮设计的部分时,书中不仅讲解了齿轮的几何参数、强度计算,还重点阐述了齿轮传动的精度等级、润滑要求以及常见的磨损类型,例如齿根折断、齿面疲劳剥落等。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提供了一些齿轮设计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比如齿轮箱的散热设计、噪声控制以及材料的选择对寿命的影响等等。这些内容虽然可能在初级的课程中不会被过多提及,但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却至关重要。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传授,而是深入到工程实践的方方面面,将多年的行业经验凝聚于笔尖。此外,书中关于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等连接与传动装置的讲解,也非常到位。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工作原理的装置,书中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给出了在具体工况下如何选择和计算的指导。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选择不同类型联轴器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例如轴的对中性、传递转矩的大小、工作环境的恶劣程度等等,这些都是在实际设计中必须权衡的重要指标。这本书就像一座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发现和体会,对于想要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用一种生动而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工程师的“工具箱”,里面装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和方法。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设计思维”的强调,它不仅仅局限于公式和计算,更注重培养读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讲解机械传动设计时,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传动方式的优缺点,而是引导读者思考在不同的工况下,哪种传动方式是最优的。例如,在选择齿轮传动时,书中会引导读者考虑传动比、功率、轴间距离、噪声、精度要求等多种因素,并给出相应的选择依据。这种“以终为始”的设计思路,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对一些新型机械设计方法和技术的介绍,也让我受益匪浅。例如,在关于材料力学的章节中,书中引入了一些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概念,并简要介绍了如何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有限元分析(FEA)软件来优化设计。这让我认识到,在现代机械设计中,计算机技术已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本书的内容更新及时,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了前沿的知识和信息,让我感到自己学习的内容是与时俱进的。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整体感觉是,它是一本“有温度”的教材。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概念时,都仿佛在与读者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试图将最精炼、最实用的知识传递过来。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在学习机械零件的静力学分析时,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图示和实例,将抽象的受力情况具体化,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个零件所承受的载荷以及内力分布。例如,在讲解梁的弯曲应力时,书中不仅提供了相关的公式,还绘制了详细的弯曲应力图,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截面位置的应力大小差异,以及应力集中的现象。这对于我理解和应用这些公式起到了莫大的帮助。同时,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材料选择的原则和建议,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往往容易忽略的部分。作者强调了在选择材料时,不仅要考虑其力学性能,还要综合考虑成本、加工性能、耐腐蚀性以及环保要求等因素。这种 holistic 的视角,让我对机械设计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我个人最受益的部分是关于滑动轴承和滚动轴承的详细比较与选择。书中不仅介绍了它们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优缺点,还提供了详细的计算方法和设计流程,帮助我理解如何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选择最合适的轴承类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友好,没有过多的晦涩术语,即便是对于初次接触机械设计的人,也能较快地进入状态,并且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在内容编排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能够将一些看似零散的知识点,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它不仅仅是一本机械设计的基础读物,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用工程的语言”去描述和解决问题的指南。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润滑与密封”的章节,这部分内容在很多教材中往往被忽略,但这本书却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它详细介绍了各种润滑方式的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并对润滑剂的选择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同时,书中还对各种密封装置的结构、工作原理和选择原则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这让我认识到,在机械设计中,润滑和密封是保证机械设备正常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的关键环节,绝对不容忽视。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热应力”和“热变形”的分析,这让我对机械零件在不同温度下的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书中提供的实例,我能够更好地把握如何处理因温度变化而引起的应力和变形问题。整本书的语言风格清晰、简洁、专业,让我能够快速地抓住核心信息,并且对所学知识有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合理,每一章节都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层层递进,让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机械设计的知识体系。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杂乱无章,而是逻辑清晰,内容连贯。我特别赞赏书中在讲解“弹性力学”部分时的处理方式,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先从宏观的受力分析入手,逐步引入应力、应变等概念,并通过大量的工程实例来阐释这些概念在实际中的应用。例如,在讲解梁的弯曲时,书中通过分析一座桥梁的受力情况,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弯曲应力的产生和分布。这种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难度,让我能够更有效地吸收和理解知识。此外,书中对“刚度设计”和“强度设计”的区分和联系,也讲解得非常到位。它强调了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零件的强度是否足够,还要考虑其刚度是否满足要求,避免因变形过大而导致功能失效。书中还提供了多种优化设计的方法,帮助读者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轻零件的重量,节约材料。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耐心地引导着我,让我一步步地走向成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