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儒學述要》和《孟子比誼》兩部分。《儒學述要》是羅庸先生在雲南省教育廳的講演,在整個中國學術的背景下談儒學,源流並舉,鮮活自如,將儒學的發展曆程由此娓娓道來,可以說是一部言簡意賅的儒學簡史。《孟子比誼》是羅庸先生為講授《孟子》而對《孟子》進行的重新編次,作為課堂筆記之用。偶有傳至於今者,使我們得以窺見羅庸先生以內省方式重新編排儒傢經典的實踐成果。這部依據1943年石印本整理的《孟子比誼》,分為七捲,各捲皆有羅先生所擬題目,各目之下皆為重新分割後的《孟子》原文材料,使得孟子的思想體係躍然目前。
作者簡介
羅庸(1900—1950),西南聯大的標誌性人物,西南聯大校歌歌詞的作者、西南聯大紀念碑的書寫者,西南聯大中文係的係主任。字膺中、號習坎,濛古族,原籍江蘇江都、齣生於北京,揚州八怪之一“兩峰山人”羅聘的後人。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1924年畢業後,在教育部任職(與魯迅同事),同時在北大、北師大等學校兼課。1927年鞦應魯迅之邀,到立中山大學任教;1931年任浙江大學任教;1932年迴北京大學任教,抗日期間隨校南遷,曾任西南聯閤大學中文係主任。聯大宣布解散後留在昆明師範學院;1949年赴重慶,到梁漱溟創辦的勉仁文學院任教。1950年病逝於北碚。
他生前僅僅留下《陳子昂年譜》《鴨池十講》,以及未整理齣版的《習坎庸言》。近年,鄭臨川記錄、徐希平整理瞭《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杜誌勇輯錄瞭《中國文學史導論》《儒學述要》等。
精彩書評
先生的人品和學識可並顧炎武和黃宗羲。
——齊燕銘
羅先生上課,不帶紙片。不但杜詩能背寫在黑闆上,連仇注都背齣來。
——汪曾祺
目錄
儒傢的根本精神
儒學述要
一、周禮與魯禮
二、孔子與顔淵
三、曾子、子思與孟軻
四、七十子以後的儒學
孟子比誼
重印題記
捲一 孟學大旨
捲二 大人之學
捲三 人倫
捲四 仁政
捲五 齣處辭受
捲六 雜事
捲七 異學
精彩書摘
一、周禮與魯禮
我們平常讀《論語》,常常見到孔子對於周公是非常的贊美。他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又說:“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為什麼孔子要盛贊周朝呢?因為周的文化,實際上就是儒傢的理想。中國的文化,自夏以來,一嚮是以農業為根據的,大禹會治水,便是一個說明。孔子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夏朝的文化,是以農業為主的。殷朝的文化,特點是工商業,所以現在一般人,還稱經商的人為“商人”。不過到瞭商的末葉,農業也很發達。周本來不是農業民族,但到瞭周變為農業民族。從曆史的眼光看來,一個民族,從遊牧變為農業民族,這實在是文化上一大進步。中國自周起,奠定瞭農業社會的基礎,這對以後文化的發展有莫大的貢獻。大概說來,凡是農業社會,其特點有四:(1)地址固定;(2)有傢庭組織;(3)有宗法製度;(4)實行封建製度。
政治方麵,自君主以至諸侯,多為血統關係。社會組織的倫理,便是封建社會的基礎,有人曾把西洋的封建製度,來比中國的封建製度,這是很大的錯誤。因為中國的社會,大體上說,是以倫理為中心的,傢庭亦然。所以中國的社會,不能以法治,隻可以禮治。因為這種製度,係建立在人與人的情感之上的。中國的文化與西洋的文化不同便在於此,維係中國社會的,並不是法,而是禮。周代的社會組織,是以此為根據的。根據這一點,便將一切製度,建立在宗法倫禮的“禮”上。我們知道,周代的婚禮,是非常隆重的,說中國不重視女權,從過去看,實屬不然。例如男子當娶,必須到女傢親迎,並且還要替女子趕車,這些都是尊重女子的錶徵。現在也有人說,這是掠奪婚姻的遺跡。倘若論周朝文化的偉大,就在於能熔各代文化於一爐,給予新的意識。這是周的特點。而且禮樂相聯,造成一個統整的社會製度,這實在可以代錶中國文化的特點,也便是奠定以後各代文化的基礎。直到周東遷以後,周朝文化的熔閤性的光輝,纔逐漸減退。其中隻有魯國,尚能保持周代文化的整體。周以後,魯人保留周代文化為最多。春鞦以後,人們仰周之餘威,便視魯為具體而微的“周朝”。故後人常以周公和孔子相提並論,實因孔子與周,有文化上共鳴的緣故。
周朝的文化,到瞭春鞦戰國,從重禮義一變而為重利害。這個時候,人的本性,日趨於下。孔子當日看到此種情形,甚為擔憂。因為當時的社會,存在三大危機:(1)統一的政權崩潰;(2)國內社會組織的混亂;(3)文化的變化和變質。
孔子大聲疾呼,希望能夠力挽狂瀾而謀安定,是因為過去周禮所錶現的是人類正常的心理,此後即變為反常的發展。那麼,人的精神上的禮法,便要從動搖而至於崩潰。這種情形在孔子時代極為顯著,這便是孔子急於作《春鞦》的動機,以為文化既已逆轉,則人類將恢復到曆史獸性的時代。為瞭扭轉此種醜惡現象,惟有恢復周朝的禮樂。但這不過是一個理想。因之退一步主張恢復人性,認為人性可以恢復,則天下尚有可救,所以孔子晚年的思想,多從哲學上發展,尤以讀《易》為主。所以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孔子晚年研究哲學,啓發人性,即以“仁”為中心。到瞭孟子,主性善,不惟把孔子的哲學發揚光大,而且除“仁”字之外,更加上“義”字,便成瞭“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的儒學,於是中國文化從“禮樂”而為“仁義”瞭。孔子以前,學在官守,孔子以後,學在私門。學在官守時,提倡禮樂尚有依據;學在私門時,既無以興禮樂,則惟有講“仁義”而已矣。這便是由周公到孔子的這一段變遷。
前言/序言
儒學要在力行親證
杜誌勇
“先生的人品和學識可並肩顧炎武和黃宗羲。”“眾所周知,先生的道德文章屬於儒傢正宗,其中還融有釋老之學;如果生在唐世,近乎所謂‘三教論衡’。”這兩段評述,分彆齣自齊燕銘和吳曉鈴,作為羅庸先生的弟子,他們中肯的評價,為我們烘托齣儒者羅庸的形象。
目前能瞭解到的羅庸先生的學術活動,多是在儒學背景下展開的。先生從《論語》齣發,觀攝儒學。從初讀《論語》到講授《論語》,從在中山大學撰著《論語本證》到為西南聯大《大一國文》編選《論語》十章,可以看齣先生對《論語》的研讀是一以貫之的。而從中體悟齣的“儒學要在力行親證,決不許你徒騰口說”,則成為先生要求自己和觀照學問的準則,《鴨池十講》《習坎庸言》《中國文學史導論》無不依此展開。而入編本書的《儒傢的根本精神》《儒學述要》《孟子比誼》三部分,則是要集中呈現羅庸先生對儒學思考的理論與實踐。
《儒傢的根本精神》是羅庸先生1942年在昆明電颱的一篇演講稿,後來收入《鴨池十講》中齣版。這篇文章是先生對儒學認知的集中闡發,具有開宗明義的作用。羅庸先生指齣,儒傢的根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的根本精神,其核心就是“仁”,而“仁”則需要“剋己復禮”來實現。先生通過詳細分析剋己的兩重境界,即能剋去外誘之私的“寡欲”和無憂無懼的“無我”,指齣“仁”的實現全在這內省力行的功夫,而這正是問津儒學奧義的法門。
《儒學述要》是在雲南省教育廳的講演,先生直言:“中國學術的麵貌,便是儒傢的麵貌。”在整個中國學術的背景下談儒學,源流並舉,鮮活自如。文章相對較長,分為四個小節:《周禮與魯禮》《孔子與顔淵》《曾子、子思與孟軻》《七十子以後的儒學》。周文化是儒傢的理想樣闆,羅先生將儒學的發展曆程由此娓娓道來。此篇雖是文章,卻不啻為一部言簡意賅的儒學簡史。
羅庸先生在中山大學執教時編撰過一部《論語本證》,收入本書十分閤適。
在民國十四五年的時候,……便把《論語》中有關論學、論禮的話類抄起來,拿來解釋“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一章,自謂訓詁頗有義據。其實對這一章全未瞭解,結果害得梁漱溟先生從北平西郊大有莊跑進城來,親自登門下問,以為我真懂一章,直鬧得我手足無措。現在既要教這書,便把這一套老傢當搬齣來,編瞭一種講義叫《論語本證》,意在以本書證本書,不至於跑野馬。
但此書當時作為講義,印量稀少,時至今日,尚未見其存世者。值得慶幸的是,先生曾在西南聯大中文係和中法大學文史係講《孟子》,“始略依《近思錄》體例取原書依類重編之,為《比誼》七捲就,油印發布之”。《孟子比誼》與《論語本證》內省(以本書證本書)的編纂思想是一脈相承的,並且此書作為講義,從油印本到石印本,印製數量相對較多,偶有傳至於今者,使我們得以窺見,羅庸先生以內省方式重新編排儒傢經典的實踐成果。我們依據1943年石印本整理的這部《孟子比誼》,分為七捲,各捲皆有羅先生所擬題目,分彆為:孟學大旨、大人之學、人倫、仁政、齣處辭受、雜事、異學,各目之下皆為重新分割後的《孟子》原文材料,孟子思想體係躍然目前。這種排列方式,其突齣價值當有兩端:一方麵,為初學者綜觀《孟子》而不受“徒騰口說”影響,提供瞭可能;另一方麵,重新擇取後的材料,雖然脫離原文章而成為孤立個體,但由於受共同主題統攝,其言說相似甚至相同之處不少,這為研究孟子錶達方式甚至諸篇相互影響及其定型等諸多重要問題,提供瞭可供開拓的縱深空間。
搜羅整理羅庸先生的著述,已經有《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魏晉南北朝隋唐宋文學)、《中國文學史導論》、《習坎庸言校正》、《鴨池十講》(增訂本),算上這本即將編成的小冊子,加起來五本瞭。這三四年時間裏,羅庸先生的文章,筆者讀之又讀,愈讀愈覺得先生學養浩瀚博大,難以用言辭錶達周全。簡而言之,不得肯綮,方傢多指正為盼。
《儒學述要》的誕生,恰逢一個時代巨變的黎明。在傳統思想的根基被動搖,新思潮如潮水般湧入的當口,如何梳理、理解並傳承中華文明的精髓,成為擺在每一個有識之士麵前的嚴峻課題。本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抱著一份對古聖先賢智慧的敬畏,以及對民族文化命脈的珍視,應運而生。它並非空穴來風的理論建構,也不是為迎閤某種時代潮流的麯意逢迎,而是力圖以一種嚴謹而又易於理解的方式,將儒傢思想的核心要義,係統而全麵地展現在讀者麵前。 本書的編寫,並非一次簡單的文獻匯編,而是一次深入的學術跋涉。編者們深入到儒傢思想的源頭活水之中,對《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經典文本進行瞭反復的研讀與揣摩。他們並非滿足於字麵上的解讀,而是試圖穿透文字的錶象,去把握孔子、孟子以及後世儒傢學者們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思想原貌,以及這些思想在不同時代所産生的延展與變異。這種對文本細緻入微的考量,是本書學術根基的體現。 然而,本書的價值並不僅僅止步於學術的嚴謹。在理解古人智慧的同時,編者們也深切地意識到,思想的生命力在於其與現實的對話。因此,本書在梳理儒傢思想的邏輯脈絡時,始終不忘將其置於廣闊的曆史與社會背景之下進行審視。從春鞦戰國的社會動蕩,到漢唐盛世的文化融閤,再到宋明理學的輝煌與反思,儒傢思想是如何在不同的時代土壤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又如何受到挑戰與重塑,這些都是本書在闡釋儒學本體時,不可或缺的參照。 本書最大的特色之一,在於其力求做到“述而不作”的精神。編者們並非想以自己的主觀臆斷去重新詮釋儒傢思想,而是緻力於將曆代儒傢學者們對其精闢的闡釋與辨析,以一種清晰、有序的方式呈現齣來。這意味著,本書的讀者將會接觸到大量來自不同學派、不同時代的思想傢們對於同一問題的不同看法,以及他們之間精彩絕倫的論辯。這種“群言堂”式的呈現,不僅展現瞭儒學思想的豐富性與復雜性,也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多元化的視角,使其能夠更全麵地理解儒學思想的演進過程。 在內容的組織上,《儒學述要》遵循瞭由淺入深、由點到麵的原則。開篇並非直接拋齣艱深的理論,而是從儒傢思想的起源講起,介紹其在社會轉型時期的萌生與確立。隨後,逐步深入到儒傢最為核心的道德觀念,如仁、義、禮、智、信,以及“孝悌”等個人修養的根本。這些概念並非孤立存在,本書著重展現瞭它們之間內在的聯係與相互依存的關係,揭示瞭儒傢思想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的邏輯結構。 進一步,本書將視綫投嚮瞭儒傢關於社會政治的思想。從“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個人與社會責任的遞進,到“為政以德”、“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政治倫理,再到“大同”社會的理想構建,本書清晰地勾勒齣瞭儒傢對於理想社會形態的構想。這種對社會政治層麵的關注,使得儒傢思想不再僅僅是個人道德的約束,而上升為一種關於國傢治理與社會秩序的係統理論。 本書對於儒傢思想中一些重要概念的闡釋,尤為細緻。例如,在論述“仁”時,並非僅僅停留在“愛人”的層麵,而是深入到“剋己復禮為仁”的實踐過程,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推己及人精神。在談及“禮”時,則會追溯其作為社會秩序與人際規範的功能,以及其與“仁”的辯證關係。對於“中庸”這一核心範疇,本書不僅闡釋瞭其“不過不不及”的適度原則,也揭示瞭其背後所蘊含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哲學深度,以及其與“誠”這一價值追求的關聯。 此外,《儒學述要》還關注瞭儒傢思想與其他思想流派的互動與融閤。在曆史上,儒學並非孤立發展,它與道傢、法傢、佛教等都曾有過深刻的碰撞與交流。本書適時地會提及這些互動,展現儒傢思想在吸收外來養分的同時,是如何保持其自身特質的,以及其如何在與不同思想體係的對話中不斷豐富與發展。這種對思想交流的關注,有助於讀者理解儒學思想的開放性與包容性。 本書在論述過程中,也十分注重引用經典原文,並配以詳盡的注釋。這種做法,一方麵保證瞭內容的準確性,讓讀者能夠直接接觸到第一手的文本資料;另一方麵,則通過注釋,對一些較為晦澀的詞語、典故進行解釋,降低瞭閱讀的門檻,使非專業的讀者也能從中受益。 值得一提的還有,本書在結尾部分,對儒傢思想在現代社會的價值與意義進行瞭探討。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傳統價值麵臨著新的挑戰,但許多儒傢思想的核心理念,如重視教育、提倡誠信、強調責任、追求和諧等,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本書並非簡單地呼喚復古,而是希望通過對儒傢思想精髓的梳理,啓發讀者思考如何在當下語境下,創造性地轉化和利用這些寶貴的思想遺産,以構建一個更加美好、更加理性、更加和諧的社會。 總而言之,《儒學述要》是一部集學術性、係統性、可讀性於一體的儒學入門讀物。它以一種紮實的研究態度,清晰的邏輯結構,豐富的史料引用,以及對古今對話的深刻體察,為讀者打開瞭一扇深入瞭解儒傢思想的大門。它不僅僅是一本介紹儒學知識的書,更是一次引領讀者與中國傳統智慧進行深度對話的旅程。通過閱讀本書,讀者不僅能夠掌握儒傢思想的基本框架和核心概念,更能從中汲取滋養,提升個人修養,並對中華文明的智慧寶庫有更深刻的認識與理解。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理解中國文化之根脈的一條重要路徑,也為當下社會思潮的辨析與發展,提供瞭寶貴的思想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