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角度展示中国古代史
春秋战国到晚清的18位帝王将相
隐忍、谋略、对峙、杀戮、复仇
仅以王贼说好汉,唯由胜败论英雄
九组王侯将相,串起春秋到晚清;
九场博弈厮杀,解读历史的经纬。
这是一本从独特角度展示中国古代史的图书。书中选取了从春秋战国到清朝的18位历史名人,分别以同时期的两人为一章,讲述了他们捉对厮杀的故事。夫差与勾践的“为父报仇”与“卧薪尝胆”,孙膑两次大战庞涓两次采用“攻之所必救”的“围城打援”,刘邦与项羽斗智斗勇的“楚汉争霸”等等精彩的历史故事,都被作者生动地再现了。
严昌,原名许久文 ,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职业出版人,原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编辑,现任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社长。资深写作者,文风严谨深邃,又幽默风趣,曾出版《民国新语》《原来民国是这样》,编写《湖湘文库——齐白石诗文》《实用对联精编》等书。
勾践与夫差 001
公元前 496 年,越王允常去世,勾践即位。吴王阖闾趁越国丧乱之际兴兵讨伐,不料大败,被砍掉一个脚趾,因伤重不治身亡。夫差为父报仇,吴越两军大战于夫椒,吴军围勾践于会稽山……
孙膑与庞涓 023
孙膑与庞涓在鬼谷子门下同窗三年,先后到魏国效力。庞涓嫉妒孙膑的才华,诬称孙膑企图叛魏,使魏王将孙膑处以死刑,然后又向魏王求情,改为较轻的膑刖之刑,倒令孙膑对他感激不尽,但真相总有大白的一天……
刘邦与项羽 049
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首先揭竿起义抗秦,随后,刘邦、项羽等人也纷纷响应。当项羽拼死与秦军主力在巨鹿大打消耗战的时候,刘邦攻破峣关,开进咸阳,灭亡秦朝。接下来,就是决定天下归属的楚汉争霸……
曹操与刘备 089
公元 184 年,黄巾农民起义爆发。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募民屯田,开始有雄霸天下的气象。刘备却没能抓住机会,丢了徐州,只好投奔曹操。曹操看出此人野心不小,评价道:“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诸葛亮与司马懿 131
公元 220 年,曹操去世,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后“篡汉”称帝。公元 221 年,刘备也于四月改元称帝。诸葛亮和司马懿在立主子取代汉朝一事上都出了大力,接下来他们为君上谋划实施的就是统一天下的大业了……
岳飞与金兀术 163
公元 1127 年,金兵攻入汴京,劫掠徽、钦二帝及大量金银珠宝文物图册北返,后宋高宗即位。宗泽和完颜宗望死后,岳飞和金兀术分别接过了抗金与伐宋的大旗,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对抗……
朱元璋与陈友谅 199
公元 1351 年,红巾军起义爆发,朱元璋、陈友谅等人纷纷投身其中。朱元璋听取朱升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陈友谅则杀伐果断、锋芒毕露,视朱元璋为自己称霸的最大威胁,决定先把他干掉……
康熙与吴三桂 231
降清十几年间,吴三桂率部从东北、西北打到西南边陲,他开藩设府,坐镇云南,权力和声势都达到了顶点。康熙皇帝打倒鳌拜集团,稳固权力后,他把目光放在了帝国长治久安的最大威胁——“三藩”的上面……
曾国藩与洪秀全 269
公元 1843 年,洪秀全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思想,到各地传教,势力不断壮大,于 1851 年起义并建立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势如破竹的时候,八旗朽败、绿营无用,清廷下令各省地方官兴办团练,此时,曾国藩站了出来……
后记 318
说实话,一开始我有些担心这本书会过于学术化,导致阅读体验枯燥。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叙事技巧。它将复杂的政治斗争,拆解成一个个可以被理解的故事片段,让人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悄然吸收了大量的历史知识。书中对某些关键人物的背景介绍,非常到位,让读者能迅速理解他们为何会做出那样看似匪夷所思的决定。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事件时的平衡感,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展现了多方的视角和动机,把判断权留给了读者。这种开放式的解读空间,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思考欲望,让我忍不住去查阅更多的原始资料,去验证和探究作者所呈现的图景。它像一个优秀的向导,引导你深入历史的迷宫,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出口在哪里。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张力简直令人窒息,作者对于历史脉络的梳理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精细度。我读到一些关于权力斗争的描绘,那种刀光剑影下的暗流涌动,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特别是书中对关键历史节点的刻画,那种“一念之差,满盘皆输”的宿命感,着实扣人心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人物塑造上的细腻,即便是那些在史书中寥寥几笔带过的角色,在这里也被赋予了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动机。他们不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个体,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抉择。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情感上的共鸣。读完后,我需要时间去消化那些权谋的精妙之处,那种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拿捏,以及在绝境中如何运筹帷幄的智慧,都值得反复推敲。这是一部能让人沉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佳作,绝非走马观花的快餐读物可比。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史学功底深厚得超乎我的预料。它不仅仅是历史的堆砌,更像是一场精密计算后的棋局演示。作者对不同派系之间的利益纠葛,以及它们如何相互渗透、相互制衡的描写,清晰而富有逻辑性。我特别喜欢它对“博弈”二字的诠释——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胜负,更是一种对资源、信息和时机的绝对掌控。书中的一些场景,描绘了顶级决策者之间那种心照不宣的试探与反制,看得我手心直冒汗。这种描述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感,它让你相信,历史的走向往往就在这些微妙的心理战中被悄然决定。对于那些醉心于研究策略和领导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识别隐藏的规则,并尝试去驾驭它们,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发落。
评分这部作品最震撼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代价”的探讨。每一个重大的政治抉择背后,都牵连着无数人的命运和前途。作者没有回避这些残酷的现实,反而用一种冷静甚至略带悲悯的笔触,描绘了那些“赢家”光环下被牺牲的基石。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直面,使得整本书的基调显得厚重而有分量。我读到一些关于朝堂风云的描写,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权力倾轧,最终如何演变成改朝换代的导火索,让人不禁感叹“世事无常”的苍凉。它让人明白,历史不是简单的善恶二元论,而是一个充满了妥协、背叛和难以名状的无奈交织而成的复杂织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更接近历史本真的视角,教我们如何去理解和评价那些身处高位者的艰难抉择,以及这些抉择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沉郁的美感,它不像许多历史普及读物那样追求流畅的口语化表达,而是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和坚实的结构。阅读时,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去体会那些精炼的词句中蕴含的深意。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宏大叙事熔铸成一个个微观的、聚焦于个体选择的瞬间。比如对某位大臣在面临君主猜忌时的内心挣扎的描写,那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状态,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文学性的提升,使得枯燥的史实变得鲜活且富有张力。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古代的权力结构与现代读者的情感认知,让人在阅读历史的同时,也在反思当下的处境。这种穿透历史的共鸣感,是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