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可供從事新媒體藝術、互動藝術創作與研究的讀者學習參考。 1、本書全麵介紹新媒體藝術所要運用的數字技術和視頻手段,是藝術傢和設計師構思作品、提升藝術體驗的工具性圖書。
2、本書挖掘新媒體交互技術性背後更深層次的文化脈絡,從人性的高度和現實文化情境的角度,探討新媒體藝術的交互邏輯。
3、本書梳理新媒體藝術的認知特性和審美內涵;解構新媒體交互形式、時空交互與交互邏輯;構建新媒體藝術的交互模式和評價模式。
內容簡介
從媒介的視角分析新的藝術錶達,係統梳理瞭新媒體藝術的認知特性和審美內涵,解構瞭其交互形式、時空交互與交互邏輯,構建瞭新媒體藝術的交互模式和評價模式。探討新媒體交互藝術在文化情境中由現代新的技術、新的媒體形式所構成的新的藝術體驗,為新媒體交互藝術的發展和創作提供理論藉鑒。
全書共八個章節,第一章媒介視角下的藝術錶達,從媒介與藝術的關係上,分析藝術影響社會、影響人類認知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媒介的力量,從新媒體的特性、新媒體的影響和新媒體的藝術上分析瞭新興媒介下的藝術觀念和錶達;第二章新媒體藝術的認知特性,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受眾對新媒體藝術的認知過程,概括歸納齣新媒體藝術的多元麵嚮,具有多感性、反饋性、多元性、虛擬性和沉浸性的認知特性;第三章新媒體藝術的審美內涵,以情感化審美為新媒體交互藝術美學研究的主要視域,追溯美學起源,探討情感為美學的根源;分析新媒體交互藝術中情感與美學的關係;從感官、生理與心靈三個層次上剖析新媒體交互藝術情感美學的內涵;第四章新媒體藝術的交互形式,係統概括分析瞭新媒體藝術在媒介、認知和感官三個層麵上而呈現的交互形式;第五章新媒體藝術的時空交互,分彆從新媒體藝術的交互演繹、時間與活動、空間與情境和時空與交互層麵解構新媒體藝術的時間緯度和空間緯度的交互關係;第六章新媒體藝術的交互邏輯,用事理學的方法分析新媒體藝術的審美交互邏輯、行為交互邏輯和虛實交互邏輯;第七章新媒體藝術的交互模式,通過分析影響交互過程的主要影響因素和次要影響因素,歸納交互的原則,構建由影響要素分析、交互形式確定到具體創作實施的交互模式;第八章新媒體藝術交互性評價,構建瞭新媒體藝術交互性評價的模式,並以APP這一新的媒體形式為例,進行受眾喜好評價與交互性的評價。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媒介視角下的藝術錶達001
1.1 媒介與藝術錶達 / 002
1.1.1 媒介 / 002
1.1.2 媒介與藝術 / 003
1.2 新媒體藝術錶達 / 003
1.2.1 新媒體的傳播方式 / 003
1.2.2 新媒體産生的影響 / 004
1.2.3 新媒體藝術的錶達 / 005
1.3 交互下的藝術觀念 / 007
1.4 新媒體交互藝術 / 010
1.4.1 跨界:人與機是基礎 / 010
1.4.2 碰撞:新技術是衝擊 / 011
1.4.3 融閤:數字化是機遇 / 014
1.4.4 演變:顯與隱是未來 / 015
第2章 新媒體藝術的認知特性 019
2.1 新媒體藝術的認知模式 / 020
2.1.1 心理學下的認知模式 / 021
2.1.2 新媒體藝術認知模式 / 022
2.2 新媒體藝術的交互特性 / 030
2.2.1 多感性的交互特性 / 030
2.2.2 反饋性的交互特性 / 032
2.2.3 多元性的交互特性 / 034
2.2.4 虛擬性的交互特性 / 036
2.2.5 沉浸性的交互特性 / 038
2.2.6 非綫性的交互特性 / 040
第3章 新媒體藝術的交互形式042
3.1 媒介下的交互形式 / 043
3.1.1 媒介關係下的交互形式 / 043
3.1.2 媒介載體下的交互形式 / 048
3.2 感官下的交互形式 / 066
3.2.1 視覺感知下的交互形式 / 067
3.2.2 聽覺感知下的交互形式 / 068
3.2.3 嗅覺感知下的交互形式 / 069
3.2.4 味覺感知下的交互形式 / 070
3.2.5 觸覺感知下的交互形式 / 071
3.2.6 意覺感知下的交互形式 / 072
3.3 認知下的交互形式 / 074
3.3.1 交互的形式與認知模式 / 074
3.3.2 認知模式下的交互形式 / 081
第4章 新媒體藝術的審美內涵 086
4.1 新媒體交互藝術的美學觀念 / 087
4.1.1 美學溯源 / 087
4.1.2 美學觀念 / 089
4.2 新媒體交互藝術的審美特徵 / 093
4.3 新媒體交互藝術的審美邏輯 / 098
4.3.1 新媒體藝術審美主客體 / 098
4.3.2 新媒體藝術的審美體驗 / 101
4.3.3 審美主客體的情境統一 / 103
4.4 新媒體交互藝術的情感美學 / 106
4.4.1 藝術審美中的情感 / 106
4.4.2 情感美學下的體驗 / 108
4.4.3 情感美學營建過程 / 113
第5章 新媒體藝術的時空交互 116
5.1 新媒體藝術的時間與活動 / 117
5.1.1 感覺時間與沉浸 / 118
5.1.2 行為時間與互動 / 120
5.1.3 反思時間與構想 / 122
5.2 新媒體藝術的空間與情境 / 124
5.2.1 維度化的空間結構 / 125
5.2.2 邏輯化的空間脈絡 / 130
5.2.3 形態化的空間層次 / 132
5.3 新媒體藝術的時空與交互 / 136
5.3.1 曆史與現實的跨越 / 137
5.3.2 虛擬與現實的融閤 / 139
5.3.3 時間與空間的交織 / 140
第6章 新媒體藝術的交互邏輯142
6.1 新媒體藝術事理交互邏輯 / 143
6.1.1 新媒體交互藝術的“事” / 144
6.1.2 新媒體交互藝術的“理” / 151
6.2 新媒體藝術行為交互邏輯 / 154
6.2.1 行為交互的環境因素 / 155
6.2.2 行為交互的參與再生 / 157
6.3 新媒體藝術虛實交互邏輯 / 159
6.3.1 虛實交互的邏輯關係 / 159
6.3.2 虛實交互藝術的錶達 / 162
第7章 新媒體藝術的交互模式167
7.1 交互過程的影響因素 / 168
7.2 交互過程的行為解構 / 169
7.2.1 感知的響應 / 169
7.2.2 注意的集中 / 170
7.2.3 記憶的增強 / 172
7.2.4 情緒的感染 / 173
7.2.5 反饋的及時 / 174
7.3 交互模式的構建應用 / 176
7.3.1 交互模式的構建 / 176
7.3.2 交互模式的應用 / 179
第8章 新媒體藝術交互性評價190
8.1 新媒體藝術交互性評價的模式 / 191
8.2 App交互界麵與受眾喜好評價 / 193
8.2.1 評價方法 / 193
8.2.2 評價體係 / 194
8.2.3 評價步驟 / 201
8.3 手機新聞App軟件交互性評價 / 208
8.3.1 評價方法 / 208
8.3.2 評價體係 / 212
8.3.3 評價步驟 / 221
參考文獻235
前言/序言
視覺文化在20世紀由於媒體形式的空前拓展經曆瞭一場巨大的轉型,麵對新的媒體藝術,人們已經不再陌生。早在20世紀50年代,德國思想傢海德格爾就富有預見性地宣稱人類正在進入一個圖像的世界,之後電視機普及,視聽媒體日新月異,論是從技術還是大眾審美層麵,新的媒體形式替代瞭舊的媒體形式。社會生活也全麵進入由數字技術支撐的媒體化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新媒體藝術得以萌生和發展。新媒體藝術大量運用瞭數字技術、視頻手段來展現藝術傢的觀念,很大程度上改變瞭受眾和創作之間的關係,溝通與閤作成為新媒體藝術創作的焦點。
從人性角度和現實文化及技術背景的情境中,理解和消化新媒體藝術的交互性,是通過時空、人機以及媒體交互參與的邏輯關係完成的。從媒介的視角分析新的藝術錶達,係統梳理瞭新媒體藝術的認知特性和審美內涵,解構瞭其交互形式、時空交互與交互邏輯,構建瞭新媒體藝術的交互模式與評價模式。采用實證研究及經驗審視相結閤,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搜集大量國內外新媒體交互藝術的經典作品,結閤實際案例和創作經驗印證理論分析的可靠性及現實意義。通過交互過程比較揭示其交互認知特徵,通過時間與空間的交互性比較分析、審美主體與客體交互性比較分析,來研究新媒體的交互藝術。探討新媒體交互藝術在文化情境中,由現代新的技術、新的媒體形式所構成的新的藝術體驗,為新媒體交互藝術的發展和創作提供理論藉鑒。
本書為國傢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基於文化視野的新媒體交互藝術研究”的最終成果,由閤肥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韋艷麗著。江南大學辛嚮陽教授為本書提齣指導意見並作序,西北工業大學餘隋懷教授、西安美院周維娜教授和安徽大學高峰教授為本書的著寫提齣瞭寶貴意見。閤肥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交互藝術工作室曹中陸、楊亞榮、趙騰亞、錢朝陽、張懿丹等研究生參與瞭該項目的研究。在齣版過程中,得到瞭好友廖宏歡的熱情幫助,在此一並錶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著寫水平和時間所限,不足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以臻完善。
韋艷麗
閤肥工業大學逸夫建築藝術館
2017年10月
異星拓撲學:空間、感知與無形物質的幾何構造 一、引言:超越可見維度的疆域 本書並非探討我們習以為常的媒體界麵或數字化交互的前沿實踐,而是深入一門極度冷僻且理論性極強的學科——異星拓撲學(Xeno-Topological Studies)。我們試圖構建一個全新的幾何學框架,用以描述和解析那些不遵循歐幾裏得或黎曼幾何定義的空間結構,特彆是那些在極端物理或形而上學條件下纔會顯現的“拓撲場域”。 我們關注的核心問題是:當維度結構本身成為一種可塑的、有生命的實體時,我們如何繪製其邊界?“交互”在此不再是人與界麵之間的信息傳遞,而是意識場域與非綫性空間結構之間發生的能量交換與形態共振。 二、第一部分:零度形變與非歐內稟 1. 莫比烏斯環的坍縮與奇點幾何: 本書的第一部分緻力於解構傳統拓撲學中的基礎概念,如連通性和可定嚮性,並將其引入到“零度形變”的語境中。我們引入瞭“卡-席爾維斯奇點”(Kha-Sylvis Singularity),這是一種理論上的點,它在無限小的空間內聚閤瞭無限大的信息熵,其周圍的物質結構會發生一種不可逆的自我摺疊。我們將詳細分析這種摺疊如何影響光綫和時間流的感知路徑。 2. 場域的密度與“虛空褶皺”的測量: 我們藉鑒瞭早期量子引力理論中關於“泡沫時空”的猜想,但將其轉化為一種可操作的測量範式。我們提齣“虛空褶皺密度”(Void Fold Density, VFD)的概念,用以量化在兩個已知點之間,信息傳輸路徑被非歐幾裏得結構扭麯的程度。傳統測量依賴於距離和角度,而VFD依賴於勢能梯度的非對稱性。通過一係列復雜的張量分析,我們試圖建立一個預測模型,用於模擬在極高壓或極低溫環境下,結構材料如何“內爆”成新的拓撲形態。 3. 物質的邊界與“非物質化”的潛能: 重點探討物質實體如何在其結構達到某一臨界點時,其幾何定義開始模糊。這涉及對“邊界”概念的徹底重構。我們不認為邊界是實體與環境的分割綫,而是實體內部信息流的駐留點。當信息流密度過高時,實體將錶現齣一種“嚮內坍塌”的傾嚮,這在視覺上錶現為一種逐漸失焦、失去明確輪廓的狀態——一種受控的非物質化過程。 三、第二部分:感知的重編碼與異態映射 1. “同源感知”與共振頻率: 如果空間本身具有內在的拓撲屬性,那麼感知也必須與這些屬性同步。我們引入瞭“同源感知”(Homologous Perception)的概念。這不是指我們理解瞭新的空間,而是我們的感知器官(或任何接受信息的中樞)被迫調整其接收頻率,以與目標空間的內在幾何振動相匹配。我們通過分析特定頻率的電磁波對生物神經元結構影響的實驗數據,試圖建立一種感知與拓撲結構間的“共振圖譜”。 2. 投影謬誤與多重地心說: 傳統的視覺係統基於單一的光源和參考點(地心說)。然而,在異星拓撲中,不存在單一的“前方”或“上方”。本書詳細剖析瞭“投影謬誤”——即我們傾嚮於將復雜、多維的空間信息強行壓縮到三維綫性敘事中的錯誤傾嚮。我們提齣“多重地心說”:在任何一個有效的拓撲結構中,觀察者必須同時接納多個相互衝突的“中心點”,並理解這些中心點之間的關係並非基於距離,而是基於拓撲的連接性。 3. 符號學的失效與結構性語言的重建: 我們認為,依賴於綫性、因果關係的符號係統(如日常語言或經典數學符號)在描述非綫性空間時是無力的。因此,我們提齣瞭“結構性語言”(Structural Vernacular)。這是一種完全依賴於幾何關係、能量矢量和形態轉變的非敘事性錶達方式。它不描述事件,而是直接“展示”狀態間的拓撲過渡。我們提供瞭若乾實例,展示如何用一係列復雜的形態編碼來替代一段描述空間扭麯的文字。 四、第三部分:構造性乾預與無形物質的塑造 1. 熵減場的應用: 本書的最後部分轉嚮實踐層麵,盡管這種“實踐”是高度理論化的。我們探討瞭如何在特定約束條件下,通過引入負熵流來“穩定”一個臨時的、不穩定的拓撲形態。這涉及到對能量場的精細控製,目標是創造一個可以被暫時“居住”的、具有特定拓撲性質的微環境。我們稱之為“構造性乾預”。 2. 無形物質的生成與耗散: “無形物質”(Incorporeal Substance)不是暗物質或暗能量,而是指那些隻存在於特定拓撲結構內部的、具有結構意義的“信息態”。例如,在彎麯空間中,信息本身可以錶現齣類似液體的流動性或氣體的彌散性。本書詳細討論瞭如何設計一種場域,使其能夠“捕獲”這種信息態,使其暫時顯現齣可測量的屬性,以及這些物質在拓撲結構瓦解時如何迅速耗散迴背景噪聲中。 3. 異星拓撲的倫理邊界: 最後,我們必須審視這種對基礎空間結構的操縱所帶來的倫理睏境。當我們開始構建可以扭麯感知和物質基礎的“人工空間”時,我們對現實的定義權是否也隨之改變?本書以對“結構完整性”的尊重作結,強調任何拓撲構造都必須在其可逆性與穩定性之間找到一個審慎的平衡點。 總結: 《異星拓撲學》是一次對幾何學、感知學和形而上學邊界的極限探索。它要求讀者放棄對綫性、穩定世界的固有認知,準備好進入一個由連續的、動態的、非歐幾裏得結構所主導的領域。本書為未來處理復雜係統、非綫性信息流以及極端物理現象的理論研究提供瞭全新的分析工具和哲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