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探秘:意识的神经生物学研究》阐述了作者与DNA发现者、意识之脑科学的奠基者克里克经过合作探讨而提出的意识研究框架——用实验方法找出导致意识的神经相关物。全书以视觉-运动的中枢神经控制为主要论据来源,结合关于“裂脑人”的测试,参照当代其他神经科学家对意识的研究成果及见解,力求从便于找出神经相关物的角度整合有关脑对感官输入信息多层次加工的典型研究结论,摸索意识神经机制研究的有效切入途径。《意识探秘:意识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反映了继克里克《惊人的假说》之后,作者与克里克合作探讨的新进展,对意识的脑科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弗朗西斯·克里克序
中文版序
前言
缩写词对照表
第1章 意识研究导论
1.1 需要解释什么?
1.2 各种各样的解答
1.3 我的研究方法是一种注重实效的经验方法
1.4 意识的神经相关物
1.5 小结
注释
第2章 神经元——知觉的原子
2.1 大脑皮层的组织
2.2 外显表征、柱状组织和主节点
2.3 发放率、振荡和神经同步化
2.4 小结
注释
第3章 看之初
3.1 视网膜是一种层状结构
3.2 色觉需要三种视锥
3.3 眼中的空洞:盲点
3.4 感受野:视觉的关键概念
3.5 从眼出发的多条并行通路
3.6 上丘:另一个视觉脑
3.7 眼动:眼球跳动无所不在
3.8 小结
注释
第4章 初级视皮层是典型的新皮层区域
4.1 猴子视觉作为人视觉的模型
4.2 新皮层是一种层状结构
4.3 各种皮层细胞类型
4.4 V1:视觉的主要入口
4.5 小结
注释
第5章 什么是意识的神经相关物
5.1 意识产生的前提因素
5.2 情绪及对意识的调制
5.3 麻醉与意识
5.4 界定NCC的一般策略
5.5 神经元特异性和Ncc
5.6 小结
注释
第6章 意识的神经相关物不在初级视皮层
6.1 没有Ⅵ你就看不到东西
6.2 即便你看不到它,V1依然能对它适应
6.3 做梦用不到Ⅵ
6.4 直接刺激Ⅵ
6.5 猴子的vl神经元与知觉无关
6.6 小结
注释
第7章 大脑皮层的构筑
7.1 如果要认识功能,就先要认识结构
7.2 皮层有一种等级结构
7.3 丘脑和皮层:一种紧密的联系
7.4 驱动性联结和调制性联结
7.5 用背侧通路和腹侧通路作为指导原则
7.6 前额叶皮层:执行所在地
这些通路的一大特点是在解剖上相互独立。科学家可以通过多次注射化学毒素,破坏猴LGN某一层内的所有细胞体,从而选择性地破坏某个通路。在完全破坏某个通路之后,可以训练动物识别颜色,或者识别需要有一定视锐度才能恰当分辨的模式,这与验光师检验视力的方式很类似。
破坏小细胞层会严重影响颜色视觉和高分辨率的空间视觉。无论是细节,还是反差较低的图形,猴子都无法顺利检测。如果目标仅包含颜色信息,猴子就完全找不到目标。但是这只猴子依然能顺利检测随时间迅速变化的模式。反过来,如果破坏大细胞通路,猴子对细节的敏感性不会有显著变化,但是它检测快速变化的能力会有所下降。
除了大细胞流和小细胞流,还有第三条通路,即尘粒状细胞通路。在空间上,尘粒状细胞神经元没有明显的中心一周边组织,但这些细胞传输颜色拮抗信号,即对S视锥与L和M视锥之和的差[S-(L+M)]起反应。赫林(Ewald Hering)根据颜色知觉的实验,认为这条通路与黄一蓝拮抗通道(blue-yellow opponency channel)有关。
只要人的眼睛一睁开,这三条通路中100万条纤维便可每秒传送1000万比特以上的视觉信息。这个数量非常巨大,但是在第9章会发现,意识忽略了其中绝大多数的信息。
虽然大细胞神经元、小细胞神经元和尘粒状细胞神经元是视网膜的主要输出,但视网膜还有些次要输出。除了下一节将要讨论的上丘投射之外,许多神经节细胞还会把视觉信息传送到各个小核团上去,这些核团负责眨眼、注视、瞳孔控制、昼夜节律和其他调节功能(图3.6)。所有这些核团中都没有视觉世界的映射区(map),它们不大可能在有意识的视觉中起作用。
3.6 上丘:另一个视觉脑
大约有十万条神经节细胞的轴突从视网膜传向中脑顶部的上丘(superior colliculus,SC)。在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中,上丘是最重要的视觉处理中心。在灵长类中,皮层取代了上丘的许多功能并加以扩展,但上丘对朝向反应以及眼睛和头的运动还是很重要的。
有些病人丧失了部分或全部Ⅵ以及Ⅵ周围的一些皮层区域,尽管他们的视网膜-上丘通路依然完整,但是在受损区域对应的视野里,他们没有视觉。因此,仅靠上丘可能无法产生有意识的视觉。
灵长类动物不断进行着眼球跳动。在这种快速眼动中,上丘起了关键的作用(在下面几页中还要再讲这个问题)。上丘发出的信息包含了眼球当前位置与将要注视位置的差异,这一信息直接传到脑干中控制眼球肌肉的眼动区,及丘脑中的丘脑枕核(pulvinar nuclei)。
上丘的三个层次十分明显:表层、中间层和深层。其中,表层以拓扑图的方式接收来自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直接输入。较深的两层神经元与行为有关,这一点已通过直接输入电流刺激的实验得到了证实。如果电流的幅度足够大,就会触发眼球跳动。
……
读完《意识探秘——意识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这本书,我真的觉得这是一次大脑深处的奇妙旅行。作者的文字,与其说是晦涩难懂的学术论文,不如说是引领我们走进一个充满未知但又无比迷人的殿堂。从最初对意识的模糊概念,到书中一层层剥茧抽丝般的神经生物学解释,我仿佛亲眼见证了意识是如何从大脑的微观层面,一点点汇聚成我们个体独特体验的。书中对不同神经递质、脑区活动模式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描绘,让我对“我”的存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些关于神经可塑性、信息整合以及不同意识状态(比如睡眠、梦境、麻醉等)的探讨,更是颠覆了我以往的一些认知。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意识的涌现性”这一概念的论述。它并非是某个特定脑区独有的产物,而是无数神经元协同工作、信息不断碰撞激荡后,从集体中“涌现”出来的更高层次的现象。这种观点,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我之前对于“灵魂”或某种神秘力量主宰意识的疑虑,让我觉得更加科学、更加可信。书中引用的各种实验数据和理论模型,虽然专业,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往往会穿插一些生动的类比,让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其中的精髓。比如,将大脑比作一个巨大的交响乐团,不同的神经元和脑区扮演着不同的乐器,它们和谐或不和谐的演奏,共同谱写出意识的乐章。这种形象的比喻,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也让我对大脑的复杂性充满了敬畏。
评分坦白说,初拿到《意识探秘——意识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这本书时,我以为会是一本非常枯燥的科普读物。但事实证明,我的预感完全错了。作者的笔触,与其说是在陈述事实,不如说是在娓娓道来一个关于生命最深邃奥秘的故事。他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描绘,并非是简单罗列,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神经科学知识融入到对意识本质的追问之中。我被书中对于“注意力”和“信息处理”的神经机制的阐释深深吸引,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只能同时关注有限的信息,以及信息是如何在大脑中被筛选、编码和整合的。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于“自由意志”这个哲学难题,也尝试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进行解读。它探讨了在潜意识层面,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在有意识地做出决定之前就已经开始“行动”的。虽然这部分内容极具争议性,但作者的论述是严谨的,并且引用了大量的神经科学实验来支持他的观点,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对于“选择”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大脑的科学,更是关于“我们是谁”的哲学思考,它以科学为根基,却能引发我们对自身存在最深刻的追问。
评分对于这本书,我真的有很多话想说,但又不知道从何说起。它就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平时我们感受着,却又摸不着、看不清的“意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作者在介绍神经生物学原理的时候,并没有枯燥地堆砌名词,而是循序渐进,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在错综复杂的神经通路中穿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全局工作空间理论”的解释,它试图说明信息是如何在不同脑区之间传播和整合,最终形成我们所感受到的统一的意识体验。这不仅仅是理论,书中还结合了大量的临床案例和实验证据,比如失语症、颞叶切除手术后的意识变化等,这些真实的例子让冰冷的科学数据变得鲜活起来,也更加印证了理论的合理性。 我曾经以为意识只是一个纯粹的哲学概念,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它有着坚实的物质基础,隐藏在亿万神经元的电化学活动之中。作者对于感觉、知觉、记忆、情绪等不同意识成分的分解和分析,让我看到了意识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来的。特别是关于“主观体验”的探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觉是什么样子的”,书中也尝试从神经层面给出解释,虽然这部分依然是科学研究的难点,但作者的态度是严谨而探索的,让我看到了科学的边界和前进的方向。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所认为的“理所当然”,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宏大而精密的科学逻辑。
评分这本《意识探秘——意识的神经生物学研究》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作者用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将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意识”,置于神经科学的显微镜下进行解剖。他并非是将意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单一的机制,而是将其看作是一个复杂、动态、多层次的系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主观体验的量化”这一尝试感到震撼。虽然目前科学还无法完全捕捉和描述个人的主观感受,但作者提出的各种测量方法和理论模型,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这一“最后难题”的可能性。 书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关于不同脑区如何协同工作,从而产生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例如,视觉皮层、听觉皮层以及前额叶皮层之间的信息交互,是如何让我们对周围环境产生一个连贯而完整的认知。这种对大脑“网络化”运作模式的描绘,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意识并非是某个孤立的“意识中心”所控制,而是整个大脑整体活动的体现。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副新的“眼镜”,能够以一种更科学、更客观的方式去审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也对人类心智的奥秘充满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思考”书。作者在探讨意识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时,提出的问题非常具有启发性。他并没有直接给出所有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质疑,去构建自己的理解框架。书中关于“我”的连续性,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总是觉得“我”是同一个我,即使身体在不断变化,意识也似乎延续了下来,这部分内容让我着迷。作者从神经连接、记忆痕迹以及时间感知等角度进行了解释,虽然听起来很科学,但却触及到了我们最根本的自我认知。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意识的边界”的讨论。它不仅仅关注正常状态下的意识,还探讨了意识障碍,比如植物人状态、脑损伤患者的意识恢复等。这些案例让我们看到,意识是多么脆弱,又是多么强大。作者对于不同脑损伤区域如何影响特定意识功能的研究,让我对大脑的区域化和功能整合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意识”这个词的理解,已经从一个抽象的概念,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科学依据的实体。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转变,让我对人类自身有了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