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究当今日本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养老、国民素质、民众生活。
·继《娜娜告诉你,这才是日本!美食·旅行·购物》后的又一力作,多角度扫描日本。
·20万微信粉丝诚挚推荐!
本书作者娜娜曾在日本求学。在本书中,娜娜试图从社会问题、风土人情、教育等多元视角中,挖掘中国人关于日本*感兴趣或*令人吃惊的细节。仿佛拼图一般,通过方方面面的细微内容的拼合,完整展现当今日本的现状以及日本民众的生活与情感,让读者以一种更新鲜、更轻松的方式了解这个一衣带水的邻国。
聪明可爱的80后女生娜娜曾在日本求学,后创建微信公众号“娜娜的日语教室”,致力于日本文化的分享,目前粉丝数量已超过20万。
社会
01 为什么日本人不跳槽
02 日本白领的工作环境:Google完胜,公务员垫底
03 在日本,女性地位真的很低吗
04 日本各行业薪资水平:扫地大妈戴 Gucci,端水小妹挎LV
05 幸福的日本建筑工人:安全清洁的工作环境+高薪
06 神已经无法阻止日本的7-11:将用户需求满足到极致
07 东京迪士尼惊艳世界的日式服务:一切为了大家的笑容
08 震惊与深思:日本的医疗制度和医院服务竟然可以如此人性化
09 都说日本的服务好,你一定不知道这背后的辛酸
10 一票难求:日本的卧铺火车竟能壕成这样
11 匠人精神:成就了“日本制造”
12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日本年轻人选择不结婚
13 日本解决了养娃的钱,但解决不了两个字:谁带
14 日本养老院虐待老人事件曝光:养老背后不为人知的心酸
15 悲惨慎入:触目惊心的日本底层生活
16 真正的日本小公主:你哭着对我说,童话都是骗人的
17 日本的富裕程度,看看日本的农村就知道了
18 在东京,270万元人民币能买什么样的房子
19 日本的有钱人都住什么样的房子
20 为什么日本没有天价学区房
21 曾经震惊日本的灾难性牛奶事故
风土
22 为什么日本女生冬天喜欢露腿
23 日本人为什么喜欢用透明雨伞
24 日本的垃圾分类:大和民族的可怕与了不起
25 日本人的手机里都装了哪些APP
26 为什么日本人认为猫能招财
27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忍者
28 神社附近像门框一样的柱子是什么
29 来点禅意范儿:日本庭院中倒水的竹筒是什么
30 一把辛酸泪:日本男人婚前与婚后的奋斗
31 嫁给日本和尚的姑娘们,你们幸福吗
32 锥子脸不受宠:日本人眼中的美女是这样的
33 花样美男正当时:日本人眼中的帅哥是这样的
教育
34 让孩子尽快独立:日本的亲子教育是怎样的
35 孩子,你自己来:日本的幼儿园教育
36 日本小学入学考试:逆天烧脑,步步惊心
37 日本小学教育:啃书绝不是重点
38 扫厕所、铲粪便:那些日本教学大纲里要求小学生必修的体力活
39 从高中就开始的打工教育
40 活在日本最破旧的大学宿舍里是啥感觉
41 名媛养成记:日本居然有专门的名媛培养学校
为什么日本没有天价学区房
2016年3月有一则新闻引发了热议:北京的一间11.4平米的学区房卖出了530万的高价,约合46万元/平米,创下了近期学区房单价的最高记录。这间房子位于北京西城区文昌胡同深处的一个杂草丛生的院子里。神秘的买房者以相当于20公斤黄金的价格买下这样一间仅能放下一张床的小破屋,就是为了孩子能就读北京实验二小。
可怜中国父母心啊!
在日本等发达国家,没有中国这种“天价学区房”的现象。并不是国外不重视教育,而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体制和我们有根本的不同。
人人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利
日本没有户籍制度,只要你住在这个片区,你就有权利上这个片区的公立小学。
注意,这里不是说要在这个片区买房,也不是说你的父母要在这个片区拥有什么资产或要求你的父母具备什么什么样的资格——不管你是借住还是短租,只要孩子和监护人住在这里,那么就可以享受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上课的权利。
日本法律规定,父母和孩子的身份都不能成为影响孩子接受平等教育的因素,因此没人会纠结于一个孩子是否是农民工的孩子、外来务工者的孩子、孤儿、私生子……
只要你住在这里,填一张表就能去上学。而在国内,处处都能看到家长的苦心……
教育资源均衡分配
众所周知,在国内,乡下的希望小学和北京的重点小学,无论是师资条件还是硬件设备,都相差十万八千里。而日本的公立小学教育资源是平等的,日本能够做到北海道和东京的小学师资、设备、课程以及课程上使用的教学道具一个样!一般小学会标配图书馆、体育馆、游泳池、动物小屋、花草园等。
日本的教师实行轮换制度,每到一定年限,就要去其他地方轮岗。越是边远地方,经济补贴和升迁上的优势就更多。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优质师资力量的流动,大大降低了教师资源的不平衡。
家长让孩子上好的小学,为的是以后能上好的中学,最后能上好的大学。
在国内,中西部的优质高校资源极为缺乏,好大学扎堆在北京上海。与此不同的是,日本在战后做大学建设规划时,就对大学资源进行了均衡布置。日本的都道府县,每一个都设置有一流大学。
把钱直接投资在教育上
日本的“重点小学”都是私立小学,统一报考。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那么不是要把钱投资在房产上,而是直接投资在学校上。
日本的私立学校会收取高昂的学费,中间没有房产的影响,这样就使得学校有直接且足够的资金来提升教育品质。举个例子,日本国民级偶像组合“岚(ARASHI)”的成员樱井翔,人称“少爷”,老爸是政界大佬。他从小家境优渥,在庆应义塾妥妥地从幼儿园一直读到大学。其中,庆应义熟附属小学的学费是一年150万日元,约合10万元人民币。注意,这仅仅是小学阶段一年的学费而已!不过这也好过拿530万买学区房啊,在日本都可以读50多年的私立小学了……
那么,私立学校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就拿翔哥哥上的这所私立小学来说吧,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是下大力气投入的,让孩子们从小就参加各种特长班,艺术的、体育的、计算机的、外语的、理科的,应有尽有。
日本的“学区房”
与公立小学不同,私立小学是公开报考的,而不是根据片区来招生的。如果孩子考入了私立学校,而家却不在学校附近,最麻烦的就是上下学问题。
日本小学上下学是不允许家长接送的。一般是孩子们成群结对,由高年级学生来照顾低年级学生回家。所以家在城东、学校在城西,会非常非常麻烦,最后家长还是会考虑住在学校附近。于是,这就产生“日本学区房”的问题了。
私立小学附近的房价很贵,但不是因为学区的问题,而是因为很多私立小学本身所在的地段较好,往往是市中心,旁边有著名的公园、大学、政府机构等。
所以说,日本也会有“学区房”的概念,但是和中国的学区房还是不同的。
假设一位家长有钱任性,非要挨着庆应义塾附属小学买房的话,我们来看看日本的“学区房”是啥样的。
最土豪的情况就是买个高档小区内的高档公寓。比如东京涉谷的惠比寿,就在庆应义塾附属小学附近,周围是著名的商业街,这个地点的位置大家可以理解为类似北京的实验二小片区。例子中的顶级公寓是新开发的,三室一厅,使用面积100平米左右,每平米的价格约合10万元人民币。但是日本是没有毛坯房概念的,新房在收房时,是附带装修和家具的,可以直接拎包入住。
如果你不是土豪,可以选择这套二手老房:与上一套房同在一个片区,建于2002年的普通公寓,两室一厅,70平米,每平米价格约合6万元人民币。装修上和高档公寓还是差别挺大的,但因为地段好,价格降不下来,但这也远远好过那套530万的破屋吧……
如果国内的教育资源分配能做到像日本那样均衡,还会不会出现天价学区房?每一位家长都有一份拳拳爱子之心,金榜题名的传统价值观短时间内也不会改变,说到底,学区房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的一种无奈选择。
这些文章,是写在我的微信订阅号“娜娜的日语教室”里的。有的朋友会问,为什么你的订阅号叫作“娜娜的日语教室”,里面又不怎么教日语,却又叫“教室”,听起来多烦呐,谁愿意没事去你那儿上课?
想想也有道理。其实最开始的动机是,作为一个日语科班出身的学生,我深切体会到日语教材的贫乏。特别是在今天,英语材料花样百出,而日语教材,一套《标准日本语》、一套《大家的日语》用了十多年,日本文化方面的教材更可以说是没有,大学课堂清一色地讲和服和樱花。
直到我自己去了日本才知道,原来很多教科书上的日语,日本人已经不那么说了。很多日本有意思的东西,从来没有在任何一本国内的书上被提到过。日本文化,难道仅仅是和服和樱花吗?
我想写一些大家不知道的有关于日本的东西,然后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于是我的微信订阅号里就有了我时不时地捏着嗓子进行日语教学的语音,以及日本文化相关的各专栏。最好有一天,这些微信里的文章能集结成一部百科书,大家通过这部书能够完整而又生动地了解日本,并爱不释手、欲罢不能。这是我开设“娜娜的日语教室”最希望提供给大家的价值。
有时候我也灰心或焦虑,在我的文章没什么人看的时候。后来又觉得,我并不是需要大家一直陪伴着我,而是我需要一直陪伴着你们,在你们身边默默地写下去,就像一颗孤独的蓝色星球一样,默默地旋转着。
有一天,你品尝着日本料理,突然想知道中华料理是怎么传入日本的;你经过日本的庭院,想问里面的小竹筒究竟是做什么用的。这些瞬间,你偶然想到娜娜,然后在“娜娜的日语教室”里寻找一下答案,发现娜娜一直都在,真好。
从文风上来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流畅,仿佛是在跟一个很健谈、知识渊博的朋友聊天。它不像那种严肃的社会学著作,充满了晦涩的理论术语,而是大量地运用了生活化的场景和生动的比喻来阐述观点。比如,它在描述日本社会的“层级”概念时,不是直接抛出“等级制度”这个词,而是通过描述不同场合下敬语的使用频率和微妙的语调变化来展现这种森严的结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述方式,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大量信息。而且,作者非常擅长使用对比的手法,她常常会将某种日本现象与我们熟悉的文化背景进行对照,从而凸显出那种“文化冲击”背后的深层逻辑差异。我特别喜欢她对“侘寂”(Wabi-Sabi)美学在现代商业设计中的应用分析,从残缺的美感中提炼出对永恒的追求,这种跨越了艺术与生活的连接点,让我对日本的审美趣味有了全新的理解。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能力,是这本书非常高明的地方。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东亚文化动态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避免了“他者化”的陷阱。作者在展示日本社会独特的运行机制时,很少使用“奇怪的”、“落后的”这种带有评判性的词汇,而是始终保持着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好奇心和尊重。她呈现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看似矛盾的特质——比如极度的外向礼貌与深层的内向封闭、对传统的坚守与对尖端科技的拥抱——是如何和谐共存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社会,不能只看它的表象,更要探究支撑这些表象背后的价值取向和历史沉淀。它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进入到那个看似熟悉却又充满迷雾的岛国社会内部,去解码那些隐藏在日常行为之下的深层密码。读完后,我不再是简单地“喜欢”或“不喜欢”日本,而是多了一种更成熟、更具思辨性的理解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乍一看很有意思,“娜娜告诉你,这才是日本!”——听起来就像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导游在跟你分享她的私房体验,而不是那种刻板的学术分析。我本来是抱着一种“哦,又一本介绍日本文化”的心态翻开的,但读下去才发现,作者的笔触真的非常细腻,而且充满了观察者的独到视角。它不是那种浮光掠影地介绍清水寺、浅草寺的旅游指南,而是深入到了日本人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比如,她对日本职场中那种看似礼貌却又暗藏玄机的“读空气”(空気を読む)文化的剖析,简直是入木三分。我记得有一段描写了公司新人第一次参加居酒屋聚餐的情景,那种小心翼翼地斟酒、应对前辈发言时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变化,描绘得惟妙惟肖,让我这个只去过几次日本的人都能立刻对号入座,理解到在那种环境下,个体是如何被集体规范所塑形的。这种细节的捕捉,让人觉得作者是真的在日本生活了很久,而不是蜻蜓点水。它提供了一种“内部视角”,让你去思考,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在另一个文化体系里是如何被逻辑自洽地构建起来的。尤其是对公共空间中的“静默”的描述,那种不打扰他人的文化精神,真的很值得我们反思。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它在处理“教育”议题时的那种冷静的批判性,完全没有陷入那种“日本教育万能论”的俗套。我一直以为日本的教育系统,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是极其成功的典范,但读完这本书对“同质化压力”的描述后,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转变。作者用了很多篇幅去探讨那种从小学开始就根植于心底的“不要与众不同”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是如何通过细微的仪式感和学校纪律被强化和维护的。它不是简单地指责这种教育方式不好,而是冷静地呈现了这种模式所带来的后果:一方面是高度的纪律性和社会协作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对个体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潜在压抑。尤其提到升学压力下,孩子们那种早熟的、学会自我审查的状态,让人读了心里咯噔一下。这种深入到教育体制核心,去探讨其社会功能和潜在弊端的分析,显示出作者绝非肤浅的赞美者,而是一个真正试图理解其复杂性的思想者。这种深度挖掘,让我对这个国家产生了更复杂、更立体的认知,不再是扁平化的符号。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风土”的探讨,真正做到了将地理环境与人文精神联系起来。很多人谈论日本,会提到地震和火山,但这本书深入挖掘了这些自然压力是如何塑造了日本民族性格中那种“脆弱中的韧性”和“对季节变化的敏感”。作者细腻地描绘了日本人对待季节更替的近乎宗教般的热忱,从樱花的盛放到红叶的凋零,每一个节气都伴随着特定的仪式和食物,这不仅仅是风雅,更是他们应对自然无常的一种心理调适机制。我读到她描述在台风来临前,城市那种集体性的紧张与准备,那种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感,与我们对待极端天气时的那种“对抗”心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自然环境的深刻感知和顺应,构建了他们社会运作的底层逻辑,包括他们对“完美”的追求——因为自然界中充满了不完美和突然的破坏,所以对人造秩序的维护就显得格外重要。这种由自然环境倒推文化结构的分析角度,非常具有启发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