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源流论(大字版)/中医临床实用经典丛书

医学源流论(大字版)/中医临床实用经典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徐灵胎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医学史
  • 中医经典
  • 中医理论
  • 临床医学
  • 中医学科史
  • 医学源流
  • 中医临床
  • 传统医学
  • 中医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0679855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575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医临床实用经典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3
字数:5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医学源流论(大字版)/中医临床实用经典丛书》属医论著作。分上、下二卷,为清·徐灵胎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所著。此书是其主要的医学论文集,共收其评论文章九十九篇。上卷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下卷论治法、书论、各科、古今。内容纵横捭阖,触及之处,每有新见,发前人所未发,言常人所不敢言,针砭时弊甚多,道理论述深湛。切中要害,妙语连珠,今日观之,亦拍案叫绝。清代纪昀谓此书“持论多精凿有据,切中庸医之弊”,将其收入《四库全书·子部》中。
  此书以清乾隆二十二年半松斋刻本为底本,以清四库全书本为校本,并参考经典医籍相关内容进行校勘。此书语言生动流畅、通俗易懂,适合中医科研、临床人员及中医爱好者阅读。

目录

卷上
经络脏腑
元气存亡论
躯壳经络脏腑论
表里上下论
阴阳升降论
治病必分经络脏腑论
治病不必分经络脏腑论
肾藏精论
一脏一腑先绝论
君火相火论

诊脉决死生论
脉症轻重论
脉症与病相反论

中风论
臌膈论
寒热虚实真假论
内伤外感论
病情传变论
病同人异论
病症不同论
病同因别论
亡阴亡阳论
病有不愈不死虽愈必死论
卒死论
病有鬼神论
肾虚非阴症论
吐血不死咳嗽必死论
胎产论
病有不必服药论
方药
方药离合论
古方加减论
方剂古今论
单方论
禁方论
古今方剂大小论
药误不即死论
药石性同用异论
劫剂论
制药论
人参论
用药如用兵论
执方治病论
汤药不足尽病论
本草古今论
药性变迁论
药性专长论
煎药法论
服药法论
医必备药论
乩方论
热药误人最烈论
薄贴论
貌似古方欺人论

卷下
治法
司天运气论
医道通治道论
五方异治论
病随国运论
针灸失传论
水病针法论
出奇制病论
治病缓急论
治病分合论
发汗不用燥药论
病不可轻汗论
伤风难治论
攻补寒热同用论
临病人问所便论
治病不必顾忌论
病深非浅药能治论
愈病有日期论
治人必考其验否论
防微论
知病必先知症论
补药可通融论
轻药愈病论
腹内痈论
围药论
书论附科
《难经》论
《伤寒论》论
《金匮》论
《脉经》论
《千金方》《外台》论
《活人书》论
《太素脉》论
妇科论
痘科论附:种痘说
幼科论
疡科论
祝由科论
兽医论
古今
四大家论
医家论
医学渊源论
考试医学论
医非人人可学论
名医不可为论
邪说陷溺论
涉猎医书误人论
病家论
医者误人无罪论

精彩书摘

  《医学源流论(大字版)/中医临床实用经典丛书》:
  邪说之外,有欺人之学,有耳食之学。何谓欺人之学?好为高谈奇论,以骇人听闻,或抄袭前人之语,以示渊博,彼亦自知其为全然不解,但量他人亦莫之能深考也,此为欺人之学。何谓耳食之学?或窃听他人之说,或偶阅先古之书,略记数语,自信为已得其秘,大言不惭,以此动众,所谓道听途说是也。如近人所谈司天运气之类是也。彼所谓司天运气者,以为何气司天,则是年民当何病。假如厥阴司天,风气主之,则是年之病,皆当作风治。此等议论,所谓耳食也。盖司天运气之说,黄帝不过言天人相应之理如此,其应验先候于脉。凡遇少阴司天,则两手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寸不应;太阴司天,则左寸不应。若在泉,则尺脉不应,亦如之。若脉不当其位,则病相反者死,此诊脉之一法也。至于病,则必观是年岁气胜与不胜。如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心痛胁满等症。倘是年风淫虽胜,而民另生他病,则不得亦指为风淫之病也。若是年风淫不胜,则又不当从风治矣。经又云:相火之下,水气乘之;水位之下,火气承之。五气之胜皆然。此乃亢则害,承乃制之理。即使果胜,亦有相克者乘之,更与司天之气相反矣。又云: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有胜则复,无胜则否,则岁半以前属司天,岁半以后又属在泉,其中又有胜、不胜之殊,其病更无定矣。又云:厥阴司天,左少阴,右太阳,谓之左间、右间。六气皆有左右间,每间主六十日,是一岁之中,复有六气循环作主矣。其外又有南政、北政之反其位,天符岁会三合之不齐,太过、不及之异气,欲辨明分晰,终年不能尽其蕴。当时圣人不过言天地之气,运行旋转如此耳。至于人之得病,则岂能一一与之尽合?一岁之中,不许有一人生他病乎?故《内经》治岁气胜复,亦不分所以得病之因。总之,见病治病,如风淫于内,则治以辛凉,六气皆有简便易守之法。又云: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无问其数,以平为期,何等划一。凡运气之道,言其深者,圣人有所不能知,及施之实用,则平正通达,人人易晓。但不若今之医者所云,何气司天,则生何病,正与《内经》圆机活法相背耳。
  ……
医学源流论(大字版)/中医临床实用经典丛书:一部溯本求源、洞彻经络、精进医术的传世之作 《医学源流论(大字版)/中医临床实用经典丛书》并非一本单纯的医学著作,它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医学溯源之旅,一次对人体奥秘的深度探索,更是一份献给后世医者的珍贵馈赠。本书以其宏大的视野、严谨的逻辑、精深的见解,犹如一座巍峨的灯塔,指引着无数求索者在浩瀚的中医海洋中辨清方向,掌握航向。其“大字版”更是贴心考量,让阅读的体验更加舒适,让知识的传递更加无碍,真正体现了“临床实用”的核心价值。 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对“源流”二字深刻的诠释。它不满足于仅仅罗列病症与方药,而是追根溯源,将医学的起源、发展的脉络、理论的演变,抽丝剥茧般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远古先民对疾病的朴素认知,到“医药”二字在中华文明中的萌芽,再到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核心理论的逐步形成与完善,《医学源流论》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医学史画卷。它带领读者回溯至医圣张仲景、岐黄之祖扁鹊等先贤的时代,探究他们对疾病认识的独特视角,理解他们创立的医学体系如何跨越千年,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种对医学本源的深入挖掘,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理论根基的巩固。只有深刻理解了医学的“源”,才能更好地把握其“流”,才能在日新月异的临床实践中,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在“源流”的基础上,《医学源流论》将目光聚焦于“经络”这一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它详尽阐述了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与脏腑的联系,揭示了人体气血运行的规律,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本书并非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将抽象的经络理论与具体的临床表现紧密结合。它通过生动的图示、精准的描述,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走向、循行及其所主病证。更重要的是,本书深入探讨了经络的“虚实”、“寒热”、“表里”等变化,以及如何在临床诊断中,通过循经取穴、辨证施治来调理经络,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对经络的精辟阐释,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套强大的思维工具,能够帮助他们更准确地把握病机,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医临床实用经典丛书”的定位,在《医学源流论》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更强调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作者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依托,将深奥的医学原理转化为切实可行的临床指导。书中不仅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还针对疑难杂症提供了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思路。它不回避现实,而是直面临床中的挑战,为年轻的医者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无论是对疾病的辨证分型,还是对药物的配伍运用,亦或是对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的选择,《医学源流论》都给出了详实而富有启发性的论述。它鼓励读者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临床中不断摸索、总结,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医学风格。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是其对“辨证论治”精神的深刻践行。中医的魅力在于其“证”的辨识,而非仅仅对“病”的简单归类。《医学源流论》深刻理解这一点,它强调要透过表象,深入分析疾病的本质,把握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书中详细阐述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并提供了大量的临床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准确地辨识病证。同时,本书也强调了“因证施治”的重要性,指导读者如何根据不同的病证,灵活运用药物、针灸等治疗手段,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这种对辨证论治精髓的把握,是中医能够千古流传、历久弥新的关键所在,也是《医学源流论》最宝贵的临床价值所在。 《医学源流论》还蕴含着对“整体观念”的深刻理解。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精神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书在阐述经络理论的同时,也自然地将脏腑、气血、津液等概念融为一体,展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在临床实践中,本书引导读者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全面地考察患者的病情,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局部的症状。只有把握了人体的整体性,才能更深入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才能制定出更符合人体生理规律的治疗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大字版”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本书在“实用”理念上的细致考量。对于需要长时间阅读和研习的经典著作而言,清晰易读的字体无疑能够极大地提升阅读体验,减轻眼部疲劳。这使得更多年龄段的读者,尤其是资深的中医工作者,能够更舒适、更高效地汲取书中的宝贵知识。这不仅仅是印刷上的便利,更是对传统医学传承的尊重与推动。 总而言之,《医学源流论(大字版)/中医临床实用经典丛书》是一部集历史深度、理论高度、临床广度于一体的传世经典。它以溯本求源的态度,深入解析了中医的根基;以精辟入里的论述,阐明了经络的奥秘;以丰富详实的案例,指导了临床的实践。阅读本书,将如同与一位智慧渊博的良师益友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它将帮助你拨开迷雾,洞悉中医的本质,提升临床的诊疗水平,最终在继承与发展中,为中华传统医学的繁荣贡献力量。这是一本每一个热爱中医、致力于中医临床工作的人都应珍藏和研习的宝贵文献。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书的那一刻,真的被它的厚实和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封面设计非常沉稳,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大字版的印刷质量堪称完美,字迹清晰锐利,阅读体验极佳,尤其适合我这种需要长时间专注阅读的人。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前几页,就被作者的叙述所吸引。语言朴实却富有力量,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娓娓道来他的医学心得。他对于一些概念的阐释非常到位,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乏实践的指导意义。我尤其喜欢他那种对医学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的尊重,读来让人心生敬意,也激发了我深入探索医学奥秘的渴望。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我相信它会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医学参考。

评分

打开这本书,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这种感觉非常熟悉,也让人安心。大字版的印刷字体大小适中,排版清晰,阅读起来非常舒适,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喜欢书的整体设计风格,简洁而大气,透露着一种沉静的力量,非常符合医学经典应有的气质。从我初步翻阅的内容来看,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叙述流畅,逻辑性强,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乏实际的应用价值。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医学事业的热忱和对人类健康的深切关怀。这本书无疑是一部集知识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优秀医学著作,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领略它更多的精彩。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非常用心,纸张的质感很好,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品,摸上去温润而有韧性,翻页的声音都带着一种沙沙的悦耳感。大字版的字体大小恰到好处,即使在灯光不足的环境下阅读,也不会感到吃力,眼睛真的放松了很多。我尤其欣赏的是排版上的疏朗感,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重点内容会用加粗或醒黑体标注,逻辑清晰,让人一目了然。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里面的信息量庞大,但被组织得井井有条,便于我逐步消化吸收。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医学的读物,更像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循循善诱地与我进行一场关于生命、健康和智慧的对话。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从中汲取更多的养分,拓展我的视野。

评分

一本厚重的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就知道分量不一般。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透着一种古朴的智慧感,大字版的排版更是让人惊喜, reading 起来非常舒适,再也不用费力去眯着眼睛辨认那些细小的字了,对于我这种长期伏案工作、眼睛容易疲劳的人来说,这简直是福音。迫不及待地翻开,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让人心生宁静,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中医文化源远流长的年代。序言部分就点明了全书的主旨,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医的精髓,以及它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严谨又不失人文关怀的笔调,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医学的敬畏之心和对生命的关怀。虽然我才刚刚开始阅读,但已经能感受到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相信它会带给我一场关于医学思想的全新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纸张选材相当不错,触感温润,不易反光,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大字版的排版设计十分人性化,即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书中的内容,从我对开头部分的粗略浏览来看,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医学的独到见解。他不仅仅是在介绍医学知识,更是在梳理医学发展的脉络,探讨医学的本质和未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文字运用上的精炼和准确,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精心推敲,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美感。这种将深邃的理论与生动的叙述相结合的写作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内容变得引人入胜。这本书无疑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医学领域更广阔的天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