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原版畅销十几年,授权多国的西洋艺术入门书!全新装帧,扩大尺寸,看图更清晰!
☆欧洲史上的艺术作品究竟好在哪里你真的知道吗?翻开本书,带您领略欧洲艺术之美!
作者许汝纮为高谈文化总编辑,已出版过《你不可不知道的100首经典名曲》《你不可不知道的100部歌剧》《你不可不知道的300幅名画》《比亚兹莱的插画世界》《欧洲的建筑设计与艺术风格》《爱上经典名曲101》等多部艺术鉴赏图书,没有个人色彩,没有过度解读,为无基础的读者打好基础,客观讲解欧洲艺术之美!
☆解构罗马、哥特、文艺复兴、巴洛克4大欧洲艺术风格!“别看我很厚,其实我很精简”!
☆城堡宫殿教堂、方柱拱顶大门,透视建筑名作的结构线条,深入了解建筑之美!
☆展现西洋历史建筑、雕塑、绘画的精妙!全面了解欧洲影响颇广颇深的艺术风潮!
作品多多,短小精悍,不仅有画作本身的讲解,还有相关知识延伸,立体欣赏欧洲艺术之美!300多个建筑、雕塑、绘画作品,平均1幅只对应1页讲解,每个部分独立结构,不必联系前后文,没有长篇大论,完美符合阅读精而短的要求!不会“太长不看”,随手一翻都可带您走进艺术的世界!
☆锁线裸脊装订,180度平摊,内外双封,更有多幅跨页大图,舒适阅读每一个字,欣赏每一幅画!
☆美术馆展览馆参观手册!艺术圣地游览指南!
300多幅艺术作品彩图,语言生动优美而不生涩,一本书既可以吸引小朋友们的兴趣培养“艺术细胞”,也可以让非专业的大朋友们提升素质修养,参观展览、出国游玩,面对历史名作,再也不会“只知其美,不知其所以美”!没有门槛,不分年龄,谁都可以看的艺术入门书!
内容精简,平摊阅读,精致装帧,既符合快速阅读的心理,又满足舒适的阅读体验,涵盖美术、音乐、建筑、雕塑等主要艺术门类,“不仅有颜值,我也有才华”,你的书架还少这样一套“好看”的书!
跨越时空的藩篱
领会古老记忆中的精华与奥妙
筛选影响欧洲文化艺术深远的四大艺术风格
罗马 哥特 文艺复兴 巴洛克
以建筑为主要内核
延伸雕塑与绘画两项杰作
本书将影响欧洲文化艺术颇深、颇广的四种艺术风格——罗马时期、哥特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以图解和归纳的方式呈现,由浅入深,引*想一探欧洲美之所本的读者,跨越时空的藩篱,和艺术创作者产生共鸣,看穿建筑、雕塑与绘画艺术中的设计与风格。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安排合理的章节布局讲透欧洲建筑艺术的无穷魅力,献给每一个想认真了解欧洲建筑艺术的人。本书还原千百年来欧洲人与艺术的对话从建筑的角度品读曾经的文明。
许汝纮
原名许丽雯,台湾“中央大学”毕业,曾任震旦集团杂志社总编辑、锦绣出版集团文库出版公司总编辑兼营销企划部总监、云门咖啡营销总监,现任高谈文化出版集团社长兼总编辑。曾出版“你不可不知道”音乐系列畅销书籍,如《你不可不知道的100首经典名曲》、《你不可不知道的100部歌剧》等,及艺术系列书籍,如《你不可不知道的300幅名画》、《比亚兹莱的插画世界》、《欧洲的建筑设计与艺术风格》、《爱上经典名曲101》等。
序? 言 / 1
罗马式风格? Romanesque Style ?
导论 Introduction to Romanesque Style / 3
建筑 Romanesque Architecture / 7
雕塑 Romanesque Sculpture / 37
绘画 Romanesque Painting / 49
哥特式风格? Gothic Style
导论 Introduction to Gothic Style / 59
建筑 Gothic Architecture / 61
雕塑 Gothic Sculpture / 97
绘画 Gothic Painting / 103
次要艺术 Gothic Sub-Arts / 114
文艺复兴风格? Renaissance Style?
导论 Introduction to Renaissance Style / 133
建筑 Renaissance Architecture / 137
雕塑 Renaissance Sculpture / 167
绘画 Renaissance Painting / 183
巴洛克风格? Baroque Style
导论 Introduction to Baroque Style / 213
建筑 Baroque Architecture / 217
雕塑 Baroque Sculpture / 265
绘画 Baroque Painting / 273
年代对照表 Comparasion of Eras / 299
常常有机会前往欧洲旅行,每一次都会对那些随处可见的建筑、雕塑、绘画创作留下深刻的印象。每到一个地方,也总会专程去拜访美术馆、著名的城堡、古迹或建筑,对于那些已有数百年历史的人类遗产,总是由衷地赞赏。有时候不免会想,以前的人何其有幸,能亲身参与当代丰富、激越、辉煌的文化风潮,能为今人留下如此丰硕的文化遗产。赞赏之余,都会在心中暗暗许下心愿:下一次再来欧洲,一定要事先对这些艺术文化的背景多做些功课。然而,艺术的领域广阔无边,资料搜集难免有遗珠之憾,就算能对其中的展品或建筑物了解一二,但对于广泛的欧洲艺术与思潮,仍然无法有周全的认识。有鉴于此,我开始着手规划这本书。
我是以一个旅人与欣赏者的心情和角度来规划这本书的,从经验中第一眼的接触开始(看到的建筑外观),到欣赏、触摸当代的艺术创作(主要指雕塑与绘画),我希望能给读者一个概括式的介绍与印象。我要先声明,这绝非一本关于艺术史的书,也不是一本阐述任何艺术形式的书籍,而是一本轻触欧洲艺术内涵的“入门书”。我们筛选影响欧洲文化艺术最深、最广的四种艺术风潮(罗马时期、哥德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以归纳的方式来看当时的艺术发展。
从浩瀚的资料中我们才发现,原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才开始出现建筑师这个行业(以前人们称他们为泥瓦匠,地位和画壁画的画匠、从事雕刻的工匠没两样);哥德式建筑是没有墙壁的,他们将屋顶盖得尖尖高高的目的,是要与上帝好好沟通(当时的教会力量非常强大,甚至于整个村庄的居民最大的目标,就是要盖一座能与上帝沟通的教堂);原来“巴洛克”这个词,指的是长得不好看的珍珠,意思是怪诞、扭曲、突兀的艺术作品,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认知的浪漫、愉悦、多姿多彩的象征。
之所以只选择这四种艺术风格,是因为经由这些智慧的累积与努力,为欧洲艺术长远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与应用基础,也深深影响后代艺术家的思维与创作。当我们在欧洲旅行时,举目所见的古迹、建筑、绘画、雕刻大多与他们的创作有关。当然,从十八世纪开始,艺术与文化的发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多的流派、更多的思维、更丰富的创作、更深刻且影响更广的理论,争奇斗艳、百花齐放。但这本书之所以未触及这些课题,原因是:我们希望这本书扮演的是一个新视野的开启者,一把为读者打开艺术之门的金钥匙,藉着轻触艺术的褶痕,开始走入艺术的殿堂。十八世纪之后的艺术风潮,举凡绘画、建筑、雕刻,国内出版品可谓汗牛充栋,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作选择。
这四大艺术风潮的精彩作品现在都仍然耸立,或者陈列在欧洲某处,各自述说着当年风华绝代的故事,也深深影响了下一个世纪、下下一个世纪,甚至更久的后继创作者,循着他们的足迹,跨开大步追求更新的风格、更广的影响力、更契合时代的艺术语言。我由衷地希望,借着本书的出版,当您有机会前往欧洲、伫立在这些伟大的艺术作品旁时,不会再张口结舌的只能发出赞叹之声,而是能从那些创作者的古老记忆中发现其中的精华与奥妙,和这些艺术大师跨过时空的藩篱,交换共通的记忆与语言。
高谈文化总编辑 许汝纮
这本书在细节的挖掘上,展现出了作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严谨的态度。我特别欣赏它对材料运用和结构创新的探讨。比如,它详细分析了罗马人如何利用火山灰技术革新了混凝土的性能,这不仅仅是工程学的知识,更是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深刻洞察。再比如,书中对于不同时期窗户形式的演变,不仅仅是展示了美学上的变化,更深层次地揭示了采光技术、玻璃制造工艺乃至室内生活方式的进步。这种深入到技术层面的剖析,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技术介绍,也变得引人入胜。它成功地做到了雅俗共赏,既能满足专业人士对精确性的要求,也能让初学者在不被术语淹没的情况下,领略到建筑工程的精妙与伟大。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深远的感受,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作者在介绍完一种风格的辉煌成就后,总会适当地引述那个时代文人墨客或哲学家的观点,将建筑置于更广阔的人文背景下进行审视。这使得建筑不再是孤立的石头和水泥的堆砌,而是特定时代精神的物质载体。当我读到关于中世纪宗教狂热如何催生出向上冲刺的教堂尖顶时,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对超越尘世的渴望;而解读到理性至上的新古典主义时,又仿佛能触摸到启蒙运动思想的冷静与克制。这种将‘硬知识’转化为‘软体验’的能力,让我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带着一种对人类文明历程的敬畏感,继续观察我们周围的建筑世界,充满了新的视角和思考的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手法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学院派编年史式的罗列,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导游,带着读者穿梭于不同时代的欧洲大陆。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充满了画面感,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吃力。例如,描述哥特式教堂的段落,他没有仅仅停留在介绍飞扶壁和拱顶这些技术名词上,而是描绘了阳光透过玫瑰花窗洒下的那种神圣氛围,让人仿佛真的置身于中世纪的殿堂之中,感受到那种仰望星空的震撼。这种将冰冷的建筑语言融入富有感染力的故事叙述中的能力,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厚重感、艺术的精妙性,与普通读者的情感连接起来,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一场精神上的漫游。这种由内而外的吸引力,使得我经常不自觉地在深夜里捧读,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像是在捧着一件艺术品。装帧设计上,封面那种深沉的配色和精美的插图,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内页。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内页的图文编排,那些建筑细节的特写照片,清晰度极高,光影的过渡处理得非常到位,使得原本抽象的建筑元素变得触手可及。而且,作者在版式设计上似乎也花了不少心思,文字的间距、字体的选择,都非常考究,阅读起来既舒服又充满仪式感。我特别留意了那些跨页的大幅图例,它们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理解复杂建筑结构的关键线索,这种用心的制作,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的层次。对于一个注重书籍‘颜值’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书架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让人在翻阅时总忍不住多看几眼,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美的细节。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
评分我得承认,我过去对建筑史的理解非常碎片化,大多停留在对几个著名地标的表面认知上。然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宏大且清晰的结构框架,它像一把精准的钥匙,一下子打开了我对整个欧洲建筑发展脉络的认知。作者非常擅长抓住不同风格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演变轨迹,比如从古典主义到文艺复兴,再到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的流变,每一步的转变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背后都有深刻的社会、哲学和技术背景支撑。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真正理解“风格”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渗透、相互抗衡,最终形成自己独特面貌的。对于我这种喜欢系统性学习的读者来说,这种脉络清晰的讲解,简直是莫大的福音,它构建了一个坚实的知识地基,让我对后续的探索充满了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